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179$
发表于 2012-8-22 17:54:17
我也一直是认为,之所以现在人类没有发现外星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所处空间不一样,也许宇宙中存在许多个维度不同的空间,而同一维度空间中的文明数量有限,不同维度空间是可以重叠存在的。 那么,不同维度空间文明之间的相互发现就很难了,而同一维度空间中的文明相互距离太远,基本上超过了文明可探索的范围,所以并非不存在外星文明,而是距离太远,这个距离包括同维度空间中的距离,也包括不同维度空间中的距离。 不同维度空间中的距离如何理解?打个比方,你能说出一百年前距离你前方20米的那个人是谁吗?呵呵,这就是距离了。 不同维度空间的重叠如何理解?再打个比方,一百年前,站在你现在位置上一定有人通过或也站在这。
来自: 豆瓣
405179$
发表于 2012-8-22 17:54:17
其实我也觉得任何理论毕竟需要一个基石,即公理,在一定范围内不证自明的命题。比如说几何公理体系中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但这个体系有一个前提条件,符合目前人类的认识规律,正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我们已知的二维或三维空间中,这绝对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宇宙在存在非二维事三维空间呢?那还能说明这个公理正确吗?如果确实存在,那么所有的几何定理需要全部被推翻,得用那个空间中的公理来重新推导,那么结论就可能与我们现在认识的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宇宙太大,谁也不清楚这个空间中到底有多少是三维空间,多少是N维空间,甚至其它我们所不知道的空间类型,那么,外星科技并非如我们想像的那样,也许非常怪异,假如在某个文明中,认为两点之间,螺旋线最短等等…… 从本书当中,我们看到的三体文明恰好与我们同处一个维度的空间中,所以文明相差应该不会很大,至少基础理论是相通的,这个基础一样,那么在上面发展出的文明也应该相似,只是进化程度不同,三体人由于思维可以高度互联,相当于整个星球的人都在联网,那效率比地球人通过电脑联网要方便快捷多了,由此产生的科技爆发也自然不同。
来自: 豆瓣
风老邪$
发表于 2012-8-22 17:54:17
第一次读刘慈欣,就是那篇著名的《流浪地球》。如果遮住作者名字,我会以为这是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大刘穿越般的想象力、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深沉的忧国情怀深深震撼了我,事实上,这成为大刘最为读者所推崇的原因。《三体》之后,大刘讲故事的能力提升了很大一步,从《流浪地球》的单线叙事,到《全频带阻塞干扰》的双线,再到《三体》的多条故事线,大刘深广的思想和磅礴的激情渐渐找到了更适合的表达方式,犹如美酒找到最适宜自己的容器,读者在经历排山倒海的阅读观感之后,仍能保持理智的清醒,充分解读大刘的忧思,并仍有余力去思考,我们当下究竟可以做什么。
当然,大刘身为技术狂热分子的硬派科幻作家,有一个不可避免的硬伤,就是技术概念的堆砌,这让长篇《三体》的某些章节有些深奥难懂。这又回到了我的论题——大刘说故事的能力。在进步,但是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大刘可以向特德.蒋取取经。这个鬼才一共写了13个中篇,每篇都构筑了一个全新世界观下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所有细枝末节,读起来却十分通俗易懂。
希望看到大刘更多的进步,《三体》3今年即将推出,我和大刘迷一起期待。
我那些不看科幻的朋友们诟病科幻的一条重要原因是,那些东西全是幻想出来的,就是麻痹神经的,有什么现实意义?我推荐他们看大刘,让一个中国科学家,告诉他们科幻的胸怀天下,忧虑未来,积极探索。
来自: 豆瓣
任性逍$
发表于 2012-8-22 17:54:17
《黑暗森林》给我的感觉并没有如预期般兴奋,甚至结尾有些小失望,不过是留下希望待日后再重振的老套,但是文中的章北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章北海是个失败主义者,但他以坚定的信念为人类留下了希望的火种。 我个人也是个失败主义者,我习惯于在事情开始时就想象最坏的结局,我总不能相信事情会如预期般顺利,并曾深为这种性格苦恼。我一直以为这是种软弱,但我现在不这么想了,我想我是坚强的,虽然时常在预期失败的阴影中痛苦,但是我不害怕面对,并且做好应对的准备,在别人还茫然的时候,我已经知道未来在什么地方,这样也好。
来自: 豆瓣
炽雨苍$
发表于 2012-8-22 17:54:17
当年看刘慈欣的三体是在科幻世界上的连载
不知道怎么说~也许是连载本身的性质决定,让我觉得这个作品没有刘以前的作品紧凑
特别明显表现在后期,有种疲软的感觉
当然,这只是相对他原本应有的水平来说
总体来看这个作品依然有着刘氏大气磅礴的风韵
基本创意也很独特
还是值得一看的
来自: 豆瓣
lupinw$
发表于 2012-8-22 17:54:17
说说刘慈欣
一度很迷恋大刘,还曾经参加了好几个群组,下载或借阅了他的所有作品,不得不佩服他的瑰丽想象力和超人的气魄。但是现在不得不说大刘你偏执了,在这样下去你就成魔了!联系大刘的年纪和人生经历,就非常理解大刘为什么能够创作出《地火》《乡村教师》等等一系列的作品。正如中学政治老师说的那样: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历史局限性。大刘一个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身处大国企的老三届或者说红卫兵还将思想保留在上个世纪大干社会主义的幻想中就毫不奇怪了。大刘的作品中对集体主义的狂热,对集权和明君的留恋是毫不掩饰的!《三体》中的外星人就非要有个皇帝,然后科技才高度发达。《超新星》中各国领导就可以说一不二,左右千万人的生死!民主这个和科学紧密联系的词汇在大刘的所谓科幻小说中被忽略了。大刘的很多作品中除了明君、英雄、统帅、科学家其他的都是蚂蚁或者说蚁民,完全匍匐在明君、英雄、统帅、科学家脚下!
