姽婳$
发表于 2012-8-29 17:39:14
月亮和六便士
其实开始是冲着毛姆去的,越看越觉得兴致盎然,没几天就看完了。当然,本身就是中篇。
现代叙事风格,以倒叙开始,间杂正叙。以著名画家为创作原型,逃离现代人类社会,到偏僻岛上,放弃高薪工作和妻儿,追求自己的爱好,并不间断努力练习,在荒无人烟的岛上不知日夜不晓黑白地画着,直到得了麻风病死去,死去住的小木屋里的墙壁上画满了他的墨迹。然后嘱咐他岛上的女人在他死后将木屋一把火烧掉。
很难想象一个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生活了那么多年,拥有看上去幸福美满的家庭,体面高薪的工作,只是因为偶尔一个闪念,就放弃一切,朝自己原本并不熟悉甚至根本不擅长的路径上义无反顾,决绝并不回头。
我很佩服这样的精神。完完全全把自己放置到一个陌生的领域和地域,仅是为着自己的喜好,这属于真正将自己作为社会个体人类的一切抛弃,毫无犹豫地让自己对身体中根深蒂固地另一部分常人属性手执长矛利刃做斗争。
之所以这样的人让我们频频惊讶,这样的事情使得我们每每发出惊啧声,那是因为这是我们内心一直所求但永不敢去到达的地方。
只是因为我们本身不敢去拥有,抑或无法得到,我们才会产生歆慕,会觉得无比向往。
前几日一直和一个人在争论体制内工作与体制外工作的利弊种种。
自己在体制内工作里呆的不到两年,可是已经很习惯这样的生活,旱涝保收,比较清闲。工资是低的可以,但是偶尔骂娘后还会继续走下去。
在剖析自己,责骂自己以后,还是不敢迈开一步,奔向体制外的生活。
因为总担心:自己一个人出去后,会不会失败?世界那么大,我会不会活得比现在还不如。
所以说,我是没有理想的人,也是可悲可怜之人。
我想,身边的大部分人都是我这样的,甚或还不如我,她们早已被琐碎的生活折磨得失去兴趣,她们不敢也不会再为了所谓的自己的追求而放弃现在的一切,家庭和孩子,以及身上背负的对父母的责任。
我大学的时候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有生一定要当回记者,不为钱,不为名,只为自己的理想。但是生活不打招呼冲到我面前来的时候,我就退缩了,我完全萎顿了下去,选择了能让我存活的工作继续人生。而且,边抱怨着边行走着,在这条路上,我清晰地知道自己已经离很多种可能的生活愈来愈远。
可是,安慰自己的还是那样一个理由:我身上但的有责任。
今日,一个以前的同事打电话给我,问我昨晚深夜发的那条短信,我没有感情地回答她说,觉得没有指望。说了以后,觉得有一股无尽的悲凉和孤寂从心里一点一点地升腾上来,沿着我的背部脊骨线,像条松虫似的,慢慢地爬到我的后颈,在那里停顿着,有声响地开始吮吸我的脑髓。
我整个人顿然陷了下去。脑子开始变得模糊,一切都开始幻化。
凉风吹过来,我一惊,刚才做了一个梦。
哪里有什么胜利可言,只有挺住才是一切。里尔克这样说的。
来自: 豆瓣
西园公$
发表于 2012-8-29 17:39:14
大笑的希腊人
《月亮和六便士》
(英)毛姆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豆瓣上关于《月亮和六便士》的简介是这样的:“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在我看来,这是本神奇的书,其所讲述的远没有没么简单。你可以将本书看作美学书籍,你也可以把它视为哲学书籍。这本书中所阐述的美学思想与关于生命终极意义的探讨,绝不比该方面的专业书籍浅薄。
一、关于美学
我以前说过,最美的不是叫你心醉,而是令你心碎。而本书中所提出的至美则是让你敬畏的,不是害怕,是敬畏。
“一个艺术家——画家也好,诗人也好,音乐家也好,用他的崇高的或者美丽的作品把世界装点起来,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意识,但这也同人类的性本能不无相似的地方,都有其粗野狂暴的一面。”
“既美得惊人,又污秽邪恶。”
“人的最原始的天性赤裸裸地呈现在你眼前,你看到的时候不由得感到恐惧,因为你看到的是你自己。”
书中关于这样的评论比比皆是,毛姆说思特里克兰德似乎抓住了宇宙的灵魂。这灵魂便是宇宙开创之初的那种混沌之美。这种美如今人们在哥特式的天主大教堂也许还能体会一二。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使你不得不拜服在神的面前乞求恩赐。
二、关于生命
看这本书,我似乎是在看一部古希腊神话。思特里克兰德有着深深的悲剧精神的烙印,我们仿佛看到他不再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他是普罗米修斯,他是俄狄浦斯,他甚至是美狄亚。在世俗的眼光中,虽然他死后声名显赫,人人都承认他是天才,但他在世时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然而,从美——他一生顺从的——角度看,他是个人,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向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如果有任何事物妨碍了他那无人能理解的热望,我相信他会毫不犹疑把它从心上连根拔起,即使忍受莫大痛苦,弄得遍体鳞伤、鲜血淋漓也在所不惜。”
天啊!这不正是尼采所谓的希腊人吗!
