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點$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正如該書名一樣,書的内容顯淺但又令人無法一眼看穿.它所表達的似想不只1個,另我覺得很難以猜度.
  1' 尼采的"永劫復歸"觀.
  2' "愛"與"性"不同.
  3' 國家,民族受壓迫之下的媚俗.
  4' 作者對人生,世界的態度 "孰輕孰重".
  
  作者將一些深奧的哲學思想滲透到簡單的小説情節當中,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小説的綫索安排十分巧妙,圍繞著幾個人的敍述:拓馬思,塔莉莎,莎冰娜,弗藍茨.對於同一件事以不同章回重復著,我們可以看到: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眼裏的價值有多麽懸殊.
  
  
  最記得是莎冰娜同她的情人弗藍茨做愛的1節..她戴上祖父的禮帽,脫掉衣服,拉著弗藍茨到她的大鏡子前.弗藍茨只覺得她的奇怪,全然沒能明白她.他只是不解的望著她,困窘地笑,溫和微笑著像傻瓜一樣把禮帽放回架子.
  然而禮帽對於莎冰娜來説卻具有重要意義!這頂禮帽曾使拓馬思留連她的畫室.他把禮帽戴在她頭上,擁她來到鏡前.他們都為鏡中的情形激動不已......這使她與拓馬思的做愛變得異常純潔.
  由此看來,弗藍茨與莎冰娜之間的鴻溝是多麽的不可跨越!因此,弗藍茨會對"背叛"的莎冰娜如此崇拜,以致不可救藥的倚賴!
  對於莎冰娜,著個讓人捉摸不透的畫家,逃避弗藍茨是因為她完全看清了這個男人的軟弱--她不需要甚至無法接受一個軟弱的男人!因此她逃開了.她完全有能力自立,繼續她的生活,繼續她的"背叛".
  她是如此令人捉摸不透,而又聰明絕頂,她明白拓馬思的所愛和價值觀,她無心橫刀奪愛..可以看出,她與拓馬思是同一類人.
  
  
  我們的主人公--拓馬思和塔莉莎.
  他捫的愛情是真正意義上的柏拉圖式戀愛.儘管他們的關係是由"性"開始的--每1個接近拓馬思的女人都無可避免地要經歷這1程序.然而從1開始,他們就被一連串"巧合"拉在一起(也許這只是他們所認爲的巧合)..拓馬思的代人出診,在酒吧看書,獨自坐在公園的長凳..
  塔莉莎的夜班,貝多芬的曲子,得的重感冒......正是這些巧合,奠定了他們精神上的純真的愛.他們是同一類人,他們彼此相愛,又1同死去.
  提到他們的死,我覺得這正是作者深愛他們的標志.米蘭.昆德拉不忍他筆下的寵兒再經受生活的殘酷,而讓他們的生命終結...而且,他沒有正面描寫他們的死亡,只是通過拓馬思兒子給莎冰娜的信和莎冰娜的回國來説明的.在看到這2段時,我想到:拓馬思和塔莉莎都難逃一死!也許這會是令人肝腸寸斷的一幕吧!然而小説卻並不如此,作者以輕鬆溫暖的場境作爲小説的結尾.沒有片言描寫那令人痛心的車禍!那真是作者對他們的眷顧啊!
  拓馬思和塔莉莎這對靈與性合一的戀人!我相信,他們一定是柏拉圖<對話錄>中的兩性人--找尋到了另一半自我,並且將永遠在天堂重復著他們的幸福!
  
     ps關於書名,,書中提及,拓馬思和塔莉莎的死意味著"重"
         莎冰娜的死意味著"輕".
  
     
  

来自: 豆瓣

孜然$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那时在上大学,老米的书一时间成了我打开探索个人存在的钥匙,至今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坏,但在满街搜索老米作品的同时,我长大了……

来自: 豆瓣

赵六$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看过几本他的书之后才看的这一本。觉得是最好的。
  
  现在过了这么久,具体的内容已经忘记了。但是最后一章里 卡列宁渐渐老去,死掉的情节却是永远都不能忘。

来自: 豆瓣

燕惊寒$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人类之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的。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低首,怀念,幸福似乎永远只存在于过去。能够忆起的总是美好,现实却总是彷徨,未来更是渺茫不可揣测。人生就像一列笔直开下去的火车,永远没有尽头,也永不回头,驶向时间流逝的方向,去得有些可怕,一想起这就恐惧得想哭。幸福,捉摸得到吗?就像刚刚驶过的小站,在脑海中留下了浮光掠影的片段,就让你在旅途中一再回味不能自拔,甚至忽略眼前所见。你想再见一次,但那是不可重复的,于是,怀念成了我唯一攫取快乐的方式......

