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0427|回复: 28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治通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规模空前。全书共294 卷,约300多万字。其所记载的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更替的规律;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则更加现实,他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其表现出编年史的优点。比起纪传体的一事互见于不同传记,《通鉴》在记述一件事、一项制度的时候,可以更清晰地表现出全貌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最新书评    共 106 条

    王K    元张养浩有词,为中国封建皇朝更迭的一个良好感慨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亡,都是百姓之苦,而苦的又何止百姓,岂不还有文化大义。      政治为人之表现,由通鉴可见。      治世为能人所造,唐宗、开元时代可见,而人治社会数千年,唐宗之类寥寥几人而已,数百帝王,大多祸国殃民,而清臣贤相,也多不得善果。而各帝王只顾及自己家天下的美梦,岂不知天下之得失,亦是前世之祸乱。  详情 发表于 2013-7-20 15:27
    王K    唐为中华之大朝,其盛名与汉或可比拟而无不及。   唐朝开国近百年可谓盛世,特别是太宗之世,文化鼎盛、风化开泰、政府清明。可谓中华五千年文明所少有,二千年有史文化有独见。而做为千古一帝,太宗广开言路、悉心政事,奉朝政事常怀戚戚,唯恐有所失据。所以开太平,为大治,盛名千古。   其后武后当政,天下改姓,而为政或有浮华,但不失为治世。及至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而安史之乱使大唐几欲亡国,而后藩镇割据,宦官当政成为唐朝的另一特点,以致亡国。  详情 发表于 2013-7-20 15:42
    王K    乱世,道德之治的破灭   窃天下都为天下所误   得天下者为天下所失   虽然小治在于一角,而君臣以狼子之心相对,不复封建纲纪。   人性泯灭至无以极致的境地,上朝失伦,下臣失节,及至整个世代无所不腐朽。     详情 发表于 2013-7-20 15:58
    王K    司马氏取曹魏而得天下,使曹氏复为汉献之辱,岂不恢恢乎!   晋武帝得天下而后不自爱,无任人之明,是以死后祸起于内,及至西晋外镇强大,成不控之制。攘攘西晋不过一甲子即没。   而至南迁,皇室衰弱,士族政治极盛,王、谢、桓等大族皆有取司马氏而自立之势。皇权假若形支,内外大政皆主于外镇大员。   是以终为刘氏所代。  详情 发表于 2013-7-20 16:43
    王K    司马光以魏代三国,有失公充,而以魏为天下正统,亦不知所解为何。   所以其实这是一个三国时代,着墨最多的依然是魏,而且以为主线。   汉末曹氏掌权,挟天子令诸候,占尽中原,并袁、刘,天下归其都大半,而赤壁之战使其却步一统,后虽有争战,而大势已去。后孙、刘各取地域,乃成霸业。   曹操为人有雄才,大略得当,有其勇智,且能知人善任,广收天下英杰为己用,遂成人才济济之状,以使其能逐鹿中原,驰骋天下,傲视群雄,成诸候最盛大都,虽其小人之心常显,近于汉高祖之态,而正所谓完人无友之实,其所用之人亦是豪杰与草莽并存,汪洋恣肆,人情纷流,各有竞合,亦是用人之窍;曹丕代汉日禅让而成魏帝,不失为明君,而后世却显无能,大权落于司马氏,后司马氏行曹魏故事,亦是对曹操之侃。   