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遇了几分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在散文上,我是后退的,我是要回到最基本的说话。”语出作者于坚。本书收录了于坚的五十多篇散文,包括:《游泳池记》、《看画记》、《火炉上的湖泊》、《似是而非的镜子》、《少年中国》等优秀作品。
      这是一部关于日常生活、身体旅行和心灵游历的文字,同时富含哲理。

    作者简介
      于坚,著名的“故乡诗人”,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14岁辍学,在故乡闲居。16岁以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其间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国各地。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曾与同学创办银杏文学社。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另著有诗集《空地》。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长诗《零档案》及杂文集《棕皮手记》等。

    最新书评    共 11 条

    水牛     于坚的《相遇了几分钟》,我从2008年12月7日开始读,到2009年2月26日,终于读完了,历时两个月又20天。在读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每天坚持。春节期间,我回了老家又回了家,虽然一直把书带在身边,却怕弄坏了始终没舍得拿出来。同样的原因,也不能把书带到单位来读,只能在每天睡前,就着“昏暗”的灯光,或坐或躺。所以,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又读了2又1/2本其他的书。但这一本,却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    读这本书,我大概分了四个阶段。    第一天开始读,便被吸引,或许是因为文字的风格,或许仅仅是因为内容与昆明有关,总之,加上前面几篇文章都很长,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接连晚睡了好几天。    然后进入第二个阶段。开始理智的阅读,每天定量读,按时睡,对文章的理解也更深入,开始加上自己的思考。也正是因为自己的思考,我对它开始有了一些批判,觉得某些观点过于偏激,并不能赞同,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对它的喜爱。相反,看到这些相异的观点,更促进了我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自己看法的反思。    渐渐的,有些厌倦了,觉得某些篇有些刻意或是危言耸听,又觉得连续的几篇都表达了相近的观点,我便少了些许继续读下去的兴趣了。好歹是飞哥推荐的,而且之前一直非常喜欢,便完成任务般地继续。阅读的中断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算是第三个阶段。    第四阶段。过了一个无聊颓废且油腻腻的春节,回到成都后再捧起它时,我又一次被吸引,喜欢的程度也远远胜过了第一第二阶段,却又是不同的喜欢。    喜欢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如果硬要说出个一二来,我总结一下,勉强可以归为这么几点。    一是文字的风格。这个是贯穿始终的,甚至在我对它有些厌倦的时候,也正是这个原因支撑着我继续读下去。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样的风格,所以只要读到这种风格的,不论内容好坏,都有点振奋。我自己写东西也喜欢这样的风格,只不过人家是大师,我是小儿科。    二是散文的内容。文章记述的内容有远有近或大或小,但都是落在细节上的,很吸引人,不是那种来势汹汹的雄伟宏大。更重要的一个原因,作者是昆明人,所以书中出现很多的是云南。