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锁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7 15:12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
      张爱玲主要作品
      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最新书评    共 8 条

    大右    《金锁记》展示的是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姜公馆逐渐衰败的故事。同时也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小说的基调是抑郁低沉的,这基调也表现出了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故事的背景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大地主、资产阶级们因为战争的影响而逐渐面临危机。那个时代经济衰败,民不聊生。姜家作为一个地主阶级贵族大家庭在那个时代也面临着衰败命运。《金锁记》中凤箫与小双关于下江衣着的议论、“二少奶奶”与“三少奶奶”在不同时期两次婚姻的叙述及家庭中的摆设的描写,将地域差异、时代特征以及姜家的衰败都作了含蓄的表现。   在那个封建的时代,一切都显得如此荒缪。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在姜家衰败后,姜家分了家。七巧带走儿子女儿另租了一栋屋子住下。长白的正房芝寿身体本不好,“芝寿直挺挺躺在床上,搁在肋骨的两只手蜷曲着像宰了的鸡的脚爪。帐子吊起了一半。外面传进来说绢姑娘生了个小少爷。丫头丢下热气腾腾的药罐子跑出去凑热闹。……然而芝寿不再抗议了。”在那个封建时代,生儿子就奠定了一个女子在夫家的地位。这也反映了一个重男轻女现象严重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那个封建家庭,芝寿自认为已没有资本去抗议了。她的心也死了。绢儿为长白生了儿子,就证明了她的婚姻就也只剩下一张白纸。   那个时代,充斥着是一片死寂。人们在封建制度、封建的礼教压抑下,如同被关进了监狱。被他人支配着自己的行为乃至意志。而在整部作品中,塑造得最丰满的人物莫过于七巧。七巧的哥哥为了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也为了省掉一笔嫁奁,将亲妹妹曹七巧送进了姜家瘫痪少爷的新房里。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要遇见姜家三少爷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而嫁到姜家。然而在姜家,七巧受到压抑,不仅在情欲上,而且在精神上。她,一个麻油店的小姐,从市井来到一个充满繁文缛节的大家庭中。首先在行动上,七巧就失去了自由,她的行动受到了身边的人及封建礼教的监视限制。在市井的种种行为放在姜家,七巧则被身边的   人指指点点,甚至连丫环都在心底认为,二奶奶比自己都低等。   在姜家,折磨七巧的不仅是与地主大家庭的格格不入,而是情感的空虚与情欲的压抑。七巧因为爱嫁入姜家,却只能天天面对服侍着一个残废的丈夫。她对丈夫没有感情,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种种现象,七巧甚至对丈夫嫉恶如仇。她恨自己的青春时光就注定伺候这样一个丈夫。她爱季泽,却只能在同一个屋檐下天天望着他而不能向他表露自己的情感。只能从季泽的玩笑话语中来获取情感上的慰藉。作品正是通过故事研究了一个健康的生命在正常的情欲得不到满足后的形态。这个情欲得不到满足的少妇为了黄金,熬了半辈子,后分得了一大笔遗产。这黄金是以爱欲的禁锢换得的。为黄金而锁住爱欲,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爱欲折磨了她一生,也折磨了她一家。七巧畸形的爱欲最终导致了她的儿女长安、长白的苍白生命与畸形情感。七巧的女儿长安,有过幸福,有过一段能让她从堕落生活中苏醒的恋情,让她能明白自己是一个女人,也有被爱的权利。但这段即将步入殿堂的恋情却因为七巧的作梗而夭折。女儿嫁给一位优秀的留洋生,本是一件幸事,况且长安也已三十,在那时已是黄花大闺女。能遇到童世舫,作为母亲本应欢喜。而七巧却不乐意。其实分析来,也不奇怪,七巧可能对女儿有种妒忌心理。七巧在年轻时代因为家里穷,为了钱财嫁到了姜家。她人生最美的时光中得不到向往的爱情,而女儿却可以在优越的环境中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不需要考虑经济上的困难,这些都是七巧年轻时代所不曾拥有的。所以七巧嫉妒,她在心理上想让女儿也去体会自己的苦。最终,她终于做到了。这时的七巧在心理上已经是畸形了。她在心理上获得的快乐是要以女儿幸福的失去为代价。   