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 - 书评
本书详细的讲述了几次大规模的入侵、帝国在西部的终结、意大利概况、查士丁尼的时代五、神学的影响、伊斯兰教的来临、东部帝国的衰亡、十字军东征、罗马帝国的终结、中世纪的罗马和文艺复兴的曙光等内容。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87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1776年的英国出版了两本历史上举足轻重的著作: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和 爱德华吉本 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早年简单看过后者这本大作,认为吉本对罗马帝国衰亡的解读主要集中在皇帝个人执政行为和宗教这两方面,尽管分析详细,但对衰亡原因的理解过于狭隘。而随着近现代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加,罗马帝国的研究更加集中在社会、经济和军事领域,其中,对货币和经济的研究则成为近年来的重点。
现代对罗马经济金融史研究的学者已经对以下观点达成一致,认为导致罗马帝国的崩溃的主要原因是通货膨胀,导致政府最终无力支付军队,从而无法抵抗外敌入侵。至于通货程度,举了例子,公元前共和体制时期,50 银币(罗马主要流行货币denarius银币)可以支付罗马一家人一年的食物,而到了3世纪,获得等量的食物则需要6000银币。货币超发则通过皇帝一次次把银币含银量降低而完成,一单位银币的含银量从Augustus公元前1世纪的95%降到到公元后3世纪的0.5%。
罗马皇帝超发货币目的是为了维持政府开支。军队、对外战争、罗马市民的身份地位和国家荣耀,在我看来,是维系罗马帝国团结稳定的四个主要支柱。然而,军队稿赏、对外战争开支和体现国家荣耀的市政工程,都需要大量财政支持。因此,最终导致超发货币和通货膨胀的内在原因,可以理解为罗马皇帝和精英们在处理军队、养老金、战争、国家荣耀和国家财政之间关系时,缺乏对其内在逻辑联系的认识,并犯了一些列错误。
首先,军队的扩充是基于养老金的保证。罗马帝国为了维持和扩张疆土,需要保持军队的规模;而最普遍的征兵手段是通过养老金来吸引公民加入军队,并希望能通过战争减员,从而减少未来养老金的债务。但问题是一旦帝国完成扩展、进入全盛和平时期,军队数量则不会减少,最后一批新加入军人不会被战争减员,其养老金则成为未来不可避免的巨大债务。帝国军队人数,从公元前300年的不足5万人,增加到公元后300年的近40万人,并在30万人的高位保持了从公元后100年到公元后300年,将近200年。罗马研究学者阿姆斯特朗认为,正是养老金的持续增加,导致货币超发,最终引发通货膨胀的结果,让罗马皇帝最终无力支付军队并败给了那些有能力支付野蛮人雇佣军的外族部落。可以说,持续告诉增加的军队养老金和无法高速增加货币的供应之间的矛盾是导致罗马帝国衰退的最主要原因。事实上,后期罗马帝国衰退过程的缓解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Trajan时期扩张时发现的银矿。
另一方面,用金钱奖赏军队的坏习惯由早期的皇帝们开了先河。随后,每一位新皇帝继位,首先要争取军队对其皇位的效忠,于是对军队进行稿赏。当年Caracalla曾说“除我以外,任何人都不应拥有大量货币。这样我就可以集中财富来供养军队。”他也真的说到做到,在扩大征税人口的同时,将军队收入提高了50%。习惯了高收入的军队随后被金钱彻底腐败,以致于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军队中的禁卫军将领暗杀了前任皇帝,并公开要价,哪位候选人出价高,禁卫军便拥护他做继承人。新当任的皇帝由于害怕被禁卫军和军队暗杀夺权,便更加依赖金钱来收买军队,从而维护政局稳定。Claudius,在公元1世纪,为暗杀前任所支付禁卫军的报酬是3千5百万的denarii银币,而到了公元2世纪,Commodus收买禁卫军的总计支出高达5.7亿denarii银币。这时的denarii银币往往就是铜币在银水里过一下沾一层银,一块银币中银的含量从公元前的2克,下降到当时的不足0.3克。至此,除养老金外,稿赏和收买军队让整个军队体系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越发增大。后期的皇帝开始尝试裁剪禁卫军,但努力往往都以失败或被暗杀告终。
