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4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徽因传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09:59
  •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00:5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林徽因传》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子,有着很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66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9 11:03:09 | 只看该作者
         爱与人生都是一种修行,可是千百年来,能过修成正果的又有几人?只希望这段修行的路上,有一份尘埃落定的信仰,哪怕曲折坎坷,终会走向菩提。
        人生聚散本来就是寻常,缘来缘去都已经注定,有时候,离别时为了更好地相逢。“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相爱容易想守难,如果有一天爱已不是从前的滋味,我们可以温柔的放手,因为拥有过、珍惜过、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0 07:29:43 | 只看该作者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穿越了历史的风尘,带着云的留痕、风的轻歌、水的映影、浪的柔波来到我的世界。天真而庄重的你,有着孩提般丰富的想象;敏锐而善良的你,有着母爱般细腻的感知;睿智而淡泊的你,有着夫妻般无声的包容。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像雪化后那鹅黄的绿,像夜夜静处的明月,像掉在人间智慧的叶子。你那天马行空的想象,让万物在你的心中赋予了灵性,你感叹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合掌为朴素礼赞,微启又如莲花。你情愿化成一片落叶或一朵流云,触遇那没着落的惆怅;你情愿化成一闪光或一息风,感受那瞬间的华丽落幕;你情愿化成一块石头或一朵浪花,领会那海枯石烂、斗转星移。你虔诚地匍匐在大自然脚下,用心领悟着它们的灵性,默默的为它们祈祷。也许,你逃不出时间的威严,但,苍穹依旧,你这份纯洁而宝贵的信仰,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0 08:07:20 | 只看该作者
      作品中更多的是叙述,而稍有对林徽因做法的评价和分析,对林徽因的描写更多的是她在建筑学,文学方面的贡献,而对林徽因的情感和性格并没有给予细致的述说,所以在看完这本传记,我的总体印象是林徽因是个伟大的不可代替的传奇女子,她的整体形象仍然是虚无缥缈的
      另,这本书最有营养的地方其实是附录。。。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4 01:47:28 | 只看该作者
             读“林徽因”,可以用各种标准去评价她;我不愿去评价历史人物,我没有和“她”真正的直接接触过,在读书的过程中,尽量将自己放在那个时代,去理解她,我只能说:林徽因在那个她生活的时代,她用一生回答了“传奇”两个字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2 19:30:43 | 只看该作者
      还记得几个月前在书店,一个中年的父亲指着《林徽因传》的封面,对看似五六年级的儿子说,你看这是解放前最有名的才女美女。看得出来,孩子是没有听进去的,而父亲却是一脸的喜欢和感慨。再过几年,究竟还有几个人能认识她—林徽因,一个旷世美丽的女人,一个才华绝代的女人,一个创造了沙龙又走出了沙龙的女人。
      
      梁从戒,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子,他的这席话,我想是对他母亲林徽因最好的诠释。
      
          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和科学的、人文科学和工程技术、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时,所有这些在她那里都已自然地融会贯通,被她娴熟自如地运用于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得心应手而绝无矫揉的痕迹。不少了解她的同行们,无论是建筑界、美术界还是文学界的,包括一些外国朋友,在这一点上对她都是钦佩不已。
      
      林徽因生平:
      
      1904年生。
      
      1920年,16岁,随父同赴欧洲。在那认识了徐志摩
      
      1921年秋,林徽因随父亲归国。
      
      1922年,在父辈的安排下,林徽因与梁思成由相识到相爱了。
      
      1924年,梁林前往美国读书,那一年徽因20岁,思成23岁。
      
      1928年,梁林相恋五年后,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婚礼。同年回国在东北大学任教。
      
      1931年,梁林回京。梁思成开始营造学社的研究项目
      
      1932年,梁林认识费正清与费慰梅。到1937年,梁林一直从事古建筑研究和考察。
      
      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流亡岁月。
      
      1938年,安家昆明龙泉镇。
      
      1940年,营造学社随中央研究院迁移四川省南溪县李庄。梁林也一同迁往。
      
      1946年,抗战胜利,梁林回北平。
      
      后面的历史不写了。于1955年逝世。
      
      
      
      林徽因的一生是绚丽的,文学、建筑、艺术。人们总说红颜薄命,但又有人庆幸她没有熬到那苦痛的年代。
      
      不仅仅是羡慕和感慨林徽因的这一生,更加喜欢的是解放前那些学者们的理想与意志,在那样国破家亡的时代,面对生活的窘迫,面对时事的更迭,在昆明,那个神奇的西南联大,出了多少的学者与人才。
      
