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地上的事情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7 15:12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01:2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05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11 01:22:58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不知所云的意向,没有各种冗长的表达,苇岸的文字就像他的人一样纯粹干净。
      
      集子的最开始是五十则大地上的事情,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诉说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事,但当我仔细品读的时候,却又觉得很陌生。熊蜂,麻雀,蚂蚁,麦子,冬雪......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它们的存在,但苇岸却会蹲下身子来细细观察这些家伙,再用朴素的文字表达出他所得到的启示,以供我们那感受细胞坏死的心灵吸收。“积雪收缩,并非因为气温升高了,而是大地的体温在吸收它们。”这样的文字足以唤起僵硬躯壳下沉睡已久的心。
      
      集子中收录的散文大都围绕着两个主题:土地与诗。
      
      关于土地
      
      苇岸提到了两本书:《瓦尔登湖》和《沙郡年纪》。一九八六年冬,海子给苇岸推荐了《瓦尔登湖》,它让苇岸建立了自己的信仰,确立了今后朴素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劳作,回归自然,追求精神的进步;只有从物欲的泥淖中挣脱出来,才能获得尊严和自由。很显然,苇岸的文字也深受其影响,内容上对大自然进行赞美,形式上简洁朴素,态度上真诚直白。可以说,梭罗的这本书给苇岸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包括他对素食主义的推崇,而这背后是针对“贪婪的文明”与“无限的进步”所进行的反思。另一本书《沙郡年记》是身居野地的生态学家利奥波德二十世纪所著,由于时代的原因,这位“二十世纪的梭罗”在书中表达的反思意味更为深刻。苇岸提到海子曾到他这里寻找关于大地的书,并表示自己尚未找到一本满意的,《瓦尔登湖》算是沾点边。多年过去,苇岸看到这本《沙郡年记》的时候,他觉得这就是已故的海子所寻的书。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关于土地伦理(或曰土地道德)的论述:“土地道德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在利奥波德这里,伦理学不能仅仅只关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应当关心人与土地的关系。而在这个关系中,人从征服者被降格为普通的一员。这样的观点深得苇岸的心,他对土地是如此热爱,以致于看到春天的来临,就“想大声喊叫或急速奔跑,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在苇岸的眼中,人性中勤劳,厚道,朴实,所求有度的一面也都来自土地的赋予。如果失去或忘却了土地,我们也将不复存在。而面对土地日益被蚕食的现状,苇岸虽然在许多地方都表达了失望,但依旧留有一份信心。正如他在文中所写:“马不停蹄的人们,尽可对他莫名其妙的论点置若罔闻。它其实是土地借助利奥波德之口,向忘形于主人幻象中的人类,发出的最后呼声。这呼声包含一个内容:‘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对此,阅尽人间的土地,充满信心。”这是警示,也是希望。
      
      关于诗
      
      苇岸用了很多笔墨来写他的朋友海子,也提到了惠特曼,叶赛宁,布莱克,雅姆等国外诗人。这些诗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亲近大地,这一点与土地的主题相切合。苇岸这样描述海子:“海子含着泥土,来自大地的深处。他是民间的儿子,具有和谐的自然启示的诗人。”这正是诗人与土地相互融合的写照,疾行的诗人是沉默大地的代言人,或者说他们就是土地的嘴巴。在苇岸的大学时期,朦胧诗正流行,那时的苇岸自然非常关注诗歌,自己也尝试着写了不少诗。在《一个人的道路》中,苇岸提到他的诗歌时期对其日后的散文写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借布罗茨基之口说明了散文可向诗歌学习的地方:“借助词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产生的特定含义和力量;集中的思路;省略去不言自明的赘语。”“如果散文作家缺少诗歌创作的经验,他的作品难免累赘冗长和华而不实的弊端。”而苇岸在写作中一直践行着这一点,这可能也是他文字中那种独特的朴实美的来源。而今苇岸和海子都已不在,诗的黄金时代也已过去。《诗人之光》中有这么一段:“想起一些遥远的、渐渐陌生的事物:农夫、渔夫、船夫、樵夫、猎户、牧人、采药人、养蜂人。它们属于已经逝去的世纪,这是一些词和职业,也蕴含着另外的意义:它们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其实说来,诗人也算是其中之一。而现世“缺少了诗人,我们的精神暗淡,大地垂首默默无言。”在万物生长的贫困年代,谁来将诗性带回大地?我想,总得有那么些人在死亡中新生吧。
      
      有时候我们读着别人的文字,并积极地向他人表达自己对其的喜爱,不过是因为自己的生活过于苍白。而在苇岸的文字面前,我觉得自己正是这样一个借文字来掩饰生活的人。但我仍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它。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2 00:37:43 | 只看该作者
      从学校图书馆借的。。很喜欢。。做了很多摘抄。
      还书的时候。。也不知道是怎么的。。书给管理员了,钱也给他(超期扣钱)。。他在机子上DD了两下就把书递还给我,而我也像在超市买东西一样,拿着书就走了。。
      -_______________-!!
      
