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国$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终于完整读了一遍围城,没有评价的水平,只说感受。之前陆续读过一些,始终对方鸿渐无感,通读之后,更是有些厌恶,相比之下,还是更欣赏赵辛楣。他在书中角色很多,但无论是做追求者,情敌,同事,朋友,甚或疑似第三者,每一个角色都各有特点,综合起来组成这样一个不错的人物。相比之下,方鸿渐实在逊色太多。或许也不是逊色,可能只是我实在是不待见这样的人。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书中的语言,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捧书大笑,以至于后来甚至形成一读到有“好比”、“仿佛”、“就像”之类的关键字不禁先预支一部分笑容的条件反射,感觉随便拿出一个段子就够说场单口相声。读到一半我便想估计钱钟书先生也绝对不会是那种一本正经的大师风范,果然看到后记中钱夫人杨绛的叙述简直超出想象,更断定先生属于小时混世魔王大了玩世不恭老了老不正经的类型,当然还是钱夫人的“痴”最为贴切。书中经典语言太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赵辛楣发表旅行论之后方鸿渐问经过这次旅行对我的感想怎么样时,赵辛楣说的那句“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这也正是对方鸿渐最真实的写照。

来自: 豆瓣

寻梦小$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看完之后,恍惚没有结局,想起裸婚时代,细节打败爱情。
  鸿渐和柔嘉结婚之后,三天小吵,五天大闹,一只断断续续的过着这样揪心的日子,我想,柔嘉说的对,鸿渐是败给了自己,太唯唯诺诺,没有主见,辛楣是朋友,但不可能事事帮助你。
  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只有真实经历过,才知期间的辛酸。
  感情的事儿,年轻的时候,疯狂的追求,到最后,才发现那时候自己太幼稚。恋爱,伤过一次就足以铭记一生,所以再也没有力气去追求第二次。我曾经爱过,想想就心酸,最终和自己在一起生活的不是最爱的,却是合适的。
  也许是缘分来到,走在一起。战时的爱情,在烽火三阳,依然激情。

来自: 豆瓣

狼外婆$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早听过被称作"婚姻的镜子"的《围城》 很分散的看完 像在读一个故事 读方鸿渐曲折的生活 钱钟书讽刺的语言风格让我能感觉他想说个什么却读不懂他在说什么
  
  “鲍小姐代表肉体和诱惑,唐小姐代表真爱与梦想,孙小姐代表一个令人难以顺应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至于苏小姐,虽然她曾经迷恋过方鸿渐,但方鸿渐最终对她只有愤恨,她该是他的无奈与羁绊。”
  
  我不能判断我最中意哪个女角 孙小姐的虚荣 唐小姐的含蓄 和苏小姐的变化无常。
  当一个人真正想结婚的时候 对象并不重要 女人的心机也确实可怕 而方鸿渐并不是受害者 这个故事似乎映射课许多男人的一生“男人这辈子都会暗恋过白莲花,亲吻过红玫瑰,最后娶了康乃馨。 ”
  方鸿渐在感情和事业上都面临了多次选择 他没有一个成熟男人应该有的慎密思考 对事业的随意对生活的抱怨对婚姻的顺从似乎决定了他理应有这样的结果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尾声了 幸福美满的婚姻需要的应该就是交流与体量了吧 抱着一种“亲人”理应对自己的容忍 才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感情危机 大家心平气和谈谈 又会造成这种结果吗?
  
  而“你不讨厌,但全无用处”给我了太强的精神抨击 是啊 为什么都希望别人说真话呢 “不懂为什么说话坦白算是美德”只能算交流的一种方式吧 把对方将一军 刺伤他心。
  
  生活的经历太浅只能看着大家交流去领会前辈们对这本书的更深刻的含义 再有时间 定重拾《围城》 直视这面镜子

来自: 豆瓣

不思崖$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有些鄙视书中男主角,就如现在部分人群,受了高等教育,却无真才实学,但仍想保持那份虚荣,只能给现实社会打得支离破碎!倒是孙,虽不完美,却也是合格的!还是那句,男人靠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否则不单在城围内,在其他方面也永远都是loser!物质决定意识...