“生活不过是一片混乱,充满了各种可笑的、龌龊的事情,它只能给人们提供笑料,但是他笑的时候却禁不住满心哀伤。”
来自: 豆瓣
喜乐$
发表于 2012-8-29 17:39:14
看了前面几篇书评,没有一篇批评,看来这的确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而我却深深地被这篇“伟大作品”刺痛了……
我讨厌他书中从头到尾留露出的那种傲慢,对于现实生活的傲慢,对于女人的傲慢。现实的生活被作家嘲笑和鄙视,这也不难理解,艺术不就是靠鄙视现实成就的么?而对于女人从心底发出的那种厌恶,只有在西方哲学家和思想家作品中才能理解吧。
过分依赖爱情当然不好。在女人的世界中,爱情与家庭占了很大比重。那还不是男权社会对于女人的压抑与塑造么?历史和社会创造了这样的女人,却又反过来嘲笑她们:生命中只有爱情。男女有很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应该天然地用来解释一切。应该知道,各个男人与各个女人之间的差异也许会大于男人与女人的差异。看看现在的社会不就知道了么?
爱情是短暂的、瞬间的、温柔的,虽然对于男女而言需求和比重不一致,但毕竟是两者都需要有的。你怎么知道女人赖以维持漫长生活的就是爱情呢?也许对她们而言,组织现实的生活才是生命中的大事。爱情,只是开头的序曲罢了,而这现实的生活不是世界存在的基础么?理想不是在现实中滋养的么?
其实,毛姆说了很多赤裸、刻薄的“真理”,是我同意和佩服的,我只是讨厌他那种傲慢!
来自: 豆瓣
许佩佩$
发表于 2012-8-29 17:39:14
(一)聆听
有很多东西是越用越迟钝的,比如你的耳朵。
时间久了,有些细微的声音,它再也听不到了。它所能听到的,只是俗世中功名利禄的喧哗声,它所能听到的只是一些虚妄的追逐声。
那你有没有留意过大自然中最细微的风声,雨声,水滴的声音,有没有发现过来自远方冥冥中的召唤,有没有聆听过你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们听了太多人云亦云的二手声音,有多久没有听自己的心了?我们被这个世界困住了。忘记了自己。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但是,高更,他不同。他其实跟我们也曾经相同过,但是后来他的心开启了。或者说他内心的声音已经强大到了不得不让他自己听到的那种程度,就像一声惊雷。我觉得,那是来自灵魂的声音。那个灵魂在他的躯体内已经苏醒过来,指引他听到自己真实的需求,听到远方的召唤,指引他去发现自己内心的那个精神家园并不在他当下的生活中,而在远方。
所以,他走了。
他并不清楚前方的一切,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他只是走。走,是从放弃开始的。彻底的放弃和脱离那个他原来的世界。
(二)挣脱
人世间有太多所谓的责任,义务和道德。有一部分人看了这本书会很讨厌思特里克兰德身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但是,这些所有看似不负责任的行为都是对本我之外的他人而言的相对关系,从他自己的角度去看,却是一种极为负责甚至可以用生命去换取的冒险,是他对自己生命必须完成的体悟。有谁能说他不负责任?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与事情本身相捆绑的虚假的意义,比如高贵优雅的上流生活,体面安稳的工作,鸡肋般的婚姻。而在他的前半生看透这一切之后,就再也无法腐蚀他,也根本无法束缚他了。那些都是伪装在安宁生活下的平庸和虚假,为了不知名的原因继续着,却可以暗地里摧毁一个艺术家的生命力,那才是最不道德的事情。直到他有一天听到了灵魂发出的声音,“我必须画画”,那一刻起这就成了他的道德。为了这个声音,他可以独自承担一切苦难,什么都可以忍耐,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它。
我想,这就是信仰。凡是人一生能真正寻获到信仰的,都是有幸。
沉迷世俗的人们是很难理解被酒神的魔力所驱使的众生,就像书中和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妻子居然很难理解思特里克兰德一样,他们的灵魂根本没有交流过。他的妻子,根本不爱他的灵魂,她只是把思特里克兰德带给她的良好物质生活当成了爱情。她没有自己的灵魂需求,就算她后半生挣扎着继续获得上流的地位,她也只能过那种六便士的生活,因为她的世界没有月亮。
