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omy$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在昨天(2007,1,17)一天读完的。就像过了一生一样,经历了人生的坎坷,思考,困惑,离别和欢乐。什么是生命的轻,什么又是重呢?生命,自己,家国,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我糊涂了,就像不能了悟了别个事情样的。不能承受的是什么?重还是轻?不是的,人生不能承受的,还是自己。自己的困苦是自己加上去的,并不是别个人或事情的缘由。
  
  我总是羡慕那些思考较少的人,认为他们是少有烦忧的。自己就是一例,不过是个反例罢了:思考的多了,就会陷入一种牢笼,一种羁绊。可事实果如此么?在别人看来的烦忧可能不是烦忧,但别人觉察不到的却是。这样看来,思考少的人恐也不能摆脱这种羁绊,牢笼似的烦闷。
  我总是羡慕那些在爱情的滋养中的一对对的人,他们的幸福来自自己,也来自他们所钟爱的人,徜徉于爱情的海洋中,应当是很惬意的事情。事实是这样么?可能是吧,自己没在海里面,不好说什么的。但问题是爱能不能持续到天荒地老?离别和分手的事情是很多的,可又有几多人是可以摆脱了烦闷的呢?
  
  到最后,其实没有必要羡慕别人,生命的美在于个体的不同,在于人们各自领取一种生活状态,自己过活去。生命的重还是轻,只有自己知道,生命的轻重的好还是坏,还是自己的事情。

来自: 豆瓣

重庆女$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已经记不起第一个推荐我看他的书的人了,只是觉得几乎这个名字在我所读的众多作者中印象最为深刻.
  他总是用最为平静的语言,少修辞少剖析的揭示一些残酷面,冷静的可怕.
  恰好那一段读它的时间,又是自己情绪最为低落,心理防线最为脆弱的时段.有一种看完喘不上气头痛的感觉.缺氧.
  我另外一位文学青年朋友(呵呵,玩笑称谓)更是很严肃的表示,在自己心志不够强大的前提下,不再碰他的书,免得自己自杀.我知道他不是开玩笑说的这话.
  米兰·昆德拉的文字有这分量.
  不过,我还是在评论中选择力荐,只因为是他,让我知道文字表达中还有这样一种独特的绝望方式,而又不尽然是绝望这么单纯.比起那些哼哼呀呀的矫情文字,似乎高明很多.
  我还会在看,没看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你呢?

来自: 豆瓣

格格$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读这本书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拉。说实在的,看之前对作者及其作品没有一点了解,所以也没有读懂,直到最近在图书馆借了本关于米兰`昆得拉的书评,决定在近期重读其大作。
  
  希望能对这本书有新的认识。
  

来自: 豆瓣

SUE∮$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看了电影,才看此书,觉得并非如之前所想的那么难懂。
  
  看来这电影有助于去理解此书,当然,也不得不承认有误导的嫌疑,呵呵~~
  
  

来自: 豆瓣

天池大$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植物要开花结果,有适宜的条件,这是不能阻挡的。
  动物们呢,就是要游戏。闲着就难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自造化看来,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是舒泄神经能量的游戏而已。
  越看不下去的东西越要看,往往那正是你所需要的,作为一个人所需要的。本能的东西总是避重就轻,滑坠下去,万劫不复!
  大家都说好的,未必好,大家都说不好的,也未必不好。用自己的头脑去感受、去思考。

来自: 豆瓣

小肥$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又看了一篇有关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文章,其实说实话,第一次看这本小说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传说中的那种震撼。只是觉得托马斯很潇洒,还有就是稳中层出不穷的身体描写。突然感触极深是在自己明显感到极端无助和失落的那段时间。没有人没有梦想,也没有人不抱怨过命运的不公。除了少数的坚定的理想主义者,绝大部分人都会慢慢地走出曾经的理想,走到沉重的现实。
  
   诚如安东尼奥尼在《云上的日子》中让那位恋上上帝的少女所说的:“我从不害怕死亡,但对生存却充满了恐惧。”生存从来就是沉重的,有时候甚至沉重得让人无法忍受。而死亡相比之下却又显得如此的轻松。然而,米兰昆德拉有此导出了虚无。谁愿意自己的一生活在虚无之中,又有谁敢于承认自己的一生的所有只是虚无。这是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轻。
  
      用一枚硬币来决定自己的选择是荒谬的,就和讨论生命是轻是重很无助一样,因为我们永远也无法获得结果。当我们竭尽所能的承受着生命所赐予的沉重,步履蹒跚的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时候,我们的生命的梦也就醒了。当然每个人的梦都不一样,也许你的梦五彩斑斓,星光闪耀。也许他的梦漆黑无助,暗淡无光。然而,无论怎样,梦还是醒了。这个时候陪伴着我们的,而且将永远伴随着我们的, 只有平静
  

来自: 豆瓣

ivy$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最近才读,之前虽然了解大概内容,具体的文字却没读过.今天读完却更想读原文,相信翻译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鸿沟,不想遗漏什么,可惜法语啊,我崇拜向往的女神,至今也只能远远瞻仰,因为自己太懒了.
  
