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苒$ 发表于 2013-1-3 18:06:36

  小时候老师叫我回答关于这篇文章作者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的时候,我总是在怀疑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真的是这么想的么?
  
  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理查德帕克。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关于这样的帖子-陈文茜专访李安《对信仰的天问》VS柴静采访李安《心中的卧虎》,你可以从专业角度选出你喜欢的版本。
  两位的采访风格大相径庭,但李安的回答却是大致相同的,我不了解这位华裔导演,我看过的他的电影除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就只有卧虎藏龙和断背山,卧虎的片段就只剩下零星晃动的长竹条。他想表达什么?说我不知道会不会觉得是没有思考?那么思考就一定是主观的对一件事物的断章取义么?
  李安在接受柴静的采访时,有这么一段话很打动我.
  “你不怕挑战?”柴静。
  "怕,怕才有挑战"李安。
  "所以那种提高警觉,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
  “所谓的天才不是能演能逗趣,而是他愿意投入在一个把自己相信的状况,能够非常专注”“电影就是相信。”
  
  相信,相信是什么?我好像总是在提出反问,亦或是疑问,自我的疑问。那么相信是什么?相信是早上的太阳么?可是太阳会落下,就好像即使你笃信长生不老,死亡还是会不期而至。PI说“事情并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发生,你能怎么办了?无论生活以怎样的方式向你走来。你都必须接受它,尽可能的享受它”我在工作中遇到的人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当她看到衣着光鲜,姿态妖娆的面试者来应聘管理岗位时会去评价她们即使说的再好有什么用,能力不可以代表一切,先学会做人才是正道。难道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就没有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么?我想,她的相信来源于她的不安全。能够洞悉一个人最深层的思想,我突然就释然了。把她定义为这样的一个对象算是自我安慰的一种表现么?那么我的行为又代表着什么?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哪?那些动物单纯的欲望只来源于活下去么?活下去,所以消灭一切威胁。
  “这很简单也很严峻,人可以习惯任何事情,甚至习惯杀虐”
  
  这而是我阅读时间最短的一本,两天。
  “我让自己不停的忙碌。这是我能活下来的关键之一”
  PI在大海上的希望就是忙碌,所以人活着就是为了死么?希望,爱,还有意义是什么?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还是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好好活?
  “我能活下来,还因为我打定主意要去忘记。...时间是一种幻觉,只能让我们恐慌。我能活下去,因为我甚至忘记了时间概念本身。”
  忘记时间,去专注的做一件事情,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么?像许三多。
  每天打开电脑会重复的去看士兵突击,前几日思想高度总结,突然又 有了新的感悟,许三多在刚刚进五班的时候是迷惘的,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在五班,没有连队,没有纪律,没有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法,他唯一的信念就是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情。忘记了时间。专注,还是专注,在五班,唯一可以干扰他的就是他自己。后来去了老A,他越来越知道自己要什么,留下来,除了专注还是专注。就像高连长说的那句话,大家都以为他抓住的只是一根草,好家伙,他早就抱的是一棵参天大树了。
  忙碌,是虚度还是有意义的活?两者的界定又是什么?忘记时间?问题带来的不是答案,问题本身就是一副枷锁。
  