我也在云南待了近七年,从最初的不喜欢不适应到逐渐习惯慢慢喜欢再到后来离开时的依依不舍,我对云南这片红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不得不愧疚的是,要让我介绍云南,我却说不出什么来。所以虽然作者并不是刻意为了介绍而介绍,只是作为一种载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看到这些内容时,我还是不由得频频点头。    第三就来说传达的观点。其实这数十篇散文,传达出来的观点并不多,这或许正是导致我一度有些厌倦的原因。但不得不说,他的观点深深打动了我。在这样一个快的社会,想慢下来贴近世界融入自然的人不多,能真正慢下来的人就更少了。我不是一个领导者,劝不动旁人。我能做到的,只是我行我素,不同流合污。而这本书,没有丝毫的说教成分,却能影响不少人。    第四,回过头来,观点二字其实已经升华成为灵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一论点在这本散文集里,可谓发挥到了极致。不论他是写世界还是写文化,写事还是写景,都有这样的灵魂的存在。之前我还为不同文章观点相近而厌倦,后来才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真情流露。灵魂只有一个,写这么多篇文章,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来塑造它。换言之,这唯一的灵魂也体现了作者的真诚,他是把灵魂深处的东西挖出来给大家看。正因为是真正的灵魂,才能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不同事件上,发出这么多相同的感慨。经常有歌手出新专辑在宣传时说,“我的新专辑结合了多种元素多种曲风……”,如此花哨,怎么算得上是“专”辑呢?顶多是“自”辑罢了。当然,娱乐的东西本身就是花哨的,越花才能越吸引人。但是书不一样,书是用来读的,特别是这么一本书。    第一次在一本书还没读完第一遍的时候就有了想读第二遍的冲动。正如书的最后一篇《因为一家刊物问了,所以谈起散文》中写的,“散文的方向就是越来越散,越来越自由,最后也许它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一些文字而已,但是能够直指人心”。   是的,直指人心。      后记:    早上五点四十,被突如其来的灵感折磨得无法入睡,无数的文字在我的脑海里飞速地冲撞,想找一个突破口。当时真想爬起来就开始写,又想到白天还要上班忍住了妄图再睡一会儿,大脑却异常清醒。上了个厕所,又硬躺到六点半,还是起来了。其实躺在床上的时候就在暗暗担心,怕等到可以写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感觉了,但又懊恼灵感来得不是时候,倒早不晚的,让我起也不是不起也不是。要是再早一点,我肯定就爬起来了。遥想当年年轻力壮的时候,半夜爬起来写诗的事情也不是没干过。终于还是没有冲动,不过比平时早起了一会儿,收拾完出门时间尚早,于是乎虽然背着沉重的电脑,还是决定步行去上班。    走在路上,想把刚才的思路继续,却是徒劳。往来的车辆,闪烁的灯光,都严重干扰了我,再加上尚未痊愈的感冒,我还得不时地停下来擤擤鼻涕……班车上温暖的空气又让人昏昏欲睡,等到了办公室,脑子已经差不多空白了。    但是又心有不甘,只好作“垂死挣扎”,写了这么一点令我相当不满意的东西,借用书名为题,算作是纪念。早就知道自己不会写读后感,果然到现在还是写不出来。     详情 发表于 2013-8-17 11:25
    笨猫猪    真真实实地遇到了这本于坚的《相遇了几分钟》。      我本已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要像大飞一样除了专业书其他闲书一律不看,可是,当我读到书里写抚仙湖    “……那时候大地是自由的,没有边界。我们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前进,可以从湖的任何一处下水,只要你敢。”    ……这一切就要结束了,世界将建立起门票、围墙、铁丝网、别墅、单位的度假区、城镇、社区、护照、户口本,划分成各种各样的势力范围……”   我一下子就产生了共鸣。      14年前,临沧坡角温泉刚刚被挖出来,那就是一个大水潭,露天的,温泉水咕噜咕噜地冒出来。   所有人都可以去洗,去嬉,没用门票,没有用水限制。   