刘备为柔性之枭雄,多为做作于天下,而占据益州,成其帝王之业不胜其乐,及称帝于西南,不求正统之立,亦所见其雄心在己。而其所用之人亦称为谋略有当、谦和宽仁,是以有天下卧龙、凤雏为其智士,关、张、赵为其大将,得以建帝业,而其后为关羽之没而兴师于吴,实为败亡之行。后世刘禅任用孔明、费祎,朝政大治,而后逆臣当道,昏乱不知天命,终为魏为灭。   孙氏经营江东三世,时江东英才皆归于门下,而多为智识之士,仲谋任人胜于其兄:周公瑾却曹氏、鲁肃镇要冲、吕蒙败关羽、陆逊退玄德,皆明主与智谋之士所相得亦彰。权死而立人不当,终成后世擅权之政,士民多有不逮,以至衰亡。  详情 发表于 2013-7-20 19:16
    王K    启乱政之后, 光武之世多行讨伐之事,经数十年东汉方定。   刘秀为帝王之贤才、乱世之圣帝,任人为用,政归于己。通览华夏历史,不为多见,以致于毛氏多有赞褒。   后明章二帝亦有利世之建树,可视为国之贤君,然章帝开外戚政治之弊端,亦为后世所恶;   和帝及质帝之政,外戚之权犹为广大,危于政治大权,吏汉不行,而以擅权为著;   桓帝及少帝皆作用或以宦官为重,政治昏暗、社会疲弊、吏治腐败,甚于外戚之政,党锢多行,政理不张,以至汉朝危亡于可见;   汉献帝则为诸候所挟,由董氏到曹氏,此时群雄割据,各为一方,烽烟四起,战事不断,天下无宁,而终成三国之势————  详情 发表于 2013-7-20 20:12
    王K       有宗者,高祖自不必言,起汉之天下,功无以加,而后有吕氏之乱而未察,实为无前瞻也   文宗正刘氏为无为之治,于是汉大治始由,启下之功至大,而无多建树   世宗穷兵渎武,天下疲弊,几于始皇帝同,更有昏乱之举,而能自省,善也可。   中宗明度,乃不可多得之帝材,其政之时,汉之最盛,兵力强大而不乱用,民富殷实,吏有其治,真为大治。   而后汉室败落,其制然也,不禁思今之天下。   至元帝,则如白痴小儿实不足以承天下大任。   成帝荒淫无度,其在位时造成外家过大,以到后遗其患,然未知之。   哀帝欲有为,然智力不可以承天下事,多有不逮。   后多为王氏掌权,以致天下更为王姓。而王氏小人之计善使,心胸无主,多为片狭,难以大当,后死而无有其良终。  详情 发表于 2013-7-20 20:51
    王K    秦帝国短祚,是以此部分着墨不多。   赢家皇帝多为能人,任人以是,所以终能统一华夏。然始皇帝得天下后,即表现出刚愎自用、好大显功的脾性,特别其政令苛刻,尽显秦人无情,是以不得善终,以至二世立位,亦为权臣所控,实赢氏悲哀。   而二世得位而无其父之雄略,止一庸人而已,耽于酒色,终为权臣所败,后继者亦无回天之力。   此后群雄并起,以楚、汉为大,然项氏匹夫、刘氏小人,孰胜败,固已无王者之度。后刘氏得天下,秦统一天下基业到亡去,止十数年,泱泱而起,浩浩而崩,岂不孑然。  详情 发表于 2013-7-20 21:43
    王K    此部分似乎着墨不多,这是我不太感冒的原因之一。就中国历史而言,这一时段是最令我神往的。   战国时代,天下浩荡、群雄逐鹿、策士乍起,然则以秦为最盛,列国或有时强,然则列国不知秦患为最,而时常攻奷者,为策士所斯,国君不自明也,凡乐毅、赵奢皆如是。能使策士者,唯秦国尔。   策士就利而仕,为秦之策士,以列国为多,大名者商君、张仪、范且、李斯皆以三晋,特别是中原人士为多,然列国不能用士,士为秦灭列国,列国之辈,士所命也  详情 发表于 2013-7-20 21:59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5:40:50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第001卷

