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门下书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朝那些事儿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4-2-15 15:54:46 | 只看该作者
  前后拖拉了两年,终于读完了这部奇书。
  
  起初是被轻松诙谐的风格所吸引,但读到最后,只见满目苍凉景象。
  
  还有什么比明知道结局却只能看着它一步步滑向悲剧的深渊更加无能为力呢?
  
  历史是彻头彻尾的悲剧,阴谋与热血交织,耿直之士时常受到邪恶势力的压迫。
  
  一切蝇营狗苟,忠义碧血终究化作了史书上泛黄的书页。
  
  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正义终将彰显,邪恶终将受到裁决。但是,这都需要时间。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这部书重塑了我的历史观。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考点,而是真实的存在。历史不容篡改,不容假设。
  
  那些傲骨铮铮、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必将彪炳千秋。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4-2-19 12:51:42 | 只看该作者
  了解历史,又在须臾之间了解自己。
  社会好像都是在这样进步和行走,人人自私,王守仁这种人行合一的一味奉己的很少了。
  
  码空格添字算不是尊重吗?
  
  从朱元璋到崇祯的灭亡,一朝一代的更替,和所有的勾心斗角,我们都是小人物,世界也缺不了小人物的存在。只是一句话是亘古不变的:时间在行走,人类的历史也在行走。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4-3-12 05:06:15 | 只看该作者
  已经把这一系列书读了两遍。第一次读还是在三年前。前面几部直到万历年间是一如既往的精彩,但讲到明末的时候,总感觉有好几位历史人物一下子被说的多么多么厉害,一下子又多么多么不行。感觉在这一部分,作者有时候会为了衬托而对历史人物有言过其实的评价。当年明月,在我心中的形象从一位十分客观的历史转述者也在本书末尾的时候变成了一位历史说书人。不知道是因为明末的史实太过混乱和悲剧性,又或者是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前后心境有所不同。
  问题其实是很小的,书还是十分精彩的。因为这本书,我第一次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谢谢你,我的历史启蒙老师。
  谢谢你,让我看到了如此精彩而又残酷的历史。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4-6-7 19:34:40 | 只看该作者
  
  
       也许是从易中天《品三国》开始,国内兴起了全民读历史的浪潮,《明朝那些事儿》的出现助长了这股旋风。《明朝》别于一般的历史小说,它的成功我们可以从它首先引用了眼下大量的流行语,风趣丛生,看起来亲切;另一方面不可忽略的,就是作者具备综合的历史知识,在引经据典的时候,把明朝发生的故事糅合到一块,有点像评书,用小说的艺术笔法,先给读者设定一个悬疑,然后再公布答案,往往在结束一段故事的时候,都会给读者提供一些启示,或官场、或商场、或为人处事。
    《明朝》06年在天涯连载的时候,一本书还没完成,就名满天下,作者当年明月顶着盛名,最后完成了7本书的创作,难能可贵,三年如一日。后来看到一篇报道说当年明月写《明朝》有个愿望,就是在他老的时候,能给他儿子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坚持了做了件牛逼的事,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是写了一部《明朝》。
    
    后来有专家嫉妒当年明月,说他太早成名,获利太多。其实怎么说呢,别人从小付出的努力,而背后有谁知道,没有十年窗下苦读书,哪有一朝成名天下知。从06年到11年,《明朝》一直雄踞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这套书最少给作者赚了2千万以上。
    
    听说个有趣的报道,当年明月在广州当公务员的时候,领导没发现他有什么特别之处,没想到一写书就名满天下,不得不刮目相看。有时感觉,人不要表面看人,只看到一面,就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往往那些表明低调的人,才是真正的能者。
    
      只可惜明月兄如今三年过去,却没有新作出现,雄踞几年作家富豪榜恐怕要开始落第了。虽然很多作家都是一部书吃一辈子的,但是我观当年明月能写出《明朝》这样的皇皇巨著。对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非凡的见识。即便不在文坛上混了,在其他行业也能闯出一番天地来。
  
  
  
  【作者苏伦:85后作家,编剧。新浪微博:@苏伦_
  博客:http://blog.sina.com.cn/1824san0419】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4-6-11 00:15:19 | 只看该作者
  这条道路很艰苦,门槛高,规矩多,清廉自律,家徒四壁,还要立志为民请命,一生报效国家,实在太难。
  
  那我为何还要继续走下去呢?
  
