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yan$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读完。
期待的两线重合出现了,却是在新月病重的时候,听到亲生母亲的消息。当壁儿不再称为壁儿,而是韩太太的时候,她的那种坚毅和顽强已经转变为对世俗和礼教的固执。她的持家,让妹妹梁冰玉有家不能回,让新月从小在冷落中长大,让天星不能得到自己的真爱,让韩子奇再也不能站直腰杆说话。
最喜欢的是新月,还有她的母亲冰玉。两人有着相同的性格和人生轨迹,都勇敢的追求自己的人生,求学、恋爱。我们有权利去爱,但敢于去行使这种权利么?是向韩太太那样在讲究门当户对、宗教民族、父母包办,还是勇敢的做一个独立自强的人,去追求炽热的爱情,去承担爱情的责任?
这本书很美,是一种凄美。愿天下的有情人终成见属。
来自: 豆瓣
liuyan$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新书到手,当作睡前阅读,可是一旦看起来就爱不释手,合上书本已是凌晨4点半。想着还得早起参加哥哥的婚礼,睡去。
我是章节间隔着看的,奇数章看,偶数章看,为这故事而不断地入胜。感觉每每被好奇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快告一阶段时,渴望作者能将结局多描写一点,以宽慰一下刚才提高的嗓眼,可作者却轻描淡写的结束了这一段。例如韩子奇离开奇珍斋学徒3年回来,和壁儿两心相见,多么希望能描写他们生活的美景、共同的奋斗,可结束了。我知道这是作者对整篇小说的结构安排,只能怪自己。
文章的语言也非常的熟练和优美,让人有细细品味的蕴境。继续阅读,渴望两线的交会,憧憬结局。。。
来自: 豆瓣
安静$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宗教色彩的小说读的还真是少,名字的好奇让我有幸阅读了本书。可见好名字有多么的重要。
简单来说本书是以一个玉器世家的兴衰为纲,贯穿了近代和部分现代,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但更多的是描写玉器行业的兴衰,当然最后的悲剧是由信仰不同导致的,没有信仰的因素,此类事情也时有发生。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国家的兴旺,牵扯到每一种行业、每一个人,智慧再高也不能粉饰太平。玉,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多少人前赴后继为之疯狂,为之付出生命,因为它是值得的,一个民族,没了传承没了自身特有的文化,那便是毁灭,便是葬礼。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另外,宗教的存在使人类顺利生存了几千年,我不是所谓的无神论者,但我觉得一切的一切都是让人类生活的更好,而不是对抗和战争,就当前而言,佛教和基督教已经相当的有包容性,穆斯林的信仰中还有些许的暴力,没有人愿意看到周围的人离去,慢慢都会变好的。
来自: 豆瓣
DeviLt$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从昨晚十点半翻开《穆斯林的葬礼》,到现在一口气读完,大约四个钟头,夜阑风静,正好读书。
上次读的时候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并不高:作者为了明晰每个人冥冥注定的平等而搬弄来了太多刻意的对比,读来非常挢揉。
比如作者写回人和汉人,洋人和国人,在爱情之前是一般的身不由己,于是让楚雁潮终身在韩新月墓前奏着哀伤的乐,让奥德文每天为梁冰玉送上新鲜的花,却都终不可得。
写读书人和粗人,手艺匠人和钻营商人,在死亡面前是同样的算计弗通,于是让韩新月与姑妈因着心力交瘁抱憾而逝,让韩子奇与梁亦清承受金瓯已缺的重击殊途同归。
今番重读,这种昭然若揭的对比排列因为已经见识过了,所以并没成为影响阅读的因素,而埋藏在写作结构之下的,却愈发香醇。
——如果用一整本书来描写命运对每个人的公平,其中意义并不超过仅仅陈述“命运对每个人是公平的”这句话很多。而站在高过普罗大众的视角,每个人对待命运或接受或抗争的态度也差不了很多。
据此而投向我的带着“虚无主义”标签的利箭或写有“存在主义”字号的鲜花都是不必的,因为我将要说的东西远高过这些很多,或者因为和这些完全无关,从而“高过这些很多”,亦未可知。
我要说的是命运本身。
我曾笃信宇宙爆炸时每件物质喷射的方向和速度既是命运,但这种臆想随着对宇宙爆炸理论本身的怀疑(我并不敢把匕首丢向科学,但万一科学本身是个随时会破的泡泡呢)而坍塌。
我妈妈相信人体的激素分泌既是命运,但若果有一天得以控制激素分泌是否意味能够掌控命运。
我们却从未敢质疑命运的存在,因为未来永远充满二分之一的不确定性,所选择的那一半,和没选的另一半;发生了的那一半,和没有发生的另一半,既是命运。
