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遥远的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遥远的桥》:在装甲部队进行大规模强攻时将要走过的这个狭窄走廊上,有五座大桥要攻占。这五座桥必须由空降部队突袭,完好无损地攻占下来。盟军第一空降集团军副司令弗雷德里克-布朗宁中将担忧的是第五座桥,它是下莱茵河上的那座关键的桥梁,坐落于一个叫阿纳姆的地方。在德军营地后面64英里。他指着地图上的阿纳姆大桥,问道:“装甲部队到达我们这里要用多少时间?”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爽快地回答道:“两天。”布朗宁仍然看着地图,说道:“我们能够坚守四天。”接着他又说,“不过,长官,我认为我们可能是要前往一座过于遥远的桥了。”——1944年9月10日.蒙哥马利的司令部举行了讨论市场花园行动的最后一次会议。这里是罗伊·E.厄克特少将的回忆录《阿纳姆》中的回忆。

    作者简介
      科尼利厄斯·瑞恩是伟大的纪实文学作家、著名记者,有《最长的一天》和《最后一役》等作品。

    最新书评    共 8 条

    极光缠    关于作者:   如果说最伟大的战地记者是罗伯特卡帕,那么科尼利厄斯瑞恩几乎一定是最成功最受欢迎的军事历史作家了。他的三部煌煌巨著在星汉灿烂的战争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熔纪实性严肃性可读性于一体,书中的每个细节都有据可查,他宏观概览加精细微观细节的写作手法甚至影响了后来大多数西方的战争文学作品。从《六日战争》到《黑色五月》,瑞恩的印记影响着我们的阅读和习惯。         关于翻译:   本书的翻译不得不说是一大败笔。五星的原作,扣一星在翻译上。   搜索了一下,译者王义国老师应该是一位全心研究美英文学的学者,而且似乎以前的译著都言辞优雅,水平颇高。可惜《遥远的桥》文中大量的军事术语和武器装备翻译错漏百出,似乎也不能完全怪译者,“术业有专攻”嘛。不过堂堂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难道没发现?!就不能找个明白人好好校对一遍吗?   想起以前在海军指挥学院,一位中校军官指着AIM120导弹的图片说:“这是爱国者地对空导弹。”指着F-18的图片说:“这是台湾装备的幻影2000战斗机。”……我登时泪流满面,那里可是海军的学府呀,图上讲得可是台湾诶!不说了……      想起翻译上的几个明显错误,记一下:   全书中的德国“黑豹”坦克翻译得严重的前后不一,“美洲虎”“美洲豹”“马克V型”……没看过英文版,所谓“马克V型”应该是“Mark V”的误译,比较恰当的翻译应该是德国五型坦克绰号“黑豹”。“黑豹”这个单词和现在德国陆军的“豹2”坦克的“豹”不是同一个单词(我懒了,就不查了)……同样的问题在四号坦克上也有。   “口径为45毫米的柯尔特自动手枪”,.45口径手枪弹表示鸭梨很大……   “……列兵XX遭到了一枚迫击炮弹的打击,严重脑震荡……”这位弟兄的脑袋真结实……   “防坦克导弹”,美军巴祖卡情何以堪,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导弹德国X7表示虽然名头被抢了,但情绪稳定……      文中居然提到了德军装备不多的多管火箭炮,呵呵,很难得。   还有一篇书评提到了关于英军也有很多错,这方面不大懂了。   就写这么多吧。     详情 发表于 2013-8-4 09:46
    畅宝宝    一场惨烈的失败,换一个角度知道德军为什么可以横扫欧洲!不过还是好奇原文。看中文感觉表达的困难!可是真厚啊,赶上词典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8-4 10:11
    shumi2    并非战略错误,实在是战术上不可行。   但既然那么多以理性著称的德国军人也能疯狂追随精神病人希特勒,那么   我们也该原谅蒙哥马利与盟军将领们急于结束战争的最后一次表现欲望。      值得思考的是,放在今天,当101和82再次发动攻击时,中国军队能守住我们的最后那座桥吗?或者,   如果中国军队要实施自己的市场花园行动,会不会依然是 a bridge too far?      ------------   花絮:      书中(79页)提到,布里尔顿曾经准备让“里奇韦将军”接替布朗宁指挥空降行动。谁是“里奇韦将军”?就是朝鲜战争中的Matthew Bunker Ridgway!   1942年8月,Ridgway接替Omar Nelson Bradley担任82空降师的师长(82,可真是支出帅才的部队);在市场花园行动前夕(44年8月),才将指挥权移交给James Maurice Gavin将军,随后出任18空降军军长。50年接过了第8集团军的指挥权,扭转了朝鲜战争的美军局势。他被视作美军空降三杰之一。   如果,是Ridgway指挥市场花园行动,会有另一番景象吗?  详情 发表于 2013-8-7 07:01
