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0
|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 |
最新书评 共 9 条
赵小跑
最近在看袁腾飞的新节目腾飞五千年,然后又从箱底翻出他早期的作品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系列,共四本,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类,史学会给人一种浩瀚无际的感觉,太多的史料和典籍看似我们一生都无法消化,也正因为这样,她也具备着极其独特的系统引力,但是如何入门一直是大家争相探讨的问题,一般的老学究说一定要从正史开始读起,逐字逐句余下的东西便会游刃而解了,我很佩服他们的专业精神,但是对于平头老百姓来说,刚刚入门,这样读下去会很吃力,尤其是现今的高节奏生活状态,很少有人能够像曾国藩曾老头那样每日坚持读史的好习惯,但是容易读的像地摊文学所散发出的野史味道的书本又极容易误导人,所以说能够有基本尊重正史但又能够让人轻松阅读的学者真的寥寥无几,但是袁腾飞算是这么一个人物,几段教学视频让他红遍大江南北,风趣幽默不乏严肃治学的历史解读让他成为了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当然会有一些历史专研的从业人员会对他嗤之以鼻,像上次听宋石男和谭伯牛说历史不应该太过具备趣味性,这一点上我倒是觉得不能苟同,能够严肃治学而后循循善诱的让人学习历史的学者便是值得尊敬的了,袁腾飞做到了。
作为一个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兴趣的杂学者,一门知识系统的入门功夫是我前期必须要花时间去研究的,然后根据自己学习的思路制定读书单,从而逐门的渐进学习,因此作为史学的入门书,这套书系是值得推荐的,从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到世界史的发展,袁腾飞都用他特有的风趣进行了框架式的结构,让更多的人开始对历史感兴趣,这一点他是做的比较优秀的,但是就像他说的,他在几本书中谈到的只是历史发展的大框架,史学最吸引人的还是框架下面细分的细节,所以现在泰学传媒为他量身定做的腾飞数千年也正是开播了,这种对系统历史解构的野心已经显现了出来,能够通过新媒体以袁腾飞为支点让我们更多的去轻松了解中国史及世界史庞大的历史细节系统,基本上袁老师又做了一件让人舒坦的事,我也会持续关注下去。
言归正传,说到如何读历史,我的方法是选择以尊重正史为基础的历史学者较为轻松易学的历史著作进行框架性的阅读,然后再去西方比较严谨治学的书系中通过白话文系统的学习整体内容,最后再回归到传统古籍去深度的学习和探索原味历史的魅力,下面是我学习历史的一个轨迹:
初中高中的历史基础(较为臭屁)→词典后面的历史朝代表(记住线性的历史时间轴)→袁腾飞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书系(轻松的去了解历史框架,建立兴趣)→剑桥中国史(西方研究中国史的经典,更为系统,白话文体系,便于理解)→中国传统历史古籍(二十四史之类的历史名著,从中慢慢去品味历史的细节所带给自己的快感吧,并且这是一辈子的事情,幸运的话你还可以出品自己解读历史的作品。)
以上便是我的方法,同学哲学一样,先读本《苏菲的世界》;了解线性的学科发展史并不丢人,了解框架后再去通过自己的方法系统的去学习整个体系的内容,然后再摘录出你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加入你自身的想法,创造出拥有治学基础的学术作品,总之,这一点还是要学老曾,有方法之余就是坚持了,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智识。
下面是第一本书里面一些常识类或者趣味类的书摘,很多事情是我们根本意想不到,或者被现代的传播氛围所误导的,那么如何寻找乐趣和增加尝试,就靠书摘这种方法了。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1》书摘
1 、我国古代的五种兵器,排在第一位的叫 “殳 ”[shū],很好听的名字,其实就是木头棒子,比棒球棍做工还差点。还有另一些美词来形容它:梴 [chān]。什么叫梴》木头棒子。还有杵,武王伐纣,血流漂杵,还是血河里飘着木头棒子。一直到春秋的时候,军队的主要转杯依然是木头棒子,一开战就是一帮老百姓拿着大木头棒子冲上去了。
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在历史上被统称为春秋五霸,各个牛叉。
3、商鞅徒木立信的故事:
当时商鞅为了让百姓信服听从自己的新法,在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贴告示说谁把木头扛到北门就赏五十金。还真有人出来扛了,轻轻松松拿到了五十金。商鞅并不是拿五十金来教导各位天上可以掉馅饼,而是为了建立自己在老百姓心中的信誉。
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
5、秦时士兵砍敌人脑袋一个,爵位上升一级,以敌人的脑袋就叫首级。
6、老子认为国家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而道最大。”
7、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分为四种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和自然境界。”
8、台湾把9月28日孔圣人的诞辰,定为他们的教师节。