七巧为儿子取了两房妻子。一个是正房芝寿,一个是姨太太绢儿。然而在长白与芝寿的新婚夜晚,七巧却让儿子为自己烧烟,而让芝寿独守空房。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长白与芝寿婚姻的不和。芝寿死后,绢儿扶了正,但不上一年,绢儿吞了生鸦片自杀了。长白不敢在娶了,只在妓院走走。长白在婚姻上的侩子手也是他的母亲七巧。七巧畸形的婚姻也导致了她对儿子婚姻的心理不平衡。最终断送了儿子的幸福。   七巧在整个作品中就是一个悲剧的形象。作品结尾更是将七巧的悲哀描绘得非常凄凉“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试,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七巧的一生在渴求爱情。然而现实的真实让她的爱情变得虚假了。对爱情也逐渐死心了。转而投向对钱财的追逐与守护,乃至用自己儿女的爱情作为她爱情悲剧的陪葬品。   《金锁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了无生气的封建时代与七巧这个悲剧的人物。是时代导致了她的悲剧,同时也是她自己扼杀了自己的幸福。  详情 发表于 2013-7-24 17:41
    小九    三十年前的月光,仍像几千几万年前一样,清冷凄凉地柔化着死海一般的夜幕,三十年前的姜宅,仍像几百年前一样,上演着旧中国家庭代代“吞食”的闹剧。   一个从姨太太到掌权人,从“被食”到“食人”,从一代代“吞食”中历练与摧残的女子,在冷艳惨淡的月光下应运而生。   这位经历颇为复杂的女子的一生,却可简单用两字形容,“钱”与“情”。她的整个生命,便是从“钱”到“情”,再从“情”到“钱”,最后以“情”收尾的情钱轮回。   本就是为钱而入姜家,却承受不住这金钱给予的命运。几番讨好,性子执拗,却也免不了忍气吞声,“一不留心,人们就会用嘲笑的,不信任的眼光截断了她的话锋”,她到底是自卑的,像是驮着生活,被压着活下去,被嘲讽压着,被残废的丈夫压着,被麻油店出来的身份压着,一直忠实地扮演“被食”的角色。这种为金钱的付出与忍耐使她愤然,压抑,澎湃了一腔滚烫的情感,这股滚水被姜季泽的恪守与原则打回,泼了自己一头一脸,烫坏了本就疲惫不堪,情欲压抑的身躯。   待到这情愫的滚水凉了,待到熬尽了,抛却了十年青春,熬死了丈夫婆婆,好了,终于轮到饥肠辘辘的她“食人”了,负重十年的她终于可以扔包袱了。搬出姜家之后的时间里,七巧有太多时间回味过去的牺牲,她嫁进姜家为了什么,钱!而姜家能给她什么,也只有钱!她受了十年的罪,为的不就是这些钱么!她终于明白了,这十年来她为什么要留在姜家,终究是压不过一个钱字,磨掉女儿的青春,斩掉自己的情欲,对媳妇极尽挖苦,心里翻腾着对姜季泽的情愫,却终究大骂“钱一经你的手,还有得说么”,女儿不想上学,但“学费总要想法子拿回来”。对啊,这地皮房产是她用十年青春换来的,这外强中干的姜家门第,是她牺牲多少换来的,可不能丢。畸形的占有欲使他深陷金色泥淖,并斩断儿女对情感的渴望扭曲了内心成为被人恨毒的卑琐之人,劈杀了几个人,也重生了几个继承之人,她终究只是个对金钱丧心病狂,对自己痴心绝对的恶妇。“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来抵偿”,所以悲剧变成了丑史,血泪变成了罪状。   当尘埃落定,黄金的枷上也血迹斑斑,她风干的泪滴中又演绎了一段的历史。   整一部历史,并非一册因果报应的善书,人却永堕无尽轮回。木心说最早的文学始于不安与骚乱,我深以为然。     详情 发表于 2013-8-10 18:54
    葡萄樱    最初看到这本书是在青春偶像剧《老房有喜》中苏三的桌上摆着的凌乱书页。默默记在心头。最近恢复复古路线,开始读一些大上海时代的作品,当然首推张爱玲。这部《金锁记》由七巧的心理变化展开,其女儿一步步沦为另一个活脱的七巧最后不得善果的故事构架,为我们展示了被金钱利益锁住的爱情和旧社会未能全部进步的悲哀。  详情 发表于 2013-8-10 19:25
    小墨    细腻到极致的人物描述,把人心看得如此透彻,唯有爱玲也!细如绵雨的心灵剖析,暴露人性最深处的黑暗与狡诈。   在她的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计,有人算计了一辈子,最后把自己也算计进去了。有人算计一段日子,兴许是乏了,亦许是算不过人,便放弃了,但之后的日子过得怎样,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季泽或许是爱七巧的,只是七巧算计怕了,她在不停的算计别人,就会觉得别人也会算计她,当然赶走季泽或许她是对的,但为此折磨了自己一生,真的值得吗?   黄金的枷锁一直没有离开过她,公家兴旺时是旧社会以及婆婆给她的枷锁,分家后是她自己给自己的枷锁。戴惯了的,无法再脱落的枷锁已经生了跟,无法从她身上剥落。   她还想着要传给她年轻的女儿,但长安在新时代的影响下已无法被黄金枷锁完全禁锢,最终七巧在凄凉中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而长安的命运也只有她自己才知道。     详情 发表于 2013-8-13 01:49
