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油拌$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自从读了大刘刘慈欣的《球状闪电》之后,对刘慈欣的科幻充满了期待,期待一部能够真正体现中国科幻的硬作品。其实《球状闪电》已经算是中国科幻不可多得的力作了,刘慈欣自己能不能超越这部作品,也有待他自己来证明。
  
      《三体》是这样的一个故事:除了人类之外,在离人类不远的另外一个星系上,有另外一种文明。这个文明和人类文明唯一不同的就是:他们有三个太阳。由于三体问题,导致他们的文明进展缓慢,他们的文明不断的毁灭,然后又不断的重生,经过了将近200轮文明的探索,他们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三体问题是无解的。这就是大刘的第一部《三体》所描述的重点问题。
  
      由于三体问题的无解,因此,三体文明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探索外太空,寻找另外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从而做太空迁移。
  
      在《三体》的第一部中,三体文明已经通过“智子”锁定了人类的基础科学,使人类没办法在基础科学上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人类濒临绝望,200年之后,三体文明的舰队将到达人类,并且灭亡人类。
  
      《三体2:黑暗森林》的故事,就是在三体文明锁定了人类基础科学200年间所发生的故事,人类试图在三体文明到达地球之前,找到解决办法,对抗三体文明。但是,由于智子的存在,使人类对于三体文明是完全透明的,地球对三体文明来说是完全透明的,而唯一不透明的,只有人类的思想。于是,人类制定了“面壁计划”,试图通过三体人所不能了解的人类的思想,来达到对抗三体人的目标。
  
      以上就是《三体2:黑暗森林》这个故事的大概,值得称赞的是,《黑暗森林》仍然延续了刘慈欣的恢宏大气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想象力,整个作品处处充满了作者精心布置的场景,大多数场景都浓缩了作者对未来的想象,亮点俯拾皆是。而通过几个人物像罗辑、大史、舰长等几个人物将200年的历史整个的串了起来。关于 “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等理论也非常不错,而关于“水滴”的描写,也是好到极致、出乎意料到极致,“水滴”一定是中国科幻史上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角色 ——如果中国可以有真正的科幻电影的话,这个形象一定可以更加名垂千古。可以说,《黑暗森林》这部作品,虽然在我看来,仍然没有超越《球状闪电》,但是刘慈欣的整套宇宙理论已经非常完整的建立起来了。后续的第三部,三体人肯定会登录地球,而地球文明灭亡而衍生出来的宇宙舰队文明如何生存和夺回地球,可能是重点,期待刘慈欣的第三部。
  
      不过,《黑暗森林》也并不是十全十美,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超越《球状闪电》的原因之一。《球状闪电》独立的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物质理论,并且能够完美的自圆其说,关于宏电子、宏原子的理论几乎无懈可击,这是《球状闪电》最大的成功;再辅以人物塑造的生动,整个《球状闪电》简直就是完美了。而《三体2:黑暗森林》有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则没那么让人兴奋了:通过三体人和地球叛军的对话,我们知道三体人是不会“说话”的,他们的思想是可以直接交流的,他们是通过阅读彼此的思想来完成交流的,所以,他们没有“计谋”,没有“诡计”,不知道“想”和“说”到底有什么差别。对他们来说,“想”的事情,就是“说”的事情,不可能“想”而不说。他们的思想是完全透明的,就像是身体上有一个字幕显示器,所想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在这个字幕显示器上明明白白的显示出来。所以,最终,三体人还是败在了人类的“阴谋诡计”之下。
  
      这个特征的描写给人感觉是非常不好的,不但是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是称不上及格。
  
      如果细致推敲的话,如果真的有一个文明是这样的话,可能他们根本没办法达到高等文明。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像“阅读思维”、“没有诡计”这种东西,其实在十几年前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之《309暗室》中间就已经有了。皮皮鲁通过 309暗室,找到了玻璃人,玻璃人就是直接“读取”别人的思想的。一部科幻作品竟然低级到去暗合一部童话作品,而且是如此没有理论基础的一个想法,这是让我比较难以接受的。整部书的“面壁计划”、“破壁计划”等,都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而架构起来的,而这个理论是如此的让人(至少是让我)难以接受,那么,既然连根基都无法相信,搭建于之上的各种其他理论就更难以让人信服了。
  
      所以,这是《三体2:黑暗森林》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方。
  
      这个重要的情节在第一部作品《三体》里面没有任何暗示,也就是说,作者是到了第二部才临时匆匆想出来的,这个就非常不严谨了。
  
      当然,最主要的是因为在《三体》中,三体人已经建造出了“智子”这样一个完全理想化的物质,不但限制了人类基础科学的发展,而且也在无时无刻的监视着地球的任何一举一动,人类的任何反击计划都在三体人的掌握之中。这时候,地球人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胜算,该如何反击呢?在《黑暗森林》中,必须要为人类制造哪怕一个优势,让这个优势可以辅助人类去完成对抗三体人的计划。我想,刘慈欣也曾绞尽脑汁的想,但是最终已经是江郎才尽了,所以才有了三体人之间思维透明这样一个概念,并且在这个概念之上构建了整部作品。
  
