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1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玛丽·斯图亚特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09:59
  •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00: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任何一件文献,尽管它的悠久历史经过周密的考证,尽管它是货真价实的归档材料,却保证不了它的可靠性和叙事人的公允。同一件事,在同时几位史家的记载中,却有南辕北辙的出入。此种情形在玛丽·斯图亚特一例中似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55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10 16:06:23 | 只看该作者
      玛丽斯图亚特是谁,值得大名鼎鼎的茨威格为她著传?她是十六世纪时法国国王弗朗索亚二世的皇后,苏格兰的女王。她的传奇悲剧在茨威格细腻精到的文笔下演绎出了一曲跌宕起伏的历史的挽歌,让我感慨万分。
      话说西元十六世纪,在高贵而阴云密布的苏格兰帝王家,小玛丽登基时才出生六天,随后就像商品似的被争夺买卖。在差不多6岁时被“卖”到法国成为了弗朗索亚二世太子妃,后来的皇后,在法国度过最美好的青少年时期,直到法王去世,回到苏格兰。在做苏格兰女王期间,她又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平叛、结婚、弑夫、再婚,疯狂之后逃到老对手伊丽莎白一世手里。她们都贪图对方的国土,都不甘示弱地斗争。最后伊丽莎白成功将玛丽斯图亚特斩首。
      茨威格在历史的碎片中辛辛苦苦地把它们拾出,串起,实属不易。他对宗教冲突的描写,人物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用了大量的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但毕竟是上世纪的文人,对道义上取胜的苏格兰女王伤怀而同情,只不过,对所认为的“反派角色”—— 胜女英女皇写得尤为刻薄。
      先是利用玛丽画着英国皇冠章纹的事设法阻挠玛丽从英国去苏格兰,后来知道这激怒了她之后又急忙让步,这就是表现了与她身份相匹配的应有的灵活。再说她为了阻挠玛丽和她有着英国皇室血统的第二任丈夫结婚而秘密支持玛丽的异母兄弟梅里勋爵叛变,被平定之后,梅里逃到英国,又巧言吝色地在众人面前扮演毫不知情,只是仁慈地请求玛丽看在亲戚份上宽恕这个叛徒的角色。且不说仅仅是半个晚上的时间就想到这种借口是多么机智,就是能够把“刚得知”真相时“真诚”的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就真是奥斯卡金奖的演技派!她抓住机会,软磨硬泡使杀夫后逃至英国的苏格兰女王脱离立场,接受他国“公正的审判”;最后判处死刑时,对外声称是“属下越权行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谓不“用心良苦”。 好一个犹豫、冷酷、两面三刀的伊丽莎白!
      可仅仅是这些,伊丽莎白就不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甚至就只是贪图功利的、没有担当的政客。在她的“好姐妹”炸死丈夫后,毫无伪装的麻木时,她摘下虚伪的面具,推心置腹地劝解,这难道不是她诚恳的一面么?审判失败后,把她安顿在一个大城堡里面,好吃好喝好穿好住地供了19度春秋,也就冷静地忍他人酣睡在国土上19年,给了她无数放弃苏格兰王位的机会,如此之沉得住气,这难道不是一个君王应有的气度么?到了最后等到了时机,暗中设计钓出她企图谋杀自己的证据,这难道不是一国之主必须的谋略么?这才是一个饱满的人,一个复杂的女王。可惜这些细节都被不着痕迹的一笔带过。