      回去后发现。。不对呀!怎么把书“买”回来了??
      是自己不好。。心生歹念,爱书心切,又没得卖!我没还回去……拿着又看了好一段时间,我把它当自己的书,在上面用铅笔划线。。
      
      我太得意忘形了,向别人推荐这本书。。不料一个师兄借了去不还,然后毕业他就走了。。杯具。不是自己的终归是留不住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2 02:54:24 | 只看该作者
         苇岸,指的是长满芦苇的河岸。这个应该是苇岸先生向往的生活环境吧,所以才会起这样的名字,在长满芦苇的河岸安静地生活也的确与苇岸先生的气质十分契合。苇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静静的,与他同样不张扬的作品一起存在于世界的某个角落。我常后悔太晚才知道苇岸与他的作品,以至在现在这个出版物更新异常迅速的年代即使费尽心思也很难再找到苇岸的作品集。我至今也没有看过完整的《大地上的事情》,只是从各种渠道赏读了其中的一些片断,但我还是想写一写苇岸和他的作品,那些触动过我心灵的人与文字。
          苇岸,原名马建华,1960年生,昌平人。中国人民大学某分校毕业,在校学的是哲学,毕业后分在昌平某中专学校执教。苇岸早期写诗,同顾城等朦胧诗人有较多的交往,后转写散文。1999年5月患肝癌去世,享年39岁。苇岸的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写大地的事情。包括《大地的事情》、《放蜂人》、《鸟的建筑》、《我的邻居胡蜂(一)(二)》等。一是写他自己的思想。旁涉他的家人朋友和他对一些事物人物的看法,实质还是表达他的看法想法,所谓的“文以载道”。还有一部分是他的一些读书笔记。这些读书笔记大部分是因为这本书而写。写的有些仓促,对我们了解苇岸的思想有帮助。但其实苇岸对这部分作品也不是很满意。他最满意的还是前两部分。
          最初看到《大地上的事情》里的文章时我很是惊讶,我从没想过这么简短的几句话,这么朴素的语言竟然能营造出如此优美的意境。比如第一章:“我观察过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或松疏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只黑色花朵;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的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本质撒种的农夫。”寥寥几笔,生动地刻画出蚁巢的形状。语言虽然简洁,所用的比喻却相当奇特,竟可把筑巢的蚂蚁比喻成大步撒种的农夫,使读者感觉到蚂蚁的形象立刻跃于纸上。大概因为苇岸平时很少说话,习惯于沉默,所以他对文章的用字也特别的吝啬,往往刚开了头便煞了尾,使人感觉意犹未尽。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崇尚用最少的文字,写最大的文章”。苇岸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用心写出来的,浓缩便是精华,所以苇岸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精品。
          除了巧妙的比喻,苇岸让人惊讶之处更在于他拥有一颗比任何人都敏感的心和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仅仅是蚂蚁的巢穴,他也能从中发现各种不同的形状。苇岸像是一个大地上的守望者,无论是河流、山川还是麻雀、瓢虫全都在他关注的范围之内,大地上发生的丝毫变化也逃不过他的眼睛。我觉得读了苇岸的文章之后,我的心也变得柔软,对大自然的爱也变得比以前更深刻。从苇岸的文字中能够清楚地看出他对于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太阳、月亮、蚂蚁、黄蜂、麻雀、蜘蛛、未名的鸟、田野、麦子、残雪、晨昏、童年……在他的笔下都是那么的美好,充满了灵性。苇岸对于大地似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眷恋,但他的这种对大地的感情其实与传统文人的大地是不一样的,苇岸的大地“是对等的,对话的,处于恒在的交流状态”。喜欢安静的性格使他更加容易倾听到大地母亲的诉说,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抚平大地母亲的伤 口。
          苇岸曾明确地表示过对工业化的抵触情绪:“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不光污毁了自然,显然也无益于人性。”他对于文明的进步的批判的意识建立在他的“大地道德”之上,认为“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工业化对大自然带来的破坏令苇岸深感痛心,他通过文字表达了自己的焦虑,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大地母亲,他是真正的大地之子。