      此书更像一部侃侃而谈的散文,抒情的、记叙的,一点一滴的描绘林徽因的一生。每每读它,总能使自己多一点感动,望推荐给喜欢的朋友。
      
      
      
          徐志摩:我将于茫茫人海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梁启超: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一个家庭中,男女双方的幸福和美满,依赖于互相寻求和接收唯有对方才能提供的东西,包括思想、情感、彼此愉悦的方式。
      
          恋爱只是一个过程,恋爱的结局,结婚或不结婚,只是恋爱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从恋爱的结局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2 19:48:24 | 只看该作者
      相比《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我prefer这一本~
      不那么矫情,纪实性、文学性兼具。
      既有林的个人经历,又有相关的各方面背景。
      这本书我看了一半,让我喜欢上了,早年的经历,和徐志摩的交往,和梁思成去欧洲旅行,去美国留学,对梁启超这些人的介绍都深得我爱。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3 02:34:4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下午刚看完《林徽因传》。我想安安静静的度过未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观天外云卷云舒。”
          世人常说:红颜薄命,天妒英才,虽然不是绝对,但是上天的却是公平的,他给了你不可一世的才情,就不会给你简单而平稳的幸福,这正如徐志摩。人生就是一种交换,所谓此消彼长,得到与舍弃是同等的。
      爱与人生都是一种修行,可是千百年来,能过修成正果的又有几人?只希望这段修行的路上,有一份尘埃落定的信仰,哪怕曲折坎坷,终会走向菩提。
          人生聚散本来就是寻常,缘来缘去都已经注定,有时候,离别时为了更好地相逢。“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相爱容易想守难,如果有一天爱已不是从前的滋味,我们可以温柔的放手,因为拥有过、珍惜过、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无名展开”。我们都是人生场景中的过客,有的人来,有的人走,如果我们守不住约定就不要轻言许诺……因为就算老去,我们也可以自己品尝忧愁与快乐酿造的酒。
          在未来的生活里,安安静静、平平淡淡的度过,与爱的人相守,轻杯淡酒,那就是我的幸福……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7 14:43:54 | 只看该作者
      我来揭穿这个事实吧。
      除了这张我认为称得上美丽动人,其他都一般,不算出众。
      http://himg2.huanqiu.com/attachment/090211/d6ce7a687a.jpg
      不考虑性格因素。
      光论相貌,
      为什么大家一股脑的都说漂亮呢?
      大家都这么没主见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18 21:45:44 | 只看该作者
      传记:《林徽因传》(张清平)
      
      一、林徽因一生基本事件(1904.6.10——1955.4.1)
      
      (一)、林家有女(1904.6.10——1931)
      
      1.初春的阳光:林徽因于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杭州。由于其母亲不得父亲宠爱,因而家庭的不美满对其性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雨雾英伦:1920年,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来到欧洲,在游历了欧洲各国之后,徽因在此上学,并且邂逅了徐志摩。在接触之中,徐爱上了林,而林亦被徐的才情吸引。但冷静之后,林还是觉得这并不是爱。“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1921年,林徽因回国读华陪女中,就这样,在英伦与志摩的感情结束了。
      
      3.紫藤花开:1922年,在父辈的安排下,林徽因与梁思成由相识而相爱了。他们放学后经常在一起,度过了很浪漫的恋爱时光。在此期间,他们共同迎接了泰戈尔的到访,徽因也在这次接待中彻底拒绝了徐志摩的爱。
      
      4.宾大的钟声:1924年6月,梁思成与林徽因共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读书,此时,徽因20岁,思成23岁。他们度过了很美好的大学时光。
      
      5.欧游踪迹:1927年底,徽因思成学成回国,并于当年举行了婚礼。蜜月选择在欧洲度过,同时他们也能走访欧洲的建筑。
      
      6.年轻的先生:蜜月过后些许时日,徽因思成前往东北大学任教,建立了东北大学的建筑系,从此开始教学研究工作。
      
      (二)、生命的夏季(1931——1937)
      
      1.烟霞西山:由于东北的气候原因,徽因从此染上了肺病。这直接导致了最后的疾病。于是夫妇二人重回北京,享受一段惬意的生活。
      
      2.北总布胡同的足音:“太太客厅”,天南地北的学者来到梁家高谈阔论,学者之风尽显。
      
      3. 永远的伤逝:1931年,志摩遇难。与凌淑华的“志摩日记”之争。
      
      4.一叶一菩提:与金岳霖的关系。
      
      (三)、流亡岁月(1937——1948)
      