      再说说女主吧。在繁荣的法国长大,她原以为一切荣华富贵唾手可得,所有人都会像众星拱月一般羡慕她、恭维她。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荣耀,让她在处事方面过于浮躁。她虽然心地善良,却不会体恤民情,不知民间疾苦;她不爱贫穷的苏格兰,却爱苏格兰的王冠,确切的说是“苏格兰女王”的光环。斯图亚特家族高贵的血液让她勇敢,让她放心大胆追逐爱情,平定叛乱;法国的浪漫艺术熏陶让她优雅,自然成为众人、尤其是男人“热捧”对象,写出一首首深情优美的十四行诗。但是这些美德这也就酿成了日后的悲剧。因为这种人绝对不会知道政治到底是什么,而卷入其中的人手中屠刀的血腥味到底有多重。
      在悲剧方面,写她弑夫及之后的那一段最精彩。第二任丈夫,达德雷懦弱、虚荣、目光短浅被玛丽看出来了后,被掌管军机大权的博思韦尔勋爵所吸引。于是,一切就如作者所说,像《哈姆雷特》中一样,和情人谋杀了丈夫。草率地开始、粗鲁的结束第二段婚姻,这本来就不是理智之举,其后的极度内疚与良心的谴责让她完全麻木,不披麻戴孝,不痛哭流涕,不装着咬牙切齿急寻“真凶”。只渴望沉默能够让世人忘记这件事,时间能够帮助她洗刷手上的鲜血,逃避能够让“滔天巨浪仁慈地在头上越过”。
      没错,玛丽斯图亚特就只是个女人,就只是一个性感而又感性的性情中人啊!她直率、自信、不善伪装,对于一个贵族女子来说是天真本不是坏事,但是对于一个君临危机四伏的天下的女子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就这样,她在权力与爱情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越陷越深。如果当初她心智稍微恢复一点点,如果当初她坚持拒绝英国无理的审判,如果当初她的谋乱大网织得再细密一点,这该多“好”啊!她还是苏格兰不称职却无限尊贵的女王,伊丽莎白还在伦敦郁闷地凝视北方,甚至成为了她的阶下囚。历史不容假设。
      后来,连她的儿子、后来的雅各布一世都背叛了她,只因为伊丽莎白打算让他继承苏格兰、英格兰皇位。可是这却是一个更加不靠谱的皇帝,最后也死于非命。这是后话。
      铅华洗尽后,我们后人只能在尘封的档案里寻找记忆,在文学作品中寻求慰藉,在脑海里面缅怀这位在当时的苏格兰唯一会写十四行情诗的女人。她们二人的功过是非,切不可盖棺定论,都让后人说下去吧!只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古老天主教和骑士精神随着一个个“玛丽斯图亚特”的逝去而不敌新教宗教改革的浪潮。历史的尘埃已落定,把那个年代深深地埋了起来。我们总喜欢在平静的现实中,再把曾经波澜起伏的岁月挖出来。我还是用几句歌词结尾吧:
      生的生 花已为谁落过了
      死的死 心雪未融又天晓
      空见天地流转 昙花再现了
      楼台又东风
      往事知多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0 18:18:34 | 只看该作者
      对于繁复冗杂的欧洲历史,要是不抓住几个特别感兴趣的人物和时间线,很难记牢。
      不愧我最爱的作家茨威格,骨子里流淌着无比智慧锐利的犹太人的血,
      受惠于他的精彩和故事的完整性,斯图亚特成功成为我又一个欧洲王室历史上的一个记忆按钮。
      这书看完好久了,看过了之前的书评,觉得真的同样的东西不同人的触感都不同。
      玛丽多么美好的一个姑娘,纵情,偷情,都那么激荡,至于生命的终结,我觉得也是个美丽的命运句号。
      你倒想被砍头,你不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4 00:49:50 | 只看该作者
      爱读传记,尤其爱读茨威格这样的作家。他的笔下理想中透着睿智,严谨中不失温情。当初读《异端的权利》,就感动得哭了。人性有多美好,人性就有多复杂;人性有多残酷,人性就有多真实。
      