  因为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几千年来,一直有人走在这条孤独的道路上,无论经过多少折磨,他们始终相信规则,相信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公理与正义,相信千年之下,正气必定长存。
  
  是的,我明白了,现在轮到我了,我会坚守我的信念,我将对抗那个强大的敌人,战斗至最后一息,即使孤身一人。
  
  好吧,现在我来问你,最后一个问题:
  
  为了你的道统,牺牲你的一切,可以吗?
  
  可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4-7-6 23:14:5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的历史知识几乎都来源于学校历史课本,凡提及课外历史小说。枯燥乏味四字顿然而出。惊喜于有一本我可以读下去的历史读本,初读,便一发不可收,原来历史也可以变得很有趣。轻松幽默的口吻,让我们这辈厌烦之乎者也的90后兴趣盎然。虽未女辈,然每每看到为国鞠躬尽瘁、竭尽所力解百姓于水深火热的文人武士,免不得热血沸腾,佩服地五体投地;看到为恶势力迫害却坚决不屈亦或是与恶霸为伍却心存正义之德挽救的小民小吏,为之感动不已、心存敬意。总而言之,朝代更迭、时代变迁,始终邪不胜正。自我感悟:于大,关心时事,推崇正义,体己至人;于小,完善自我,始终保持一颗至善至真至美的心。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4-7-8 02:37:25 | 只看该作者
         上学的时候对历史实在不感冒,每次上课一定睡着。但对于这部书,我花了一个月饶有兴致地看完了,算是恶补了当年的功课吧。
          我从这部书里得到的感悟就是,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历史长河,滚滚不息。我们每个人,不过是组成长河的一个水滴,渺小到只能看到世界的一瞬。要说改变历史,那是不可能的,顺应天道,独善其身,能做到如此,也算不枉活一生。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4-7-26 17:44:57 | 只看该作者
  之所以要看这本书,还是因为今年暑假的北京之旅。到北京的第二天,我们就报了散客一日游的团去长城。在去长城的路上,有导游为我们讲解沿途的风景。导游说,北京城既没有西北、中原自然人文景观的雄伟壮阔,也没有江南园林、水乡的典雅秀丽,它所有的,只剩下红墙黄瓦下的历史。不熟读明清两代历史,游不了北京,即使游了,也只是走马观花,外行人看热闹,不能领悟这座古老都城下所蕴含真正的意味。
  登完长城后,有一站是参观北京明皇宫蜡像馆。明皇宫是国内首指、亚洲之最、世界一流的蜡像馆,它用蜡像的形式将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蜡像一共分成二十六幕,每一幕都讲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参观完明皇宫后,我任然沉浸在那一幕幕精彩的历史场景中,在感叹的同时也意识到,在明皇宫里介绍的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我只知道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允炆、燕王朱楴和崇祯皇帝罢了,对其他的皇帝一概不知,就更不用说其他明朝的历史了。作为一个大学生,还是一个文科生,我对自己的愚昧和无知感到深深地羞愧,觉得急需要多读点历史书。早就听老师讲过《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历史书籍,回到家后,就立刻去书店买回来,翻开细细阅读。
  到今天,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幕。“喈尔明朝,气数已尽”,不禁百感交集。 其实让我感触最深的还不是那十六位皇帝的传奇人生,反到是好多文臣武将的事迹。当看到描写于谦、杨涟的篇章时,不禁流下了感动、钦佩的泪水。
  比起一些走内心的、非常有内涵的小说、散文,我一直都比较偏爱读人物传记和历史性的书籍。因为那些蕴含哲理的文章虽然可以传递很多人生感悟,但是它毕竟是作者自己经历过、感受过,才留下的智慧的结晶,我们可读可看,却未必能感同身受。而人物传记和历史书籍直接把一个人的一生或者一个朝代的变迁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笔调,亲自去感受某个人一生的起起落落,一个皇朝的兴衰更替。这种方式能让我们可以从更高的视角来看待人生,更能引发心中的共鸣。
  于谦是整个明朝所有历史人物中最让我仰慕的大英雄。土木堡之战后,皇帝被俘、京城兵力空虚、大臣们人心惶惶,纷纷建议南迁。他以一人之力集结军队、稳定军心、力挽狂澜,镇守北京城,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在立下奇功后,他任然沉稳谨慎,不以功自居,为朝廷效力,却因为“夺门之变”,被奸臣所害。虽死,正气依然回荡在天地之间。有机会我想去杭州的于谦祠堂看看,向他鞠一躬。