来自: 豆瓣

瘦石$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无由的终结
  虚无的存在
  真理的荒谬
  消失的浮现
  无限的异化
  终极的分裂
  无声的号叫
  间断的延续
  
  
  
  
  
  
  
     我和爱
  我是一只漏水的破船
  爱是一个没有源头的死海
  等待我的只有沉沦
  
  
  
  
  

来自: 豆瓣

笑笑$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刚买来时并没有读,是放了一段时间了的.并且每一次在触及时都会有些欣慰,好象自己已经读了千万遍.
  于是,在一个不是很特殊的日子选择了它陪我打发时间(好象说的不很尊重它,连读书也要挑个日子,好象我也被传染了,什么都喜欢有"纪念意义").
  读完后跟朋友交流感想,他说我说的不准确.理解有偏差了.他在这本书里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这部分我有,但更感想深的是,作者把人物内心的那种患得患失描写的很到位.值得一读再读.

来自: 豆瓣

天文臺$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是不是深入音乐中的人,看世界会完全不同?
     或许这只是一个无关的话题,可凭什么就一定要符合?对,这是问题,符合.我们说什么,言之有物,我们想什么,歌以咏志.为什么一定要有物.
  那是怎么说来的,词语消失处,无物可存在.可这又有什么关系.这说的是认真.
     为什么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不是形式和材料的分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本里看见说康德是不可知论者的时候,我好象真的听见了笑声.
  我真的不知道康德是不可知论者.虽然我也不懂哲学.
      应该是读书感想:没有真正思考过道德的人,没有真正的成熟.世界或许根本不是这样的,当托马斯想着说谎的时候,突然发现,这里什么都没有.于是,再读昆德拉说,只相信塞万提斯留下的遗产时,说,这是一句很悲的话.历史让我们想起界线,那个跨过去的诱惑,他说向下的冲动,是对重的渴望(的一种形式),括号里是我加的,还自以为幽默,这就是我们的媚俗,让说话忘了我们说不出的物.说不想只是意向时,渴望同时也成了格位.小说之所以小说成了.
      事实是,我看了很遍:第一次,三个三原则和坦克旁的美女,斯大林儿子和大便,还有(哈哈)词和物;第二次,那人类的道路以外,卡列宁的微笑,不能承受的是爱情,轻的是肉体,重的是灵魂.第三次,让我们忘了尼采,在看看那道德悬置的落日的余辉下的断头台.
     或许是我不够真诚,如果相信我仍在被诱惑着,请原谅我.再读一遍小说吧.

来自: 豆瓣

路过今$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还是很早之前在Palm上读完了电子版,后来买了一本放在枕边,时而读上一段。我认为这是一本无所谓读懂的图书,作者也从没有试图通过文字明确的告诉你什么。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之中,在昆得拉充满哲理的语句见,你看到了什么,那便是什么,作者没有期望你接受任何他的思想....这本书就像药引子,本身并无药力,却可诱发药力。同样,那些在头脑深处的思考,便随着阅读,全部涌现到面前,让你突然意识到:生活原来是这样的.......

来自: 豆瓣

乔少$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一夜读完,唯一的感觉是晦涩.
      因此,我打算看第二次.他想说什么呢?
      如果你有与主人公相似的心路,很难放弃这个打算!

来自: 豆瓣

武俏君$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說真的,真不明白自己爲什麽買這本書回家。
  我想,大概只是因爲這個名字而已。
  剛才看到評論中有人提到一部與這本書相關的電影《布拉格之恋》,
  我想,大概還是先找來電影看看...
  自己活着活着,慢慢形成了一種奇怪的接受模式,
  文字好像慢慢成爲聲色畫面下的附屬品了。

来自: 豆瓣
页: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查看完整版本: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