      『思维透明』这一幻想是非常脆弱,而关于『猜疑链』和『技术爆炸』,以及宇宙社会学的其他猜想,则是非常能让人信服的。所以对我来说,《三体2:黑暗森林》是一部毁誉参半的作品。
  
      希望在《三体3》中,刘慈欣不要再去强化『思维透明』这样一个理论,而能够通过其他的幻想和描写,再构筑一个宏大的作品。

来自: 豆瓣

南渝霜$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通宵看完了《黑暗森林》。在国外难得看一次中国科幻,最近一次看还是两个月之前读《持镰者》。
  
  我觉得《黑暗森林》比三体要好一些。其实,评价一本书好不好,大体上无非两种方式。一是偏主观的,就是我觉得这本书很牛逼,或者不咋地。这种建立在个人体验上的评价变数很大,可能评论者也就是那一时刻被震撼了,但过一段时间仔细想想觉得也一般,或者又读了什么好作品就看轻旧爱了。如果要客观一点,那就是要从一些参数去考虑,比如市场成绩,相对于作者本人以往创作的提高,在(中国)科幻文学整体上的地位,在当下文学文化界的影响,等等。这样来看《黑暗森林》,我就倾向于正面评价。
  
  首先市场不用说了。炒作也好,“唯独刘慈欣有这种影响是中国的悲哀”也好,总之刘慈欣小说的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延伸到严格意义上的科幻读者之外。没有一个足够大的科幻消费市场,先有个市场号召力够大的作家也是进步吧。
  
  再说影响。《新京报》因《黑暗森林》发了对《三体》煞有介事的书评,这是一个利好消息。哪一天,一本科幻小说出来,大报都来关注,中国科幻就发达了。这样的事情,过去曾经有过,现在还需要等待。最可怕的,是漠视。
  
  其次是创作史和文学史上的相对地位。能感觉到刘慈欣创作世界科幻经典的雄心(能有这个雄心和使这个雄心不是空话的功力,在中国科幻史上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这主要是其独特性,尽管其中这里那里可以看到对其他科幻经典的借鉴。不得不说的是,要是在电影里面出现模仿或者戏仿以前佳作的桥段,往往会说这是某某导演在向某某前辈致敬,但小说里面这样搞,好像被批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其实只要不是在重要元素(如整体叙事结构、叙事推进关键情节)上照搬前人构思,叙事性作品恐怕总是脱离不了受惠于前人的创造吧。小说写到现在,除非挖空心思搞什么文本实验(现在这玩意儿已经不太受读者欢迎了,多数作家用的时候也比较谨慎),故事本身已经讲不出什么新意了。比如《黑暗森林》的故事也就是,预知外星人将侵略地球,于是人类同仇敌忾扩军备战,深挖战略洞广积技术粮,最后攒出一支牛逼舰队,但在外星人强大技术优势面前顷刻灰飞烟灭,最后地球因一个智者的思维闪光绝处逢生。看这个storyline,像我这样世界科幻阅读量还很小的人都看不出什么独特之处,猫昌之类的达人恐怕更是眼皮都不会眨一下了。
  
  但是,《三体》和《黑暗森林》各有各的过人之处。比如《三体》里面为了理解三体人用网络游戏无数次模拟文明的毁灭与重生,这样的情节设计宏大而精巧,读来有惊艳之感,放到世界科幻殿堂里面也算独具一格了吧?(不太肯定,有反驳论据请拍)《黑暗森林》则延续了刘慈欣一以贯之的“乱世情结”。对文
  明的悲怆感在世界科幻里面俯拾皆是,但像刘慈欣这样在创作已经进行了较长时间探索和表达的人,并不多。更独特的是他能结合历史语境写出中国味的悲剧感,对这一点我给予相当高的评价。
  
