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ver$ 发表于 2012-10-21 14:29:25

  一座城池,所说的内容,让我想到了我所在的那个城市,还有我和我的朋友们,因为书中那个所谓的工业城市还有 我,健叔,王超们正是我们当代无聊一代的体现,我们生活状态就是那样,看不到前途,想着姑娘,心里喜欢着...不时的幻想,无奈的面对生活.;.
  
  我喜欢他关于梦境和他走入森林的描写,在现实的环境里显得有些魔幻,徳日班勒- - 虽然有些恶搞.
  
  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魔幻,或者是梦幻,最好也有科幻,反正不能总是现实,需要些幻想幻觉来调剂..

来自: 豆瓣

风之暗$ 发表于 2012-10-21 14:29:25

  看了长安乱以后 就决心不再看他的书了
  可是呢 要坐火车的 去书店想带本书车上看
  还是没有别的好看的
  
  不知道为什么 总是翻了几页就没了兴致
  所以看了快一个月 才算完整的看一便`
  感觉以前3个小时就能搞定的`
  我想他真的不是为了想而写书了
  估计玩车又玩坏了什么配件 没钱修了
  写点东西拿来弄钱把
  总之很失望就是了`
  真怀念那本三重门
  每一页都那样创意`

来自: 豆瓣

Lasia$ 发表于 2012-10-21 14:29:25

  也不是突然的,就想起了这首歌。
  
  如果没有看“台北晚九朝五”还不会对Elva的这首歌多么的有印象。但是这首歌其实是展现Elva功力的一首不起眼的歌。很迷幻的感觉。这时才能认识清醒。
  
  清醒太久是不行的。人生苦短,寻梦太难。
  
  其实是想说刚看过的书。《一座城池》。
  
  从上周六到今天,整整是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
  
  是从去年夏天的某个时候,那天在电影院旁边的咖啡馆里等电影开场,在杂志架上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很新的,想也许是谁无意中丢在这里的,因为杂志架上是不会提供这样的书的。就着一杯绿茶,就看起来了。我想是和当时的心情有关,看哪都觉得好笑,就那么一直笑着看。喝完了绿茶,电影也差不多开场了。于是放下了书。再去时,那本书已经不在了。后来在秋天书市的时候,本来想让别人带一本给我,结果说是没有卖的。这让我很诧异。这书不是属于畅销书那种的么。所以直到不久前,我也才看了这书的前几页而已。但是居然就一直记得,火车站打电话还有像阿姆斯特朗一样地骑车去看爆炸。
  
  上周,本来没有必要晚睡觉的,但是不知为什么还是睡得很晚,困得不行。在困的时候,就看几页这书,提提神。效果还行。
  
  我知道我是很无知的那种人。这点不用其他人赐教了。自从《笑忘录》以后,是这本书让我又有了点领悟。我当时想,米兰昆德拉厉害的地方在于,他能用各种不同的东西反复说明一个道理,至于这个道理是什么,我始终不能确切地说出来,也许用说的是不行的,可能潜意识已经明白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着,这我就不知道了。
  
  不是要说米兰昆德拉,毕竟他是外国人。要说的是这本书。可是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就像他的序言一样,“是不需言多言的”书评的。其实以前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一本书要有“序言”,我觉得是我的无知作祟,而且并不求知。所以“序言”我是基本不看的。这本书例外,看了看不需要“序言”的说明,很好看的毛笔字。对写字很有兴趣,也殃及写字好看的人。可能是我没见过几个写字好看的人。要是一个写书的字不好看那他干脆死了算了。(呵呵,偶尔插个表情也不错...)要是所有“序言”都这么短就好了。
  
  不知是巧合还是怎么的,近期买的几本书都是所谓八零后作家写的。前几年的一天,疯狂地想看《梦里花落知多少》,因为看到封面的时候老是幻听有音乐飘来。跑到三联买了来。后来看完了书也送人了。因为不再有音乐飘来。张悦然的《樱桃之远》也是买的。稀里哗啦地看完了,对有一句话印象还是比较深的“说再见,我的亲爱”。现在不知丢到哪里去了。韩寒的书还是第一次买,无意中就是这本《一座城池》。
  
  韩寒的字不是没看过。看过《一座城池》之后发现我对韩寒的书,能记住的内容一直都是那些“意象”的东西。比如《杯中窥人》(真早|||)那个浸在杯中的布(纸?)。我知道那是很厉害的思想。《一座城池》也是,充满了这种东西。比如群架、火灾、跑、跳楼、女朋友、爆炸、汽车、骚乱、树林。
  
  比起一般世界中的现实小说,我还是觉得读这种东西比较有意思。
  
  上周的某天晚上,我看到男排跳楼那段,按理说那是挺好笑的一段儿,不知为什么突然停了下来,抱着书待了一会儿。我好像感知到了什么东西。书能记录下人的所思所感,然后跟这么多人分享,书真是好东西。
  
