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真理是否存在是我所无力证实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价值标准光速般轮换的时代。我想要说明的是思维的力量——足以支持我们的灵魂立足于世的根本!当我偶然间发现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借主人公托马斯之口表达的一个观点,在国际政治大师汉斯摩根索在著作中通过学理性推导同样得到论证的时候,我看见两个思辨的灵魂在通往真理的路上相遇。
     
      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概念的提出,是现实主义鼻祖摩根索对于国际政治理论的突出贡献之一。在《国家间政治》中,摩根索指出:
  
      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概念为观察者规定了追求知识时应遵循的原则,为政治学的主题带来了推理的顺序,并因此使得对政治的理论分析成为可能。从行动者这方面来看,它为行为提供了理性的原则,并带来外交政策惊人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使美国,英国或俄国的外交政策出现在可以理解的理性统一体中;政策大体上前后一致,而不论相继执政的政治家有如何不同的动机,好恶,知识水平和道德品质。
  
  按照逻辑的顺序,摩根索提出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应该防止两个谬误的出现,其中之一即对政治家“动机的关注”:
  
      只从政治家的动机来寻找外交政策的线索即是无效的,也是靠不住的。它之所以无效是因为动机是心里现象中最虚幻的东西。动机受到行动者和观察者的利益和感情的歪曲,经常被歪曲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摩根索接着论述说:
     
      从政治家的良好意图中我们不能得出结论说,他的外交政策在道义上将是值得称赞的,或在政治上将是成功的。判断他的动机时,我们能够说他不是故意要在实行道义上错误的政策,但是,我们对于政策的成功的可能性则不能作出任何判断。如果想知道他的行动的道义和政治性质,我们必须了解行动而不是了解他的动机。
  
      在这以段落的最后,摩根索提出了两个反问:“有多少次,政治家们怀着改善世界的愿望,接过却毁了世界?又有多少次,他们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接过却得到他们既没有料到也不愿得到的东西?”在这里,我们可以更换摩根索举出的张伯伦和丘吉尔的例证,因为这掷地有声的发问恰恰可以轻易的置换到昆德拉的小说之中。1968年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改革被苏联横加指责,认为这以行为是反苏的,于是悍然入侵布拉格。作者在小说中描述人们对捷共的指责:“你们要为祖国的灾难负责(如今她贫穷,破败),要为祖国丧失独立负责(她已被俄国人所控制),要为那些以合法名义杀人的行为负责!”
      而被控诉的人这样回答:都不知道啊!都被欺骗了!当时都以为是呢!其实在心灵深处,都是无辜的!
      于是争论归结到了一个问题:他们当时是不是真的不知道呢?还是现在他们装出一副当初一无所知的样子?
  
      从这两个反问句中,可以轻易看出,昆德拉小说的中的困境其实就是我在上文写到的,摩根索所论述中提出应该防止的谬误。那么作为小说家的作者是怎样说的呢?昆德拉接着描写到:
     
      托马斯心里想,根本问题并不是:他们当初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而是:是不是只要他们不知道就算是无辜?如果王位上坐的是个蠢蛋,那么是否因为他是个蠢蛋就可以推卸自己的一切责任?
     
      到这里,我已经将两位大师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同一个问题描述完毕,接下来就是结论了。
      在小说中,作者借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的故事让主人公思考:“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跟自己同床的女人是自己的母亲,然而当他明白所发生的一切之后,他绝没有感到自己是无辜的。他无法面对因自己的不知道而造成的不幸,戳瞎了自己的双眼,黯然离开底比斯!”
  最后借主人公之口对捷克共产党人表达道:
     
      也许你们没有长眼睛去看!要是长了眼睛,你们应该把它戳瞎,离开底比斯!
  
      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摩根索在说中写道:“若从他的动机判断,罗伯斯庇尔是有史以来最正直的人之一。然而,正是那种正直的乌托邦激进主义使他屠杀了那些不如他正直的人,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并毁灭了他所领导的革命!”他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大师的结论是:
  
      良好的动机可以保证避免有意制定坏政策;但它们不能保证它们促成的政策在道义上是善的,在政治上是成功的。
  
      这么长的一篇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似乎有点说不过去。所以迫不得已我准备在最后写下自己通过这种对比得到的收获:
      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对比充满趣味,一个谨慎而克制,一个激情而富含节奏感
  

来自: 豆瓣

乌拉拉$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来自: 豆瓣

lz_zl$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也许是翻译为中文的原因吧,反正看起来很不流畅,但是作品所表达的一些东西,特别是有个性的女主角,小说的行文方式,以及一些发人深思的文字,不禁让我想起王小波的文字。而看小波的书是原汁原味,整个历史背景也可以把握。而要十分理解米兰昆德拉的文字实在有点~~~