大刘的对于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文革后期的水平,资本主主义是邪恶的,资本主义是要置人民大众与死地的这就是大刘的想法.甚至“私有财产不得侵犯”这一法则对大刘来说也是丝毫不能容忍的!真不知大刘如果遭遇今天的拆迁会怎么想!
任何社会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封建到资本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资本主义的尽头也不会一人垄断天下所有的财富!全民富裕的国家属资本主义阵营的要比属社会主义阵营的要多得多!大刘,睁开眼睛吧无情的现实已经使千千万万的人从谎言中醒来,才情上佳的你又何必抱着旧世界不放捏!!
来自: 豆瓣
欢仔$
发表于 2012-8-22 17:54:17
《三体1》原本是为解寒假回家坐火车长夜漫漫无心睡眠之闷而下在mp4里的,回家时前半夜看《三体1》,后半夜看《盛世》,科学幻想小说和政治幻想小说相得益彰。《三体2》则是回北京的路上全部看完,因为情节太紧张了。很多人在豆瓣上争论《三体1》和《三体2》那本更好,我更喜欢《三体2》,因为更大气。至于小说的语言,人物描写确实不够好,情节的高潮部分还是挺到位的。
叶文洁是两部小说的线索,三体事件因她而起,《三体2》中也因她的指点而告一段落。让叶文洁对人类彻底失望的主要人物是雷达峰下借给她《寂静的春天》的那位中学男教师,我原本以为两位知识分子之间会有感情戏,没想到在文革的背景下人为了保全自己会出卖很信任自己的另外一个受害者,这让叶文洁对人性之恶不再有任何幻想。加上父亲和妹妹的惨死,母亲的抛弃,她没有希望了,人类也没有希望了。小说从“文革”开始令人耳目一新。
《三体1》中最动人心弦的是三体人对微观粒子的展开,最具美感的是“审判日”号沉没。微观粒子从高维向低维的展开很抽象,作者想象力真是丰富。比如从三维到二维的转变,我只能理解为把一个有限立体的东西切成无数个无限薄的片,再把这些没有厚度的薄片铺成一个平面。三体人可以把十一维的微观质子展为平面,在宏观尺度上对平面刻字或者记录信息,然后把二维的质子变回十一维的微观粒子,就像把很多张二维上非常薄的写满字的纸摞在一起成为三维的立方体,以此类推,如果是十一维那么“体积”一定很小可以是一个微观粒子。这样等于是用微观粒子记录宏观世界的信息,再把微观粒子用接近光速的速度发射到地球上,三个质子包含20多G的信息。小说中提到展开粒子的想法时我就在想会不会展成零维,变成黑洞,作者也替我打消了这种疑虑。
《三体2》中人类舰队被水滴几乎全歼的画面比“审判日”沉没的画面更有张力,更有美感。作者用了大段笔墨描写整整齐齐的舰队被水滴撞穿的画面,这一段简直绝了,我读到这一段时忍不住哭了,那画面太美了。他可以把每排舰队比作一串鞭炮,被水滴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撞击后因为摩擦生热依次融化、爆炸,里面成百上千的人则直接气化,就是人突然之间就没有了,完全没有了。融化后的舰队因为温度降低变成暗红色,就像一道道血河。我不得不承认,作者的修辞手法用得很好。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三体系列被拍成电影,这段一定会成为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三体系列非常适合拍成电影。
我不喜欢《黑暗森林》这个名字,虽然这个名字和宇宙社会学的比喻有关系,作者也反复解释这个名字,但总觉得这个名字很没有力度。叶文洁能够想到宇宙社会学,也一定想到了破解三体入侵的办法----通过威胁同归于尽而停止战争,达到一种同时毁灭的暂时平衡。宇宙社会学的公理应当是从人类身上看到的,只不过在星际间因为距离遥远而有了和地球上不同的结论。遥远的距离是宇宙社会学成立的根本条件,因为距离遥远两条公理才能推出文中的结论,遥远的距离是宇宙社会学的本质和核心。由距离遥远而导致的时间漫长构成了文明之间交往的基本环境——信息沟通不畅,加上文明都是要生存的这一大前提和生存资源有限这一环境,结论就是文明之间的交往很难是和平进行的,除非能像地球人那样用同归于尽的恐怖主义和三体人达成暂时的平衡。
