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病的情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人生就是一场不可逆转的疾病,秘密也是一种无可救药的恶性传染病。谢绝想像力过于丰富的人入内。
  我在你的反面,审判在爱的背面,我随着你的脚步,却不带我的影子。
  “我”是M&W心理咨询所的前台秘书,时刻窥探着来访者的秘密。某天,企图自杀的女病人吴天心把“我”错当成玛丽医生,告诉了“我”一场发生于她身上的巨大阴谋。阴谋真的存在吗?阴谋的主使者“尖头门”究竟是谁?这一切到底是不是出自她的妄想?“我”为了占有吴天心的秘密,一步步踏进了这个没有谜底的圈套。
  “我”用心理病人的眼睛看着这个世界,同你们讨论着每个人都正在面对的死亡、衰老、过去、秘密、同性之情、孤独和宇宙。

作者简介
  何晴,平安夜生于江南老镇,曾用名何圣诞,被小学同学取笑为何生蛋。后改名长袜皮,因为家长希望她像长袜子皮皮一样独立无畏。不用防晒霜,也是为了长出她的雀斑。外表听话温婉,实则无组织无纪律。除了丢三拉四和社交恐惧症外,基本没大毛病。不善言辞,不读言情,不喝有颜色的水,喜欢跑步,踏足十余国,从识字起就期待有悬疑情节的人生。
  插画师:A.S.,平安夜前一周生于人山人海的上海,曾用名米粒,因担心被同学吃掉,后改名河马,因为家长希望她体格能像河马一样健壮。不吃带酱油的食物,担心被染色。外表凶猛强悍,实则温柔贤淑,素有相夫教子的愿望,竟没有人相信。为了完成拯救人类的愿望,开始习画,开创表现主义性器官流派。

