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事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01:2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香港散文大家董桥的最新作品,收入文章全是他近两三年来的新作。书中讲的都是他在古董文玩集藏中经历的故事,底子是沉郁的中国历史文化,穿插的是一段段或隐或现或远或近的情感。每个故事配一幅他收藏的古董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07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11 01:25:59 | 只看该作者
        很早就想来写写董桥先生的文字,然而南京的初夏,明晃晃的太阳笼在房子上,人竟然就像蒸笼里的饺子似的,烦躁着不安着,很难平心静气下来写点东西。而董桥先生的文字却像是寒夜里一轮皎月下腾着雾气的一蛊清茶,连一点蝉虫的鸣叫都不能有,不着痕迹的让人见了便凝神静气。
         
        说起来惭愧,《故事》竟然是我看的董桥先生的第一本书。那天在上海参加一个时尚party,完事之后在商场闲逛,逛着逛着还是逛进了levis和巴西烤肉包夹着的书店里。
         
        一眼就在货架上发现了这本书。灰黑的外皮,薄薄的好像古旧的画卷一般带着岁月的淡淡沧桑,简简单单的封面上只有董桥故事四个字,让人怀疑到底是董桥的故事还是董桥写的故事。翻开首页,竟然除了目录就是正文,那些让人习以为常的鸡肋一般的名人作序,一而再再而三的前言居然在这书上绝了迹,我难以置信的前翻后翻才勉强接受了这个另类的事实,这大概也在暗示着这书的风格——孤立的气派,在这一片霓虹喧闹间兀自安然。
         
        看了第一篇才发现这书说的都是些古旧文玩的故事http://www.59gs.com/,一篇篇短短的文字,一祯祯认真的照片,把那一点泛黄的陈年旧事安稳的娓娓道来,像是小时候的临睡前的故事,带着很久很久以前的开场白,在苍老平稳的声音里,终于不知道今夕何夕,梦里那一张民国的唱片在老式的唱片机上一圈一圈划着岁月的轮廓,一点点飘到苍穹外面去。
         
        古玩,归根到底只是物,它那些让人神魂颠倒的魔力多半是那些制作把玩过它的手赋予的,那手和这些物什藕断丝连的故事才真正叫人魂牵梦萦,玩古器的人叫它包浆——“岁数老的古器物人手长年婆娑,表层慢慢流露凝厚的光熠,像贴身佩戴的古玉器化出了一层岁月的薄膜,轻轻一抹,沉实润亮的旧气乍然浮现,好古之人讲究这番古意。”
         
        小时候常听人说年代久远的器物会成精,莫不就是这一次次的婆娑把人的精血气质匀给了古物,让那些本来愚钝木讷的竹子木头也通了灵?再后来的人在这些器物里又看到了前人分合离聚的坎坷过往?我忽然明白这集子为什么要叫故事了。
         
        开篇的楔子说的就是苏二小姐离了婚,婆家双枝堂按着协议书要把两箱文物送给她家,二小姐不愿担这负担,董桥便陪着沈茵到苏家去为她舅舅买下那些文物,舅舅说,“双枝堂老一辈人那批藏品我大致清楚,都很地道。。。里头的故事就不必细说了。”不想两三年之后董桥又去台北开会,听闻那两箱子藏品竟然被赎回双枝堂去了——苏二小姐又被接了回去。
         
        打底的依旧是那句“里头的故事就不必细说了。”
        
        就这个分分合合的小故事,董桥先生不动声色的白描出来,却让人凭空里多出一份感慨,虽然没有来由,却感慨的实实在在——人生无常,就是冷眼旁观的记述也不知觉的传递了些无奈出来。董桥先生的藏品多,故事自然也多,都是早些时候意气风发的才子佳人的故事,陆小曼,俞平伯,张大千的那些往事都做了一幅画,一卷字的旁白,带着点世事变迁的淡淡悲凉,却也只是一声若有若无的畏叹而已。董桥先生的功力就在那份不动声色之中,轻浅的笔墨点到即止,琢磨不到,却又切切的可以。
         
        说梅花图的那一节里他说他爱住旅馆,“纷繁的红尘一扇隔心的门扉,如寄的人生一框息肩的窗棂;风雨浊酒的激扬过后,露桥闻笛的微茫歇尽,那个宁静的四维空间恰是疏烟淡日的孤馆,没有无垠的牵挂,没有徒然的缰锁,没有缥缈的顾盼。蓬莱旧事的杆格,绿杨芳草的萦系,那个陌生又熟悉的细雨院落竟是涤荡肝肠的净地,日夜萦梁的是随缘随尽的叮咛,叮咛背负满筐世味的过客拎起来跟放下去一样自在。”
         
        人生不过世上的一场羁旅,芸芸众生谁不在旅馆中驻足,或许还会有些冷暖自知的况味,然而却都没有这短短几句话来的贴切,熨帖的关怀转圜自在,没有隔靴搔痒,也不曾陷入浓妆艳抹的煽情死穴里去。看的让人心头豁然亮起来,像是在雾蒙蒙的天空中蓦然发现一道彩虹的惊喜,这样的文章在当今这个华丽但浮躁的世代,像是绝迹了一般,真正是一字难求了。
         