      1.湘黔路上:从北平到昆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林徽因一家举家迁徙,前往昆明。
      
      2.安家龙泉镇:在昆明的日子。1938年初,全家终于抵达昆明。开始了艰苦的战时生活。徽因在此中操劳起了家务,同时继续致力于建筑学研究。
      
      3.在李庄:由于昆明不断受到日军飞机的轰炸,西南联大和营造学社准备迁徙。1940年最终决定,西南联大留在昆明,徽因一家随着营造学社前往四川李庄。徽因在李庄不救便病倒,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这次大病也最终导致了林肺部的癌变。在李庄,大多是疾病、贫穷围绕的艰苦日子。
      
      4.北归清华园:1946年7月,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林徽因、梁思成返回北平,回归了熟悉的生活状态之中。但是,徽因的病情也日益严重,虚弱、消瘦。
      
      (四)、万古人间四月天(1949——1955.4.1)
      
      1.时间开始了:梁思成、林徽因设计国徽工作。林长期卧病在家,却依然能工作。
      
      2.城与墙:为保护北京城墙尽力,最终无奈城墙还是被拆毁。(本届中有一段关于北京建设布局的介绍)
      
      3.不息的变幻: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接触了许多社会主义的思想。同时,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南海怀仁堂的设计。
      
      4.最后的日子:1955年4月1日清晨6点,林徽因逝世于北京同仁医院。在追悼会上,金岳霖、邓以蛰题写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二、感悟
      
      1.有时候我想,徽因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梁思成?“紫藤花开”一节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徽因喜欢和思成在一起,他们无论是出身教养还是文化构成都有太多的相似,性情、趣味的相投使他们的交流十分默契。常常是徽因笑谈中看到思成眼里闪烁着调皮的火花,就知道思成已完全理解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还有许多时候,思成对徽因讲述着什么,徽因会感到惊异,这正是自己想说的话,怎么就让他说出来了呢。这种精神的交融和互相砥砺使他们觉得彼此的心贴的很近。思成并不长于言辞,但他却具幽默感。他不动声色的谐谑,常常让徽因忍俊不禁。思成也并不高大,但他的笃诚宽容却让徽因感到踏实而心安。”(P27)当然这段描述带着作者张清平自己的主观虚构与描写,但是不难看出其中基本吻合真实的情境。一代才女林徽因的需求尽在梁思成身上展现:趣味相投、精神上高度默契、诙谐幽默、具有安全感。或许18岁的徽因也并不知道,她对思成的“感觉”选择了他。所以,“感觉”这个词,隐藏了多少幕后。
      
      2.“三、4”一段章节,我还是想起了“0”,那一页我始终翻不过去。倒是徽因拿得起放的下,人生要走,就要翻过去。老来再重读自己的整本书吧。
      
      3. 关于林徽因的作品,个人认为确实并不深刻:
      
      “虽然她向另一种苦难、冷寂的人生投去了目光,但却因思想感情的隔阂而缺乏真切的感受。狭小的生活圈子,精神上与底层社会的距离,使她的文字不乏虚构的、脱离现实的成分;心灵的视野更多局限在书斋里和客厅中,使她的作品缺乏更大范围的影响力。”(P142)
      
      因此我们欣赏林徽因,不会因为她的作品影响范围小而贬低她的才情。她的才华与韵味体现在了她的交往、她的谈吐、她的举止,以及她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的。这一切,造就了她才女的称号。
      
      4.“朋友妻,不可欺”:
      
      梁思成、金岳霖的风采让我动容,本为“情敌”他们却是最好的朋友。在林徽因告诉梁思成她同时爱上两个人,梁思成决定成全金林之后,金岳霖还是选择了放弃。文中这么评价二人:
      
      “金岳霖是真正的绅士,他无疑是爱林徽因的,并且因为爱林徽因而爱林徽因的家庭,爱林徽因所爱的人。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成了梁家的一员。林徽因、梁思成和他们的孩子都爱他信任他,从30年代一直到金岳霖的晚年,这种爱始终没有变形。金岳霖这种钟情于别人妻子的感情或许会被人认为是一种不合道德规范的感情,但这种感情却传达出超越一般道德规范的美好。
      