来自: 豆瓣

Jimmie$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很小的时候看过电视剧,隐约记得里面的一些情节。不过看完小说才算是知道整个故事,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感觉。
  
  爱
  觉得方鸿渐和孙柔嘉并没有很爱。他们一起从上海旅行到三闾大学,中间虽然经历艰辛,可是我看不到那种互相照顾支持的温暖。两个人关系的确定也有一点机缘巧合,被旁边人起哄就订婚了。有那个时代的印迹,可是如果可以有更多时间,像方鸿渐对苏小姐和唐小姐那么用心地交往,多了解对方的好,也许后来两个人在一起的生活就不会只是争吵。爱是应该要朝朝暮暮,要发现和看到对方的好,要包容对方的缺点,要磨合要让自己和对方都变得更好。这些,在方鸿渐和孙柔嘉之间,都很难看到。一开始看到两个人吵架,然后和好,还觉得他们是相爱的,和好的方式很有趣。再后来吵到无法挽回,就觉得可惜。
  
  家,生活
  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是真的不能只有爱。双方的家庭的问题,父母,兄弟姐妹,亲戚,工作,收入,等等,都要面对。爱和感情当然不是万能的,可是有爱会让人有面对这些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因为,“你心中所抱持的想法和认定的世界,就会成为你外在行为的依据以及外部世界会变成的模样,想法越正面积极,一切发生在你周遭的事情也会越精彩幸运”。“这真的是美丽人生的自然法则。”
  
  时代
  从书里的描写就能看到很真切的那个时代,也可以联想到很多现在的事情和人物。好像社会的结构和流动还是没什么大的变化,那个时代的现实到现在还是现实。像方鸿渐这样的人,也许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从字里行间能看出来一些他看得到各种人情世故。他知道现实,只是他也被现实淹没着,不知道要怎么去改变,改变自己,改变身边的人。突然想起来好多年前的夏天看过的电视剧《画魂》,还记得里面的潘玉良,奥米,守信,赞化。也是在那个时代起起伏伏的人生,让后来的我们唏嘘。

来自: 豆瓣

遇见,$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1.感情与距离
  雾里看花时,是美的;走进后,一切都放大了数倍,若不是真爱,那你又忍耐得了多久?若是真爱,则不叫做忍耐,叫理解和包容。
  
  2.你决定了你的感情
  钱老在两端情感结束时都用了假设。鸿渐与晓芙,是若过了多久,就下去追;与柔嘉,是若时钟在5小时前,两人都打算如何。人生如戏,起起伏伏之间,演绎以后,终究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究其原因,是我们太要面子,一时赌气,肚里没有容量。
  
  3.婚姻生活
  整天柴米油盐,你若被琐事扰得心烦意乱,说明道行还不够深。两个家庭走到一起,若没有彼此的体谅和宽容,气是永远不得从一个孔里出来的。
  
  4.我们究竟有多爱面子
  纵使面子能当饭吃,吃后也是消化不良、全身不适。

来自: 豆瓣

相识何$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听闻百遍,不如亲临一遍。久闻钱钟书才华横溢,《围城》更是才气尽现,现拜读了一遍,果真如此,妙语连珠、比喻生动有趣而又深刻、智慧无处不在,我对老钱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和我刚不久前看的基本书相比,现实描写和表达不如《平凡的世界》,故事轮回和深远描述不如《人生》,人物刻画不如《百年孤独》,但这些都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喜欢,风趣语言目不暇接,生活思考和人生百态的智慧无处不在。
      先说说里面的故事。
      书中所讲大学制度和战乱时社会生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作为即将毕业的我,心想书中描写的大学不就像今天的模样吗?答案是肯定的。《围城》书中大部分故事和思想表达是通过对话展现出来的,虽然少了点评价性的词语,但对话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刻的生活思考,对人物心理认识可谓一针见血。书中故事描写充满细小情节,如各种交际活动、聚会活动。
      说说里面的人物。
      方鸿渐已出现就是给人一种滑稽色彩和悲剧人物,用现在流行语来说就是很有2B样!毕业于克莱登大学的他,学无所成,不求甚解,连文凭都是买的。但是他的感情和生活却不会空虚,为人很能得到关心和欢迎,他有他善良、细致、善解人意的一面,同时具备高超的调侃口才,这我认为是他身上的优点。就因为这些,方鸿渐先生得到苏文纨和唐晓芙的心,交到了辛楣这个好友,后来跟孙小姐走上了婚姻的道路。这表明上有点。“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的意思,实质上则是“平时多烧香,临时不用抱佛脚”。   
      讲讲对围城认识。
      讲到《围城》,读者说得最多的是“围在城内的人想跑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句经典的话。从书中方鸿渐的工作、生活、婚姻等来看,确实是如此。有句话说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围在城内的人好比当局者,城外的人则有点像旁观者,当局者迷但未必值得去指点和可怜,旁观者清也未必有资格去指点人和拥有快乐,因为他们也是在围城里,只是另外一个围城而已。我认为,城内外的人的不可怜,最可怜的人是城墙上的人!围城内外是相对的,围城外可以认为是另一个围城,而城墙上的人好比现实生活中的观望者,观望者看似什么都很清楚很懂,其实什么都不懂。人生百态,只有亲身经历了才有真正的体会,别人的终究是别人的,你自己的也当然是唯独自己拥有,别人的你抢不来,你的别人也抢不去。“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吧!”说的就是如此。
      佩服一下老钱的才华。
      才华和知识好比身外之物,有人是名副其实地拥有才气,由内而外的流露,好比有人家财万贯却生活简约但不失品质;有人则是知识的爆发富,好比开着奔驰宝马的人未必有多少能耐;有人则是才浅装大,更像是月收入2K的人卖肾买了个iPhone以物遮脸。钱钟书的才华就属于第一种,轻轻抖一抖,才华横溢,让第二种人和第三种人望尘莫及,特别特别的“囧”。
      所以,对于才华能力也好,知识也好,其他一切身外之物都是如此,我们不要做一个爆发富,也不要做一个装B者。低一点,再低一点;简单一点,再简单一点;真一点,再真一点;你的人生将别样精彩!
  
