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壁边缘
《纽约时报》、《金融时报》、亚马逊书店榜首畅销书高盛(亚洲)原执行董事、著名经济学家胡祖六 作序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 推荐阅读
著名经济学家钟伟、巴曙松、张军、易宪容、薛兆丰、汪丁丁
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
最真挚的人生记忆、最真实的金融海啸纪录;
了解世界金融体系的沉浮,体味世界经济格局的风云变幻
作为曾任职于高盛和美国财政部长的保尔森来说,每次金融危机的到来,他无疑都是处于金融震荡的“震中”,保尔森在历次经济危机中采取的措施无疑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这本书如实地记录了保尔森在金融动荡中的重大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不仅仅包括保尔森的个人回忆,也包括与美国前总统布什、美国现总统奥巴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现任财政部长盖特纳的会谈。
保尔森在《崩溃边缘》一书中认为自己是自由市场的坚定支持者,他为自己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及其他华尔街公司的决定进行了辩护。他认为,对于自由市场的支持者来说,在换作任何其他时候,他都会对政府采取的干预措施感到深恶痛绝,而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可能瓦解现代金融系统,作为响应危机的第一道屏障,美国别无选择、必须出手救助银行
此外,保尔森在《崩溃边缘》一书中透露了金融危机爆发时,世界各国所持的态度。保尔森认为,当美国金融面临崩溃,世界金融体系走向灾难的时候,作为美国盟友的英国却背叛了美国,而俄罗斯也在美国处于金融危机时幸灾乐祸。唯有中国人,却坚持不卖出美国债券,为美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而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局的变化,保尔森也做了如实的记录。在书中,保尔森真实记录了自己和奥巴马、麦凯恩以及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佩林的谈话。保尔森最后的印象是,奥巴马“一下子就理解了他的意思”,而佩林却对经济危机和救市计划毫无概念。这或许能说明保尔森所在的共和党为什么会在大选中落败。
作者简介
亨利·保尔森,美国前财政部长,入主财政部之前曾担任高盛集团的总裁。
1946年,保尔森生于美国中西部,在一个小镇的农场长大。1964年就读于达特茅斯大学,是美国常春藤名校最佳橄榄球手之一。大四时,保尔森认识了温迪,温迪后来成为保尔森的夫人。1968年,保尔森进入哈佛大学商学院,获MBA学位。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保尔森出任总统幕僚助理和白宫内务委员会成员。
保尔森的得意之作,是自1999年担任高盛总裁所取得的业绩。任职高盛期间,保尔森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金融高手之一,一度被美国媒体冠以“华尔街权力之王”的头衔。
2006年,保尔森接替约翰·斯诺,担任美国财政部部长。很快,保尔森就面临着一大考验:拯救峭壁边缘的金融系统。
[峭壁边缘 / 亨利·M·保尔森 著 ]
书籍介绍:
最真挚的人生记忆,最真实的金融海啸全纪录,作为亲历者和可能影响历史的人他的讲述让那段日子变得鲜活
------章节内容开始-------
正文 序
序
百年一遇的2007~2009全球金融危机波澜起伏,惊心动魄,其复杂成因、后果、处置和教训,仍广泛地在国际金融、政策、学术和媒体中引起激烈的争论与探讨。迄今,世界各地已出版了数十本关于这次金融危机的书,有几本已被列为畅销书,但毫不例外的是,作者们都是金融危机的旁观者。汉克·保尔森的新著《峭壁边缘》是唯一一本真正从高层次和宏观的广视角来描述金融危机的书,毫无疑问也是一本包含了真正第一手内幕资料的专著。
作为美国的财政部长,布什总统的首席国内与国际经济政策顾问,西方金融危机处置策略的主要设计者和主要执行者,可以说世界上找不出第二个比保尔森更权威的人来叙述这场危机的背景、蔓延和影响,解读当时一个接一个的惊心动魄的事件——从贝尔斯登,到两房,到雷曼、AIG、美林、华盛顿互助银行、美联银行,再到美洲银行和花旗集团等等。特别是作为危机发源地和中心,美国政府如何应对处置这次危机,保尔森的回忆录提供了最全面最真实的解释。