      “梁思成是真正的绅士。一场对作为丈夫的他来说至为尴尬的感情波澜,被他的真诚和博爱所化解。他对林徽因的尊重和珍爱使他不忍让林徽因在感情上受一点委屈。他对朋友的笃诚和信任使他赢得了朋友们永远的尊重——不论是徐志摩,还是金岳霖。他的胸襟情怀使他生活中的夫妻之爱和朋友之爱都达到了一种理想的境界。所以林徽因发自内心地说:如果她的人生可以重新安排,她仍然会选择现在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他们互相欣赏,互相砥砺,他们的美好人格和他们所钟爱的事业在互相辉映中熠熠闪亮。”(P154)
      
      这种爱情与友情的绝对公平,体现了梁思成博爱的胸襟,更是一个男人难能可贵的地方。他也通过这种方式,赢得了尊重,化解了感情危机。爱情友情两不失,实在是难得。
      
      5.个人感想:林徽因的一生,其实并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场景,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永世不朽的作品,但是我依然喜欢徽因——因为她的一生,充满了诗意。她的灵动与韵味,是那个文化氛围浓重的时代的缩影,不可名状的诉说着一个文人、建筑师最为充实、浪漫、幸福的一生。她带给我们太多关于浪漫、关于爱的幻想,以至于我们宁愿忘记她不光辉的一面,而塑造一个中国文人的美丽情人。这种美,带着一种深刻,也带着一种深刻的痛。少女时代,她有着少女的活泼与灵动;中年时代,又具备了中年人的成熟与魅力。这样一个在气质上近乎完美的人,怎能不叫人喜爱?时间飞来了,林徽因演绎了一幕最为知识分子向往的生活;时间飞走了,她留下了抹不去的风韵与气质。
      
      
      
      
      
      三、精彩章节
      
      1. 在这阳光的映衬下,一张孤独的桌子,一脚寂寞的厅堂,一只精巧的镜箱,一声清脆的鸟语,还有“水珠”——那小孩子疾病的美丽名字,一起流动成了一种莫可名状的情绪,久久弥漫在她的心中。
      
      多年以后徽因才明白,这莫可名状的情绪就是诗意。这诗意的阳光伴随着她,照应了她的一生。(林家有女初春的阳光,P4)
      
      2.梁启超得知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感情之后,写信到:“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想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生而已耳。”
      
      志摩回信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林家有女雨雾英伦,P22-23)
      
      3.徽因沉浸在爱的幸福中。她第一次知道,真正的爱可以让心变得像白云一样轻柔。温柔仿佛从沉睡中苏醒,她想诉说、想欢笑、想歌唱,想把这快乐带给每一个人。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快乐,这快乐来自灵魂。(林家有女紫藤花开,P28)
      
      4. 以林徽因的聪颖灵秀,不可能不察觉徐志摩的心绪,不安有时会像一片云翳,投影在她的心间。但是,她的心中已是一片波澜不惊的平静。她告诉自己,生命中的这一章已经翻过去了,她不想把一页书翻来翻去的读。尽管这书中又苦涩又甘甜的滋味让她难以忘怀。她很想和志摩说些什么,但许多时候,语言显得多余而没有力量,她希望时间能弥合一切。(林家有女紫藤花开,P40)
      
      5.关于诗人的痛苦:
      
       “他说自己时常感到孤单,即使和陆小曼在一起。看来自己不能不孤单,因为自己对生活的要求与需要不是平常的需求和需要,自己对事对人评价的标准也不是平常的标准。认真想想,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于这世界上。”
      
      “她在想,志摩在生活中追求理想并没有过错,尽管这种追求伴随着无尽的痛苦。志摩的精神、志摩至纯至真的性情更多的属于艺术、属于诗,而生活中却有着那么多的内容和杂质。她理解志摩,因为她自己在某些方面和志摩有相似之处:生命的冲动和热情不是缘于对生活的认识和体察,而是源于性灵、源于灵魂。”
      
      “爱的梦想和这世界一样古老而永恒,无论梦想是否能实现,拥有梦想就应该感到幸福。更何况,生命的意义只存在于生命的过程,无论是痛苦还是忧伤,总是比死气沉沉、麻木不仁地活着更符合自己的性情。”(生命的夏季烟霞西山,P95)
      
      6.关于朋友:
      
      人世间生活着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你的生活中来来往往,你认识了他们,甚至你也不讨厌他们,但是,他们在你的生命中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只有极少数的人,你愿意和他分享你心灵的秘密、你的快乐和忧伤、你的热爱和热情,真正的友人是你可以搁置心灵的地方,是上帝给予人生的恩惠和慰藉。(生命的夏季北总布胡同的足音,P108)
      
      7.志摩遇难后,林徽因曾坦诚道:
      
      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生命的夏季永远的伤逝,P129)
      