有姐姐在温泉里洗头,头发像瀑布一样流淌;大妈级的就穿薄薄的小衫在温泉里泡,脸脯泡得红润;还有小孩子不怕羞就脱了衣服嬉水、洗澡——那时候我8岁,苗苗7岁,苗苗的姐姐9岁,我们仨是里面的一员。那个大水谭就是直接从土地上挖出来的,潭底是硬硬的细质土,踩上去滑滑的却不弄脏脚。我们就在这水谭里跳来跳去,温泉水烫得脚底发红。   后来这股温泉被开发了,现在叫“临沧晚翠温泉宾馆”,可以洗澡、游泳、桑拿,但不再免费,不再自由,不再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那咕噜咕噜的温泉水不见了,它从水管里流出来,你甚至看不出来这是真正的泉水,还是加了硫磺的烧热了的自来水。      转弯回来。   于是,我就站在湖南省新华书店文学新书柜面前,小心翼翼地浏览着这本《相遇了几分钟》,也许是云南的亲切,也许是文字的共鸣,我觉得周围的一切——琳琅满目的书目、坐在地上看书的学生、连带广播里过时的流行音乐——都像潮水一般在我两侧深深退去,我觉得我身体的一部分苏醒了——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身体里的一部分似乎被压抑着,我想表达,却说不出。只有在夜深人静,在写完代码,或者是无所事事却十分疲惫,关掉显示器准备睡觉时,一棵大树突然在我脑际生长,越长越大,越长越高,撑得我脑袋难受,它的藤蔓缠绕着我每个脑细胞,我想表达,却说不出。我觉得有一部分的我丢失了,死掉了。      而现在,当我的这些记忆被唤醒,我好像被复活了,就像书里表述的“我们从未来回到过去”,回到最初,出说最基本的话。我好像看见她们回来了,那个因为灵感半夜爬起来写字的我,那个看着防盗窗依然能写下诗句的我……回到最初的信仰,解放本初的自己。说出我们最基本的话。     详情 发表于 2013-8-18 10:04
    愿无违        “我的记忆待在原地,我的生命其实在三十岁左右的某一日就停止了,此后的岁月只是回忆,只是对昔日的一次次徒劳无功的寻找、重返、想象和小规模的模仿。”于坚的生命是一条三十岁的鱼,他的诗歌和散文,是从昆明那一滩水里打捞起来的。不同的是,写诗歌时他在水里,写散文时他离岸了,虽然在他的散文集《相遇了几分钟》一书中,保留了大量的鱼鳞片爪。       三十岁左右的于坚,在公元纪年上是1984年,那时的他,便心印了古人所谓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滇池等湖泊是海的心;隐藏在黑暗的抚仙湖是宇宙间最蓝,像是空缺身上的一只眼睛;大地是自由的,没有边界,没有时间,没有势力范围,一切方向都是你的方向、你的道路、你的家、你的床铺、你的时间。“泅水登山,在平原上奔跑,对着月亮长嚎,在太阳底下干掉”对于坚而言,不仅仅是笔下的诗句,更是本原的生活:“大地的传统是自由。那时大地上的一切是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就是你自己,你自己的身体和精力,你想做什么,去哪里,全在于你自己的意志与力量。”如果诗句有诗意,也是因为生活有诗意。生活让他有了不同于别人的话。无关乎他说,“一个小湖就可以成就一位伟大的作家。在我的文化中,大地总是代表着不朽。滇池是我作为诗人的一种信心,因为我总是无意识的依赖着它,我的诗歌才具有活力。很难想象,我在知道滇池,乃是死水一潭,我还能够对写作建立信心。”故乡曾经的那一滩水,是他永恒的精神家园。       滇池毕竟成为一潭死水了,“世界建立起门票、围墙、铁丝网、别墅、单位的度假区、城镇、社区、护照、户口本,划分成各种各样的势力范围”,于坚说,“现代主义的洪水来了,我们是传统大地上最后的古人。”他固执的怀旧着,堂吉诃德挑战风车一样、与荡涤一切日女情场物质文明作战,诸如“旧是一个人心灵世界的根基”、“轿车是奔跑的垃圾与束缚”之类。但将自己在报刊上的专栏命名为“固执己见”,可见视物质文明为洪水猛兽的他自知是无力的,他只是用纸和笔说着自己最基本的话。        详情 发表于 2013-8-28 04:04
    沙沙龙    读了几篇,感觉于坚像从过去穿越到现在的人,对现代化充满敌意。当然我对他所说的感同身受,故乡沦陷,环境恶化等等。看了他的散文,我对昆明和云南产生强烈的向往,只是他笔下二十年前的昆明到如今是否还存在,我相当怀疑。  详情 发表于 2013-9-5 11:25