出身于美国中西部一个普通淳朴家庭的保尔森,到今天还保持着一种质朴和直爽的性格。对于熟悉他的读者,你会发现,这本书不是写的,而是他说的,语言就像他平日讲话一样干脆直接,没有几许委婉,全然不加修饰。
在接受了东部常春藤名校一流的教育后,保尔森先是在华盛顿尼克松政府担任公职,然后到高盛公司做投资银行家,晋升为这家华尔街最大私人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并成为高盛上市后的第一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作为CEO,他曾向我亲述过他的三大首要任务,一是保持高盛的独立;二是维持并巩固高盛的特殊文化;三是积极开拓中国市场。显然,他在这三个领域都硕果甚丰,高盛在他的领导下日益强盛。当他2006年春卸任CEO去美国政府任职时,高盛在华尔街和全球投资银行业的领导地位已经空前稳固。
保尔森出任财长,多数人的看法是为布什政府增添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但是多数人也认为,在一个似乎重国防安全轻经济民生的政府里,加之尚不到一届的任期,保尔森可能难有真正建树。
然而,时势造英雄。他非但没有平淡安逸地度过财长的岁月,没想到,等待他的是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并汹涌地席卷冲击世界各个角落。保尔森也就成了这场大灾难中力挽狂澜的中心人物。不管人们怎样评价他的作用,保尔森的名字已经永远地载入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史册。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那些接踵而至的巨变真的令人胆战心惊。在本书中,我尽我所能地讲述了我在那段时期的行动和行动背后的想法,也尽我所能地展现了危机爆发的那种令人咋舌的速度。
我想,这个故事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本·伯南克、蒂姆·盖特纳和我是如何齐心协力地度过了这场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说到经济领袖们在应对一场危机时的相互信任,我们三人这样好的例子不会有太多。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时期,我们的团结成为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但与此同时,这也是我自己的故事,尽管我会尽力去反映每一个参与者所作出的贡献,但本书的主角却是我以及我在财政部的那支才华横溢而又无私奉献的团队。
很幸运,我的记忆力不错,所以我几乎从不需要做笔记。我不用电子邮件,开会的时候也很少带纸。令财政部的同事们颇为头疼的是,我也很少用简要备忘录。我的很多工作都是在电话中完成的,但很多电话并没有官方记录。我的电话日志有错误,也不完整。为了写这本书,我请很多跟我一起经历那些大事的人帮我作了回忆。但尽管如此,鉴于那段时期的压力之大,以及我在短短一天内(甚至经常是短短一小时内)同时处理的问题之多,我敢肯定还有很多细节是我永远也回忆不起来的。
我是一个天性坦诚的人,我会尽力讲述不加修饰的真相。我是怎么看的,我就怎么说。
在华盛顿,国会和行政领袖们的职业道德和处理困难问题的才能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鉴于此,我将在本书中介绍很多杰出的华盛顿精英。
我也尽力试着把故事讲得通俗一些,让金融知识背景千差万别的各类读者们都能轻松理解。话虽如此,我确信还是有某些地方会讲得过于简单,而其他某些地方又会过于复杂。在叙事过程中,我也会引用股价和信用违约掉期(creditdefaultswap)合约价格的变化,但这并不是因为这些数字本身有多么重要,而是因为它们可以最生动地反映我们的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在危机时期中的那种迅速崩溃的信心和日益强烈的危机感。
正文 作者序
作者序
写这本书的过程让我对任何曾经写过书的人平添了一份敬佩。即使有其他人提供的大量帮助,我还是发现写一本书原来是一件这么难的事。
历史上总会有非同寻常的动荡时期。下面就是我的故事。
正文 主要人物一览表(1)
主要人物一览表
(以英文姓氏及汉语拼音首字母为序)
国会
斯潘塞·巴屈斯(SpencerBachus)众议员(共和党,亚拉巴马州):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首席共和党委员
