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暝君$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人生是一场梦吗?不,梦醒之后还可以忘却,人生可以忘却吗? 人生是一部书吗?不,书成之后还可以删改,人生可以删改吗? 人生从没有蓝图,度过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 历史,是人的足迹。但并不是所有留下足迹的人都敢于正视自己的历史。 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留下了。
来自: 豆瓣
sabrin$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世界里,三代人由玉牵扯出的情爱恩怨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那毁灭性的战争颠覆了一切,而60年代特定的国情,人们思想的局限和守旧,摧残了第三代的爱情。时代永远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历史永远左右着人的命运。我们的力量,原来只是那么的微弱,连我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让我想到了《骆驼祥子》,祥子不正是那个动乱畸形时代的缩影吗?原来那个对生命充满希望、健壮、勤恳踏实的祥子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绝望的,攒钱买黄包车,钱被大腹便便的地主欺压走了,从新存钱,遇到战争,生活都没有了着落,还拉车吗?一重又一重,接二连三的打击,最后祥子成了瘦骨嶙峋、走路弯腰弓首、神情呆滞、抽着二手旱烟、懂得带着客主兜圈子的黄包车夫,“已然众人矣。”
在那段特定的历史岁月里,人的命运被卷入时代的洪流,不能自主。质疑,我们的时代又是否它的局限呢?但不管如何,感谢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和平,这个所有人类向往的追求的东西。不敢说我们可以不受时代的拘束,但至少我们眼前充满了机遇,我们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去迎接机遇与挑战。
回到穆斯林的世界里,这本书给我展开了一个特定民族的世界。在读者本书之前,对回族的了解仅仅知道他们戴着白色的帽子,特别爱干净,不吃猪肉,信奉伊斯兰教,读《古兰经》。还有那遍布全国的清真饭馆,香喷喷的拉面和盖浇饭。
“天下回回是一家”,书里这句最朴素的话讲得却是最深刻的道理。这个民族,作为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他们和汉人杂居在一起,仍然保留着他们自己独特的习俗,有他们自己的民族尊严和自豪感。不论这人是什么样的身份,曾经犯过什么错,只要他是回回,大家都会视他为一家人一样招待他。回族人一般不与信仰其他宗教的通婚,为了保证他们血统的纯正性,也同时是因为《古兰经》把信仰其他宗教的人称作“卡斐尔”,指“那些亲眼看见穆罕默德的圣行、亲耳听见穆罕默德的功谏,而不信奉伊斯兰教,昧真悍道的人,这些人都是恶人,他们的归宿是火狱!”,真正的回回是不能跟这些“卡裴尔”通婚的,隔着教门哪!而回回之间的婚姻,除了遵守国家政策,登记结婚外,在清真寺或清真饭馆举行一场结婚仪式,这是必不可少的。一如我们汉人一定要摆酒席宴请亲朋才算数。双方父母的“拿手”是必经程序,“拿手”即双方紧紧我对方的手,上下摆动几回,意为双亲相互认可这门亲事。
也正是因为《古兰经》的一些封闭性教规,使得两代相爱的人却不能相守,错过了各自美丽的爱情。独立坚强的冰玉错过了,她的孩子单纯美好的新月也逃不开这样的命运。
书中提到一首很美的诗,出自拜伦的《唐璜》:
海黛没有忧虑,也不要对天盟誓,
因为她从未听过,
谁会欺骗一个纯情的少女,
或者,结合还需要诺言的仪式。
她像一只小鸟,真诚而无知,
快乐地飞向自己的伴侣,
从未曾梦想过中途变心,
所以不必提忠贞二字。
来自: 豆瓣