    原教旨    解放军文艺在此暴殄天物!      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垃圾的翻译,原著配得上5颗星,翻译水平,要我说一颗星都不配。不过一些译注倒像点事,多少是懂点行的,但译注作者水平有限,而且明显对英国陆军独特的军事文化了解不足。不过中国大陆就找不出几个了解英国陆军的,可以理解。  详情 发表于 2013-8-10 15:17
    月上中    市场花园行动,一场因盟军个别指挥官的虚荣心而促成的失败行动,作秀的成分远大于对战局的实际影响。大规模的空降行动并不适用于二战,战争后期,盟军指挥官轻敌的心态、轻率的决定,最终导致了这场失败的悲剧。  详情 发表于 2013-9-2 19:07
    Logout    有些的长句结构都不变一下,读起来没有中文的感觉      C-47轰炸机之类的错误更让人无语,不知道C-47的C是什么意思可以去查,google一下两秒钟就能解决的问题。      这书如果是海南出版社出的,翻译还算不错,比那套第三帝国系列强百倍。但作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作品,只能说他不合格  详情 发表于 2013-9-17 04:59
    老探戈    我们这一代人进新闻行,很大程度上甚或相当一些人,是受了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的影响——观念、态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资料搜集手法和写作风格。至今,我还会向新入行的晚辈们推荐这本书,只是不知道,忙忙碌碌疲于应付的他们是否有时间沉下心来细细地读一读。无论是做记者还是编辑,这本书都值得精读,而且应该隔三差五再回头看看;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范本,是一种经典,也是一种参照物。      我一直都喜欢美国新闻同行所写的东西——他们的很多写作原则和方法可以从威廉·E·布隆代尔的《〈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那本书里一管窥豹,而且,我把他们的这些作品或者故事,当成自己学习的样板——无论从资料搜集的手段上,还是从写作手法上。其实,在《光荣与梦想》之前,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就已经让我注意到了这些,但是,《第三帝国的兴亡》那时给予我的,更多的还是其历史方面的价值。      读的多了,慢慢总结出美国同行在写作上所使用的一般规律,借用绘画的术语来说,亦即点、线、面的完美结合。在类似的作品中,无论他们所描述的对象是历史还是现实,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使用这个规律,即:在大的事件上,有完整的或基本的“面”;在涉及事件的人群中,有不同的“线”;具体到事件中的个人,则有生动细致的“点”;而所有的这些点、线、面又纵横交错,近乎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让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事件的全貌,而且还可以看到这些事件对个人以及他们所属的人群的影响。就像拍电影,既有远景,又有特写;在史诗般的恢宏气势中,也不忘把焦点对准那些参与其中的个人,哪怕他是一个普通人。后来,很多电视纪录片所采用的手法,似乎也没有摆脱这个规律,甚至成为了一种标准的范式。      这个规律,最近在读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的三部关于二战的著作时,感觉得愈发强烈。      瑞恩(1920-1974)是爱尔兰人,晚年加入美国国籍。1943年,作为《每日电讯报》的战地记者进入二战的欧洲战场,随军报道直至攻克柏林,后又转至太平洋战区。当年他从战场上发回的报道,我没有见过,但是他的出色工作却在一些资料中有所见闻。