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寒$
发表于 2012-11-22 17:39:26
近期看了巴金的《家》,不免颇有感慨,故于此写下点滴。
也许,很多人会为觉慧的勇敢、创新、还有在少年身上的血气方刚所热血沸腾。但我却被觉新深深感动了。在这样的社会下,这样看似富贵的豪门大院下,这样的从出身便无法抗拒的责任下,他注定是个悲剧人物。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不能娶自己深爱的梅表姐,不能在妻子瑞珏被送出城待产的指令下反抗,不能像觉民、觉慧那般积极反抗。
那样的绅士家族,白天维持着完美的表象,夜晚当暮色的黑暗笼罩着整个公馆时,却让人感到害怕。客套虚伪的笑容、各房的勾心斗角、还有永远也止不住的闲言碎语。让觉新感到各种压迫自心底蔓延,却又随即消失,因为不得不又戴上各式面具周转于那个庞大的家族。稍有不慎,各房的眼睛里、嘴角上变布满冷笑。
很想做得更好,却使两个弟弟离他越来越远,直到他最爱的两个女人都失去后,直到看到觉民为了琴表姐而反抗爷爷的指婚时,他定然会感到悲哀与无力。一个年轻人的心感到如此无力与疲乏,在今天看来是无病呻吟,但在作为长房长子的觉新的身上,反到让人感觉深深地悲哀。究竟是社会悲哀还是觉新的悲哀亦或是那个家族的悲哀,反正曾经的儒雅、激昂、喜欢化学的青年如今只是为了他人的想法唯唯诺诺、谨慎小心的维持着彼此表面的客套与虚伪。
突然为觉民感到深深的悲哀,以至忘了只是一个角色而已。不过,在《家》中还是看见了希望的火花了,琴表姐的敢于上洋堂、当众表明愿意男女合校等当时看来疯狂的举动让人为这样一个女子的勇敢所佩服。
——难道因为几千年来这条路上就浸泡了女人的血泪,所以现在和将来的女人还要继续在那里断送她们的青春,流尽她们的眼泪,呕尽她们的心血吗?
——难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吗?
——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了幸福呢?
琴所发出的这样的疑问,她的呼声得到了她同代姐妹的们的响应。
觉民是悲哀的,但这是那时的社会以及家族所带给他的。有时候,觉民的身影也会出现在某些人身上,让人感到更可悲。
来自: 豆瓣
奔跑者$
发表于 2012-11-22 17:39:27
《家》我看的时候几次的流泪 为鸣凤流泪 为大哥觉新感到悲哀 我痛恨那时候的封建压迫 我同情觉慧... 《家》实在是太棒了!虽然已经没有了时代感,但是对我的影响仍是很深!
来自: 豆瓣
扮开心$
发表于 2012-11-22 17:39:28
看《家》这本书,应该是在高中的时候了。那时还是一腔热血,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那青春的岁月里,阅读这本反映社会转型中先行分子的积极反抗,躁动不安的心终于再一次被跳跃。积蓄的力量似乎充斥着全身,恨不得能投身当时社会,挥斥方遒,激扬文字。
但现在想来,更多是一种对于制度理性的思考。这种通过一个公馆大家族的兴衰来反映一个社会的没落以及一种社会制度的变革。回忆当时社会背景,应该可以说是清朝政府未彻底瓦解,新民主社会积极建构中。社会的旧风气苦苦挣扎,企图阻止新社会新风气。而高老太爷的处处干涉,无疑代表着封建腐朽力量。觉民觉慧的角色,又代表着新兴的奋进者。至于觉新,鸣凤则是这个社会转型的弱者。
先来说说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力量吧。在家族中,高老太爷年岁已高,但仍讨姨太,抽鸦片,甚至在家中掌握着唯一的话语权。子孙们只是自己的傀儡,只是证明自己掌握的权威的一个附属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高老太爷举着三纲五常的旧伦理道德,将丫鬟,子孙以及身边的人当作自己的资源任由自己支配。高老太爷极力地维系着旧社会那死死挣扎的伦理纲常。但是,他遭到了反抗。鸣凤跳湖,觉慧反抗,以及子女们的阳奉阴违。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反抗,都让高老太爷痛心不已,直到临死,他那固执才有了妥协。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高老太爷的妥协以及消逝揭示着没有生气,一盘死水的旧制度终归是要灭亡的。
