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 书评
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起头的《三字经》,作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社会的蒙学读物中最为典型的一种,早巳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这本广为流行的小册子,其作者却并未因此而广为人知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9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 “人之初,性本善”真正含义在于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欲望和力量,人性的趋势永远都是向善的。 在三字经中: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会有善的行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里面的话。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来是善良的。他(她)们后来的不同和巨大差异,是后天形成的。没有哪个坏人是天生的,只是因图一时享乐,经不住诱惑而迷失了方向。 论语公冶长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子之文章,古注即是儒学经典之文,子贡认为容易学,性与天道则难学。天道还比较容易一点,性最难。性是心的本体,亦称心性。学儒把自己的心性学明白了,就能成为圣人。孔门弟子,以及后世儒生,凡欲学为圣人者,无不注重探讨心性的道理,但因心性的道理难明,以致后来有性善性恶之说的问题难以解决。
性善之说出于孟子,当时与孟子论性的学者有告子等人,在孟子告子篇里,告子曾提出不少难题来问孟子,今举一例:「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解答,水的流向诚然不分东西,但一定是向下流,而不向上流,归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再说明:「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与孟子相反的则为荀子的性恶说。荀子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性生而好利,顺之则争夺生,而辞让亡。人性生而疾恶,顺之则残贼生,而忠信亡。人性生而有耳目之欲,顺之则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荀子针对人性之恶,乃主张:「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性善性恶两说理论,终战国之世,无人提出第三说,直到西汉,始有扬雄发表另一见解,他在法言修身篇里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自扬子提出「善恶混」之说,后儒探讨心性之学,不出孟荀扬三说,但这三说谁能得孔子言性之意,实为一大问题。
论语阳货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两句话把「性」与「习」分辨甚明。此处孔子所说的「性」,与周易系辞传孔子所说的「太极」,名异而实同,都是心的本体,都未说是善是恶。而且得孔子心传的曾子,所作的大学,只讲「明明德」,「格物致知」,再传的子思所作的中庸,只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出都未讲善恶,足见性无善恶。有善有恶是指「习相远」的「习」而言,习是习惯。习惯是心的作用,心习于善则善,心习于恶则恶,如尚书太甲篇:「伊尹曰,兹乃不义,习与性成。」不义就是不善。性无善恶,归于性,便是相近。习有善恶,顺于习,便是相远。所以性善性恶以及善恶混诸说,但就习相远而言,非就性相近而言,探讨心性道理者不可不知。虽然如此辨明,并非就明白了心性,尚须格物致知与率性等实际用功,始能有所窥见。 好书,简洁中有大道理 额,才发现,《三字经》居然是 青春励志书 很负责任的说《三字经》是本好书!以前只会背“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专门仔细去读,确实遗憾!寒假认真的研读了它,才品出了经典的魅力~~~~全文背诵,牢记于心,一定会对人生有益!!!
来自: 豆瓣 正所谓:读经诵典,受益匪浅。
断断续续的总算读完了。虽然,我读得并不勤快,但是,丝毫无须怀疑我对它的喜爱。
我知道,每个人从小就会念那么一两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或许再好一些的能再多背几句,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知道它的后文,它到底说了什么呢?
它是经典,它为什么可以称之为经典?我们这些读书读了那么多年的人能说出个所以然么?
我近日里和朋友们说起我正在读它,他们都感到甚是奇怪。他们都不屑,或者无法理解。
里面没有动人的情节,没有男女主角的情意绵绵,也没有华丽的词句,它什么都不是。
而且,对它的诵读不是应该结束于我们的童年时代么?
好吧,任别人怎么看,我坚持把短小精悍的它读完了,字句分析,查阅典故。
它里面包涵了历史,地理,人文,道德等等方面,虽然儒家思想明显深深烙印在文字中,
但这可不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几千年的精神支柱么?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可晓天下事,知圣人礼。
虽然有点夸张,但又说得确实在理。它里面包含了你应当知道的常识。
那些你本应倒背如流的东西你真的知道么?
还有那些浅显的道理,若能熟读成诵,铭记于心,定是对自我一个极其有用的鞭策。
我只是个普通的读者,我不是伟大的谁,我也无法说我就全然领会了这本书的全部。
我说这些只是希望,有没读过的人突然因为我记起这本书,尝试着去读一读、
很有可能,你也如我一般,觉得这短短一千七百多字有研读的必要。
我心足矣。
来自: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