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el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我以为我在看小说,但心里很清楚,没有经历过的孩子断然是写不出这样的东西的。
犹豫了很久,才决定为它写点什么。这段残忍,在看完书后缠绕我至今。想到了威廉戈尔丁的名作《蝇王》,在那部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中,一群流落孤岛的孩子在各种条件的诱使下以“正义”的面容掩盖了罪恶,用最残忍和泯灭人性的方式发泄心中各种堆积的情感。
与《蝇王》的隐喻社会不同,《小牲口》为了写孩子而写孩子,为了倾诉而倾诉,这也使其中的伤更深,痛更甚。在作者笔下,每个青春期的孩子,心里都藏着一头小牲口,在一定条件和环境触发下,它就会表现出极端的兽性,但孩子们自己并不知道,大人也不知道。成人世界的规则,是比牲口更让孩子畏惧的。
小说中的孩子,都是十二、三岁的年纪,正在步入青春期的他们在生理上日益接近成人——这并不会使他们惊慌,现在的孩子对性的坦然是成人难以想象的。同时,他们期待成为真正独立的人,真正能自己分析处理问题,做出对自己有益决定的人。这与生理上的成长是并行的,也是成长的必经阶段,但由于各种因素,他们的诉求常被成人轻视,或者以一句“屁大的小孩懂什么”挡回去。
这里我们就看到了差异:孩子需要成长,而大人拒绝承认这一点。我很不想提大人的这种拒绝,因为大人的出发点是保护孩子,保护孩子不受污染,试图帮他们延长纯真童年——哪怕几天也好,这种心理总是可以被理解的。但问题的根本出在哪里?社会真的如大人们担心的那样,是个污水横流的染缸么?还是他们自信自己的保护和掩饰,就能压制住孩子期盼改变,期待成长的心?
当然,小说里并没直接谈到这些。小牲口的作者,带我们面对惨淡人生——属于孩子,失序的天空。书中的的每一个孩子,无不在尝试成长:“我”希望藏起自我的怯懦,表现得尽量优秀而成为“宠儿”;赵博为了保全自我不惜出卖朋友,换取自尊心的昂扬;李大伟以武力和威吓,建立虚妄的自我地位……一群试图学习成人世界里善恶佞诈的孩子,以各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演绎着剧场版的人生。缺少对他们理解、沟通的良师益友,他们所谓的“对”在不自觉之时,扭曲向各个维度。
其实这些孩子中,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坏,即使是敲诈欺负同学的李大伟,也只不过在学校的一顿教育处分和家长一顿老拳下焉了神。这使我们更加痛心,就是这样一群孩子,自我却又从众,妄信而且偏执,他们小小的恶,汇成一股无法阻挡的暗流,并由于缺乏指引而在这种漩涡里越陷越深。他们以孩子的身份,做着与自己身份不相符合的事,并因为“未成年”三个字而逃避罪责。
在整个班级为了国庆仪式彩排时,孩子们在雨中望着焰火,眼里满是清澈和喜悦。同时,一个叫宋斯文的孩子因为忍受不同学们的威逼和阴郁,从18层楼房上一跃而下。这些威逼他的孩子,正为烟花欢呼雀跃,笑得比谁都无邪。他们没想到宋斯文会自杀,他们会惊愕和悔过,但很快就淡忘了。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的无助,她说,他们还是孩子,无论做了什么,没有人会认真怪罪。于是,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该为此检讨的究竟是谁?
一个孩子,举起屠刀向同学,他知道这会造成什么结果,他撇着嘴,露出庆祝六一那般的纯洁笑容,说,我还没到14岁,谁都拿我没办法。
这曾是我梦中最深的痛,今天不幸成真。
来自: 豆瓣
闲情小$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封面简单自然,很能传达主题的含义.看到书名觉得有点别扭,牲口感觉很生硬,没有被尊重的感觉,但,看过书以后就全都明白了.书里的一群孩子,是12岁大的小小少年.生活却已经开始压力重重了,教室就是个微缩的小社会,有竞争有排挤,有强弱有忍耐,友情变成出卖和蔑视.悲剧究竟是老师的漠不关心造成的?还是学校的管理失误?还是家长的忽视?填鸭式的考试教育是否真的有用?太多沉重的问题叩问这个扭曲的书会,叩门现在的教育制度,叩门只关心成绩的老师和学校!究竟孩子的心灵由谁来关怀?如果一个三好学生,心灵是肮脏的,那究竟是教育的失败还是成长的教训?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很长时间,但落实就很难了,老师的奖金,学校的名誉是和学生的成绩挂钩,和学生的品德没有太大关联.社会是时候来关心孩子的心灵了,不要等待出现悲剧的时候再来悔悟!
来自: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