  直到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才真正对王守仁有点了解,以前在历史书上,我了解到的他是一个整天念叨着知之乎者也的圣人,讲心学,是一个我无法理解的古板老头。但是读完有关于他的篇章,我才知道历史书是多么肤浅地介绍一个人。王守仁是一个的真正奇才,天文、地理、医术、政治、文学、兵法、阴阳学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明代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如果没有王圣贤,于谦一定排名第一。但是有了这位高人,任何人都只能望其项背。他一旦兵权在手,就如同凶神恶煞附体,所向披靡。放下刀剑,心如止水,讲学传道,不亚于孔圣人。面对权奸,又能工于心计。一生淡泊名利,不求荣华富贵,只为苍生百姓而活。真可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有一类大臣,是以杨涟为代表的东林党人,以及杨继盛等。“千古丹心明日月,一身正气写春秋”。他们坚持操守,坚定信念和理想。他们可以一直默默无闻、家徒四壁,为国为民,辛劳一生。即使身居高位,尊容加身,也不滥用自己的权力,去欺凌那些依旧弱小的人。当宫廷中出现妖孽,朝纲紊乱,国家面临危机之时,他们挺身而出,把社稷视为泰山,把个人的生死视为鸿毛,用自己的一切维护心中的道统。他们为了信念而殉道,逐渐被人们遗忘,变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只有岁月的沧桑,才能淘尽一切污浊,扫清人们眼帘上的遮盖与灰尘,看到那些殉道者无比璀璨的光芒,历千年而不灭。
  还有一类是以张居正、徐阶、申时行、夏言为代表的大臣。他们并不像上几类人,在人格和道德品质上几乎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这一类人追求权利,也爱慕金钱,他们老谋深算、工于心计,甚至与黑暗势力妥协。这并非因为他们没有正义,而是因为他们把正义之火压制在内心的深处,暗暗等待时机。等到时机成熟的那一刻,他们就会用尽全力,扫清挡住自己登上权力最高峰的所有障碍。只有站在权力的最高峰,他们才能实现最初的理想和抱负——巩固江山社稷、为黎明百姓谋福利。那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与那些执着地坚持原则,以死维护心中信念的那些大臣相比,他们更伟大。因为死很简单也很无益,如海瑞,他用自己的一生阐释了“清官”一词,但是他却并未真正对国家对百姓做出贡献,而徐阶、张居正他们的隐忍换取的是斗争中的彻底胜利,黑暗势力的彻底粉碎。他们清楚地知道,活着比死了难千万倍,但是也只有活着才能更好地实现心中的道统,不辜负平生所学。
  还有一类是以杨廷和为代表的大臣,他们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朝中呼风唤雨,也兢兢业业,用手中的权力整顿朝纲,努力维持国家的运转。但在面临新一轮的权力斗争时,站在权力最高峰的他们却选择急流勇退,放弃争夺的机会,告老还乡,选择最平静的生活。他们明白,历史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得势也意味着总有一天会失势,懂得放下的人才能做永远的赢家。对这种拿的起放的下的人,我从心底里欣赏和敬佩。
  还有一类是以李成梁、李如松、戚继光、胡宗宪为代表的武将。他们既是军师,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又是将领,在战役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纵横沙场、所向披靡。为的并非功勋、名利,只为保家卫国。战死沙场是他们心中不悔的归宿。“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四百多年已过,闭上眼,他们纵马驰骋的背影,依稀可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完整部明朝历史,觉得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又深化了一步,不能再以短浅的目光看待人生,拘泥于眼前的小事而闷闷不乐。一个人本身就是历史长河中的的一粒水珠,那些不起眼的所得所失又算得了什么。要做一个对得起自己,对社会有益的人。
  最后,我把作者告诫我们的一句话当作座右铭永远记在心里——成功只有一种,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4-8-2 20:55:38 | 只看该作者
  经常读到有些地方不禁笑了。读过之后对明朝的历史有个框架性的了解。算是补了一回历史。许多人物以前没听过,这下熟悉了。不过作者有些地方故意写的那么有哲理,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并不深邃。前几章对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兴趣,后面就觉得还是用的前面那一套。没多少新意。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4-8-3 08:11:37 | 只看该作者
  通讲了整个明史,对我们这些不了解明史的可以有个通篇的了解,值得读一读。
  但是硬伤较多
  1.对于明朝政治制度的解析几乎没有,作者应该看看黄仁宇的书。
  2.对于明朝军事制度也没有介绍,只有戚继光等事迹介绍,没有讲述完善的明朝屯田的军事制度
  3.对明末的争议历史没给出多口径的介绍,包括袁承焕卖国、晋商卖粮给后金,都没有说法。可以说这段历史是本书最大的败笔。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5 02:32 , Processed in 0.0645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