但是,我还是相信未来文明之间的交往也会变得文明起来,就像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一样,随着相互之间交往额增多,一些基本的国际惯例会确立下来。
这个系列的小说很容易让人想起《2001太空漫游》,两者在时空跨度上都有史诗般的感觉,看起来很大气,无论是画面还是思想。
期待着《三体3》更多的精彩。
来自: 豆瓣
Narcis$
发表于 2012-8-22 17:54:17
相比于第一部,这个我期盼了很久的黑暗森林,还是让我稍微有点点失望。可能是我对环境以及心理的描写不感冒,觉得黑暗森林的文字有一些罗嗦,开篇的蚂蚁,湖边的生活,有跳过去不看的冲动。但是不得不说这还是本及其好看的书!最喜欢大史,也许他是最接近我生活的人吧!
来自: 豆瓣
marker$
发表于 2012-8-22 17:54:17
科幻小说在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一本拿得出手的长篇小说了! 《黑暗森林》完全可以在世界科幻史占有一席之地。 科幻小说的美不是在于表面的文字,而是在于深层的哲思。当社会学的错综复杂与自然科学的不可思议完美融合后,摄人心魄的思维之美便悄然绽放。 记得那晚我看完这本小说后,已经到了凌晨两点。抬眼向外窗外的星空突然变得深不可测起来。仿佛隐藏着无边的黑暗。此时的脑海,正一遍遍快速回放着书中的情节。那一夜,我失眠了……
来自: 豆瓣
翔$
发表于 2012-8-22 17:54:17
几个假设:
1,宇宙间资源由于粒子本身的衰变不断减少(也就是热寂结局)
2,物理法则不可更改.
3,现状:黑暗森林.
推论:
宇宙间总计M个文明,由于物质本身的自然演化和随机的概率,M个宇宙文明中,必定有一个的概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明科技发展程度相似,彼此无法毁灭对方只能在接触中制约并存.
由于宇宙间资源不断减少,文明最后的毁灭结局不可避免,所以所有的文明的终极目标是获得永生,也就是说,不能被局限在这一个宇宙里,无论外部宇宙的存在与否,文明必然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努力,也就是说,在该目标上消耗的资源有无限大.
由于资源消耗需求为无限,文明面临两条路:
主动接触其他恒星,而被其他文明毁灭或者毁灭其他文明,以取得更大资源,扩展人力资源以提高科技突破概率.
或者呆在本恒星内等死.
无疑,选择1比选择2更有前景.
所以最后文明间由于终极目标的存在,会打破黑暗森林状态,进入大混战.
最后由几个科技高度发达且相近(,注意这个概率是肯定存在的,前提是,在宇宙间物理法则是均匀的情况下,文明间科技发展你路线不会有所不同)的文明毁灭其他所有文明,而达到相互制约均衡的状态.
最终剩下的几个超级文明合作+竞争,共同进行终极目标的研究工作.
如果最终无法证明外宇宙存在,则全体灭亡
假设该项研究在以上任意一个阶段中被完成,具有以下情况
消耗大量能量才能突破,导致能"走"的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联合文明本身崩塌毁灭.
或者抵达外宇宙,但同时也验证了,外宇宙是存在的,因此不能排除存在其他宇宙的文明也完成了该项目的突破,也进入了外宇宙,在目前没有接触的情况下,外宇宙对他们而言也是黑暗森林状态.
黑暗森林是否会被打破尚未得知,因为不知道外宇宙中,终极目标是什么.
目前看来,地球上所有的博弈法则在更宏观的场景中是可以套用的.
来自: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