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rdfl$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这本书纪念了昆徳拉流亡的时代,纪念了我懵懂的时代,纪念了中国小资的时代,纪念了我们悲哀的时代!
来自: 豆瓣
米兰の$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我得承认,我没看太懂,我没有领会到作者反反复复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什么,或者说,我看到的,读到的,想到的,仍然是重。
这是否就代表着,我没有读懂米兰昆德拉?
因为,太过于久负盛名,因为太过于如雷贯耳,因为太过于期待,所以读着竟也相当的重。
我不断的停下来思考,不断审视,不断对比直到读完,看了很多书评,我甚至没办法很好的理解作为关键词的kitsch。这让我着实很挫败。
特雷莎的梦,托马斯的手术刀,性于爱的实验,萨比娜的帽子,卡列宁的微笑,轻与重,灵与肉,政治,媚俗,书中包含太多太多抽象的意向,代表的人物,哲学的理念,这让我一时很混乱。我抓不到一根主线,来领我进入米兰昆德拉的世界。
我那么用心的来读,读完最后一页,我无奈的对自己说,明年的这个时候,或是任何心血来潮的时候,我要再读一遍。
一本书,那么长,写尽了那么多人的人生,当然也不会说什么都没读出。
作者很奇妙,没有简单得以一条线来叙述整个故事,也没有倒述,插述,而是用任何适合在那一阶段出现的方式,骨骼画给你了,然后再往里不断添血添肉。出其不意时,作者自己跳出来了,说上两句,没有承前也没有启后,作者就是想说话了。
记得书写到后面,作者情不自禁的说,我多么害怕托马斯和特雷莎就这样互不理睬,各自一方,僵持到最后。
我突然想到可能是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曾经说过,书写到后来,主人公的命运已经不由作者决定了。是啊,他们是各自鲜活的生命了,有着各自发展的轨迹了,即使是作者也无能为力了。
让人挫败的轻与重……
来自: 豆瓣
echono$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去了几次图书馆,每次都没有借到想借的书,这次却意外地发现书架上居然放着这本听闻过却从没见过的经典之作。一个月多的时间里读了两遍,觉得有很多地方都值得细细品味,甚至有一种任何一个章节都可独立于情节之外,成为饶有趣味的形而上的生命探讨的某一片段加以阅读。米兰昆德拉将哲学的思辨系统融于故事中,甚至有凌驾于故事之上的感觉,行为的意义并没有让人物陷于探索的痛苦中,相反,这一探索的过程本身已成为其行为的一部分,人终究是通过探索自己还是通过实现探索这一行为来成为其自身呢?轻与重是人自身存在状态的两个不同的方向,灵与肉则是存在状态的两个不同角度,存在主义即是小说的形式。作者在小说一始便为大家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永恒轮回的存在会让事实变得沉重而无法承受甚而悲惨,不存在永恒轮回的世界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辉煌的轻松,因为凡事没有再一次的可能,所以一切都被预先原谅了……然而沉重便真的悲惨,轻松便真的辉煌吗?在设定的小说背景,战争、政治、爱情、情欲的各种因素交错下,人的存在并不像它自身表现的那样,真实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沉重,沉重的是漂浮于真实之上人存在的不确定性、媚俗性、抗争性这样虚无缥缈的意义,生命无法像沉重的真实一样贴近大地,无法成为一种充实的状态。作者并未给出答案,但有一点他是赞同的,四个小说人物,他们的人生已经被扭曲而背离了他们自身的灵魂,不断的背叛的终点就是一无所有,本来被轻视的人或事成就了这一终点,也让这一事实本身变得异常沉重而无法承受……
来自: 豆瓣
夏日飞$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我看过米兰 昆德拉 这篇小说,涵意非常多,有政治的、人性的、性的、爱情的等等。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如此分析得很有道理,很贴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全书以此标题展开。在我们的意识里,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又或者,在生活面前,大都时候我们都没有选择?
整部书都在探讨轻与重,灵与肉的问题.
昆德拉的爱情观是:性与爱是分开的.
我想怀抱这一种无比纯洁且高尚的爱情理念是能够感受这部小说的.不要强求看懂,因为作者也并没有讨论清楚.爱是永远也不会清楚的东西.