马克斯·鲍库斯(MaxBaucus)参议员(民主党,蒙大拿州):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
罗伊·布伦特(RoyBlunt)众议员(共和党,密苏里州):众议院少数党党鞭(whip)
约翰·伯纳(JohnBoehner)众议员(共和党,俄亥俄州):众议院少数党领袖
吉姆·邦宁(JimBunning)参议员(共和党,肯塔基州):参议院银行、住房与城市事务委员会委员
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HillaryRodhamClinton)参议员(民主党,纽约州)
克里斯托弗·多德(ChristopherDodd)参议员(民主党,康涅狄格州):参议院银行、住房与城市事务委员会主席(文中或称克里斯·多德)
拉姆·伊曼纽尔(RahmEmanuel)众议员(民主党,伊利诺伊州):众议院民主党党团会议主席;后来被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任命为白宫幕僚长
巴尼·弗兰克(BarneyFrank)众议员(民主党,马萨诸塞州):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
林赛·格雷厄姆(LindseyGraham)参议员(共和党,南卡罗来纳州):约翰·麦凯恩参议员的全国竞选事务
联合主席
贾德·格雷格(JuddGregg)参议员(共和党,新罕布什尔州):参议院预算委员会首席共和党委员
米奇·麦康奈尔(MitchMcConnell)参议员(共和党,肯塔基州):参议院少数党领袖
南希·佩洛西(NancyPelosi)众议员(民主党,加利福尼亚州):众议院议长
哈里·里德(HarryReid)参议员(民主党,内华达州):参议院多数党领袖
查尔斯·舒默(CharlesSchumer)参议员(民主党,纽约州):参议院民主党党团会议副主席(文中或称查克·舒默)
理查德·谢尔比(RichardShelby)参议员(共和党,亚拉巴马州):参议院银行、住房与城市事务委员会首席共和党委员
金融界领袖及其顾问
约瑟夫·阿克曼(JosefAckermann):德意志银行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兼CEO
小赫伯特·阿利森(HerbertAllison,Jr):美国教师退休基金会(TIAACREF)董事长兼CEO;后出任房利美(FannieMae)总裁兼CEO
劳埃德·布兰克芬(LloydBlankfein):高盛集团董事长兼CEO
沃伦·巴菲特(WarrenBuffett):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长兼CEO
H·罗德金·科恩(HRodginCohen):苏利文-克伦威尔(Sullivan&Cromwell)律师事务所董事长
默文·戴维斯(MervynDavies):渣打银行董事长
詹姆斯·戴蒙(JamesDimon):摩根大通董事长兼CEO(文中或称杰米·戴蒙)
J·克里斯托弗·弗劳尔斯(JChristopherFlowers):J·C·弗劳尔斯公司(JCFlowers&Company)CEO
理查德·富尔德(RichardFuld):雷曼兄弟公司董事长兼CEO(文中或称迪克·富尔德)
爱德华·赫利希(EdwardHerlihy):Wachtell,Lipton,Rosen&Katz律师事务所执行委员会联席主席(文中或称埃德·赫利希)
杰弗里·伊梅尔特(JeffreyImmelt):通用电气董事长兼CEO
罗伯特·凯利(RobertKelly):纽约梅隆银行(BankofNewYorkMellon)董事长兼CEO
理查德·科瓦切维奇(RichardKovacevich):富国银行董事长
肯尼斯·刘易斯(KennethLewis):美国银行董事长兼CEO(文中或称肯·刘易斯)
爱德华·利迪(EdwardLiddy):美国国际集团(AIG)董事长兼CEO
约翰·麦克(JohnMack):摩根士丹利董事长兼CEO
赫伯特·巴特·麦克达德三世(Herbert(Bart)McDadeIII):雷曼兄弟公司总裁
丹尼尔·马德(DanielMudd):房利美总裁兼CEO(文中或称丹·马德)
正文 主要人物一览表(2)
维克拉姆·潘迪特(VikramPandit):花旗集团CEO
罗伯特·鲁宾(RobertRubin):前财政部长;花旗集团董事兼首席法律顾问(文中或称鲍勃·鲁宾)
艾伦·施瓦茨(AlanSchwartz):贝尔斯登(BearStearns)CEO
罗伯特·斯库利(RobertScully):摩根士丹利副董事长(文中或称鲍勃·斯库利)