§☆廈$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是初中语文课本后面的名书介绍。大概看了书的简介。貌似不怎么想看,因为不喜欢民国那个时代的任何书任何关于那个时代的事情,东西。那时候的人们是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不喜欢看他们的过去。 后来也许是因为整天睡觉睡够了,不想听课,又不睡觉只能看小说的地步时,刚好同学拿了一本在看。心里踌躇了一下,还是借起来看了,这一看便是今生的难忘。 霍达把韩新月写得不错,这不知道是不是我凡俗的眼光的用词。看到新月死了那时,也偷偷地留下眼泪。为她感到不值,为她感到可惜。 书的内容我就不用透露了,各位看官可认真去才读,免得影响你们的兴趣。 后来楚雁潮的痴情让我感动。特别钟意那种谈了壹段情后壹往情深的触动。在新月生日的时候,他写了壹句诗,很喜欢,现在每到你的生日的时候我也用这句话写给你: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没看以前以为是民国时代的小爱情。看了才知道是那种民族与民族的习俗不同的惊人的爱情故事。其实爱情可以超过国界可以超过习俗超过世俗的,偏偏新月却为此丧命,这比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来得更可怜更可恶的世俗障碍。 为韩子奇的懦弱感到无比地无奈,只能说新月这代人的可怜还是说他爸爸的懦弱的无能害死了她呢。也许只有这样的爱情才来得深刻才来得难忘才来得让人心痛吧。 断断续续的自言自语希望不要让未看的人感到没有看的兴趣,也不会让看了以后的人嘲笑鄙人的才华浅疏和平平淡淡的枯燥。 总之这是值得看的一本书。
来自: 豆瓣
走丢了$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13岁的深夜看到嚎啕大哭的一本书,当时的记忆都已模糊,只记得那时的眼泪。前阵子朋友说正在读,压抑的读不下去,于是重温一遍。
此时再读,没有当年的震撼,也许是时光让我见证了太多悲欢离合,变得无法轻易被打动了吧。
很多人批判它狭隘的民族主义,其实,读书时让心态简单些不是更好?选择性的关注它美好的东西,比如说人性压抑时依然不变的理想,比如说重于泰山的亲情,退一步讲,狭隘的民族主义,总比没有民族性来的强些。
来自: 豆瓣
shu$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很想说的一点前奏:
没读这书之前,课上听老师讲过一些这书的内容。一个月前,那天中午在往火车站的公车上,要去凤凰游游逛逛。拿出电话,正准备开始读的时候,当时头很顺势得往后一望,就看到了广州的穆斯林宗教地和礼拜的教堂。真有一种巧得不能再巧的感觉。不得不承认,本人得看书速度不是非一般的慢,缓缓地就这样读了一个月,读完了。
入主题:
“眼泪这东西,有时能起到极其神奇的作用,能把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的人稀里糊涂地拢在一起,把迂腐陈旧的意识变得温暖感人,把生机勃勃的新兴幼芽儿在爱抚之中扼杀!”
“满怀希望的人往往易于冲动,一旦失望了,反而倒冷静了。”
-----------------------------------------------------------------------------------------
以上是我最喜欢的两句话!说的真的很对很有感触。
眼泪,把俩少年般的长女梁君壁和韩子奇聚拢在一起了;把青春少女梁冰玉和中年的韩子奇牵在一起了;把韩天星和容桂芳的情扯远了;把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升温了........!
希望爱情的冰玉在失望中找寻到了最后的一丝温爱,希望看到丈夫回家的韩太太在失望中容忍了一切,希望永远爱着小容子的天星在失望中面对了对陈淑彦的感情,希望看到日出等待楚老师出现的新月在失望中静静地闭上了双眼。
韩太太,即原来的壁儿,是我最能读懂的一个人物,也是挺能理解的一个人吧。从懂事料理家事——目睹父亲的去世——放弃读书识字的机会——面对韩子奇的“背叛”梁家和奇珍斋——挑起母亲和妹妹的生活——让妹妹读书识字上学——子奇重归梁家,最最简陋的穆斯林婚礼——夫妻俩携手重振奇珍斋——累积财宝——生下天星——丈夫携玉远逃英国——盼夫归——毁奇珍斋——面对丈夫和亲妹妹的归来——面对丈夫和妹妹生下的新月——让新月在古宅长大——拆散了天星和小容子的感情——为避嫌而隔离楚雁潮和新月——在新月的葬礼上尽了一个母亲的最后责任——玉宅被抄家——最后知道了丈夫是伪回回——原谅!她是一个正宗的文盲,一个纯正的相夫教子的居家女子,一个严格遵守着教规的穆斯林。从一方面来说,她真的是可怜的,不知道什么是爱情,被封建被家庭束缚得很紧。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是她的无知成就了她的一些满足,面对着媳妇和孙子,她满足了。
韩新月,一个作者塑造的完美的主人翁了吧!实在不知说太多的什么好了,感觉有些只可意会不会言传。她继承了母亲冰玉大胆爱的性格,不过在跟楚老师的爱情之河中,总感觉太文绉绉了!好郁闷!不过也许这样的方式才更适合那个时代的思想和行为作风吧!