      可是不喜欢他写这些宫廷传记啊。真的不喜欢。不知道茨威格想要表达什么,那些16世纪的宫廷女王大臣权谋,说起来能有什么意思?确实是更了解了那个时代,确实是有一些议论以及表达,还有,确实是对斯图亚特女王的心理变化的深刻细致描绘,还有通过苏格兰英格兰女王的对比更突出了两人物的性格。也许这样的传记,与我的阅读方向差异很大吧。他还写过玛丽安格内特传,也是一位悲剧女子,并且这悲剧与生俱来地存在于她的性格当中。
      
      对于斯图亚特,他的分析很全面而严谨,他的观点不带偏见,他的评价饱满而真挚。不过,毕竟是斯图亚特呀。可以原谅的是,从《旁观者》可以看出,关于斯图亚特的戏剧还是比较流行的,从茨威格自己在作品中的背景描述中也可以看到,这段史实经过不少名剧作家的改编,最具影响力的就是莎士比亚了。他的《麦克白》、《哈姆雷特》,这些我们耳熟能详但却不去深究细节的伟大作品,原来就是出自于此。真的要描述起14世纪的宫廷,还有比这位女王更加无聊又猥琐的国王,倒不如斯图亚特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让人分辨不清,是人在剧中,还是剧由人演。
      
      英格兰女王和苏格兰女王斗争了一辈子,这两个女人,用尽了心机铲除对方。最后斯图亚特失败了,伊丽莎白女王过了十年安稳的生活,英格兰国力上升。但伊丽莎白没有生育能力。她死后,苏格兰国王统一了英国,那个猥琐的男人毫不费力捡了大便宜。历史就是这么奇妙而富有喜感。
      
      与此同时,茨威格也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也许这个时候的茨威格,是我心目中的样子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30 15:00:00 | 只看该作者
      搜了一下,在2000年之前的好像就这个了,那我看的就应该是这个。
      
      当时在老妈的一大堆琼瑶小说和世界名著中找到这本书还真是一个惊喜。必须承认,我基本把它当做小说来看,而不是一本传记。还是作者文笔好啊。
      
      对这位女王我的评价只有四个字,性情中人,她不适合政治,玩得来爱情,玩不来刀剑。
      而她的那位姐妹,虽然是一个失败的女人,确是一个成功的君王。
      
      现在如果再看的话,我一定会说这样的话吧——玛丽、伊丽莎白,你们快快去百合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2 19:31:43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个作家,无论写的是小说还说戏剧,他首先要是个极好得心理学家,这样,在复原、创造或者虚构历史的时候,他才能献给我们一个真实的形象,无论这个人物是平凡,抑或不凡得,是正常,抑或变态的。他将为他笔下的人物寻找合理性,并说服我们爱其爱的,恨其恨的,与他一同体验这段历史。
      茨威格是最棒的传记作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2 19:47:42 | 只看该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以他对传主细腻的心理分析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特别是对女性的温存与体贴在小说与传记中都有所体现。他传记中的历史人物只有两位是女性,且都是被砍掉脑袋的玛丽,一位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1542-1587),被她的表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砍了头,一位是波旁王朝的最后一位法兰西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1755-1793),被革命法庭送上了断头台。他一直对情感丰富内心激越命运起伏动荡的女性感兴趣,从心理的角度再现她们的人生遭遇。
      
          这样的两位玛丽也会是当代导演们感兴趣的人物,天之骄女,宫廷,美貌,阴谋,婚姻,政治,情人,高贵,陨落……所以拍了《迷失东京》的索菲亚科波拉几乎完全忠实于茨威格的《玛丽安托瓦内特传》拍了《绝代艳后》(这是中文翻译的,其实电影名也很朴实,就叫《玛丽安托瓦内特》)。看电影第一遍时感觉有些失望,小说或传记写得太好的,再看电影往往会失望,何况太多心理分析的东西,通过电影难以表达。也曾经期待过索菲亚科波拉能把这奢华宫廷片的场面驾驶得如他父亲弗朗西斯科波拉的《教父》般经典。
      
          通过大屏幕看第二遍时,感觉索菲亚科波拉拍得还是很成功的,以一个女性导演的细腻,诠释了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虚荣,漫不经心,奢侈浪费,风流轻浮。看她的衣服,她的扇子,她的靯子,她的蛋糕香槟巧克力,她的夸张繁复的发式,无不是那个奢糜时代的代表,洛可可时代宫廷的奢华,精致,繁复,夸张等等,也只有通过大屏幕才体会得更加到位。不需要多么宏大的场面,镜头切换间,就将18世纪宫廷风情传达出来了,比较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为宏大而宏大,实在有暴发户卖弄的土气。
      
