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2| 0
|
黄金探案系列 约瑟芬·铁伊推理全集 |
最新书评 共 21 条
linden
犹豫了很久,给它三星还是四星。
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被誉为第一推理小说的这本著作。我并不否认这部小说的优秀之处,这是觉得它是一部局限于一定语境中的优秀著作。
就像很多身边的许多中年男士喜欢看考古、历史类的电视节目一样,这类题材需要一定的语境。它是否属于你所感兴趣或了解的那段历史,或者跟性别也有关系。至少,喜欢这类主题的男性数目远远大于女性。
当然,我没有忘记,铁伊也是一位女士。但是她缜密而冷静的推理能力,更倾向于男性的心理特征。对于那些具有欧洲文化背景、或者了解英国历史的人群眼中,它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因为它所引起的颠覆和震撼效果。但是对我们来说,距离感大大减弱了这种效果。
理查三世的沉冤昭雪并未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汤尼潘帝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一件小事出于政治或宗教的需要,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知情者却缄口不言,直至将所有的目击者和证据带入坟墓,让谎言心安理得的被镌刻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着各种各样的汤尼潘帝,你有没有加入到它的塑造中去呢?
详情
西风破
这是铁伊最著名的作品,长久以来高居历史推理类第一名。但读过之后,还是觉得离黄金时代大师的解谜巨作相距甚远,当然,这是从纯本格推理的角度。但是,如果对都铎王朝前后的历史、人物以及复杂的关系有娴熟的了解,读这本小说时,又能增加无穷的乐趣。
我缺乏对英国中世纪那段历史的了解,也对此书的推理成分颇有微词,但是还是忍不住想要提笔,写一段感悟。全因为书中多次提到的汤尼潘帝。
所谓的汤尼潘帝,是铁伊在书中提到的例子,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所信的那些“确凿”的史实,有时往往离真相相去甚远。被历史学家渲染的死伤无数的暴力流血镇压事件,其实就是一群对立的人互相推推嚷嚷发泄一下,最后某几个人流了鼻血而已,其重量级甚至连地方志都没有地方可以放,却最终变成大家耳熟能详的所谓历史。
铁伊所说的汤尼潘帝,却又绝不是要去走向历史虚无主义的道路,而是说人们自身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往往会起到曲解、歪曲、颠倒的作用,所谓三人成虎,以讹传讹。这样一来,真相往往需要下大力气去分辨。
尤其值得思考的是,铁伊指出,有时候其实事实的真相再明白不过了,大家都清楚,却偏要去传播那些经过改编的谣言,或者是无力、无心去澄清事实,而任由谣言越滚越大,以致最终成为铁一般的史实。个人的理解,这些经过改编的谣言,有些有阴险的政治目的,有些则纯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重新编码,但相比事实而言,都有如下的特征:故事神秘、曲折、耸人听闻、背离常规、有刺激点、有多重高潮等等,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谣言比起平淡的事实要远远有料!因此,人们才更愿意去传播谣言,即使心里清楚,这他妈的根本不是事实!在这个传播链条中,谣言传播者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膨胀,感觉自我的价值得到了实现。