最新书评    共 3 条

艾米    开头很好,语言风格我也喜欢,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心理方面,但是结尾和故事本身的杂乱,当然,杂乱和复杂是两码事,这是杂乱,真的我不能接受,而且情节比较突兀,太带有小说味道,小说要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在情节方面实在是太高于生活了,而且后面出来的人物莫名其妙,所以,怎么说呢,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详情 发表于 2013-8-22 15:08
突然     一本书,一个故事,一个事实,一个期盼,一个回忆,一段心痛,一堆美好,乱而不乱,散而不散~~~~~~~~~~~~  详情 发表于 2013-9-8 23:06
何袜皮    我对“情诗”的一面之词      墨未白      我常常觉得悬念小说的书评,本身也应该是一部悬念小说。以悬念对悬念,这样算是对作者智力的一次致意,同时大致也能取得起点公平。否则,他的书评就会像猜测作者真心话的大冒险,成为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通常结果会是被拒绝、被否认,即便多少猜中——被抵赖。下面我将不得不分解这个故事,冒险对作者青睐的“罪与罚”做出评断。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我和作者只有一面之缘,小说也只看了一遍,因此它不能成为我的呈堂证供,而只是在下的“一面之词”。   这部小说讲了几个互相关联的故事,你甚至可以把它看作几部中篇小说的合集。作者选择心理诊所作为叙述的十字路口,让各条线索在此平行或交叉,但关涉的几个故事本身也能独立成篇。如果照原样拍成电视剧,观众一定会因为故事线索纷繁不时跑题串线出离愤怒,不过作为小说,却能相当好地互相支撑。   小说的主要人物包括:“我”,心理诊所的秘书;吴天心,向我透露秘密的病人;华生,心理诊所的医生;米粒,我的野蛮好友;贾云,吴天心的情人;以及H,我的前男友。小说的主要动力,是我对吴天心的秘密的解谜过程。吴天心怀疑有一个阴谋组织“尖头门”正对她进行人性试验,以期证明“环境具有改变人性的决定性力量”。吴天心不断向我追忆,不断提供证据,叙述荒诞,却自圆其说,证据可疑,但不断增加,“我”迷恋上了吴天心的秘密。   随着解谜过程的推进,吴天心的秘密逐渐显影;身边原本熟悉的人物,H、华生、米粒,却因为各自的秘密逐渐泄漏,变得让“我”陌生。“我”原本以为我是在打探别人的秘密,却发现早就成了别人观察的对象,甚至“我”对别人的观察,也是他们的观察项目。但这个过程近似《沉默的羔羊》中女警克莱丽丝的经历,“我”被迫通过认知自己的内心隐秘而获得心理成熟。这算是小说的另一线索。   我个人感觉这部小说的悬疑有显著的女性倾向,比如解谜部分偏重戏剧性的巧合——到最后,几条线索会合成为一个结局,确实相当精巧地把各个人物串起来了。作者利用我们常有的心理盲点,首先让故事的叙述者“我”盲目轻信某些结论,读者一般有信赖叙述者的倾向,所以多半也跟着“盲”。“我”甚至只是迷恋解谜,与其说是在追索谜底,不如说是把解谜当作遭遇更多隐秘的必经之路,所以不像男性推理时那样直奔谜底,谜底在手时,甚至“反倒对谜面本身恋恋不舍起来”。   遗憾的是,“我”为什么迷恋这个谜面,作者的解释说服力不够。当然小说里有诸多片断,说明“我”窥探秘密的嗜好,即便如此,读者仍然很难看出来,这个吴天心的秘密,具有明显超越其他秘密的潜质。“我”从小为“宇宙到底有多大”这类问题苦恼,此后一直对各种秘密抱有好奇,吴天心的秘密,比起华生的秘密、H的秘密、米粒的秘密,并不更胜一筹。到故事结束时,吴天心的秘密清晰起来。原来“我”第一次去吴天心家时就已隐约感到,只是吴天心用复杂的技巧包裹它,并将解开包裹的手法逐渐透露给“我”。“我”所迷恋的,大概更多是解开包裹的复杂技巧。而这个秘密本身的力度,我觉得并不足以解释吴天心的10年悲剧。她应该有消化这个秘密的很大可能。   既然是心理小说,作者多少要冒一个风险。一面用自己的经验,充实小说里心理分析的真实品质,一面小心翼翼破坏现场,保证其亦真亦假的气氛,避免被故旧朋友“过分诠释”。(容我赞叹一句:现场破坏得无可挽回……)这种平衡不容易把握。作者显然读过相当多心理学著作,但我怀疑她并不那么确定理论可信与否,所以诸多的分析交由心理医生华生来论述,算是从心理分析前线撤退半步。   故事里的“我”有个奇怪的特征:总感到身体内部空虚,不断喝水(后来是喝酒)充实空洞——这里作者用了个有感染力的比喻——“这些水迅速进入我的身体,灌满了胃,像笔尖一样勾出我器官的轮廓”。我不揣冒昧推想:如果做一个类比,这与“我”梦中期待华生的拥抱亲吻是相似的,两种情形,一种从内部,一种从外部,使“我”感到自己的边界,感到自己是实在而非虚构之物,边界即是抵达——抵达生命的安全境地。“我”的另外一个焦虑是,“我”一直维护自己的独特之处,却担心终将被概率所吞噬,丧失独特性、成为大多数。“我”因此求知欲旺盛,渴望答案甚至不介意真实与否,只需要有人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告诉“我”。   这部小说还有个亮点和故事无关,就是散落四处的精致短句。比如“我已经无法用几个关键词和三言两语来概括我的人生。对我来说不可撤销、不可复制的两年,却由于我们回到了原位(和米粒重逢),而成了梦境。并且,那只是我一个人的梦境。”比如“那一天,天空中漂浮着灰色大雾,像一张潮湿的密网捕住了一个城市,以及城市中互相为敌的人们。”比如“打算跳楼的人们骑在天台栏杆上,或许正为看不清地面发愁。他们担心脚下不再是精心挑选的距离。”我甚至有点迷惑:要释放如此之多的细节,作者平时该多么频繁地睁大眼睛呢。   好了好了,我已经作了太多的空洞想象,完全违背了小说封面上公布的阅读原则:谢绝想象力过于丰富的人入内。无论如何,我在午夜一点读完这部小说,第二天一睁眼想到的还是里面的故事,这多少证明了它的可读。据说好的哲学著作无法只概括成要点,同理,如果我对这部小说的概括失败了,或者恰反证了它的成功,那我该大声赞美一句:但愿如此。     详情 发表于 2013-9-11 04:21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18:07 , Processed in 0.216975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