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帝国内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施佩尔(Albert Speer)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个建筑师,在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时期,先是开始负责纳粹党的建筑设计,做了希特勒的建筑师,成为希特勒的“宫廷近侍集团”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后来他做到了“第三帝国”的军备部长和生产部长,是“二战”后期纳粹德国大量增产军备的生产负责人。战后他在纽伦堡被判处二十年监禁。施佩尔认罪,在狱中反省了自己追随希特勒的生涯,对自己的罪行有了深刻的忏悔,并且写了《第三帝国内幕》(Erinnerungen)一书。这部著作对认识纳粹德国和希特勒来说是具有第一手价值的回忆录。
  施佩尔描述的希特勒并不是一个恶魔或者疯子,他在施佩尔的笔下有时充满着人情味,对自己的“宫廷侍从”的小圈子很有感情,能够在某些决策会议上服从正确的意见,在失败袭来时会感到悲伤,对于自己的命运也有着悲观的预期。他被各种在他身边争宠的政治集团包围,诸如戈林、希姆莱、纳粹党的大区区长等各种政治力量在他身边勾心斗角。他在国防军的军官团中有时感到自己没有“专业”地位。正如施佩尔用一个词形容的那样,他在许多方面只是个“业余专家”,比如军事指挥或艺术鉴赏方面。但是,他的至高无上的“元首”地位又要求他保持他无所不知的“专家”形象。这就造成了施佩尔所说的一种戏剧性场面,即希特勒常常是不顾他的参谋部的军事专家的意见而在地图上把各个师调来调去,直接指挥前线的军事行动。他在这方面有自负,但是一个由“业余行家”指挥而专家意见不被重视的军事统帅部,是不可能打赢德国那样的两线作战的现代战争的。
  《第三帝国内幕》一书的英译者把施佩尔称为可能是希特勒政权中最有才华的成员,希特勒也曾经对秘书说过,“施佩尔仍然是他们(指他的幕僚们)中最优秀的一个”。从这部回忆录所达到的思想水准来看,他们的评价不虚。施佩尔在1945年上半年德国战败的最后几个月中为维护德国的工业、交通和通讯不被希特勒的焦土政策破坏、为保护德国的“民族生存的基础”而作出的努力,体现了对于德国人民的责任感。他对于纳粹统治集团的“集体罪责”的承担、对于纽伦堡审判的意义的阐发、对于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统治及文明前景的反思,既体现出一定的勇气,也显示出一定的思想才华。就这部书达到的思想水平而言,它的价值是不容低估的。
  施佩尔谈到了纽伦堡审判对于重建西方文明的主要原则和国际法准则的重要意义,也谈到了在现代科技条件和传播手段下,因为统治大规模人群的思想变得轻而易举,因此保持个人的独立自由才显得尤其重要。他深知清算纳粹政权对于德国人民的自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决定把希特勒政权的真实面目告诉世人,不仅在纽伦堡的法庭上认罪,而且在回忆录中忏悔。为了粉碎德国人民对于希特勒政权的迷信,他在书中严厉谴责了希特勒意图毁灭德国“民族生存基础”的“焦土抗战”政策。不仅如此,他曾经当面顶撞希特勒,告诉他战争“已经失败”,继续毫无意义的破坏只是会增加德国人民的苦难,毁灭他们战后重建的物质基础。他以自己的最近距离的观察清楚地告诉德国人民,希特勒这个自称代表德国民族的统治者在最后的时刻考虑到的不是德国人民的利益,而是不顾一切的把这场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战争进行下去,哪怕他的“焦土”抗战会把德国变得“回到中世纪”。他在书中清楚地总结说,只有认清希特勒政权的本质,德国人民才能真正走上民族自新和民族复兴的道路。
  施佩尔对于希特勒的感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作为希特勒发现和栽培的建筑师、帝国军备和生产部长,作为希特勒政权的核心要员,作为希特勒的宫廷侍从的小圈子里的常客,他对于希特勒有感恩、效忠和迷恋的心理。他自称如果希特勒算是有朋友的话,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从他与希特勒的交往过程来看,这是准确的。作为一个朋友,施佩尔在有些时候对希特勒的描写是充满感情的,比如他在最后见到希特勒时的情景,他离开希特勒时的满腹凄凉,以及在得知希特勒死讯后面对着希特勒照片的痛哭。