  “如果仅仅一个可信性问题就让你们迟疑不决,那你们还活着干什么?难道爱情不令人难以置信么?”
  行动,也许是诠释一切的答案。
  
  看一本书,关于感悟,关于学习,慢慢积累。
  

来自: 豆瓣

墨愚玩$ 发表于 2013-1-3 18:06:37

  1、
  我的几个朋友,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震撼!不全是因为特效(事实上特效也不多),更多的原因,是一个接一个来不及想就过去了的美妙瞬间。
  李安导演将一流小说拍成一流电影的秘方,看过杨.马特尔的小说《少年派》的读者,都能如迦叶一样体悟到“拈花一笑”的滋味。李安对小说的尊重,让他只是将剧情重组而非添加什么,这就是电影和小说一样伟大的原因。这其中固然有李安的个人因素,也是原著小说的天性使然。我想,如果一个有宗教信仰的观众和一个无神论者的观众,都有如上所述的“震撼感受”,本身就能说明《少年派》的伟大,它和其他有关宗教的伟大文学作品一样,不是为了让宗教信徒增强信念自我欣赏,而是让有缘一睹的人对自己的生命有一次“内省”的机会。
  2、
  在浑身欲碎的关头,我们是从什么地方冲出“恐惧”的牢笼,重新面对人生的?是心理学、哲学这类科学的知识么?还是一座座金身万丈的佛菩萨的微笑,或是耶稣的痛苦力量,毗湿奴的梦境,安拉、宙斯等神明的威慑力?
  有一位朋友向我讲述某黑道大哥一次陷入敌对势力的刑罚时的心理,因为被吊着,他已经3天没合眼,没有了恨也没有了悔,他看不清对手的脸,无法分辨自己是清醒还是幻觉。这个时候,他觉得仅有的力气从四肢往胸腔收缩,顺着这股力,他进入了自己的胸腔,“看到”了黑乎乎的一片。也不知道这黑暗过去了多久,开始有光亮。是一尊金色的佛!之后他又忘记了时间,不过他清醒了,浑身通泰,没有恨也说不上有具体的爱,唯一肯定的是,他不恐惧了。敌对势力没有再打他,他们放了他。“因为他们看到他那表情,觉得很无趣。”朋友说,之后,“大哥”离开了黑道。
  震撼之余,我很自然地就想到,如果这位“大哥”是个基督徒或穆斯林以及其他宗教人士,他最后看到的就是自己信的那位神明。但是,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同感,那神明就是“大哥”自己。
  但这个“自己”,每个人都有的“自己”,是多么神秘的存在啊。坐在各种交通工具中为了工作焦躁的时候,你见不到“自己”;明知工作对他人、环境有害但你无法停止“以此谋生”的坚定信念时,你见不到“自己”;一个信仰坚定清贫但充实的宗教人士,试图让你“少为自己,多为他人”时,你一瞬有愧转而无畏时,你见不到“自己”。
  说一千道一万,我不幸地发现,只有一种情况下“自己”才有可能出现,就是灾难来临人人恐惧之际。有很多中途皈依某个宗教的人士,他们常常会因为无法和不信者传教,而沮丧地从“不信的人们”身上看到从前同样不信的自己,另外,也能看到支撑“不信的人们”的两种对等力量:傲慢和恐惧。
  傲慢导致很多靠自己活得很好的人,不会相信“人不为己”能过得更好,傲慢下面隐藏地则是不自觉的恐惧:恐惧不幸的到来,恐惧“不信的惩罚”的到来。这恐惧又推着人衍生出更深的嫉妒、更多的贪婪以及对“自我”更执迷的执着。
  书中第23章,让我看到这种“贪嗔痴慢”不只是凡人的苦恼,不同宗教的资深教徒一旦被它们控制,迸发出的可怕能量,既诋毁了各自宗教的教义,也摧毁了他人通往信仰的唯一通道。这一情况没被李安收进电影,也许他也看到了这种能量的可怕性。事情是这样的,基督教的神父、伊斯兰教的“伊玛目”和印度教的梵学家对“派”同时皈依了这三种宗教起了争执,他们以各自宗教捍卫者的身份争夺“派”,互相攻击对方宗教教条的软肋,互相揭对方神明的短,唯一一次契合,却是三人面红耳赤之时令所有人尴尬的一句异口同声的话:“是的!信仰,只能有一种!”
  他们问派为什么要同时拥有三种信仰,派的回答,诠释了全书的精神,也算是电影之所以给我几个朋友“一闪而过的美妙瞬间”的原因:“我只是想热爱上帝。”
  3、
  我们小时候都可爱地唱过“春天在哪里”,我特别喜欢这首歌的这句歌词以及孩子们笑嘻嘻的声音,而后面一连串的“春天在那……里”,显得非常无趣。原因就在于,如果歌词是“上帝在哪里”,后面接什么回答都是不合适的。我觉得这首歌的“春天”和“上帝”是一样的。
  在“派”还是动物园园长的儿子时,他就已是个幸运的小伙子,既对印度教的神明神往,又能接触到基督教的“爱”和伊斯兰教的清净,还能和各种各样的动物做近距离的日复一日的观察。这个时候的派,如果听到“上帝在哪里”的歌声,一定会给出具体的回答,例如在动物的眼睛里,在春花秋月里,在经文里。他的生活是和自然打成一片的,无需背负生存压力,欢乐无穷,因此他走进信仰,比太多被压抑的孩子或成人要容易得多。此时派的精神世界是如此让人向往,在阅读时,你会无数次为派的奇思和妙语发出赞叹。但显然这不能打动已经和生活打了大半生仗的那些人,纯真的力量,通常无法提供一个人的社会生活所需。于是,派全家人以及一批动物在迁徙加拿大的途中遇上了海难。“死亡”这个人类公敌,让全书的后半部成了印证信仰的磨难,也成了能够打开所有人心门的钥匙。
  “如果你的恐惧成了你逃避的、也许甚至想方设法忘记的无语的黑暗,那么你就使自己容易受到恐惧的进一步打击,因为你从不曾真正与打败你的对手交战。”
  什么人都有权利说“我不信上帝”,只要他们“没见过上帝”。但大家都知道恐惧的滋味,虽然我们也没看见过“恐惧”,也无法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描述。不过上面这句派对恐惧的描述,精准地让我目瞪口呆。
  当灾难让人恐惧时,无论是敬畏神明的派,还是不信教的凡人,“傲慢”的一面都会消失,作为人的尊严不复存在,证明生命价值的物质资本也付诸东流。如影随形的是死亡,而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死亡来临的瞬间。
  对两种人临死前的区别,派有一段非常毒辣又真诚的描写:
  我完全能够想象一位无神论者临终前所说的话:“白色,白色!爱——爱——爱啊!我的上帝!”——还有临终前突然有的对上帝的信仰。而不可知论者,如果他忠实于自己的理性自我的话,如果他依赖干巴巴的,丝毫不能引人激动的真实性的话,也许会试图这样解释沐浴着她的温暖的阳光:“也许是大——大——大脑没——没——没能充氧。”直到最后一刻,由于缺乏想象力而错过了更好的经历。
  这段描写,是我能从小说和电影给予的“一闪而过的美妙瞬间”中捕捉下来的最重要的一个瞬间,这个瞬间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若未活着,就不会死。
  这句烧脑子的话,在我脑子里不断出现,我感觉到它有语病,隐藏着悖论,但我发现,它是美妙的,值得我用余生继续思考。
  