同时,货币超发本身没有带来皇帝想要的结果。一方面,随着银币的不断贬值,民众也聪明的用含银量较低的新货币来交税,而把含银量较高的老货币收藏起来。这样,皇帝发行货币的一个初衷,即用低值货币换取高值货币,没能实现。这恐怕也是格雷欣的劣币驱逐良币法则的最早验证。与此同时,稀有金属金银的供给受制于自然界中的已探明开采储量,在政府开支增加的同时,皇帝只能通过不断稀释货币中贵金属含量,来增发货币。
另一方面,一部分罗马皇帝们寄希望于战争来获取更多稀有金属、并减少军队人口数量从而降低其养老金债务,但是战争本身会减少货币的流通,大量出土的深埋地下的古罗马钱罐证明了一点,随着战乱的加剧,尽管货币发行增加,民众却减少消费并增加储蓄。由于当时不存在现代银行体系,当时的储蓄就意味着流通货币的减少,这势必负面影响了国家经济和政府财政。(当然,即时今天,这种现象同样存在;当未来的不确定较大时,储蓄率的上升似乎是人类的自然社会行为反应。)
最后,由于财政收入的基础是罗马公民的税收,罗马皇帝们为了扩大税收,往往会进一步扩大公民的人数和范围。而公民的广泛扩大暂时增加了税收,却降低了罗马公民的社会地位,间接降低了公民的国家荣誉和认同感。如此,导致公民对皇帝权力的认可完全基于政府持续的货币供应从而维持社会经济的繁荣,如此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
至此,可以看到,古罗马皇帝们过于依赖军队的政治哲学,使军队成为古罗马帝国的一个肿瘤,其养老金和效忠赏赐让财政入不敷出。为了缓解该紧张局面,皇帝们扩大税收基础人口、提高税率和增发货币。扩大税收和税费导致公民的国家荣誉感降低,使其统治更依赖于经济繁荣来*收*买*民*心*。而货币增发作为经济繁荣的发动机,其不可避免的后果是罗马帝国的通货膨胀,间接导致军队对稿赏的需求同比增加。因此,罗马帝国进入一个*金*钱*收*买*军*队*效*忠、货币增发和通货膨胀相互刺激增长的恶性循环。最后当帝国没有足够财力去满足军队时,军队自然无法没有足够动力参与战争,而外族部落则有足够的黄金去雇佣野蛮人参战。
By 哈特曼JG52 关于人名,地名,以及建筑名的翻译,最好是同时保留原文中的文字.这本书里的一些翻译并不准确,看不懂的时候在网上都查不到...
比如: 提图的浴场,克劳狄乌斯柱廊,和平女神神庙 (神庙这个,没理解错的话,原文中应该代指一系列献给和平女神的神庙?)
正在读,当初买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这是删减版,早知道可能买全版的啦。
我读的很慢,这中间最大的感受是古罗马和中国秦汉作为同时期的帝国,差别这样巨大。相比罗马最高统治者的接二连三被刺被杀,中国的皇帝是不是要幸福太多?汉朝的统治者明显比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地位更加稳固。这是为什么的?按说罗马的指定继承人制度比中国的亲子继位制度更容易选贤任能,但还是出来那么多暴君。
现在想到的解释是:罗马帝国最初的几个世纪,一直是允许多神崇拜的,各种思想得到繁荣发展,这和专制是不相称的,而汉代自汉武帝开始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刘邦始就制定一整套的仪式尊贵皇族,贬损贵族。其后天下独为天子一家思想束缚人,导致敢于军事叛变的少,内廷争取控制皇帝的多。 今天總算是把吉朋的這部經典名作讀完了。
不過筆者看的北京商務的節譯本,不是聯經的六巨冊,那個價錢跟厚度太令人害怕了。(笑)
說到吉朋與《羅馬帝國衰亡史》:
筆者就不獻醜多做介紹了,關於他的文章多如過江之鯽,楊肅獻老師在聯經版的撰文寫的很仔細;個人覺得最好的是江榮祖先生在其《史學九章》這本書中描述的最好,除了全面的介紹外還引用了許多佳言名句,而汪先生的翻譯不僅到位,還傳神的翻出了吉朋的文采。基本上期盼他翻完整部應該是此生無緣了.....
