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四$ 发表于 2012-8-6 10:49:52

      记得当初第一次读它的时候还在6年前,那时候自己才上高二,《大秦帝国》也只出版到第四本,当时读它,只不过是为了增加一些自己的语文水平,结局似乎也不错,至少能对书中所说的战国历史讲个七八分明白。现在想来,大概从那个时候开始,慢慢对身边的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见解,这套书也算是我人生某一段的老师吧。
      言归正传,现在说说这本《黑色裂变》。秦朝变法,从商鞅开始,从穆公之后的秦之富强,也从商鞅开始,商鞅和孝公两个人奠定了战国之后秦国的法家治国之道,正是从他们两人开始,秦国正式走向了一统天下的道路。孝公和商鞅,一君一臣,能达到如此相互信任,的确是千古少有。君臣之间,要么像朱元璋、太祖那样,成功之后诛杀功臣;要么像始皇帝那样,留着李斯,贻害无穷;贤者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却是少之又少。读《黑色裂变》,看他们君臣之间互相信任,彼此心灵相通,确实让人无限神往。
      秦国的强大是有理由的,自孝公开始,后代秦王和首席文武官员之间相互一心、彼此信任是山东六国所看不到的,六国即使有,也只是一代而已,恰如彗星一闪而过,不若秦国赤日恒照。我觉得可以这样比喻:权力就相当于力量,而才能则相当于技巧,君臣一心所达到的 ,则是力量和技巧的完美组合,在这种情况下,放眼天下,谁人能敌?
      当年在看第一本《黑色裂变》的时候,就隐隐觉得,作者在某些地方的处理上是有问题的,原本应该是一本政治小说,但是多出地方却出现了类似武侠小说之中才会出现的场景,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当然,也许作者一开始写的时候笔法还不够成熟吧,看到《大秦帝国》第三、四部的时候,这种情况基本上不存在了。如果换做是我,也许会把自己的手稿重新改写一下再出版。小辈我妄自揣度:是不是作者当年很缺钱,急着出版后好解决经济问题啊?
      在写下这些文字之前,我也看了豆瓣上各位前辈的评论,不少人都认为,作者把商鞅写成这样一个至圣至明的人物实在不妥,在很多地方都想了不少办法为他掩过饰非。我觉得,其实也没什么,不能否认,作者写这部书也是有些“赞颂”、甚至“愚民”的意图,但是在当下社会,突出“法制”观念,这种思想还是比较积极的。作者为了这样的写作意图,把商鞅近乎神圣化,也能说的过去。对于商鞅,历来的评说褒贬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商鞅三次向孝公进言,最终以法家之言说动孝公,并不是说他不懂儒家、道家治国之道,而是战国之世,想要解决这一纷争局面,必须凭借强有力的武力手段。如果说秦朝后期依旧严刑峻法以治民,只能说后代君王转型失败(这个实际上也跟赵高、李斯有关,从史书上看,扶苏的确是一个比较温和的君主,如果不是胡亥篡权,还真不知道后来会是怎样,扯远了,呵呵~)。虽然从历史上说,商鞅是个酷吏,但是看这部小说,从很多地方能把自身“说圆了”,既然能够说圆了,我们也不必深究太多,小说不是史书,只要我们看的舒服,能有所获,能有所得,足矣。

