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1| 0
|
与风景对话 |
最新书评 共 4 条
明室
这是一部优美而清新的书。读着它,你会感到大自然的启示、人间的净福犹如一股清泉躺过心间。这是一位名叫东山魁夷的风景画家前半生的回忆录,是他的心灵的遨游,也是对作品的自我解说。通过它,可以看到作者探索美的精神、揭示美的根源的尝试,就是说,谈个别而思考全体的愿望,是在寂静、明朗、温和而严密之中完成的。文章有如散文诗,奏出了音乐。
东山以自己的体验和素养,沟通了东与西(东方、日本和西方)、北与南(北欧和南欧,或者日本的东方和北方),他热爱生活、文学和音乐之深,是超出人们所理解的。他的渊博把他那丰富而充实的感情,凝聚在《与风景对话》中。这就成了一个日本画家、一个风景画家论命运的觉醒,传达日本美的感觉的证明。他把旅行当作人生和艺术,把流转无常视做人的命运,于是把孤独与忧愁也埋藏在心底里。另一方面,他又抱着肯定万物的意志,把对自然的新鲜感看作常事,生活在谦逊与诚实的爱情之中。风景画家东山的这种本质,在这部著作里,也向我们高奏出亲切的曲调。这是一部优美的书。
川端康成
详情
12ddmm
东山魁夷是一个我很早就很喜欢的风景画家,却是直到五年前才把他的名字与他的画对上号的。
之前最喜欢他如《宵桜》那一类静美而精致的画,了解到他这个人后,更喜欢的是《路》和《夕照》(最近才知道,正是这两幅画奠定了他在日本美术界的地位)。不过其实也很难讲,如他的《树华》、《我的窗》、《雪原谱》等我都觉得纯净之极又富于生命力。这是种日本人才有的精致到极点的美——很多中国画家在技巧与对自然图景的把握上要比东山高明许多,但书画艺术毕竟不是纯技术性的加工,韵味的弥散不是技巧的斟酌可以取代的。
早年在浦口的图书馆看过《东山魁夷的世界》中的一两本,是旧版的,虽然也有一些铜板画,但质量与手感却总不如2001年新版的好。后来在浦口的系资料室看到河北教育出版社的新版,便狠狠地把每一本都借来摸一遍,那架势倒是有些像《情书》里的藤井树——在每一本书后的借书卡上都写上自己的大名,煞是快意。
所以几年前我在南京夫子庙的地下先锋书店邂逅《东山魁夷的世界》一系列的散文,便有与旧友重逢般的莫名心情。虽是囊中羞涩却也是颇为爽快地原价买了他的《与风景对话》——这是书系里唯一的一本全铜板印制的书。我十分珍爱它。
现在去庆云书店看到三点五折的这一系列书还是心有戚戚焉。倒不是因为它们现在“贱卖”了,而是因为即使是“贱卖”了,也没有人愿意去翻翻东山的画,大约是寂寞久了,那些书总显出疲惫的淡黄色,于是我也不忍心把它们从书架上抽下来,轻轻地再摩挲一阵。更何况,夫子庙的那家先锋书店也是早已关门大吉了的。
读读东山的文,看看东山的画,是一种享受,那是种无与伦比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意境,而这份醇美的意境却非东山有意为之,因为东山的气质就是如此,他的画与他的文都是他攀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谱写的心灵的乐章。
那么什么才是东山的心灵乐章,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文化感觉呢。
我以为东山的文化感觉植根于他对自然人生东方式的思考,而东方式的思考形式就是——与风景对话。
他在异国的森林中终日不觉厌烦,总在窃听树木的窃窃私语,并看到安详与平静,他说那里有他心中的故乡;他感到北欧荒野中森林与湖泊的歌唱,在寂静抒情中体会白桦与黑针叶树虔诚的祈祷;他说迎春欢喜地告别冬天,以醇厚的气息来表达;他形容枝头的新绿为静听北国之春的虔诚赞歌;于是明快的旋律便从雪原上成排的针叶林,那白与青的反差中生发……
东山魁夷在《与风景对话》一文中写道:
由于我深深地深深地将自身沉浸在自然之中,因此才能看到自然微妙的心灵,也就是我的心灵。……在我所邂逅的风景中,我仿佛听见同我的心相连的大自然的气息,大自然的搏动。
人与自然的对话是无阻隔的,是没有中介的,是进入式的,美是一种无我的状态——东方美学是极强调这一点的。只有无我才能听见发自自身之外的真实的声音,他说“一切艺术的奥秘,就在这只‘临终的眼’里”。
这种对自然人生的把握里是建立在“融化其中”的基础上的。他的多彩与淡泊,他的华丽与幽玄,都是自然之神借助于他的画笔的表达,因为这世界原本便是如此的,而这种艺术观又深深地植根于日本文化之中。这一点只看“东山”与“魁夷”二词的寓意便不难理解。“‘东山’有一种柔和的感觉,而‘魁夷’则全然不同。在美术学校毕业时,由于我太稚气,就起了这个雅号。不过,我觉得这个名字出乎意外地还表现了日本文化所具有的两面性。”(东山魁夷谈“东山魁夷”)
不过我总以为,东山的最大意义倒是并不在他的“人与自然的浑融”,而在于他为何选择与风景对话这种生存方式,或者,与风景对话是东山的向往还是真实的生存状态。
东山魁夷在《星离去》中说道:“我的胸中深藏着黑暗和痛苦,但我没有把苦恼向别人公开表白过。然而,有着黑暗和苦恼的人,同时也是祈求灵魂的净福和平安的人。我的作品中所表现的静谧和纯朴的风格,抑或正说明我缺乏这些,才如此希望,如此进行切实的祈祷的。”这篇文章是纪念好友川端康成的。而其实,我觉得这倒像是日本整个那一代文化知识分子的自白。