          【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困敦,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轮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轮,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呜呼!优、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坚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最新书评

    灯下看书  最近开始读资治通鉴了,来看看这里果然也有啊,以后在这里写写我的心得  详情 发表于 2013-6-6 14:45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5:40:51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5:40:52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末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陰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柔,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侞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坚,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封伯鲁之子于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赵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杀其子,复迎浣而立之,是为献子。献子生籍,是为烈侯。魏斯者,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韩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为景侯。

    最新书评

    灯下看书  看到这里,作者还是以一个儒家思想来衡量历史。“德”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而认为周之所以没落,是因为周自己没有遵守纲纪,所谓的“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 说道三家分晋,本来是一个违反纲纪的事情,结果却得到了周的承认,结果成为了其它诸侯不尊周的开始。 在我看来,周的衰落或许很久之前已经开始,因为分封的原因,原有土地逐渐减少,必然会慢慢削弱国的力量,正如三家分晋,此三家正是分封而来,分封后慢慢扩展自身实力,最终打破了纲纪,而成诸侯,魏国之后竟可称王。可见实力才可保证国家利益,而非礼仪。  详情 发表于 2013-6-6 15:02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5#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5:40:53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最新书评

    灯下看书  对比的好啊! 鲁国,一个老牌的诸侯国,还在讲究礼仪,恐因吴起而“诸侯图鲁”,吴起离开。 魏国,魏文侯,一个新的诸侯国,魏文侯一个开明的国君,则大胆启用吴起。吴起“击秦,拔五城”。 魏国在战国初期最强,皆因吴起变法。吴起本人应该是有缺点的,“起贪而好色”,但用兵却“司马穰苴弗能过也”。 司马穰苴是春秋时期齐国一个著名的军事家。  详情 发表于 2013-6-6 15:18
    灯下看书  吴起用兵如用自身臂膀,兵皆“战不还踵”!  详情 发表于 2013-6-6 15:20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6#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5:40:54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燕-公薨,子僖公立。

          威烈王二十四年(己卯,公元前四零二年)

          王崩,子安王骄立。

          盗杀楚声王,国人立其子悼王。

          安王

          威烈王元年(庚辰,公元前四零一年)

          秦伐魏,至阳狐。

          威烈王二年(辛巳,公元前四零零年)

          魏、韩、赵伐楚,至桑丘。

          郑围韩阳翟。

          韩景侯薨,子烈侯取立。

          赵烈侯薨,国人立其弟武侯。

          秦简公薨,子惠公立。

          威烈王三年(壬午,公元前三九九年)

          王子定奔晋。

          虢山崩,壅河。

          威烈王四年(癸未,公元前三九八年)

          楚围郑。郑人杀其相驷子阳。

          威烈王五年(甲申,公元前三九七年)

          日有食之。

          三月,盗杀韩相侠累。侠累与濮阳严仲子有恶。仲子闻轵人聂政之勇,以黄金百镒为政母寿,欲因以报仇。政不受,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及母卒,仲子乃使政刺侠累。侠累方坐府上,兵卫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韩人暴其尸于市,购问,莫能识。其姊-闻而往哭之,曰:“是轵深井里聂政也。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遂死于政尸之旁。

          威烈王六年(乙酉,公元前三九六年)

          郑驷子阳之党弑-公,而立其弟乙,是为康公。

          宋悼公薨,子休公田立。

          威烈王八年(丁亥,公元前三九四年)

          齐伐鲁,取最。韩救鲁。

          郑负黍叛,复归韩。

          威烈王九年(戊子,公元前三九三年)

          魏伐郑。

          晋烈公薨,子孝公倾立。

          威烈王十一年(庚寅,公元前三九一年)

          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初,田常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太公和。是岁,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威烈王十二年(辛卯,公元前三九零年)

          秦、晋战于武城。

          齐伐魏,取襄阳。

          鲁败齐师于平陆。

          威烈王十三年(壬辰,公元前三八九年)

          秦侵晋。

          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王及诸侯,王许之。

          威烈王十五年(甲午,前三八七年)年

          秦伐蜀,取南郑。

          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最新书评

    灯下看书  此时魏国已经很强大,德行也很重要。但也不可忘记险的重要。 自我感觉,魏国地理位置实际很危险,四边都有大国虎视眈眈,而且地形基本上是一马平川。。  详情 发表于 2013-6-7 09:47
    灯下看书  尽管吴起在军事,和变法革新上面都很有才华,但在政治上却不那么高明,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先后任职鲁国,魏国和楚国,虽然建立功勋,却不能站稳脚跟。在士相问题上,居然要对手跟他说明原因,“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  详情 发表于 2013-6-7 09:59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7#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5:40:55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秦惠公薨,子出公立。