9、“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被称为中国的三纲五常。
10、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故事
鲁国大夫季氏开宴会跳舞,天子跳舞可以动用64个人,诸侯48个,大夫32个,结果季氏居然动用了64个人,孔子气坏了,你大夫怎么能摆出天子的架势来呢,这如果可以忍受的话,还有啥不能忍的。
11、儒家是法先王,法家是法后王。
12、秦王嬴政的战略策略:远交近攻-近的先灭掉,远的交好。
13、秦始皇建立皇权后,自称曰“朕”,诏旨称制,或者称诏,值得一提的是,在秦朝统一以前,谁都可以称朕,屈原就老称朕。
14 、秦皇至高无上,其下设立三公,太尉主管军事,大概相当于中央军委。丞相相当于国务院,主管行政,总领百官。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管监察,还要掌管百官的奏章,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兼检察院兼人民来访办公室主任。
15 、区别官员大小的方法是看官服上佩戴的绶带,系在腰间一直垂到下面的大绶带。还有就看你佩戴的官印,那会儿因为官印都很小,是可以佩戴在身上的。万石的丞相和太尉是金印紫绶,印是金的,绶带是紫的;五千石的御史大夫是银印青绶(以至于到后来明清时期的很多朝代,官员加衔叫什么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出处就在这里。不过那时候已经有品级了,官印太大个儿,除了想锻炼身体的也不会系身上,更不会戴绶带);再往下两千石的诸卿和郡守是铜印黄绶;千石的万户县令(不到万户的是县长)是木印黑绶。下面就没有了,它的等级制度森严,层层管理,比以前分封制的封邦建国有更大的积极意义。
16、我们把体育比赛第一名翻译成冠军,出处就是霍去病17岁冠军侯。
17、皇帝赐以霍去病美酒,霍去病不敢独饮,把酒倒在泉水中,让将士拿头盔舀着喝,此地得名酒泉。
18、汉朝人平均寿命也就25岁,唐朝人是29岁,所以当时25岁就算老太太了。
19、五世纪的时候,在欧洲的匈奴人产生了一个著名的国王,叫阿提拉大王,今天在欧洲,阿提拉都是魔鬼的化身的意思。欧洲一说阿提拉或者成吉思汗,都是魔鬼的化身、上帝之鞭,意思是上帝派他们来进行末日审判,来拷打基督徒的。
20、东汉有两位名将 ,一个是班超 ,另一个就是平定交趾的伏波将军马援。“马革裹尸”就是伏波将军提出来的。
21、商朝国王穿白,夏朝是红的,周人尚黑,秦汉也穿黑,皇帝穿黄是从唐朝开始的,此前都是黑红两色比较酷。
22 、长安是周秦汉唐 11朝古都,洛阳是 9朝古都。
23 、第一个是梁武帝,南朝四百八十寺里面梁朝的皇帝,人称菩萨皇帝。他吃素不吃肉,所以从梁武帝开始,中国的僧人就开始不吃肉了。以前的僧人是可以吃肉的,连佛祖释迦牟尼都是,化缘的时候人家给什么他就吃什么。而且人们都认为给肉是最高级的,给肉好。所以南传佛教,就是东南亚的小乘佛教的僧人是吃肉的,西藏的僧人更吃肉,他不吃肉没别的。日本僧人也吃,吃完了还娶,可以娶媳妇。只有汉传佛教的中国僧人才不吃肉。
24 、按照中国古代的礼法,明朝以前凡是先帝驾崩,不能生育的嫔妃一律殉葬,武则天也应该勒死殉葬的。但是皇上不舍得,就给她弄到感业寺出家,暂时避避风头,后来给接回来。
25 、比如说国家公务员晋升应该是逐级晋升。科长、副处长、正处长、副局长、正局长、副部长、正部长,应该这样有序晋升。
26 、中国古代的官员一二品穿紫袍。《红楼梦》里说: “昨嫌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然后三四五品是红袍,六七品官是蓝袍,也就是青袍(江州司马青衫湿),八九品的官就是绿袍了。所以中国有一个成语,形容一家全是当大官的就说他们家满门朱紫,除了红的就是紫的。现在所说的红的发紫,意思也大致相同。
27 、比如说茶叶,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贵族才饮茶,到唐朝,百姓也开始饮茶了。有的电视剧里,汉朝就让老百姓一进门给你捧出茶来,甚至春秋战国就捧出茶来喝,很好玩,那会儿没有的。那会儿应该一进门喝酒,不应该喝茶,唐朝才开始大规模饮茶。
28 、唐三彩其实是冥器,给死人陪葬的,大量烧制,不计其数,所以不值钱。
29 、中国佛教分为十宗,律宗是持戒律最严的一派,比如律宗高僧都是过午不食,一天两顿饭,近代著名的高僧弘一大师也是律宗。
30 、今天咱们中华武术里还有太祖长拳这种套路,还有 64路盘龙棍,都是当年赵匡胤发明的,他是一个武将。
31 、从北宋开始, 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尚武精神就越来越萧条。
32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塔。
33 、练武的供关云长或者岳鹏举 ,唱戏的供唐明皇 ,妓院里供祖师爷柳永 ,行业神。
34 、文革时代,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这就是蒙 古人定的。什么叫臭老九?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读书人比妓女低一等,比乞丐高一等而已,所以九儒,儒生就是臭老 /九。
35 、在这个清朝的时候,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为上三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叫下五旗,镶蓝旗的地位是最低,镶黄旗的地位是最高。
36 、旗人称奴才, 汉人称臣。能称奴才的 ,那证明是皇上家里人 ,这是爱称。称臣是皇上跟你见外。
