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ry$ 发表于 2012-11-8 18:25:16

  《澜本嫁衣》……满目疮痍,那一幕幕不堪入目的糜烂和令人作呕的媚态,让我觉得我仿佛正亲眼目睹一个鲜活的生命怎样在世态炎凉中遭受蹂躏、践踏,然后开始堕落,直至最后只剩下一个伤痕累累的躯体,叫人同情,却又带着鄙夷。
  
     “长大了之后除了自己什么都不要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真的就落得如此冷漠麽?或许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毫不留情地把原本就脆弱的信任活埋。只有当你看着自己曾经信赖的人在自己身上留下无数仇恨的划痕时,才能切肤地体会到那被称作“信任”的东西在你的伤口慢慢溃烂,留下唯一可以追忆的,就是咬牙切齿的悔恨。
  
     或许,有太多过去的人,注定再也不能走向慈航之路了。
  
     她直到最后也没能获得救赎,无法在黑暗中泅渡。她扑腾着以为可以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却只是徒劳,让自己在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渐渐被泥沙、淤泥淹没,那般无力、悲哀……
  
     可笑的是,那根真正将她勒死的绳子,竟是希望,是寻一个他结婚生子的希望,是做回一个普通女人的希望,是重在阳光下抬起头做人的希望。
  
     澜本嫁衣,红得那么烈那么艳,甚似鲜血……
  
     摸着《澜本嫁衣》平滑的蓝色封面,指尖仿佛感受到其中渗出的忧郁而冰冷的蓝色血液……

来自: 豆瓣

公子木$ 发表于 2012-11-8 18:25:16

  七堇与我而言是岁月的旅伴,是不知名的关怀。
  
  初读七堇的书还是初中的时候,而现在离那些时光已过去太久。我生活在七堇所言的津城,也带着不知名的愿望生活着,渴望着。
  看见过很多人对《澜本》的评价,很多言辞过于偏激。我想不能因为书中所言之事不像想象的那般光鲜甜美,就一味的将其推于黑暗。叶知秋的一生经历之事纵使肮脏,但她的灵魂并没有因这世事薄凉而有任何的不可见光。不是没有人在经历,不是没有人在堕落,又何须高调的唱着上帝的赞美歌。被糖果塞住喉咙的感觉,窒息而又腻滑。
  书中叶知秋曾言‘你不知道我曾在你身上有过多么大的梦想’,叶知秋懂得生活是因为她知道这世上没有人可以做她的依靠,她只有靠自己。而叶知秋不懂得生活之处在于她拥有的追寻阳光的心太执着,不肯相信眼前的黑暗浓雾会不散。叶一生曾说‘知秋如酒’,是的,叶知秋就像是一杯入口甜美,后劲极烈的酒。我相信知秋的爱,也相信知秋的心。我现在才了解到‘澜本嫁衣’的真实意义在于最平凡的幸福,如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平凡的人一样,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美好单纯的童年,有一个爱自己的人,有一个健康的宝宝。是的,我所感知到的七堇口中的‘澜本嫁衣’即使此意。
  印象中还有一幕印象深刻,就是只身来到伊斯坦布尔的一生在搭轮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海峡的时候,有一个人称赞她比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水还要美。其实叶一生并不是漂亮到比海水还要美的女子,但我相信经历自己连带着姐姐叶知秋生命的女子,理应有着最平静感恩的心。流华不知喧嚣几年,一生洗净浮尘。
  
  爱情是一场梦想,即使这梦想是奢侈的,也因为曾经用力追求过而不后悔,明天的太阳还是会升起来,清真寺里的早祷告还是会进行,伊斯坦布尔的蓝色还是清澈如昨。
  
  不想经历知秋那样的爱情,因为曾爱过的人就算忘记的什么都不剩,我也想相信他的善良。就算不去纪念,就算不去想念,就算用力忘记,我也想相信他的善良,因为我想相信那些日子里他的笑没有半点污秽和欺骗,因为我想相信自己对于曾经放弃的事是值得的。就算曾经咬牙的怨恨过,现在的我也真的想从曾经的记忆中解脱出来,就算是刻意的忘记,就算是刻意的释怀,我也想不停的奔向未来。因为我确定,那未来里不会有你,小亮。
  