  不不,不是文革,那个我理解为刘慈欣高瞻远瞩用来吸引老外的噱头,谁不知道洋鬼子一看到文革俩字就两眼放光呢。所谓的中国味的悲剧感,在刘慈欣那里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混合:对社会主义传统的缅怀(这一点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俄罗斯情结,而了解俄罗斯文学的都知道,无与伦比的深沉悲凉正是俄罗斯文学文化的独树一帜),对当下中国社会乱象的不满,对西方霸权的批判(在早期作品里面,这种批判有民族主义式的表达,尽管混杂了文明反思,如《西洋》,而最近的作品中,憎厌转化成了叹息),以及对这一切无力回天的哀痛之感,最后,再加上科幻文学固有的自外于人类文明返身观察的形而上式忧伤。我敢说,就凭这种中国味的悲剧感,刘慈欣不仅能立足世界科幻名人堂,甚至在世界文学殿堂里面都应该有一席之地。除了极少数对第三世界国家有深厚体验的人之外,西方作家写第三世界,相对来说,远不如第三世界作家写西方。所以,西方科幻作家的人类关怀嘛,最形而上的,把“人类”这个概念集体化和抽象化的,写得还不错,一旦进入具体的世界历史层面,尤其是当代史层面,那就要大露马脚了。原因就是,在西方中心的世界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之前,对于西方人来说,第三世界都是“他者”,除了对真正威胁到自己的异端如中国之类,缺乏真正从文化上去思考去理解的动力,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西方是毫无疑问要学习要了解的中心,而第三世界的其他国家既是竞争对手,也是不时并肩作战的战友,同时又是可以不断观察、借石攻玉的对象——对于知识分子甚至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些都是关系到民族和自身命运的真实存在,因为对世界的观察是诚心的、深切的、持续的。而中国那些要么沉浸于个人的感觉世界,要么过于执着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几乎要自绝于世界文明大格局的主流文学作家,他们能写出中国味的悲剧感,但是往往又太中国了,缺乏科幻文类这样可以把他们载入世界之星空的空地平台。
  
  要让这种中国味的悲剧感经得起批评家的苛毒眼光,无论是单纯的文学技巧上,还是在支撑这种悲剧感所需的思想深度和生活体验上,《黑暗森林》让人不能不指摘的地方都有不少。比如大跨度叙事的水平这一次不敢恭维,穿越大低谷和恢复期之后,对新社会不能适应的除了那几位冬眠人物之外好像还有作者。那个新社会与前面的危机社会是脱节的,对其的描写都很肤浅,这不是简单地因为在小说中隔了一百八十年,而是因为作者的构思不够细致,跳到新社会以后,匆匆地、乱乱地就奔结尾去了。其实我看到下篇只有那么点比例,就觉得很不对劲,真正危机酝酿和到来之时的人类行动和感受,是应该深入表现的,但是作者的兴趣似乎完全在太空歌剧和宇宙社会学了。前者没新意,后者虽然是震撼人心的点睛之笔,但对社会运行的探索半途而废,仍然有些遗憾。一个表现就是,和危机社会人物群像相比,写得有深度的新社会人物一个也没有,于是上篇加入对张援朝等普通市民的描写、叙事线索多重交错而得以形成的社会全景观照,在下篇里面坍缩成了罗辑和章北海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历史变成了故事。思想深度是说,刘慈欣怀着大作家的野心,接二连三地提出了很多“大哉问”,对这些问题也给出了有一定深度的见解,但我想,高标准要求的话,回答的深度,而不仅仅是问题的深度,应该要达到让学院派知识分子拊掌赞叹的水平。这个是不是有点吹毛求疵了,呵呵,可是的确有很多西方学者对《基地》赞赏有加啊,所以刘慈欣要想成为阿西莫夫式的大师,还得更上一层楼。至于生活体验,我只说一句:刘慈欣笔下的中国人,好像没有南方人的份儿。
  
  最后,谈谈韩松。韩松一如既往地向刘慈欣表示了衷心的祝贺和赞美,用辞之大胆令我吃惊,如果哪个人在豆瓣上发这么一篇文章大概会被人拍死,但韩松这么说,拍砖族也不好怎么下手。刘慈欣和韩松这中国科幻的双子星座,惺惺相惜尔来有年矣。其实,风格截然不同的他们两位,彼此用热忱语言互相致敬也好,用搞笑语言互相调侃也好,甚至用恶毒语言互相咒骂也好,只要能够互相激励,都是中国科幻的幸事。所谓“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现在《黑暗森林》问世,相形之下《红色海洋》的缺点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一点。韩松还是太忧国忧民,或者说太爱国,所以《红色海洋》的中国文化批判意味还是太浓烈,以致于科幻文学独有的超越感被冲淡了。这可能是韩松科幻小说近十年来利弊同样明显的一个特点。我还是希望,近二十年前的《宇宙墓碑》里面就已经成熟的超越感,能在以后的韩松作品里面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达成某种平衡,进而有所深化、新变。《黑暗森林》之后,我开始期待韩松的下一部力作了。

来自: 豆瓣

苍涟$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总觉得才看完第一部就看到第二部了,可第一部明明是追SFW的。
  故事依旧很精彩,不愧是大刘,虽然一开始就猜到了结局,但中间许多环节还是意料之外。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人自诩为万物之灵,有一种高于其他生物的观念根深蒂固。就那百分之一的光速,能炸平一颗行星上山丘的核弹(?还是其他)就认为自己是无敌的,可是对方早在几百年前就能发射智子来到地球,并与人类通话。
  所以说一开始就将自己摆得太高了,而忽略了彼此,所以说其实人类现在也只是历史上的摩登原始人。
  结局是人类得了便宜,三体人继续在他们的星球忍受。
  我一直想最后一部是什么,名为地球往事,那么该是之后的事情,但题为三体,便与三体有关。
  黑暗森林里揭示了这样一种理论,宇宙里不存在双赢,可结局让我们有了点希望,也许爱可以实现这个不可能的奇迹。
  