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Summers):前财政部长;被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任命为国家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文中或称劳瑞·萨默斯)
理查德·塞隆(RichardSyron):房地美(FreddieMac)董事长兼CEO(文中或称迪克·塞隆)
约翰·塞恩(JohnThain):美林集团董事长兼CEO
罗伯特·维尔伦斯坦德(RobertWillumstad):AIG公司CEO(文中或称鲍勃·维尔伦斯坦德)
金融监管者
希拉·贝尔(SheilaBair):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董事长
本·伯南克(BenBernanke):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克里斯托弗·考克斯(ChristopherCox):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文中或称克里斯·考克斯)
约翰·杜根(JohnDugan):货币监理署署长
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Geithner):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后被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任命为财政部长(文中或称蒂姆·盖特纳)
唐纳德·科恩(DonaldKohn):联邦储备委员会副主席(文中或称唐·科恩)
詹姆斯·洛克哈特(JamesLockhart):联邦住房金融局(FederalHousingFinanceAgency)局长(文中或称吉姆·洛克哈特)
卡勒姆·麦卡锡(CallumMcCarthy):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主席
凯文·沃什(KevinWarsh):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
国际领袖
阿里斯泰尔·达林(AlistairDarling):英国财政大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
默文·金(MervynKing):英格兰银行行长
阿列克谢·库德林(AlexeiKudrin):俄罗斯财政部长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Lagarde):法国财政部长
安格拉·默克尔(AngelaMerkel):德国总理
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Putin):俄罗斯总理
尼古拉斯·萨科齐(NicolasSarkozy):法国总统
让-克洛德·特里谢(JeanClaudeTrichet):欧洲中央银行行长
王岐山: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务院副总理
吴仪:中国国务院副总理
周小川: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行长
总统候选人及其竞选伙伴
小约瑟夫·拜登(JosephBiden,Jr)参议员(民主党,特拉华州):美国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后当选为美国第47任副总统(文中或称乔·拜登)
约翰·麦凯恩(JohnMcCain)参议员(共和党,亚利桑那州):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
巴拉克·奥巴马(BarackObama)参议员(民主党,伊利诺伊州):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后当选为美国第44任总统
正文 主要人物一览表(3)
萨拉·佩林(SarahPalin)州长(共和党,阿拉斯加州):美国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
财政部
米凯莱·戴维斯(MicheleDavis):公共事务助理部长兼政策规划主任
凯文·弗罗默(KevinFromer):立法事务助理部长
罗伯特·霍伊特(RobertHoyt):首席法律顾问(文中或称鲍勃·霍伊特)
丹·杰斯特(DanJester):外聘专家(contractor)