这些富于人性的描写部分,不仅使我们看到一个矛盾的施佩尔,也使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希特勒。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现实的工业生产的组织者和意欲保全“民族生存基础”的“爱国者”(如果施佩尔愿意使用这一词的话),他又清楚地看到了希特勒在面临失败时的垂死挣扎会给德国民族带来的灾难,因此起意要刺杀他。仅仅因为偶然的原因,阻止了他去实施计划中的刺杀行动。显然,如果说在极权政治中不可能存在统治者间的友谊是条通则的话,施佩尔与希特勒的关系多少还是表明,也许在政治规则中总是可能存在一些例外。
  与海德格尔、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从理论上对现代社会中技术统治的意识形态的批判相比,施佩尔的这种反思和告诫,因为他亲身参与了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罪行,而显得更为更为沉痛、更为发人深省。
  希特勒于1945年4月30日自杀。施佩尔当时在弗伦斯堡邓尼茨的海军基地等待战败和被俘。作为希特勒钦定的继承人,邓尼茨政府主持了与盟军的投降事宜,而后前纳粹统治集团的主要官员在纽伦堡受到审判。施佩尔被控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他认罪,并在施潘道监狱服刑二十年。他在狱中写下了回忆录中的一部分,1966年出狱后,他借助档案资料及其他书籍、资料完成了这部回忆录。

作者简介
  阿尔贝特·施佩尔,一译斯皮尔(AlbertSpeer,1905—1981)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建筑师,因其建筑设计特点再现了希特勒青年时期的梦幻,从而受到希特勒的赏识,成为他的密友之一。施佩尔从此飞黄腾达,先后担任希特勒的私人建筑师,德国建筑总监,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部长,使德国的战争机器高速运转起来。因此,人们认为战时的施佩尔对德国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比希特勒、希姆莱、戈林、戈培尔和那些将军元帅们更为重要,他们或多或少都成了施佩尔的辅助者,因为事实上是施佩尔在操纵战争这台巨大的机器。

最新书评    共 3 条

woaidv     我给打五星原因在于文笔不错,翻译也相当流畅,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希特勒的生活习惯及一些思维方式。但我有另一种感觉就是,施佩尔显然避重就轻的把自己放在一个无辜者的身份上,而把很多的罪责推到了其它人的身上,从本质上来说,他属于一个机会主义者。作为希特勒手下的一个大红人,就因为自己生病时希特勒对自己的态度不够热情而心生不满,感觉就像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怪不得他在纽伦堡法庭上说自己曾经试图暗杀希特勒的时候,其它那些犯人都笑了。他太聪明了,聪明的都有些狡猾了。不过需要确认的是,他的确在建筑上非常有天赋。虽然他没把柏林城改造成,不过值得安慰的是,他儿子(与他同名同姓)已经着手改造北京城了,我们国家其它一直都在模仿纳粹的一种思路,但问题是还没模仿好。  详情 发表于 2013-8-9 06:17
黑化的    近年来史学界的不少专家在研究过程中,较多地通过档案和当事人的回忆及访谈作为基本材料,然后经过相对照后得出尽可能准确和贴近事实的结论。这种方法现在愈加流行。      如果我们通过这种研究方法来分析这本回忆录,会发现根据纳粹德国被缴获的档案提供的信息和众多希特勒部下的回忆录的说法,希特勒不仅才智过人,而且很有修养,颇具绅士风度。      反而就是施佩尔本人在写这本回忆录时,不知是出于讨好战胜国以便让人们觉得他自己有悔过之意,还是为了让回忆录更容易出版的原因,他在书中不仅完全隐瞒了自己的战争罪行,而且尽一切可能地丑化希特勒和他的同僚。      难怪伊恩·克肖在《希特勒》这本传记的序言中就直接否定了施佩尔的说法,而且没有采用他这本回忆录作为资料来源。  详情 发表于 2013-8-9 06:33