来自: 豆瓣

已注小$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在把刘慈欣的黑暗森林看完四分之三的时候,我感到有很多的话想说,但是看完全部后又似乎无话可说了。有人说的对,这本是一部可以打磨成更加经典的小说,大刘想说的太多了,每一部份的精彩点都让人浮想联翩,但又被后一个兴奋点强行截断了,以至于到最后找不到读者想象中那个给予人跳跃,飞身而下的悬崖或者瀑布。
  说大刘是一个失败主义者,似乎从他把男主人公起名为罗辑(逻辑)的时候就注定了。但讽刺的是这恰恰是启蒙运动之后人类最引以为豪的东西。即使最后人类暂时以胜利至少是不被毁灭而告终,但也没有让大刘摘掉那顶失败主义的帽子,因为这种胜利不是技术上的,换句话说,它不是钢铁色的,他是肉色的,社会学的,如何能让处在工业时代的中国人民放心?
  如果说宇宙社会学是黑暗森林的绳子,把人类在技术上的失败归因为基础科学的停滞就是打得最漂亮的结。它是一种告诫,把基础科学加之于应用技术上的最通俗的告诫。也许大刘把自己当作“救世主”来写作的时候也多少带入了丁仪的角色,他借丁仪之口说出了这种告诫和担心,尤其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丁仪去接触“水滴”前最后的话:“孩子们啊,我这两个世纪前的人了,现在居然还能在大学里教物理。”只是让我奇怪的是,能说出这番话的丁仪似乎也是在最后领悟出人类将会失败的结论的。他应该比章北海更能理性的分析出这样的结论的,可事实上他似乎比章北海晚了二百多年。
  可能和很多人一样,在自然选择号逃跑之前我也曾相信人类的成功,因为对面壁计划的期待,也有看惯好莱坞式结局的关系。但大刘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对心智甚至是对虚空的信仰是如何被社会这只庞杂的大手和技术这个坚硬的铁拳所击碎的。但是大刘却继承了好莱坞式的浪漫英雄主义情结,叶文洁向罗辑透露宇宙社会学公理和那两个名词也是这个人类的背叛者留给地球的最后一个机会吧。
  书中的选项一定不是全部的选项,书中的答案也一定不全是正确的答案,而这正是黑暗森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留白。

来自: 豆瓣

悠然$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就象在心中,为黑暗森林留一缕阳光照进来的路径
  
  阳光是否真的会来,也许要秉承天意
  
  但希望,只要心中肯留......
  
  ----------------------------
  
  说实话,感觉这一本在情节上还是有一些不足。特别是庄颜那个角色,前因与出场,太多幻想。
  
  不知道是出版太急,还是时间不够,总之原本可以打磨成经典,现在感觉有点儿可惜。
  
  想法与构思还是令人赞叹。
  
  掩卷,似乎已经自成句号。不知第三部将从何处发生。
  
  

来自: 豆瓣

文乙$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等待了N久之后,终于拿到了书。昨天花一晚上时间一口气看完了,甚爽。大刘的作品总是这样可以让人产生共鸣,且不拘泥于具体小玩艺。基调我也喜欢,少有的灰暗。记得01还是02年时,科幻世界作品大多还蛮担忧未来的,可后来基本都是乐天派或抽象派了(看不懂想写什么,要非得说写什么什么都可以往上凑的那一派)。而且挺有深度的,虽然不能跟矛盾文学奖比但也是辆科幻里程碑了。国内就缺少这种以幻讽今的力作。大多都浅层次的写下,最多是某个具体的发明改变了某部分现有社会关系来说明下这个现有的社会关系多么不合理,但还是太浅了。
  
  可一早醒来,就像文中主人公抓住某些东西一样,这本书只不妥之处皆浮于眼前。
  
  这里先事先申明二点,一我知道科幻里bug肯定不少,但我这里要说的不是挑骨头式的,而是基础性的错误;二全篇评论将跟三体一样站在拟地化的基础上探讨,三体人实际上是地球人的投影。毕竟大刘的书重要的不是让我们看到地外文明的多姿多彩,而是以其为鉴,探讨人的本性,产生共鸣。
  
     三体2 全书基础建立在两点之上。一是三体人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思维无隐密性及由此造成的战略思维不强;二是罗辑的面壁。两点共同构成三体2 的世界框架
  