    高迪大    三十年前月亮在七巧的眼中应是纯洁美好的,正如她那是还不被沾染的心。      那时候她还没有来到蒋公馆,还只是一个麻油店老板的女儿,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一个青春也泼辣的人儿。   那时候的她有着她的街坊邻居,有着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有她的哥哥和结拜弟兄。她还是个珠圆玉润大姑娘,虽然泼辣却活泼有生气,日子过得是清贫却也是自由。   她可曾想过三十年后又是怎样的物是人非,她竟变成亲手逼死儿媳妇,拆散女儿的姻缘的疯人,对,疯人。三十年的蒋公馆生活把她从一个充满朝气的女子活脱脱的逼成疯人,一个没有活着气息的疯子。      她是个疯人,但她却有着一个疯人的审慎与机智。   她能够两三句话能让童世舫放弃长安,让他心中中国女子的浮影泛起涟漪。   面对压抑了三十年的情爱,她能够戳穿季泽。   捉迷藏久了,终于季泽来找她说个明白,告诉她自己的心思,她一直找的情爱不就在眼前么?这委屈辛酸的迷宫终于到头了,仿佛一直关在黑匣子里的欲望第一次见光,可是疯人的审慎拯救了她的理智却也毁了她最后的期盼,这迷宫的出口不是她要的,面前不是康庄大道而是充满欺瞒的不归路。   她要真心,哪怕只有一点点,她早已不期盼长相思长相守的爱情,凤凰于飞翙翙其羽的美好夙愿早变成可笑的幻想,可是季泽却连一点点真心都不肯给她,还妄想骗走她带了一辈子枷锁换来的一点点财产,她怎么能允许,纵使她思慕了一辈子。季泽,竟是如此残忍,亲手放上那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生生的逼疯了她。      七巧有个女儿叫长安,长安在七巧的渲染下从一个听话乖巧的女孩变成了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行政”的人,言谈举止越来越像七巧。   不知道长安是不是幸运的,毕竟人生中,有那么一小段爱情,有一个人能让她的想要为之改变,她拼命戒鸦片,想要收敛自己的性子。然而七巧却没有,没有这样一个人阻止她疯下去,没有。   她以最病态的方式报复着,她不将七巧看成女儿,而看成一个与她有同样境遇的女子嫉妒着,怨恨着。      得非所愿,愿非所得。   三十年,她戴了整整三十年华丽的枷锁,金色的链子绕在她的心上,一圈又一圈的紧紧锁着她的情与爱。   一年,又一年,原本年轻澎湃的心被勒出一道道血痕,丰盈的心变得枯萎,就如同她一天天瘦下去的身子,那翠玉的镯子依旧翠绿翠绿,却随着年岁的增长从手腕一直推到了腋下。   太累了,金色的枷锁太重了,压垮了她的身子,逼疯了她的神经。      有人说,每一个疯人,心中都有另外一个国度。   在七巧的国度里,定是她当时青春泼辣时活在的民间闾巷,没有等级制度压迫,没有荣获富贵的枷锁,不会撕破了脸去讨妯娌间施舍般的友好,更不会被一个小小的丫鬟白眼只是一辈子,在柴米油盐中过着清平的日子,换的一个男子的真心,享受她一辈子不曾尝过的情爱。      <岁月太沉 你我何尝不是疯人>     详情 发表于 2013-8-19 20:31
    雨过天     摘要      张爱玲创作于1943年的《金锁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麻油商人家的女子攀上大户人家,因婚姻畸形造成人性畸变的悲剧故事。这部小说是“五·四”之后女性主义的代表作。女主人公曹七巧生活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社会中,渴望权力,想改变命运,就只能通过婚姻。在这个无爱的世界里,她阴性地呐喊,畸形地抗争,最终人性扭曲,戴上黄金的枷锁,害人害己。虽然现今已不是故事发生的年代,但小说中反映出的女性处境的问题至今仍让我们深思。   关键字:《金锁记》,黄金锁,女性主义,人性    引言      张爱玲的《金锁记》写于1943年,它首次发表在上海《杂志》月刊上,后来收入1944年上海杂志出版社的小说集《传奇》。《金锁记》是“五·四”以后女性主义的代表作,当时正处于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麻油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人性泯灭的心路历程。年轻的她被贪婪的兄嫂卖到姜公馆,给残废的二少爷做媳妇,在情欲与财欲的折磨下过了30年。曹七巧最终不堪压迫,在与男权世界抗争后,性格变得扭曲、乖戾,亲手扼杀儿女的幸福。这部小说一经发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傅雷先生认为“《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J].万象.第三卷11期.]