    酒酿冬     这本散文我读了很久,读完一直想写点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一放就是几个月。    从寓意上说,这本书应该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对自然的迷恋,对俗世生活的鄙夷,对所谓行为艺术的嘲弄。事实上,读了一大半之后,这本书的调调就已经很清楚了。    但是,还是喜欢。很久没有认真读一本散文,尤其是活人的。喜欢什么呢,说不清楚,或许正如书腰上所揭示的,“在散文上,我是后退的,我要回到最基本的说话。”这样的文字是舒畅的。就像每个早晨在食堂喝的玉米粥,虽然不够浓稠,虽然味道一成不变,但是很顺溜,一个停顿都不打的滑落到肚子里,五脏六腑也就此有了暖意与生气。    不过我想不通为什么用《相遇了几分钟》这么一篇文章的题目做书名,相比其他文章,这一篇并不更出彩。其实写来写去,也就是日常生活,至于其它,看似超越了日常的部分,或许只是日常生活的延伸罢了。在《何谓日常生活——以昆明为例》中,于坚写了昆明人的生活如何闲适,如何“守旧”,如何标准的“毫无意义”。我注意到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2004年。难怪,那个时候,仇和还没去昆明。  详情 发表于 2013-9-7 01:50
    锁骨    先说我不喜欢这本书的地方:      他是诗人,当然可以妙笔生花,形容词、明喻暗喻、别致抒情可以排山倒海。这本书一半写自然,一半写日常生活。自然的那部分,所有的风景都成了天堂,都是世界之最,尽皆过火。日常生活的那部分,他固然可以写出常人想不到的角度,但有些也是牵强附会。      自然的部分,他的全部看法就是讴歌原生态,拒斥现代化。日常生活的部分,他的全部看法就是对传统深情,对现代恶心。他是如此的情绪化,这个时代在他眼里就是机器怪兽吞噬了丰富的生活细节,快节奏吞噬了人的感知能力。传统与现代,就这么被一刀割裂开来,态度也一分为二。      他是多么的虚伪:在每一片风景里流连忘返,把自己对美好的沉迷和那些视而不见的俗人进行对比,然后区分开来。他声称,再也不想回到那个乏味的城市世界了,只有这里才能让他找到某种意义。可是,他终究没有去野外隐居,他最多也就是深度的旅行,他还是没有逃脱城市的魔爪,或者可以说,他根本不想逃。文人的矫情,他也逃不脱的。      他好自恋,或者说是孤傲,这不仅体现在他对周围城市庸人的藐视,还体现在他将底层和边缘人刻意抬高,这样一来,他又和庸人拉开了距离。不过我最烦他的,还是他的重复和喋喋不休。有好多相似的表现方法和看法观点,都出现在他的很多篇章中。特别是那些具有批判性质的话语,批判快节奏,批判物质主义,批判拜金,批判汽车,批判改造风景区,批判唯新,他反反复复就是那一套。只有对于喜欢的东西,他才会花样翻新。         尽管如此,我还是挺喜欢这本书。我跟于坚刚好相反,不喜欢的可以讲出很多,喜欢的几句就可以概括:      他的语言还是常常会给人一些刺激性的感受。      他对于现代化的某些嘲讽,比如汽车和快节奏,很合我意。      他真的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我看不到的细节部分。他对日常生活的尊重,也值得我尊重。        详情 发表于 2013-9-16 14:34
    梁子非    两年前,用过400个字符写过关于于坚和庞培这两个人。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首先是诗人,之后才写散文,而且,一直都没写小说。在诗人里,以诗人身份干不是诗歌的工作的,还有很多,比如后来写小说的韩东,写小说后又当电影导演的朱文。我可以很害羞地说,我非常喜欢于坚和庞培的散文,不然,我是不会周而复始写他们的。   现在我要说的是于坚。   十年之前,买到于坚的第一本书,《棕皮手记》,之后买到《于坚的诗》、《棕皮手记·活页夹》,然后间隔了几年之后,买到《相遇了几分钟》。   手头上就四本于坚的书。其实,通过别的方式读到于坚的文字还有很多,比如《大家》杂志(我在这杂志上看到让我惊叫不已的《大理记》等),还有于坚的BLOG。   于坚的散文,按他的说法,就是“在散文上,我是后退的,回归到最基本的说话。”就是他的说话方式,让我这等伪文艺工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   既然他都说,散文就是说话,那么,我再说下去就没意思了,说一些和于坚散文无关的事情。   2006年,去昆明参加中国广告节,一个晚上,和住在昆明的女性友人游翠湖,渡到云南大学的时候,忽然想起,我非常喜欢的于坚就在里面。文青大抵如此,忽然来到喜欢的作家生活的地方,内心不免有崇敬和感叹之情。其实,去昆明之前,我已经把《棕皮手记》塞进旅行背包,因为,里面有我喜欢的云彩之南的只言片语。   归宗结底,我认识的文化意义上的云南,是通过于坚的文字(散文+诗歌)。   于坚,云南王,他一直说话着,所以,他的书我还一直买一直读,这也是有意义的阅读。  详情 发表于 2013-9-22 09:01