      关于第一点,可以说是本书重中之重,所有地球的希望和本书的基础几乎都压在这一点上。但我觉得这根本不可能。战略思维能力是什么,要提高这点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智力。从书中三体人在一个时刻都是危机的地方建设出一个文明来看,三体人的智力水平至少不在地球人之下。战略对于三体人尤如天文学对于一个普通人,并非学不了,而是没必要学。
  并且书中也多次提到,400年的时间,地球人可以有什么样什么样的发展。试问三体人难道就不会。而且并不是说要三体人整个水平提高,只要是三体星对地部门的人员提高就行。
  
  这也不同于像在中国学习英语那样缺乏环境或者氛围,因为环境或氛围是可以创造的。有400年的时间,对地球人思维隐密性有所警觉并因此决定全灭之的三体人,难道不会运用自己的力量针对一部分人进行专门的训练?像一个团体的三体屏蔽自身脑电波进行交流等等,细节问题就不探讨了。
  
  总之,不仅是在书中的宇宙里,在一个奉“黑暗森林”理论为圣经的宇宙里,在现实世界里也不可能有哪个种族明知自己的弱点而在可以,有时间,有能力的情况下不改变而任敌所用的。
  
  
     第二点也很重要。不过相对于第一点来说细节了点。面壁之所以为面壁,是因为不能让三体人知道。对另三个面壁者来说,这点是得到了贯彻。但对罗来说,他想做的三体人已经知道,并且是在他自己明白以前就已经知道。所以对三体人没有什么保密可言。对地球人方面保密是因为他自杀式的威胁举动可能会遭到地球方的反对。所以说罗的面壁针对的更多是自己人。
     
  这点粗看下,书中自始至终都得到了维持,到最后地球人也不知道这鸟人想干吗。但各位看客想想,在罗刚想通三体人为什么要刺杀自己时,他的基准目标是什么?摆脱面壁者的地位。而且事前他是什么样的人?“不能被委以重任的人”。这种人在此时最可能会做的是什么?这里注意,我说的是刚明白时,不是后面苦心经营那些星际尘埃时。这种人最可能的是告诉别人,当然不是联合国这样多种利益混合体,而是其他,像史强这样坚强又可信任的人(虽然他冬眠去了,但告诉他怎么也有个备份呀)。这样他就解脱了。再负责点可以仍然自己干,但留个书面备份或是什么。这些即可以使自己被刺杀的可能性减少,又可以保证自己死了以后有后继有人。但他什么都没干。这可以说是如同电影里主角就是不能死一样,罗的任务就是不能交给别人。
  
  至于后期的太阳系“雾地”,说实话,这招有点太儿科了。我一个文科生,一看到书里的罗去做这种事,立刻就想到这鸟人想通过太阳闪烁来发“短信”了,何况是个科技实力超过地球多少倍的三体人?这仅仅是个智力问题或者技术问题,跟战略几乎无关。当然这点又得回归到第一点上,假设三体人的情商超低,不会想造这雾地还可能会有什么作用。
  
  还有一点,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本来全书感情基调非常符合“黑暗森林”中黑暗二字,但最后,来了一下那个发警示信息的三体人的对话,还扯出了“因为有爱”这个现如今非常恶俗的台词。整本书的感觉瞬间就坍塌了。即使前篇如何深入的探讨过现实人类社会,一看到这几句就觉得全书回归浪漫主义怀抱了。有点政府官僚经验的人或者是经历社会的成年人,都知道两个利益主体,就像两个文明,怎么可能这样对话,这简直就像日本漫画某个NPC故意说出来让观众明白的旁白一样。
  
  
     结尾,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体而言,这书是国内难得的好书。
  
     而且,我说的这些是不是瑕疵,关键还看第三部怎么写。第三部要弥补这些小问题,可以将第三部倒序,讲三体星上发生了什么造成这种局面的产生再加一段第二部后发生的事,或者干脆将2部中看似好的结局写成一个长线阴谋。讲三体星人战略思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而且没有放弃ETO,这些只是为更彻底的摧毁地球文明。还有那隐而不宣的逃亡刚印派出场。
     
     照现在的情况,第三部肯定要涉及到三体人,地球文明,和黑暗舰队文明,逃亡刚印派。另外极可能包括第三方的可能介入(即发现第三方,但第三方没发现三体或者地球)。至于介不介入,第三方是善是恶,是喜是悲,这就看大刘的把握了。希望千万别写成善恶两方现时介入,最终建立宇宙大尺度共同体这种结局。并且这种结局以一部中止似乎太突然了点
  
  
  最后,判断是不是好书,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可能一本书有这点或那点不足,那它整体感好,它让你感动,它触动了你,就足矣。三体2,只是涉及的东西太多了,整个体系不免有纰漏,但绝对值得一看

来自: 豆瓣

素商$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我觉得这个逻辑也太扯了吧,用那1000多个恒星级氢弹去发个信号请外星文明毁灭太阳,还不如直接把这1000多个蛋直接绑地球上威胁不就得了?