37 、金庸先生的远祖浙江提督学政查嗣庭,在出题的时候,用了这么一句话,叫 “维民所止 ”,这是《诗经》里面的一句话,用这个做考题,结果雍正皇帝一看,你这个维加一点一横,不就是念雍嘛!止加一横不就是正吗?所以你 “维民所止 ”的意思就是雍正砍头。好,查嗣庭处斩,全家流放三千里与披甲人为奴,幸亏没满门抄斩,不然就没金庸先生了。所以你看金庸先生写的武侠小说,无一例外反清复明。
38 、郑芝龙的母亲是日本人,郑成功是一个中日混血儿。
详情
名字写
号称“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袁腾飞先生推出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8月版),向公众开讲中国史,这一册涵盖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古代史。作者自序引用了国学大师钱穆《国史大纲》卷首语:“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显然,作者是以此为讲史准绳的,而我也正是以这种标杆去拜读袁著的,但读完全书,不仅领悟不到他的温情与敬畏,扑面而来的却是他对中国历史的轻佻与侮慢。
一、考据学“这个玩意儿实在没什么意思”
袁著自序声称,“历史应该是论从史出,得出的每个结论应该有史实做依托的”;还说自己“至少让学生不要相信没有史实根据的事情”。我无缘亲聆其课,只能凭借他这本《玩意儿》来领教,看到的却是纷至沓来的史实出入。以下试从十个方面说明,限于篇幅,每类仅举一二例证。
其一,小说家言。除非运用陈寅恪那样的诗文证史法,一般情况下小说戏曲是不能当作史料的。而袁著说,商末“比干因为劝谏被挖掉七窍玲珑心,后来成了文财神”(原书页58),文财神之说纯属齐东野语,即便《封神演义》里,姜子牙封比干为文曲星,也不是文财神。类似情况还有宋高宗把岳飞“十二块金牌召回风波亭干掉”(页177),风波亭也仅见于《说岳全传》之类的小说家言。对岳飞有全面研究的王曾瑜先生在其《尽忠报国:岳飞新传》里指出:“后世传说岳飞死于风波亭,宋代无此记载,故并不可信”。袁著却把这些小说或戏曲中的艺术创作当成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
其二,子虚乌有。袁著有些叙事根本找不到史料根据,完全属于自产自销。例如,他说,“蜀国建立后,诸葛亮只活了九年”(页75),页262他再次说:“诸葛亮在蜀汉建立9年就去世了”,其上文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而《三国志?诸葛亮传》说其卒于建兴十二年(234),至今尚无史料说他死于230年。袁著又说,厓山之战后,“张世杰准备退往印尼、菲律宾,重整旗鼓反攻,不幸遇到台风遇难。”(页184)有关记载只说张世杰“将赴占城”(在今越南南部),而“不能达”,从未见其“准备退往印尼、菲律宾”的史料。倘是著者独家发现,切盼公诸学界同好。
其三,张冠李戴。袁著颇有将不相干的人事与言论派错主人的情况。例如,他论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却引“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为证(页63),这不是王充的主张,而是荀子的高论,语见《荀子?天论》。1004年澶渊之盟前夕,宋真宗御驾亲征,却不愿过黄河。袁著说“寇准特生气,但也没辙。太尉高俅拿着鞭子抽抬轿子那帮人,瞎了眼赶紧把皇上抬过去。”(页166)随从真宗北征的殿前都指挥使姓高,也确可称为高太尉,但他不是高俅,而是高琼,《宋史》有传。那时,估计高俅的爷爷还没有出世,而且两人虽然同姓,却非一族。作者张冠李戴,在年代上相差达一个世纪,实在离谱。
其四,以偏概全。历史上的人、事、物丰富而复杂,决不可盲人摸象,固执一端,袁著却时有这类错误。例如,他说,“中国古代的五种兵器,排在第一位叫‘殳’,很好听的名字,其实就是木头棒子。”(页20)据《汉语大词典》,殳“以竹或木制成”,只说其“木头棒子”有失全面。而且,其“顶端装有圆筒形金属,无刃。亦有装金属刺球,顶端带矛的”例如,他说,“蜀国建立后,诸葛亮只活了九年”(页75),页262他再次说:“诸葛亮在蜀汉建立9年就去世了”,其上文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而《三国志?诸葛亮传》说其卒于建兴十二年(234),至今尚无史料说他死于230年。可见它有金属矛头,随县曾侯乙墓就出土过铜殳,将其说成是纯木头棒子显与现存文物有出入。作者还讲到“宋朝只有北宋的狄青,南宋的岳飞是武将熬上枢密副使的,这个是挺不容易的”(页152)。即便不说宋初枢密使与副使多由武将担任,即便杯酒释兵权完成后,武将熬上枢密副使的也不止狄青与岳飞两人。太宗朝有曹彬,真宗朝有其子曹玮。仁宗朝除了狄青,还有王德用,他们两人还都升任枢密使。钦宗朝名将种师道也担任过同知枢密院事(相当于枢密副使),与岳飞同时,高宗朝武将当上枢密使则有张俊与韩世忠。
其五,混为一谈。历史上有些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便同一制度,在不同朝代,其执行情况有时并不一致。而袁著往往不加辨别,缠夹混淆。比如他说:“从秦朝开始则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所以中国古代的有爵位的人,一般都是立下战功的,文官也一样,比如曾国藩和李鸿章,立战功了才封爵。”(页47)。这是把秦的军功爵与其前后的一般封爵制误为一事。例如司马光,从《资治通鉴》第8卷起,就有“河内郡开国侯”的系衔,可他从来没有战功,类似情况秦汉以后可以找出很多。著者还说,“按照中国古代的礼法,明朝以前凡是先帝驾崩,不能生育的嫔妃一律殉葬,武则天也应该勒死殉葬的。”(页103)这一说法大有问题。秦始皇死后,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其后,尽管有个别妃嫔自发殉死的例子,但后宫殉葬即不见于各朝典制。唯有明朝,从太祖至宣宗一度恢复妃嫔殉葬,明英宗临死前明确废止这种倒行逆施。袁著根据明朝前期相关情况,便判定其前各朝礼法历来如此,未免太想当然。