人类的生活常常是有担子的,有的人被沉重的生活压的很痛苦却能坚持,因为他们有信仰或精神的支柱,有所要为之而活着的事物,此系生命之重,在沉重中体味本身的存在。而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则指无法寻求证明自己存在的支柱而引起的对存在意义的质疑。主人公以一种怜悯甚至蔑视的眼光看待世人为证明自己的存在而进行的争斗或表演,虚伪与自私,而当她真的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并理解了父亲的时候,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然而那都不重要了,原文中“存在,存在本身就是幸福”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存在本身不是为证明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指的是忙碌的人们无法接受的无人注视无法证明存在的状态,而享受“生命之轻”恰恰是作者崇尚的人生境界。所以作者对“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这句话本身是持否定意见的,这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还不同,它没有做作,只有真实的活给自己,以本真的的自然状态生存。米兰·昆德拉多少有些厌世的味道,想了解他的作品要多看看他的书,如《不朽》《玩笑》《慢》等等,品足了他的味道,便知道了他的魅力,理解便容易许多。
我看过米兰 昆德拉 这篇小说,涵意非常多,有政治的、人性的、性的、爱情的等等。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如此分析得很有道理,很贴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全书以此标题展开。在我们的意识里,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又或者,在生活面前,大都时候我们都没有选择?
整部书都在探讨轻与重,灵与肉的问题.
昆德拉的爱情观是:性与爱是分开的.
我想怀抱这一种无比纯洁且高尚的爱情理念是能够感受这部小说的.不要强求看懂,因为作者也并没有讨论清楚.爱是永远也不会清楚的东西.
人类的生活常常是有担子的,有的人被沉重的生活压的很痛苦却能坚持,因为他们有信仰或精神的支柱,有所要为之而活着的事物,此系生命之重,在沉重中体味本身的存在。而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则指无法寻求证明自己存在的支柱而引起的对存在意义的质疑。主人公以一种怜悯甚至蔑视的眼光看待世人为证明自己的存在而进行的争斗或表演,虚伪与自私,而当她真的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并理解了父亲的时候,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然而那都不重要了,原文中“存在,存在本身就是幸福”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存在本身不是为证明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指的是忙碌的人们无法接受的无人注视无法证明存在的状态,而享受“生命之轻”恰恰是作者崇尚的人生境界。所以作者对“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这句话本身是持否定意见的,这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还不同,它没有做作,只有真实的活给自己,以本真的的自然状态生存。米兰·昆德拉多少有些厌世的味道,想了解他的作品要多看看他的书,如《不朽》《玩笑》《慢》等等,品足了他的味道,便知道了他的魅力,理解便容易许多。
来自: 豆瓣
++++++$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没有情没有爱空虚的躯壳吊儿郎珰,只有那些看似复杂却用真心能明白的情感,才能将这天地间的魂魄安定下来,给予它们生存的希望。 我们是肉,感情是灵。一如【人】字,捺是支撑。 昆德拉诠释得妙极了。文字如何绕读者,他都是简单的想表达啊,这些个东西重要且难以明白啊! 所以,我喜欢三毛那本书【我骑在灵魂背上】,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来自: 豆瓣
LELEOO$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开始决定看这本书主要是看了第一章,有些观点很有深度,我也非常赞成,例如“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
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生活中很多事情没有比较的基点,因此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检验何种选择更好。
然而作者的一些观点我不能很好的接受,”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临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象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的第一排练便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这就是为什么生活总象一张草图的原因。不,“草图”还不是最确切的词,因为草图是某件事物的轮廓,是一幅图画的基础,而我们所说的生活是一张没有什么目的的草图,最终也不会成为一幅图画“这一段话,个人认为把生活单一化了,生活并非完全的没有目的,很多事情我们是事先经过深思熟虑的。为什么不把整个人生看成是一副美妙的图画呢,也许会经历一些突如其来的事,那么这些也许对于我们整幅画来说显得有点粗糙,但并非一丝不能改变。为什么一个人做了错事,身边的人还能原谅他呢?那是因为人是情感动物,既然是情感动物,只要你想挽回点什么,有意识地去改变些什么,那么那个瑕点还是能抹去的,不是吗?