楚雁潮,一个跟天星同龄的男子,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考读书改变自身情况,屏蔽家庭背景的男子,一个为了爱疯狂付出的男子!面对学生郑晓京这一monitor,也像监视器那样的人,他还依然那么热烈得爱!只不过对这样的学生,他还能那么容忍,佩服!
韩天星,他的出场挺玄的,玉魔老宅天降陨星,他出身了。这是一个有着部平凡的出生环境却成为了一个平凡沉默的男子!他的肩膀是很沉的,挑起了一个家,两代人!当知道了母亲的暗中作祟后,他没有爆发,选择了沉默,默默接受,虽然面对着一个不是自己爱的妻子,但他还是一直尽了一个男人该尽的职责。这一点,他比他的父亲优秀。
韩子奇,话说真的刻画得不如何咯!我真的很想说他是个典型的守玉奴了,当看到了亨利一家的情况后,他依然不能觉悟,依然守着那些玉。不过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执着吧!话说真的感觉不到他对冰玉的那种是真真切切、轰轰烈烈的爱情!当初被动地接受了冰玉,知道了冰玉和杨琛、奥利弗的感情之后,那种不舍,会不会多少渗杂了一些父亲对女儿的那种感情呢?从不见着他会对天星有些什么愧疚和补偿,甚至连天星的婚姻大事都是建立在为女儿着想为先的份上,实在要说,他不是称职的父亲也不是称职的情人。在妻子和情人之间,那么徘徊,那么懦弱!
梁冰玉,一个那个时代的勇敢女性,代表了后面的时代的女性形象吧!
看罢,却留着有了一些疑惑了:两岁的新月面对母亲的离开,第二天醒来,怎么会没有发现的呢?而且还可以把大自己妈妈那么多的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好郁闷!总觉得最后的那个场景,冰玉和楚雁潮同在那公园回忆新月的时候,是以陌路人的身份的,如果他们在那认识了对方,让这位妈妈知道了女儿曾经的那轰轰烈烈的爱,是不是让她能有那一丝的安慰呢????
来自: 豆瓣
PureDa$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霍达在写完这部小说后说:“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 小说是1987年写的,是真实故事改编,高中的时候读过一次,现在重读起来才发觉当时读的质量好低,基本记不起来情节,写得很好,开篇是冰心先生的书评(严重剧透╮(╯▽╰)╭ ) 对霍达赞赏有加。 读起来感觉写到尽兴处能够强烈的感到作者的情绪,但是这情绪又来自人物,每一个情节每一处潮涌都好像特定人物自身的情感迸发,读起来感觉很特别。 整本书都是在上下班的地铁里读完的,实际上最近大多数书都是这样读完的,算起来每天上下班的路途上少也有整整2个小时完全是站着随车晃悠的状态,也保证了每天阅读的时间。。囧。。也苦了我的视力。。我的生活状态太不健康了。。
来自: 豆瓣
April$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读一些书,经常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产生某种认识上的认同,或者通过书中的思考格现物致我知。而今天读《穆斯林葬礼》,几乎和作者同时产生了某种对命的思考。
看到新月要演《哈姆雷特》中的莪菲莉亚,以及前半段对新月命运的描写,更加鲜明的是把新月跟一路同学同为回回的陈淑彦,跟其他各种不同出身的同学的对比,尤其是上海女孩儿谢思秋的对比,这就是所谓的peer to peer产生的效应吧,让人无比羡慕新月这个人物,觉得她太完美太全了吧。
暂时合上书,我在想,这样一个人她总是还会有什么苦什么不全的地方吧。一时只想到两个:一个是和母亲的不够亲密,一个是民族问题,除此我想不出什么,但显然新月是个成功的角色,她意识到这些,但是所产生的反映都是积极的,于是我认为这个人是幸福的。正如后面陈淑彦说:“在我们同学里头,没有一个人能像她生活得那么幸福,家庭、学校、物质、精神,别人没有的,她都有了;一个人该得到的,她都得到了......"。于是,我开始觉得,为什么要塑造如此命全的一个人物呢?如此好评的一本书不应该啊~
于是只能继续读下去,一个新的情景产生了,新月心脏病。至此,我心理平衡了。虽然很快开始像书中的每一个人一样开始期盼她快点好起来,但我肯定了:月有满残,人有盈亏,何患不平,愁苦自知。
来自: 豆瓣
爱的翅$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忘记是先看了电影还是先看的书,我怀疑同名电影极大的影响了我对这本书的观感。第一次意识到导演是多么的重要, 谢铁骊导演居然能带着一群好演员把一部的了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导成这样一部烂片,也真是服了他了!