關於華文圈的譯本:
曾經在二手書店跟台大總圖看到過很古早的翻譯,厚厚的六巨冊可以濃縮到那樣程度也挺驚人的。基本上這些都可以直接忽視掉了....市面上就個人所知有三版本,一席代岳先生的聯經全譯本(以下稱席版),二北京商務的節譯本,三志文的縮譯本。
先從筆者讀的談起好了。基本上我曾納悶過,為何台灣商務出了希羅多德、塔西佗等人的作品,偏偏就是漏掉這一經典。現在,似乎是懂了。無他,翻譯不到位耳。妙的地方在於,本書有兩位譯者,而整個文章內容有時是上稱通順,有時則不知所云,遇到某些名詞翻譯不出來的就直接打原文,也真是被打敗了。好比說“Theme”,也就是俗譯的“軍區”,不知為何,就是沒有翻出來,筆者是看了內容介紹才猜到所謂何指。也因此讓筆者讀這個譯本時基本上是一種“雞肋”的心情。不過原書是D.M. Low的節本翻過來的,這位先生去蕪存菁的方式還算能讓人接受,可惜就毀在翻譯上了。席版我有特別挑幾個段落跟商務版比,翻譯算是中規中矩而文義通順,只是某些譯名手法比較有點讓人覺得突兀,整體來說是沒有汪先生那樣精彩,但也值得買了。如果真的不想買英文版的話。志文版筆者只是略略翻過就不想細讀了。基本上它是被當作純文學作品在處理的吧,人名連約定俗成的譯法都沒有(戴克里先!),節譯的方式也沒有商務版那樣專業,不過筆者憑很多都是粗略的印象在評論,有看過的請指正吧。所以,結論是,練好英文看原書或節譯版吧。(默)
閱讀感受:
就北京商務版的翻譯雖然參差不齊,但就通順的部分還是能讓人感受到吉朋的文筆魅力,這本書能被稱之為“不朽的名作”確實不是浪得虛名。基本上讀到一半筆者就已經成為
愛德華先生的鐵桿粉絲了。(笑)比較讓筆者有點意外的是,吉朋是用一種第一人稱式的方式在撰寫本書,但卻又不會像中國現在很流行的“說書式”作品那樣過於通俗,其文筆的細膩加上言之有物,兼顧了專業跟可讀性之間的平衡。好比如講到政治制度方面好了,這塊通常對一般讀者而言都是很無趣的篇章,可是吉朋就是有辦法加入點事例,或者用一點趣味性的文筆使人觀賞起來津津有味。好比說談到君士坦丁的司法改革,他說:「....皇帝對於強姦犯是略顯不夠寬宏大量...判處死刑是唯一懲罰(帥啊,老皮).....由於太過嚴苛,後代皇帝都將之修正了。就連君士坦丁本人,也常常透過赦免令來減緩這種嚴苛的刑罰。這算是皇帝的一種個人幽默吧。」讀到這段筆者就忍不住莞爾一笑了。吉朋的這本大作最受爭議的部分就是關於基督教。筆者讀完後,的確是不得不說.....難怪教會會這麼生氣了。愛德華先生根本都是繞彎兒在暗損,而且是手法高明的那種罵人不帶髒字,令人甘拜下風。筆者舉一兩個例子好了。當他談到中世紀東部的偶像崇拜時,吉朋說:「....異教徒對基督教最大的報復,就是偷偷的用偶像崇拜反過來征服了他們。」提起早起受到的迫害時,又說:「許多後來的基督教史學家在回顧這段歷史時,發現沒有太多具體的殉教者遭到迫害的事例可寫,只好把他們對待不信教者跟異教徒的方式反過來套用上去,而且還發明出更多新花樣來....」總而言之,吉朋在揭發基督教會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迅速腐敗的部分可以說是不遺餘力,且都是擲地有聲的篇章,也難怪會讓人如此跳腳。