而以觉慧觉民为代表的新生力量。其实就代表着新文化运动时的民主,科学精神。代表着国家民族的前进方向。他们的反抗,看似无力,其实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他们顽强,毫不妥协的反抗着。这从觉慧愤慨的语言以及叛逆的行为可以表现出来。他们这些先进的青年积极汲取迥然不同的文化,对于婚姻包办,家族等级,以及满口仁义礼教的旧社会一次次进行鞭挞。我们感到,无论结果如何,只要这股力量存在,我们就有希望走向新生。
最后讲讲以鸣凤以及觉新为代表的因无力反抗的受迫害者们。他们或是没有生产资料以及人生自由的下层人民,或是明知道旧制度,旧社会不合理却又希望寻求妥协的夹缝挣扎者。他们出生在这个时代,也就意味着青春的生命不可能璀璨。除非他们反抗,否则只能作为激发其他热血青年的牺牲品。鸣凤的死,觉新的痛苦。我们在给予同情的同时,是否应该更多地去给予更多地关注以及唤醒,唤醒他们作出改变,唤醒他们积极斗争,唤醒他们去高歌自由民主。这样,鸣凤的香陨,觉新的保全,才能多份豪气,多份慷慨激昂。是的,这个社会的转型,必定要牺牲一些人。但我们的牺牲,要有价值,要有意义。而不是在沉默中死亡。
一种制度的灭亡,不可能一蹴而就。高家自高老太爷过世后,一落千丈。人人求自保,这种封建的弊端性,自私性开始显露端倪。也正因此,新制度才有了孕育的可能,因为旧的腐朽的制度以及开始在衰落,以及开始在瓦解,分离人们的宁静的安于现状的心。一切的一切,开始有了转机和改变。
今天,我们有了法律,有了民主,有了可以孜孜求索的机会。我们欢呼雀跃之余,既不要忘记巴金笔下描述的那个时代,不要忘记那个时代中奋斗的人。同时要珍惜眼前,珍惜现在的生活。时时警惕的民主权利,利用法律,社会的制度保障我们幸苦建设的成果,投身于积极构建法制社会中去。
来自: 豆瓣
Jamie$
发表于 2012-11-22 17:39:29
常听长辈们说;“成家容易,守家难。”这其中的原因,想必到现在都没有人可以说明。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矛盾重重,变故纷纷。在黑暗的旧社会,多少个封建大家庭由鼎盛走向没落,又有多少人成为封建传统的牺牲者。作家巴金先生笔下的这个不幸的大家庭,便是那个黑暗时代的写照,它让我开始思考家庭矛盾与社会矛盾的问题,是什么让这个悲哀的结局由偶然成为了必然。
从封建时代走来的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最高领导,也是这个大家庭的创始人,高官厚禄缔造了他完美的青壮年时期,但是他却在人老珠黄的时候成为了一个最可怜的悲情人物。封建家长制度,让他天生有了一种高高在上的意识,他按自己的想法经营这个家庭,无论结婚还是念书,家里的一切事都经他管,家有家规,没有自由。高老太爷代表的是那些被封建制度束缚的人,他们内心甘愿服从这些不公正的制度,并象信奉神灵一样信奉它。在这些封建制奴隶的眼中,不要发展,不要创新,只有保持现状,现有权利就可以了,但是这些想法并不被一些人所认可,那就要说到这个家庭中另外的一群人了,这群人指的就是觉民、觉慧他们这些孩子。长辈或许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但孩子们的心灵却是一张白纸。这些孩子生在新旧制度更替时期,他们不愿就此沉沦下去,他们拥有的是知识,是勇气,是永不服输的毅力。在五四运动的背景下,他们开始向腐败的封建家庭宣战,争取着自己个性的解放。家庭中的这两派人物没有一秒不在进行着残酷的斗争,为此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血的代价。封建思想与反封建思想的冲撞,撞出了惨烈的火光,灼伤了每一个人的心灵与肉体,让生活笼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阴影。这不禁让我对儒家伦理“孝”字的真正含义产生了怀疑,因为在那时的人们口中的孝道是没有一丝温暖的人类感情可言的,它只不过是在压迫与服从的思想上包裹的一层虚伪的外衣罢了。
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内心充满了挣扎。只有在过年时,人们才可以放开拘束,开怀大笑,但是在那时的社会,是没有快乐而言的。新年的钟声刚刚敲落,平静的城市便接受了枪炮的洗礼,战争让人们生活在慌恐之中。人们渴望平静安宁,但社会却不允许和平的存在。。封建军阀驻扎城内,青年学生奋起反抗,一方维护封建统治而另一方又想方设法摧毁封建主义,官兵们为此背叛了他们的人性,对反抗的人们举起了枪筒,而学生们为此献出了生命,一个又一个地被送进了医院。大家庭在新旧社会的斗争中摇摇欲坠,毫无依靠,高老太爷也由于焦急与愤怒,撒手西去。一家无主,更显得零散如一盆细沙,它不断地被社会矛盾斗争的风暴侵袭,被吹得四分五裂,而这个大家庭也在必然的哭喊声中结束了它的辉煌与生命。
