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7| 0
|
莫斯科1941-战火中的城市和人民 |
最新书评 共 3 条
优游卒
二战中的苏德战争,是中国比较熟悉的一段历史,大量的影视及书籍,都描绘了这场被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的历史事件。因为这场战争,斯大林似乎得到了空前高的荣誉,而苏维埃亦凭此一役站稳脚跟,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主要力量。对于这段历史,对于这场战争,我们长期以来,无论是历史的教材,还是报刊的宣传,无论是影视,还是书籍,其说法均是来自于苏联官方的说法,而缺少第三方的观点。
前苏的解体,才明白很多官方的历史皆是虚构,本来宏伟壮丽的苏维埃俄国的历史大厦,也顷刻倒塌,成为一片废墟,一地的碎瓦断砖。但历史依然存在,那是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需要去还原当时的历史真相。罗德里克布雷思韦特是位外交官,亦是俄国专家,长期生活于俄国,应该说对当时的苏联及现今的俄国,会有较为深切的了解。最近,他所撰写的《莫斯科1941——战火中的城市与人民》,就将目光聚集于苏德战争这段历史。布雷思韦特很聪明,他的切入口很小,只是反映了1941年这一年的情形,也只以莫斯科一座城市作为观察点。
其实,这也就够了,这样让作者的观察能够更加细致,对于历史现场的描绘更加出色,对于历史细节的考证也能更加有力。1941年是个极其关键的年份,这一年的6月23日,德军入侵苏联;也就在这一年,他们迅速地向着苏联纵深挺进,并兵临莫斯科;在这一年的年底,战线过长的德军受阻于严酷的冬天,在莫斯科首露败迹。莫斯科当然也是当时的重点,所有的焦点都聚集于此,这是苏维埃的神经中枢,苏德强弱的转换亦是在此完成。1941年的莫斯科,确实是当时世界焦点之所在,从后面的历史发展情形来看,这一年的许多事其实也影响着整个世界历史的走向。这一年,在莫斯科,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以前所知道的史实,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被人曲意误导的,确实需要人去辨识。
在看此书的同时,恰好看到了一部由俄罗斯拍摄的电影《布列斯特要塞》,反映的也是这段历史。布列斯特要塞位于俄苏边境,6月23日凌晨,德军就从这里发起攻击,苏德战争就此打响。影片描写了战争开始前的祥和与战争开始后的残酷,可看性还不错。但该片仍然走的是苏联战争片的路子,只是对于战争中苏联英雄的讴歌,而缺少对于这场战争的反思。而在《莫斯科1941》这本书中,我们则可以看到历史的另一面,接近于真实的一面。作者采访了大量经历过此事的人员,并参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认为其实这场战争的爆发早有预兆,并非突然袭击,许多的情报都准确地指出了这一点,苏联著名间谍佐尔格甚至将具体入侵的日期也确定了。苏联政府高层及军界皆有警觉,惟斯大林坚信着战争不会马上爆发,并强令军队不要做任何备战,以免惹恼希特勒。德军入侵苏联,如入无人之境,苏军溃不成军。
斯大林的误判,带来了苏联二战初期的溃败。斯氏在听闻德军入侵之后,曾极度的沮丧和害怕,将自己关在了家里,不敢面对现实。当政治局其他成员及军方去找他时,其竟以为是他们已经达成协议,准备罢免他并让他承担责任。当他知道这些人只是要让他负起领袖的责任来之后,才从一个龟缩于巢的老鼠,重新成为一头怒吼的狮子。然而我们所了解的官方历史,为了突出斯大林的伟大,则将这段历史略过不提,相反却以种种编造的史实,来美化斯氏在战争中表现,将他描绘成一个具有战略眼光,有着坚强意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备家。从该书中我们也可得知,并非在苏联没有清醒能干之才,但在那种体制之下,一切都只能听命于一个人,一个人的喜怒与偏执决定着整个国家及人民的命运。
苏军最初的混乱,除了斯大林的误判,苏联在备战方面准备不足之外,还有许多的因素。斯大林的肃反及大清洗,众多的高级军官被流放或枪决,开战之时甚至无人可用。如在二战中功勋卓著的罗科索夫斯基将军,也是从监牢里放出,曾被打断了数根肋骨。在苏联体制之下,除了最高统治者,无论你做到多高的官员,你永远无法得知自己明天的命运如何,今天也许还在台上呼风唤雨,明天则很可能成为阶下囚,甚至丢掉脑袋。这种人人自危的气氛,不仅只在战争中,就是和平年代也经常发生。当战争来时,自然是一片混乱,众多的士兵更是望风而逃。虽然有惩戒营,也有行刑队,对于逃兵甚至许多被打散的部队大开杀戒,也难阻军队的大规模逃跑。另一原因是斯大林残酷的集体农庄政策,让各地农民苦秦已久。当德军入侵之时,许多农民不是将他们作为侵略者以猎枪对待,而是以鲜花美酒将他们作为解放者来欢迎。民心向背,可见一斑。可惜希魔未能善加利用。最后是帮助了沙皇打败拿破仑的辽阔大地与严酷天气,这次仍然是帮助了斯大林。
