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不住$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_^,忽然想起来的时候忍不住发笑。
  
  有机会我还是会再读一下的。
  
  这本书买了有10年不止了,却只看了一遍,也就是十年前了
  
  我相信十年前的自己不理解这本书要说什么,
  
  不过印象力它一直在那里等我似的。
  
  这样的书不能随便推荐,那就来个“还行”吧。

来自: 豆瓣

MUBI$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推荐不是我的本意
  那么多人说值得看大概是真的值得看
  高二在同学抽屉里发现
  难懂
  以后有时间会仔细看一遍吧

来自: 豆瓣

落落缡$ 发表于 2012-8-28 13:50:52

  日志里刚好有篇关于这个的。推荐是因为我个人还是喜欢的。不力荐是因为懂得的人自然欢喜。不喜欢的人也不会强求。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2006年1月6日。阴。天气预报又骗人了。
  天气预报里说今天应该会有2006年第一场雪。于是就开始有些些微的期盼。虽然我从来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都持怀疑态度。它果然又忽悠了大家一把。
  
  我今天写的字可能会很有些语无伦次。也许我不能完成今天的记录。
  
  今天的一天在阅读面对和昏睡中过去。再一次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直都停停顿顿。中间好几次甚至就像被瞌睡虫附身一般混厄睡去。看起来似乎有些太漫不经心。
  
  记得十几岁时第一次看时除了吃饭时间是一口气看完的。没记错的话我一直是皱着眉看的以致看完了以后眉头还酸了好一阵子。我曾经不止一次在文字里提到过我的心里总有不断累积的破坏欲。就是从第一次看完那本书以后我开始对这种破坏欲感到极大的恐惧。我知道这种破坏欲是驱使着我一次又一次地背叛的动力所在。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无法克制的任由自己被这种破坏欲支配着背叛原来的生活状态。我尤其习惯在即将得到或者即将开始等等诸如此类的重要时刻背叛远离。也许是潜意识里我因此而获得安全的感受。而看完那本书以后我的恐惧的根源在于我自知无法控制内心这种莫名的破坏欲的滋长和我不知道它会把我带到什么地方让我落得何种境地。对于我背弃的那些我并非没有愧疚也并非没有怀念。只是背叛的时刻心里仿佛被施了魔咒我无法选择不能自已。
  
  隔了这些年再看。进程异常缓慢。要知道我的阅读速度是很出名的快。只是这不是一个单纯的阅读的过程。我一面似乎漫不经心地阅读着。一面抽丝剥茧地审视着某一个自己。这是个让人非常非常疲惫的过程。所以中途我需要睡眠。我已经不再感到恐慌。我只是面对。只是回想。只是承认。平静而从容的。我回想着过去很多年里一次又一次的背叛。我知道惟一可以做的就是不后悔。我似乎有很多很细致的心理活动应该被完整详细记录。可是我该原谅自己吧。我已经忘了。
  
  我已经开始慢慢学会一些控制和释放内心累积的破坏欲。我决定开始做些事情或者说保持某一种状态来平衡轻和重。我其实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没有什么是生命所不能安然承受的。所以即使我现在对未来仍然并不十分确定。我并没有十足的把握那破坏欲会否引导我再次背离他人所希望或者习惯的生活轨道。但是至少现在我的内心是恬然的。我愿意一直这么从容下去。
  
  表象总是很有迷惑性的。呃。我长得其实很乖的。虽然JO说我是个很疯狂的人时常做些疯狂的决定。可这疯狂其实从我脸上是看不出来的。也许某瞬间的眼神?不过大家都习惯我无辜的表情。所以很多重要的瞬间表情就被刻意忽略掉了。
  
  就好象其实有些巨大深沉的失去和痛苦总有着不动声色甚至无动于衷的表情。常常被人忽略掉了。
  
  我不是什么文学青年。也从小就发誓决不以所谓写作谋生。我必须承认自己是个很自我的人。我写的字最需要的读者就是自己。因为是为了面对自己才写下来的心情。甚至连情书也是。而那些愿意看我写的字并且懂得的人却是我的文字给予我的额外的馈赠。我始终是感恩的。
  
  大恩就不言谢啦。
  
  OVER。
  
  P。S 我总觉得有些什么是漏了说的。不过我想不起来是什么了。

来自: 豆瓣

鄂豫鲁$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上大学的时候和寝室的姐妹看过电影,看这部电影的冲动源于我对剧中男女主角的喜爱,朱丽叶.比喏什和丹尼尔戴.刘易斯.
  