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捆绑,只有挣脱,才能通往自由。挣脱的背后,是一种真正的决然的舍弃。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我们可以自问一下,如果我们身处四十岁的思特里克兰德的环境,你会舍得放弃一切吗?会吗?这是一个高贵的灵魂才拥有的气魄。
所以,那所有其他人因为思特里克兰德而遭受的痛苦甚至死亡,都不要提,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那都是他们自己对某一部分的索取而带来的另一部分的失去。
他的妻子得到了前半生安稳高贵的生活,后半生自食其力的体验,只是失去了丈夫这个通俗意义上的依靠。如果没有思特里克兰德的离弃,她可能这辈子都不知道什么叫自食其力。
他的画家朋友得到了思特里克兰德作品带给他的兴奋和快乐,同时也得到了丧妻之痛和对人生的反思。如果没有思特里克兰德,他可能这辈子都还活在一种虚假幸福的生活里。
他的画家朋友的妻子得到了短暂的情欲追逐的快乐,也得到了无法真正获得爱情而痛不欲生的经验。她的死是她的归宿和解脱。
有因才有果。所有这一切,都是平衡的。
他们都该感谢思特里克兰德,他撕毁了他们生活中所以虚假荣耀的东西。
(三)寻找
寻找是一个过程。
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地方,希望到达那里就可以使自己从那折磨自己的精灵手里解放出来,获得内心的宁静。他像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并不存在的神庙。
他似乎永远都在他乡,而他想要寻找的却又是一个故乡一般的他乡。
巴黎只是他的一站。在巴黎,思特里克兰德度过了常人看来最痛苦的时期,贫穷,饥饿,嘲笑和不被理解,但庆幸的是,他所拥有的性格让他对自己的境遇毫不在意。这种毫不在意一开始就在他身上,如果你还记得一开始他就不愿坐安乐椅而宁愿做板凳。这种毫不在意,自有它迷人之处。它有一种顽皮而坚强的底色,像一个孩子,而不是一个世故的成人。
在巴黎,他给人画肖像。在马赛,他做搬运工。在海上,他做船员。他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他也没有感到悲伤。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的经历着。
到了大溪地,是他命中之幸,他终于找到了他的精神家园,岛上有宁静的海浪声,椰果落地的声音,女人孩子的呢喃和树林中的风声,这一切都让他安宁,开始了一段美妙而丰盛的本真的创作生活。
我感觉到那段时间他是最幸福的。那段时间,他就是一个趴在大地上画画的孩子。
反过来说,他之前经历的那些世俗的冷遇嘲讽、情感的诱惑、生存的艰辛熬煎,这一切也正成就了他的个性与执着。那些肉体和精神历经的磨难,都是必须的。这才能让他最终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从而实现从自我回归本我的过程。
我不想把高更看做一个天才的艺术家,我更愿意把他看做一个普通人。他的亮点在于他追寻的过程。假使他的作品没有得到普世的认可,那么我们是否就不会去探讨他的这段人生历程?我相信,除了高更以外,这个世界上还有少数一部分人他们也经历了这一过程,但并未获得普世所认可的成功和记载,那么我们是否就会忽略这些人?不!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成就的大小而否定他的寻找。这种寻找人生价值的过程才是最让人感动的。
试问,高更在他放弃一切的时候他确认自己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吗?不。我相信,这不是他出发的目的。我也相信,就算他的作品没有被普世认可,他还是会这么去做,因为这是来自他内心的声音。
(四)回归
聆听,挣脱,寻找,回归。很多人只能走第一步,甚至走不到第二步,因为心里欲念太重。
但高更做到了,他在最后大溪地的生活,其实就是回归到了一个生命的起源的状态,那里有他最真挚的感动。