其六,顾此失彼。中国历史上有些事件、制度或现象,年代跨度很长,叙述其起讫兴灭自应前后照应。在这一问题上,袁著颇多顾此失彼的疏误。例如,他讲到法家法治时,以贵族有“免死金牌”相对照,只说“像清朝的法律里面,贵族犯罪有八议”(页34)。作为一种法制规定,八议源自《周礼?小司寇》的“八辟”,秦国商鞅变法废止,汉初承秦制,八议未列入律法,但魏晋南北朝与隋朝,八议都见诸于律文。现存中华法系代表作《唐律疏议?名例律》就有《八议》专篇。袁著只拿清律说事,便给人迟至清朝才有八议的错觉。
其七,大胆臆测。对自己不甚了解的历史情况,袁著有时所下结论之大胆令人咋舌。例如,他指出:唐代“开元通宝的‘开元’意思可能是国家刚刚建立,开辟新纪元,它不是年号,否则的话开元通宝就成了唐玄宗的钱了。以年号铸钱是北宋开始的,北宋以前的有唐一代,就是说整个唐朝,它的钱都叫开元通宝”(页115)。“开元通宝”诚然不是唐玄宗的开元年号钱,但他的其他推论却大错特错。首先,说“以年号铸钱是北宋开始的”,就是想当然。现知最早年号钱是十六国时成汉主李寿在汉兴年间(338-343)铸造的汉兴钱,币面铸有“汉兴”二字。其次,说唐代的钱“都叫开元通宝”,又是想当然。唐代也有年号钱,例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的“乾封泉宝”,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的“乾元重宝”,唐代宗大历年间的“大历元宝”,唐德宗建中年间的“建中通宝”,连叛将史思明年号顺天(759-760),也曾铸“顺天元宝”钱。以上唐代年号钱,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都有拓本,至于其书所载五代十国年号钱更是不遑列举。
其八,强作解人。这是袁著面对自己拿不准的史实时,自以为是的做法。例如,他讲授时历,“郭守敬算出来一年是365.2425天,跟现在的实际运行时间差13秒。今天拿电脑,当年连算盘都没有,可能是地下摆棍算的,厉害。”(页189)且不说有研究者指出,《清明上河图》卷末“赵太丞家”药铺上放的就可能是算盘,但元初画家王振鹏在《乾坤一担图》里所画货郎担上确有算盘出售,可见至迟宋元之际算盘已经流行。故而袁著说郭守敬可能摆棍算,即仍用筹算,连算盘都没有的结论,就太过武断。袁著还说,“所以今天郑和下西洋到底路线怎么走的,不知道。”(页253)马欢曾随同郑和三下西洋,著有《瀛涯胜览》,费信也四次随郑和远航,著有《星槎胜览》,两书都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所抵之地。如果他认为二书还不具体,不妨查阅中西交通史大家向达整理的《郑和航海图》(收入中华书局《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就不会贸然得出“不知道”的结论。
其九,懒于查核。袁著有些常识性错误简直难以置信。例如,北宋“太祖皇帝有遗训,刻在碑上。……祖训的第三条是不加田赋”(页154)。此即有名的“宋太祖誓碑”,《中国历史大辞典》权威释文曰:“南宋初相传宋太祖于建隆三年(962),曾秘密刻一碑,立于寝殿之夹室,称为誓碑。誓词三行,内容大略为:一,柴氏(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刑;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要求子孙遵守。传说誓词文句虽略有出入,但主旨基本相同。”倘若祖训第三条如其所说,就不是文句略有出入,而是大有不同。但誓碑有“不加田赋”的说法,从未见诸于两宋史料(对此说所出王夫之《宋论》,张荫麟早有驳正)。袁著还说,“成祖的帝位来得不正,他是抢建文帝,抢朱棣,所以他总是心中有愧。成祖继位之后第一件事儿就是把朱棣的大谋士方孝孺给抓起来。”(页251)这里错得骇人听闻。显然,袁著认为建文帝就是姓朱名棣的那个人,殊不知朱棣正是明成祖的尊姓大名。为建文帝殉节而死的方孝孺,倘若在九泉之下知道自己硬派给朱棣做了大谋士,恐怕真要气得再死一次。
其十,疏于考证。袁著对史实考订颇为不屑,往往开口就错。他说,李善长是“太子朱标的老师,要上法场开刀。马皇后就不干啊,因为那个马皇后是中国历史上的贤后嘛,她就不干。不干她就不吃饭,绝食。哭”(页198)。当太子朱标老师的是宋濂,《明史》本传说他“傅太子先后十余年”,晚年因长孙“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明史?马皇后传》说:“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并未绝食,而是预设斋饭。《明史?李善长传》没说善长担任过太子师,其株连被杀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而据《明史》本传,马皇后死于洪武十五年,倘据袁著,八年后她还为李善长绝食求情,岂非白日见鬼。
讲史或著史,史实偶有舛误,即便司马光也在所避免。问题出在袁著对史实考证的轻蔑态度:“考什么你考?这个就属于文字狱遗风,要我说就是被吓傻了,干点有用的学问,这个玩意儿实在没什么意思!”(页224)他批评乾嘉考据在文字狱的高压下流于繁琐,固然不错,却因噎废食,把史料考证从史学研究中彻底驱逐出去。他决绝表示:“现在的历史,还有一个就是什么考据学,反正我就忌讳这个。别人问我这个,烦的不得了,所谓考据学,……吃力不讨好,和现在的八卦新闻效果没什么区别。”把史料考证与当下八卦新闻等量齐观,充分表明他对历史学缺乏起码的常识。惟其如此,袁著也就根本无法让人相信他的每个结论都是“有史实做依托的”。
二、“历史说得比相声还好”?