比如梁君璧的命运,她在书末承载起了所有的苦痛和悔恨。她固守在沦陷的北平从而成全了妹妹与丈夫避难英国时违背了她所秉持的教义的孽缘,她发掘了打麻将的玉器促销手段却因麻友的偷盗而丢了产业,她认定了门当户对的陈家姑娘作儿媳因此用尽手段挑拨了儿子的自由恋爱,她为生计为脸面精打细算却累得丈夫韩子奇变卖心头挚爱的玉石最后郁郁而终。她毅然地选择了所有她认为正确的二分之一,但却遭到了几乎所有不幸的二分之一,最后给所有人,包括她自己,留下了另外二分之一的遗憾。
如梁君璧一般,人们往往致力于预见尽可能多的选择的结果和尽可能多的未知事端,如果有先知能够看透所有选择的结果和所有未知的事端,那便是真正的逢凶化吉了,可惜先知是没有的。
我很喜欢看到努力做正确选择的人,我自己也是这样努力着的。我也很喜欢看到愉快地接受所有未知事端的人,我自己也努力做到这样。
在书里我看到有的人把做选择的骰子交给信仰赖以辟凶趋吉,有的人交给了经验,有的人交给了知识。
这是最宏观的一个选择,而这种选择与每个人品性、智力的高下无关。我相信这就是命运。
而命运就这样无始无终地流淌着,它无意抬捧哪个,也无意捉弄哪个,它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葬礼——一抔黄土或是一封厚棺,这只是关于生命的一个仪式。
来自: 豆瓣
琼琼淘$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是不是这本书年代有些久远了,当今吸引人的书太多了,还是当时读这本书时我没有在意境中呢?被一个学文学的狠劲推荐,说这是最让他感动的一本书,说每次看都流泪。看过之后,我怎么没觉得呢?就是一般,文字优美,内容丰富,年代跨度大,但是动人之处不多。可能是我的欣赏水准不高。
来自: 豆瓣
听风听$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提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前总认为那一定代表着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加之以前读过的几部获奖作品,诸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尘埃落定》、《白鹿原》、《长恨歌》、《暗算》,感觉都还不错,于是更对这一说法深信不疑。可是最近读的两部同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小说,却让我对这一说法产生了怀疑。
先是莫应丰的《将军吟》,这本小说看了一章之后就实在看不下去了,当然这或许是因为我确实不喜欢那种老旧而毫无文采的文风,而不是小说本身质量的原因。
另一本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我倒是勉强读完了,可是读完之后倒是让我实实在在地产生了疑问:这样的小说,也能代表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水平么?
这真的是一本绝对称不上经典、甚至很难说是优秀的小说。
小说的架构倒是颇为宏大,一个穆斯林玉器世家三代人六十年来的坎坷浮沉,穿插着五四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如果写好了,确实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巨著。
倒不是我对女作家有什么偏见,不过一名女作家,确实很难驾驭如此气势恢弘的题材,所以那些宏大的背景,只能作为两段爱情故事的陪衬而已。
而且这两段婚外恋和师生恋的爱情故事还是那么狗血,如果写成纪实题材,倒是很适合放到《知音》上面,连题目我都想好了,一个是《远在万里之外的姐姐,请原谅妹妹夺走了你挚爱的男人》,一个是《爱情作证:绝症女大学生与青年导师的生死之恋》。
狗血也就罢了,如果这两段故事确实感人至深的话,倒也值得一读,可是这两段爱情故事实在让人感动不起来。
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故事,首先发生得就很莫明其妙,如果非要说他们两人在那种朝不保夕的战争岁月中突然萌发了爱情,倒也可以解释。作者大概很想把梁冰玉塑造成一个冲开束缚无畏追求爱情的形象,可是看着她的一言一行,却让人直犯恶心,自己抢了姐姐的男人,以夫妻的名义生活了那么多年,还生了一个私生子——放到今天,这种行为也犯了重婚罪,是要坐牢的——可是回国之后,却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面对被自己伤害的姐姐,说什么因为她不识字,她愚昧,她不能理解人生的价值,不能理解生活的权利——于是她和自己的姐夫乱搞,也变得情有可原了?我呸,这不叫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这叫鲜廉寡耻。
而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故事,倒是没什么三观不正的问题。问题就在于这段爱情故事太没有问题了,太纯洁太美好了,这对男女简直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活在世上就是为了追求爱情的。每当我看到这两位大段大段地说一些平常生活中绝对不会有人说的话,就像在演歌剧似的,我就一边起鸡皮疙瘩一边飞快地把书翻过去。
