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山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国志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2-7-27 12:13:04 | 只看该作者
  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也。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汝何不拜!”林曰:“虽当下客,临子字父,何拜之有?”於是咸共嘉之。
  
  他人翻译为:
      常林,字伯槐,是三国时河南温县人。他七岁时,有一天,父亲的朋友上门拜访,问常林:“伯先在家吗?”没有等常林回答,客人又大声说:“你见了长辈,为什么不行跪拜礼?”
   常林回答说:“您虽然是上门的客人,但是却在儿子面前称呼父亲的大名,就是不尊重我的父亲;您既然不尊重我的父亲,我为什么要给您行礼呢?”京味开心大碗茶茶馆,侃侃文化事,聊聊京城百态,*  客人顿时哑口无言。
  
  好像非陈寿所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2-7-27 12:13:04 | 只看该作者
  近读《三国志》之《吴书》,当三分之际,曹操、曹丕与孙权文书往来,虽干戈纷扰,南北阻隔,英雄相惜之意跃然纸上,读之莞尔,因戏题。
  
  
  
  春水方生公宜去,
  
  彼有人哉未可图。
  
  公如不死孤不安,
  
  生子当如孙仲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发表于 2012-7-27 12:13:04 | 只看该作者
  周瑜為吳,忠心比孔明之對蜀漢有過無不及。然後世盡知演義而不知史,盡道其為人狹隘,難容大才,其謬大焉!我讀三國,嘆服其為國忠,為人仁,為官勤,為友義,為事智也。
  讀羅貫中之演義,盡見其偏,事事盡誇皇叔仁,處處不忘孔明敏。然此皆當時民風之所限,無可厚非。唯嘆後世對公瑾之不公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2-7-27 12:13:04 | 只看该作者
    選舉之義,以鄉議風評選賢,以踐孔門“無類”之心。就其出發點而言,品鑒人倫(清談之祖)即儒士核心價值觀之社會化;臧否時政(清流之要)即儒教核心價值觀之政治化。二者實為一物之內外層,絕非對立二物。故爾,成說“清流懼黨獄而絕,儒士逃於清談,相率棄社會責任於不顧,以談空說玄為逃避現實之術,自蹈於永嘉之禍。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皆根於此”頗有似是而非之處。陳寅恪“吾國學術近於羅馬”即缺乏無涉“政治、倫理之學”之純粹學術,魏晋清談之所謂“中國哲學史或玄學史”,稍究其伏脈,即知其“黨性高於一切”。
    許靖、許邵兄弟之月旦評,即當時之顯學“人倫臧否”公認大師。東京儒學不承認公域私域自有界别,故而良治必出賢人,輿論高於政治。許氏之“亡我之心不死”,開關東牧守舉兵內向之漸,前已論及。然則尤為重要者,月旦之學,未嘗與許氏兄弟相始終,為官府、民間共認為選舉社會氣運所系。就個案而言,選舉或有不當;就通國而言,拔人别無他術。當塗之九品中正,內容無非臨摹月旦,實清議臧否之國有化、系統化、制度化。魯肅之“付鄉黨”、樵熙之“辭辟命”是也,宋武之“清議所棄鹹與維新”是也。而士人之清議亦不因官家品第而息,“江左尚人物,河北重貴戚”餘風延及中唐,殷皓之“如蒼生何”、謝安之“東山養望”顯系東京李黄陳郭諸名士“養望術”發揚光大,曆史連續性不以易代弑君、異族闌入而中斷。
    回顧當塗、典午之際,所謂清談玄學問題,首在四本論,即才性離合問題。鐘會著《才性論》,欲翻曹公求賢三詔所定之“選舉標准答案”,即篡魏之先聲,大小中正視才性論,如宋代考官視《三經新義》問題,乃“考驗黨性”生死關頭。及於東渡,王導之清談,所以調和南北士類共拒元帝父子君臣名法之士。殷浩、謝安、袁宏、簡文帝之清談,所以一君臣之德以拒上遊。宏、溫之“運有興廢”辯,即布拉格“他們知不知道”曆史責任問題。安石“秦任商鞅亦清談之過”論即“中國向何處去”論。劉毅之“正始出風流”即江東名士存心晋室之最後掙扎。寄奴之“清議所棄鹹與維新”即“反擊劉毅司馬休之复辟,重申曹公、李豐、夏侯玄、王廣才性論”之馬捶蹬宣言,是以易代百年沈隱侯仍致不滿。