传媒为袁著设计的广告词很夺人眼球:“历史说得比相声还好。”拜读下来,略加归纳,他把历史说成相声的手段主要有两招。
第一招,轻薄的嘲讽与低级的谩骂。比如,说管仲“这个家伙从小品德不太好”(页22),却举不出过硬的事例。讥刺武则天是“唐高宗娘兼老婆”(页125),纯然一种轻佻的口吻。至于说完颜阿骨打是“天生打架王”(页170),则抹杀了女真族反抗契丹贵族压迫的正当性。骂李自成为“造反专业户”(页210),更是无视农民逼上梁山的客观史实。
这些还算客气的,再进一步就是失去理性的谩骂。袁著大骂明朝,是“那些王八蛋皇帝,流氓建立的朝代”(页101),“明朝因为是贼王八建立的王朝”(页202)。至于朱元璋,“你看那厮长得那模样,哪有一点帝王福相啊。……这家伙是贼王八出身嘛,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寒酸的皇帝。这种王八蛋一当政,必然是采用暴政。”(页196)他还说,“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那洪秀全就甭提了,那家伙,把他比成什么都不算是对那东西的侮辱。”(页199)讲述历史,对前代与古人表达褒贬,势所难免。但这种价值判断,除了史料依据,还必须建立在理性分析之上,而不仅仅是情绪性的宣泄。
不仅如此,袁著先骂明武宗“整一个傻叉”(页207),再骂嘉靖帝与万历帝“又两个傻叉”(页208),最后骂明熹宗以下“全都是傻叉”(页209)。寻思半天,才恍然大悟,所谓“傻叉”,即是“傻Χ”,即国骂后省略的那个脏字,连这种不堪入耳的字在讲课与教材中都一再使用,确实无愧史上最牛。但历史学是合乎逻辑的思考,充满理性的产物,即便你有历史的激情,也绝对不能泼妇骂街。
第二招,夸诞的比拟与无聊的搞笑。在普及历史的过程中,确有必要进行通俗化的尝试与趣味化的探索。然而,袁著却为了追求趣味而丧失了品味,为了强调通俗而自甘于恶俗。他为了说明华夏民族是多民族融合而成,夸张地说,“孔子说的都可能是闽南话。”(页54)为了强调朱元璋出身寒酸,著者说:“刘邦在前朝好歹还是街道居委会治保主任,还是奥运志愿者,领一帮老太太还能干这个干那个呢。”(页196)而班超出使鄯善国,享受的是“五星级宾馆,美女服务员”(页56)。也许觉得这样趣味化还不过瘾,袁著就说皇帝“到三世这帮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整天与阉竖为伍,你想想除了‘下面没有了’的笑话还能了解什么东西”(页40)。除了“下面”,他在通俗化、趣味化上看来也没有其他的高招。
为了追求噱头与出新,袁著对历史的比拟,往往不伦不类。他把宋代崇文抑武政策说成是“党指挥枪,要文斗不要武斗”(页150),借喻的内容与比喻的对象之间缺少共通点。这种插科打诨式的比喻,袁著俯拾皆是。例如,他把宋朝在当时中华文化圈内的主导性影响说成是“以文化扩张”(页167),在表述上既不严谨,也不科学。
这种喻指失当,除了让了解历史真相的人啼笑皆非,还常常让对历史真相并不了解的人对他的借喻究竟确有其事,还只是一种譬喻而琢磨不定,真假难分。例如,袁著说清代图里琛“走遍了每一户蒙古牧民的帐篷,宣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页238),你因为知道那时还没有“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尚能判断这只是比喻。但是,当他说秦律的“特点就是轻罪重刑。你随地吐痰,吊起来打”(页41),你若没有研读过秦律,就无法断定“随地吐痰,吊起来打”,究竟是秦律的条文规定,还是他的设譬比喻。惟其如此,这种不恰当地以今喻古,有些表述又会造成新错。比如,袁著说秦朝以十月为岁首,“所以9月末是除夕,春节是10月1日,应该过国庆,它过元旦”(页61),说秦朝春节是十月一日不错,但它与现在的国庆节却是两回事,因为两者有着中西历的差异。
借古讽今是袁著讲课时的最爱,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妥当,关键在于他运用这一方式一味哄堂大笑的效果。比如他模拟李斯讨论郡县制时的辩辞:“你恶毒攻击郡县制度,你不跟中央保持一致,你不反革命吗?”(页43)至于他说,明初的胡惟庸案,“这是朱元璋的第一次文化大革命”,而“借口大将军蓝玉谋反,这是第二次文化大革命”(页198),其初衷也许旨在批判“文化大革命”,但这种不伦不类的借喻,只会把人们对十年浩劫的痛切反思化解为一种浅薄的搞笑。