吉朋另外一個高明之處,是其描繪每個知名人物的手法,總是那麼的細膩,那樣的栩栩如生。他總是能說盡該人物的優點後,再給你一個反差加深印象,在說到該人的偉大之處後,又點出其人性的本質。比如說穆罕默德,吉朋說此人在女色上是毫無節制的,幾乎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女人都歸其所有,任其玩樂。但他在結尾話鋒一轉,又提到此人晚年一直對年輕時娶的那位元配讚不絕口,連寵愛的少妻都為之吃醋不已。這位先知對在貧苦時一直患難與共的那位糟糠之妻是一直很忠誠,直到她死後的。這樣的一個反差描述,讓原本對其私生活不以為然(或羨慕)的讀者,也難免有些改觀。
關於這部不朽的名著,吸引人的地方還是很多,到底還是說不完的。
不過,今時今日讀它的話,是當做文學作品的意義大於史學作品,儘管筆者認為吉朋的某些觀念仍然是值得讚賞的。例如他轉述了一些希臘人描寫英格蘭人的生活傳聞後,批評:「這些內容都非常的誇大而失真,由此可見,古人的一些傳聞軼事,尤其是異國間的,更不可輕信。」
這部作品的內容之龐大,也不是一般讀者可以輕易吸收的。對於羅馬史,甚至是中世紀史有相當水平的要求是必需的,再來就是時間跟恆心了。
由北京商務版的水平如此,筆者很認真的考慮是要補收一套聯經版,還是買英文版,這真的很讓人傷腦筋呢。
共勉之。 这本书买了有些年份了,但是一直没有整块的时间好好地读读。
这几天看了200多页后发现,节编本看得人是如坠五里雾中啊。商务印书馆出的书错字还是有一些的。还有就是译名前后不一致,显然译者和编辑都有责任。
对罗马皇帝的命运发了一番感慨啊,大部分都没好下场。与中国的皇帝不可同日而语啊,中国皇帝除非碰到改朝换代,一般来说活得都挺滋润的。 最近在读吉本的罗马史,同时也在读资治通鉴。罗马史读到卡拉卡拉,这人是罗马史有名的暴君,为争夺皇位杀死自己的兄弟格塔,并屠杀与格塔有哪怕一丁点联系的臣民,据说有二万人之多。嗟夫,罗马史读到这里,发现暴君比比皆是,从尼禄到图拉善,到康茂德等等,举不胜数,而好皇帝却屈指可数,严格意义的仁君好像还找不出来。资治通鉴读到汉文帝,总算逮到一位好皇帝了,但老百姓的好景也不长,很快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就要登场了。
看来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好皇帝不长有,坏皇帝倒是大把。何也?
人兼有动物性和社会性。专制会无限放大人的动物性的一面,将人性之恶从规范和约束人的动物性的社会性的笼子里放了出来。人本应彼此仁爱,专制使其残暴,人本应节制,专制使其荒淫,人本应向善,专制使其成为最大的恶。
民主的最大功能就是将专制无限放大的恶重新关到笼子里去。
下为摘抄,在全世界流行的各种形式的政府中,似乎再没有比世袭君主制更容易遭人讥笑的了。父亲死后,整个国家便像一群牛一样,遗传给对人类以及对他自己还一无所知,处于襁褓之中的儿子,而此时最英勇的军人和最明智的政治家,全得放弃他们对帝国的自然权利,来到皇子的摇篮前双膝跪下,严肃声称将对他绝对效忠。我们在讲述这一情景时谁能忍住不发出愤怒的苦笑?