我唯一感到困惑的是,作者笔下对思特里克兰德所赋予的“神”性。这甚至让我不满,因为我觉得不真实。这种“神”性不是体现在他的具体生活中,因为他也有难以克服的爱欲,这种神性体现在他毫不在意别人对他作品的评价,也就是说他不需要认同感。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现实中的高更是否真的如此呢?据我所知,高更也是需要得到某些同类认同的一个高傲的天才。但在毛姆的作品中,我很难察觉他这方面的需求,以至于让我觉得他不像一个人类。
这种困惑,一直持续到最后在他病入膏肓的时候那个片段,我记忆犹新。爱塔说,“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你到哪儿去我也到哪儿去”,这一瞬间,思特里克兰德的铁石心肠似乎被打动了,泪水涌上他的眼睛,一边一滴,慢慢的从脸颊上流下来。
这一刻,终于让我感受到人性的回归。它不需要多么伟大的意义,这就是温柔朴素的一刻。在那一刻,他不是什么天才,不是什么画家,不是丈夫,不是父亲,不是痛苦的肉体,不是流浪的灵魂,他只是他自己内心最柔软的土地,他的故乡。他的仅此一刻的回归,让我感动不已。
这个视爱情为疾病的男人,他的心里真的完全不渴望爱吗?
爱。
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这已经成为时光中的一个秘密。
我看到了他某一刻的回归,就够了。
来自: 豆瓣
白羽$
发表于 2012-8-29 17:39:14
《我的艺术不为他人》
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就是后印象派画家高更。所以月亮与六便士其实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部小说。
书名的意思。我一时不得其解,经过资料查询才得知。月亮代表了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代表了现实。于是书的内容就是围绕了这个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展开的一个故事。
首先,我想说说他在艺术上的独立性。
主人公画家思特里克兰德本身开始从事画画这件事就是和我们平时的所了解的是截然不同的俩种概念。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对艺术的培养都是从小的。当超过一定年龄之后很多
人会觉得自己没有艺术的天赋而放弃作画。也有很多人也只是把画画当做一种特长,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于是这往往变成了部分人炫耀自己个性的资本或者就变成了技术高超的
画匠(朗朗-钢琴家)。但是如果大家都是如此的话,那么所谓的理想也就是非常浅薄和不值得一提。所以很多人说要成为一个画家或者说艺术家,其实只是为了成为一个画匠而已。成为一个模仿水平极高的工具,没有主见的应声虫。书里也提到过部分所谓的艺术家,他们往往不敢偏离人们所能理解的艺术的范畴,小心翼翼按大众口味调剂着自己的艺术的领域。就像《阿基里斯与龟
》里那样,一致在追随艺术却永远在其后一步。这样艺术便失去了他原本的意义。但思特里克兰德保持了这种稀有的独立性,他独自思考,感受,创作,并且不让别人看他的画,甚至在穷困潦倒的时候还从画商手里把自己的画拿回来。也许是为了保持他那可贵的艺术的纯粹性。
其次,我想说说他对传统道德的彻底摒弃。
思特里克兰德本身是在中年家庭美满的时候抛妻弃子去画画,这是让众多人非常不理解的一件事情。因为往往在主流的道德规范里这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
于是思特里克兰德开始走画画这条对于他来说崭新的道路的时候,让人们疑惑和愤怒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一:他是一个薄情寡义,不负责任的冷漠的人。这也是我们和谐社会里被
众多大妈或者满口仁义道德的正人君子所憎恶的一种行为,一种卑劣无耻的行为。
二:他是一个不顾及自身能力的人,因为很多时候艺术的培养都是从小开始,从小打好基本功以
后的艺术道路才会更顺畅。有很多朋友也认为艺术是依靠积累的,往往超过一定年龄之后人在去追寻真理或者艺术都是一件可笑的不理智的事情,也就是思特里克兰德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属于自不量力的愚蠢行为。
三:在众多眼下注重物质生活,及时行乐的人看来,高更的放弃殷实的家庭生活去过一种颠沛流离,衣不遮体,居无定所的生活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就像一个精神病人一般。