来自: 豆瓣

+恍如 发表于 2012-8-6 10:49:52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是网友们给王志飞扮演的卫鞅的评价,剧中的卫鞅明锐犀利尽公极身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又不失柔情与温和的一面,这似乎前后矛盾。
  但细看才会发现,他为了使秦国强大不得不这样,将自己变得明锐犀利尽公极身。
  如赢虔所说:他太正直太无私太尽公应该说是太纯粹;
  去年寒假我看完了《大秦帝国》心底却泛起一种感动,天资刻薄”这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原话。但随着大秦的播出,
  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松柏;生恒敬之生恒爱之的鞅在我看来他是多情却似总无情。
  爱情亲情友情贯穿始终。理由有;1,在刑杀700 人犯后他因不支而滚下山坡。 亲手烧掉的君上生前留给他的密诏 :不要/ 说的清/ 要秦国/ 要秦法。
  个对自己都这么无情的人你还指望他对别人有情吗?
  果然 子岸因他而死 ,莹玉为他自毁 一夜白头。白雪与他一同赴死,一袭红衣。
  就是这样,他却感动了很多人。
  他痴情;小妹,卫鞅今生来世都是你的 他至诚 ;青山松柏永不相负 。他取信于民 ;徙木立信一时传为佳话。他却从容;秦公能来,鞅已无憾。请起。若秦公总以个人生死计较,臣可真的心有不快了。若对秦公没有信心,卫鞅何须自请囹圄;若秦公对卫鞅没有信心,又何须涉险激乱呢? 你我心志是相通的。些许恩怨,不足挂齿!
   从容的与白雪饮下三生雪酒,却并无怨悔。
  想起鲁迅在谈及朋友时,他写道: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这是赠给同志瞿秋白之辞
  
  (《鲁迅全集9),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个充分理解自己的真朋友就可以了。在艰难困苦之中,心灵深处的纽带牢固地连在一起,患难相扶。不正如青山松柏永不相负么?
   他;外如冰山一般内在却那么温柔,冰山烈焰此所谓也。大仁不仁的气质,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品格。
  他那明亮深邃的眼睛,或许能看透一切。也是吸引我众的一点原因吧?!任是无情也动人;多情却似总无情至真至情冷峻如冰的鞅 。
  
  

来自: 豆瓣

彼岸;$ 发表于 2012-8-6 10:49:52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是网友们给王志飞扮演的卫鞅的评价,
  剧中的卫鞅明锐犀利尽公极身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但又不失柔情与温和的一面,这似乎前后矛盾。
  但细看才会发现,他为了使秦国强大不得不这样,将自己变得明锐犀利尽公极身。
  如赢虔所说:他太正直太无私太尽公应该说是太纯粹;
  去年寒假我看完了《大秦帝国》心底却泛起一种感动,
  天资刻薄”这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原话。但随着大秦的播出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松柏;生恒敬之生恒爱之的鞅在我看来他是多情却似总无情。
  爱情亲情友情贯穿始终。理由有;
  1,在刑杀700 人犯后他因不支而滚下山坡。
  2, 亲手烧掉的君上生前留给他的密诏 :不要/ 说的清/ 要秦国/ 要秦法。
  一个对自己都这么无情的人你还指望他对别人有情吗?
  果然 子岸因他而死 ,莹玉为他自毁 一夜白头。白雪与他一同赴死,一袭红衣。
  就是这样,他却感动了很多人。
  他痴情;小妹,卫鞅今生来世都是你的 。
  他至诚 ;青山松柏永不相负 。
  他取信于民 ;徙木立信一时传为佳话。
  他却从容;秦公能来,鞅已无憾。请起。若秦公总以个人生死计较,臣可真的心有不快了。若对秦公没有信心,卫鞅何须自请囹圄;若秦公对卫鞅没有信心,又何须涉险激乱呢? 你我心志是相通的。些许恩怨,不足挂齿!
  从容的与白雪饮下三生雪酒,却并无怨悔。
  想起鲁迅在谈及朋友时,他写道: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这是赠给同志瞿秋白之辞(《鲁迅全集9),
  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个充分理解自己的真朋友就可以了。在艰难困苦之中,心灵深处的纽带牢固地连在一起,患难相扶。
  不正如青山松柏永不相负么?
   他;外如冰山一般内在却那么温柔,冰山烈焰此所谓也。大仁不仁的气质,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品格。
  他那明亮深邃的眼睛,或许能看透一切。也是吸引我众的一点原因吧?!
  任是无情也动人;多情却似总无情至真至情冷峻如冰的鞅 。
  
  

来自: 豆瓣

喀什刘$ 发表于 2012-8-6 10:49:52

  用了很长时间才读完了大秦帝国第一部的上集,不是没时间读,只不过一想到商鞅费尽周折为秦国变法,最终却落得车裂的下场感到难过.希望可以慢点看,细细品味其中的艰难与辛酸,这样商鞅也可以慢点死.