          刘烨园认为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在当代是一个“异数”。的确,在越来越浮躁的现代社会还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体会身边细微的美丽呢?苇岸曾说:“数年前我就预感到我不是一个适宜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甚至生活在二十世纪也是一个错误。”他更像是属于十九世纪的行吟诗人。蓝洱海说:“在喧嚣的年代,他(苇岸)曾是一名寂寞的大地歌手。而收有其全部作品的《太阳升起以后》一书,也连同他一样是寂寞的。但寂寞并不等于遗忘,至少对他的忠实读者来说。”我非常认同这句话,有些作品或许在出版时因为出版商的操作弄得轰轰烈烈,但书中的内容却不会留给读者多么深刻的印象,就像池塘中偶尔泛起的涟漪,最终还是会融入水中消失不见。苇岸虽然寂寞,但因为他的作品有优美的文字与深刻的内涵所以能够细水长流。因为《大地上的事情》里的文章大多短小精悍,因此往往有许多杂志、书籍喜欢把一些片断收录其中,结果我们总能在各式出版物中能够看到苇岸的文章。我常觉得苇岸的文章就像杜甫《春夜喜雨》中描绘的景象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经意间滋润了读者的心灵。
          苇岸留下来的文字很少,不足二十万字,集合成一部薄薄的书——《太阳升起以后》。苇岸曾说:“在写作上我没有太大的奢求,一生能够留下二十万字的自己满意的文字就感到非常欣慰了。但我尚未度过半生,许多想写的作品都未能如愿。本来我将四十岁作为一个新的开端,四十岁确是人生价值、写作观念、写作方法成熟的一个转折。”可惜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朴素的愿望上天也没有让他实现,在苇岸即将踏入四十岁门槛时为他的生命划上了句号,文字生涯不足二十个春秋。我一直都不明白,既然苇岸已经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自己,为什么上天仍要减少他的生命?一个只吃素食,不吸烟,安静的有规律的生活的人不应该是一个健康的人才对吗?难道说文人的生命只能是这么简短,他们要么自杀,要么患上绝症。“春天,万物生长,诗人死亡。”这是苇岸悼念海子的诗句,他是否预示到十年之后在相同的季节自己也将会踏上不归之路呢?只是苇岸的死依然是安静的,他静静的来,静静的去,留下感动人心的文字却最终也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林贤治先生这样描写苇岸的一生:“  这是一颗充实的种子,但我怀疑他一直在阴郁里生长,虽然内心布着阳光。当他默默吐出第一支花萼,直至凋谢,都未曾引起人们的足够的关注。”虽然苇岸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并不在乎自己的作品能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我认为社会对他的冷落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悲哀。我们曾有过一个才华横溢的大地歌手,他为我们展示了我们从未见过的大地的另一个面貌,但我们却因为内心的浮躁望向了更热闹的地方,忘记了大地母亲对于我们的意义,给与过我们的恩惠。“这是一个被剥夺了精神的时代,一个不需要品德、良心和理想的时代,一个人变得更聪明而不是美好的时代。”苇岸如是说。我想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欠缺的正是“静”,不能静静地看一些安静的文字,不能静静地去聆听大地。苇岸的书好像都只是出版了一次,没有再版,或许是销量不好吧。但我觉得他的书都是值得大力推广的,那是现代人真正需要的文字。
          据说苇岸的丧礼上没有放哀乐而是选择了他喜欢的他喜欢的安祥的宗教清唱音乐,不知道着安详的音乐是否把苇岸先生带到了天堂呢?我想,对苇岸先生来说,所谓的天堂就是有着大片大片芦苇的河流吧,微风吹过芦苇便摇曳生姿。他的灵魂大概就附着在某个角落的芦苇上,谦卑而坚定,每天享受着河水的清凉与微风的抚摸,与天地万物进行心灵的沟通。林贤治先生把苇岸誉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圣徒”,我却更愿意把苇岸看作“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芦苇干净、美丽,柔软又坚韧,安静却不寂寞,紧紧抓住大地的泥土。与大地母亲进行最亲密的接触不正是苇岸所希望的么?苇岸虽然走了,但他将永远与大地同在,继续关怀他热烈爱着的大地,用他安静而敏锐的目光。
      参考资料:1. 苇岸《大地上的事情》
                     2. 苇岸《放蜂人》
                     3. 林贤治《未曾消失的苇岸》
                     4. 刘烨园《异数之美:苇岸与〈大地上的事情〉》
                     5. 蓝洱海《寂寞的大地歌手》
                     6. 金世来《初识苇岸》
                     7. 阿啃1919《大地之子――苇岸》
                     8. 布谷《关于苇岸》
                     9. 宁肯《大地守望者》
                     10. 朱晓剑《大地上的苇岸》
                     11. 袁毅《最后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追忆苇岸先生》
                     12. 王海良《我的书架——〈大地上的事情〉》
      资料来源:莽昆仑网站(http://art.westcn.com/wlws/jmww/wean/)
                     新浪网(http://bbs.sina.com.cn/forum/2003-12-22/19025.shtml)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11:38 , Processed in 0.04980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