来自: 豆瓣

丁丁养$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就是智子的能力问题。智子就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质子,关键就在这个质子上。大家知道,光在传播时遇到小于波长的障碍物会发生衍射,而对质子来说,他的直径远小于电磁波的波长,所以电磁波遇到智子就会衍射,会绕过智子,就是说智子无法接收电磁波。因此,智子是盲的。它只能接收德布罗意波。无法看到地球人的生活情景,甚至也无法找到加速器的位置!所以,整个三体的基础垮掉了……这个bug太致命了……

来自: 豆瓣

胤祥$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我对一本图书的心理价位是价格不能超过8折,尽管这是在书商和读者之间博弈的一件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于是我极有耐心地等到中关村图书大厦进货。读书之前翻了几篇评论,感觉普遍把这本书捧得很高,以韩松为甚,相反屈畅那篇比较冷静。拿这本书说说事还是很好用的。
  
  科幻和中国科幻
  
  我一直试图建立的论述包括如下几点:
  1、中国科幻文学有着两个无法摆脱,至少到现在为之没有摆脱的传统或者困境,其一是儿童文学/少儿文学,其二是科普文学。这种传统或者困境是理解中国科幻文学现状的最重要出发点,其意义就好比所谓宇宙社会学之公理。仅举一例论证,当99年高考作文事件之后,科幻世界获得了它的合法生存权和期望已久的市场。
  
  2、在全球化的现实中,中国科幻文学显然不能自外与中国的现实,并且,作为百分之一百的舶来品,中国科幻显然在更大的程度上借重甚至照搬自欧美或者美国的科幻文本和传统,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与所谓科普文学传统相关的。然而,在美国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科幻文学在中国显然并非处于它应当处于的状况。这种不无怪诞的事实昭示着一种必然的偏差和错位,以及很大程度上的误读。举一例论证,便是《上海堡垒》获得了此前以及此后两年科幻小说难以企及的影响。长篇小说的匮乏是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当科幻文学脱离了大众文化文本的生产-传播-复制再生产的属性和语境时,一个被描述为上帝状的刘慈欣显然不能拯救中国科幻,加上王晋康也不行。
  
  3、在夏笳的论述中指出,中国科幻的根本困境在于中国缺乏科幻语境,科幻在某种意义上是与基督教文明、线性时间观、救赎和末日审判等相关的。在这一点上继续思考的结论是,放在全球化和后现代的语境下,这一问题似乎并非那么严重,尤其是当我们面对庞杂的80后-90后的文化现实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将一些文本归还到它们原本的可能或者应当存在的语境之中,这便是此前中国科幻不曾遭遇到的新问题。
  
  4、如何理解科幻。科幻是一种类型文学还是一种叙事学意义上的故事范式?科幻文学在多大程度上与科幻小说可以划等号?(暂且不提所谓科幻诗……)或可接受的一种论述是科幻小说(影视)是科幻文学的一种表现方式,而科幻文学则是一个所谓“复数不可数名词(参考英语中如作为鱼类总称的fish)”。就我看来,科幻文学是一种书写现实的方式,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换言之,即使科幻文学试图超越现实经验,然而它永远无法超越现实逻辑,当然,它也无法超越现实的文字。这一点将科幻文学锁死的意义听起来就很像智子在《三体》中做的事。
  
  5、中国科幻在中国幻想文学中处于写作中绝对的边缘和阅读中的一个事实上的庞大存在。幻想文学写作的主部当然不是出版市场而是网络写作,而被我们多次论述过的所谓“科幻门槛高”确实存在,即使在出版市场上也是如此。而将科幻文学市场扩展到青春文学/青春阅读市场的时候,所占的比例更是令人叹息。
  
  6、从受众来说,事实上好莱坞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潜在科幻读者,某种程度上,好莱坞展示出的一种建构力量/洗脑力量也构成了新生代作家以来的中国科幻的另一个“传统”。这是一柄双刃剑,从什么意义上来讲,中国科幻可以称其为中国科幻,而这一争辩是否在全球化的时代仍然存有必要,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的。
  
  
  《黑暗森林》在2008
  
  《科幻世界》的造星运动一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前有何慈康后有程婧波陈楸帆夏笳长铗。无奈成功案例并不多,近年来力捧刘慈欣和长铗也是显而易见的。2006年《三体》的超长连载和2007年整整一年的宣传炒作加上08年长达11页的广告,俨然已把刘慈欣捧到中国科幻第一人的位子上。但是我们同样需要关注的是,2006年已经由三联生活周刊喊出“科幻已死”的口号,而恰恰是这之后不久,《三体》单行本第一次跨过了科幻的边界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主流视野”,获得了此前科幻文学难于获得的一种关注和阅读。而另一边,06年以来,幻想文学市场确实在走下坡路,唯一有品牌效应集群效应可供复制再生产的九州闹出一场严重的内讧,迄今仍然无法恢复元气,而08年幻想文学杂志出版也持续走低,冰点6月竟然有三家业内大刊没有发刊,这在以前简直是难于想象的事情。似乎一切事情都准备好了,等待着三体救世主的降临。
  
