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台湾这些年 - 书评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
我明白,对于很多大陆朋友来说,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过去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过着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67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了解一下台湾,因为“台湾”很熟悉,但又感觉模糊。脑子里关于台湾的关键词想想都是从中学历史课本、电视新闻和主流新闻中获得的:宝岛、日月潭、台独、选举闹剧、流行歌曲、综艺节目、小清新还有一串明星的名字,但这些关键词穿不成一个有逻辑的故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看这本书。
从开始看这本书就没有抱着什么政治目的,或者带着类似的有色眼镜去看,只是纯粹想了解一下这天天在新闻中看到却又个陌生的地方。因为不了解,所以处处都觉得有点惊奇,读着读着就有点“原来台湾学校也体罚学生啊”、“原来台湾的学生也要上补习班啊”、“原来台湾要有高考啊”等等,脑子里一直有这种“原来……啊”的句式出现。当然还是有一些才开始知道的东西,比如眷村、日本对台湾的影响、服兵役、捷运、选举造势等等。
还有一种感觉是,台湾比大陆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可能要发达至少十年,因为台湾出现过得东西,在大陆要晚个十年才出现,比如流行歌曲、综艺节目、捷运系统、房地产热等,当然现在,很多领域已经能够同步发展,但在某些领域差距还是很明显。
这本书的优点是从作者自己的角度去描写台湾近30年的发展,而不像史学家一样有取舍有体系的去展现,被一些人诟病的地方,比如不严谨、回避政治问题等等,在我看来恰恰是这本书的优点,也是作者扬长避短的极好运用。严谨确切的史料和热点的政治问题不是每个人都关心,也可能更多的人想去近距离地看清台湾的细节和纹理,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刚刚能够体现,虽然很多事件描写比较主观。当然,如果书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完全脱离事实,肯定会让这本书有所失色,但若是作者能力不足而不是故意为之,倒不会使这本书失去本来的意义。 可能是因为接下来马上就有一场旅行,所以对外面的世界特别想了解多一点。对台湾一直很好奇,下午一屁股坐着看完了一整本。
没有特仔细得看,作者从自己出生到2009写了许多关于台湾的社会,经济,政治许多事情,可谓不全。
这些确实对于我一个90后很有感触。从那么多小事,大事都表明作者是个思想比较独立的人,其中书中有一点比较感触。书中写到:“父亲和母亲大多是穿旗袍和西装。让许多孩子自卑" 有一老师指出如果真有父母穿旗袍和西装那才是。
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造就了作者这样的台湾一代,他们跟我们大陆有一样的传统,一样的习俗。从言语中看出,台湾人对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政治改革和对于台湾的归属感还是满意的。
我想这些就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回想我从小到现在大学毕业。家中和学校极少谈论政治,就事而谈,很少有立场可言。经济也大多是发展的宏观控制下的经济。这些都造就我很少有独立思维。感觉从小很少事情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有一定成熟的想法的。
确实爱这个国家,但社会上,对于这个政治体系的归属感多是萧条。人人自危,哪来共和。
看更多的不同的文化,尊重不同的人,有自己的立场。真的需要出去走走,看看,想想!
曾听到有人说过 要了解台湾 这本书就够了
够毛 线。。。
非常老百姓的视觉,简单朴实的语言的确有较高的可读性
但很多真正感兴趣的政治问题只是非常浅显的带过
让人读得非常不过瘾
读完下来 了解最多的反而是综艺节目和哪一年哪位歌手影星最红
正宗流水账 对岸的台湾,我一直很感兴趣。可能是“沦陷区人民”对“解放区同胞”的天然好奇心所致吧。台湾的消息在现在这个网络年代,年青人多多少少都能获取到,其实也没有多少太深的隔阂,要说有只是距离上的隔阂,但现在也放开了。只是看到这本作者特地署出台湾的书,还是想看看生于斯、长于斯的台湾同胞的亲身感受。
豆瓣上有评论说,这本书成为09年的畅销书有些莫名其妙。确实这本书对影响台湾民主进程的重要事件都是轻描淡写的带过去,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倒是书中提到的几个大案要案,而像美丽岛这样的事件反而惜墨如金。不过这也不能苛责作者,作者本意就是想以自己平常老百姓的视角来写这些年的事,也不用站在多高的高度上作宏观的历史叙述。其实这本书的内容无非是:一、对重大历史政治事件以及影响深远的案件的描述;二、台湾文化市场(电视台、影视、流行乐曲)的变化和对普通民众的影响;三、以作者个人的读书经历反映台湾的教育变迁;四、作者服兵役和工作经历。