不过,让我对他感兴趣的,还是他那三部关于二战的著作——《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最后一役The Last   Battle》和《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按初版出版时间顺序)。      这三部著作中的两部——《最长的一天》和《遥远的桥》曾经拍成过电影,这两部片子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其中,《最长的一天》开头和结尾处那顶遗落在海滩上的钢盔,《遥远的桥》里战斗的惨烈,都让我念念不忘。      最近两个多月以来,集中读了关于二战的一些著作,包括美军、苏军、德军将帅的回忆录,瑞恩的这三部作品,以及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相关;最难啃的丘吉尔的六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现在仍在读中。      瑞恩的三部作品,一般认为属于“历史文学”的范畴,但是,在我看来,其文学性固然重要,而其历史价值和新闻价值则远远高于其文学性。按照个人看法,我更愿意把这三部著作定义为“新闻报道性历史”或“历史性新闻报道”;因为这三部作品,基于大量的对当事人的采访、基于大量资料尤其是历史档案的搜集和占有,其写作的出发点严格基于史实的基础,而且“无一字无出处”。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当成文学作品看待,其价值和意义都是多重的——首先是历史;而作为一个记者的作品,它们又几乎完全采客观中立的立场和角度,并没有很多的作者评述;最后,才是文学性,而这一点决定了阅读的快感。      三部作品的准备和完成时间依次如下:《最长的一天》,十年;《最后一役》,三年;《遥远的桥》,七年。在《遥远的桥》的写作过程中,1970年,瑞恩罹患癌症,但他仍然以巨大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完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1974年,该书完成,以最快的速度出版,同年,瑞恩英年早逝,此书遂成斯人绝唱,令人扼腕叹息。      三部作品的中译本厚达近1200页,但读起来却并无劳累之感。每捧读一本,总不忍释卷,恨不得一口气读完。这种畅快的阅读快感,应该归功于瑞恩娴熟运用的点、线、面相互交织的写作方法;其中,除了《最后一役》因为引用资料过多、基础调查粗放的原因而略显逊色之外,其余两部都堪称非虚构文学的经典。      说实话,捧读这三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产生一种惊异——这样结构复杂、线索繁复的作品,不知道瑞恩究竟如何开笔;然而,这种惊异在阅读过程中又往往转变为一种敬意——对一个前辈同行的敬意,对态度和理想的敬意。      一个人一辈子能写出其中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称得上“优秀”,但瑞恩用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三部这样优秀的作品,则简直可以称其为“伟大”。而我们,今天只能望其项背,如同面对《光荣与梦想》和《第三帝国的兴亡》一样面对它们,同时,心中充满尊重和敬仰。  详情 发表于 2013-9-17 23:07
    虎牙哥          战争与绝唱         继《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和《最后一役》(The Last Battle)两部作品之后,克尼利厄斯瑞恩倾余生之力,历时七年,写作了结构最庞大、内容最丰富的《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从而完成了堪称经典的“二战”纪实文学三部曲。和前两部作品出版后的情况相似,《遥远的桥》一问世就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当年的畅销书。而根据本书拍摄的同名电影则以2亿3000万的票房成为1977年的票房冠军,并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多个奖项。   在这三部作品当中,《最长的一天》是用时最长、文字却最少的作品,它以完全的纪实风格和再现战争细节的成就,成为非虚构文学的里程碑,轰动世界,它不仅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也给作家造成了不小的创作压力。