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思考
搜索爱迪生的简介看到,他10岁开始阅读《罗马帝国衰亡史》。西方各行各业的许多名流人士都谈《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他们一生不断地读的书,这是值得思考的。
一、政治秩序
古罗马是现代西方国家的原形,吉本提指出,“必须有勇武的贵族和意志坚决的平民,他们自己拥有武装并占有一定的财产,由他们来组成一个立宪议会,才有可能形成一种均衡的力量,以防止具有野心的君主的无理作为,而维护自由的宪法。”法治、共和制,成就了现代发达文明的西方社会。黑格尔说:存在就是合理。现在大部分的国家推行共和国的法治体制,美国被认为是最好政治制度,古罗马确实是功不可没。《周易》被理解为创建宇宙秩序、社会秩序、家庭秩序的和谐社会,包括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的经典反映都是人治和帝王制,所以法治和共和制生长在在中国的土壤里有点变味。
二、宗教信仰
1、犹太教
吉本写基督教时提到犹太人的摩西戒律与自大自傲,所以基督改良犹太教创立基督教,现代西方国家基本都是信仰基督教。今天我们许多人称道犹太人,比如商业奇才:洛克菲勒、摩根、斯隆、普利策.巴菲特,格林斯潘;政界要人:所罗门王、托洛茨基、基辛格、古里安、奥尔布赖特;思想家:马克思、弗洛伊德;艺术家:毕加索、斯皮尔伯格;科学家: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等。可见,宗教对一个民族影响是如此深远。
2、基督教
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花很大的篇幅描绘基督教,尤其在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作了精彩描述。吉本盛赞了格雷戈里教皇:“当敌人的利剑已悬在罗马的头顶上时,完全靠那位深得异端派和野蛮人尊重的教皇的温和的口才和得体的才智才将那剑移走。格雷戈里的才智受到拜占廷朝廷的斥责和侮辱;但在心怀感激的人民的爱戴之中,他得到的是一个公民可望得到的最纯真的报酬,和一位君王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权利。”后来,我们看到了十字教东征,可见,宗教具有团结不同国家人民的具大力量。
3、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同样是来源于犹太教,由穆罕默德创立。但有关穆罕默德的私生活与他的《古兰经》又是多么的悬殊。比如吉本提到:“如果我们记得智者所罗门共有700个妻子、300妾,我们倒应该赞扬这位阿拉伯人的俭朴,他一共只有17或15位妻子;另外还有11个妇女单独住在麦地那先知的住房的四周,轮着拨儿接受他的床头的恩宠。尤为奇怪的是,她们,除了阿布伯克尔的女儿艾莎之外,全都是寡妇。她无疑是个处女,因为穆罕默德和她举行婚礼的时候(那里的气候使人过早成熟到如此程度),她才仅仅19岁。她的年轻、美貌和气质都使她很快大大出人头地:她受到先知的宠爱和信赖;而且,在他死后,阿布伯克尔的女儿,在颇长一段时间内,被尊为信徒们的母亲。她的行为根本不够检点,让人生疑:有一次在夜行军中,她无意落在后面了,而第2天早晨艾莎却同一个男人一道回来了。”中东一直是西方侵略的目标,虽然巴比伦湮灭了,但穆斯林民族依然强大。今天美国虽然对伊拉克侵略,但美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古罗马呢?