其实我倒是对作者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比较感兴趣。据作者讲述,其实台湾70后成长起来的和我这个在大陆的80后的所受的教育倒是蛮像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意识形态的灌输,面临着升学的各种压力,没有网络的干扰等等。最羡慕作者的是他服兵役后竟能用这期间攒的钱跑遍中国大陆的大江南北,三十岁做第一份百货柜台工作,两年后辞职可以去国外旅游,实在是汗颜。或许这就是差距,大陆人活得太累,被生活压得抛弃了享受的权利,为了面子死命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里挤,为的就是名声好福利好。
总之,除了部分内容比较拖沓陷于流水帐的缺点外,作为消遣和增进了解还是不错的。
这本书我是在kindle上下载的,只需要6块钱。所以还挺值的。作者文字幽默风趣,各种调侃政治、调侃自己的生活。个人感觉让我对台湾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且还感觉很新鲜。而且特别喜欢他按照时间顺序,结合自己个人生活,以小见大,体现台湾社会从蒋介石逃到台湾到两千年的种种变迁。推荐了很多人,看完之后普遍都想组团去台湾看看之类的,坐一坐捷运,吃一吃台湾美食。 作者文字幽默风趣,各种调侃政治、调侃自己的生活。个人感觉让我对台湾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且还感觉很新鲜。而且特别喜欢他按照时间顺序,结合自己个人生活,以小见大。推荐了很多人,看完之后普遍都想组团去台湾看看之类的,坐一坐捷运,吃一吃台湾美食。 这书写的真给力。还原了我们一个有血有肉的台湾,确实,台湾给我们的印象只不过是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即使通过媒体新闻接触到的东西,也往往是经过过滤的,对于其本身便产生着怀疑。于是在是懂非懂之中,我们对于台湾的概念被塑造出来了。
作者以其作为一个台湾人,并且具有跟大陆的相关联系,在这样的一个位置,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呈现出来,便已经是对于我们了解台湾再合适不过的素材了。
从作者的文字中看来,台湾跟大陆有太多的相似点了,这是我们以往所料想不到的。早在看此书之前,看过台湾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跟大陆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的故事背景跟人物的塑造,便有着相当大程度的相似性。自然,对于台湾跟大陆之间的差异性,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
以编年体的形式,将台湾这些年的点滴记录下来。在凤凰卫视的许多节目中,对于台湾过去发生的事件都只是一笔带过,本书里便有对这些内容的描述,是一本不错的资料简阅读本。 这本书的内容与副标题的名字非常符合,的的确确是讲述台湾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本书涉及的面还是很广泛的,讲到了教育、选举、娱乐、当兵等等方面,可以让大家深入了解了台湾地区老百姓的生活。
正是从老百姓的视角,从一般生活的视角叙述,让我觉得读起来很轻松和亲切。我们平时对台湾地区的了解大多都是一些正统的角度,居高临下来审视,那样其实缺少了真实性,就像作者所说的两岸同胞相互有很多误解,其实都是源于角度问题。
作者年纪不大,所以对80年代的叙述大多也是后来查看资料的所得,觉得有些遗憾,如果作者年纪再长个10岁,也许会有更精彩深入的叙述。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感谢现在的开放,这本书籍肯定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面世,而且内容肯定也是经过“修饰”的,但终究是出了。真心希望以后还能看到更多类似的书籍。
是我喜欢的那种书,真实,简单,不用花很多心思。在亚马逊上买了KINDLE版本,用手机,和电脑一口气就读完了。
作者和我年龄相仿,从李登辉上台开始的历史,对我来说也都似曾相识,记得比较清楚的有 千岛湖惨案,陈同兴案件,张惠妹被封杀,红军倒扁的记录都清晰生动地记录在我脑海里。
让我对台湾很多熟悉名字,地名,典故,有了清晰的认识。
明白了,台湾有今天民主和开放,每一步都来得不容易。当初他们也和我们一样的环境,一位一位伟大的任务,一起努力,才到今天。
台湾真的是我们的同工同祖的同胞,我们的一些劣根性,他们也都有,只是他们用更先进的制度把丑陋的一面钳制住了。 我们的未来也会更好么好,因为我们也可以普选,我们也可以多党,也可以有尊严地活着,我们的兄弟都做到了,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好。
反思自己对台湾的很多误解和偏见,不了解所以迷信,所以自大,其实我们各有优缺点,交流让我们一起进步,隔绝让大家一起愚昧。
如果让我写这么一本书,我和更多些大陆同胞敢兴趣的描述,会少些自我日记似的记录,因为我想这一刻大家更关心的是台湾,而不是作者本人,就算对家庭,社区多些记录也比长篇大论地记录当兵,打工,旅游记录更好些。能再多点正能量的记录吗?
时间过得好快,快的就像这本书的目录,一转眼,30年过去了。
有机会一定要到台湾去走一下。
希望看到作者更多的作品。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