而如果有人会如此这般有以上三条任何一条认为的话,那他对高更所追求的书中作者所阐述的那种感性的艺术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无法认同了。
至于画家死后突然间成名,众多画家生前交往的人开始诧异,也是值得理解的。因为在日常生活力,大部分有理想的人们在成人之后往往就放弃了继续思考,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后就匆匆定义人生
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当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也就随意放弃思考的权利,跳入社会这个大机器中,随着既定俗成的道德观念去生活,人云亦云不亦说乎。
而思特里克兰德他在挣脱了主流道德的约束的同时,建立着自己的价值体系,那就是我要画画,我要离开,我要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我要过我自己的艺术人生。当然还有很多朋友说现实生活和追求理想生活都无可厚非,但是事实上追求理想生活的人才是真正可贵的,俩者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接着,我想从艺术的角度来阐述。
我一边看这本书,我也到百度去搜索了高更的作品。开始的时候看那些画还是不能理解这些作品的伟大。然后在到书中寻找答案。原来高更把人画的扭曲,色彩运用的古怪,就是
一种他对事物最本初的印象,其实也是人的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如果事物原本在自己内心的样子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不能表达出来呢?非得临摹的像原来的事物才可以么?原来高更作画是想让某部分作品神似,也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有可能产生最原始印象的感觉表达出来。
然后,说说他所追求的艺术的人生。
在高更的身上,绘画是他的天赋,是呼之欲出的本能。而他后半段所历经磨难的人生其实不失为一种艺术人生,是他抛弃一切而争取来的。这种审美人生和他之前的通俗人生相比
是截然不同的,这便是月亮与六便士的差别。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所有的不在乎社会道德伦理的行为,便可以理解了。抛弃家庭,和朋友的妻子私通并且毫无所谓,与人交往内心的傲慢毫不遵循文明的礼节等等我们都可以感
觉他是一个无意识追求本真的人,他的所有这些我们不能认为他是一个流氓地痞。因为他的这些做法完全是因为他追求的是令他自己热泪盈眶的自我的释放。
作为他来说,人的一生活着就是要为自己而活,这就是人性。从我们社会里从小教育的集体性来说就是一种反差,磨灭了个性和人性,过于机械化。在他看来追求艺术的真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太晚。也就是一种觉悟。他的行为告诉我们:人的道德观念可以有各种,我们不能太过于规范而抹杀了天才的产生和人性尊重,人追求的艺术可以是原始的接近自然的直观并非是顺应大众口味的。
人的生活方式有各种,并非只有大房子,好车子,好食物以及舒适方便,食物干净优美才算得上生活的品质,当有更崇高的追求的时候,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退而求其次,因为所有的上述的所有的确无法与高更或者真正艺术追求者追求的那种艺术的美相提并论。那种辉煌的美在我们感受到之后是多么令人震撼和激动。这也是精神世界给人的满足于物质世界给人的满足的巨大差异,物质世界只会让人越来越冷漠越来越机械。因此再次在这里提到俩种生活绝对不能相提并论,过于注重物质的人就更不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有的情感都被压抑和伪装起来,非常不真实,虚伪。
最后,关于高更的死。