二农戏     2008年元旦前夜,我读完了这本由帝国装备及战时经济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撰写的回忆录!该书内容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分三部分。从他的青年时代谈起,一直到第三帝国的毁灭以及战后纽伦堡的审判。并着重对第三帝国从兴起到落败这一过程进行了客观公正的第三方回忆。       作为纳粹战时的装备部长,他和元首的首次相遇却很有趣。33年1月,兴登堡总理逝世,新总理阿道夫希特勒上台,上台不久之后就血洗了自己原来的老站友---冲锋队头子罗姆【长刀之夜】。随着德国在29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复兴,国家社会主义党【纳粹党】需要大肆扩建由他们刚刚掌权的德国。而刚刚大学毕业的待业青年施佩尔同志却在一次改建房屋过程中赢得了元首的赏识。希特勒是一个喜欢效率而又缺乏审美的“艺术家”,在他流浪奥地利的年轻时代,有很多建筑梦,正如所有年轻人的想法一样,他的设计也是充满激情而又缺乏成熟感的普通作品,但随着纳粹掌权之后,元首却准备把他年轻时候不切实际的建筑作品付诸实践,去改变现有的德国建筑理念,这时他就需要找一个同他有相似风格的人来实践这个梦想,他找到了,施佩尔完美的体现了他的所有需求。于是,新的元首,和他新的建筑师,首先开始了对柏林的翻修。       施佩尔第一个完整的作品是新的帝国总理府大厦。他把后哥特式风格和雅典的建筑风格融入到了这座新的大厦里面,称作“拟复古主义”风格。在得到元首的御用之后,希特勒便全盘脱出了他自己的建筑梦想,并把他口述给了施佩尔,当施佩尔将这些设计草图拿给他父亲--一个老建筑师,看的时候,他父亲只是呆呆的说了一句话:“你们都疯了”!年轻的建筑师当然无法理解他父亲的思想。但是,当他年长以后再次回忆起年轻时候的这些作品的时候,他失望了,他觉得这些作品如果真的付诸实践的话,那将是德国设计界的悲哀!我本人最感兴趣的是,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性建筑,这些设计能够反应一个国家的走势。当拿破仑的帝国辉煌的时代,它的所有作品体现着一种奢华的气派,而这种奢华又暗藏着一种腐朽的气息,结果拿破仑的帝国很快变结束了!古罗马的建筑也是如此,那些宏伟庞大的建筑,只能反应出当时帝国的空虚。再想想我们的国家大剧院,我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什么。也学施佩尔先生已经给我们答案了。       很快,帝国的扩张战争打响了,从入侵苏台德到吞并奥地利,施佩尔作为元首的装点师,完成了所有大型集会的会场布置,很好的展现了第三帝国作为复兴强国的风貌,也得到了元首越来越多的赞誉。       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施佩尔估计这一生也只是一个元首的御用建筑师,但是命运改变了,来的很快。42年,在从乌克兰回来之后,路过东普鲁士的狼堡,在准备中转柏林的途中,他的密友兼德国装备部及战时经济部长托特先生不幸遇难了,乘坐的飞机在机场附近坠毁。本来,施佩尔也准备搭乘这架飞机回柏林的,可惜,他睡过头了。不知道这对他来说是福还是祸,从此,他被牢牢的绑在这架帝国的战车上。元首心目中,最完美的接替人选当然是施佩尔。书读到此,总感觉元首和施佩尔之间有种情人间的感觉。       可以说,施佩尔是一个天才,在他的统领下,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疯狂的开动起来了,各项工业指标在44年,战争的最后阶段达到了顶峰。其实,我一直觉得,如果不是元首自己过于刚愎自用的话,他完全可以领导欧洲的,这也是当时施佩尔的心里感觉。作为纳粹的高级官员,虽然没有直接站在第一线去鱼肉百姓,但是,在后来的反省中,也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懊悔,其实,人都是在为争夺无穷尽的权利中变得迷失自己的。他承认,虽然作为一个建筑师,一个技术人员,天生的政治敏感并不是强烈的,但是,作为战时的帝国装备部长,他又不得不与那些破坏德国利益的人作斗争,即使这些人是帝国的领导者,他也不会不惜代价的与之斗争。直到后来,公然违抗元首的焦土政策,这都反应出施佩尔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真正为了自己祖国的利益在奋斗的人。而这样的人,对我们现实生活中来说,真是凤毛麟角!       别了,施佩尔!    希望你在天堂中好运!  详情 发表于 2013-8-13 01:39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21:27 , Processed in 0.396572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