在接下来《最后一役》的写作中,瑞恩并没有沿用上一部作品的方法,虽然实地考察和幸存者访问仍然做得相当细致,但与《最长的一天》相比,这方面所下的功夫要小得多,他大量使用当时所能找到的各种资料,而在细节的搜集和事件查证方面也较为粗疏,这样做的结果是写作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近五十万字的篇幅,他在三年时间里便告完成。虽然《最后一役》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作品,而且读者和专家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这部书的出版并没有给瑞恩本人带来成功的快乐,他对这部作品有许多不满,并把不满归结到研究和写作的方法上。   于是,此后不久,1967年,瑞恩雄心勃勃,开始着手第三部作品《遥远的桥》的研究与写作,而且,他采用了和《最长的一天》更为接近的方式。不幸的是,1970年,他被诊断出患了癌症,并不得不开始化疗。仿佛是要与死亡进行角力和竞赛,瑞恩忍受着疾病和化疗的双重痛苦,加快了作品研究和写作的进程,中途几次病危,许多人认为他可能无法完成作品了,瑞恩本人也认为,自己很有可能看不到作品的出版了。在写作开始之后的第七年,瑞恩罹患癌症的第五个年头,即1974年,《遥远的桥》宣告完成。出版商用最快的速度出版了该书,当时,瑞恩的病情正在好转,似乎有康复的可能。瑞恩不仅目睹了新书的出版,还参加了为新著进行的宣传活动,但在宣传旅行的中途,他却再次住进了医院。1974年11月23日,克尼利厄斯瑞恩与世长辞。本书煌煌数十万言,遂成斯人绝唱。      《遥远的桥》描写的是“市场花园行动”(Operation Market Garden)从计划到结束的全过程,它是二次大战中最大胆而又最具想像力的作战行动,也是盟军在欧洲战场上所蒙受的唯一一次重大失败。诺曼底登陆成功之后,盟军决策层踌躇满志,发起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空降部队和地面部队的联合攻势,要一举在圣诞之前打跨德国人,结束战争。为这次规模宏大的行动,盟军投入了几千架飞机几万名兵力。   “市场花园行动”分“市场”和“花园”两个部分。“市场”方面即空降部队的行动,有3个空降师参与:泰勒少将的美军第一0一空降师将在艾恩德霍芬空投,并攻占在费赫尔的各个渡口;加文准将的美军第八十二空降师将在马斯河与瓦尔河的桥梁上着陆;厄克特少将的英军第一空降师以及隶属于该师的波兰伞兵旅,将在敌人营地后面64英里处的阿纳姆大桥上着陆。空降部队将为地面部队的进军提供一个“走廊”。在装甲部队进行大规模强攻时将要走过的这个狭窄走廊上,有5座大桥要攻占。这5座桥必须由空降部队突袭,完好无损地攻占下来。盟军第一空降集团军副司令弗雷德里克布朗宁中将所担忧的,是第五座桥,也就是在莱茵河上的那座关键性的阿纳姆大桥。这就是那座“过于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而这次行动的“花园”部分,就是地面部队的行动,他们将与伞兵会合。   英军第一空降师对阿纳姆大桥的攻占,是“市场花园行动”成败的关键。如果不能夺下并守住这个最为重要的莱茵河渡口,蒙哥马利的要解放荷兰、包抄齐格菲防线、并且跃进到德国的鲁尔河工业区的战略构想,就会失败,也就无法“迅速而又顺理成章地”结束这场战争。   1944年9月17日,盟军空降部队开始着陆。荷兰人民确信解放在即,而德国人则敬畏地注视着盟军空降部队从天而降。   同一天上午,第三十军开始进军。他们沿着一条狭窄的马路行进,德国人的炮火倾倒在排成一行的坦克和车辆上。地面进攻几乎是刚刚开始就停止了。而敌后64英里处的身在阿纳姆的英军第一空降师是不可能坚持长久的。   英军第一空降师就是著名的能征善战的“红毛鬼子们”,在那座至关重要的阿纳姆大桥5英里之外着陆,只能攻占大桥的北端。更糟糕的是,他们恰好降落在了一个党卫军装甲师当中。一个师被切成几块,师长厄克特少将与他的士兵脱离达36小时,而那又是极其关键的36小时,是一个置身敌后的师群龙无首的36小时。   按照计划,地面装甲部队应该两天之后就到达空降部队,4天就是坚持的极限了。第一空降师最迟应该在第四天解围,但直到第九天,第三十军也没有到达。显而易见,第一空降师的结局只能是被消灭。   苦战9天后,蒙哥马利命令第一空降师从阿纳姆突围,而撤退的代号为“柏林行动”。明明是撤退,只能是离柏林越来越远,可撤退又冠以“柏林行动”,不仅令人啼笑皆非,而且具有近乎残忍的讽刺性。