  
  

来自: 豆瓣

呵呵好$ 发表于 2013-1-3 18:06:38

  原著没有李安的电影那么唯美,前部分甚至有些乏味。原著依然是以第一个故事为主,第二个故事虽然说得比电影中的详细,但也只占了十来页的篇幅。
  
  派摆脱自己“小便”外号的方法是不停的重复用“π”来介绍自己,并没有影片中背圆周率的传奇。
  
  理查德帕克是一只被抓到动物园的小老虎,因为有只豹子逃跑并且连续伤人,政府雇佣了一位叫“理查德帕克”的职业猎手,猎手有一天发现了理查德帕克和他的母亲在喝水,于是用麻醉枪抓住了他们,并给理查德帕克起了一个“口渴”的名字,但是被办事员记反了,于是小老虎变成了理查德帕克,猎手变成了“口渴”。
  
  派的父亲让自己两个儿子看老虎吃羊,不是因为派偷偷跑去喂老虎,而是要告诉儿子们动物园里的动物很危险,防止自己的儿子被动物园的动物伤害到,那只老虎也不是理查德帕克。
  
  拉维和派在茶山那里打赌,让派跑到教堂去偷圣水喝的桥段没有,是派自己去教堂参观,然后与神父交谈,最终成为基督徒的。并且原著里还有派的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教的领路人在同一天傍晚遇到出来散步的派,那段挺有意思的~
  
  原著中派没有谈恋爱,那个印度女孩和舞蹈,没有只言片语的提及。举家搬迁的时候,最伤感的是派的母亲,派倒是没有多大的反应。
  
  上船之后吃饭发生的冲突原著中没有提及,那个说中文的台湾人船员不会说英文,只会说中文。
  
  沉船那晚派是听到爆炸声被惊醒的,并没有风暴来袭,有的只是短时间的小风雨,所以沉船原因不是风暴,派跑出去也不是为了领略大海中暴风雨的神奇壮阔。
  
  派在海上一共漂流了227天,书中还有捕海龟、鲨鱼,没有派把食物偷偷从救生艇搬到小筏子上,没有满海面的荧光水母,没有鲸鱼的神奇一跃,有飞鱼群过境。
  
  原著中第一个故事里面派眼睛瞎了一段时间,然后遇到了同样遭遇海难的漂流者,那个人在上船之后被理查德帕克杀死并吃掉,派也吃了。在食人岛派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发现是食人岛之后下决心离开。
  
  原著中派所说的第二个故事是“没有任何加工的平淡事实”,详细说了厨师如何阴谋杀死水手,派的母亲如何与厨师搏斗并被杀死切掉头颅,然后派回到船上继续吃厨师所抓的海洋生物,最后厨师也丧失了求生的意志,没什么反抗的被派杀死,派吃了厨师。
  