四、光辉形象
1、马可·奥勒留
吉本在描述两安东尼时代时赞美:“他的统治的一个奇特的特点是给历史提供了极少史料;因为,说穿了,历史往往不过是人类的罪行、愚蠢和不幸遭遇的记录而已。在私生活中,他为人善良而和蔼可亲。天性的纯朴使他从来也没有虚荣和作伪的表现。他决不因为自己富有而追求过度的享受,而倒是十分喜爱纯正的令人开心的社交生活;在他的欢快、开朗的行为中充分显露出他的善良的灵魂。……他死后一直受到对他感恩戴德的后代的无比崇敬,而且在他去世一百多年之后,还有许多人在他们家的神龛中供奉着马尔库斯·安东尼的雕像。”吉本在评价尤利安皇帝是描述:“当我们仔细地或甚至以恶毒的眼光观察尤利安的画像时,我们总感到似乎还缺点什么才能达到他的整体形象的完美。他的才智不如恺撒的才智那么强大而崇高,他也不具有奥古斯都的那种无比周详的审慎。图拉真的美德显得更为稳定和自然,马尔库斯的哲学显得更简单、更单纯。然而,尤利安在逆境中表现得那么坚定,在顺境中又是那么谦和。”作为一个帝王哲学家,奥勒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奥勒留统治的时期被吉本称为黄金时代,奥勒留不仅美德崇高,而且他留下的《沉思录》确实是一本好书。《沉思录》的一些片断:“灵魂是由思想来染色的(生命是由思想组成的)”,“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我坚持认为: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等等。
2、君士坦丁
罗马帝国的伟大离不开君士坦丁,但罗马帝国的衰亡亦离不开君士坦丁,可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基督教的兴盛始于君士坦丁的改变信仰,而基督教有利于西方的自由与团结。但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廷,是导致罗马帝国衰亡的起因。吉本对君士坦丁的描述:“他身材伟岸,相貌英俊,举止高雅;……他始终坚持在家庭生活中奉行清淡、节欲的原则,……没有受过教育的缺点并未妨碍他正确估量知识的重要性;艺术和科学因得到君士坦丁的慷慨支持还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勤奋地处理公务,从来不知疲倦;他的十分活跃的头脑几乎不间断地一直用于阅读、写作、思考、接见外国使节、研究臣民们的疾苦和不满。即使那些指责他措施不当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确实具有博大的胸怀才使他能设想出,只有极大耐心才使他能坚决贯彻那无比艰巨的计划,而不被所受教育的偏见和群众的叫喊声所阻挠。在战场上,他成功地把自己的大无畏精神灌输给手下的士兵,并以一个完美的指挥官的才智指挥着他们;我们应该把他对国外和国内的敌人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归功于他的才能,而不是他的幸运。他热爱荣誉,并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辛劳的奖赏,或甚至是原动力。……在君士坦丁的一生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长期得到他的臣民的爱戴,并使他的敌人丧胆的英雄,为自己的幸运所毒害,或由于赫赫战功而对自己的一切行为无须掩饰,堕落成一位残暴而放荡的君主。在他统治的最后14年中他所维持的大体平静的局面只能说是表面的太平,而不能说是真正的繁荣;而进入老年的君士坦丁更被两种彼此对立但也可以调和的恶行、掠夺和慷慨所玷污。”
四、妇女朝政
1、芝诺比娅
吉本对芝诺比娅的描述:“现代欧洲曾出现过不止一个能够维护帝国荣誉、肩负帝国重任的著名妇女;就在我们今天也并不乏此类出类拔萃的女性人物。但是,如果除开其成就不尽可信的塞密拉米斯不算,芝诺比娅也许可算是唯一一位,其非凡的天才完全超越了亚洲的气候条件和社会习俗加之于她们女性的奴性和无能。她自称是埃及马其顿王室的后代,美貌不在她的祖先克利奥帕特拉之下,而在贞洁和勇敢方面则远在那位女王之上。芝诺比娅一直被看作是一个最可爱、最英勇的女性。”一个美丽的女人和一座美丽的城市虽然渐渐淡出了历史,但这位叙利亚女王曾经让古罗马闻风丧胆就足够我们回忆起她昔日的美丽与繁荣。