  。

来自: 豆瓣

流裳照$ 发表于 2012-11-8 18:25:16

  有人说,生命不过是一场幻觉。
  掩上《澜本嫁衣》,我不知世上有多少人有同一种幻觉。
  人间倘若是浮沉在人性欲念之河流上的船,我们往往都被腐朽的善恶欲念操纵,然而一切爱与生死,终究化为虚无。
  
  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妹,知秋与一生,从别离与死亡开始,以别离和死亡结束,这个故事本可以以更宽厚的容量来讲述,却翻来覆去挣扎在最黑暗的渴求里,知秋如是,一生则一辈子选择了孤单流浪。
  
  “苦难使人呈现坚韧,而一旦苦难成为活着的惯态,人将长久地浸淫其中,反而不对苦难本身有多余感触。顺从等同于活着。这种无形的意志异常强大。苦难深处的人反而从没有想过放弃生命。”
  
  不知有多少读过这个故事的人深深为堇年所写的祖辈苦难而感触,这是一种当代沉浸于自命不凡的伤感与忧郁中的年轻人所无法碰触的苦难。毫无生命之幸,也必须艰难地生存,生存成为一辈子的主题,也是一辈子从未挣脱的牢笼。
  故事里的母亲,没有愉悦亦没有悲伤,从无抱怨亦从无饶恕,上一辈的生活里没有选择,她们有容乃大亦无知无畏,不像我们,我们苦苦挣扎茫然无措,只因为繁华浮世,选择诱惑无数,生命再绚烂,依旧薄脆如纸,吹弹即破。
  于是我想如文中的母亲,一生经营嫁衣店,却在新婚满月便历经丧夫之痛,她曾也是年轻明媚的女子吗,还是这不公的世道折磨的只是拥有善良与坚强的品质的人。
  
  “女子知秋生而灿烂喧哗,因着不甘就地掘坟所以绕过了远山远水来与绝望相见。我此刻抱紧了她最后的遗留,感到了犹如母亲爱抚因而一般的欢欣与痛楚,我爱抚她的欢欣与痛楚,想低头再嘱咐她好好地活一次……奈何她等不及了。”
  
  和一生一起走进知秋的生命戏场,这个灿烂喧哗的女子,最初是抱着怎样的希冀忐忑不安地去义无反顾地爱,流落风尘又自诩自爱,是希望害了她,就如和以明这场飞蛾扑火的爱恋,在耗尽了希望的灰烬,她不告而别,就如同多年前天性里丰盛剧烈的欲望,这命与生俱来,注定她要比别人走得更折更远。
  她一路走得孤单寂寞又义无反顾,从未回头。这是个肮脏的世界,失足,堕落,暴虐,冷漠,灵魂的失敏,感知的麻木,希望只能从一个幻灭步履到另一个幻灭,噩梦也罢凌辱也罢,生不如死的岁月她都熬了过来,至少她还活着。
  活着,便是对生命的礼赞,即使彼此一无所有也要笨拙地举起希望之灯,即使浓烈的感情被现实一次次地打翻在地,也要重新扶起斟满了水,即使越来越淡,他们每个人,得到的都是她完整的,一杯酒。她只是没有了希望。
  
  “她对我说:你不要与我说失望与希望。你可以看不起我。但我还是要如此地活着……因为我不如此就连活着都做不到。你尽可以回到你的世界去。如果你觉得有属于你的世界的话。……可是知秋,我而今还是没有我的世界。”
  
  一生是怎样的一生,她既不如母亲般顺从于苟且的生活,亦不如姐姐知秋般仓惶奔波,唯一的一场终于死心的告别,依旧夹杂些许的希望,而这希望也随知秋的死而破灭。一生与知秋,错就错在,把爱与梦想等同,即使知秋说,你信的只有自己,而最后,她的信念依旧随着不断的失望而崩塌殆尽。
  我开始慢慢觉得,少有人如母亲,更少人如知秋,大多数人只如叶一生,一生一生,到最后却依然找不到属于自己一生的世界。有人把世界归咎于感情,华丽的外表随现实和物质剥落,彼此的丑陋却一览无余;有人把世界归咎于梦想,只是梦想有时遥不可及有时却失色黯淡,寻得时才发现错失的更多;有人把世界归咎于享受,而他们也许才是唯一活在当下的人……往往到最后,我们才发现生命的一盘棋,唯有死亡是赢家。
  生命是生不由己,然而挣扎在人世的人还是那么多,你知道我只想找一个能寄托希望的人,可其实人人都脆弱,永远都不堪希望的沉重。
  