夏志清先生对《金锁记》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夏志清著,刘绍铭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女性主义,又译为“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一个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之上。它于19世纪出现于法国,1910年后在美国流行,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对女性作家的创作产生很大影响。女性角色不再由男作家代言,而是女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女性内心。      在父权家法制的社会中,男性的思想、行为占据着主导地位,女性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张爱玲冷静地在《金锁记》中写出这样一个社会的牺牲品曹七巧,她有着自己的生存欲望、情爱欲望,但现实总不如意,这些都是导致她性格扭曲,具有无尽破坏力的原由。曹七巧穷其一生否定父权,试图以自己的方式瓦解这个社会的宗法与婚姻制度,最终却也以自己人格的畸变宣告失败。      作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自己内心世界的媒介,张爱玲写出这样一部作品,她的心中必然也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可贵的是,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充分展现女人的内心深处的想法,这一点是男作家很难办到的。女性在女作家笔下获得了主体性地位,而不再由旁观者来叙写。“女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有旧家族内的冷漠眼光,有命运的拔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 钱理群.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张爱玲深刻地洞悉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命运,她认为“女人为了生存而嫁人,本质和妓女没什么两样,不过是批发和零售的关系。”她看过太多身边女性的不幸婚姻遭遇,她们无一不受着宗法制度的束缚。张爱玲自己曾说过:“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张爱玲借着这个人物表达自己的独特女性主义意识,狠狠地抨击这个男权社会。    一、阴性的呐喊:权力的追逐      曹七巧的命运悲剧与男权社会中的其他女性有所不同,她没有选择逆来顺受,任社会摆布,而是试图超越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她是麻油商人的女儿,从小站惯了柜台,生性泼辣,自然不会像大家闺秀一样受到种种封建礼教的约束。出身于这样的家庭,虽然她不情愿被卖,但她体内也埋着欲望的种子——对权力的追逐。然而,她没什么涵养,常常把“软骨病”与“性”联系在一起,犯了姜家读书人的忌讳,上至老太太,下至丫鬟,个个排斥、瞧不起她。[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曹七巧的作风很随便,在姜公馆里就更不易有一席之地。大家觉得她出身那样低微,却坐上“二奶奶”的位置,全是因二爷残废娶不到大户人家小姐这事,便宜她了。七巧处处受人欺负,她何尝不曾想过嫁给这样一个废人的后果。但是她并没有以死抗拒势利的兄嫂的出卖,而是选择过“守活寡”一样的生活长达30年,直至“夫死公亡”,分得家产。[ 李婷.《金锁记》七巧形象解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可见,在这个小商人女人的内心,还是有着强烈的向上爬的欲望的。曹七巧希望得到地位、尊严,还有财富。毕竟,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富贵较之贫穷,还是代表着更先进的生产力与精神文明的。然而,她想改变命运,让自己过上好日子,看来也只有通过婚姻这一途径。她无疑是父权家法制的牺牲品,她就像“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标本,鲜艳而凄怆”[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一个贫民女子,在这样一个有着旧思想的大家族里,难以活得有些许自在感。人们的歧视、嘲笑,她的文化水平与生活环境的格格不入让她喘不过气来,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求得生存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把打开生活大门的钥匙。她以自己的欲望为武器,向周围的人及环境进攻,这也为后来她强烈的报复性格的养成提供了前提。