结果是,空投在阿纳姆的10000名士兵当中,只有2300人突围成功,1400人阵亡,6000人则成了德军的俘虏。   市场花园行动失败了,在1944年结束二战的机会也随之失去。固然盟军主要是英军蒙受了重大伤亡,但损失最大的却是荷兰平民。他们的家园遭到了摧毁,被炸成了“巫婆的大锅”, 变成了最血腥的战场。在这场战役的过程中以及接下来的漫长冬天的大饥馑中,大量平民死亡。蒙哥马利辩称,“市场花园行动”仍然获得了百分之九十的成功,可荷兰武装部队总司令伯恩哈德亲王却痛切地感到:“我的国家再也消受不起蒙哥马利的另外一次奢侈的胜利。”      阿钠姆战役是二战中最具有戏剧性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让盟军付出的代价是,伤亡人数几乎是诺曼底D日登陆的两倍。美国历史学家约翰C沃伦写道:“尽管蒙哥马利断言,它是百分之90成功,但他的宣称只不过是一种安慰性的修辞手法。除了阿纳姆之外,所有的出击目标都夺取了,但没有夺取阿纳姆,别的一切也就毫无价值。作为对这么多的勇气和牺牲的回报,盟军赢得了一个50英里长的突出部——从这个突出部哪里也去不了。”蒙哥马利的断言,是典型的行百里者半九十。一场战役,只有两种可能,不是成功,就是失败。“百分之90成功”,只是聊以自慰而已。   而且这次失败,是无谓的牺牲。在诺曼底登陆中,盟军空降部队蒙受了重大伤亡。不同的是,虽然伤亡重大,但诺曼底登陆却揭开了二战新的一页,它标志着盟军从西线反攻的开始。但阿纳姆战役,盟军付出了比诺曼底登陆伤亡人数多一倍的代价,换来的结果却是,战争又回到了这场战役开始的地方。   行动的失败,整个战役的鼓吹者和直接指挥者蒙哥马利固然负有责任,但盟军的决策层每个人亦都难辞其咎。蒙哥马利是盟军中用兵最谨慎的将领,却居然制订了这么一个大胆的计划,这令德军将领都感到惊奇。所谓“骄兵必败”,是多种种因素促成了这次大规模的空降行动。由于诺曼底战役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因而盟军将领中有一种盲目的自信和飘飘然的情绪,乐观地以为圣诞以前就可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蒙哥马利于是突发奇想,打算穿过德军防线的薄弱地点,单兵挺进。他认为,在被德国人占领了4年的荷兰,德军兵力薄弱,如果空降部队能够攻占那些关键性的桥梁,他就能派装甲重兵,全速穿越荷兰,横扫德军,在圣诞之前攻克柏林。   促成这次行动的还有更牵强的理由。艾森豪威尔急于使用空降部队,华盛顿也敦促他使用空降部队——不论是艾森豪威尔的顶头上司、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还是美国空军司令亨利H阿诺德上将,都想赶在欧战结束之前,让刚刚组建的盟军第一空降集团军有所作为,惟恐它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一向不和的艾森豪威尔与蒙哥马利,这一次难得地一拍即合。   这些踌躇满志的将领们并没有明白,在混乱的溃败表象下,德国人已经开始稳定他们在西线的兵力,而且,伞兵与党卫军装甲部队已经调动进入了阿纳姆。尽管英军情报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计划制订者们却不予考虑。在制订计划的时候,他们没有把诺曼底登陆的教训考虑进去,甚至没有把三年前德军克里特岛登陆的教训考虑进去。虽然这两次登陆都获得了成功,但最应当汲取教训是:伤亡重大。而这整个过程中的自大、粗疏、忽视常识和缺乏充分的准备,却需要士兵们的青春、鲜血和生命去报偿。      《遥远的桥》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但同时也是一部历史著作,它的价值是多重的。在我们所能查到的关于“市场花园行动”的介绍中,参考书目的第一部就是本书,它已然被看作研究“市场花园行动”的权威历史著作。   这又是一位记者所写的历史著作,目的就是真实记载历史。英国著名报人斯科特说过:“评论是自由的,但事实是神圣的。”而事实要神圣,就必须真实。本书以“不为尊者讳”的历史勇气,挽救了一段重要的史实。   因为“市场花园行动”是一个重大的失败,官方的史书往往会对此语焉不详。在写作本书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去已经快30年了,尽管同盟国和德国的记载卷帙浩繁,但对寻找幸存者的当代历史学家来说,踪迹却正在变得模糊。许多最重要的人物已经死去,对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的答案也随着他们消失。