    襁襁褓     苏童的那篇短篇小说,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我认为是最好的小说,它几乎可以代表了过去很久以来,我对未来怀有的敬畏之情,那里面,有西方式的在路上,和东方式的人情达炼,所以,我尤其热衷的文体便是未来体,比如给自己懵懂无知的儿子写一封信,那时候的我,也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信,里面是18岁那一年我读到的诗歌,我甚至通过邮局,在信封上盖了戳。    可惜的是,苏童的那个中篇我再也想不起来名字。    就像在更远的未来,我们肯定会和一个人相遇几分钟,然后触发我们所有关于过去和未来的神经,然后无论如何也记不起这个人的名字。在这个场景里,沃霍尔的哲学被彻底颠倒过来,you're nobody,i'm somebody。    而关于于坚的这本《相遇了几分钟》,则是我读过的最倾心的一本书。在这些我不断早起的时光里,阳光明媚,秋风沁人,这是巨大的幸运,这是一年里读于坚的最好季节。    东方说生活的本意在于缓慢,西方说生活的本意在于细节。对于经历过大革命的人来说,这些被遗忘的常识,塑造了他们内心敏感而不矫情的神经。所以,于坚这个光头鲁夫式的书生,执意要向美国流浪汉致敬,独身穿过凶险的虎跳峡,然后在哥本哈根那个和自己昆明家中完全一样的白色马桶前,放下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全部拘束。    这是一本不带任何野心但是挑拨了阅读者若干野心的小书,在我这里,可以解读为,为“顽固过日子”找到了若干切实的根据和如法炮制的细节,它完全符合我一直以来的“物尽其用”原则,我们需要的是作品,而不是产品,这个话也是对生活而言,可以决然后退一步,去看霓虹灯后面未被吞噬的完整黑夜。    最摄人魂魄的是,于坚讲述了他游历怒江白汉洛的经历,那里与世隔绝,没有现代文明,只有手工创造的世界,和一座在欧洲已经绝迹的中世纪教堂,大自然的美丽会让一个文明人感到发自内心的恐惧,还要热泪盈眶,它就像混沌的世界之初,也像是世界消亡之前的回光返照。这是于坚一个友人口中的白汉洛,是于坚切身经验之外的一次出走,这也正是苏童那篇小说的全部精神,我把那一页折了起来,决定按照于坚讲述的路线,去白汉洛。  详情 发表于 2013-10-10 21:01
    宇宙大    好啦,时代也宽容了,   质疑和不满的声音可以适度的得到宣泄啦,   于老这满肚子的牢骚总算可以托物言志般的抒发啦~   虽是举重若轻的点到为止,   但其中的苦大仇深和义愤填膺却深深印刻在纸里.   时代的功过我们不去评论,   倒是老人们的一肚子苦水,   我们姑且感同身受的去体会吧  详情 发表于 2013-10-12 09:19
    maomi4     我们通常经过作者识别文字,选择所需,需索的有些偏离,但也许文字是本身已经不再单纯。    我不知道于坚是谁,一直都不知道。我抽出这本书,是因为这个名字《相遇了几分钟》。都说,好书无论从哪一页开始,都能看到惊喜。我的循规蹈矩形成了我永恒的page one, 是因为我不想错过前面的精彩,或者作者这样排序一定自有安排,让我与这本书相遇,自有安排。    他让我我看到一头豹子在睡觉,一只鸟扶着树叶修理他的凉鞋……马匹露出头来,善良的看着我……他拿粉笔在地上画个线,一个剧院就建筑好了……他化了妆,走上街头,那个妆就是舞台。他有颠覆得让你认不出那是思维,他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人。    刚刚找到了他的另一本《暗盒笔记》,打开暗盒,保持一个具体的等待的状态,等待盒子无声开启。     详情 发表于 2013-10-13 15:53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7 08:28 , Processed in 0.401887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