  在《三体》的评论中,我曾分析过刘慈欣的当代史书写,这也是《三体》获得科幻小圈子之外的阅读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黑暗森林》中,这种犀利的尝试却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美国科幻大师阴影下徘徊的身影,颇有罗辑踰踰独行的感觉。开篇叶文洁的做派,以及这所谓”宇宙社会学“,明确的指向便是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虽然刘慈欣不枉通过本拉登向阿西莫夫致一下敬,然而章北海这个次要又次要的人物却弄出一套活脱脱是心理史学中国版本的“未来史学”,还有一个状如哈里·谢顿的老爸,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一点上纯粹是一个败笔,套用《黑暗森林》的话来说,刘慈欣是一个彻底的失败主义者,因为他不相信自己可以扔开阿西莫夫的拐杖。
  
  就《黑暗森林》的结构而言,自罗辑冬眠为分界线,前后两段严重失衡。刘慈欣设定了一段几百年的时间,但是人却无法穿越这几百年,于是冬眠无论是对小说中的人物还是小说中的作者都是一个省时省力的好办法。当然作为失败主义者的刘慈欣,显然对自己对未来社会的描述缺乏信心,看得出来他在竭力避免阿西莫夫的影响,然而他对所谓未来社会的描述,并未超出《超新星纪元》、《微纪元》等前作,因为科幻的疆界是无法超越的日常经验和文字,如果要以一种可知的方式表达,那么他只能选择这种老套的好莱坞情节剧的模式。终于,最终呈现的仍是阿西莫夫《基地》系列后三卷的笔法。甚至不如阿西莫夫,因为刘慈欣虽然是一个失败主义者,但是他的救世激情使得他心甘情愿地扮演上帝或者弥赛亚,为此不惜把文本的视点拆散,建立一个第三人称全知叙事——殊不知这是极为不讨好的做法。显然拉长了的叙事线把矛盾和高潮后延,然而却使得前半本书的铺垫一下泄了气,最后在对未来世界不着边际的描述中变成了一种硬生生的反高潮。
  
  纵观全书,地球文明-三体文明,现代地球文明-未来地球文明,面壁者-破壁者的三组博弈是结构冲突的方式。这三组对立二项式之间,第一组是根本矛盾,第三组是实现方式或曰情节,第二组则是全书的情感基调,所谓史诗感的来源。面壁者-破壁者的博弈的确是一个有趣的冲突设置,有点集合论自指悖论的味道,然而这一后现代情景却非常可惜地未加强化。刘慈欣不无做作地将四名面壁者做了那样的配置,就这四人而言,事实上在科幻小说层面上,面壁者1号和2号的叙述比较成功,面壁者3号从我看到他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他的老婆一定是他的破壁者,这一点上刘慈欣失了分;而罗辑,再一次充当了《黑暗森林》的玩家角色,虽然最后的结果也在意料之中,但这个人物本该具有的悲剧色彩却没有展开。说回来,三体文明的设定,仍然是在贝斯特《被毁灭的人》框架中的一个稍稍前推,刘慈欣真正有创见的部分除了某些细节,主要在于他对费米悖论的回应,这确实是一个极具震撼力的点,然而不幸的是,《黑暗森林》想讲的东西太多太多,这一本该是全书主题和核心的东西被庞杂的其他东西淹没了。
  
  所以《黑暗森林》是一本表达过量和过度的书,刘慈欣想说的东西太多,于是不时显得语无伦次。其实每一个段落里可圈可点的东西都不少,然而整体上实在缺乏一个恰当的结构安排,并且,显然在内容取舍上出了问题。刘慈欣精神可嘉,力有不逮。
  
  
  《黑暗森林》和中国科幻
  
  回应在本文开始处我提出的几条表述,《黑暗森林》,或者《三体》+《黑暗森林》,显然是一个颇具探讨价值的文本。
  1、科普传统和少儿文学传统在于一种长久的讲故事方式的桎梏。所谓“十万个为什么”模式,一种潜在的说教表达,真的难于从我们目之所及的中国科幻中剔除。对未来技术解释说明性的的大段叙述文字,以及目标读者群确确实实的低龄化导致的情节和思想相对简单,始终在文本中不断地呈现。当然这确实是我自己的一个矛盾之处,因为中国科幻的市场确确实实地是初中生和高中生(或曰某些初中生和高中生),科幻世界可以稳坐这个盘子是因为每年1500万的新人会进来,这并非不是作者为市场写作的一个充分有效的证据。然而,所谓大众文化文本,消费群体所谓大众的主部,显然并非这一群体。好莱坞培育起来的对科幻没有理解障碍的受众哪里去了?有人在为这些受众写作么?他们需要的是《上海堡垒》是《蝴蝶风暴》这样可以复制再生产的畅销小说,江南的等价物或可有很多,然而刘慈欣只有一个。
  