高更最后在美如画的小岛创作,意外得病死去之前让他后来的妻子烧了他人生最后的一副画,也就是他认为终于找寻到的艺术。我认为画画就是他想表达他内心对这整个世界的认识的方式,他对美的认识和追求。最终他终于找到这样的感觉。也就是圆满了他自己的追求。他并没有要求非得得到更多人认可,他这样做法不像有的艺术追随者总希望让人们看到他们的作品,急切的希望被关注的做法和心情。他,高更只是要满足自己的追求,一种坦荡不刻意的追求,他有一种独立的不依附他人的伟大性格,一种对待艺术的纯净性和不功利性。
并且他的行为也和那类想影响他人的艺术家和作品分离开来。这就是我们认识的高更,这也是被小说神话了的艺术家思特里克兰德。
来自: 豆瓣
zehao$
发表于 2012-8-29 17:39:14
春节我早起在平遥城里溜达,发现一家小书店,买到了这本用挂历纸做书皮的《月亮与六便士》。接着就是漫长的省际旅行,回来后就立马读完了这本并不算厚的书。
从阅读的速度上来说是一个加速的过程,前面需要适应作者的描写方式,叙事手法还有各种长的绕口的英文名字以及人物关系。当然这些并不复杂,作者还是很简明地引出整个故事。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无论从阅读性还是故事性,以及文笔上(同时得益于优质的翻译)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这是豆瓣上对于小说的简介,我就不在描述上多费口舌。因此,就如题目所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查尔斯,这会引发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同样值得思考。
1.给出一个假设,如果查尔斯放弃一切去追求艺术的突破,但最后的结局是他并没有任何杰出的成果,更没有惊世之作,在他死后仍然没有名声大噪。 那对于这个人的评价就完全没有像书中所说的那样的传奇,更带有讽刺的现实意味。他抛儿弃女,他与朋友的妻子通奸,他问所有认识的人借钱(其实是要钱),他出言不逊,但是的但是,他没有成为高更也没有成为梵高。那又是怎样的光景。
我们对于理想和梦想的追求往往脱离于一个现实的考量,以为所有的梦想和理想都是要高于现实生活。因此一个适当理由的理想对于现实中的人应当具有客观和前景的。中国的著名篮球运动员巴特尔,在训练篮球初期是相当排斥篮球的,但是经过十几年的洗礼,增加了对这项运动的理解,最后仍然成为一名优秀的球员。这样“先结婚再谈恋爱”的例子应该是屡见不鲜的。人最悲惨的无意于再追求错误的东西,你以为这是你的一切,你的未来可到头来两手空空。天赋有时候确实是个奇怪的东西,擅长的你不喜欢,不擅长的却过分倾心。
2.再给出一个假设,如果查尔斯生前就扬名立万,轰动整个艺术界,他能坚持自己苦行僧似的艺术之路,创造更为惊人的作品。有人说,他肯定会的。仔细想想,他所有的艺术来源正是来自这所有的苦难和罪恶,朋友妻子的裸体画,马赛巴黎的底层生活,大溪地的原始生态等等。因皆有果,这正是一条诡异的道路。
我们都学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道理,伟大的艺术家肯定会遭受加倍的煎熬。可从书中我们看到,查尔斯本人对这些苦难和人事都是一种及其漠然的态度,对于自己的作品更是如此。甚至都不觉得珍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的一生应遵从修身齐家治天下才的顺序。所以查尔斯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但不是伟人。其性格魅力远远低于艺术的表现力,也没有达到人画合一的境界。
3.我翻看了一些关于毛姆的评价,简单来书就是逃避主义文学风格。没有读过更多,所以不敢对其妄加评论。但仅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单一性格的人物显得还是张力不足,却极其具有讽刺效果。所以当所有正常人,围着一个“神经病”转圈圈的时候,“神经病”就显得极其鲜艳了,这便是《六便士》的戏剧效果。不得不称赞毛姆用并不诙谐的话语,把一个单一性格的人物描写的如此活生生,难怪这部书到现在仍具有很为深渊的影响。
4.当我们拥有哪怕查尔斯一半的勇气去打破人生的禁忌,就能创造出完全不同的天地。《国王的演讲》演讲解读这样的道理,看得我汹涌澎湃。想想约克郡公爵第一次在音乐下流利的演讲的时候,每个人不都是因为害怕这些禁忌,而显得畏手畏脚么?一旦心中去掉所谓的干扰,那就是突破的开始。查尔斯同样也抛弃让自己觉得沉重的报复,即使孑然一身,却海阔天空。伟大的电影和人不都是这样么?