尼尔·卡什卡里(NeelKashkari):国际经济及发展事务助理部长兼金融稳定事务临时助理部长
詹姆斯·兰布赖特(JamesLambright):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首席投资官(文中或称吉姆·兰布赖特)
克莱·洛厄里(ClayLowery):国际事务代理副部长(actingundersecretary)
杰布·梅森(JebMason):商业事务副助理部长
戴维·麦考密克(DavidMcCormick):国际事务副部长(文中或称戴夫·麦考密克)
戴维·内森(DavidNason):金融机构事务助理部长
杰里迈亚·诺顿(JeremiahNorton):金融机构政策事务副助理部长
卡尔锡克·拉马纳坦(KarthikRamanathan):债务管理办公室主任
安东尼·瑞安(AnthonyRyan):金融市场事务助理部长(文中或称托尼·瑞安)
史蒂文·沙弗兰(StevenShafran):财政部长高级顾问(文中或称史蒂夫·沙弗兰)
罗伯特·斯蒂尔(RobertSteel):国内金融事务副部长;后出任美联银行(Wachovia)总裁兼CEO(文中或称鲍勃·斯蒂尔)
菲利普·斯瓦戈(PhilipSwagel):经济政策事务助理部长(文中或称菲尔·斯瓦戈)
詹姆斯·威尔金森(JamesWilkinson):财政部幕僚长(文中或称吉姆·威尔金森)
肯德里克·威尔逊(KendrickWilson):外聘专家(文中或称肯·威尔逊)
白宫
乔舒亚·博尔滕(JoshuaBolten):美国白宫幕僚长chiefofstaff,另一种译法为“白宫办公厅主任”。——编者注(文中或称乔希·博尔滕)
乔治·W·布什(GeorgeWBush):美国第43任总统
理查德·切尼(RichardCheney):美国第46任副总统
爱德华·杰莱斯皮(EdwardGillespie):美国总统顾问
斯蒂芬·哈德利(StephenHadley):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文中或称史蒂夫·哈德利)
ⅩⅧ
基思·亨尼西(KeithHennessey):美国总统经济政策助理;后出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
乔尔·卡普兰(JoelKaplan):美国政策事务副幕僚长
爱德华·拉齐尔(EdwardLazear):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文中或称埃德·拉齐尔)
丹尼尔·迈耶(DanielMeyer):美国总统立法事务助理(文中或称丹·迈耶)
正文 目录
胡祖六序
作者序
主要人物一览表
第一章|接管“两房”
第二章|高盛岁月
第三章|入主财政部
第四章|一个时代的终结
第五章|贝尔斯登的困境
第六章|峭壁边缘的金融世界
第七章|国会山
第八章|为雷曼寻找买家
第九章|雷曼的末路
第十章|下一家会是谁?
第十一章|最后一道防线
第十二章|玩金融还是玩政治
第十三章|打破僵局
第十四章|金融大鳄们
第十五章|美国大选与救市
第十六章|拯救花旗
后记
致谢
正文 第一章 接管“两房”(1)
第一章接管“两房”
房利美和房地美就是华盛顿的一个游离于核心地带之外的权贵圈子的一部分,在一帮政府官员和政治说客们没完没了地玩弄着权术的同时,公司靠着联邦政府的授权而大发横财。
受命稳定房利美和房地美以来,我已经看清了很多事,但没有一件是好事。我曾经说过,即使立法者们给我一个超级武器(我所要求的是一个“火箭筒”),我也很可能用不上它。
我来到华盛顿是为了有所作为,而我认为,我们刚刚把这个国家和整个世界拯救于危难之中。
■2008年9月4日,星期四
“他们知道我们的计划吗,汉克?”布什总统问我。
“总统先生,”我说,“我们要快速行动,让他们大吃一惊。我们必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这是2008年9月4日,星期四的早晨,我们正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讨论陷入麻烦的两大住房金融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命运。为了国家的利益,我建议我们掌握这两家公司的控制权,解雇它们的老板,然后准备向两家各注资1000亿美元。我担心,如果我们不立即行动,房利美和房地美会把整个金融系统和全球经济拖下水。
我是一个直来直去的人。我喜欢与人坦诚相见。但我知道,对于房利美和房地美,我们必须发动突然袭击。我们不能给它们喘息的空间。我们总不能大大咧咧地直接跟房利美的丹尼尔·马德或是房地美的理查德·塞隆说:“关于拯救你们的事,我们是这么想的。何不由我们来接管你们,把你们俩炒掉,保护纳税人的利益,坑惨你们的股东。”这样一来,消息就会泄露,他们就会拼死抗争。他们会求助于国会山上的那帮位高权重的朋友们,或是诉诸于法庭,而因此导致的延误将在市场中制造恐慌。我们反而会引发我们竭力想要避免的大灾难。