  2、就硬科幻原教旨主义者而言,《黑暗森林》无疑是血统纯正,可是回到对科幻的探讨上来,科幻仍然是一种,尽管它很狂野很变形,表述现实的方式而已。除掉《黑暗森林》中那些拗口的硬科幻符号就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并且,某些设置上仍然会露出可爱的小尾巴——那三个邻居,有钱人、知识分子和所谓城市平民/大众,再如,那些我们甚至已经不再熟悉了的“我军政工干部”的表达方式,当这些内容被并置在一个科幻的语境之中时,效果便如同恒星发射器,其用意一望而知。我想说的无非也就是,所谓硬科幻软科幻之争,根本就是无意义的,无非是一个名词/说明文段落在小说中的密度指标而已;而科幻和奇幻之争,似乎有那么一点意义,然而对于不能超越的现实经验而言,他们依然只是在设定体系上略有区别而已。纠结于细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一个共同的无法逾越的障碍,所谓经验。
  
  3、当引入全球化的参照系,以及中国的科学技术崇拜,理工治国之类的现实,科幻之“科”的意义总会在某种程度上被放大,为人津津乐道的是阿瑟克拉克的预言能力,科幻文学一度因此被描述为预言文学,在中国语境下,尤其是发展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中,科幻文学所带有的强烈的批判意味必然被淡化。最后的折衷方案则是如好莱坞情节剧的一般选择:留下希望。而此间的各种力量的博弈关系显然更加复杂,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大众文化文本和日常生活的力量似乎一直在被低估。
  
  就《黑暗森林》而言,首先,至少看起来,这本书里,“人类”真的是“人类”,人类不是美国。其次,一个简化版本的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演变还是颇具批判性。第三,虽然显然不如阿西莫夫会写故事,然而至少在格局上超越了阿西莫夫只有人类的银河,虽然用的是阿西莫夫的方式。第四,用电影做比方,《黑暗森林》是一部剧本三流特效一流的动作片。这也是一部留给人希望的电影,因为你看完了还会有再活一个礼拜的勇气,因为结局正是好莱坞的滥套之滥套的“因为有爱”。第五,无论怎么总结主题都好,在我看来,这本书说了一件事情:这个宇宙里,有时会有恒星文明与恒星文明的争斗,然而说到底,只有人与人的争斗。刘慈欣作为文本中的上帝,为人类世界带来了救赎和希望;而作为中国科幻正在降临的上帝,他正在工作,正在试图再迈出一步。
  
  对于韩松称《三体》系列是中国最好的科幻小说这一提法,个人持保留意见。就作为大众文化文本的科幻小说而言,《三体》尚可,《黑暗森林》便略有距离。就中国科幻小说而言,夏笳当然会首推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而我则一直认为童恩正的《在时间的铅幕后面》达到了一个至高境界,无论是作为小说还是科幻小说,小说叙事艺术或者大众文化文本,甚至所谓学院派的理论操练场地。一年一本或者两本书,对中国科幻界显然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当科幻世界杂志社占有了市场话语霸权的时候,一部《三体》可以拯救一年的颓势,所以《黑暗森林》当然是期待已久的救世主。《黑暗森林》有多畅销,中国科幻就有多困难。
  
  如果中国科幻仍然缺乏作为大众文化文本的能力,那么它永远是一个迈不开自己步子的原始人。刘慈欣不是冬眠的人,他是选择活下去的人,是坚强的失败主义者。
  ————————————————————————————
  【友情提示】
  那些读不懂我在骂还是在夸的同学们,看清楚了,我给的评价是4星。
  竟然写出来放到这大半年了还有人读不懂。真令我伤感……非要我把话说的那么明白么,非要我自己给自己写个解读出来么。
  这年头很多话不能直着说只能绕着说,看不明白自己活该,别TMD在下头瞎拍,砖是宝贵的资源,用到合适的地方去,请。

来自: 豆瓣

frienk$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黑暗森林的公理: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但是,黑暗森林之所以会是黑暗的,其关键却在于“猜疑链”。
  而星舰文明形成初期的黑暗战役被罗辑看成是宇宙文明之间关系的一个缩影,不过若是将星舰文明中不能直接互相沟通,充满了计谋和猜疑的人类换成了直接沟通思想,没有计谋可言的三体人,这场黑暗战役能否避免呢?推而广之,我们也不能证明宇宙中就不存在两个甚至更多的象三体人一样没有计谋,直接沟通的文明。
  当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不一定经得起推敲,不过在看罗辑与庄颜在一起生活那一段时,我就有一种想法,这个面壁者拯救地球的办法是不是将人类的交流方式改造成和三体人一样呢?这样对三体人最大的威胁也就不存在了。

来自: 豆瓣
页: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查看完整版本: 三体II - 黑暗森林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