在诺曼底登陆之后的所有的重大计划和战役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市场花园行动”了。然而,除了一些个人回忆以及在官方和半官方的史书中的几个章节之外,这个悲惨的故事在当时实际上很少有人知晓。如果没有这本书,许多重要的历史事实将永远湮没在逝去的岁月中。   这本书,是站在所有参与者的立场——即盟军、德国人、荷兰地下组织以及荷兰平民的立场,对一个失败的战役提交出的第一个完整的描述,而且极有可能也是最后一个完整的描述。   书中再现了“市场花园行动”可怕的九个昼夜的全过程,而为这九个昼夜的经历提供了信息的,就有1200多人。这些军人、前军人以及平民,无私而且毫不吝啬地付出他们的时间,接受作者采访和询问,或带作者参观战场,或与作者一起沉入对往事的回忆。而作家则从浩翰如海的日记、信件、军事专著、电话记录、仔细保存下来的战后报告、地图和照片中,寻找历史证据和细节。而所有这些,对后人来说几乎是难以逾越的。所以我们可以说,这场战役是不可复制的,这本书也不可重写。       “市场花园行动”不仅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空降作战行动,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空降作战行动,可以预见的是,它也许将会是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中规模最大的空降作战行动。如果说“市场花园行动”是一个悲剧,那么,它最宏亮、最沉重的咏叹调一定是由空降兵们唱响的。“我们是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我们是掐断敌人咽喉的铁手,我们是从天而降的雄狮,面对四周凶残的狼群,我们无畏无惧,浴血奋战!”这就是空降兵,他们的英勇事迹为人们所铭记。相较于其他兵种,空降兵意味着更大的危险和更多的牺牲,是战争中伤亡最剧的兵种之一。他们往往要深入敌人的纵深区域,远离己方,得不到增援,没有重型武器,面对优势敌人而奋勇作战。   “市场花园行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英军第一空降师在阿纳姆的奋力抵抗,却被人们视为军事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壮举之一。那些阿纳姆大桥北入口处坚守的空降兵勇士,表现出了一种天生的勇气,以及藐视敌人的磅礴气势。他们顽强战斗,浴血坚守,不让德国人夺取大桥。他们阻挡住德国人达三天两夜,以不足六百人的兵力,独自达到了一个整编空降师的出击目标,而且坚持的时间,超出了这个师所本应该坚持的时间。   在战斗中,除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训练有素的作战水准,空降兵们还有着感人至深的同志情谊。在英国的步兵领导人似乎显得有点麻木不仁的时候,对于美军空降兵们来说,却只有一个目标:拯救在阿纳姆的英军伞兵兄弟。英国和美国的空降兵,在迸溅的热血里团结起来,一样的骄傲和共同的目的把他们联结在了一起。   同样感人的还有荷兰的老百姓,他们同空降兵们一起承受着战争的磨难和所带来的牺牲,同时还自发地看护和救治伤员(包括德军的伤员),他们与空降兵们休戚与共,一同经历着瞬间的生与死,一起承受战争的苦难。   本书的第四部《围困》和第五部《巫婆的大锅》是作家描写最细致、感情最充沛的部分,许多段落常常会让读到它的人灵魂震颤,为过去的死者和生者的遭际而心痛如碎。对战争场面的真实叙述,来自作家详尽的调查采访,而那些感人至深的文字,则应是出于作家本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当作家本人在死亡随时可能来临的境况下奋力写作时,他一定对战争中的士兵所面对的残酷、绝望和焦虑感同身受,所以他能如此充分地表现士兵们那天神般的英勇,而在写到年轻士兵或患上战斗疲劳症,或因战争的可怕经历而精神异常时,作家表现出了多么深切的悲悯!   这次空降行动的亲历者、当时的美军第八十二空降师师长加文在读过本书后说:“我不知道还有别的描写二战的文学作品,在对人的勇气的刻画上能够这样令人感伤,这样令人敬畏,这样精确。”   ……………     详情 发表于 2013-9-18 10:11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23:50 , Processed in 0.295346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