          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

          韩烈侯薨,子文侯立。

          威烈王十六年(乙未,公元前三八六年)

          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

          赵公子朝作乱,出奔魏,与魏袭邯郸,不克。

          威烈王十七年(丙申,公元前三八五年)

          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

          齐伐鲁。

          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

          齐太公薨,子桓公午立。

          威烈王十九年(戊戌,公元前三八三年)

          魏败赵师于兔台。

          威烈王二十年(己亥,公元前三八二年)

          日有食之,既。

          威烈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三八一年)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威烈王二十二年(辛丑,公元前三八零年)

          齐伐燕,取桑丘。魏、韩、赵伐齐,至桑丘。

          威烈王二十三年(壬寅,公元前三七九年)

          赵袭卫,不克。

          齐康公薨,无子,田氏遂并齐而有之。

          是岁,齐桓公亦薨,子威王因齐立。

          威烈王二十四年(癸卯,公元前三七八年)

          狄败魏师于浍。

          魏、韩、赵伐齐,至灵丘。

          晋孝公薨,子靖公俱酒立。

          威烈王二十五年(甲辰,公元前三七七年)

          蜀伐楚,取兹方。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引不已,国无类矣!”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鲁穆公薨,子共公奋立。

    最新书评

    灯下看书  “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姜齐已经名存实亡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6-7 10:05
    灯下看书  变法难,变法动的国家根本,不管是否变法真的成功,变法者下场都很惨,吴起下场很惨,之后的也很惨,申不害,商鞅,后来的王安石。。  详情 发表于 2013-6-7 10:09
    灯下看书  “齐康公薨,无子,田氏遂并齐而有之” 田齐代姜齐。  详情 发表于 2013-6-7 10:10
    灯下看书  齐威王登上历史舞台。 注意,这里称王了。不知具体什么时间。。 从此除了周王,还有了其它王  详情 发表于 2013-6-8 17:01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8#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5:40:56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韩文侯薨,子哀侯立。

          威烈王二十六年(乙巳,公元前三七六年)

          王崩,子烈王喜立。魏、韩、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而分其地。

          烈王

          威烈王元年(丙午,公元前三七五年)

          日有食之。

          韩灭郑,因徒都之。

          赵敬侯薨,子成侯种立。

          威烈王三年(戊申,公元前三七三年)

          燕败齐师于林狐。

          鲁伐齐,入阳关。

          魏伐齐,至博陵。

          燕僖公薨,子辟公立。

          宋休公薨,子桓公立。

          卫慎公薨,子声公训立。

          威烈王四年(己酉,公元前三七二年)

          赵伐卫,取都鄙七十三。

          魏败赵师于北蔺。

          威烈王五年(庚戌,公元前三七一年)

          魏伐楚,取鲁阳。

          韩严遂弑哀侯,国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韩-为相而爱严遂,二人甚相害也。严遂令人刺韩-于朝,-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韩-,兼及哀侯。

          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朴牍中缓争立,国内乱。

          威烈王六年(辛亥,公元前三七零年)

          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

          赵伐齐,至鄄。

          魏败赵师于怀。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楚肃王薨,无子,立其弟良夫,是为宣王。

          宋辟公薨,子剔成立。

          威烈王七年(壬子,公元前三六九年)

          日有食之。

          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

          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成侯曰:“杀疲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扑焐惫中缓而立,是为惠王。

          太史公曰:魏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国之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魏必分矣。故曰:“君终,无-子,其国可破也。”——

    第002卷

          【周纪二】起昭阳赤奋若,尽上章困敦,凡四十八年。

          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三六八年)