  派问作家的那段话是录音带中派问两个日本人员的话,回答一样是喜欢第一个故事,并且在最后的报告中也提及的是派与一只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
  
  派最后有个美满的家庭,温柔美丽的妻子,聪明活泼的儿子,害羞可爱的女儿。
  
  不管是电影还是原著,说的都是一个很美妙的故事,所以才会叫“奇幻漂流记”,纠结于怎样把一部很唯美的电影理解成阴暗惊悚的CULT片,还不如记住那些美轮美奂的画面。
  
  我们要追寻的是那种能熬过大苦大难的坚毅精神,能克服内心恐惧,直面恐惧的勇气。我们要相信世界的美好,用一双美好的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神奇,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奇幻。
  
  不要让内心的理查德帕克随意出笼,让它“躲在一个你们永远都找不到的地方”。
  
  书不错,不过没有电影那么赞,四星。

来自: 豆瓣

傻驴$ 发表于 2013-1-3 18:06:39

   “Pi”,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许是个陌生的名字,但“π”,几乎是每一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中国人所熟知的,这就是“圆周率”。在数学的王国里,“pi”是一个超越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但在哲学的世界里,“pi”则代表着一种关系,即圆周与半径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包含着这样的表达:在理性的世界里,人类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的可能性以及局限性。正如我们在逻辑上可以认知圆周与半径之间有一个超越数(π)的关系,但我们却永远无法确知这个超越数是什么。
  
        “life”一词 有着“生命”与“人生”的含义,而生命本身又是“欲望”和“理性”的矛盾体,而这两者的“pi”又是什么呢?我们必须在各自的人生中找寻答案。但人生又是“已知”与“未知”的矛盾体,这两者之间的“pi”该是如何呢?或许我们又需要回归生命去寻找。这样就给我们提出了第三个问题:“生命”与“人生”的“pi”是什么样子的。《 Life of Pi》其实就是在探寻着这些关系。
  
        主人翁的历险实则是对“欲望”和“理性”之“pi”的探寻;而保险调查员所面对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版本则是“已知”与“未知”之“pi”的思考;而这个故事又引人深思“生命”与“人生”之“pi”。
  
           其实对于文中种种的“pi”,我们根本没有办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因此在《 Life of Pi》中,作者给出了一个开放的结尾。我想一本具有哲学气质的书并不在于给予读者一个明确的答案,而在于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来自: 豆瓣

白希念$ 发表于 2013-1-3 18:06:40

     我花了快十个小时的时间把这本小说看完,可以说看得很仔细。看这本书更多的是因为最近李安拍的同名电影,由于受到大家的连拍叫好,睿思还没有出,而我又不舍得花钱去看3D,所以还是先看文本小说。一般情况下原著要比翻拍更值得看。
     我不想去翻具体情节,就我看完之后的印象表一下自己的感受。派是相信很多宗教的人,本身是印度教徒,但是他也相信基督、伊斯兰教还有天主教,理解有神论和无神论但是最不能接受的是不可知论。我的家庭可以说是一个佛教虔诚者,特别是老人特别喜欢将他们的愿望向“老爷”或者“菩萨观音”祷告,希望受到他们的庇佑。我认识的也有好几个是基督教徒,包括同学老师朋友,仿佛基督教徒我能一眼能看出,他们都很友善,性格很好,说话都慢条斯理。又一次去过他们的礼拜,他们祷告竟然会哭,其虔诚度让我震惊。跟派相反,我恰恰是一个不相信神或上帝的人,我只是觉得一切的事情都有主观和客观的因素而形成的,并不是由谁来安排的。但是我能理解他们的信仰。他们的信仰是上帝,而我的信仰是我自己。
     动物在动物园里不一定不是自由的,在动物园里,有吃有喝的不用担心被杀戮不用为了生存而奔波,说不定他们恰恰喜欢这样的生活,只是他们原本不是这样生活的或者他们走进了一个新环境,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或感到不自由不快乐,一旦他们适应了这个温暖的地方,就会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然而又把他们返回自然的话,他们会不愿意去。因为他们已经将笼子视为他们的领域,不想失去。习惯真是一个可怕的东西。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规律,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才能不被吃掉。向来都是强者才能活下来,特别是关系到生存问题的时候。
     派跟老虎分别的时候,没有形式,就这样没有任何形式的分手。没有多说一句话,仿佛好像老虎只是出去散散步,不久还会见面。心里总是存在怀念和念想,怀念的是以前相依为命的生活,念想的是他们还会相见。
      这里面有很多我觉得写得很好的句子,但是由于我不喜欢做这种繁琐的事情一一将他们摘抄下来,很费时间,只是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将其记录下来。或许以后我会因为经历想起来更多,有更多的感悟。