我是只身一人来到白宫的,此前,我刚刚于早晨8点在财政部与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和联邦住房金融局局长吉姆·洛克哈特开了一个会。伯南克与我有同样的担心,联邦住房金融局则是“两房”的主要监管者。为了推敲行动方案和相关文件,财政部的很多职员都已经工作了一个通宵——在整个夏天,还有刚刚过去的那个劳工节劳工节(LaborDay),在美国和加拿大为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编者注的周末,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是以18小时计的。我们的工作仍未完成,但是求得总统正式批准的时候到了。我们想在那个周末将房利美和房地美置于接管程序下,以确保赶在周日晚亚洲市场开盘之前把所有问题妥善解决。
在我向总统和他的顶级顾问们陈述我们的计划时,现场气氛异常阴郁。在场的顾问包括白宫幕僚长乔舒亚·博尔滕,副幕僚长乔尔·卡普兰,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爱德华·拉齐尔,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基思·亨尼西,还有管理及预算办公室主任吉姆·奈索(JimNussle)。就在前一天晚上,阿拉斯加州州长萨拉·佩林刚刚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举行的共和党全国大会上以一段鼓舞人心的演说接受了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但在椭圆形办公室中却压根儿没人提起这件事。圣保罗,就像是在另一个星球上一样。
总统和他的顾问们深知形势的严重性。在不到两星期之前,我已经在白宫西翼通过秘密视频会议给远在得克萨斯州克劳福德农场中度假的总统做过简报,解释了我的想法。像他一样,我也是一个自由市场主义的坚定信徒,我来到华盛顿当然不是为了把政府的钱注入私营部门。但房利美和房地美本身就是国会特许的严重依赖于隐形政府支持的企业,而到了8月份,我和伯南克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为了避免大灾难,保持住房抵押贷款融资的可用性,稳定市场,保护纳税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管这两家公司。总统同意我的看法。
正文 第一章 接管“两房”(2)
“两房”对于美国市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们共持有或担保着超过5万亿美元的住宅抵押贷款或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security,MBS)——差不多占据了美国的半壁江山。为了给房贷业务融资,它们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发债者之一:合计接近17万亿美元。它们是市场中的常客,有时候一星期之内就要借入200亿美元之多。
但投资者们正在对“两房”失去信心——而理由也很充分。2008年截止当时,它们合计已经净亏损55亿美元。它们的普通股的价格已经一泻千里——房利美当日的股价是732美元,而短短一年之前还是66美元。此前一个月,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两次调低了两家公司的优先股的评级。投资者们开始躲避它们的产品,提高它们的借款成本,这令现存债务的持有人也越来越紧张。到8月底,两家公司都已无力在私人投资者中或公开市场上获得股权融资。
另外,整个金融市场也越来越不稳定。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股票都承受着沉重压力,我们也在紧张万分地关注着几家举步维艰的金融机构的状况,包括美联银行、华盛顿互助银行和雷曼兄弟公司。在3月份,我们已经目睹了贝尔斯登的交易伙伴们(也就是借给它钱或者购买它的证券的其他银行和投资公司)突然之间弃它而去。我们熬过了那一劫,但房利美和房地美不一样,它们的崩溃将是灾难性的。小银行、大银行、外国央行、货币市场基金……似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持有这“两房”或是它们的交易伙伴的票据。投资者的损失将以百亿计,外国人将对美国丧失信心。这也许会引发美元资产的挤兑。