  就让我用堇年的那段话为结,这也是为何我明了这一切失望之后,依然还心怀善念,与茫然空虚,又坚定永恒的希冀。
  
  “幻灭之间的空白是如风中残烛一般的洁净希望。我以书写讣告般的心情着笔,为人心的希望和幻灭,为人间的纯洁和污秽,书写散发着腐臭的供词。
  我想我义不容辞。”

来自: 豆瓣

中古佑$ 发表于 2012-11-8 18:25:16

  十二首歌循环一次,三次还是四次也或者五次,看完一本十五万字的书,也好像路过了谁谁的一生,只是路过,就觉得心有余悸了。
      像是发源于同处的分向裂缝,越裂越远,正向反向,原来只不过一个交点——这是大概的印象。但毕竟一束阳光,投下的影取决于其遮挡物的形状。
      三月春寒,森冷刺骨,潮湿的空气让本来就不高的温度显得更低,连续几天了,还会继续几天呢。再没有彼时的热情和向往,从来都不是放得下的人,回程时的等待,启程时的眷恋,不定时的归心似箭般倒数计时。失却了寻回了,不过是心情的悲喜。要平平淡淡也要轰轰烈烈,要月朗星稀也要纸醉金迷,前者的得到其实并不亚于后者。“最后不过是从一个梦境走入另一个梦境”。把未知的远方的都想的过于美好了,以为离开了走远了就自由了长大了。什么时候开始希望开始爱开始在另一个人身上倾注自己一度终其一生的梦想,什么时候开始绝望开始恨开始在头破血流的自己这里挣扎着重新来过。触目温良的万家灯火下,有人安然入睡有人辗转难眠。
      在异国的街道,看风景,看人群,看温和镜头下不动声色的浮世绘。。。都是一段曾经生命的背景,无所谓属不属于。孑然一身的清晰轮廓,瘦削的下颌,显著的锁骨,风尘仆仆的脚步,是心目中羡慕的女子,走过人间的世态炎凉,紧扣落拓又冷暖自知。不再需要,无谓所求。
      铺垫过于冗长,已忘了文字的来历。一个同寻常南方春天无异的慵懒正午,手脚冰凉的在图书馆的方桌前,虔诚的捧着执意要买的书,一字一句。看过那些说它虚张声势,无病呻吟的书评,心下一读之念也未动摇。毕竟每个人共振的频率不同。
      看过那些行万里路的小说,也信誓旦旦地想,也要离开,也要浪迹。也看过一字一顿的随笔,心下怀疑,到底想要的是怎样生活,这样一再离开,越走越远是最期待的么。。。做决定时的潇洒,和履行决定时的踌躇。要走到多远,要去做什么,好像从来没想过,只知道花花世界,总有一个与自己惺惺相惜的异地,停留,茂盛。可是在哪呢,于是站在青黄不接的尴尬路口,来也不是去也不甘,被风左右着方向,并固执的以为逆风处就是自己的目标,风停了却像没了灯塔,孤魂野鬼,只能等下一次风起。左右逢源的结果是,醒了还站着原地顾盼。
      那里的爱情是伸过来要你取暖的手,任由握紧时觉得全世界的温暖也不过如此,流沙般沦陷,陡然抽手,惊慌失措。时过境迁了,握再紧也揉不进身体,或者也没有了温度。像书中不厌其烦的。。。总会有温暖出现,然后消失地如同没来。怎么总有有借无还的人,大概总有不求回报的人。而那些微不足道的自我救赎就像是口中呵出的气。。。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便可索取,只是这期间必有隙,于是又饱尝冷与寒,不甘心其微细和间断,又寻另一双温良的手。
      合书之后,动笔之前,很多想过的都变了,文字真是再无力不过,或者应该怎样才能精确的付诸呢。
      很多话都觉得正中下怀,清晰地记得住只是这句低语或喊白——
      一生对耀辉说
      知秋对以明说
      “你不知道我在你身上有过多大的梦想”
      。。。
      多大的梦想,不过是,着一袭《澜本嫁衣》的喜装,度一生相夫教子的寻常呵。