2、提奥多拉
吉本对提奥多拉女王的描述:“查士丁尼在行使最高权利的时候,他的第一个行动便是和一个他所爱的女人,著名的提奥多拉分权,而她的莫名其妙的荣登高位却实在不能被誉为是女性美德的胜利。……提奥多拉既不跳舞,也不唱歌,也不吹笛;她的技能仅限于哑剧表演;她有出奇的作滑稽表演的才能;每当这位喜剧演员鼓起腮帮用一种十分可笑的声调和姿态抱怨她忍受的打击时,君士坦丁堡的整个戏院观众会全笑得前仰后合,掌声雷动。提奥多拉的美引起了许多人的百般恭维,也是更为高雅的欢乐的源泉。她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她的皮肤虽然显得苍白,但基本上合乎自然色泽;她的各种情绪变化,都会迅速从她的一双灵巧的眼睛中表现出来;她的轻快的动作充分显示出她的娇小的身躯的美;出于热爱或奉承都可能使人宣称,绘画和诗歌都不可能刻画出她的无与伦比的形态的美。但这个美丽的形体却由于经常随便暴露在公众的眼前和无所顾忌地用以满足男人们的情欲,而自甘下贱了。她不惜以她的淫荡的美招揽各种职业和身份的大批乱七八糟的市民和外族人:获准和她睡一夜的一个幸运的男人常常会被一个更强壮或更有钱的人从她的床上轰走;当她从街头走过的时候,许多为避免惹出闲话或害怕经不住诱惑的人全纷纷逃避。幽默的历史学家不以为耻地描绘了提奥多拉毫不在意在剧院表演的一些裸体场面。”但提奥多拉确实是做了很多慈善事业,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典范,危难关头保住了查士丁尼的皇位。吉本描述查士丁尼对她的死:“她的原可以在东部帝国最纯洁、最高贵的处女中挑选配偶,结果却选中一个登台献艺的婊子的丈夫,却认为是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而悲痛不已。”
3、马梅亚
吉本对妇女朝政影响的描述:“亚历山大才不过是个腼腆的守本分的15岁的孩子,政府的管理大权实际是掌握在两个女人——他妈妈马梅亚和他祖母梅莎——手中。梅莎在亚历山大登上宝座之后不久便死去了,她死后,马梅亚更成了她儿子和罗马帝国的唯一摄政王。……在任何一个时代和国家两性中总是较聪明的一性,或至少是较强壮的一性,掌握着国家政权,而让另外一性去管理家庭生活中的烦恼与欢欣。但是,在世袭的君主国家,特别是在现代欧洲的那类国家中,骑士精神和继承法已使我们习惯于完全承认一种奇特的例外;一个女人也能掌握着一个巨大王国的绝对统治权,尽管事实上谁都认为不论是对政治方面,还是军事方面的工作她全都一窍不通。但是,由于罗马皇帝仍然被看作是共和国的将军和行政官,他们的妻子和母亲,尽管也被加上奥古斯妲一类尊贵的称号,从来也没有真正享有过帝王的荣誉;而让一个女人来进行统治,那对于一些结婚不是为了爱,或爱情中绝无柔情和尊敬可言的原始罗马人来说,简直是一种荒谬绝伦的事。”如此客观的吉本是这样描述妇女,但后来欧洲爆发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不可不说是历史的伟大进步。
看《罗马帝国衰亡史》激发很多思考,但不能一一记录。吉本在最后总结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有:1、维护着一个自由共和国的名称和形象的恺撒们的诡诈策略;2、军事独裁统治的混乱;3、基督教各派的发生和确立;4、君士坦丁堡的建立;5、日耳曼和西徐亚野蛮民族的入侵与定居;6、教皇的世俗统治权;7、撒拉逊人和土耳其人的征服;8、罗马在中世纪时期的状况和革命等等。当吉本置身于朱庇特神庙废墟中的时候,他首次想到要写一部后来消遣和消磨了他的几乎近20年生命的这部书。我们必须感谢吉本,感谢他严谨治学和永不倦怠的精神,让我们可以看到一本如此伟大的史书。 商务印书馆明明写的译者是黄雨石, 黄宜思,为什么老有人在这里评论吉林出版社的席代岳的版本?
商务印书馆版本,现在刚开始读,文字还算流畅,个人觉得很好啊,中文对照读也非常方便 吉本是一个思维很深的人。本书的译者有两个,在译文中能看得很明显。全书我大概自己写了640多条脚注,但是在某一段几乎啥也没有写。那一段肯定是另一个译者译的,老实说,我觉得他自己可能都没看懂……
唯一的缺憾了。
此外,这本书只是个节录本,全本据说有六大本加起来50公分高(?),我曾经在某个地方神来之笔地瞄过一眼。但估计是没有时间细读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