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8| 0
|
这个社会会好吗 |
最新书评 共 3 条
凌阳生
从一个人的村庄走到这个社会,熊培云的关注的依旧是身边这个活生生的世界。面对着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身为个体的我们该何去何从?选择,这是从小到大无数次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如今依旧横亘在你我的脚下。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选择宣泄谩骂,刷新自己的存在感,却很少能够理性地思考我们所作所为于这个时代的意义。每一个独立行走的人都会见识到与众不同的风景,但同样也无法躲避无可排解的孤独与无奈。但着恰是许多人都无法做到的,而熊培云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对于身处这个时代的许多人来说,我们不过是这个社会的细胞而已,但请坚信,你可以成为白细胞、红细胞甚至癌细胞,关键在于你的选择,在于你是否选择做一个独立行走的苦行僧,能否认清自己于这个时代的意义。
从理想到现实,个体在关注身边这个并不令人满意的社会时,首先要认可自己对于这个时代的价值。 时下,这样的生活环境并不能让人满意,说好的公平正义也越发倾斜,如同饥饿的人只有一张纸画的馅饼般令人无奈。而此情此景招致的却是逮到发声机会的人们无边的谩骂,对不同声音的压制。这些谩骂的人儿,应当首先认清自己的价值,理性思考自己于这个时代的意义,就像白细胞可以增强抵抗力,癌细胞却足以致命。虽然围观改变世界,但不理性的围观却足以扼杀生命,让公平正义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同时,要保持一颗理性的心。我支持熊培云所说的独立思考、通力合作的观念。只有理性思考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在综合权衡利弊之后做出合时宜的决定,通过与他人的通力合作将自己的观念、价值推广到其他人那里,达到思想分享的目的。正是因为如此,需要每个理性人识时务,坚定地为推动这个社会向前走而努力。
再者,要有一颗包容“试错”的心。眼下,大部分都在“比坏”,不允许自己关注的一方犯错,一旦不遵循自己观念里预设的方向发展,就大有“你打我一拳,我给你一刀”的状态,用实体和语言等暴力形式施加压力,最终达到宣泄目的。殊不知,即便圣人也会犯错,没有一颗包容错误的心,又如何能够鼓励他人创新,尝试破解这个社会发展的难题呢?
详情
liqibe
读这类书,就好比摆在你面前的是嚼过的食物,容易消化,但是……你要学会独立思考。毕竟,你想啊,让我去读托克维尔,洛克,卢梭etc那该多头疼。可你去读这些所谓的公知,就容易了,但是精华也在这中间丢掉了。
1年前我读刘瑜、周濂的时候,彬哥问我,有没有觉得刘瑜的《民》有什么问题?我说,没啊,他说,你去网上搜搜,有人批判刘瑜写东西喜欢先摆论点,然后再论证。从那时起,我特别注意这一问题,绝不做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
总结看完此书的想法,就是想去读罗曼·罗兰的《约翰》,想去法瑞交界线,想看柏林墙,想读托克维尔。
1年前参加TED,听到一句话很喜欢,大意就是,你怎样,中国就怎样。与书里一句算是不谋而合吧:“先问你要去哪里,而不是时代去哪里,国家去哪里,世界去哪里。你需要一个怎样的时代,你就是怎样的时代;你热爱怎样的国家,你便拥有怎样的国家;你走到哪里,你的世界就在哪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国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利弊究竟是谁大呢?的确,微博拓宽了表达渠道,各种攻击谩骂也随之产生。发言不动脑,闭着眼睛分享转载者比比皆是。所以刘瑜几年前退出了微博。不是在鼓励这种行为,因为如药家鑫案后,熊觉得遗憾or后悔自己当时的拂袖而去云云。
再说微博删帖对错。刘瑜在《民》说过一句,一个自由的国家首先是一个有责任的国家。我也始终坚信Day的那句“秩序是自由的先决条件”。所谓左右,就算是左坚持平等,右坚持自由,但二者绝对是辩证而不是割裂的。自由决不是没有底线的自由,突破了底线后的自由反而人人不平等;反之,突破了平等的底线,人人也皆失去自由,变成了奴隶。所以,不要用主义二字来标榜自己,不妨说自己是一个有底线的人。若是人人恪守这一点倒也好了。
