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0
|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 沙灣徑25號 |
最新书评 共 5 条
philip
我刚读完了第一部分,但是其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感同身受。本人住在和香港差不多的上海。同香港一样,上海也是人多地少的城市。同样寸土寸金,同样有着悠久人文背景。上海的每桩旧洋房都有它含有血泪的故事。但是,我们是否对这些文化地标重视过呢?是否只是关心这些洋房地皮是否坐落在黄金地段?铲平它能产生多少的经济利益。我们没有像龙先生讲的对每栋老建筑进行仔细的调查,记录下他们所见证的一桩桩老故事。也没有对他们进行仔细的分类,那些改保护,那些该合理利用,那些改重新维修。龙先生讲到了“国际化”问题,是否铲平了旧房屋,老弄堂,建起了高楼大厦,摩天大楼就是国际化大都市了。不是把每条街道都修成一个模样,两边都高楼林立,橱窗里都展示这个种名牌,售货员都带着同样的笑脸就能成为国际化大城市。这种大城市只要有钱都能建成,而城市本身特有的文化气质是无法用钱能获得的。现在香港也好,上海也好,其他国内的大小城市都向着所谓的国际大都市开动着推土机。而他们丢弃的恐怕才是这个城市真正需要的东西“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香港有龙老师为他提出了这个问题:“香港你往哪里去?-----对香港文化政策与公民社会一点偏颇的观察”。上海和其他国内城市有谁能为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详情
王一然
搬到香港以后,住在港岛西南一个叫薄扶林的区域,离香港大学不远。每去中环,必路过港大宿舍几座白色岗楼样的建筑。后来知道,这里就是沙湾径25号。
读龙应台的沙湾径25号,面对的就是她书中写的那一片繁忙的南中国海,看她书中的紫荆花盛开在身边,有她书中的老鹰在身边盘旋。而读书人与写书人,同是移居香港的旅人,因此有深刻的共鸣。
忽然觉得龙应台作品的特点,可以这样来概括: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匹夫之勇,在于她的直言不讳,在台湾`大陆`香港`新加坡到处“放火”。并不因为身为过客而欲言又止。妇人之仁,在于她文章中感性的流露,如对老人`孩子`弱者的关爱同情,对自然生物的感动。
这句话,既可以从负面来解释,也可以从正面来解释。但无疑它是龙应台作品广受欢迎的原因。
只是,龙应台尽管以“放火”著称,却有一个地方是她从来不曾批判的。这个地方,是她居住了十余年的德国。每一次在她的文章中出现的德国,一定会是一个先进的样本,道德的模范。事实上,许多批评华人地区的文章,引子都是德国的先进事例。比如德国十岁小孩都知道树不能随便砍,我们中国人就不知道。比如德国人都知道有小孩在不要穿红灯以树立榜样,台湾的总统未必有这个涵养。看得多了,就有些烦。
德国是一个完美的地方吗?不是的。笔者旅居国外十余年,也有好友住在德国。每一个地方,必有它的好处与不好处,这是正常的。为什么龙应台这样火气大的人,却看不到德国的一点点瑕疵呢?
从文中看,尽管龙应台在德国住了很长时间,夫婿也是德国人,但是她内心深处对德国是保持着相当距离感的“敬畏”。原因在于她始终没有真正融入到德国社会中去,她的生活天地主要是家。我们看到她对德国社会的了解,大多是间接而来,如通过上学的儿子们带回来。因此在德国的龙应台如同坐在一个看台之上。而许多时候对于一个社会真正的了解,是需要身体力行地深入其中体会其甘其苦的。
龙应台对德国始终是仰视的,而对华人世界是平视乃至俯视的。
我们也可以说,龙应台对德国是隔靴搔痒的,而对华人世界是有着切肤之亲和之痛的。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07:40 , Processed in 0.426865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