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 沙灣徑25號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3-9-8 19:16
  • 签到天数: 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8:5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這一刻,龍應台彷彿五十多年前流亡南下的讀書人,香港彷彿亮着風燈的客棧:一壁爐火,半盞冷酒,一頓粗飯,一床久違的溫暖,靜夜裏偶爾傳來的幾聲咳嗽,撩起的也許是江南故人多病的惦掛;天亮後幾個頑童喧鬧的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82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4 12:07:29 | 只看该作者
      終於鑽出叢林,正要分辨東西南北回家
      之路,發現一座樸素的牌樓,「東華醫院
      義莊」,後面幾行俊秀的楷書:
      「去年九月二日颶風肆虐義莊 屋瓦遍
      受摧殘 小徑牌樓 均為傾毀 不獨觀瞻所系
      抑亦旅櫬難安妥 乃鳩工石材重新修葺 巍
      峨(王褱)麗恢復舊觀 茲已告成 略志其梗
      概如右」。落款是「中華民國廿七年」。
      老樹森森,小徑幽然,再往深處行去,
      香花樹下有一副對聯:
      向何處同參靜悟 也有離亭風笛 遠寺霜鐘
      到此間權作居停 半是金穀衣冠 玉樓粉黛
         青煙往上繚繞,香花簌簌落下。一片寂
      靜。
      
      
      
      落款是「中華民國廿七年」。 这个是怎么
      情况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6 10:33:33 | 只看该作者
      我刚读完了第一部分,但是其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感同身受。本人住在和香港差不多的上海。同香港一样,上海也是人多地少的城市。同样寸土寸金,同样有着悠久人文背景。上海的每桩旧洋房都有它含有血泪的故事。但是,我们是否对这些文化地标重视过呢?是否只是关心这些洋房地皮是否坐落在黄金地段?铲平它能产生多少的经济利益。我们没有像龙先生讲的对每栋老建筑进行仔细的调查,记录下他们所见证的一桩桩老故事。也没有对他们进行仔细的分类,那些改保护,那些该合理利用,那些改重新维修。龙先生讲到了“国际化”问题,是否铲平了旧房屋,老弄堂,建起了高楼大厦,摩天大楼就是国际化大都市了。不是把每条街道都修成一个模样,两边都高楼林立,橱窗里都展示这个种名牌,售货员都带着同样的笑脸就能成为国际化大城市。这种大城市只要有钱都能建成,而城市本身特有的文化气质是无法用钱能获得的。现在香港也好,上海也好,其他国内的大小城市都向着所谓的国际大都市开动着推土机。而他们丢弃的恐怕才是这个城市真正需要的东西“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香港有龙老师为他提出了这个问题:“香港你往哪里去?-----对香港文化政策与公民社会一点偏颇的观察”。上海和其他国内城市有谁能为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28 03:23:15 | 只看该作者
      因为共同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很想知道同为异乡人的她都在思考着什么。是她告诉我,许许多多关于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看过她的杂文,激扬文字。但更喜欢她的散文,关于亲情,关于行走,关于生命的姿态。她以我所羡慕的那种姿态生活着。作为母亲的万般柔情,作为女儿的恭谦孝顺,作为女人的独立自强,作为文化学者的正义与担当。乍看起来,她是个不苟言笑的人,言语间却不失温文尔雅的气质与柔情。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2 13:16:35 | 只看该作者
      我在我5平米的小屋里,盘腿坐在床上,窗台上放着一杯袅袅的普尔,我在读这本书。
      
      那气氛仿佛与书中的一切不符,但我喜欢。
      
      正因为龙应台冷眼看到的这个城市,我是真心喜爱。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15 19:08:57 | 只看该作者
      搬到香港以后,住在港岛西南一个叫薄扶林的区域,离香港大学不远。每去中环,必路过港大宿舍几座白色岗楼样的建筑。后来知道,这里就是沙湾径25号。
      
      读龙应台的沙湾径25号,面对的就是她书中写的那一片繁忙的南中国海,看她书中的紫荆花盛开在身边,有她书中的老鹰在身边盘旋。而读书人与写书人,同是移居香港的旅人,因此有深刻的共鸣。
      
      忽然觉得龙应台作品的特点,可以这样来概括: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匹夫之勇,在于她的直言不讳,在台湾`大陆`香港`新加坡到处“放火”。并不因为身为过客而欲言又止。妇人之仁,在于她文章中感性的流露,如对老人`孩子`弱者的关爱同情,对自然生物的感动。
      
      这句话,既可以从负面来解释,也可以从正面来解释。但无疑它是龙应台作品广受欢迎的原因。
      
      只是,龙应台尽管以“放火”著称,却有一个地方是她从来不曾批判的。这个地方,是她居住了十余年的德国。每一次在她的文章中出现的德国,一定会是一个先进的样本,道德的模范。事实上,许多批评华人地区的文章,引子都是德国的先进事例。比如德国十岁小孩都知道树不能随便砍,我们中国人就不知道。比如德国人都知道有小孩在不要穿红灯以树立榜样,台湾的总统未必有这个涵养。看得多了,就有些烦。
      
      德国是一个完美的地方吗?不是的。笔者旅居国外十余年,也有好友住在德国。每一个地方,必有它的好处与不好处,这是正常的。为什么龙应台这样火气大的人,却看不到德国的一点点瑕疵呢?
      
      从文中看,尽管龙应台在德国住了很长时间,夫婿也是德国人,但是她内心深处对德国是保持着相当距离感的“敬畏”。原因在于她始终没有真正融入到德国社会中去,她的生活天地主要是家。我们看到她对德国社会的了解,大多是间接而来,如通过上学的儿子们带回来。因此在德国的龙应台如同坐在一个看台之上。而许多时候对于一个社会真正的了解,是需要身体力行地深入其中体会其甘其苦的。
      
      龙应台对德国始终是仰视的,而对华人世界是平视乃至俯视的。
      
      我们也可以说,龙应台对德国是隔靴搔痒的,而对华人世界是有着切肤之亲和之痛的。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10:04 , Processed in 0.05675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