来自: 豆瓣

pandae$ 发表于 2012-11-8 18:25:16

  《斓本嫁衣》最近才看完,不过这距离我买它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当初刚高考完,所以决定买两本那时看起来很时髦的书犒劳自己,一本是《西决》,一本就是七堇年的这本。
  决定买《斓本嫁衣》,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装帧很特别,名字也颇有女性向历史感;另一方面,就是一本《西决》拿在手中没有满足感。对《西决》的兴趣由来已久,从高三奋战时偶然一瞥同学《最小说》上笛安写的简介相当动心。于是七堇年那本书不幸成了一个陪衬。
  很快《西决》被先看完了,因为没有用心看,所以感触不大。喜新厌旧的我冲进书店买了七堇年的另一本书《大地之灯》,原因在于美丽的封面。
  然而这本书也没看完,突然发现很多青春作家小说中都大肆描摹悲惨的故事,然后自己与主人公惺惺相惜,顾影自怜,可怜巴巴地感动读者。我感觉自己成长了,所以藐视了诸如此类的书籍,有色眼镜度数不断加深。
  而在那浮躁的两年里,我感觉自己没有办法心平气和地欣赏小说、音乐、电影,总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注目它们,跳脱于内容之外,毳毛龟兹,也因此痛苦不堪。
  幸运的是人总是成长的,无论你多么认为自己高大,你总会一段时候发现自己的高度是有限的,在时间的漂流中遗忘高大的形象。
  我开始关注新闻,不光是电视台上的,还有来自网络的视频以及一些难以用正或错去定义的人心,发现这个世界很可怕,而不是花季感觉到的带有忧郁美感的残酷。暑假里又间断地得知了父辈以及在上一辈的故事,可以说这时才真正有种手指浸没水中,感受真切。
  于是,我的目光在书架上浏览,看到了青色的书脊,决定拿出来再读读。之前也有试过,不过那些企图都很快被其他更加激奋,看起来貌似更凶狠的事吸引,所以多次失败,直到最近才重新尝试。
  看完之后,觉得网上很多人说的可以描写阴暗面,我倒是有不同的看法。
  内容对叶知秋的塑造还算成功,也算不上失败。描写的悲凉的故事在我所直到的故事中,不算虚假。针对网友们的质疑,我想很可能是小说的戏剧化手法所导致,当年不喜欢琼瑶的不是用堆来形容吗,现在拿来作笑料的人也不少。当然也有一部是跟我一样成长到某个阶段了。
  《斓本嫁衣》本身表现的风格是苍凉的人生感,感慨居多,有些内容则有时过境迁之感。写法是跳跃性质的,这种架构文章的方法不算难,很适合瞬间的思维,跳开然后找到间断的部分,然后跳进去修补内容。但事先最好设定一定人物性格与行为。对人物性格前后的统一性要求较高。
  所谓的统一不是说要一模一样,而是后面描写的人物形象不能否定前面的人物形象,不能为了剧情否定之前人物的性格。而叶知秋恰恰就是这样的反例,七堇年开始给她设定的是一个有童年阴影,内心堡垒坚固,坚强好胜并且想脱离平凡的女孩,这些在她去了大学,然后沾染物欲,甚至与康以明建立关系前都还好。但叶知秋在几经康以明的感情折磨之后,就变成了一个感性的城市小女人的形象,向往一份安稳的生活,可以为能给她拨蒜的人动心,想为那个他养一双儿女,然后操持一个家。只要没有完全陷入剧情,保持一定清醒都会看到前后的差距。其实这不是不可以,但人的转变都是有交代的,这样的迅速转换让被《红楼梦》塑造成前后反复回顾的读者哭笑不得。