  关与轻与重,这只是个题目,我是这么想的,米昆仅仅把这个做为题目,并不等于中心.书里的对立关系不至这些,还有灵与肉,性与爱,婚姻与出轨,情人与妻子,传统与现代,忠诚与背叛,人与动物,战争与和平,祖国与外乡,太多^^^^^^很难用一句经典的话概括这些,至少现在不能.
  
                 托马斯最普通的男人.
  故事讲述的是多个人的多个故事,他们的一生.从托马斯开始,医生到玻璃清洁工最后的卡车司机,这是他性格造就的命运.最能影响他的人就是特蕾沙,能勾起他摇篮里孤儿的幻想,睡觉时紧紧抓着他手的女人.从搬着箱子到来和离开,开始和结束仿佛就是一个轮回.但是怜悯之心,让他脱离了自己的轨道,决定了后半生的改变.回到特蕾沙的身边,对他而言是绝望也是痛苦.此后的生活是在背叛和忠诚的煎熬中度过.奇异的人生,当人有两极是无法融合的时候,这种痛苦只有他自己了解.不能放弃任何一边,在忠诚中背叛,在背叛中忠诚.男人,所谓的妻妾成群的幸福?这种状态只有死才能解脱.
  
                    柔弱会带来什么
  特蕾沙,她的幸运与不幸都来自这个男人.从小镇沉闷的生活到城市里体面的职业,而后对爱情的失望.她也在面临不同的痛苦,开始是逃避母亲,后来是丈夫的情人们.那些希奇古怪的梦也不能帮助她.到出轨,到卡列宁.她才开始找到自己的存在.虽然只是个小动物.卡列宁的死,米昆用了一个长长的章节描写.我擅自猜测这是因为他喜欢狗,当人最孤独的时候动物的确是最好的朋友.你就是它的一切,可以是天是地,是神.也许人需要别人的依赖换取自信和价值感,当可怜的小狗死去时,特蕾沙也死了.她的一生仿佛就是在恐惧些什么,开始是母亲,后来是那些情人,然后是卡列宁的死.最后是她自己.女人的柔弱仅仅让她抓住了一个男人,他那些情人们却给予她更多的痛苦.即使是背叛之后,仍然如此,只有卡列宁给予安慰,直到死亡.
  
                 另一个世界的女人,男人
  相对于特蕾沙,萨比珊是另一种女人.画家,特立独行,不依靠男人,背叛所有的传统,父亲的意愿\祖国的苦难\情人的追求.最后死在异乡,她并不讨厌的纽约.她的出现对于弗兰茨是个全新的世界,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生活,向妻子宣告死亡的婚姻.萨比珊成了他的向导,一个传统的男人就这样改变了.也许是来自他关于母亲的错觉.最后也死在了异乡.为了慈善.
  
  就是这些男女,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又代表着不同的人生.仿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最后尘埃落定,逝者如斯夫,后来人的生活又是另一翻景象,比如西蒙,也许他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来自: 豆瓣

[已注$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其实平时很少看小说
  总觉得它们距离自己太远,又不愿意去花费脑经构筑一些情景
  于是乎,看电影来得更为直接
  老早听过这本书
  无奈情绪未到。。。挤进眼帘,又消失了。
  那天晚上买来后,先读了一点点
  觉得很诡异
  觉得自己被吸引了。
  因为没有看完所以无法妄作说法
  只是想一心看下去
  或者后面会让我有更多的欣喜。
  最后,当一切都通通透透,或者说,一切都不在乎的时候
  读一些类似的文字
  真的是很享受

来自: 豆瓣

胡桃园$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里面有些地方的文字还是相当有意思的。
  不过整体来说,从故事情节,主线来说。。。。还有翻译出来之后的文笔(偶不是说翻译得不好,译文的版本一般来说在国内算是比较好了)并不是很吸引偶。
  
  书是租的,要还回去了,正在犹豫是不是买下来好(那家店也卖书- -),毕竟这本书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来自: 豆瓣

选择$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书买了快一个多月拉才看了一百多页,读的很是吃劲,于是到网上解读,看了大家的点评多多少少有点感触.
      生命是永恒的轮回,而现实的人生如白纸,无法预知明天,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选择生命之轻还是承受生命之重,无法衡量.
      能做的就是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活出潇洒的自我,真实的自我,放飞自己的理想....
     我会坚持把她看完希望大家都能把观点拿出来分享,并指点下小弟.

来自: 豆瓣
页: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查看完整版本: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