来自: 豆瓣

(_灬废$ 发表于 2012-8-6 10:49:52

  大秦帝国 仰雄慕贤  大道天心 秦风浩荡 帝业往昔 国魂昭彰  仰我先祖 雄气争心 慕我先人 贤圣奋扬  粗粝简约 豪气古朴 士子赴难 死不旋踵  以身铸剑 天地熔炉 法圣风骨 国士无双  刑上大夫 礼下庶人 文明铁血 六代雄强  功业阳谋 豪杰奋勇 赳赳锐士 谁与争锋  勇于公战 慷慨死国 庶民根基 魂魄庙堂  大义加身 烈士大成 铮铮铁骨 血脉贲张  重义轻生 强势生存 生死何论 富贵何求  性情本色 浩气长存 虚名转瞬 荣华虚空  心之所系 先祖壮烈 魂之所依 吾华正源  仰慕长空 群星灿烂 俯视我等 我辈汗颜

来自: 豆瓣

纤麸$ 发表于 2012-8-6 10:49:52

      商鞅常有,秦孝公不常有。秦国就是有100个商鞅,没有一个秦孝公,可能根本也变不成法。
  个人觉得秦国的变法的本质是用法律在当时的秦国建立起相对平等的社会体制。削除贵族特权,废除奴隶制,平民立功受爵封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秦孝公的儿子嬴驷犯法,也受到了惩罚。这在两前多年前,已经是相当进步的。更何况嬴驷他爸不是李刚,是一国之君秦孝公!
  体制是王道!商鞅放心地把秦国交给嬴驷,并甘愿当变法强国的炮灰,正是看到秦国已经建立起的法制和体制,而嬴驷又有能力执行维护下去,所以放心的把秦国交给他,并甘愿当变法强国的炮灰。有时想想,当今世界就是当年战国时期的加强版,谁建立起相对健全公平的体制和法律,谁就能成为强国。当今发达国家的体制大都相对更健全和平等。我国改革开放30年,重开放,轻改革,表面一片欣欣向荣,和当年的魏国很像,甚至远不如当年的魏国,因为魏国刚开始还是第一强国。
  觉得不足之处在于有点写得太武侠了,然而小瑕不掩大瑜,值得一读。

来自: 豆瓣

舟。。$ 发表于 2012-8-6 10:49:52

  作者将几千年前宏伟壮阔的春秋历史新鲜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读史不再枯燥乏味。  上到国君士大夫下到学者士卒百姓,奋发图强、建功立业可谓是当时人们的志向,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如波涛般在这块广阔炙热的土地上翻滚着,也在读者年轻的心中激荡着,想想同样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内心久久不能平息。

来自: 豆瓣

达达主$ 发表于 2012-8-6 10:49:52

  终于开始看传说中的《DQDG》鸟。写得还行。尤其觉得出色的是书中的人物对话,古色古香的,非一般穿越小说可比。觉得作者也挺不容易的,因为相对其他朝代,秦的史料还是比较缺乏的,有关秦的小说更是少之又少。内容有几点不足:历史细节(民俗风情)描述得太少了,儿女私情描写过多,而且文中古人的爱情观似乎过于现代。有几个重要情节没有展开讲比较遗憾(如秦王释放公叔座,商鞅变法这两件大事,可以想像这在当时殊属不易,而书中描写过于顺利了),还好在拍成电视剧的时候有所弥补。对周边国家的描写过少。书中早期写六国意图分秦那部分还很精彩,可惜到了中后期对秦以外的其余六国几乎没有谈及了。

来自: 豆瓣

Jackie$ 发表于 2012-8-6 10:49:52

  看历史,尤其是看强国史,总会有大江怒潮似的想象。
  大秦一书,两字概括之,强秦,再添两字,变法。
  变法的基础,是上下同欲,君与臣,国与民。
  看今天的国际形势,难道不感觉很像当年的战国时期吗?
  齐楚燕韩赵魏秦,美俄中日德英法...
  当年千余诸侯,肯定没有人大声地喊出统一,不还是被他们眼中的蛮夷之邦、虎狼之邦老秦统一了?
  当,国不思进取,君贪慕虚荣,臣欺下媚上,民冥顽无耻,这样的诸侯国在战国,是什么样的结局?
  