像往常一样西装革履的总统全神贯注,认真思考着我们的战术。他坐在他的蓝黄条纹扶手椅上,向前探出身子。我坐在他右侧的扶椅上,其他人挤在周围的沙发上。
我告诉总统,我们打算在次日下午召集“两房”的最高管理层与伯南克、洛克哈特和我开一个会。我们会宣布我们的决定,然后在周六向他们的董事会摊牌:我们会向两家公司各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本支持,另外还有追加数千亿美元的余地,确保它们都可以得到政府足够的信用支持。我们当然更希望它们会自愿接受。但如果它们不接受,我们会强行出击。
我解释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律师、银行稽查、电脑专家和其他方面的专业团队,随时可以涌进他们的办公室,控制他们的办公楼、交易厅、账簿和档案等等。我们也已经选好了首席执行官的接替者。房地美董事会成员戴维·莫菲特(DavidMoffett)将出任房地美CEO,他之前是美国合众银行(USBancorp)的首席财务官——而美国合众银行是美国寥寥几家几乎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大银行之一。对于房利美,我们选择的是美国教师退休基金会的前董事长兼CEO小赫伯特·阿利森。(他当时正在加勒比海度假,当我第二天联系到他,软磨硬泡地劝他来华盛顿时,他最初是非常不乐意的:“汉克“汉克”是本书作者亨利·保尔森的昵称。本书的人物中有部分人的名字是以昵称的形式出现,文前的主要人物一览表中对此已详细列出,后文不再进行逐一说明。——编者注,我还穿着拖鞋呢。我这里连套西装都没有。”但他最终还是同意了。)
当我们第一次提出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白宫幕僚们大吃一惊,因为这“两房”号称是华盛顿最具势力的两大街头霸王。但幕僚们喜欢这种魄力,总统也同样。总统对“两房”这样的机构有一种深深的鄙视,在他看来,房利美和房地美就是华盛顿的一个游离于核心地带之外的权贵圈子的一部分,在一帮政府官员和政治说客们没完没了地玩弄着权术的同时,公司靠着联邦政府的补贴而大发横财。
总统想知道我心目中的“两房”新模式应该是怎样的。而我的想法是竭力避免任何可能会在国会山的党派政治中陷入僵局的争论。要知道,“两房”在国会山既有密友,也有宿敌。
“总统先生,”我回答说,“我不认为我们现在应该公开讨论这件事。没人敢说它们的模式没有大的缺陷,不会造成系统性风险,但我们现在最不想看到的就是一场圣战。”
“你的建议呢?”
正文 第一章 接管“两房”(3)
“我会把这说成是一个暂停的调整期,把结构问题放到以后再说。我会对大家说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让“两房”和资本市场稳定下来,让美国成为它们的信用后盾,确保这个国家还有抵押贷款可用。”
“我同意,”总统说,“我现在也不会提出一种新模式。但我们要在正确的时机做这件事,而且我们要让大家明白,我们现在的做法只是暂时性的,否则这看起来就像是国有化。”
我说,我相信某种大幅精简的结构在长期来看是最有意义的,在这种结构中,政府支持的限度很明确,公司的功能类似公用事业。而在现在的模式下,利润归于股东,亏损却要由纳税人承担,这毫无道理。
总统站起身来,暗示会议结束。“看看他们会不会跑到国会去闹事,这太有趣了。”他说。
我离开白宫,走回了财政部,在那里,我们还得拟出第二天要对这两大抵押贷款巨头说的话。我们必须确保,一旦“两房”选择反抗,我们能拿出最有力的证据。但一直到那个时候,到那个早晨的11点钟,我们依然在担心联邦住房金融局还没能有效地证明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资本短缺的严重性和立即接管它们的必要性。
联邦机构之间的合作总体来说是非常好的,但是,尽管财政部、美联储和货币监理署已经达成一致,联邦住房金融局却一直不情不愿。这是个大问题,因为只有联邦住房金融局有权把房利美和房地美置于接管程序下。我们既要让他们明白这么做是正确的,又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依然大权在握。
在8月份,我花了大量的时间与洛克哈特合作,他和总统自预科学校时代就是朋友了。吉姆明白形势的严重性,但他们的人担心自己的声誉受到影响,因为他们最近还曾说过“两房”的资本是充足的。总统本人并没有干涉,因为他与一个监管者交涉是不合适的,不过他也坚信洛克哈特最终会不负众望。不管怎么说,是我一遍遍地在洛克哈特耳边提起总统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