明白这一点,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如果被阴谋家恶意的利用,其能掀起的巨大能量,绝对能够在历史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只可惜人们往往甘心被利用,只是为了能够亲身去讲述那神秘的颠倒的故事,从而给渺小的自己抹上神秘的光环。
详情
冬风飘
这本书主要倒不是讲格兰特警长,看到最后我才明白过来,之前我一直以为铁衣的八本书都是以英俊的警长为主咧。这本书看简介就很吸引人: 一位失踪近一月之久的16岁在校女生指称被法兰柴思大屋的主人——一对母女所诱拐并强迫她做女佣,进而被软禁在法兰柴思。但当警察带这个女孩来法兰柴思指认时,这母女声称她们既不认识、也从未见过这女孩,但她却能准确地说出房间的格局、摆设,甚至这对母女的日常用品。 一个谎言贯穿故事始终,。。。。。。 我这次看的北方文艺出版社的,而非人民文学出版社。因为后者的翻译实在让我看的累。铁衣很擅于把人的思想波动等细节一一分明写出来,这是我觉得很厉害的一点也是她不如阿加莎 克里斯汀大众化的一点。顺便拿着我很喜欢的一段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迷惑: 就在罗勃浏览的眼光停留在原本装有饼干的盘子上时,一股凉飕飕的寒意又突袭似的撞击他的胸肺。这感觉跟那几块饼干无关,至少与生理机能无关。是因为这似乎无可避免地已成习惯的饼干程序:一种没有变化的死板必然,如星期四必然是消化饼,星期一小圆饼。去年以前他并没有觉得这样在他生长的地方平静和气地过活有什么不好,也从未想过其他发展的可能性。他现在仍旧没有想要其他的生活方式。只是近来总有这么一次两次,往昔从不曾困扰他的那种对生活的怀疑,会不期然地往心中撞去。 像足质问自己:“这真是你要以之终老的生活方式吗? ”伴随而来的是胸中突然一紧,恐惧慌张充塞脑海;就像十岁时,被逼着去看牙医引发的那种心脏一缩恐慌和不知所措。 罗勃本身是个一成不变的律师,却因为偶然接到一个偶然的电话卷入法兰柴思事件。我很喜欢这一段的描写,代表着事物的偶尔与命运的必然性: 罗勃在后来常不自觉的想,如果那电话晚一分钟打来会是怎样一种情况? 一分钟,平常毫无用处的六十秒,他可能已经拿起挂钩上的外套,探头到对面黑索汀先生的办公室道再见,并且走到户外,沐浴着夕阳余晖,沿着街道往下走回家了。那就会是黑索汀先生接起那电话,告诉电话中的那名女子说他已经下班离开了。然后那名女子就会挂断去找别人。而接下去发生的事,他纵然有兴趣,也只是在学术领域里的探求研究罢了。 这本书更让人深刻的感受是舆论致死的压力。当事情没有真相大白之前,所有的舆论都在针对夏普母女甚至对她们造成实质上的伤害,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比比皆是。我很愉悦的看到最后因为某个小点夏普揭破了伊莉莎白肯恩的谎言。虽然最终胜诉,夏普母女依然搬离原地,我很高兴看到罗勃认识到自己的感情追随而去。这种感情在约瑟夫的作品中一般很少体现。 主说:你们是干净的又不都是干净的。及时别人深有罪孽,你又怎能从未犯错?舆论太可怕了。尤其在中国。不说了,你懂得。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咱们的老祖宗也是大有智慧。
详情
忘咲的
從標題很容易看出,這篇日誌是向伍爾芙的同名文學批評致敬的。
凌晨讀完了《萍小姐的主意》,這是我讀的鐵伊的第五本書了。其實在剛開始讀的時候,就想著要寫一篇〈被寵壞的讀者〉,因為不期然想起了「豆瓣」上某個對《一張俊美的臉》的評價,覺得現在的讀者們被暢銷書寵壞了,越來越不喜歡動腦筋或化心思在接受新樣式 (不過是不常見而已,並不嚴格算新的) 上。
我曾經嘗試過涉獵若干作家 (其中當然不乏名家) 的推理作品,然而收效甚微。卡爾的密室我就半推半就地接受了,心不甘情不願;榭爾斯的筆法我絕對無法認同,不知道她是何以躋身「三女王」之列的;對柯南·道爾的熱愛也僅止於幼年時對推理小說的熱望,通讀之後便消泯殆盡;而其他所謂開山鼻祖們,我亦覺得興致缺缺;當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派系,諸如森村誠一、夏樹靜子等,大概歸諸「不排斥」的範圍,可以一讀,卻無厚愛。