不太喜欢这本书,太过纯情以致于不真实。 感觉上相当的言情。可能是不太客观的评论
来自: 豆瓣
疯子$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一部称得上优秀的作品必定也是在很多地方存在着争议的作品,社会科学更是如此,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整体评价比较好的小说,看它的评论时一开如就发现了人们对它提出的一些质疑和批评,如韩子奇前后判若两人;新月这个人太完美了;说是讲穆斯人的生活,但全书体现得不够自然,有点像是刻意加进去的;作者的笔触在全书中写得太多了,故事描述得不够流畅...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它逐步在净化着我的内心。少有的几个描写的人物对象给我的一个感觉是个性鲜明,让我看到的好多美的事物,楚雁潮和韩新月之间的真挚而无私的爱情让我钦佩,韩天星的责任感,包括对妹妹无微不至的体贴,当他知道他和他的最爱不能在一起的原因是他母亲一手造成的,并且每天上班还要面对同事的鄙视,还有初恋情人对他始乱终弃的怨恨,让我看到一个男人的责任感:妹妹从小到大不连自己真实的生事都不知道,面对韩太太的各种不像一个亲生母亲行为的质疑,只能藏在心底,他要加倍的疼爱妹妹,孙淑彦是一个称职的妻子和儿媳,他不能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而伤害她,来破坏他们的小家。梁冰玉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下定决心放下亲生女儿只身远走他乡。姑妈对梁家无私的奉献,对新月天星细致的疼爱...
生活是复杂的,不能靠简单的一个是非对错来评判,就拿本书里的人物故事,谁对谁错能说得清楚吗?我们的古人哲学观点,因果循环,相生相克。要放下不能执著,子奇就是因为对玉的执著使他人生跌荡起伏,而最终走向的不是完满,而是怀憾而终。韩太太有错吗,我在看的过程中最觉得不可理喻的就是她,使暗劲棒打鸳鸯,用世俗宗教的借口阻止真心相爱的人在一起,对人刻薄逼走老侯....看完小说我对她的看法淡然了,综合来看觉得她过的生活是最真实的,她也想比较简单的过日子,但时局环境不允许。她和丈夫几十年过程中的变化很大,年轻的时候什么也没有,两个人倒过得比较单纯清净,家庭因为丈夫有所成就而充裕时,各种烦忧也相期而至,家庭走向落寞时人心也凉了。几十年的辛酸历史通过他们曲折演译。
情节也许是复杂的,而且好多看完以后很多可能会被忘记的,但是当我真正看完一部完整的小说之后,内心的感受绝不是仅仅停留在曲折的,让人欢喜让人泪流的情节上,因为无形之中从故事中,从作者对情节的描述的共鸣中,无形的或多或少的挖掘出了一些情节之外的内心感受,各方各面都有,这些感受有让我更进一步理解了人生,人性和生活。这是每部优秀作品不可替代的贡献。
来自: 豆瓣
伊人$
发表于 2012-7-26 14:10:56
花了不到4天的工作闲暇时间一口气读完了。
从语言上来说,都是很自然的,和我所不喜欢的那些矫情的堆砌的表述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这部作品是霍达四十多岁的时候写的,一个有了时光积淀的人写出来的语言,和一个二十几岁的毛小子写出来的语言就是感觉大大的不同。后者往往好看不好吃,对身体也不好。
从其他方面来说,这是一部引发了我思考的作品。
对剧中的每个人物形象,我没有明确的爱也没有明确的厌,有的只是惋惜。
最令人惋惜的是韩太太:她对真主是那么虔诚,却为什么对妹妹 对儿子 对新月做出那么残忍的事情呢?
或许只能叹息一句:人是太矛盾的生物。
新月和楚老师的感情 让我很悲伤。关于欺骗的情节不禁让我思考:善意的欺骗到底是不是好的。
剧中每个人物的身上都可以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
来自: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