    渡江名士致命之傷,在於“從娘胎裏帶來的軍事軟弱性”,門第異於封建者亦於此。王馬所共之天下,軍事基礎遠不及孫吴,建業君臣懸命於方鎮平衡術之手,百年不易。前後列朝視為營養保健品之政治太極,於彼竟為五穀不可一日無。清談者,修心養智靜氣精意之要,相業之基也。顧榮之逆陳敏,不發一矢,輕摇白羽扇(按:此物乃風流名士必備行頭,非諸葛武侯個人創意),以諸卿乃從老傭一語直撥敵營“樸素的階級感情”,賊眾自散,陳敏兄弟走死江幹。王導之為元臣,手無寸鐵,所賴之流民帥皆“階級敵人”,所恃亦唯清談。祖豫州縱兵白下,耀贓席前,即楚子觀九鼎之意。導之智急氣靜亦不下王孫滿,以空城計令流民帥莫測虛實,貼然北渡,去京師肘腋之患,樹北門金城之固。謝安之奕棋淝水,漫言“小兒輩大破賊”;以柔克剛,挫桓溫九錫之請。無往而非清談之政治運用,孰雲燕譚即逃避之遁詞哉!此術玄妙,“五分鐘作畫,須賴五十年練筆”者,知其形不解其神,僅效“五分鐘作畫”者,必至簣事。元規之待蘇峻,襲用王-祖舊本,而天子蒙塵矣。
    玄辯所以析理,析理所以習智,佛學名理之精遠勝東土舊學,故而借清談而起。士人佞佛者往往基於愛智習辯,非以信仰,亦無非儒之心,非独六朝,後世亦然。義理派(抽象派)儒生多好辯好智、多習二氏,荊公坡公皆是;保守派(經驗派)儒生多稱許木衲,多疾異端,信史輕經,傅奕、溫公皆是。此義史家迄今尚未拈出。
    南朝曆史軸線,存乎清流士大夫——流民寒人武裝集團之階級鬥爭。《世說》之階級對話如下:
    “老賊何事急急?”
    “我不急急,卿輩哪得坐談?”
    無武裝集團欲淩駕於武裝集團之上,太極內交學、輿論導向學何可稍鈍?二者皆附清談而立。故清談衰而門第尽,門第尽而金陵王氣終於三百年矣。
    王謝門閥之流民政策,以江表為絕對國防圈,為文人士大夫及其私屬宅地專用。非我類而已自成指揮體系者,以柔道驅之上流、驅之河淮,為王障虜,無論成敗,皆建業君臣之利。王羲之奏折即此義,實則乃祖久已“做得說不得”,孽孫偏取“說得做不得”,顯系技巧衰退,琅琊門第乏才,宜陳郡謝氏太極學代興。
    流民諸帥不過無文,豈皆白癡?蔡豹郭默,前車共見。抱血誠而萬裏歸義,懷怨毒而反戈內向者,前後相繼。祖約之淮西集團、蘇峻之海岱集團、姚襄之秦涼集團,皆侯景之先驅。桓氏之雍荊集團、宋武之北府(徐州)集團、齊高之青齊淮北集團、梁武之樊鄧集團,終置馬捶蹬於拂尾之上。
    名士之太極、輿論二學,亦與時俱退。謝晦之易君蹈死,較清談伴友謝傅簡文之從容默契,相去萬萬。謝枘之舉燭默耳,唯求自保耳。迄於梁陳,名士化為膏粱,久矣乎不知“五十年練筆”為何物,目“五分鐘作畫”為pose現場,是以洋相百出,為武夫所嗤。子山受武帝特達之知,守朱雀橋,據皇城要津。以“南朝多好臣,一年一易君”定理,因應政變,乃名士基本功、相業之根芽。衛主破賊,名垂竹帛固無不可。順天應人,以儒門看家本領“愚君政策”,令彼入我範圍,其功亦屬不細。而子山乃坐床食蔗,擺足顧榮謝艾羽扇綸巾、王氏兄弟臨白刃而不動心造型。不意羯狗一矢及蔗,修心功底尽露,主帥棄橋狂奔,三軍解體,武帝餓死臺城。王褒侍元帝,臨危以速降為奇策,署家奴以自免。王克迎湘東王師,北來降人(身即夷狄之畔臣)王僧辯有“甚苦事夷狄之君”之譏,乃不知所答。百年卿相智不及武人,“重人物”之江左人物衰弊,時也數也。梁亡則南朝氣尽,陳家與蠻夷共治。一統則關隴與河北爭,江東不與。華夏之餘燼名存實亡,文中子志建業平毁,哀禮樂也。
    輿論政治開辟門閥政治,輿論領袖由學閥而政閥,唯華夏有之。六朝門第非如錢穆所雲,棄儒入道法,實則門第自身及其命脈——家風家學家教皆儒學“賢人主義”“道德輿論主義”“禮樂價值觀”“政治倫理家族化”邏輯終點。“王氏青箱學”集儒化家族五百年之大成,“傳統中國社會結構”“唐式家族”“差序格局”“多子偏好傳宗接代主義”皆凝固於魏晋,大異秦漢原子化小家庭及其節育主義,唐人掠其美(或恶?)。廢秦刑典,用周變秦,亦於魏晋之間。王郎之拒曹公,儒化刑政之最後勝利也。唐人通盤繼之,無所創益,面目迥異漢獄純用秦政、文法吏自成階級與儒生齊,列朝於唐僅補綴耳。
  儒學和平演變,唯有自政治表層深入社會家庭日常生活,始能牢不可破。貌似拋棄政治者,實為民間設想轉為既成體制,已失爭議價值。無此日常儒學及其家族傳承主義,華夏未必不效羅馬,淪為地理名詞,奉山河於用通古斯語、信佛教、以普六茹、賀洛幹為習用姓名之新邦。成敗臧否,殊亦難言。
  