所以,以此看來,我欣賞的推理作家就只有阿加莎·克里斯蒂與約瑟芬·鐵伊兩位了。當然,可能鐵伊的路數怪了些,但仍然不妨礙這兩位是我所認為的對「人性」刻畫得最到位的作家。如果說影響力,阿加莎絕對是無遠弗屆的;而鐵伊則相對小眾一些,因為總會有一些認為其作品算不得推理小說的觀點。這倒是頗值得探討的一個說法,儘管我沒有意圖定要將其畫入推理作品之疆域。
尋常的推理小說模式是將「案件」作為發生,「調查」作為發展,「解謎」作為高潮,而把「人物命運」作為結局。阿加莎常常在案件之前鋪墊大量的「序幕」,筆觸相當自然,不乏生活情趣 (不得不承認以之為「無聊」的人也不虞匱乏) 。這樣的安排並沒有打破原有的結構。而鐵伊則不然,她似乎根本不看重案情,把類比於阿加莎「序幕」的部分作為發生與發展,而將「案情」作為讓讀者為之一振的高潮,進而平和地、順暢地、回歸地以「解決」與「反思」收束全篇。這種模式難免會讓熱衷於解謎的推理迷們大呼上當,他們顯然更喜歡如「柯南」一樣的「短平快」模式。目前的推理似乎更注重於機巧;我喜歡機巧,但我不喜歡為了機巧而機巧,甚至不惜以引入高科技來解釋的方式。而這樣的文本更是多見於中國的推理界;我覺得如果無法從「機關算盡」轉移到「人性回歸」,中國的推理界就只能這樣半死不活的了。
唐諾先生在《萍》一書的導讀中提到了愛·摩·福斯特的「圓形人物」與「扁形人物」的理論。其實,我覺得鐵伊在這部作品中所側重的並非塑造圓形人物,因為作品中人物的豐滿程度尚不及此,只能算是多維的「扁人」。更貼切的說法,借鑒了某篇書評中提到的,應該是「群像」 (欲瞭解這一概念,不妨看看電影《高斯福莊園》,很有意思) 。另外,小說中的心理描寫跌宕起伏,同樣是通達肺腑的亮點之一。
至此,對《萍》一書的討論正式結束。
详情
Sybil
为了帮好友竞争一个好工作,一个学生杀掉了另一个学生。
听起来象不可思议的校园暴力?这种事情似乎总是心理变态的人才干的。看似稀松平常的《萍小姐的主意》就是以此为题。而这又是铁伊另一部力作。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会有一个女学生会死,不过没想到是在全书结尾处。其实,全书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开始平静、欢快,一切正常,学生身心健康。然而历经长年的严格训练,一些小小的过分偏执出现了:超乎寻常的友谊;极度一致的四门徒……然后到了毕业前夕,考核、成果展示、分配工作,一系列大压力开始带来狂烈的变奏。人在承受不住压力时,视野会变得狭隘,然后自我被吞噬。鲁丝明明每天都练习杠木,但在课上却连杠木都不敢抓。还有考试中那隐约的作弊。不过这还是小事件,最致命的变奏竟然出现在校长身上。执掌学生前途的生杀大权,她却在压力下“失常”地将工作错分他人,而这仅出于难以解释的偏爱。于是,暴风骤雨降至:受到不公待遇的学生压抑着,直到鲁丝在一场练习中被松了的杠木砸裂头骨而死。压力骤然解除,人们再度变得冷静公正,而人性恰在这些关键时刻或变得高贵伟大,或变得冷酷无情。
校园其实是人生的缩影,错不该当它是出世的桃源。从最初感动于它的纯真活力而留了下来,到最后速速逃离这是非之地,即使身为心理学家的萍小姐也难以把我复杂微妙的人性。
讽刺的是,书中尚能称之为“好人”的主要角色都或多或少结局凄苦:茵恩斯代友受过,归隐穷乡僻壤;萍的美好想象彻底破灭,对心理学灰心失望;涵妲让校誉蒙尘,苦心经营反倒落得两头成空。而那真正发指的凶手,不仅逍遥法外,而且人生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其人也还是众人眼中坚强可爱的宝儿。
一出戏,始于明亮,归于黯淡。从纯真的学生,微妙地转变成人,也许谁都逃不过。
所以,《萍小姐的主意》并不是骇人听闻的校园凶杀,而是一段人生旅途。我们就是这样改变的。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1:23 , Processed in 0.24247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