      后来发现真正的演员真的天生是为电影的.
  
      作品的背景好象是捷克的"布拉格之春",这一历史事件应该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上不经意的被提到过的.
  
      但凡一部好的作品,其实,真的,不管是电影也好,还是小说也好(当然很多的电影直接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一定溶入在一定的历史事件之中的.
  
      你看1995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肖什克的救赎>和<阿甘正传>单从影片来讲,真的难分伯仲,可是殊荣却最后给了后者,为什么?因为阿甘的故事自始至终一直和美国的历史分不开的.他所反映的其实就是那个所谓的"垮掉一代人"的成长经历.
  
      一直很期待真正反映中国八零后出生人的心路历程,虽然我们还不是"垮掉一代",可是我们也许以后回成为"伟大"的一代.以为我们的成长年代正好在中国经济十年疾行的年代.
  
      我们也有自己的不能承受之轻!

来自: 豆瓣

HL$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有同时看很多本书的习惯,卫生间一本、床头一本、沙发上一本...那段时期,着迷着昆德拉,把他的书到处丢着,每一本都是翻开的、夹着书签。看着看着,我就糊涂了。
  
  把所有的故事,角色,如同蒙太奇一样,结合在了一起,我不能说自己看懂了,但,那段时间,至少是享受的~~有一种迷迷糊糊处在幻境中的快感。
  
  我想,每本书,每个故事,甚至只是一句话或一个字,都有从中间寻找到快乐、收获抑或是悲伤、感触的人吧,何必在乎呢?
  
  没看懂也是一种收获。没有收获也是一种收获。
  

来自: 豆瓣

shegir$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昆德拉的作品 就是有摄人心魄的力量
  故事主人公的感情纠葛不是我关注的焦点
  然而作者时不时抛出来的议论调调的语句却足以让我喜欢这一整本书了
  
  所以我们的人生为什么要困顿 为什么常常难过 为什么会踯躅
  都是因为人生只有一回
  如果可以循环往复 那么所有的困顿难过踯躅将不复存在

来自: 豆瓣

笨吵吵$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第1次翻看这本书时并没有看进去,事隔两三年后的一个晚上想找本书看,打开书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一本,就看它了。在随后两周里的几个晚上,入睡前都会看一会儿,有时看的手不释卷,有时看的昏昏然不知何时竟进入了梦乡,仿佛那也是个关于轻与重、灵与肉纠葛的梦。。。。。
  很多没看懂的地方,比如作者借托马斯所表达的那些对政治的看法,萨宾娜关于媚俗的阐释,还有之于特莉莎重要的意义的牧歌的概念。。。。。同时也有很多让人深有感触的句子和思想。
  萨宾娜的人生应该是轻的吧,她一直走在一条背叛的道路上,每一次背叛之路走到了尽头,她也就行将开始新的背叛,她背叛了父亲、祖国、情人,直到生命中已经没有值得背叛的东西时,也是她结束背叛的时候了。这时,她感到惶恐不安,感到无限的空虚,这或许就是生命中无法承受的轻。
  托马斯原本的生活是轻松的,自从他“救”起顺水而下,放在涂满树脂的篮子里的特莉莎。
  之后,他就一直在轻与重之间彷徨、游走,直到随着特莉莎走到人生的尽头,来到乡村生活,因一场车祸结束了他们在尘世间所受的煎熬。他认为灵与肉是分离的,他认为男人产生反映和裸体女人只不过是造物主在千万种可能性中选择的一种调节方式,如果身体根据他的设想的原理运做,当他看到飞翔的燕子而兴奋,而不是其他裸体女人,这些依然丝毫不会影响他对特莉莎的爱,那么特莉莎还会生活沉重吗?
  人类真正的爱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的体现出来。或许真正的爱情也是如此,只有没有沾染任何物质以及其他因素的相互吸引、倾心而产生的爱恋之情,可能才是真正的爱情吧。所以,我不喜欢特莉莎,她通过托马斯实现了它从小“出人头地”,脱离家庭的理想。可之后,她依然生活的沉重,她不能承受托马斯对她的背叛之重,可她又无力离开他,最后她自己都觉得,她更爱的是卡列宁了。她用她咄咄逼人的软弱,使托马斯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沉重。但如果托马斯没有因那六个可笑的偶然遇见她呢,那他会是什么样子?可这一切根本不值得去设想,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Einmal ist keinmal,一次就是从来没有。个人生命如同历史一样,不会重演。
  作者好象最不喜欢的就是佛兰茨,在认识萨宾娜以前,他一直都生活在自己的谎言里。他聪明,有体面的工作,身材高大,可他从事的工作好象终日是做学问、写论文、讲学,这些都是枯燥而无实际意义的。在萨宾娜眼里,他也是一个缺乏力量的男人,空有高大的身材和力气,他最终决定走向真实,然而萨宾娜却背叛了他。他为了萨宾娜的目光生活着,并荒诞的去了那个东方小国,被劫匪击中运回过,死在他憎恶的前妻怀里,这简直是在悲凉不过的结局了,他似乎在死前明白了什么,可他说不出来,他也表达不出对前妻的厌恶了。更为可怕的是,他的前妻以为她自己最终还是拥有了佛兰茨,以为他已经向她忏悔,她因此也原谅了他。读到这里,我深深的觉得恐惧,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真的就是在一起的两个人,却不知彼此想的是什么啊。我同时也感到幸福和幸运,我和尘世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心心相印,并有永不分开的想法和勇气。。。。。
  