        但我却无意去指责谁,人生的境界不是想达到就能随心所欲的,这经过岁月荡涤的文字需要时间的磨砺才能洗练真挚如斯。正像董桥先生自己说的,说他人老了,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淡淡的看上去平淡的有些絮叨,说他惦挂的“已然不是名利场中过客匆匆的脚印,是雪夜归人推门一看还看得到灯火阑珊处的那份安宁和幽静。”老子的那句,“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想必他是领悟清楚了。
         
        他们这代人在中国的近现代也算是奇人了。少年时期出生南洋,打着四书五经填诗作词厚厚的国学底子,青年又浪迹欧洲,外文也精通,一生经过了战乱烽烟,去国离家,几番浮沉却都像水洗纱的衬衫一般,皱是皱了,可却总有股说不出的韵味,不突兀也不随流。到了老年,肯作书的少了,作出来能让我们一般凡夫俗子看懂的更少,然而一看懂的便像暗夜里昏黄路灯下由远而近的高跟鞋,耳边只听见鞋跟踏在地上笃笃的响声,却不见女子的衣着样貌,这一份朦胧的风华惹人向往,但终究也只能擦身而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2 17:10:35 | 只看该作者
      这像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每一件作者搜集的古玩背后都隐藏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或者一段情感;这又像是一本古玩指南,把懵懂无知的人也带进作者痴迷的世界,分享作者的喜悦,惊奇和遗憾,更重要的是从无知变为略懂;这也算得上是一本情感随笔,看得人心里暖洋洋,对过去的年代和那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感充满了憧憬和念想。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27 09:47:10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董桥,说实话了解的不多,之前也不知道其人是谁,只是偶尔听同学提及到他,才对他的名字有个模糊的印象。昨天在图书馆闲逛时,偶然间发现他的书在一个小角落里放着,便借来看了一看,孰知竟一发不可收拾,借着上课的空档把它看完了。
          虽说是讲“故事”,其实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清丽的文字,闲适的笔调还是让人情不自禁地羡慕起来。作为一个门外汉,这本书我只读懂了一半,因为书中那件件的珍藏虽是唯美的,但由于所涉有限,并不知道如何鉴赏那些雕刻墨画书迹之类的珍藏,也不懂得何为包浆,何为紫檀楠木,更妨说其字画间的古秀与深沉了。对于这方面,我十足是个门外汉,其间作者的那些赞叹之词也不甚了解了。
          但是,没关系的。董桥的文采并不会让我这种门外汉感到枯燥。相反,他那种“三点式”的叙述模式——现在、过去、现在让人感到很是愉悦,纵使你不懂得欣赏那些藏品,你也会为他的词藻华丽感到折服。
          一般来说,我感觉他的文章颇像我的文学史老师刘正的那种讲课方式一样,在介绍这件藏品的同时,还会告诉你许多名人的故事。虽说有些人给刘正老师的课起了一个很搞笑的名字——《刘正和他的朋友的故事》,但是我喜欢他的课的原因之一恰恰就在于这一点。因为在专业课之于,我还可以了解到很多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有时会让你对一个人的看法产生很大的改变,当然这种改变大多数是良性的。譬如上课时讲的童贯,人人都知道他是奸臣,大多人也会认为他是靠溜须拍马才得到皇帝的赏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他的得势实际是靠着其自身的本事。众所周知,宋代的皇帝代代都可以说是才华横溢的,北宋尤是,其信赖之人也都具备相当的才能。譬如蔡京则是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而童贯则是当时最具权威性的金石鉴赏家。但是这些在正史中却被抹去了,所以人们对于其人的印象也变得极差。可以说,课堂上老师知道的一些“真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你的价值观。董桥的《故事》也是如此,我读不懂那些雕刻的灵动,看不懂画中的秀气,也不知道书法的韵味和气势所在,唯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他告诉我的那些背后的故事。正如在《公子》里,我才知道原来犹如过街老鼠的袁世凯还有这么好的一个儿子。虽说袁寒云“抽大烟迷古董玩学问宠小妾旖旖旎旎走完短短的一生”,是个十足的纨绔子弟,但是“义气,他讲;人缘,他好;唱戏,他懂;才情,他多的是”,相较于他另外两个兄弟,袁寒云是相当有才气的一个人了。还有罗振玉与王国维的那些琐事,这时我才了解到罗振玉和王国维的关系是那么的密切,并不单单只是学术上的交流。当然,这里董桥也在强调王国维的死并不是罗振玉逼债投湖的。这些故事仿佛就在昨天,通过整理红漆箱子,将一件件藏品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不紧不慢,仿佛一边散步一边和好友谈心的样子。
          《故事》不长,但很生动;藏品不多,却有价值。从陆小曼到张大千,民国时候那些才华横溢的前辈的故事是那么的有趣,那些字里行间的诗句是那么的唯美,这也是这本书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吧。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图书馆借阅的这本书其中有大约三十页的样子是乱码,当中的那三五个故事却不为人知了。当然,这不是《故事》的问题,而是图书馆在买书的时候不慎重的问题。但是,这并妨碍这本书的美之所在。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13:22 , Processed in 0.06447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