如果说老一辈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为这个家庭的灭亡提供了可能的隐患的话,那么残酷的战争与新旧社会冲撞便是这个家庭最终破败的导火线。家庭矛盾与社会矛盾在黑暗时期一触即发,毁灭一切生活中的美好。
不幸的人们含冤消逝,而幸运的人们却选择继续前进,他们跟随着向前流去的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探索着新的生活。
家,并非永恒,而是发展,它需要这个世界最新鲜的血液引导它跨入更深层的美好中去。
来自: 豆瓣
明苩ㄋ$
发表于 2012-11-22 17:39:30
说实在,我的年纪不大,但我却是的很愿意看一些名人名著,我觉得这些书对我们很有益,而不喜欢那些言情的‘幻想’小说,不知这是不是所谓的赶不上时代!呵呵!!!然而我个人非常喜欢鲁迅和巴金。他们的作品我都会看,而看了之后对自己,对身边的人都会有了另一番改观 。 这部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积极倡导自由的觉慧,而是深受封建思想阻碍的觉新。巴金所作 的一个比喻很对,这类人就像是让一个僵尸站起来看自己腐败的身体。哪怕已知道自己多腐败也不愿改变,或者说是自认为无法改变。他只希望能在语言上得到安慰,真到面对,却又只有回到自认为是定局的现实中。然而这类人在当今社会何尝没有,他们想做一些事却总是被自己所认为是障碍的‘障碍’所阻挡,成为自己没有勇气的借口。所以,我觉得,好书,是没有时代之分的,它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世纪......
来自: 豆瓣
威廉公$
发表于 2012-11-22 17:39:31
巴金老人写这本书,写了很久,也发自内心的作品,介绍了旧***会的大家庭因为婚姻而走向灭亡,是一部经典佳作
来自: 豆瓣
雁xr$
发表于 2012-11-22 17:39:32
花了两天的时间的把巴金的《家》读玩了。其实,从一开始我就预料到了家的结局。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所以我还是觉得我很有必要阅读的。讲述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在时代浪潮中逐渐土崩瓦解的过程,其中有几个可爱的青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觉慧是个新青年的代表,他年轻的心很容易就接受了新思想。于是,他明白幸福是要自己争取的,他觉得人与人是自由平等的。所以他痛恨这个古板的社会制度,他痛恨这封建的伦理纲常。当他得知和他相爱的鸣凤因被许给冯老头做小的而投湖自尽时,他便跟这可恶的高公馆彻底决裂了。所以他同情梅表姐,所以他甚至憎恨大哥觉新的软弱!而觉新则虽然也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可他是家中的长子,他也要为弟弟们负责,也要对长辈尽孝。所以,对高老太爷的要求他逆来顺受,他忍痛放弃了与梅本来可以争取来的姻缘。他总是奉行“不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他也知道自己的懦弱。他没有勇气反抗长辈的权威,他总是寄希望于自己的下一代。最终做了个腐朽的制度的牺牲者。
鸣凤,一个高家的丫鬟,她深爱着三少爷觉慧,她也明白他们之间地位的巨大差异,所以她不敢表露出任何的情感,她甚至愿意一辈子做觉慧的丫鬟,一辈子服侍他。而当高老太爷要把她送给孙乐山这个老头子做小时,她想反抗不公的命运,可是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当她发现觉慧也不能救她时,只有选择结束自己青春的生命。而这一切的悲剧的毒源都是那不公的社会制度,但最终,象征着封建家长制最高权威的高老太爷终于死去了,预示着新的希望最终必将战胜灭绝人性的腐朽制度。但流毒依然遍野,最后觉慧选择了离开这个魔鬼似的高公馆。
来自: 豆瓣
sphinx$
发表于 2012-11-22 17:39:33
高中一个暑假读的书,并不华丽的文字,娓娓道来那个时代一个家族的故事,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让人心酸的无奈。
来自: 豆瓣
苹果龙$
发表于 2012-11-22 17:39:34