  
  
  
  
  
  
  
  
  
  
  

来自: 豆瓣

Michae$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我一朋友曾向我夸赞其女友天生聪慧知书达理。称其十岁去游泳,天气炎热,岸边人急着想下水,而池中人多,下水后根本腾不开手脚,只能泡泡水,即是常言所谓的“煮饺子”。小萝莉旁观此景,即生感慨:这不就是“外面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吗?
      乍听一下,惊为天人。后来仔细想想其女友也许也并非如此天才(目测不及韩寒),我想更合理的解释是:这个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十岁的理解能力或许就足够了。
      由此想到<围城>在中国的知名度是无需置疑的,但是真正看过的人有几成?若提出个问题:围城讲的什么?只要听过书名的人大都可以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回答:“外面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既然已经可以把此书的中心掌握的如此透彻了,何必再去花费个几天时间认真去读一读?
      所以现代人都学聪明了,社会也显得更聪明了(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也自作聪明了):,太多的投机,太多的浮躁,太快的节奏,追随的是利益,习惯的是快餐,缺少的是踏实。若围城三四百页的话可以轻松归结为这十四个字,那此书也有资格跻身中国近代经典作品?只能说十岁小朋友就懂的道理大概也能使成年人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了。
      废话不愿再多说,主要还是得谈谈书的事。整个故事说白了够简单的了,纨绔子弟海归而来,碌碌无为四处碰壁,职场情场双双失意。而最终结局也颇为惨淡,不但始终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夫妻二人也无法融入传统的大家庭理念,婚姻生活不得不陷入难以调解的矛盾之中。
      虽然情节平常无奇,甚至司空见惯喜闻乐见,然而阅读体验却并不平淡。钱钟书绝对是人情世故练达之人,在书中借喻调侃游刃有余,作者借着主人的事说着自己的话。若十岁小孩读完此书靠的应当是意志力,那成年人读此书应当是个不断嬉笑反省的过程。
      看着方鸿渐就会想起我自己,学识没多少,大多要靠混,人生没目标,心气却不低。看到不少人评论方鸿渐懦弱,犬儒,我想也许是有道理的,但反过来想,方鸿渐其实是个有趣的人。他涉世不深,被鲍小姐玩弄了感情。他纯情,拒绝了苏小姐而陷入了唐小姐。他糊涂,莫名其妙就和孙小姐结了婚。这种事情本身就谈不上正确或者错误,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局内人,跳不出这个局就看不清这个局,跳出了这个局就构不成生活。即使像赵辛楣这样成熟老道的男人(至少相对于方鸿渐)在与苏小姐的感情纠葛,与方鸿渐的争风吃醋中也表现的极其花痴。方鸿渐所展现不过是一种成长,一种跨过每一个死去的自己的成长。