我突然想起高中做的一篇阅读理解:鲁迅的《看客》。拿到今天依然很适用。你说,小悦悦事件的发生折射了什么。人性的冷漠么。遇到老人摔倒你扶不扶?如果法律健全没有漏洞,你不用担心自己的权益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受到损害你做不做。你说中国已经改了很多,你看微博上的爱心接力,都体现出了进步。是。但从另一角度讲,如药家鑫案,舆论的压力最后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司法有没有从中受到干预?事情过去了,如鸟兽散。中国国民自古的看客心理,某件舆论热点话题在今天还吵得不可开交,过几天也就云淡风轻了。乔治·奥威尔好像说过,媒介即隐喻,我倒觉得媒介即力量。媒体的作用在于引导民众,而不是盲目迎合民众而背离事件真相。
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曾告诉我们一句这样的话:围观就是力量。如今想来,某种情况下,舆论压力的作用真是功不可没,但同时,若每个人都沉默着不说话,任由不良事件的发生,集体纵容又该是何等得悲哀!高中时和同学谈到中国未来的影响力时,他说:当我们的力量足够强大时,就可以影响世界。所以,尝试着去表达,从不说到说,你就已经在慢慢开始改变这个世界了。
大一思修论文我很认真地写了一篇论公民民主参与诉求渠道,在里面我提到了政府应该采取的态度与行动。决不是盲目地打压删帖,而是理性地引导。有个比喻很生动,就好比一壶沸水,你非要用盖子拼命地压,能压那么一会,等时间一到,水温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冲破盖子一发不可收拾。而你若是早早地打开盖子,便不会酿成悲剧。一个合格的政府,应该是走在黑暗里,掏出手电筒为你指亮前方的路,而不是将手电筒对着你,霎那间,光明也变成了黑暗。古话是“以天下为己任”,若是人人能做到“以己任为天下”,哪怕是自私主义、消极自由也够了。
封面上有句话:darkness cannot drive out darkness only light do that; hate cannot drive out hate only love can do that. 还有一句卢梭说的:爱是无法治疗的,除了更深的爱。
胡乱扯了一大堆,如果不是熊培云有过留法的经历,里面有一些关于法国的小故事,可能我也不会想到读他的东西。还是觉得,这种二次消化,谨慎之。有个题目很好玩,只移动一个数字,使101-102=1。果然是自由在高处,当所有的人都趴着而你站起来了,那么你就已经在高处了。还有书里用开玩笑的口吻提到,中国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愿有一天这句话不是反讽而成现实。
详情
穿越银
可以说是关于什么是自由和权利的教科书了,基本从各个方面否定了当前社会的制度和革命的历史,令人深省。该书的出版发行也侧面反映了国内的言论自由正在一步步放开。虽然我也喜欢看金一南的《苦难辉煌》,也读遍了王树增的《1901》《1911》到《解放战争》,即便对革命曾经有我的根深蒂固的认识,但我依然清晰的听见了作者呼唤自由平等那低沉声音,依然被作者“以己为天下仁,为自由而担责”的自由思想所感染。
熊的书与林的全面介绍国外来影射国内不同,更与李的纯愤青不同,温和批评中让人沉静、思索。
温和的革新,过上有尊严、有全力的生活是全国人的希望呼声,现在的人们观念已经转变,不再是几十年前的样子,也不难相信在熊培云们不断的呼声中,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改变。但我担心的是,这些传播不在广大的工人农民中,仅仅在知识分子内传播,影响还远远不够,因为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压迫中,已经不太习惯自由,骨子里认为本来就应该有人来管着。可喜的是,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增强,慢慢地他们也会读书看报,慢慢地他们才能读懂书看懂报,慢慢的就有希望。
记得上中学政治课,老师教我们: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我还记得他用罪犯举例子。那时,我很相信。
记得一个老者和我说过,当前社会就是这样,我应当学会适应这个社会,不要试图改变它。是的,我没有能力改变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制度,但是我能改变我自己的观点看法,活在自己的思想国里,很自由。“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我理想的国家:透彻的蓝天和自由的空气。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 09:25 , Processed in 0.250413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