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思考的是,放在今天,当101和82再次发动攻击时,中国军队能守住我们的最后那座桥吗?或者,
如果中国军队要实施自己的市场花园行动,会不会依然是 a bridge too far?
------------
花絮:
书中(79页)提到,布里尔顿曾经准备让“里奇韦将军”接替布朗宁指挥空降行动。谁是“里奇韦将军”?就是朝鲜战争中的Matthew Bunker Ridgway!
1942年8月,Ridgway接替Omar Nelson Bradley担任82空降师的师长(82,可真是支出帅才的部队);在市场花园行动前夕(44年8月),才将指挥权移交给James Maurice Gavin将军,随后出任18空降军军长。50年接过了第8集团军的指挥权,扭转了朝鲜战争的美军局势。他被视作美军空降三杰之一。
如果,是Ridgway指挥市场花园行动,会有另一番景象吗?
瑞恩(1920-1974)是爱尔兰人,晚年加入美国国籍。1943年,作为《每日电讯报》的战地记者进入二战的欧洲战场,随军报道直至攻克柏林,后又转至太平洋战区。当年他从战场上发回的报道,我没有见过,但是他的出色工作却在一些资料中有所见闻。不过,让我对他感兴趣的,还是他那三部关于二战的著作——《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最后一役The Last
Battle》和《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按初版出版时间顺序)。
继《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和《最后一役》(The Last Battle)两部作品之后,克尼利厄斯瑞恩倾余生之力,历时七年,写作了结构最庞大、内容最丰富的《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从而完成了堪称经典的“二战”纪实文学三部曲。和前两部作品出版后的情况相似,《遥远的桥》一问世就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当年的畅销书。而根据本书拍摄的同名电影则以2亿3000万的票房成为1977年的票房冠军,并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多个奖项。
在这三部作品当中,《最长的一天》是用时最长、文字却最少的作品,它以完全的纪实风格和再现战争细节的成就,成为非虚构文学的里程碑,轰动世界,它不仅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也给作家造成了不小的创作压力。在接下来《最后一役》的写作中,瑞恩并没有沿用上一部作品的方法,虽然实地考察和幸存者访问仍然做得相当细致,但与《最长的一天》相比,这方面所下的功夫要小得多,他大量使用当时所能找到的各种资料,而在细节的搜集和事件查证方面也较为粗疏,这样做的结果是写作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近五十万字的篇幅,他在三年时间里便告完成。虽然《最后一役》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作品,而且读者和专家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这部书的出版并没有给瑞恩本人带来成功的快乐,他对这部作品有许多不满,并把不满归结到研究和写作的方法上。
于是,此后不久,1967年,瑞恩雄心勃勃,开始着手第三部作品《遥远的桥》的研究与写作,而且,他采用了和《最长的一天》更为接近的方式。不幸的是,1970年,他被诊断出患了癌症,并不得不开始化疗。仿佛是要与死亡进行角力和竞赛,瑞恩忍受着疾病和化疗的双重痛苦,加快了作品研究和写作的进程,中途几次病危,许多人认为他可能无法完成作品了,瑞恩本人也认为,自己很有可能看不到作品的出版了。在写作开始之后的第七年,瑞恩罹患癌症的第五个年头,即1974年,《遥远的桥》宣告完成。出版商用最快的速度出版了该书,当时,瑞恩的病情正在好转,似乎有康复的可能。瑞恩不仅目睹了新书的出版,还参加了为新著进行的宣传活动,但在宣传旅行的中途,他却再次住进了医院。1974年11月23日,克尼利厄斯瑞恩与世长辞。本书煌煌数十万言,遂成斯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