来自: 豆瓣

核桃$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高中时从地摊上花八块钱买来的盗版。译者的名字不记得了,但书名与这本略有不同,叫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书的后面还附有作者的另一部小说——《玩笑》和诺奖受奖辞,非常划算。那时还没读过几本书,对小说的审美还停留在寻求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上面。所以可以想象的到,我对米兰昆德拉的第一次阅读经历完全可以用“天昏地暗”四个字来形容。于是,我只挑着书中出位的描写读完,就拿去跟朋友换了本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现在想来后悔不迭。
    
     在我眼中,米兰昆德拉是一个怪异的作家。作为一个书写者,他从来不肯安分的把自己隐藏在幕布之后老老实实的讲故事,而总是抡起一把大锤,狠命的将故事砸的七零八落。他在自己的小说(本书)中探讨轻重,探讨灵肉,探讨媚俗,还探讨“牧歌”与美,故事本身在作家的笔下反倒成了无足轻重的调味品。托马斯,特雷莎,萨比娜和弗兰茨,对了,还有那只叫做“卡列宁”的狗,作者到底想说些什么?
    
     上海译文出版社,许均译的这个版本特别适合这本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的阅读。二十二万个字的篇幅却占了几乎四百页,将书中七个部分的每一个小节都单列出来,通读过全文之后,随手翻看,你会惊喜的发现每一小节平均不到一千字的篇幅似乎都自成一体,充满文字的美感。我猜不透作者构架情节的思路,他把散碎成片的故事以密码般的逻辑重新缝补在一起,赋予故事一种神秘的炫目光彩。而组成这光彩的,关乎生活关乎美的每一片碎片,也同时在隐隐的闪烁着光华!
  

来自: 豆瓣

罗罗$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初中时看了这书,只知道米兰昆德拉其人,不知其书。很艰难地看完了,当时的自己当然无法理解里面的那些沉重。现在,生活已经很清楚的告诉了我,沉重是人生的特质~

来自: 豆瓣

Latte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看了几遍,也没有结论
  可是在生活中,我忽然明白了。
  生活的那个过程没有什么结论,没有什么结果。
  只是让我失望的是生活本身,生活本身的状态。
  也许只是一个过渡,一个习惯过程:
  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应该重还是应该轻。什么时候应该重,什么时候应该轻;
  生活好像只能走过,不能定义和定倪;
  就像这本书一样,什么答案也不给你,只是一直的陈述着故事本身,又或者说着某个人的、每个人的本来。
  只是一种要用平静去对待的书和事,也包括对待你自己。
  虽然,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可是却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适应这样的生存,并把轻重从生活中抽走。只在可以努力的任何地方努力。忘记生活带来的百味,只专心做自己。
  觉得被我讲的很悲哀,很无奈。
  其实,那也只是针对现在心情的感觉。
  一当我用平和或者积极地心态时,那便是:这是既定的规律,我也只有要努力努力的想着暂定的目标努力就可以。因为,生命本来就是这个状态。
  哎:有点悲哀的努力着~~~~~
  不过,我相信作者一定是用平和的心态看这所有的事情和事件。
  所以,我们也用这种心态来看和要求这本书和生活吧。

来自: 豆瓣

嗯哪$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找了一年终于找到这本被谣言传的很神呼的书,仔细的读读,发现不了什么东西,难道智商有问题?不觉得。谁要是读出点内容,分享一下哈~

来自: 豆瓣

heitou$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米兰昆德拉在书中对性的描述算不上刻意,他的文字几乎都没有浓墨重彩的地方,像一曲咏叹调从头到尾控制在中低音调上,也正是因为在别人作品中唱高音地方,他一律减弱,反而显得性描写比较重。比如托马斯遭受政治的迫害,国破家覆的忿慨,失业、从医生到擦玻璃工人的生活窘境,身陷秘密警察监控、威逼利诱,首次婚姻的失败……这么多来自国家社会的重负,责任道德的约束作者都只是轻描淡写的一一带过,连最后的车祸死亡也都烟消雾散一样轻飘,但是却不厌其烦的描述托马斯连续不断的风流事。托马斯应该是个气度不凡的男人,至少也是英俊的,他保守的声称至少有过200个情人,有时甚至上下午就从一个女人到另一个女人,他似乎对用性征服各色女人永不厌倦。可他却怎么也没办法当上纯粹的淫棍,他爱特蕾沙,就像上帝爱他受难的臣民,而他自已的受难没有解咒之人,所以他不停的找,可是越找下去越迷失,以至于他脑子里正在思念的情人见面竟然想不起,做爱的时候外面电闪雷鸣他都没感觉到,就像《孤男寡女》电影中郑秀文在商场不停的买东西也不停的掉东西,到家只剩下空袋子。他曾经唯一一次梦见让他觉得幸福的女人,与性欲无关,可这个女人他偏偏不认识或者想不起来是谁。梦醒后他只有继续命运的滑坡,低到不能再低,直到变成尘土。  特蕾沙的欲望是自虐式的,只为依附她所爱的人,最后战胜他而生,唯一的一次出轨,也怀揣着对托马斯的仇意而去,在爱情可能发生之前就忙不迭的逃离。在某种程度上她和弗兰恣一样,至少还能找到灵魂的归属。
    弗兰恣的欲望应该就是为了讨好他仰慕的萨比娜而生,他的强壮也恰恰映衬了他的软弱,当他终于有勇气向妻子说出他的婚处情,就像一个第一次做坏事的好孩子,只是为了向他的女神证明他也可以勇敢,幸运的是,这个孩子已经明白无误的找到他的归属,在他的想象中女神无处不在,尽管萨比娜无情的抛弃了他,他仍致死不渝。
    真正至死至终没能在虚无中获救的人只有萨比娜,国家,政治运动,名利,爱情……没有一样可以给她归属感,她的欲望之于托马斯,只是想在他像命令奴隶一样的性爱中找到一种被征服被奴役的感觉,可是她没能如愿,最后一次做爱留下的不过是对往昔的怀念。而对弗兰恣这个看上去几近完美的男人,她差一点就能做到尘埃落定,却又无奈的发现了他的软弱,出于对落入媚俗的恐惧,最终只能选择在无边的虚无中了此残生。
    欲望在这本书里已经不在于欲望本身,它只是一种探寻的方式,和其它的东西一样无意义。
  