因为找到正确的方向,了解自己认清自己,合理运用自己的天赋,就能够迈向成功。现在的大学生,同学都在考研便扎堆考研,突然出国成风就猛上新东方,听说找工作有驾照会好点就去学车等等。在主动和被动的职业规划上,我们中国学生往往是后者,只是增加被选择的机会,而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当年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也是说,啊,这个好找工作,这个以后没有工作。我们历来都在接受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完全丧失了传统知识分子所应具有的傲骨。春秋的武士仗剑天涯,唐宋的隐士寄情山水,受着最高等的教育却缺失最理想的心。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不是少了山水泼墨间的一抹留白。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我恨他,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我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的投入到我的工作中。”这是查尔斯对于自己的阐述。我们不是查尔斯,我们看着查尔斯,因此,分清欲望和理想,留一点浪漫情怀在心中,也是没错的。人的三个过程,接触价值观,简历价值观,接受价值观。在月亮河六便士之间,总有一件是属于你的。
来自: 豆瓣
左耳聽$
发表于 2012-8-29 17:39:14
现实总是在提醒我们,当理想跟爱情纠缠在一起的时候,结局注定是悲剧。爱情与理想是反向行驶,爱情做功把奔赴理想的人拉进现实,让人失去自我,背弃理想,直至过上平淡琐碎的生活,这是大部分人认为的最好的结局。这样不仅可以获得物质上的富足,还可以抚平永不停息的激荡的内心(我更愿意称之为“麻木”)。
关于爱情,我的理解更倾向于,一切与欲望有关的活动,它包括情欲、控制欲、占有欲等种种欲。而理想,若要说得简单纯粹点,那该是人不断摆脱人性中一切社会属性的结果。我总难以相信,精神上的合拍可以造就完美的爱情。这是个伪命题。一个人在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感时,还会顾及到爱情吗?爱情不过时欲望的发泄,它是人类本性中或是这个文明社会造就出来的各种欲。当一个人的内心足够强大,欲望不再是问题,就像思特里克兰德所做的那样,他不需要向这个世界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的是正确,自己明白就好,从离开的那刻开始他就完全是在为自己而活。
大家最后都是赤身裸体地离开这个世界,黄泉路上依旧是孤独一人,人人死而平等。这是人们选择平淡的原因,同样也是一部分人拒绝平庸的原因。
面对死亡,谁都不可否认,在世的一切财富与荣耀都化成了浮云。那一刻人不得不扪心自问,回顾这一生,是否还留有遗憾,能否坦然的接受死亡呢?当然这里面涉及到了一个价值观问题。但从毛姆的书中,可以看到,即使一个极端的务实主义者,心底也有一块最柔软部分,那里装着与一切世俗无关的东西,所以在看到思特里克兰德的画时,会为之一怔,像是触摸到了灵魂。事实上,这其中某些意识脆弱的人若把一辈子稀里糊涂地过完,最后也不会痛苦。怕就怕在接近终点的那一刻,一切都被看明了了,一切价值观受到颠覆性的毁灭,让他措手不及。这一状况是任何一个时刻保持自我对话的人都不想面的。所以这世上才有如此多的理想主义者。
一本好书能让人思考,是一场交流与对话。于我而言,毛姆做到了。而高更,他成了真正的英雄,虽然他并无此意。
来自: 豆瓣
三门日$
发表于 2012-8-29 17:39:14
在我看来,这就是部爱情小说。
因为,让我不由自主点头,一看到就有冲动分享的内容,多数是有关爱情的描述。要是我摘出这部分内容,我知道很多人都会摇头,表示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但在我有限正确的认识里,我吃过苦头,领教过真正有头脑的过来人的教诲。我认为,毛姆的爱情看得透彻。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侣伴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小说之所以不真实正在这里。一般说来,爱情在男人身上只不过是一个插曲,是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务中的一件事,但是小说却把爱情夸大了,给予它一个违反生活真实性的重要的地位。尽管也有很少数男人把爱情当作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便对爱情感到无限兴趣的女人,对这类男子也不太看得起。女人会被这样的男人吸引,会被他们奉承得心花怒放,但是心里却免不了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这些人是一种可怜的生物。男人们即使在恋爱的短暂期间,也不停地干一些别的事分散自己的心思:赖以维持生计的事务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沉湎于体育活动;他们还可能对艺术感到兴趣。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把自己的不同活动分别安排在不同的间隔里,在进行一种活动时,可以暂时把另一种完全排除。他们有本领专心致志进行当时正在从事的活动;如果一种活动受到另一种侵犯,他们会非常恼火。作为坠入情网的人来说,男人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