  这个世界的价值观是多维的,也是一维的,当年的诸子百家,如兼爱非攻的墨家,王道天下的儒家,严刑厉法的法家,还有名家、道家、纵横家等等,秉承的道义不同,发展的规模不同,当年争辩的如火如荼,争的你死我活,两千多年过去了,人类在此基础上又创造出各种价值观,不再打着思想的名义,而是打着民意的旗帜,有的国家说平等、自由、博爱,有的国家说人权、民主,有的国家说特色、消灭阶级... ...
  
  我们不能计算出未来怎样发展。
  但看当年吧,法制的内核是平等,君臣上下同欲,秦国完成了主权上的彻底自由,秦强了,统一天下,廓清海内,是为大博爱。短短十五年,大秦分崩离析,是法制的责任吗?不是!根本原因在于法由王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唯一的弱点在于:王犯法,如何治罪?谁来监视王有没有犯法,什么机构来审判王?
  
  博爱、平等的墨家不自由,不知道一种思想的捍卫是需要主权和领土的,法家可以建国,儒家可以建国,唯独墨家,怎样建国?可曾想过建国?而在这个组织中,权威被崇拜,成为战略思想的制定者不受质疑,框架渐渐腐朽而没人敢提出矫正和修缮,墨家遂消逝。
  
  儒家崇礼,教化下人民在社会中自我定位,王道天下,也可说成王专制天下,自此,埋下天下被专制的伏笔。一晃两千余年。儒家强调仁,强调人性本善,但试问,礼不就是建立在人性贪婪和娇纵的基础上吗?若人人有无为之心,人人有从容不迫的气度,何须把礼来崇?
  
  道家无为而治,岂不知社会是发展的?不知人是要生孩子的?人口的膨胀与技术的改革,使得无为而治在历史长河中沦为笑柄。
  
  在这些思想面前,是堆积如山的尸骨,一个思想的建立是功成万骨枯,一个思想的倒塌也带去千万生灵!
  
  怜我国民,恨我国民,忧我国民,悲我国民!