  不过那都还在容忍的范围之内。只有康以明这个角色形象让我觉得过于平面,简单说就是只能出现在白纸上面。从剧中情节能够看出,康以明对叶知秋的爱是剧烈并且深刻的,从他可以为她买什么东西疯跑一个城市,可以抵抗他旺盛的性欲已久爱不常跟他做爱的叶知秋。这样的爱得深刻的人,却能在他所爱对象的面去找排精管,这爱还真是上升到了精神阶段,完全分类讨论,抛开不忠使之成为物理上的活塞运动。即便如此,我们已久能够还算想得通。但是他却又当着叶知秋的面,哄骗屋内裸露的肉体,说门外面的是纠缠他的普通女子。看到这里,我感觉相当错愕,没有惊吓到下颚,只是感觉无话可说。而后,叶知秋做掉了孩子,康以明又疯狂地追求。这其中的感情转变貌似始终如一,但好像波折不断,在这么一篇不算荒诞风格的小说中,实属超异类。
  至于“我”,里面描述的大多是别人,她的母亲,她母亲的母亲,叶知秋、康以明、何耀辉,有点印象的就是最后与阿莫德共度的日子,是当下还比较流行的时尚旅行心情文。而何耀辉是我认为最成功的人物,只有短短几页的篇幅,却能将过于敏感,每时每刻全力营造被伤害氛围的这种边缘人物透彻的表现出来,解剖不算深刻,但格外引人注目。这种人物就是很多网友最看不入眼的闷骚型。我也曾这样过,经常看着天空努力淌眼泪。看到这个严重被害妄想症的何耀辉,我倒希望能够会心一笑的戏谑风格,但这样缓缓而来的文风也不坏。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速度极慢。对待这样的故事情节中有很多作者感触的书,我很小心,不想放过比较出色的思想点。很多时候心底发出的读书声是中国旧电影中特有的缓慢女声,很柔美但又不娇喘的那种,常在讲述女子半生的独白中产生。而七堇年的文笔应该说给予我这种独白一个特有的区间。
  她的文字还是比较华丽的,堆砌程度不空洞,但无法否认风格的华美。很多人印象最深的都应该是“我的感情像一杯酒。第一个人碰洒了,还剩一半。我把杯子扶起来,兑满,留给第二个人。他又碰洒了。我还是扶起来,兑满,留给第三个人。感情是越来越淡,但是他们每个人,获得的都是我完整的,全部的,一杯酒。幸还是不幸:她还是在相信感情,和爱。”
  很耐人寻味的三段。在这里我浓缩了,不过品质不打折。
  她在描写姥姥制作的斓本嫁衣的段落,则显得工笔很扎实,这是七堇年能从很多青年作家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整体来说,这本书还不算差。至少不是很多人说的那样华而不实,压根看不下去。应该是有一部分人想要跳脱年轻的兀自哀怜的思想观,所有排斥。我想那无疑是好的,积极的,但那确实是一种通病,和现在被骂得惨烈的小清新迷恋者们一样带有色彩眼睛。
  而七堇年的书也有青年作家同样的解剖力度不足的性质,但我想有那个心就很好,谁能保证那些大家年轻的时候就那么浮于云端,就那么清醒决然。只是一些人对他们过于苛刻,在非苛刻的地方使劲嗑磕。也不排除一些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高超,而靠批评别人称为垫脚石。
  