      8.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女人,她们在少女时代,拥有生命中的所有美好:青春美貌、热情幻想、无私爱恋、飘逸出尘……可随着结婚生子,在岁月的流逝中,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的磨损中,她们的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日益狭窄,渐渐失去了生命的光泽和质感。(生命的夏季一花一世界,P135)
      
      9. 世界本是各种人性混合做成的纠纷,人性又就是那么一回事,脱不掉生理、心理、环境习惯先天特质的凑合。(P155)
      
      恋爱只是一个过程,恋爱的结局,结婚或不结婚,只是恋爱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从恋爱的结局来衡量。(P157)
      
      人生何尝不像这负重的列车,在苍茫的人世间喘息着前行,直到那世人皆知的终点。人们所有的努力,不过是想在现实生活长长的甬道里透出一些声响,弄出一些光亮。尽管“信仰只一细炷香,那点子亮再经不起西风沙沙的隔着梧桐树吹”,尽管“生和死一样的不可解,不可懂”,可是,人只要活着,总是要一程一程奋力前行。(P181—182)
      
      可是,当徽因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无边的悲哀就会涌上心头。“我知道自己其实是个幸福而走运的人,但是早年的家庭战争已使我受到了永久的创伤,一直如果其中任何一点残痕重现,都会让我陷入过去的厄运之中”(生命的夏季一叶一菩提,P184)
      
      10. 长期以来,她习惯在思想和感情生机蓬勃的交流中领会生命的快乐,缺失了这些内容,生命变得暗淡无光,她觉得这只是活着,而不是生活。(流亡岁月安家龙泉镇,P223)
      
      11.  与其说林徽因适度给孩子听,不如说是在读给自己听。这些传记中的人物,他们生命的过程就是受难的过程,如同罗曼罗兰所说:他们“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而是只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若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的前言中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还依然热爱生活。(P242—243)
      
      徽因静静的倚在窗前看书。天上铺了一层乌云,忽然就下起雨来。雨下得很急,伴着隆隆的雷声,五月的雷雨中,有青蒿的气息,有泥土发酵的气息。徽因觉得有些凉,但她不舍得离开窗口,她被这一切所打动:“……昆明永远那样美,不论是晴天还是下雨。我窗外的景色在雷雨前后显得特别动人。在雨中,房间里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浪漫氛围——天空和大地突然一起暗了下来,一个人在外面有着寂静的大花园的冷清的屋子里。这是一个人一生也忘不了的。”(流亡岁月在李庄,P264)
      
      12.  一段描写林徽因独特的美,极致的美,真正意义上韵味的美:
      
      林洙被书架上的一张照片吸引住了,那是林徽因和她父亲的合影。当时的徽因只有十五六岁,眉若春山,睛似点漆,肤若凝脂,她依偎着父亲,一只胳膊轻轻地搭在父亲的肩上,她的面容、神情、身姿真是美极了,这种美是自自然然地流露、呈现出来的。
      
      我定睛看着她,天哪!我再也没有见过比她更瘦的人了。这是和那张照片完全不同的一个人,她那双深深陷入眼窝中的双眼,放射着奇异的光彩,一下子就能把对方抓住。她穿一件浅黄色的羊绒衫,白衬衣的领子随意地扣在毛衣上,衬衫的袖口也是很随便地翻卷在毛衣外面。一条米色的裤子,脚上穿一双驼色的绒便鞋……我承认一个人瘦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即使到现在我仍然认为,她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热情。她是语言艺术的大师,我不能想像她那瘦小的身躯怎么能迸发出这么强的光和热。她的眼睛里又怎么同时蕴藏着智慧、诙谐、关心、机智、热情的光泽。真的,怎能包含这么多的内容。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而感受到的则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她是这么吸引我,我几乎像恋人似的对她着迷……(流亡岁月北归清华花园,P284—285)
      
      13.  林洙注意到,梁家茶会的话题十分广泛。各种有趣的人和事,政治风云、学术前沿、科学发现、艺术见解——这是一个温暖的寄托心灵的场所,每个人在这里都敞开了自己,他们热爱这种纯精神的交流。(流亡岁月北归清华园,P285—286)
      
      14.  平日里,他们各忙各的事,思成有时到城里开会很晚才回来,可无论多忙,他们总是每天要在一起说说话,这是多年来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结婚已经25年了,可好像还和当初一样,总有说不完的话。说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向对方诉说时那种心灵毫无保留的开放和精神的彻底放松,是那种彼此之间的信赖和珍惜。(万古人间四月天不息的变幻,P345)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24 08:39 , Processed in 0.05254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