来自: 豆瓣

总是错$ 发表于 2012-8-6 10:49:52

  写书评是否真要把看过的书摆在傍边,旁征博引,我懒,不肯再去翻看书中描述,很想就此信笔拈来,但记性不好,往往记不住书中这些描述。就比如大秦帝国第一部。直到看到下半部才反应过来原来卫鞅就是历史有名的商鞅变法之商鞅。书中看到商鞅本人本是奇才,又师从法家宗师更加神奇的鬼谷子,习得这等这等这等的各项神奇技能,实在懒得回去翻书,会什么具体就不再详细罗列。最记得的就是商鞅是个法学大家。
  看完整整两本砖头大书。总算知道秦朝历史演变的前因和基础。不得变法,秦国无以为强。而变法的基础是坚持以法学治国,而非儒学说国。实在不是什么文学爱好者,简单理解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以及王道的差别所在,也就是个以制度法制治国,以道德礼仪治国,以王者威望治国的差别吧。每个学派其实各有所长,不同时期不同对象适用不同方法,战国时期就是各家学派太不相容,非要独家独派方能一统大国。当然后几部中已经出现了策士,不以某一种思想和理论说服王者治国,而是根据每个国家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针对策。这应该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像以客户为中心过渡的进步表现了吧。
  商鞅一生劳苦命,二十多岁虽然年轻有为,学成归国,但无奈投到魏国。小说很不客观及带感情色彩的将魏国评判成一个任人唯亲、由繁荣走向衰退的堕落国家。让我形象的想象魏国就是一个胖的脸上油光锃亮,啤酒肚始终先于其他部位出现在门口的,头顶地中海秃发的中年男人摸样。走路拍着肚子,却述说着自己年轻时的辉煌。如此魏国,商鞅自然无容身之处。那么投向何方,这不得不说需要挖掘潜力股的眼光。当时的秦国,举目无亲,众叛亲离。贫穷、卑微、被世人所鄙夷为塞外蛮夷。但商鞅选择了秦国,并且一待二十年。生生把个干瘪秦国喂养成吼吼雄狮。
  这样的成功有几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一个完全信任且支持的君主。这点是历来变革之根本和基石。所以麦肯锡的方法论根本就是抄袭,中国历史早就有了结论:一切改革都必须得到最高领导的全力支持,这是改革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成功要素之一。商鞅虽然是苦命孩子,却还是幸运的,得到秦国君赢渠梁的大力支持和绝对信任。当然这种信任在书中的后期描述中胜过了对自己儿子的信任,让我有些惊诧,这个帝王,不是真正气概魄力男,就是有病脑袋发热,宁愿废子立商鞅。当然我更愿意相信前者,所以概叹,何等胸怀为大秦啊。世人难比的胸襟海量。当然顺便多说两句,每每读这些野史,最喜欢的并非主人公而是这些帝王。大秦第一部最喜欢人物是赢渠梁,《流血的仕途》中对李斯感觉一般,倒是最喜欢嬴政。例外的《康熙大帝》中确确实实被康熙气魄所征服。不过也难怪,毕竟人家都是一国之君,再加上文学作品的艺术渲染,再没点吸引力,岂不丢尽作者的脸。
  第二个要素是民心所向。得到君主支持的商鞅全力变法,确实有手腕,以市集抬木赏金收买人心,建立民众相信政府的信心,让贫苦大众相信跟着商鞅变法就可有地有官有美好的未来。想起毛泽东领着咱老百姓闹革命。看来土地是真正的历史存亡胜败之关键工具,土地是民心,民心是成败决定因素,得民心者得天下。毛泽东不是说过,去人存地,人地皆失,去地存人,人地皆存。所以学史者一定要长记性,未来闹革命的关键是土地。而土地的目的当然是人心。
  当然第三个条件是必须有强的执行力把利益冲突方消灭在摇篮中。商鞅也够心狠手辣,用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严格执法奠定变法基础,严惩犯法太子的两名师傅,一个割鼻一个充军,借此打压变法的贵族反对势力。这招够狠,当真为大公不顾安危,自此也为商鞅最后的命运埋下伏笔,注定是为了变法而生、为了秦国而辉煌、为了天下大公而牺牲的坎坷命运。
  当然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成功男人背后那个女人。再说商鞅的爱情。这段明显是造假野史,但让人读的也还津津有味。这天地间第一男儿居然也就能得天地间第一痴情红颜知己。而且这红颜知己绝非凡人,光说外貌美过天仙、智慧赛过神灵,就已经天下难得,还有一副小女人没有的男子豪情和广阔胸怀,知书达理、柔情似水,文武兼备、顾全大局,哎呀,这明眼人一看就是杜撰出来的,这根本不是人,就是个神嘛。难怪能够做到舍弃与商鞅相濡以沫的机会,为了大秦得未来,为了商鞅在秦国的地位,促成商鞅与秦王赢渠梁妹妹的婚事。而且生了个商鞅的儿子后躲进深山老林中修身养性,等着商鞅大成后又大难之时,舍身取义义无反顾的陪着商鞅共赴黄泉,陪葬地下。此等女子,问世间男儿,谁遇上了……还敢问敢娶?取个神回家,那还不得天天供着。不过,也是有了这段凄美爱情,让人苍凉中有了些许安慰。郎才配女貌,英雄配美人啊,而且都是世间极品才男俊女。毕竟美好总是没有错的。
  商鞅命运结局似乎也是注定了的。法制要在没有任何根基的秦国立足,自然要得罪反对势力,要牺牲一批无法改造的劣民。商鞅的变法确确实实是建立在秦国部分民众的生命和鲜血基础上的,白氏封地的阻止变法请命的700多民众的杀虐,黑崖山里好吃懒做民众的血流成河,都是变法的代价和血淋淋的基石。而商鞅也必然在这尸身堆积的小山上结束自己的一生。不过,这种结束是一种就义,为了变法、为了强秦、为了一统天下的大业,他用自己的尸体去完成变法的最后一块基石的铺垫。虽然被车裂处死,但稳固住了二十年的变法,开创的恐怕是大秦一统天下的霸业。
  强人啊!

来自: 豆瓣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看完整版本: 大秦帝国·第一部 黑色裂变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