  全文看下来,这个标题显得格外坑爹,好在这是第一篇书评,所以格外宽容。努力博览书籍才是更加重要的本命工作。
  

来自: 豆瓣

bridge$ 发表于 2012-11-8 18:25:16

  写得不好 但是还是忍不住认认真真看了两遍 就跟自己的过去一样 不愿意轻易讲出来 但是始终是自己的 丢也丢不掉
  
  最近几年总是有一股子想把什么都丢掉的劲 过去的 不好的 沉重的 都通通抛弃掉 是逃避么 还是害怕什么 自己也都不是很清楚 但是明明心里晓得 这些东西终究是丢不掉了的 可能唯一对过去还有些许留恋的证明 就是不爱看书的这两年还是翻阅了好几本这种对自我内心进行深入探索的书 每一个人都期望能明明确确得到一个答案 能够跟自己说 好了 这些就是过去的 而明天就要来了 但是 你看 七堇年多么力不从心的在讲这个故事
  
  在前言里面 七堇年貌似自己也提到 她对自己创作能力本身的怀疑 虽然不是直白的说出来 而是通过她与朋友之间的对话 朋友说她看到的七堇年总是在重复同一个故事 虽然七堇年竭力避免让这个故事冗长繁复 但是结果却恰恰相反 这些关于成长的故事 从大地之灯到澜本嫁衣都变成了一个个重得不能再重的生命合集 那些故事里的人都尽情的活在少年时期留下来的痛楚里 大多数的人在物质上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再到一无所有的过程 总之 就是到头来把个人的生命和生活都看得很贱很底 故事里混合了太多的悲喜 丧子堕胎未婚先孕吸毒吃药或者流落他乡 都是普通人不具备能力或者理解力去经历和承受的 而在七堇年的写作里面 她尽量让读者觉得这对于主角们来说 似乎是轻描淡写的 而最后又宿命论似的写出他们统一的结局 无非就是依旧没有答案并且持续着无依无靠 孑然一身的生活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把自己的一切问题都归罪于我笑容不多的青春期 并固执的认为那就是一切故事的源头 后来等我清醒过来 我又当机立决的想要跟过去彻底分裂 可是我还是清清楚楚的记得 那些冰冷冰冷的冬天 又或者很久很久不讲一句话的傍晚 我发自内心的觉得那些东西都该放下或者抛弃 可是我还是一直在等 一直在等 好像在等有一个人可以帮我把这个故事讲完 或者等我自己有一天可以轻松地跟过去说再见 那一天还没有来
  
  在这天来临之前 我依旧固执地认为我不具备某些能力 我不习惯一些人的眼光 不善打理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 这也是放纵
  
  尽管我以为十八岁或者二十岁会是一个门槛 又或者一次独自旅行 两三年完完全全的独立生活会成为一种类似仪式的成人礼让我清醒过来 事实证明 这些却似乎永远都来不了了

来自: 豆瓣

聿葭$ 发表于 2012-11-8 18:25:16

  不知为何,在豆瓣上人们对《澜本嫁衣》这本书都持有否决的态度,也同样抹杀了作者的努力,总感觉这本书很滥很媚俗。可我却不这么觉得。
  
  我认为,这本书,如果按一个小说的角度去看,它还是很“好看”的,把叶知秋这个人整体塑造得很不错,情节也很吸引人,我用了一个晚上,熬夜读完了它,所以它作为一本小说,吸引力这一方面还是很成功的。
  
  可是成功归成功,它的缺点也很明显:胡乱堆砌的词语用得太多,给阅读快感造成了影响,就例如前一段埋下了一个伏笔,我还在想到底怎么了呢,后面就开始大片大片地描述这个描述那个,尽管这并不是坏事,但是一些句子中却格外喜欢加一些生僻的词语,还需要我去猜,去理解,所以我对这种“装逼”式的写作的方法并不喜欢。
  
  当然,最为让人诟病的就是那个序言了,什么幻觉不幻觉的……真的挺让人无语的……
  
  再者,就要说一下关于否定七堇年整个人的说法,我认为并不能因为她写出一部没让你们满意的作品你们就对她而失望。日子还长着呢。
  
  至于七堇年这个作者,很明显得就可以看出她本人所模仿的文风,无非是黄碧云啦,安妮宝贝啦(这个人她模仿得尤其严重,什么彼时、凉薄、素白呀这些词汇)。估计她也是把她们的文章看得多了,文章的类型也就越来越像了,全是关于情爱之事。
  
  不过平心而论,《澜本嫁衣》比《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好得实在是太多了,因为《被窝》这东西自从我买下后,翻了两页,就再没那心情看了,因为我需要的并不是华丽,而是情节。而且《被窝》里的一个名叫《远镇》的中篇,我看完了之后真得感叹了一句:真不容易,我竟然看完了。确实是这样的一种心情,本身的阅读应该是畅快淋漓的(至今只有《盗墓笔记》和《鬼吹灯》才能让我感受到这种心情),不忍释卷的(这一点做的最好的就是辛夷坞了,尽管她的文章并不深刻,但是她能让我做到不忍心放下书),可是我发现几乎ZUI里面的作者们没有一个人能让我想一口气读完,都是断断续续,强迫自己看完的。
  