      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其一必须是那座城。什么城?方鸿渐在外面绕了半天最终才进的那座城,婚姻之城。作者要谈谈他对于这座城的感悟。方鸿渐的感情历程是柏拉图式的找”稻穗“,“婚姻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只要彼此不讨厌就足够了”,这一点不论是支持传统婚姻者还是支持自由恋爱者都是接受的(反正崇高的漂亮话大家都是乐于接受的)。但是钱老思想还是保守的(这只我的个人分析),首先钱老塑造了一场以悲剧收场的自由恋爱的婚姻。方鸿渐并没有一个稳定的内心状态,最终导致与孙小姐恋爱并结婚的原因一是学校内的舆论压力,传统思想所加的责任感与负罪感,二是赵辛楣的各种开导言论以及孙小姐的手腕,也就是说在这桩婚姻中方内心的情感因素并不是主要支柱,反倒是外界压力和传统思想占了主导,从这一层面上来讲,这次自由恋爱其实又回归到了传统婚姻的本质中。然后钱老又从传统的角度出发,方鸿渐家人认为孙小姐不懂礼仪,是没有被方家认可过就进门的媳妇,新式的恋爱模式无法融入传统思想中去(这在当代已经不成问题了)。钱老在书中还调侃了女性的解放和地位的提升可能对婚姻造成的影像。因为我本科尚未毕业也写不来新诗,必然不配也不敢对苏博士评头论足,所以只好讲讲书中另一件趣事:赵辛楣庆幸自己的未婚妻大二挂了科只好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想法,我记得他说大学教授就应该把女生的卷子批严一点,好让她们早日放弃学业去嫁人。我看这既是钱老的玩笑也是其心里话。
      意图之二应该是要讽刺下我国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黑知识分子绝对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钱老的意思不外乎说一些有知识的人(应该也是有文化的)在一些价值取向和心态上并没有脱离市井小民(这点上无可厚非,知识分子也是普通人),但他们迫切地想要与市井划清界限,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来拔高下自己(不一定是指在狭义的地位上或者是以金钱为目的,很可能只是为了秀一下,比如说吊个书袋)。从表层来讲这反映的是虚荣心和好面子,但实际应该是内心的阶级感做的祟,首先人为地把自己归类到了知识分子这一个阶级(或者更高的阶级,比如文化人,学者)里面,又害怕不被这一阶级所认可(对自己身处这个阶级并不自信),所以要尽可能证明自己在这个阶级里的合理性,又或者害怕体现不出身处这个阶级的优越感,所以要尽可能证明自己不属于其他更低的阶级。要我说,阶级感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性有时就是可笑的。康城为何进不了,因为阶级是永恒存在的,也是普遍存在的(个人拙见,求不被跨)。钱老说: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文学系学生看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看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人可以看不起了,只能看不起自己系的先生。这就是阶级,如同食物链,一物降一物。想想吧,facebook用户说国内社交网站不自由,豆瓣用户说校内开心用户不文艺,校内开心用户说百度贴吧用户非主流,当然乃们根本就不懂贴吧的内涵(当今已是文化发源地了,不服来solo,我sf你随意)。一样的道理。
      听说人生不同时期读《围城》会有不同体验。我年纪尚轻,阅历尚浅,不像高人能领悟出各种奥妙,也不懂为何有人能读得泪眼婆娑老泪纵横,反正只觉得此书的确有趣,值得一读。“读书无需太伟大的意志,只要读着不累就足够了”。
  