来自: 豆瓣

只要一$ 发表于 2013-1-3 18:06:41

  少年派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在无际的海上,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一只孟加拉虎,一个给他的童年留下心理阴影的动物。刚开始是斗,是人与虎的战争,之后就变成人养着虎。派用意念和勇气,养活了虎,也养活了他自己。在派以为虎是她的朋友的时候,却在得救的时候,一声不响的离开。不管不顾。人们总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当然不能否认,但是,有时候动物根本不领你情。PS,小时候的派真帅。

来自: 豆瓣

明德$ 发表于 2013-1-3 18:06:42

  说说电影和小说的对比。观赏性来说,电影肯定是完胜的,小说的描写在怎么好也是需要联想的。
  关于那些深层次的东西,我不讲也没什么说的,见仁见智。只说说故事。
  
  整个故事分为三个阶段。上船前,漂流,获救后。
  先说上船前的部分。电影的描述比较轻松, 整个的节奏都是比较快乐的。小说比电影部分多了宗教冲突,少了初恋。老虎吃山羊的部分电影也做了修改。电影处理这一段处理的比小说要好一些。而小说里大量的篇幅描绘动物的习性等等对于整个故事的意义深远,而电影就不是太好表达了……
  
  再说说船上的部分。电影里对上船后一家人遇到的人和事(主要是食堂部分)做了一个简单介绍,起码是让人知道有了这几个人。小说里这一段是基本没写,只是在获救后的故事里才提到这些。而小说里提到的对高级船员(日本人)的不良看法,在电影里只字未提。不过高级船员这部分本来也不是太重要……。
  漂流过程中有一个情节是电影里没有的,在食人岛之前,pi和老虎曾经遇到过另外一个救生船,上面也仅仅存活了一个人类。这个人类,因为当时的pi因为疾病精神恍惚没即时提醒,被老虎吃了…… 老虎吃之前的对话,还是有些意思的。
  从遇难到食人岛之间的部分,电影因为3D效果所以比小说要好不少,起码感染力是有了。但是人和老虎的关系处理上,电影没有小说来的顺畅。电影有些激化矛盾的感觉。
  食人岛部分小说写的很详细,pi是在岛上住了几个礼拜的。看过小说在回想电影的两个白天一个晚上有些单调。
  
  然后说说获救后的部分,日本人的询问,那里的对话,看小说比看电影好很多,无论是故事B还是其他。只说沉船原因部分,电影里日本人是问了,但是没有回答。而小说里让人觉得真实。
  
  最后说下整体。小说里整个故事的讲述是分了很多天来慢慢说的,而电影里就用了一个下午,从我的角度来说,一个下午要好上一些。

来自: 豆瓣

石榴$ 发表于 2013-1-3 18:06:43

  1、书的节奏比电影要慢,当然阅读和观影本身的速度也不一样。
  
  2、书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读者能代入感受到Pi的恐惧与勇气,电影做不到这点。
  
  3、书里面有一些情节被电影删掉了,我猜李安是为了保持漂流过程的美感不被打断。
  
  4、书的主题和电影主题是一致的,想找另类解读的可以不用买了。只是限于篇幅,电影表达起来要比书困难的多,所以会觉得要讲的太多而有点乱。如果是先看到书再看电影,会觉得这个故事怎么可能拍得好?当看完电影再回头看书,不得不赞叹李安是个好导演。
  
  5、插画和画册很漂亮,书印刷质量也相当好,在已经看过电影的前提下,你未必觉得这本书有多耐读,但它会是非常不错的收藏和礼品。

来自: 豆瓣

旭旸$ 发表于 2013-1-3 18:06:44

  电影版的,唯美的镜头,唯美的画面;一人一虎的海上生存之旅,飞鱼、水母、让人心醉的海中世界、神奇的水上浮岛,让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面对恐惧,pi有不争的勇气!影片展现了冒险、希望、惊奇,同时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来自: 豆瓣

Tina$ 发表于 2013-1-3 18:06:45

  好书,有意思,喜欢!
  
  很多时候,当我看着街上的车水马龙,看着川流不息的人来人往,我其实有很多疑问,比如:我们为什么如此匆忙?而当我美美睡上一觉,自然醒来时,我也会问:为什么生活不能如此简单?
  
  这本书让我会心一笑!
  
  感谢作者!

来自: 豆瓣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