袁著曾说:“评书讲的那个东西,距离历史的真相其实很远,……我小时候听,现在不听了,一听就笑,太搞笑了。”(页192)然而,读完《玩意儿》,你得到的就是这种感觉,也难怪广告说他“历史说得比相声还好”。不过,这一包装似乎应该换个词序,改成“相声说得比历史还好”才更名副其实。
三、历史“又颠倒过来了”
作为百家讲坛的当红主讲,虽有报道说袁著《两宋风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错误成堆,还涉嫌抄袭,我倒很赞同他在该书后记里引用戴维?麦克卡罗的话:“历史告诉我们来自何处,将去向何方。”历史是什么?后人通过历史应该获取哪些教益?这是每一个著史者或讲史者必须认真思考与严肃对待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的社会价值所在。那么,作为一本讲史教材,袁著试图传达一种怎样的史学观念呢?
其一,混乱虚无的历史观。袁著的史识既相当混乱,又极端虚无。他先在自序里说,“我们自己写的历史书把明清时期写得一塌糊涂”,发问“为什么我们自己这么妄自菲薄?”其后在讲课时却说,“明朝是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页196)教人不知道该采纳其序言里的说法,还是相信他讲课时的论点。不过,你若同意他对明朝的结论,也会踌躇犯难,他上一节课刚说过“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页186)。两个都是“最”,自己打起了自己的耳光!
有意思的是,袁著还会对王朝传世年数作出流俗迷信的说明:“北宋960年到1127年,历经168年而亡,这个数还挺吉利。”(页174)倘若如此,元朝从1271年到1368年,历经98年,“98”者,“就发”也,比北宋还吉利呢!这样讲史,不啻是在兜售《推背图》。
至于袁著对中国历史的虚无主义态度,更令人吃惊。他说:“虽然中国也有蒙古族,但成吉思汗出生在外蒙古,埋葬在外蒙古,跟咱不是一回事。”(页180)显然要把成吉思汗与他的历史从中国史中划出去,且不论这种主张有违于当前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即便在历史观上也十分荒谬,明修《元史》还把成吉思汗列为《太祖纪》,袁著的史观竟比被他痛骂的明朝还要虚无与落后。
其二,圣主权臣的政治观。袁著对明朝深恶痛绝,对清朝却独多好评。他评论成吉思汗时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亡国灭种,没有什么可值得纪念的,更不能把它当做骄傲。”(页180)倘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诘问他:清朝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亡国灭种,有什么可夸耀的?不知他何以自解。对清朝有好评也不妨,但用语却折射出其政治观大成问题。他说:“其实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皇上一个赛一个混蛋。清朝虽然也杀过一些人,也干过剃发令这样的蠢事,但却是最圣明的王朝。顺、康、雍、乾都是不世出的圣主。”(页222)总之,王朝“最圣明”,圣主“不世出”,真的还想早活三百年,做圣主治下的臣民。
至于介于“圣主”与臣民之间最佳吏治,他也有独到之见:“你看中国历史上凡是作出成绩的官没有清官,包拯、海瑞这些人绝对做不出成绩来。一般都是那种介乎清官与赃官之间的那种权臣。”(页261)在他看来,对于老百姓,公正廉洁的清官反不及有点贪赃的权臣,堂而皇之地倡导专权,容忍赃贿。崇拜圣主,推崇权臣,这就是袁著鼓吹的政治观。
其三,佛教救世的宗教观。著者缺乏中国佛教史的基本常识,断然认定:“中国的僧人只要化缘就全是骗子。”(页196)也不知他是否查遍了《高僧传》及其所有续作,完全找不到曾经化缘的大德高僧,才下如此绝对的结论。这里,不妨请他重读其自序中的声明:“不能先拿出一个结论,然后把对我有利的史实拿来,有选择性地遗忘,这样是很可怕的。”
尽管对佛教没有研究,袁著却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开出了救世药方:“很好的例子是印度,它贫富分化比中国严重,但是人家没见砸垃圾桶,也没见偷井盖的,没见把公园护栏给掰走的,就因为笃信宗教。虽然印度人不是信佛教,信的是印度教,但佛教的教义很多是从它那儿吸收来的。所以多宣传点儿这个,对于和谐社会多有好处。”(页88)当局提倡的“和谐社会”,只能乞灵于佛教教义,真不知今世何世!