作者在书中不仅描绘了苏联高层人物的活动,对于莫斯科的生活场景也有很多的描写,还刻画了当时各式各样的人物,如普通士兵、艺术家、学生等等。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史料,也采访了众多的亲历者及其家属,企图还原真实的历史图景。作者描绘得最多的,则是由莫斯科市民组成的十八个志愿师。他们中既有莫斯科大学的学生,也有110中学的学生,还有工厂的工人;既有中学校长,还有大学教授,还有芭蕾舞演员。像著名的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钢琴家吉列尔斯,当时都是志愿师里的普通一兵。这些未受过任何训练的士兵,被匆匆地送上了战场,许多志愿师甫上战场就被打垮,全军覆没。当然还有的成为了越战越勇的近卫军。作者的很多第一手资料,都是来自于对这些人及其后人的采访,他们对于这场战争有着最深切的体验。
书中对于苏德战争中一些细节的追究,也让人印象深刻。如28个壮烈牺牲的反坦克战士和卓娅的故事,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了,这是苏联官方钦定的英雄,曾经也激励过中国几代读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却证明,这样的典型恐怕编造的成分居多。其实想想我们的现实,就可明白这一点,何况战争期间。我们这么多年来,也曾塑造过无数的典型。这些典型也被当局大肆宣传,起到了激励人心的作用。但随着真相的逐渐展开,让大家觉得良心受到了欺骗。28位牺牲的烈士,现在莫斯科还有他们的大型雕塑,但其说明却也在不信守修改。当时的故事就曾受到烈士所在团团长的质疑:“我怎么不知道我们团有这种事?”而所谓牺牲的烈士,却在战争中陆续出现,有的成为俘虏,有的甚至成为苏军的敌人。卓娅的故事更为中国人所熟悉,但越来越多的证据,却让这位女英雄坚毅的面目上,蒙上了层层迷雾。这些细节,正是构成苏联卫国战争宏伟历史大厦的砖瓦,虽然这座大厦已成历史废墟,但在重建历史的过程中,这些断砖残瓦恐怕也得仔细地甄别。
详情
猫熊
布尔加科夫(大师)1940年3月死于莫斯科。
他的妻子(马格栗特)于1940-1941年完成了《大师赫玛格栗特》的最后一稿的整理。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这本书的第一章多少弥补了我很久以来的一个假想:如果布尔加科夫活的更久一点,如果它能目睹这场惨烈的大戏,他会作何反应?他的命运又会如何?会激励他创造超越《大师赫玛格栗特》的作品吗?还是像刺猬塔耶娃那样于疏散中死于非命呢?他会参加命运悲惨的第八志愿师死于维亚济玛?还是安静的坐等德国人到来?如果他目睹了战争头六个月的惨败以及日后辉煌的胜利,他对斯大林的看法会转变吗?
书的引子部分提到1941年元旦,莫斯科艺术剧院在上演他的《茹尔滨一家》——那些观众恐怕要等很久以后才知道他的一些更伟大的作品。
莫文协——滨河公寓——圣巴西来大教堂——高尔基大街——作为神经末梢的房屋管理员,真实和虚构交织在一起,那种感觉无法形容——就像我们家楼下的肉夹馍一样好吃。
所以,和《大师赫玛格栗特》一起看是一种值得推荐的读法。
另外一种读法是把它当作前苏联艺术作品的索引来看。
详情
山影
总觉得作者作为一个英国人,没法理解一个从贫困的农奴制政体中站立起来的集权社会下人民的真正想法:人们对自身权利的渴望,人们对自身声望的在意,人们对权贵阶层的愤恨和打心底里的向往,人们面对各种规定的各种小聪明,人们面对灾难时候不相信政府的慌乱,人们为了祖国愿意去牺牲的决心。而这一切,我们要比英国人感同身受的多。这绝不是简单的一种批判能覆盖下来的。
作者的描写,似乎相信对于1+1+1+1……=100,只要描述每一个1,就能说明这个100的情况。而实际的情况是,那个“+”同样重要,那个“+”绝对不是简单的用一句“万恶的社会主义制度”能概括的。(虽然说在我们的传统里,描写的是一个一个的“+”,而忽略了每一个“1”,是另外一种极端)。
但无论怎么说,本书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从一个英国人的角度,向我们展示这一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战争下的人民。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04:05 , Processed in 0.419602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