  昨天下午,我在别人的午觉时间看书。看到书里那个冬天,和“我”走进公寓对面的树林。我似乎也迷迷瞪瞪地跟着进去了。于是开始犯困。这是这书唯一一次让我觉得困,但是我觉得那是一种几近于催眠的效果。
  
  睡醒之后吃饭之前,我接着看。于是看到“我”和C的交往过程。这是我比较在意的一段情节。喜欢单纯的女孩,喜欢被崇拜的感觉,喜欢背后的拥抱(结尾处复现),可能是作者本身的偏好。包括跳楼。也许我的感觉没错,自从描写“男排跳楼”开始,“我”的某些方面就起了变化,对跳楼产生了向往。在张国荣先生跳楼之后,我曾拚命收集过一段先生生前的作品,即使是在非典的恐慌下也还是出入着音像店。我也曾看着高层建筑跃跃欲试。只不过我终究是个俗人,没法虔诚地把这件事当作“图个开心”。
  
  就是“我”和C到海边29楼约会,让我真的感到了恐怖。不知是梦还是现实。觉得被白色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朦胧的时候,回到人间。于是货车撞断了3个电线杆。崩溃了很多东西。
  
  那些“纠结”的文字描写,好像要把别人看不见的悲伤最大化,他们是那么的空洞无物。而这本书里面,没有这样的东西。却让我感觉到了。能把那种无形的东西,爱也好、悲也好,无形的表达出来,有点境界。
  
  结尾还是很光明的,虽然胡闹,但是军队好歹来了;回不去了,于是适应了黑夜的眼睛还是要向前看,向前走;还有个姑娘从背后拥抱。
  
  这可能是作者很满意的结局。也是作者很满意的作品。
  
  至少我很满意这本书。除此之外,书里的很多东西也是我能轻易会意的。比如,梦里会说话还长有面孔的太阳,明明就是企鹅村的太阳么。还有使用了“残念”这个词,无论如何让我觉得很亲切。
  
  有在上海上学的朋友说,韩寒要去学校讲座,已经有同学抱定了“摸摸”的目的。我觉得有人是盲目崇拜。从形象上说,此人是典型的上海小瘪三。我们一致认同的是,这位是鲁迅的后辈,可能没有鲁迅幸运。从时代的角度讲,顶八零后作家,是我的立场。从个人方面看,一直比较萌这路人。韩寒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凡是他看不顺眼的东西,他就毫不留情地批、批、批,图个痛快开心。也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可能不是所有八零后的人都这样,但是表示理解。因此很多大人不理解,说你作为公众人物青年才俊,作为作家怎么能这么口无遮拦的嚣张呢。尤其去年那场“韩白之争”,我觉得如果八零后的作家要是不出来对白先生的观点表个态那咱们真是白活了,后面的日子也别混了。可是表态了人老人家又受不了了。从这点上来说,郭敬明自称(如果他真的自称过的话)是八零后第一我就不同意。他就光顾着自己卖书了,真是一点责任感也没有。
  
  除此之外,韩寒的可爱之处还是很多的,我们的时代需要他。
  
  开始飞吧 黄昏天上
  我最喜欢在高处张望
  太阳下山 云最漂亮
  我的梦奈何最短暂
  开始唱吧 夜色未晚
  我最喜欢在风中歌唱
  人生苦短寻梦太难
  借歌声 掩遗憾
  飞呀飞 梦在远方
  我的心追啊追 身在何方
  唱啊唱 忍不住为欢肆放
  回头满天星光
  
                                                                          ——《一座城池》观后
  
  

来自: 豆瓣

Vicky$ 发表于 2012-10-21 14:29:25

  今天把《一座城池》看完了,从买回来到今天一共才4天就已经看完了,我不禁为那些作家们感到惋惜——他们可能要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一本书,可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只要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看完了。实在有些不公平。
  
  我一直相信一本好的小说是没有所谓的“结局”的,因为一本好书能够给读者留下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根本用不着什么结局。
  
  之前已经提过了,《一座城池》是韩寒的一本新书,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我”和健叔的“逃亡生活”。“我”和健叔以为在一次群架中自己错手杀了人,于是就盘算着从上海逃到外地去。于是他们就来到了一个和上海完全不同的一个小城市,过上了他们相对安定的“逃亡生活”,和当地一个叫“王超”的小伙子一起做了不少荒唐的事。小说几乎是没有结局的,只有荒唐的事情还在发生着。
  
  其实,这座小镇和上海的区别只在于它的规模还有热闹程度,其他的并无太多差别,特别是人性的丑恶。书中以十分幽默的语句调侃着人们的种种猥琐的行为,甚至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嘲笑着周遭发生着的各种荒诞之极的事。但是书中也时不时地流露出了作者对这种小地方的喜爱,或许是现代人对于快节奏的喧嚣生活已经麻木了、厌倦了,内心都十分渴望着能够无所事事的在一个小城市里呆着——只是呆着。
  