同大多数其他女生的阅读取向相异,我常读一些喘着时代气息的旧书。因为那样的阅读总是可以让我回到书中的时代,看着书中的人物嬉笑怒骂,似乎我与他们的命运也是息息相关的——我喜欢历史,喜欢融入历史的感觉,喜欢跳出历史的感觉,书里书外,不断拾取历史的哀欢。而巴金先生的《家》正是这样一本披着赋有浓厚时代色彩的蓑衣的书,在我看来,它与我所看过的诸如《月牙儿》、《阳光》、《雷雨》、《啼笑因缘》、《金粉世家》、《京华烟云》、《像雾像雨又像风》等等小说相比,有着最厚重的历史感,最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悲怆的人物命运,深刻的社会反思,时而令人潸然泪下,时而令人怒发冲冠。我无意贬低其他大师的杰作,那些书,也是我所爱,书中的人情冷暖确也赚尽了无数痴男怨女的眼泪。而《家》中纠缠了“男欢女爱”,纠缠了“兄弟情谊”,纠缠了“祖命难违”,其人情味之纯、生活味之浓不得不让我矛盾地感叹:为何我不能有如此般离奇的经历呢!?幸好我没有存于那样的乱世啊!
我初读《家》的时候是在某个暑假,那时还是行将升入高三的紧张时期,一日在家中复习得累了,于是翻箱倒柜折腾起来,当时纯粹是因为大脑疲惫想要寻找点怪诞参杂惊喜的感觉,如同你翻找一本很久没有用过的压箱底的证件或证书时,偶然发现一张静躺于那的一张百元大钞,那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我没有找到百元大钞,却找到了那种奇妙的感觉:摸出了一本不薄不厚的平装书——《家》,著者巴金。翻开这本书后,我就忘记了才看完高考复习指导之类书的疲惫,振奋的灵魂踏入了高姓大公馆中。
开篇时,巴金对高公馆的描写是这样的:“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在寒彻骨的压迫感笼罩的同时,我有一种感觉,似乎“巴金”其实是一个女性作家,“她”笔法之细腻与柔和颇有张爱玲之范,毕竟,在现代文坛,男作家反以女性名字为笔名的事儿屡见不鲜,巴金也许是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呢!后来求证得知的事实让我对巴金先生甚是增添了几分敬佩,男性作家练就这样的笔法,实在难得。再后来,我“追星”般查阅巴金先生各种资料,竟让我惊喜地发现,巴金的本名具有淡雅素丽的女性色彩:李尧棠,如“林语堂”的名字一样动听。再深究下去,竟让我又撞见一个有趣的“曾经”!巴金,李尧棠,的确也用过女性名字作为笔名——“欧阳镜蓉”,当然,那是在1934年巴金同国民党白色恐怖斗争时为了发表《爱情三部曲》之三《电》的一个策略,这是外话。
巴金不爱凭空捏造,他总是将对现实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转化为跳动的人物和故事。像他说的,“《家》里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家》中的觉新正是以巴金的已逝大哥为生活原型的,他在书中的种种无时无刻不在反映巴金的深切痛惜之情。纵观全书,巴金真是“爱对了人”、“恨对了人”!也许我是受了作者的影响,又或者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很传统的人,高家三个少爷中,我最爱且最恨的就属觉新。爱他太好,恨他太好!这样的好使得他成为全书中最为悲哀的一个悲剧性人物。他有着双重人格,他新旧参半,他人道、善良、忠厚、仁爱、他懂风情、有学养、会思考、有灵气,他性情温和、处事稳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尊敬长辈、疼爱妻儿、关爱弟妹,他同情“下等人”,他有血有肉!在我看来,觉新所有的“懦弱”全都源于他的这些优点,在那样一个封建礼教吃人的时代,他所有“懦弱”的行为又怎能完全归咎于他呢?他也是一个受害者!他最爱梅芬,却尽心不负瑞钰;他爱护兄弟,却极力不忤长辈;他也想义无反顾,但为了那个家,他委曲求全。这样一个人物,怎能不让人心生怜爱呢!?相比他的两个弟弟,他的矛盾更加彰显他的真实。
二弟觉民的性格介于大哥觉新和三弟觉慧之间,他比觉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后,又比觉慧多了遇事、抉择时的沉着和稳重。但这样一个或许有点“中庸”的人,在三兄弟中,最让我厌恶:他虽向往民主自由,却不好参加学生运动;他是一个完美的斗士,反对包办婚姻,却跨不过阶级的鸿沟、忘不了主人与奴才的差距,在年初九舞龙人的惨叫求饶声中,他表现出麻木的神情:“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在他的心目中,下人们的痛苦,算不了什么。我是一个倡导“要么max,要么min,绝不选择mid”的人,在我的眼里,觉民才是真正的懦弱和迂腐,他的懦弱反映在他的行动上,他的迂腐折射在他的思想上。这样的人,要么完全沉沦,要么主动升华,浮于湖面,只怕永无自由畅快呼吸的时日。
