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 0
|
谋杀启事 |
最新书评 共 5 条
小纪
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写了八十多部侦探小说,创造了两个脍炙人口而又截然不同的侦探形象:波洛先生与马普尔小姐。小胡子波洛交游广阔,风度翩翩,周旋于欧洲的上流社会之间,却又挑剔,虚荣,爱炫耀自己“小小的灰色脑细胞”。马普尔小姐却完全像是波洛的反面。老姑娘马普尔只是英格兰乡间一个似乎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头发雪白,满脸皱纹,喜欢串门子喝茶聊天,讨论别人的家长里短,爱八卦的天性和任何一个老太太没有区别。与足迹踏遍欧洲、名声显赫的波洛相比,马普尔永远呆在英格兰乡间碎碎念,连破案也是好管闲事、偶然为之。但也许阿婆就是故意这样创造出马普尔小姐的。如果说波洛代表了阿婆笔下开阔的一面,那么马普尔就代表了封闭、内敛的英格兰乡村的典型形象。
《谋杀启事》就是一出典型的英格兰乡村谋杀故事。故事的开头,有人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谋杀启事,预告将有一场神秘的杀人游戏。当村子里的人们参加这个游戏的时候,谋杀成真了。那么,到底这是一场偶然,抑或是有人故意为之?凶手又是谁呢?自始至终,阿婆都将笔触对准了乡村里的这群人,描写他们的生活,他们对案子的种种猜测、反应,不动声色地勾勒出一幅典型的世俗的英格兰乡村风情。“乡村是犯罪世界的最佳缩影。世上的每件罪案、每个犯人都可在此找到一个对比。”在这样一个封闭的乡村里,人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行动却又不期然地落在别人眼里。无论是家庭还是邻里,人人都对别人有看法,更忍不住要互相八卦、传来传去。这是英格兰乡村间飘荡的言语的幽灵,却也是马普尔小姐的最爱。透过她那双敏锐的蓝色眼睛,也透过她洞彻世俗的人性智慧,所有的罪恶最后都无所遁形。
让我们且把目光从故事的谜底移开。阿婆描写案件的功底自不待言,我最感兴趣的却是《谋杀启事》里这样几段话,有意无意地揭示了乡村生活变迁的影响:
“战争开始以来世界就是以这种特定的方式发生变化的。比如奇平克里格霍恩这个地方,就跟我住的圣玛丽米德非常相像。十五年前人人都了解相互的底细。……如果来的是地地道道的陌生人,好家伙,大家都要刨根问底,查个水落石出才会感到心安理得。
“如今再也不比从前了。每个乡村都挤满了外地来的人,他们没有任何当地的关系,就这么来住下了。……——除了他们自己说的,你对他们的底细一无所知。
“……那种曾经把英国农村社会联系起来的纽带而今已荡然无存。在城镇里不能指望谁了解自己的邻居。在乡村,如今谁也都不了解邻居,尽管可能还以为自己了解……”
因此,准确地说,阿婆在此描写的是传统濒于瓦解的英格兰乡村生活方式。读到阿婆描写的喝茶聊天的生活场景,有没有想起简·奥斯汀的小说呢?没错,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观察一下阿婆的小说背景,大多在一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正是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所描述的那个文明富足的欧洲时代。尽管之前有过一战的阴影,总体而言,这时的欧洲处在一个科学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还没有迎来二战的精神幻灭。人们还保有难得的天真与朝气,拥有安稳的传统与生活。与此同时,方便快捷而频繁的交流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冲击着固有的习惯,打破封闭的社会形态。乡村变成城镇,而城镇则渐渐失去了自己固有的特色,变成一样富丽繁华的城市。英格兰人渐渐溶解在欧洲人之间。社会的剧烈变革即将来临。黎明前的黑暗最平静,而又潜藏着恐怖。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犯罪也不例外。正像奥威尔在《英国式谋杀的衰落》里所说的,谋杀从内容上日益空洞化、简单化,退化为赤裸裸的暴力屠杀。那种饱含着感情矛盾与充满智慧的谋杀再也没有了。也因此,这样古典的英格兰乡村谋杀故事中荡漾着一丝无可释怀的感伤。
在阿婆与奎因等人的那个时代之后,侦探小说的古典黄金时代逝去了,继之而起的是冷硬派小说。马普尔小姐在英格兰乡村间游刃有余,却恐怕适应不了摩天的城市森林。那里需要的是马修。这就是从残存着温暖的乡村到冷冰冰硬梆梆的城市的转变。
PS:人民文学的阿婆版整体设计和装帧不错,但内文校对质量堪忧。兹列一下本人随手校出的错误:
P63:
但坦率【他】说,米琪是个疯疯癫癫的人。
P89:
他让你掉进了【陷饼】,默加特洛伊德。
P96:
他心里却在嘀咕有时候教父①行事有点过分。
【此注并不需要,P44提到了克拉多克警督和亨利爵士的关系。】
P104:
我发现人【大】过于轻信。
P124:
她是那种人人见了都说【话】不长的脆弱的人儿
P127:
是那种,他暗【付】,严守秘密的女孩。
P162:
忧心【仲仲】
P190:
脑力活儿怎么能与可口之死的主理相提并论?
【“主理”这个词挺别扭的】
P192:
除了【结】邦尼的遗产外
(刊于《中国企业家》2011年第10期P120,“博客”栏目)
详情
翼殊
《古屋疑云》 又名《悬崖山庄奇案》
《破镜谋杀案》
熟悉阿婆作者的人怕都会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凶手将谋杀的目标设计成自己,以摆脱嫌疑。
而《古屋疑云》跟这本书更是相像,冒充亲人,以获取不属于自己的钱。
当看到“利蒂希亚·布莱克洛克小姐”有妹妹并且已死的时候,就瞬间想到这个“利蒂西亚”是不是就是那个“妹妹”,而真正的利蒂西亚已经死了。
不过多拉总是叫“利蒂”洛蒂也真是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觉着外国人的名字很复杂,名、姓、昵称、尊称,好多好多。翻译过来就更纠结了。
没有深究,但这个感觉一直挥之不去。
书中说夏洛特和利蒂西亚的脑力实际上并无很大差异,不能苟同。总是觉得一个人的行事方式受环境的影响比先天因素大。
除了这点,其他的还是挺符合逻辑的。
马普尔小姐系列,更喜欢之前看的《借镜杀人》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8 08:00 , Processed in 0.434163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