  想到这里,我突然有些同情那些奔走在高楼大厦里的人了,他们总是在为那些身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事物忙碌着,在那些钢筋水泥中做着自以为十分了不起的事情。这样的忙碌有时候甚至麻痹了他们最原始、最简单的愿望,已经忘记了如何过那些波澜不惊、安详宁静的日子了。所谓“穷得只剩钱了”大概就是如此吧。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池”,都渴望着过着平静的生活,哪怕只是一阵子。——真是可悲啊!现代人!只有在以为自己杀了人、闯了祸的时候才能享受到这种宁静,并且是诚惶诚恐的享受着。在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我们只是机械的重复着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的时候,恐怕那种对于宁静生活的渴望早就已经枯竭在内心深处无人知晓的角落里了。我们可能连它干涸时的挣扎都不曾听到,或者说,根本忽略了。
  
  可能一生就这么几次机会,一再的忽略,心里的那座城池就只能和你擦肩而过了……
  http://blog.sina.com.cn/u/48f0057b0100030b

来自: 豆瓣

shinej$ 发表于 2012-10-21 14:29:25

  说实话
  我不是一个喜欢如此晦涩文字的人
  
  整篇的文字给我的感觉除了荒诞,就是荒诞!
  而他的荒诞我也无法看出有什么内涵
  
  可能是我的肤浅吧~
  的确我不推荐

来自: 豆瓣

大宝$ 发表于 2012-10-21 14:29:25

  这书出来的时候我已大三,第一时间买来看,当然,书中还是有出彩的部分的,比如火灾那一场,但是已经没有当初看三重门时的感觉,可能是真的我老了吧

来自: 豆瓣

smalls$ 发表于 2012-10-21 14:29:25

  《一座城池》号称2006贺岁巅峰长篇小说,韩寒迄今最满意的里程碑式作品。不过3个小时看完之后觉得不过如此,韩寒一如既往地嘲讽,通篇带有反智主义。他学钱钟书,但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的讽刺是建立在肯定之上的,并没有看不起,更多的是出于知识分子群体的自嘲。韩寒姿态还保持着,可是感觉才华殆尽了。对大学生的嘲讽调侃更多的仅仅是逗笑。书里他的写作更多透出他的无力,通篇我只笑过两次。
  
  哲学在认识论上有分歧,人能按照客观事物真实的样子去正确认识他们(理性主义),人的认识是经过体验而得出的(经验主义)还有构成主义等等很多还分不太清楚的取向。将分歧移如文学作品的评价中,读者有共同的标准吗 ?还是真的一个人一个“哈姆雷特”?
  
  
  他最为满意的作品却是我在豆瓣一百五十多本已读书中唯一评价很差的一本。不明白是他出了问题还是我没读出什么。
  
  http://smallsmile1984.blogbus.com/

来自: 豆瓣

malaca$ 发表于 2012-10-21 14:29:25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笑的几乎喘不过气来。对于已经从校园里出来十多年的我来说,只有青春无敌的时候,只有在校园里才会这样纯粹的为了搞笑而幽默。
  

来自: 豆瓣

vanill$ 发表于 2012-10-21 14:29:25

  写这本书时的韩寒已没有三重门时的青涩,却还是一样的嬉笑怒骂,玩世不恭,还是一样的狂妄放纵,且歌且唱.赛车,唱歌,博客,MTV,几次三番的文学论战...他的花样还是那么多,仿佛不知疲倦.
  只是如今站在风口浪尖的他已有了处变不惊、安之若素的坦然.他仿佛谙熟了游戏规则,如鱼得水般无声无息地掌控全局,不见一丝稚嫩... 看罢这本书的时候,我忽然明白,当年那个反叛不羁却略带羞涩的少年已在时光的打磨里蜕变出了男人的影子.而我却开始怀念<通稿2003>里的那个放声大骂的轻狂少年.虽然可能有些稚嫩,可那时真诚直接、爽快凌厉的文字,毕竟更像我们心底的声音......

来自: 豆瓣

Bambus$ 发表于 2012-10-21 14:29:25

  时隔很久,我从喜欢韩寒,到不喜欢韩寒,到喜欢GJM,到很讨厌GJM,到又开始喜欢韩寒,大约是初中开始到现在的事,喜欢GJM大约是高中毕业后两个月时的事。现在真的很讨厌他,他的博客和他的书,简直完全是两种风格,差别就像是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和一个大学生的感觉,为什么?哦我知道了,抄的嘛。
  再次开始关注韩寒,是因为看长安乱,我才发现,以前人云亦云说韩寒没上大学没文化简直是个极大的错误,他很有文化~他的博客我一直是每天都看,和他的书完全就是一种风格,他幽默,他会讽刺,他很有正义感,他嘴巴利索,他不会暗地里怎么样,他很光明正大。而且,他是个很男人的人。
  再次看清楚这些以后,他的书我几乎都要看了,每一次看了都会会心一笑,他怎么这么能侃,真有王朔之大将风度。他推荐的人,我也连带喜欢,比如王小峰,也是一个狂侃之人,黄不黄绿不绿什么都侃,侃死一个算一个的那种,我喜欢这样用文字当武器的人,很牛X。
  

来自: 豆瓣
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座城池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