  
  附注:六朝門第有“社稷之忠”理論,大意敷陳“晏子不死君難”說,以為君主有二身,死社稷者,社稷之臣從之;死私怨者,私屬膩友從之。為士人者,自署於私屬之列,不知廉耻也。南朝之“多好臣”於“一年一易君”之日,不斷運用上述理論。
    六朝及初唐君主於此論不甚愜意,拔寒人、用蕃將為其抵制手段。貌似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者忠誠度高,殺身殉君(秦繆所以為繆者)、事君以私,為太子所不甘為、儒臣所不能為,宋齊二明帝、梁武元二帝、唐太宗玄宗皆有切身體會、無限感慨。藩鎮多以蕃兵成,“我胡人也,忠一人耳,不知有他”臺詞反复現身,無論勤王拒畔、從主謀叛,皆以“忠一人耳”為理論依據。
    延及後世,乃有金世宗元世祖之“南人(漢兒)多智,畢竟自家骨頭根底”學說。北洋諸將之“北人誠樸忠信,是以得國,教部諸公新文化乃南人欲以機詐覆我民德”學說。本朝之“知識分子就是心眼多(或上海人就是小聰明),還是工農幹部(或北人)靠得住”。可相發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发表于 2012-7-27 12:13:04 | 只看该作者
  http://hi.baidu.com/love3guo/blog/category/%C8%FD%B9%FA%D6%BE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发表于 2012-7-27 12:13:04 | 只看该作者
  “江湖未静,不得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曹操的这句话,让我比较喜欢这个人物,不管别人是怎么评价他的。一个英雄,敢说敢做。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2-7-27 12:13:04 | 只看该作者
  小時因喜讀《三國演義》,愛屋及烏,一次于外婆家翻到外公藏的《三國志》,現在想來似乎還真是全套5卷本,中華書局版,但年代應更古舊一些,因為78年,外公已不在。
  