来自: 豆瓣

睡宝儿$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这本书里最出名的一句话应该就是:围城内的人想出去,围城外的人想进来。
  这句话描写任何情况似乎都适用:大学、工作、婚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追根究底还是深沉价值观的不同而已。
  但是,对我来说,这本书有些地方丝毫不逊于这句经典,只不过这句话点中了太多人的共鸣,所以才会有那么强烈的反响吧。其实钱老的幽默、深刻在文中比比皆是。
  故事由海龟方鸿渐引发,开始的他青涩的不知道什么是恋爱,被风情种种的鲍小姐迷住。后来被现实的鲍小姐舍弃后又跟对他颇有好感的苏文纨纠缠在一起,虽然他并不对苏小姐有感觉,但他欲拒还迎的态度让苏小姐深信不疑,但这点可以看出方并不是个放的起拿得下的男人。不像赵辛楣,追求苏的时候紧追不舍,但是被拒绝之后斩钉截铁。而方、喜欢唐小姐却又跟苏小姐瓜葛不断,最终他的爱恋就在这种暧昧不清的纠缠下不了了之。
  性格决定命运,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如此。
  随后,方的生活日况俱下。脱离了岳父这座靠山,他就突然变得什么也不是。后来在赵的推荐下,进一所大学教学。尽管如此,他的日子并不好过,除了赵一无所有,没有强有力的靠山、没有拿得出手的学历,一切都成为他职业道路上的绊脚石。而赵的离开,更让这一切雪上加霜,他变得更加孤立无援,直至最后被“扫地出门”。
  回上海的时候,他见到了下海从商的赵辛楣。春分得意的赵辛楣,让方鸿渐觉悟到:一个人应该得意,得意的人谈话都有精彩,譬如辛楣。自己这一年来,牢骚满腹,一触即发;因为一向不爱听人家发牢骚,料想人家也未必爱听自己的牢骚,留心管制,像狗戴了嘴罩,谈话都不痛快。
  后来,随着家庭的建立,方的生活中心也随之转移。婚姻生活中的幸福、不幸都令他欲罢不能。没进去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便成了他的心声。

来自: 豆瓣

guigui$ 发表于 2012-9-4 15:47:12

  为着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我们总是很容易就走进一种“看上去很美”的误区。寒假和凤洁聊天,他讲每一个老板相员工的心里都是一样的。在心里,首先会预设一个期望,你如果能达到心理预期的60%,就完全OK了。
  关于这个心理预期,让我想起我们的大学梦。几乎每一个中学生都会有一个大学梦。宽敞明亮的教室,大操场,林荫小道,爱人,朋友以及丰富而充实的生活。所以,为着这个看上去不错的大学梦,总是有人前仆后继的复课、复课、再复课。可,当他们达到这个高度,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全不是那个模样,才会感到不满意或者失望。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吧。这种落差感似乎和围城的城堡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婚像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方鸿渐,正如赵辛楣那句干脆利落的评价——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先说苏小姐。方鸿渐不爱苏小姐,却因为怯懦不去干脆利落的拒绝。他害怕见苏小姐,却又不得不见。见了又害怕苏小姐的表面的平淡。总觉得那仿佛飓风过后的波平浪静,而底下随时潜伏着汹涌翻腾的力量。所以他的态度愈加的含糊不清、暧昧不明,直到最后这种状况成了他唯一爱情的刽子手。
  然后,便是唐小姐。这个钱钟书只是寥寥数语就让我欲罢不能的喜欢的角色——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这一般女子要花钱费时、涂脂抹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的使人见了忘掉口渴又觉得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趁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讲政治家的大话,大而无当。古典学家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得钗,腰束的带,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的头发没烫,眉毛没修,口红也没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制,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只是这件罕物却因为先前的原因,与方鸿渐并没有成为眷属。也或许是因为,作者不愿他们成为眷属,再由眷属吵架闹翻,让他们真的身陷围城吧。这也是小说高明的地方,生活并不会事事如我们所愿,残缺是正常不过的了。
  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化子的烂腿,血淋淋的分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事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疤,脱衣指示,使人惊佩。方鸿渐只希望能在心里的黑暗隐蔽着,仿佛害病的眼睛避风,破碎的皮肉怕风。在唐小姐处失了恋,只能出走了。
  在出走的路上,遇见了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个女人——孙嘉柔,当然要除却,未曾谋面就过世的未婚妻和ONE Night 就结束的鲍小姐。有人说旅行,最实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能经过长期苦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朋友。理所当然似的,方鸿渐和赵辛楣成了生死之交,和孙小姐也自然而然的结为了夫妻。只是不知是爱的不够热烈,还是因为像狗到嘴的骨头,下肚了,却食之无味,反而追忆起骨头的影子来。种种矛盾,这段姻缘似乎也散了。
  于是这一个个,一样样的方鸿渐都死了。有的死了埋在记忆里,立碑志墓。有的仿佛路毙的,被鸟兽吃掉了。
  只是生活还得继续,笼子外的鸟飞进去,笼子里的鸟飞出来,循环往复,没有了局。我们为着这看上去很美,不断地跌倒爬起。胆小平常的人,何不慢慢修正自己的完美主义,试着用平常心看待问题,或许就不会那么累了。认清生活的真相,然后再去热爱生活吧。
  

来自: 豆瓣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查看完整版本: 围城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