在分家产这一过程中,人人都保持沉默,但她开口说话,要求分得更多的财产。她以封建父权制对女性本身欲求的束缚为理由,要求财产的占有权、继承权,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她还是对男权社会进行了有力的一击。      虽然女性生命中的一个重大主题就是神圣而又纯洁的爱情,然而作者以爱情的世俗性来解构爱情的圣洁性。她在抗争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欲爱而不能爱,更无法获得本来想要的尊重与地位。但是,她的理智告诉自己,必须得抓住一样东西,生命才能踏实,那就是金钱。她无法忍受畸形的婚姻,因为她是一个青春而健康的女子,并且也是有着很强的爱欲。她更受不了花花公子季泽的虚伪,终于发现这些都是靠不住的东西,唯有金钱,能让她感到无比地踏实,金钱是她青春和生命的补偿。[ 陈晓.双重欲望下的牺牲品——《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分析[J].短篇小说,2012.]曹七巧的人格被金钱“异化”,她后来的一系列变态行为也是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心理环境影响的。张爱玲一反常态,把女性的欲望公开化,大胆进行写作,把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但是却没有把问题解决。尽管曹七巧是个与命运抗争的女性,她敢于挑战既定的宗法制度,一定程度上说,她也算是个努力奋斗争取幸福的典型,但是,最终,她的人生还是一个悲剧。她明知婚姻是个陷阱,还心甘情愿戴上黄金的枷锁往里跳。[ 吴超.一面羔羊一面魔鬼——《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她抗争过,而争来的东西不仅没能如愿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反而加重了精神的负担,用黄金把自己牢牢锁住,还变本加厉地锁住儿女的幸福。在七巧生活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她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怎能与社会环境脱离干系?她的疯狂,是内心的封建礼教与现代物化欲望扭结在一起的结果。[ 范明燕.浅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病态社会中的病态女性[J].中国科技纵横,2010.]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七巧绝非弱者,面对强大的男权体制,她选择的是阴性的呐喊,歇斯底里地反抗,虽然最终不过是病态、扭曲,看似没有那些顺从的女性过得好,但她毕竟挣扎过。      曹七巧,是张爱玲这位女作家塑造的形象,所以这个角色就有着与以往不同的表现力。曹七巧这形象更具有张力,也许在男作家的叙述下,她逃脱不了“淫妇”的称号,在男性受众面前,她也不过是个放荡女子,而张爱玲展现给我们却是勇于反抗男权社会的女子。作者比男人更了解女性内心,也更清楚地看到女性在那样一个社会中的处境。这个故事是老套的,但它展现了作者对男性中心世界的一种认识与反思。      曹七巧在一次次反抗后,还是戴上了黄金的枷锁,从一个青春、纯洁的姑娘蜕变为乖戾、变态的黄金锁下的女人。这是个人悲剧,也是社会悲剧。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下,一个女人不堪重负,最终精神失落、心理变态。曹七巧不是生来就爱钱财的,但在那个社会里,一个女人想拥有地位、保住名节是多么不易。人性变得一文不值,一切都是虚无的。在幻想不断破灭后,她能守住的也只有金钱。      七巧对权力的追逐,是她命运悲剧的原因。在这样的社会中,她阴性地呐喊,对当时的体制进行反抗。    二、爱的缺失:男人的缺席      “男人,在张爱玲那里,只是颓败王国中的物质存在”,“张爱玲的世界毕竟是一个女人的,关于女人的世界”[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生于小户人家,从小就缺少父爱。她生活在哥哥家里,靠他来照料。无情的兄嫂为了财产,把她卖给姜家二少爷做媳妇。而姜家二少爷却是个残废,无法满足她的正常欲求。封建礼教也始终规约着她,要“守活寡”,终其一生好好照顾二爷。她想改变命运,就必须接受这样畸形的婚姻。旧式婚姻里,爱情竟然成了功利目的之后退而求其次的东西。姜二少爷这样的男人,如行尸走肉,在小说中几乎也处于缺席的状态。      曹七巧最初进入姜公馆,也和其他女人一样,憧憬着一个美好的生活,她并非生来爱钱财。当时,她也惦念着姜季泽,这个风流的三少爷,希望他能来填补自己情感的空白。然而,季泽明白,一个男人在外面可以花天酒地,但在家里,这个制度森严的大家族中,是万万不可破坏秩序的。乱伦这样的事情,他是想也不敢想的。如果说,单单让七巧守着残废的丈夫,爱而不能,这还不至于让她后来变得疯狂。