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 0
|
私人藏书 |
最新书评 共 2 条
metaco
好吧,首先,写在封底的话是多么治愈啊(“让别人去夸耀写出的书好了,我则要为我读过的书自诩”)。当然,你可以忽略博尔赫斯说出这句话前后的各种铺垫,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也不在于它表达了怎样的判断,毕竟一个人若想通过读书清洗(或复杂化)其意识,那机会到处都是。你都有可能认出此时痛心疾首得出的观念,在你十年前随便的想象里已经无比清晰的写出。所以对一件事执着的判断可能确非那么必要。老年的你和童年的你所感叹的“生活”,基本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尽管使用了相同的语言。
到底,增加的唯有“经验”而已。
书就是书,它并非徒有久远的名声(尽管对有的人来说,博览群书不是个褒义词,它属于一种近于迂腐的习惯,而这种习惯以一种不怎么高明的心理暗示为基础)。它经验化了世界的一个个方面。在博尔赫斯看来,不管是植物学(莫里斯梅特林克《花的智慧》)动物学(克劳迪奥埃利安诺《动物志》)还是心理学(威廉詹姆斯《各种宗教试验》《人性研究》),都和小说没什么区别,他要发现的都是里面世界的魔幻格局。这是他邀请我们进入的世界。而这种自带气象的推荐,一经摆出标题便广阔非凡,能迅速格式化读者的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或者至少提供暂时格式化的可能性?对于生活,我们还能要求什么呢。
详情
奈弥
一直有些我不理解的东西阻挡着我去阅读博尔赫斯。那些为众多评论家和博尔赫斯粉丝们眉飞色舞地频频喝彩的镜子、匕首、迷宫……种种惊奇元素,无数次令我缩回了那双伸向书本的手。我那打满补丁的知识结构和缺乏弹性的文学常识并不鼓励我走入如此陌生的时空迷阵,也限制我陷入到这种叙述者的神秘计划里去。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都始终徘徊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之外。
在我有限的理解中,小说是对“存在的复杂性”的一种展示和图解,小说家们在各种观察中,将他们的发现归结为某种独特的经验,这种经过提纯的经验将以故事的形式被固定下来。这是一种最易被接受的创作公式。但从博尔赫斯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显而易见的个人经验之总和,而是想象和梦的乘积——并达到一种现实所不能企及的高度。在那些仿佛是只有在奇怪的梦境里才会发生的故事中,想象朝着无限的方向发展下去——继而刷新了文学想象力的地平线。
博尔赫斯太早开始进行这场叙述的冒险。他通过虚构生产一种在此之前不为人所知的真相,对此,读者必须在想象力的协助下才能进行或有效或无效的阅读。当博尔赫斯将读者引向某个不可知的领域时,读者仿佛掉入一张被编织得过于精细的网,迷失于一种无法解释的体验中。从作品中折射出来的奇幻色彩,想象世界的神秘结构以及人物之间紧张的关系,这些一齐构成了挡在读者面前的急需被破解的谜。读者在某种比看不见的速度更难以承受的张力中,看似在被迫接受来自未知处的暗示,却又无法为此找到准确的体验的定义。造成这种效果的,是博尔赫斯笔下令人惊奇的手法,将新异的意象,编进记忆的程序中,使可感知的部分清晰化 ,却丝毫不减轻其奥妙的程度。
博尔赫斯仿佛是要凿出一条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以超凡的想象作为他开凿的工具。某种潜伏中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逼近思想密度的极限,企图抵至小说某一维度的终端。
有人一点也不怀疑他已经发现了接近上帝的唯一捷径,也不敢不相信他至少窥探到了时间秘密的一角,即他是我们中唯一捕捉到事物消失前的轮廓的人。的确存在着某个比永恒更为永恒的神秘世界,只是人们尚未惊醒它。
令人疑惑的是:在他出现以前,我们是不是真的已经准备好去理解这样一位小说家?
因为似乎存在着某种“博尔赫斯式磁场效应”。人们因集体的惊奇和不解而被聚拢在博尔赫斯和他的作品周围。在他们中间,不间断地产生出新见解。而大部分对他的解读并没有超出惊叹和膜拜的范畴。也正是普遍的不解,构成了对博尔赫斯崇拜的基础。其中最崇拜的那个人,也可能是最不懂他作品的。但不能使人们放弃崇拜态度的一点,是他的不可复制性。他们相信,在这位伟大的小说家身上,储存着想象的增殖力和智慧的防腐剂。因而越是无法探测到他的深度,人们对他的着迷程度也就越是呈几何级数增长。
博尔赫斯在20世纪文学界占有着一个如此独特的位置,以至于常常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最高加冕。他本人却一再表现出克制的谦虚,尽管,他创作出的这种孤立的美学价值已获得赞赏和公认。当他以一种不可忽视的绝对独创性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小说领地时,他也同时以难以预料的方式给小说注入了神秘的基因,并启迪了新的创作方式——不过这种方式只在他手里才最有效。由此,他既对 他之后的写作者施加了某种开放性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小说的发展路线。
博尔赫斯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不朽的作品;那么在文学鉴赏方面,他也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的启发(如对卡夫卡的诠释)和品位的坐标。他时常兴奋地标榜他性格中那为他提供伟大动力的阅读崇拜的天性,这使得他甘于成为一名图书馆隐士。对我们而言,阅读博尔赫斯小说时可能出现的解读障碍,在阅读博尔赫斯的“私人藏书”时至少可以部分地消失。这或许是曲线接近博尔赫斯的一种好方式。他的阅读目录,为我们清晰勾勒出他的趣味地图:从神话到怪诞小说再到侦探故事……这样的阅读选择体现出一个初入阅读世界者身上才具有的那种广博的吸纳力。和他的小说一样,他的评论也体现出精简的品质,清晰的表达力自然地融于雅致的短小篇幅中。总体上隐去感情的直接抒发,却在论及那几个他最钟爱、让他受惠最深的几位作家时,不自禁地流露出率真的孩子气式感恩。
如果确实有一个博尔赫斯式的世界存在,那么这个世界无疑应该是(小说、诗歌)创作、(形而上)思考、阅读三位一体的。在作家的文学生涯中,这三者应体现为紧密相乘的关系。当读者隔着多重影像观看其人博尔赫斯时,他已转化为某种具有超越性的隐喻。人们过去试图、将来仍将试图追寻其中的破译方法。
或许有一点值得重申,阅读把博尔赫斯带回到了他与文学的关系的源头。对他而言,阅读和创作同样重要,或者——更重要。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7 05:51 , Processed in 0.04392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