  昆德拉在书里融入了他很多的观念,有些作为不了解西方历史及文化的我来说,理解起来很吃力,如那些宗教、政治以及哲学方面的见解。但通过他以旁观者的姿态讲述的这几个人的故事,仿佛也能引你旁观自己曾经的人生。还是有很多观点能给人启迪与深刻的印象的。
  
  这是一本好书,虽然没读懂,我还是把它先放回书架里,再看不知是哪年,但还会再看的,重读时也会明白更多……..
  

来自: 豆瓣

没小名$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说实话,我读了不下20次,但是,但是,从来都没有看完,因为看不懂,这是件痛苦的事情,所以每次,都觉得已经积攒了一点点墨水,就再开始读,但是是就,还是不懂,可能就是大师...
  我不想放弃,因为觉得自己看懂了<搭车游戏>,应该还有和大师学习的机会...
  继续...

来自: 豆瓣

Echo$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雨季终于访问了这个城市,时而暴雨如注,时而淅沥缠绵,从早至晚没有间隙,恐怕还要持续很久。我一向对南方这种让人郁闷的气候无法接受,让人厌倦出行。午餐时段,我在书店中挑选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阅读之前,我曾看过由此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我始终觉得,布拉格是一个带有蛊惑味道的城市。有卡夫卡,有城堡,有一种特殊的风情,动荡不安、深沉又有些哀婉。最适合的场景应该是暮色笼罩下的广场,庄严而颓靡,一些游离多思的灵魂,飘荡,等待归属。
  
  
  特丽莎一个敏感而极度不安的女人,她渴求的安全感或者是爱的热情高于常人许多;而托马斯一个热衷性游戏的花花公子,总以为自己对特丽莎不过如同对于襁褓中的婴儿的怜爱而绝非爱情。这样的两个人,生命偶然的相遇,瞬间迸发的热情让彼此沉醉。其实爱情早已生根,只是注定伤害和背叛。在一起厌倦乏味,分开了又想念不舍。他们的生命注定是交织在一起的无法离弃,也就注定了这种让人无能为力的恶性循环。灵魂在肉体上方默默注视,肉体却服从本体的需要。所以才有托马斯永远的不忠和特丽莎永远的苦痛。缺乏丰厚的生活底蕴,和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因而也许我不能很好理解米兰.昆德拉所揭示的人生哲学,因而我宁愿从粗俗,从简单,从普通两个人的感情去看待特丽莎与托马斯之间的撕扯与挣扎。忠贞与背叛,自省与惶惑,轻与重,承担与逃避,这些矛盾的疼痛贯穿始终。
  朱丽叶比诺什,我喜爱的法国女演员。她有一种本能的不安、惶恐的忧郁气质,她所演绎的特丽莎如同《蓝》中那个心底深沉无法忘怀过去的女人一样,准确细腻的让人难以忘却。

来自: 豆瓣

延$ 发表于 2012-8-28 13:51:03

  这是我读米兰昆德拉的第一本书,想要有一天把他所有的书都读遍……实际上外国的著作都很少看,因为一直都以为当那些书被翻译过来时已经失去了太多作者本身想要表达的意义
  关于小说,我想他的风格应该是一种趋势,小说并不是简单的故事情节,我们读小说也并不纯粹是为了消遣……当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被改编成电影时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那些哲理并不是一个画面,一段音乐,几句台词所能表达出来的
  

来自: 豆瓣
页: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查看完整版本: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