可悲的是,季泽天天在七巧眼前晃,他这样一个健康而又年轻的男人的出现又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温情,但是她得不到他。她面对自己的残废丈夫,情欲严重地受到压抑,她就把这转移到三少爷身上。而季泽看着七巧摸他腿的手,碍于叔嫂之嫌,不越雷池一步。[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这就让七巧苦上加苦,难以自拔。她对爱的幻想让季泽的冷水浇灭,三少爷加速了她人格的扭曲。她对季泽十分动情,最后却绝望得眼睁睁地看着爱情一点点流尽。年轻时的她,爱季泽而不得。然而,这个风流浪子在老年只得靠骗女人生活,“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自己,她拼的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最初,在听着季泽诉说的爱情时,“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此时的七巧没有失掉最后一丝情欲,但她终究是清醒地,她突然警觉起来,把扇子向他掷去,打翻酸梅汁,泼了他一身。七巧戳穿了他骗钱的阴谋,守住了自己用青春换来的金钱,却在这之后懊悔不已。七巧想得到季泽,就得装傻,假装看不出他的阴谋,然而这样一来,她便没有再接触男人的机会了。[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其实,七巧从未忘记季泽,尽管当初她的情欲没有在他那里得到满足。但是为了用一辈子换来的黄金,她断绝了最后的一点性幻想。[ 宋楠楠.透视七巧性心理变化——《金锁记》曹七巧人物分析[J].北方文学,2012.   ]当初为了爱嫁到姜家,如今七巧很清楚能让自己求得生存的东西是什么,也很明白季泽想要的是什么。封建制度约束着她,她虽没有像大户小姐那样受过教育,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名声的要求还是紧紧地羁绊着七巧。在这无爱的世界上,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爱的虚无,更加让七巧不得不套上黄金枷锁行走于刀尖之上。想要挣脱却无能为力,人生何其苍凉。她最初憧憬美好的生活,却始终不知自己缺少的是什么。残酷的现实扼杀了她的美梦,最终她误认为黄金是幸福的象征,却一步步走向深渊。      七巧的儿子长白,被她用大烟控制住,她企图让这个唯一能不让自己发慌的男人守在身边,把他调教得懦弱无能,毫无疑问,这样的男人也是处于缺席状态的。长白之于她,不仅仅是在当初姜公馆无视排挤而生存下来的希望,更加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男人。七巧处处设防,连懵懂的小侄子也要提防,唯独长白,她不害怕他图自己用一辈子换来的钱财。在老太太死后,她得了一大笔财产,她的性格更加扭曲,小心翼翼地护着这些。可悲的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男人不像男人,婆婆不像婆婆。长白连着几夜为七巧烧烟,母子二人一整个晚上都调情似的谈论儿媳的私事,最终儿媳被逼死。      张爱玲敢于描写女人的恶,写出女性对于当时男权制度的抗争。同时,她也展现了男人的软弱,相形之下,女性的破坏力就更显得强些。女性在她的作品中,不再是男人的附庸,转而成为主体。[ 张玉.女人的世界——张爱玲《金锁记》中女性主体性建构[J].传奇,2011.]这种女性书写模式中,作者讲述的是女人的世界。这样的写作方式颠覆了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的想法,增加了女性的力量。这对固有的男权制度是一个更有力的冲击。      张爱玲“把笔触伸到人的灵魂深处,把隐含在内心的欲望赤裸裸地挖出来。她的笔锋像钱钟书那样犀利、尖刻,又如鲁迅那样冷峻。和他们不同的是,她是从女人的眼光与心理出发善意地嘲讽,更多了一些细腻和温柔敦厚的特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以最广大的慈悲胸怀对待人生中的善与恶,虽犀利冷峻,并不剑拔弩张。”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几乎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之分,但曹七巧是少有的她写得绝对的人物。作者写出这个女人,生活在不属于她的世界里,最终人性毁灭。      曹七巧生活在男人缺席的世界里,欲爱而不能,终因爱的缺失而戴上黄金枷锁,人性丧失。    三、父权的代言:畸变的母爱      传统观念中,父权是不可撼动的威严,而作者却对其进行嘲讽。小说中的男人全是去势的,父权进行了变奏。七巧对于长安、长白,既是母亲,又是父亲。我们也可以发现,从小说开篇到结束,姜家老太太始终没有正面出场,然而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一种威慑力,她统领着全家。