后来看着看着,很接受不了主人公对待感情的方式,什么都可以随便,感情不能随便。他的不果断,他对待感情的随意,让我无法再看下去了。我看的书似乎很接近我的思想,或者是对我的思想有很大触动的,然而到目前为止,我把它判了死刑了,源于它离我的爱情观实在太远。
来自: 豆瓣
寒冰听$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来自: 豆瓣
Bu'Bu$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To be honest,这是我大一结束之前读得最费心的一本书,也是大一期间让我深思自己生活的一本书。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我只是会凌乱,但读到昆德拉的这本书,我感到凌乱后很沉重...
首先刻到心里的是三句德语:
1.Es muss sein,es kann auch anders sein!
2.Einmal ist keinmal!我不想解释,也没能力过多解释。
3.Kitsch!(虽然是一个词,很多句子都不能诠释它的含义,与此同时我又想到另一个德语词Klischee,我狭义理解的“媚俗”更多的是一些偏见,以及一些跳梁小丑的拾人牙慧)
第二对昆德拉提到的哲学家们很感冒;
很多作家都喜欢拿尼采来说事,这里面有太多关于尼采的论述,我甚至怀疑尼采的思想对这本书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当然作者还提到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我觉得他已经很冷门了)、叔本华、笛卡尔。
遗憾的是昆德拉为什么没提到维特根斯坦(但以他喜欢的哲学家的风格,他应该不会对此无视吧?),他这么喜欢哲学,我真想听听他对“语言游戏”的看法。(他的这部小说中很多语言很经典,或者他是怕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的)
我知道我很浅薄,说完了以上虚假的评论我就想起了我的生活。
第一次听说这部小说是同班的一位上海同学提起的,他总是满口谈论政治,并坚定自己是中偏右派。我讨厌他谈论的东西(我也讨厌“单纯”的大学生们一开口就谈论政治),但我欣赏他的品位。
不久后就买了一本盗版的英文版,但能力有限,读到第一章第一页就放弃了。(准备以后读)
后来过了很久,一位在学法律的同学在一次饭局上提到了这本书,不过她是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辣”来调侃我们的晚餐,我却突然意识到这本书,原来这么多人关注。
下学期终于在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书,很庆幸。然后就是不断的啃呀啃.......
其实有很多地方读不明白,但我最记得的是关于斯大林儿子之死和俄狄浦斯神话的描写。前者是极大的讽刺,后者还是试图用尼采式的哲学来探讨问题。
可以看出昆德拉是恨 “共 产主义” 入骨,也看不起美国的那一套虚伪的“资 本主义” (算了,政治我还是不适合谈)。但我们这一代从小就被“XX主义”教育着,遇到西方的这些后现代主义们总会有一定小情绪,要么批判;要么思想被“和平演变”(我们这一代很多都更倾向这个),我只是在想我们下一代会怎样?我们到了绝对独立的年龄会对自己的青春有何感叹?至少我还达不到托马斯或者弗兰茨那么多情,也遇不到特蕾莎或者萨比娜那样的女人。我们的青春注定是中国式的,还有很多老传统在里面作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不是因为不能理解“对生命的绝对认同”?我想得很简单,我也找不到答案。中国人是普遍缺乏信仰的(理解不要仅局限于宗教),这也导致我们看很多外国的小说不能到底。我承认我生活中因为缺乏信仰有时很无奈,我一直在试图寻找我生命的意义,但我现在只能摸索前进!!!
这本书,让我变得有点沉重。但我最后还是想起了那位同学的话: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辣”。
越是辣,越是过瘾,越是要下咽!!!
个人观点,请勿转载
来自: 豆瓣
苍穹之$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读米兰昆德拉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几乎翻遍了他所有中译小说,如《慢》,如《生活在别处》,如这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小说的情节了,甚至都搞不清楚某句话究竟出自昆德拉那部作品,但这些语句却始终印在我的脑海深处。
有所感悟,何必在乎情节呢。
来自: 豆瓣
优悠$
发表于 2012-8-28 13:49:27
豆瓣的高人真是很多啊!看过你们的书评后再看看自己那点文采,真是汗颜啊!现在还处在学习的阶段。一个月前读的这本书,一直都很郁闷,在书店选书,就买回来了它,或许是自己太浮躁了,没有读进去。至今还扔在一边。看过书评后,我决定 要认真的读一读。我想,这个大概就是我读过书评后的收获吧!
来自: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