  那時應是初中,已習過文言,能讀懂,但年幼,與《三國演義》比,大抵都是敘史,偶爾有下面裴注的一些趣聞逸事,吸引自己。后來也沒再碰過。
  
  青封皮,紙發黃,一股書柜里的舊書味。文字里竟都是心中英雄光輝形象的不符和破滅,大人之書,當時的自己是沒有什么理由會喜歡上的。
  
  外婆學的是理科,對外公的文史古舊書籍,也無多大興趣,占著一個大大的壁櫥柜,偶爾打開,也是我來拜訪時,百無聊賴之際。后來讓媽媽和大阿姨整理出一個書單,很多很多本。
  
  再后來,買給了一個書商。
  
  現在去外婆家,外婆用電腦,還給外婆考過一些小游戲,外婆很喜歡,常常玩,而外婆很愛我,來了總問喜歡吃什么。
  
  我長大了,也感激外婆,隨媽媽回娘家總是又吃又喝,只是沒有了以前在外婆家淘舊書,一天把《李自成》第二卷看完的快樂。我沒跟外婆說,我越來越喜歡看書了,特別是文史類的,對外婆的賣書也是十分理解,也相信那個書商會好好對待外公的藏書。只是,只是,一次,我去外婆家,又百無聊賴,不知不覺來到了那壁櫥,打開,怔怔地看著滿眼的大衣...
  
  我想,我是再也看不到那套《三國志》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
发表于 2012-7-27 12:13:04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四大名著我除了红楼梦以外
  都不太喜欢,可能是故事情节很熟悉的原因
  还不如读读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来的有味
  就说三国演义吧 可能以刘备为正统
  处处贬抑魏 吴
  我记得电视剧三国演义 舌战群儒一段
  找来一班外表猥琐的人来饰演顾雍 虞翻 严畯等人
  这些人比诸葛亮差一截 但是也是高官大儒
  这样一刀切现在不应该
  
  还有 我们通过三国志
  知道对蜀国着墨最少 也可能是蜀国人才少的原因
  也可能是诸葛亮太强 别人就显得黯淡无光了
  诸葛亮的朋友徐庶 还有一个谁忘了  在魏国当官
  做得不是很如意 诸葛亮感叹“岂魏多士?”(大概这样,原文记不得了)
  而不是三国演义里面所说的 徐庶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
  像魏国的荀彧 郭嘉 哪个不是才智绝伦呢
  总之 我对三国演义处处贬抑魏 吴两国
  给人带来的历史认识错误是有不满的(当然可能有人说谁也无法了解真正的历史)
  
  还有一些张冠李戴的事情
  如把一些鲁肃的事情搬给孔明
  把刘备的一些事情搬给张飞(打督邮是刘自己打的,干张飞何事?难道是为圣贤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发表于 2012-7-27 12:13:0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也是新版,2005年印刷的 质量纸张都较好,性价比很高,由于没看到更好了,暂且为“推荐”,但这本确实很有阅读和收藏价值。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发表于 2012-7-27 12:13:04 | 只看该作者
  把《三国志》里面最激赏的一段生译出来,与大家共勉。译文哪里比得了原文?只是为了先让大家看懂,放在前面;然后鉴赏一番,放在后面。望诸君仔细看原文。
  
  译文:
  