  不知道为什么,我以前去过《澜本嫁衣》的贴吧,里面和我同龄的人都说:澜本嫁衣实在是太黑暗了,让我无法承受。
  
  我那时确实很奇怪,因为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初一,完全没有一点害怕,就只是单纯地看完了,也稍有些理解了七堇年想表达的思想(那时只是稍有些……)。根本就不知道那些人是在害怕什么,也在那时想,并不是她们入戏太深,而是这种东西本来在社会上就能清晰地直观到(估计是太原实在是太乱了吧,以至于我都习惯了)。
  
  这个书评本身就是毁誉参半的吧,但我还是觉得,它的优点盖过于它的缺点,因为它真的很吸引人,能让人“想看”。我认为,在现在的青春小说中,能有这种魅力的书真的是不多。
  
  还是可以为之一读的。
  
  题外话:它的封面、装帧和板式呀,也实在都没的挑啊,太漂亮了,真是迎合我的审美观呢……还有就是这个书名,看到的时候真的惊艳了,芥末好听啊~
  

来自: 豆瓣

little$ 发表于 2012-11-8 18:25:16

  知秋的生命历程对于平常人,或因不可得而仰望,或因胆怯而逃离。浓烈丰盛。百转千回。
  她是戏中人。大多数人羡慕这生命的跳脱生动。却只能本分的做见证繁华的一生。
  相信对于七堇年。书中姐妹的名字也不是偶得。
  绚烂而知秋。平和过一生。
  所以。
  一叶知秋。一叶一生。
  
  读过她。我只是想到一句歌词。同样来自于一位过早陨落的生动男子。家驹。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在路上的人天性趋向自由。没有可选。但你可知我在你身上有过多大的梦想。
  
  彼时读大地之灯。觉得七堇年还只是以一种小心翼翼的姿态揣测藏在面纱后面的世界。
  那时的她,笔下的爱与宽容,就算几经坎坷也终有归宿。
  到了澜本嫁衣。则是以犀利的文字直面残破世界的真相。
  爱仍是纯粹的。只是要让你看着它是如何一点一点消耗用完。只剩现实灰烬。
  在这个晦暗的假期。读完这本书。似是又明白一些。长大一些。
  
  不知七堇年有过怎样的经历可以将文字提炼到如此触目惊心又无动于衷。
  过程定是一次对所有美好信仰的否定。
  清除所有。我在按下删除键的时候。同样知道自己已告别又一个人生阶段。
  过去的美好如今已不再确信。但它是纯粹的存在过的。因为无知而张狂。
  
  偶然在故乡见到老朋友。故人来却无言相对。惊诧于那段青春是如此决裂。天性使然么。
  做了两年陌生人。整整两年。
  如今的释怀会不会太晚。她的许愿会不会已经过期。
  我看到变换面容的街道小巷。看到整齐的校服掠过葱郁大树。似是看同学录上的大头贴一页页翻过。
  翻到最后。就看到如今的我们。
  
  成长的过程。看似不惊不惧,其实只是学会了灵魂的失敏。
  对于不相干的人。自身的历程只是一出免费的戏,廉价的谈资。学会对世间沉默是最好的应对。
  而我。从此只将最好的一面呈现。
                                                                                2009年2月12日 夜