对自己的儿女,七巧重复着姜老太太的管理模式。实际上,她已成为父权的代理者。把自己的儿子调教成懦弱无能的遗少,像当初对待二少爷和季泽那样对待长白。性变态心理、仇视与嫉妒心理和寡居者的“护犊”心理构成了她的变态人格。[ 金鹏.金锁究竟锁住了她什么?——《金锁记》中曹七巧的精神分析[J].神州,2012.]这个母亲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母亲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别,她绝不隐忍,也不温柔、宽容,而是把对子女的爱理解成牢牢地操控。[ 魏丽娜.消解千年神话,重构母亲形象——论《金锁记》中畸变的母爱[J].时代教育,2012.]七巧甚至不惜用大烟的手段来控制住自己的孩子,她的母爱是畸形的,就像她戴着的黄金锁一样。      “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情欲却在她心中偏偏来得嚣张。已经把一种情欲压倒了,死心地来服侍病人,偏偏那情欲死灰复燃,要求它的那份权利。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可怕的报复!”[ 傅雷.触及了鲜血淋漓的现实.[A]季季,关鸿.永远的张爱玲[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曹七巧就像一个可怕的复仇者,她没有感受到婚姻给她带来的一丝一毫的幸福。可悲的她想把儿子长白留在身旁,给他吃大烟,为了让他不再徜徉于烟花柳巷,帮他娶妻。但是,长白终究是她唯一不担心和自己争夺财产的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个男人。虽然抵不过半个,但如今,她不能再让这个男人留在她身边了,因为他娶了媳妇。她这辈子疯狂追求却没有得到的东西太多了,只有在长白面前,她才能够获得尊严与服从。七巧觉得长白幸福的婚姻是对自己最大的嘲弄,因为芝寿是个健康的女子,强烈的嫉妒心理驱使她亲手摧毁长白的幸福,她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过常人的幸福生活。终于,她逼死儿媳,就连长白的小妾在有了孩子之后不久也死去。七巧想绝对占有和控制长白,不想把这权力被别的女人占去。自己受过的委屈,全都想办法变本加厉施加在儿媳身上。张爱玲在《谈女人》一文中曾经说过:“几十年来女人始终处于教化之外,焉知她们不在那里培养元气,徐图大举?”[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女人一旦可以掌控权力,她们可以像男人一样使坏,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压迫他人。这种畸形的母爱让人毛骨悚然,但也使人们惊讶地发现女性的魄力。      对于女儿长安,七巧扮演了一个幸福的摧毁者的形象。先是给长安裹脚,用没有人性的手段控制长安的情欲,七巧通过给女儿裹脚发泄自己情欲得不到满足的愤恨。后来七巧让长安读书,不惜牺牲钱财。但在恶母的管束下,她不得不选择退学,“她觉得她这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伴着退学,长安生命力也渐渐枯萎。婚姻大事使母女关系达到高峰,七巧以女儿的幸福为代价,极力扼杀。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最基本的内在驱动力,是无法消灭掉的能量,根据能量守衡定律,当积蓄到一定程度时必须以一种合情合理的方式释放出来,否则会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扭曲。[ 金鹏.金锁究竟锁住了她什么?——《金锁记》中曹七巧的精神分析[J].神州,2012.]曹七巧见不得女儿长安有幸福的恋情,更不用提婚事了。出于对同性的嫉妒,她用封建礼教中的性禁忌规约来讽刺女儿,当着提亲的人的面骂长安肚子里是不是有见不得人的东西,才这么急着要出嫁的。七巧把从父权制里学来的东西,用来欺负更加弱小的女同胞。她对于女儿是出于保护的,但是她长期受到欺负,导致她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同时,她的母爱也在金钱的“异化”下走向反面,儿女在七巧眼里早已成了“物质性的存在”,七巧把他们视为与金钱一样的占有物,以证明自己在男权社会中的存在,因此,她也不会答应女儿与童世舫的婚事。长安是七巧的第一个牺牲品,她的理想被母亲一一毁灭,最后成了一个活脱的七巧。[ 吴超.一面羔羊一面魔鬼——《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七巧表面上关心女儿,却在她生病时不给医治,让她吸食鸦片成瘾。曹七巧一人被黄金奴化还显不够,她还要奴化他人。在这一过程中,她只管进行着男性家长似的统治,却从没想过这种做法的对与错。七巧通过间接教育与直接引导,一直向长安灌输男人碰不得的思想,认为他们都是为了钱,就连懵懂的小侄子,她也小心地提防着。