也许很多读者最喜欢的就是三弟觉慧,他大胆、热情、叛逆,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黎明周报》),宣传进步思想;他是高公馆的三少爷,却同情下层人物,大胆向女婢鸣凤示爱,勇于反对封建束缚;他敢于怒斥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这样一个典型的才华横溢、激情四射的富家子弟,且在他身上上演了“王子与灰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哪一个妙龄女子不会对鸣凤心生艳羡呢?我想,在我们父辈的青春时代里,必定有无数少女对觉慧这个形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我对觉慧的感觉平平,如果真遇到这样一个“真命天子”,我有机会成为一个灰姑娘的话,也绝不会对他“投怀送抱”——至多一个“投桃报李”吧!仔细分析觉慧的人物特征,我还是“嫌弃”他过于幼稚了,虽说可爱,但终归不能为守护所爱的人“尽忠职守”,鸣凤跳湖自尽,我认为觉慧是有一定的责任的。当然,他被巴金先生赋予的“新力量”寓意不可置疑。
《家》中除了这三兄弟,还有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芬、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每次读到这三个女子在为各自的命运做抉择时,我在心中就暗暗与她们一起面对:“她一定要‘这样’啊!她一定不要‘那样’啊!”结果,梅芬郁郁而终,瑞珏难产而死,鸣凤投湖自尽,这些女子的结局哀婉欲绝、催人泪下。而巴金在对这些关键情节的刻画非常注重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整个阅读过程中,我就像个隐身的人,站在整个场景的面前,看着他们无语凝噎,看着他们撕心裂肺,心里也跟着痛恨高老太爷,痛恨封建礼教。
当然,小说中还有一个值得所有读者庆幸的人物,而且还是女性,那就是琴。她与其他三位女子形象不同,她主张男女平等,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她与觉民大胆恋爱,努力追求婚姻自由。琴的抗争,因卫道们的妥协和同盟军的支持,最终逃脱厄运。“难道因为几千年来这条路上就浸饱了女人的血泪,所以现在和将来的女人还要继续在那里断送她们的青春,流尽她们的眼泪,呕尽她们的心血吗?”“难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吗?”“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了幸福呢?”琴已经发出这样的疑问了,她不平地叫起来,她的呼声得到了她同代的姊妹们的响应。——这个人物的塑造真是大快人心,我心中所有的阴霾因为琴的存在而又消除了,希望的曙光因为她而展现!或许,老一辈的男权思想和封建思想被这部小小的作品小小地打击了一下吧!?我心中暗喜。后来,我在研读巴金先生关于《家》的其他文章时看到,他在《关于〈家〉(十版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中曾写道:“我只愿琴将来不使我们失望。在《家》中我已经看见希望的火花了。”我想代表所有女性,尤其是那些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女性,向已逝的巴金先生道一声谢,感谢您所有宣扬自由平等的心灵倾诉!
来自: 豆瓣
张Garv$
发表于 2012-11-22 17:39:35
友人曾说,看完《家》这小说后,难受得一个星期吃不下饭。我心想:有没有这么夸张?如今看完《家》已过一个星期,心中确实有不少“激流”,这股激流渗入到我生活的每一刻,致使我刚才洗澡时突然有所感悟,为了不让这股感悟到“激流”流走,我决定记录下这些零散的火花,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大概如此。
看小说比起看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的优胜之处在于,从墨纸文字中透出的信息会像锋利的刀锋一样直插入脑,中途少了绚丽夺目的场景,少了演员精湛的演技等等一系列的缓冲,文字所带来的震撼有时胜过一切!这次看《家》,所悟到的东西有确实前所未有,无怪乎有人会以《红楼梦》来悟道。再结合这两天看到《厚黑学》,融会贯通,颇有如鱼得水,入无人之境之感(“颇”而已)。有的东西,是否一直都在循环发生?