来自: 豆瓣

S^ai_1$ 发表于 2012-11-8 18:25:16

        对于《澜本嫁衣》,我第一次看到它是欣喜的感觉。当时通过了《最小说》看过七堇年写的几个短篇感觉很不错,看到了她出的单行本很是期待。但是其中的涉及性的情节却让当时的我难以接受而将此书置之高阁。虽然后来看了很多关于《澜本嫁衣》的新闻让我对于此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我一直无法承受这本书的重量。直到这个暑假,我才鼓起勇气看了这本书。
         后来发现这本书是本很沧桑很让人怀念美好的一本书。其中给我最大的震撼的一句话就是“你可知道我在你身上有过多大的梦想。”无论是书中的风尘的叶知秋和乖女孩叶一生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在自己爱的人身上有过很大的梦想,只是大多时候那个我们深爱的人不知道或者不以为然。这句话在书中分别由叶知秋和叶一生心中对自己心爱的男子说出,给人感觉很有力量。两个完全不同的女人当放弃那份自己所珍视的爱的时候,都选择以这种残忍的方式来告诫自己放弃爱。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爱的那个人,都对于ta和自己的未来有过梦想,都为此倾覆自己的所有过,虽然结果各异,但是看着这句话,真的让人感觉很沧桑,同时也回想起自己的一些和爱的那个人的美好的事。
         我也很喜欢七堇年对于爱情的描写“两情相悦刚刚伊始,都是一模一样的花好月圆。一模一样的良辰美景。但一切总逃不转瞬即逝的覆辙,说没就没,谁都奈何不得。人终究会互相彻底了解。而待彼此渐渐剥去妆容与外衣,各自皮囊之下的真相昭然若揭,便会知道这不是自己所要。伤害与被伤害,算计,抱怨,非要把一段感情折磨得气数将尽,方才知道大势已去。舍得或舍不得,挽留或不挽留,皆上演呼天抢地的闹剧。这样的故事,日日夜夜都在上演。 ” 真的是觉得七堇年对于爱情描写的太好了。感觉字字珠玑啊,全部的说到了我的心里。你会对你爱的那个人有多大的梦想,你会为此付出到什么程度,你会忍受到什么程度?我总是在想,爱一个人,就是能够包容吧。只要能包容ta就够了,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和表面上看起来不同的。一个人在我看来是永远无法理解另外一个人的。因为我固执的认为理解只能通过感同身受,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一个人永远无法理解另外一个人。
         对于《澜本嫁衣》我还很喜欢的一点就是七堇年对于澜本嫁衣的描述和叶知秋、叶一生这两个名字的阐述。这些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使正本书更具故事性。我对于叶知秋的名字记的很深,一夜知秋,一个女孩若不信任家庭关爱——不论这关爱的能力如何——若她不信任,且将希望和感情过多的寄予他人,早早走入世界探欢,多半需要走过一些苦难,短则赔上青春,长则赔上一生。女人若以世间为家,某种程度上是必有不幸的。知秋如是。

来自: 豆瓣

师太周$ 发表于 2012-11-8 18:25:16

  犹豫很久要不要看这本书
  还是因为好奇的想知道自己心中的问题
  和知秋这个让人莫名喜爱的名字
  虽然知道自己一定会后悔的
  
  家里的萌芽早已是被丢弃的废纸
  那些曾经很喜欢的作家也渐渐被我视为商业的祭奠品
  除了HH
  
  知道七堇年的确是因为小四
  曾经也喜欢的要死的作家
  也会在日志里满篇幅的写他的文字
  看他字里行间里关于我们青春的伤逝
  不过那都是小时候的事了
  记得小时代刚出来的时候
  书店写了好大一个板子
  自己也还仍然期待
  也不知什么时候起就厌倦了这种无病呻吟的东西
  觉得生活本来就如此艰难
  又何必一遍遍拆穿
  
  记忆里七是个尚温暖的女子
  一如大地之灯给人的感觉
  强大,朴实
  虽然我看得出,这俨然又是一个安妮宝贝
  但她身上依然有自己的特色
  自己想表达的话语
  但看了澜本嫁衣之后
  我发现
  她还是走了这条路
  很多人说,又是一个被小四毁了的人
  我想说,我也这么觉得
  小四毁了很多人
  但也成就了很多人
  因为小四,最小说,好多作家被我们知道,被我们了解
  所以他们落入俗套,也在所难免
  有得必有失
  
  但我依然觉得
  如果一个人的文字不够温暖
  那么这个人也不会是一个阳光的人
  
  社会是个怎么样
  大家心中都透彻
  不是一定要被欺骗被出卖糟蹋自己辜负所有人才能明白一切
  当然每个人都也许会经历很多不美好的事
  我也经历过
  但我依然相信爱情相信生活
  相信所谓的会来到
  
  所以我希望我所喜欢的文字喜欢的姑娘是阳光的
  给人希望的
  
  只喜欢这么唯一一句话
  我见过你最深情的面孔和最柔软的笑意,在炎凉的世态之中,灯火一样给予我苟且的能力
  
  如果我有这么一件澜本嫁衣
  我一定不会让送我的人失望
  因为它是美好的
  我要美好
  
  再也不想看七堇年了
  真可惜

来自: 豆瓣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查看完整版本: 澜本嫁衣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