在这种荫庇下的长安,像一个纸糊的人儿似的,活得很苍白。[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女性人物/异姓式对守法道德权威的模拟和反抗,更可能是造成此篇七巧宰割长白与长安的心理病源。借由这种毁灭性的家长式的宰割仪式,七巧成功地把儿女留在身边……七巧也暂时不陷入‘众叛亲离’的孤独绝望之中。”[ 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I[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七巧成了父权的代言人,她把对儿女的爱看成操控权,这母爱无疑是畸形的。    结语      《金锁记》讲述的故事已不是现在发生的事,但至今这部小说仍让我们思考女性的位置。它展现了在父权宗法制社会下生存的女性的尴尬处境,进退两难。曹七巧一生都戴着黄金的枷锁,对这种男权社会进行攻击,却最终人性扭曲,害人害己。她与中国传统中理想的女性形象相去甚远,曹七巧不会逆来顺受,更不能自我牺牲,她牢牢守护着用自己的青春换来的财富,在情与理的漩涡中苦苦挣扎。尽管她的呐喊是微弱的,反抗的方式是畸形的,但也掩盖不住女性的力量,遮蔽不住女性的光芒。透过《金锁记》,我们可以看到女人的掌控能力,在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女人一旦能够拥有权力,她们也可以像男人一样操控别人的行为,甚至是思想,这足以证明,女人不是弱者,在某种程度上,她们可以比男人更加强大。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时期的社会牺牲品,写出了她的人性扭曲过程,却没有指明出路。女主人公七巧呐喊着,对男权社会进行攻击,在这样一个无爱的世界中,真假难辨,爱意趋向虚无。她自己为黄金枷锁束缚,过着畸形的生活,同时也拉上儿女陪葬。可能有人认为她可以以死抗婚,或者选择逆来顺受,可是在那样的社会中,七巧的生存无疑是艰难的,无论抗争还是被动接受,她都得进入黄金与身体的两难境地。同时,社会环境也深深影响着她,人与人之间不过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为了赢得地位和尊严,这个小户人家的女子,也只有接受这样畸形的婚姻。她的悲剧并不是个人的,而是那个时代所有女性都逃脱不掉的,在封建社会中人性泯灭,人们的生活状态荒诞混乱,也许会出现一个个像长安一样的活脱儿七巧。      张爱玲的《金锁记》,通过对一个世俗女子的剖析,来展现人性的恶与丑。这个女人的世界是侍强凌弱、仇恨深重的,人性被金钱“异化”,正常欲求得不到满足。作者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女性意识,写出了女性对于男权世界的反抗与斗争。  详情 发表于 2013-8-21 16:38
    阿灿灿    最后三个字:完不了。真可怕╭(╯^╰)╮七巧既可怜又可恨 她把她的痛苦延续到了下一代 到底是环境改变了她还是她要报复她曾经所遭遇的惨痛和嘲笑?我看到最后也看不出她有任何思过 她给她儿女一手制造的悲剧 她不觉得那是惨烈 反之她认为只有自己是正确的。书里说她用“疯子的审慎和机智” 再准确不过了 她 人性扭曲 变态心理 她自己察觉得到么?  详情 发表于 2013-8-25 22:14
    辰美    如题。   《金锁记》应该不是我第一次接触张爱玲写的小说。之前白玫瑰与红玫瑰也有读过,但却印象不深。   那句经典台词,我于千万人什么什么的遇见你,不早不晚的那句。记不太清了,呵呵,接触到也是在一恶搞小品中。很久很久之后才发现原来出自张爱玲之手。   对张爱玲的印象,是无数的才女的称号,还有就是她与胡兰成之事迹之类的。   然而,第一次觉得和她这么接近,还是在读了金锁记和半生缘之后。至此,我知道,不管别人怎么看她,我是佩服她的。她是真正的作家。      看金锁记,我有很心惊的感觉。我很担心我身边会出现七巧这样的人物。或者说是生出这样的人物。因为我觉得有那样的茁形在,我害怕,害怕它在不知不觉中就变了形,成为了那样的异形。最害怕是自己成为其中的人物,如果我是她女儿,我又是否能有力去抵抗那样的异形。人生,何为人生?   看半生缘,我知道我没在做梦,张爱玲没为我编梦,她把人的各面都展示出来了。各个人物都很生动形象。没一些小说中的突出主角。没给我一种其它人物都是为了主角而生而亡的感觉。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给我一种实在的感觉。      我的文笔还是不行。想说什么却又表达不出来。呵呵··不知道自己还想表达什么呢?      不知道。不过,希望自己能从读书中读出人生来。想想。是该写写书评了。当然,以上言谈不算书评,顶多只能算说说。        详情 发表于 2013-9-10 13:43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8:51 , Processed in 0.57087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