除了关于爱情的近似严酷的分析之外,小说剩下的就是关于“身份转换”的话题了。其实,很多人对身份转换的故事都有兴趣,比如,高中时候一个学习下游的同学,平时不修边幅,毫不出色,结果在高考那一年脱身变成了黑马,一溜烟的跑进了清华园里。等等,等等,我们总是喜欢讲这样的故事。我要说,我也喜欢身份转换,也期待在某一个时间成为个主角,变得让父母光荣,让同事羡慕。可是,即便我有如此的爱好,对这部小说这个部分的描写,我能不假思索就能回忆起来的东西少的可怜。
来自: 豆瓣
猴子$
发表于 2012-8-29 17:39:14
很好看。因此喜欢上了毛姆。另外借此想推荐《梵高传》,不错的书。
来自: 豆瓣
般般花$
发表于 2012-8-29 17:39:14
很久以前就看到过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是那种很老旧的版本,泛黄的书页,有时光留下的痕迹。大概是因为年纪太小了的缘故,那时候固执的认定这是一本科幻小说,翻了两页有点不知所云,便放下了,但作者与书名却长久的留在了心中。直到最近,对它的兴趣日益加深,才又找来那本误解已久的书静下心看了进去。
小说以著名画家高更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叫思特里克兰德的画家。思特里克兰德在四十岁前是一个普通的略显迟钝的证券经纪人,为了画画,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他竟抛妻弃子,毅然出走。在他最初消失时,他的太太认定他是为了另一个女人才离家出走的,没有谁会想到他是为了画画——在那时,思特里克兰德连基本的绘画技巧都还没能掌握。可他就是要不顾一切去画,他说:“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他画画不是为了名利。物质意义上的舒适、美好及利益的诱惑对于他根本就不存在。他维持活着所需的底线,是不被饿死和冻死,驱使他创作的是一种来自上苍的神秘地带的欲望,正是这种创作的欲望支使着他,逼迫他不断的画下去,直到死。
小说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是那样一个不近人情的的人。他漠视环境,相貌粗野、肉欲外现、狂热不羁、身体强壮,时刻强烈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对很多人来说他都是一个恶棍,是个魔鬼。可也正是这个人,因为紧紧抓住灵魂中偶然感受到的幻境,并不懈地去追求,于是被上帝选中了,他成了上帝的宠儿。
他是幸运的,但他又非常可怜,因为这时的他似乎已经隐约看到一个极端重要的秘密——宇宙的灵魂,可他却苦于表达,他想对话,却不知从何说起甚至如何去说,他的肉体束缚着他的精神,他成了“奋力寻求表现手段的备受折磨的灵魂”。
所幸的是后来的思特里克兰德来到了塔希堤岛上。塔希堤岛是宁静的,那些万古不变的椰子树、榕树、火焰花,那些清透干净的海风,那些夜空里闪闪发光的数不尽的星星,都是如此原始神秘,它稀释了一个人的狂躁,使他平和;塔希堤岛又是热烈的,那些古老的习俗,那些对生活充满享受的人,那些保持着纯真欲望的土著居民,它给了一个人新鲜的活力,使他重生。思特里克兰德在这个小岛上适得其所,就是在这里,他寻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他把自己内心世界完全表现了出来。
那是他生命最后几年艰苦的挣扎。一边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一边还要坚持不懈描绘灵魂中感受到的图景。他那么不顾一切地去创作,去表达,去揭示世界的秘密,去将神使的职责进行到底。最终他达到了艺术上的巅峰,也得到世界的承认与喜爱。
看完小说,感触真的很多。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可能都有着一些美好的幻境,在许多无意义的生活琐事中,在每天三点一线的按部就班中,它们飘来诱人的芬芳,在我们的心灵中搅起谜样的漩涡。但我们这些普通人却紧紧抓住生活的条条框框,生怕失足落入一个未知的所在。而思特里克兰德呢?《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叙述者库特拉思医生在解释思特里克兰德身上隐藏着的创作欲时说,这种创作欲为什么会抓住他呢,因为他有着“盲信者的直截了当和使徒的狂热不羁,以及灵魂中大无畏的勇气”。正是这些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但可贵异常的精神气质使思特里克兰德从上千上万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被上帝选中,成为与神对话的人。
勇敢的遵从自己的内心,或许我们都有机会成为宠儿。
来自: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