          齐伐魏,取观津。

    最新书评

    灯下看书  可怜可叹!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就这样陨落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6-8 17:04
    灯下看书  郑虽然不是很强大,但曾经确实影响力很大  详情 发表于 2013-6-8 17:06
    灯下看书  政治和声望上都得到提升,真聪明人也  详情 发表于 2013-6-8 17:13
    灯下看书  不仅聪明,而且洞察入微,“齐国大治”。 齐国的改革主要就是在吏治上面,在齐威王时期,齐国慢慢强大起来。 但之后的国君就开始浮夸了。因和秦国较远,而远避战火,各诸侯国都觉得齐国非常强大,号称“东西二帝”。但后期却被实力最弱小的燕国,在乐毅的指挥下,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差点灭国。  详情 发表于 2013-6-8 17:21
    灯下看书  这里总结的有几分道理,反过来看,如果动乱或者弱小的国家,如何能生存?“国不分者,二国之谋不和也”  详情 发表于 2013-6-8 17:25
    灯下看书  又一个王登上历史舞台。 魏惠王很有名的,在他在位期间,魏国从最强大的诸侯国开始慢慢衰落  详情 发表于 2013-6-8 17:29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9#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5:40:57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赵侵齐,取长城。

          显王三年(乙卯,公元前三六六年)

          魏、韩会于宅阳。

          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

          显王四年(丙辰,公元前三六五年)

          魏伐宋。

          显王五年(丁巳,公元前三六四年)

          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之服。

          显王七年(己未,前三六二年)

          魏败韩师、赵师于浍。秦、魏战于少梁,魏师败绩;获魏公孙痤。

          卫声公薨,子成侯速立。

          燕桓公薨,子文公立。

          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

          显王八年(庚申,公元前三六一年)

          孝公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显王十年(壬戌,公元前三五九年)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坚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坚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最新书评

    灯下看书  秦孝公登入历史舞台。秦国慢慢强大起来!  详情 发表于 2013-6-9 14:40
    灯下看书  求贤令写的好!  详情 发表于 2013-6-9 14:42
    灯下看书  一下子就衬托出了商鞅的才华。先写公叔痤举荐商鞅,见魏惠王不采纳,又教杀之,可见商鞅之才,再写商鞅一语道破不杀原因,更见商鞅超过公叔痤一筹,一环套一环,精彩!  详情 发表于 2013-6-9 14:48
    灯下看书  这段讲了大致的商鞅变法内容。内容多涉及军事。如:“与斩敌首同赏”,“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等等。强调军功的重要,如果没有军功,则“宗室” “不得为属籍”。并且显示显示出来是否有军功“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详情 发表于 2013-6-10 11:12
    灯下看书  太子犯法可能是变法的最大阻碍。 还是可以看的出,当时的法还是国君之法,而非民众之法。  详情 发表于 2013-6-10 11:16
    灯下看书  秦国变法效果显著!  详情 发表于 2013-6-10 11:16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5:40:58 | 只看该作者 标记书签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韩懿侯薨,子昭侯立。

          显王十一年(癸亥,公元前三五八年)

          秦败韩师于西山。

          显王十二年(甲子,公元前三五七年)

          魏、韩会于。

          显王十三年(乙丑,公元前三五六年)

          赵、燕会于阿。

          赵、齐、宋会于平陆。

          显王十四年(丙寅,公元前三五五年)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秦孝公、魏惠王会于杜平。鲁共公薨,子康公毛立。

          显王十五年(丁卯,公元前三五四年)

          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

          魏惠王伐赵,围邯郸。楚王使景舍救赵。

          显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三五三年)

          齐威王使田忌救赵。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齐使者至魏,孙膑以刑徒陰见,说齐使者。齐使者窃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进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于是威王谋救赵,以孙膑为将,辞以刑馀之人不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

    最新书评

    灯下看书  “信”,确实重要。不仅是对于君,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无信不能立身!  详情 发表于 2013-6-10 11:21
    灯下看书  围魏救赵的典故! 当时的魏国还是很强大的,不论经济还是军事。这一战,大大消耗了魏国的军事实力。  详情 发表于 2013-6-10 11:28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2:38 , Processed in 0.282982 second(s), 5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