  陈登,字元龙,在广陵(三国时属徐州,当时徐州叫“彭城”,江苏叫“徐州”)有威名。又挟制、侧攻吕布军队有功劳,加官职为“伏波将军”,三十九岁去世。后来,许汜和刘备一起在荆州牧刘表处坐,刘表与刘备一起品论天下人。许汜说:“陈元龙是个江湖之士,豪横之气不加检点。”刘备问刘表:“许汜君说的,对不对?”刘表说:“要说不对,许汜君是个善士,不会说虚假的话;要说他对,陈元龙可是名重天下呀。”刘备问许汜:“你说他豪横,能举个例子吗?”许汜说:“以前我遭遇战乱,然后路过下邳,然后我吧去见元龙。然后元龙没有招待客人的意思,然后很长时间不跟我说话,然后他自上大床睡卧,让我这个客人睡下床。”刘备说:“您有国士的名声,现在天下大乱,帝主不能执政,希望您忧国忘家,有一点救世的念头。可是您呢,整天忙着求购土地,到处询问房地产价格,说的话没一句能采为良言的,这是元龙所不取的做派,凭什么跟您说话?如果是当时是在下,我想自个儿卧在百尺楼上,让您睡地上,怎么会只是上下床之间?”刘表大笑。刘备接着说道:“象元龙那样的文武胆志,应该到古人中去寻求,一般的人真还比不上。”
  
  原文:
  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又掎角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鉴赏:
  一看陈登如何豪气。前一段铺叙生平:其字元龙,其爵伏波,其人英雄气短。为陈登作传,数句而神完。之后闲闲来写刘备寄居刘表处时一段闲谈。写元龙但写一鳞,写伏波将军但写余波。却是何等豪气,令人扼腕。
  
  二看许汜如何涩气。身为“善士”、“有国士之名”,只在刘表处居坐陪聊。品论英雄,两句话武断别人,却不能省察自身。说元龙事,也是在讨好刘表:还是你对我好。——比如今日与省长对坐,跟他说,那个小县长让我住招待所,哪有您派头大呢?——刘表听了能不高兴吗?元龙卧其一夜下床,不能反省;中又数年,还不能省。当刘备层层剖解、刘表听了大笑之时,许君还能卧于地否?看他钻于地缝何处!
  
  三看刘备如何枭雄气。枭,一意寄养,一意凶猛。寄养者,处处察言观色,不能得罪许君,更不能得罪养主。听了许君的一句之论,先是征求刘表意见,看看他作何表态。如果刘表说“甚是甚是”,那么他也就无话可说了;幸好刘表听了刘备的一问,也因此有了疑惑,于是刘备顺水推舟,代刘表问一句“宁有事?”及要抨击许君,也是先美言一番,“君有国士之名”,意思是对您的期望太高,所以才失望很大,不让许君太丢面子;之后看到刘表大笑,才骂不带脏字地说了“你们不如去死”的意思。再看其凶猛:看“宁有事邪?”,知其重实不重虚名;看两句“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对应许君“湖海之士,豪气不除”,知其明哲善辩(八字真刘备大格言也);看“百尺楼上”,更胜元龙豪气。说刘备是眼泪帝王,我不信。因为他比元龙更有豪气,他是“湖海庙堂之士,豪气收放自如”。
  
  四看刘表如何湿气。刘表蜗居荆州,兵精粮足,却不思进取,豪气已除,坐待被曹操收编,更是个许君第二。若是“许汜与刘表共论天下人”,又当如何?一句“湖海之士,豪气不除”,表当大笑,谓“汝为善士,所言不虚。”也许会琢磨一下,陈登可是个大名头,怎么就不那么得人望呢?想一想,或许会问问许先生,为什么这样贬低人家呢?听了许先生的遭遇,再想想自己对待许君实在不错,跟他对坐着嘛。于是再发大笑。看刘备一句“造次难得比也”,不着一言,噎住当场两个湿涩之人,这是何等场面啊。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1:49 , Processed in 0.0499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