其四,大学至上的教育观。在教育观上,袁著仍停留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水平上。他说:“今天也一样,也是‘六经勤向窗前读’。……你连大学都没上,你就看超市缺不缺扛货的。大学没毕业工作都找不着。你读大学的,黄金屋、颜如玉、车马簇。不读,铁皮屋、柴禾妞、棒子面、自行车。”(页157)言语之间充满了对超市扛货工与柴禾妞的轻鄙,完全缺少那种工作不同而尊严平等的观念,这种“大学至上”的教育观与人才观,实在令人不敢苟同。
其五,鲜廉寡耻的家国观。在家国观上,袁著毫无大是大非的原则立场。他先是断言:“中国人轻家国而重乡土,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打架勇敢着呢,你看我媳妇一眼我跟你没完。外敌入侵就胆小,异形【邦】打过来了,我躲着。”(页160)他讲这段话时,不知欲置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史可法抗清与现代中国八年抗战于何地?他还声称:“为什么农民拥护清朝,圣天子,太圣明了,同一个民族让我们没法活,还是异族让我们活的不错,那我们干什么不拥护异族?所以中国人没有这种观念,谁让我活下去,我就拥护谁。”(页226)吹捧清朝不遗余力,却置嘉定三屠与扬州十日于不顾,匍匐山呼“圣天子,太圣明”,泯灭起码的民族大义,公然鼓吹“谁让我活下去,我就拥护谁”,鲜廉寡耻,一至于此!
其六,大汉族主义的民族观。在民族问题上,袁著以大汉族主义的优越感,对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不惮使用轻侮的用语。他说:“犬戎是野人。太野蛮了这帮人。我们中原这个民族叫华夏,名字特别好听,华是美丽的意思,夏就是大的意思,是个又大又美丽的民族。……蛮夷戎狄已经是不怎么样的词儿,已经让你说得够惨的了,还不够惨?犬戎!”(页19)在讲到墨家尚贤时,他又拿犬戎开涮:“任用贤人,进行选举,最好国君都选举产生。这个不太现实,那是美国总统选举方法,万一选出的国君是个犬戎,肯定不让上。”(页33)在其内心深处,不仅鄙视犬戎,也传达出他把合法选举程序不当一回事。
惟其如此,袁著对中华民族内部,流露出强烈的大汉族主义,认为“五十六个民族里面文明程度最高的当然是汉族,剩下和汉族有一拼的,其实就应该是藏族”(页123)。在世界民族中,则贬斥黑人,宣称“黑人也一样,他的民族这么落后,就因为他没有国家概念,只有部落的概念”(页146)。这种民族观比起孙中山与林肯来,倒退不可以道里计,哪里还有民族平等的现代理念!
其七,荒唐狂悖的国际观。在国际问题上,袁著更是荒谬狂妄而口无遮拦。在古代东亚,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虽具主导性的影响,但在国家关系上,从今天说来则是对等的。而他却说:“甚至至今,韩国和日本的祭孔日都比中国要隆重,中国的儒生也从来都把它们当做中国的两个省,只不过不太听话而已。”(页27)而在钓鱼岛问题上,他竟为对手提供论据:清朝“东南是到台湾澎湖钓鱼岛。我们得特殊提一下这个地方在那个时候是咱们的,咱们可能那会儿也没认真拿它当回事,现在就不好说了,现在你说是你的,你上面也没人,你也弄不了。不像韩国那个独岛,人家真来劲,咱也不能跟韩国人干那事儿,面子不如肚子管用”(页250)。袁著公然认为钓鱼岛归属“现在就不好说了”,还以“面子不如肚子管用”为理由,主张将中国领土拱手相让。
另一方面,他在讲到郑和下西洋时,他又倒退到西方殖民主义的立场上,垂涎三尺道:“你看人家哥伦布、达伽马,什么都没有,哥几个凑钱,弄一艘小破船,带回来一个拉丁美洲,充分体现了出海的价值,你郑和跟人家没法比。”(页253)在古今对外关系与国际关系上,袁著根本没有现代国家关系中平等、独立、自主的基本理念,有的只是荒唐狂悖的胡言乱语。
袁著自序针对有的人说他颠覆了历史,自信满满道:“你了解的那个我颠覆之前的历史,是不是被颠覆过?如果是,那我只不过把颠覆的东西,又颠倒过来了。”在最基本的历史观念上,袁著确实把是非正误“又颠倒过来了”。
据说,每当高三学生毕业,著者都在黑板上抄赠北宋张载的名言作为勉励。然而,倘若学生接受他的那些立场与史观,还有可能实现他抄赠的话,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吗?
结语:如此学史新潮流“将去向何方”?