作者塑造人物的技巧也很不怎么样,说难听点,是很幼稚。纵观全书,比较丰满的人物形象大概就梁君璧(韩太太)一个,虽然她是绝对的反面人物,可她确实显得比较真实。至于其它人物,要么性格混乱,要么形象单薄。
韩子奇就是性格混乱的典型,小说的前半部分,描写他白手起家,重振奇珍斋的过程,那个韩子奇是何等的精明,何等的意气风发,到了后面部分,却变成了一个既无主见、又无魄力的庸常之辈,整天浑浑噩噩的随波逐流,在山雨欲来的战争形势面前,他竟然完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主意,只能一走了之,后来面对两个女人的感情纠葛时,更是显得萎顿不堪,全无气魄。更要命的是,如此之大的转变,小说里却压根儿没有一个说得过去的解释。
韩新月则是形象单薄的代表,她聪明漂亮,她优雅高贵,她才华横溢,她离尘脱俗,总而言之她就是没什么缺点,除了她的后妈以外,她身边的人没一个不喜欢她的,她爸爸、她哥哥、她姑妈、她同学、她老师统统把她当成心头肉,仿佛她身边的所有人的生活都要围着她来转,连作者也经常从书里跳出来,站在她背后大喊:“我们新月这么纯洁这么可爱命运又这么不幸,读者们一定要喜欢她啊……”这么用力地塑造,这个完美女子的形象应该很生动了吧?可惜我看完整本书之后,要问对她有什么最深刻的印象,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我一向不喜欢评论小说的文笔,因为文笔的好坏,一向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你认为一本小说的文笔好,别人则未必认可。可是这本小说的文笔,我想无论如何也难以归于优秀的行列,不仅有很多啰嗦冗长的描写,更重要的是缺乏那种优秀文笔直抵人心的力量,缺少能让人反复回味的句子或者段落,也没什么让人想得起来的特别风格,总而言之,就是属于看过了就忘的那种。
真的,真是可惜了这么宏大的背景和这么有气势的书名。
来自: 豆瓣
JIA的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很早以前看过的一本书,记得当时快考试了。去父亲无人的办公室复习,偏偏那里放着这本书,无意中拿起翻了两页,却被吸引的不顾考试压力,硬是花了两晚时间将她看完。
因为看的太久,细节印象已经不深。只记得玉与月爱的无望与悲怆,纯粹的爱却因为民族,身份,背景的不同而最终成为悲剧。很难说其中每一个人物的对与错,作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从心理到行为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面前出现。
因为身边有现实的例子,有同事是回族,女友是汉族。5年的坚持终于敌不过现实的压力,没有书里那么唯美,那么残酷,却有一样不得善终的感情。
我们没有资格去评述别人的对错,因为我们没有他们同样的经历。我们没有办法去获得纯粹的感情,因为完美的东西易于破碎。玉落月别,唯留感伤。
PS:此书的亮点还在于对人性的分析过于理想化却又非常逼真。还有就是对穆斯林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描写,非常值得一看。
来自: 豆瓣
Maggie$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碧儿,一个可悲的女人;琪哥哥,一个自私、软弱的男人;玉儿,一个自私、天真到愚蠢的女人,因为上辈人被捏在了一起,生活在动荡的岁月,因为各自的自私、软弱、愚蠢、可悲,最终将悲剧接力棒交给了下一代。如果故事发生在现代,应该会干净利落的被处理。时代真的不同了。
来自: 豆瓣
蜗牛$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昨天晚上熬夜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情感纠葛,可以理解却又不太喜欢·······看起来有点迂腐的韩太太一直是我喜欢且同情的人,说她不懂爱情,但是她毕竟撑起了整个家,如果没有她的付出玉儿能够进入燕京大学,能够成为一个吸引她丈夫的女子吗?或许是我不懂得爱情吧,总是不能够去喜欢玉儿这样的女子。。。。。。聪明,漂亮,乐观,坚强的新月像是降临人间的天使,确没有活过20岁······或许,这就是命吧
来自: 豆瓣
动$
发表于 2012-7-26 14:10:28
穆斯林的葬礼有看过不少次数,每次看都有新的感悟。叹息韩亦清的大作未成就西去,也许与自己的宝船一起离开是他的最好结局。佩服韩子奇一生的变化多端,年轻的时候那种勇于承担,不怕世俗,不断学习和改变,让韩家在他手里发扬光大;也许年老后,因为心中的呃那份情那份愧疚显得隐忍,可是那样同样是一种担当!
来自: 豆瓣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