来自: 豆瓣

heitou$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只是偶尔谈起这本书,他也只是随便回应,我又正好订书,顺手也就点了。拿到这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到重读完,也就一周时间,也就只是每天临睡前翻翻,却就是这样的机缘,在这场如殇之痛突然来临,在我原本以为伤痛不可跨越的时候,它丝丝入扣,无声无息的化解了所有的难平的意壑。
    如果米兰昆德拉不当作家,他应该可以像他笔下的托马斯一样成为出色的外科医生。只不过现在他用文字作手术刀,把那些大多数人确定无疑的东西拿出来一刀刀的剖开,分解到不能再解,最终连分子原子都灰飞烟灭为止。譬如爱情,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故事也就结束了,但米氏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观众不允许退场,相爱下去怎样,再怎样,接着呢……质疑永远不肯罢手,于是再美好的爱情最终无一幸免的遁入虚无。印象中第一遍看这本书,是不喜欢特蕾沙这个女一号的,她从一出场就想依附于她的爱人,有无数次可以独立的机会,她都放弃了,她要的就是用自己的软弱,忠诚控制他最终战胜他。就像一棵藤蔓之于一棵参天大树,她的弱,她的痛苦生效的时候无异于一柄柄杀人不见血的利刃。
    而对于萨比娜这个女二号,以前没有什么深的印象,只是觉得她应该更适合托马斯,两个既可以合,又不彼此依赖,岂不是能做到相敬如宾?但这次重读,却发现这两个女性角色都可以在自身找到相似的地方,如果特蕾沙的这种柔弱的占有欲是被动学会的一种手段,就好像有个长辈曾告诫我的:你要学会示弱。可惜这一点始终做不好,总是在最受伤的一刻,忘记去“示”而是不自觉的露出动物性运行:一只受伤的动物最先想到的是把自己藏起来,养伤或者等死。而萨比娜的个性却越来越多的印证到我身上,她对政治运动的态度,对祖国的情感,让我看到了镜子中我从来没有看清过的自己。而她如此绝情的对待弗兰恣,我却非常的理解和认同。弗兰恣是优秀的知识分子,是几近完美的情人,但是却始终无法升级成爱人,尽管他到死都把萨比娜当作心中唯一的女神。但他的痴迷,他强壮的肌肉,却无法让萨比娜产生归属感,她十分清醒的知道跟他在一起,她就要做另一个她,而这一点是她穷尽了一生都在试图逃离的。
    不过,虽然读萨比娜让我觉得像在照镜子,但让我有所悟的却是弗兰恣,这个内心软弱的男人终于受爱的鼓舞离开他假模假式的妻子,却在同时遭遇了女神的背弃,当他一无所有,从零开始,他最神圣的一面才真正开始,他出奇的平静和轻松。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也出奇的平静,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从痛苦的炼狱走出来只用一天一夜。弗兰恣是把他的女神幻化为一种信念,而我应该不是放下那么简单,而是像奥修所说,全然的接受自己,包括痛苦,不抗争了,作用力反而消失无痕。
    就像小说所有人的结局:自知和不自知都是虚无。
  

来自: 豆瓣

cannyA$ 发表于 2012-8-28 13:50:11

  雖然看不懂個中的意思的,但就故事情節而言還是很不錯的。就數其人物的内心描寫,實在是夠細膩的。寫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戀愛關係、性關係... 人生命中的巨細巨微都在此書之中。
  在寫這篇評論的時候,隨手翻了翻這個書,才發現書中竟然有自己high-light的句子,都是些精彩的句子。老實說這是唯一一本我會在書中作筆記的書。我縂覺得用來收藏的書應該是乾乾淨淨的,不應有任何的筆畫在裏頭。今天看了那些high-light,猛然發現,哦,我真的看過這本書了...

来自: 豆瓣
页: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查看完整版本: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