我曾经一度极其相信所谓的超脱与飘逸。
相信人可以站在一个比时代更高的位置上来俯视一切,超越庸常的生活,或者生活在未来,或者生活在另一个纯粹的世界,现在越来越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人的悲哀是,人只能活在当下。经历现实的尤其是最近的大大小小、国际国内的事之后,我再也无法自以为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人为时代裹挟、抛弃,不知所谓。
而艺术不是超越本身,只是超越的手段,何况,超越与飘逸之感或许也只存在于思考与创作的那一短暂过程之中。
所以东山要不断地出发,这份执着于艺术的精神也许不能仅仅从他对艺术的追求与忠诚的角度来看。
东山说:“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的时候,我获得了风景打开我心灵的眼睛的体验。在不能不悟到生命之火不久即逝的状态下,大自然的风景以其充实的生命力映现在我的眼睛里。”
和平的时候,我们忙于浮躁、忙碌而无所作为的生活,一旦生存环境变得颠沛流离,我们反而会怀想宁静平和的生活——时代总是会开这样的玩笑——生活其间的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不能做,人就是这样无能。我们所能做的只是选择要么为时代吞噬,要么被边缘化。
东山坦言,他的静谧和纯朴,正说明了他缺乏这些,才如此希望,如此进行切实的祈祷的。我相信他的诚实,我也悲哀于这份真挚。
我现在看东山的画,看他写的诗与文,我知道,我也只不过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与一种生活态度无力地向往,我不敢真正地那样去生活,我只能捧着我的一颗追慕纯粹美妙深邃的心,被时代的大潮吞噬。
图片链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7314400/
详情
Sybil
《与风景对话》是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文画集。关于东山魁夷,他在日本画坛的地位,我并不是艺术中人,一点也不晓得,只见代序中将他称为“巨匠”,想来成就斐然。
不过这本书打动我之处,并非他的辉煌艺术,而是他的人生。东山魁夷从小生活的家庭并不和睦,他唯一喜欢或者能做的事情就是画画。到了人生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思考再三,但却深感内心的渴求,决定做一个画家。身为商人的父亲认为这是一个不赚钱的事业,最后勉强同意,但提出只能学习日本画。于是东山进入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科就学。从小就走着西方美术之路的东山,觉得只要没有放弃画画就好,欣然接受。毕业后,东山突然很想去看看西方,具体的原因似乎说不上。学习日本画的他并没有选择开始谋生,而是直奔海的另一边——欧洲。在德国浸润后,他在回国的那一天,看到日本海,突然多年的积淀产生一种冲动。他终于安心在日本画上,原来自己非常适合这个方向。东山魁夷面临人生不无矛盾,也缺乏披荆斩棘、誓要达成完满目的的决心。大部分时候,他都愿意“屈就”人生,顺其自然,这与如今人们倡导的“成功学”完全背道而驰。他常常是“无奈”地选择人生,这就给身为普通人的我以强烈震撼。人生该如钢如铁、如绚烂烟花、如夏日朝阳,还是该如石上清泉、松间明月?也许二者兼似。东山能在恰如其分的关键节点抱持本心,跟从自我的追求,又让人感动。坚持与随同,努力与闲淡,主动与接受,这些命题的平衡,原要在人生中做到是极不易的,而这正是阅读《与风景对话》的收获与趣味。
除了人生话题,《与风景对话》还赋予人一颗沉稳的心。东山为了追求内心的表达,常常在一个地方用不同的时间写生,探求用色与传达的效果,甚至整夜凝视一幅画,配上莫扎特的音乐,来感受画与内心。在这种专注中,画者追求的是“天人合一”,读者感受的是精神的沉淀。一切外在的浮躁,此时渐渐隐退在天边,听得到的只有内心的声音,想得到的只有原本存在的理想。有一部讲成为厨师历程的动画片,其中的主人公说过这样的话:当你不知所措、进退维谷、难以选择的时候,想想原点——开始之处。我从此牢记这句话,每当困惑袭来,总要回想一下最初的动力,以免偏离航向。
除却改变心境的影响力,这本书良好的品相,以及东山魁夷颇具装饰性的用色(也许这是日本人擅长之处),都相当具可看性。欣赏之余,深感这是一本画面与文字相得益彰,值得反复玩味的佳作。
与风景对话,也许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但与内心对话,却是人人皆可为。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12:31 , Processed in 0.508765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