袁著自序还征引了钱穆《国史大纲》卷首语:“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奇怪的是,他对原文作了重大删节,歪曲了原意。这段文字完整如下: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钱穆所谓对本国历史的敬意,具体地说,就是无论著史,还是讲史,必然会体现史学家或说史者自身的价值判断;在这种价值判断中理应表现出对历史的敬畏,对其中正面的东西给以肯定,表达敬意以启迪今人,对其中负面的东西给以否定,引为鉴戒以警示来者;然而是非褒贬的态度应该是严谨而理性的。
读完袁著,我们才领悟到被他有意删去的钱穆那几句话,犹如阿Q讳言头上的癞疤,正是对他的一种预警,而他所自诩的颠覆历史,就是“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而自我感觉良好地“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袁著不止一次用到“玩意儿”一词,无一不充满贬义。他将其冠诸于书名,画龙点睛地凸现了对历史的轻佻与侮慢。对这样“史上最牛历史老师”,主流传媒或是请他上百家讲坛,或是为他的《玩意儿》首印20万册,还宣称由此“开启全民学史新潮流”。媒体赞同这种亵玩历史的做法,实际上与其有意无意地遮蔽某些历史的做法,乃一物之两面,是当前历史传承中最成问题的社会现象。类似《什么玩意儿》这样的东西占据了当下史学传播的主导地位,套用前引戴维?麦克卡罗的话,长此以往,中国人必会不知道“我们来自何处,将去向何方”! (来自: 虞云国的博客 )
详情
大猫七
以前看过袁腾飞老师讲课的视频,这本《历史是个什么玩意》目前只看了第一册,主要是袁腾飞老师上课视频的记录,把历史的来龙去脉简化,读起来很流畅。
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随便哪个事件要深究起来都可以写本书,板着脸讲那些青灯古佛的任务还是留给历史学者吧。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听几个历史故事,知道些覆水难收、马革裹尸等历史典故就很好了。
本书语言相当通俗,读起来和听历史课差不多。亮点是相比那些光荣伟大正确的主流历史教科书,比较真实可信,观点鲜明,没那么多弯弯绕。
虽然全书文笔戏谑,但在讲一些民族英雄的部分不乏严肃和庄重,比如在写文天祥文丞相英勇就义的时候,作者也毫不吝啬钦佩与赞赏。
作者对中华文化本身很推崇,对于没文化积淀的朝代讽刺起来也毫不客气。
有意思的是,袁腾飞当初名声鹊起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他对文革和相关人物的尖锐评论,并引起“毛左”大为不满,据说还因此曾被请去“喝-茶”。有兴趣的可以翻墙看下袁腾飞早期的视频。
作为一套历史方面的普及读物,这套书毕竟比主流历史教科书和历史小说要靠谱得多。
详情
犀利狐
我这样的标题和袁老师写历史和人物的态度一致,也没怎么看全这个人,就想到缺点,忍不住就想骂。
首先,这书不严谨。我觉得不管是快餐还是正餐,烧还是要烧熟的。但袁老师烧了一面就端上来了。基本的考证和推断,漏洞很多。例子:
“这种王八蛋一当政,必然是采用暴政。你看那个世界历史上,什么希特勒、墨索里尼不全是贼王八出身嘛。有哪一个出身高贵,受过良好教育,上台之后就搞独裁的?没有,是吧,没听说过。”
希特勒什么出身呢,他爹是海关官员,从小成绩优异,还有绘画天赋。至少不是“贼王八”。袁老师还要说,“是吧,没听说过”,真是为作者知识面捉急。
书中特别的逻辑文风实在让人有点蛋疼。我不管他是不是大白话,但起码的语言逻辑还是要有嘛。举个马皇后为李善长求情那段的例子:
“马皇后就不干啊,因为那个马皇后是中国历史上的贤后嘛,她就不干。不干她就不吃饭,绝食,哭。”
因为是贤后,所以就不干。。。这个因果关系看得真揪心。
再比如:
"朱元璋原来叫朱重八,俩八嘛,朱俩八,二八一十六,是不是他们家十六个孩子,前面那些全死了,然后就剩他。也可能是十六号生的,是吧。你想这种东西他要是当了官,他要当了这个皇帝,他最关心的事就是我这个政权不能丢啊。"
我就想不通了, 他们家十六个孩子,解释排行十六还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还要带上“前面那些全死了,然后就剩他。”
这哪里是在写书,是在说书啊。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想骂什么就骂什么。
这段历史很有偏见,比如提马皇后还有以下:
“后来这马皇后就说,你看一般的老百姓家里啊,这家长都知道尊重老师,逢年过节还给送送礼什么的,知道师恩深重。你说咱们皇家竟然要把孩子的老师杀死?朱元璋说你甭管,李善长谋反呢。马皇后听了直乐,说他七十多岁他谋什么反,他七十七了还是七十几了,他谋反能当几年皇上?他这是不可能的事么。朱元璋不听,最后李善长一家七十多口,全部杀掉,开国的文臣都杀光了。”
为了塑造朱元璋的贼王八特点,袁老师笔下的马皇后似乎成了一个只会胡闹傻笑却没什么能力的女人。至少写个成功案例么。可袁老师只为他的论点找论据。
我也看不出封面说的一起重上历史课,知识还是教科书的知识,只是教科书说话闷骚内敛一点,袁老师豪放,想骂就骂了。所以整体的感觉就是好晦暗的历史,好晦暗的老师。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8 12:25 , Processed in 0.233160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