一、旧社会的女性缠脚与新社会的女性瘦身
《家》中有一段对女性缠脚的描写:“这样从母亲的话里知道了大脚的不幸,又从母亲的鞭子下体会到小脚的幸福,挨了许多次鞭子,流了很多眼泪,而且还有过一些不眠的长夜,她居然把自己的脚造成了这样的畸形的东西。然而结果她得到了什么呢?她成了母亲拿来向人夸耀的东西......”作者用最狠的语言给她心中的小脚下了定义:畸形、残废。当今之人看来,会觉得不可思议,一双畸形残废的小脚如何能让男人有兴趣。可知千百年前“三寸金莲”可是多少男士梦寐以求的美脚。甚至千百年来中古女性辛苦缠脚只是为了满足古男人奇怪的恋脚癖好,无怪乎奋起之士要发起新文化运动(纯粹猜测,对缠脚之历史不甚了解,望指教),把毒瘤除掉。然而到了今天,到了我刚刚洗澡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有的东西似乎没有变过。倘然时空穿越,古人,比如唐代之人看到如今女性拼命瘦身,会有什么感觉,其感觉会否想我们看古人缠脚一样呢?女性瘦身,其痛苦程度可能不亚于缠脚,缠脚是肉体上的痛楚,然而瘦身可是以疯狂节食+疯狂运动为代价,更有甚者以扣喉等自残方式瘦身,其恐怖程度不能想象。所谓食色,性也。当今女性以食换色,目的为何。或者《瘦身男女》这部电影可以解答:为了爱情,或者说为了男人(当然像SAMMI这种娱乐圈人物可能更是为了事业)。或曰:“以削肉剜膏自残之法,迎男人燕瘦环肥之好,其怪哉?其悲哉?”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今审美趋势以瘦为美,女性估计一时半刻也不能摆脱这个瘦身魔咒,也许要等到下一个的“新文化运动”?只是忍不住劝告一句:瘦身请注意身体!
李宗吾说世事往往循环而不重复,相似而不相同。女性为了“色”,不断向自己身体“开刀”此乃不变之循环,其变化之处只从缠脚到隆胸、瘦身而已。
二、门登户对,扼杀情侣
奴婢恋上少爷,然而碍于身份,最后或有缘无分郁郁而终,或私奔天涯远走他方,或红颜薄命以死殉爱,千百年来时有发生,现实中如是,《家》中如是。 一段美好纯洁的爱情就死于湖水之中,看得我戚戚然也。不禁大叹当今“自由恋爱“之美好,可惜此自由还不是真真切切之自由恋爱,世上依然有无数枷锁阻碍爱情。小如身边许多友人背负家庭巨大压力与人谈恋爱,大如世界各地同性恋组织游行要求争取合法权益等等......看来人类离爱情大解放还有一段日子。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老少恋忘年恋异地恋人鬼恋......都要为自己的爱情幸福而要努力争取,《牡丹亭》杜丽娘一句说穿爱情世界里面的“大同之境”:“倘若花花草草随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那边、便酸酸楚楚无人怨”——何其伟大的构想!当真是恋爱世界中的柏拉图!
三、文化毒瘤,不除不行,天之道也。
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迷迷糊糊阶段,此阶段来于中学的教育,因此对新文化运动保有支持无敌,无敌支持的态度。第二阶段是反抗阶段,来与大学的阅读经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拾兴趣,抗拒新文化运动,一方面觉得过头了,把中国文化的根切了不少,可惜。另外一方面反对新文化运动也是表达我拒绝中学历史教育洗脑的方式。第三阶段,看完家后,完全理解当时的人为什么要这么热衷于把自己的文化之根切掉,皆因此根非彼根,上面已经长满的毒瘤,滋生害虫肥蛆,而当时国人也没有如此实力去糟粕纯精华,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冲击,国人有此行为,不但正常,而且甚至不能用“过激”二字形容。有此态度看待新文化运动,便能释然。也许,为中国传统文化去糟粕纯精华的任务,沟通中西文化取二家之长的任务,落在当今我们这代人的身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有上下求索也......
感悟到此,罢。
来自: 豆瓣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