          玛丽安托瓦内特只是一个平凡女人,既不特别聪明的,也从不对政治用心,她不愿意费精力通过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看透它们千丝万缕的联系,茨威格说她最大的错误,就是忽视了历史交给她的重大任务。她是漫不经心的人中最漫不经心的,是所有奢侈浪费的人中最奢侈浪费的,也从来不是有心机的人。如果不是赶上法国大革命,她也许会是文化艺术领域最大的鉴赏和支持者。
      
          电影没有表现那起臭名昭著的“项链事件”,因为太复杂,得单独需要一部电影来讲。那串昂贵丑陋的被雨果形容为“只配戴在马脖子上”的红宝石项链,其实跟国王和王后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但他们被骗子,野心家们拖进了一场阴谋,革命者又利用这一事件煽动暴民对王室的仇恨,他们成功了。那句流传甚广的,当大臣告诉王后百姓没有面包吃,王后甜蜜地笑着问,“那他们干嘛不吃蛋糕?”也不过是革命的煽动手段,正如《角斗士》中所说,在杀死一个人之前,先要杀死他的名声。革命的,反革命的,就看谁更会利用宣传工具了。王后最终被送上断头台,一个时代终结了。
      
          玛丽斯图亚特,就是一个在史书是受尽谴责的女王,是一个传奇故事中的女主角,她还是法国诗人笔下风华绝代的公主,是世人眼中才情无限的女王,为维护王权她会走向战场,置生命于度外,却又甘愿匍匐在情人脚下当一名女奴。她出生六天就成为苏格兰女王,因为有婚约在身,五岁时就被送往法国,在法国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十六岁时成为法国王太子妃,十七岁成为王后,与国王青梅竹马,相亲相爱,可惜王太后亲手毒死了自己的儿子,十八岁就成了寡妇的她回到了苏格兰。
      
          她的一生注定传奇精彩,是小说家偏爱的人物。苏格兰并不太平,她不像伊丽莎白一样是位政治家,用理性和手段来处理问题。她追求权力,高贵坚定,却又总被情欲左右,在她的一生身边都伴随着阴谋,激情,叛乱,软禁,囚禁,死亡。她的第二任丈夫同时也是她的表弟,也秘密反叛她,并当着她的面打死的她的情人。这位丈夫的最后死亡被认为是玛丽谋杀亲夫。然后第三次婚姻,又被贵族反叛,囚禁,逃脱,战败,逃往英格兰,被伊丽莎白囚禁了十八年后处死。行刑当天,她作为一名天主教殉难者,身着大红,高贵地走向死亡。她眼睁睁地看了那么多的杀戮,流血,应该早就不怕了死亡。
      
          她如此有激情,屡败屡战,人生充满了失败,激情却从不熄灭。她该是一名战场上的将军或者诗人,却不幸生为女王,一生要与阴谋合作才能生存,而她不是阴谋家。茨威格说“最叫我们钦佩的是,她为了区区几个充分享受人生的瞬间,竟把权力,尊严和名位弃之如敝履。……结果,玛丽斯图亚特没有给予本国任何鼓舞创造的力量,只留下她一生的传奇。”关于她的生平,曾经有两部经典电影,据说又有关于她的电影要拍摄,这非常有可能,她的传奇太适合用电影来演绎,也适合成就一个好演员。
      
          欧洲王室贵族中太多玛丽这个神圣名字的女孩,因此我们总能在表现王室的电影中与这个名字相遇,如《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儿》中的玛丽,也就是伊丽莎白一世母亲安娜的妹妹,在安娜嫁给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王后之前,她是亨利八世的情妇。而伊丽莎白一世那个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一世,也就是著名的血腥玛丽,并没有签字砍下她妹妹的脑袋,结果伊丽莎白才能砍掉另一个玛丽的脑袋。玛丽斯图亚特在法国时,身边的女伴“四玛丽”,即四个叫玛丽的女孩儿,来自苏格兰四个显贵的家庭。通过某个玛丽,来了解某个王室或某一时期的历史,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17 05:12:4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要选我最喜爱的作家,茨威格无论如何都能排得上号,虽然我不总是能想得起他。每一次读他的书,都不能不受到其中快要满溢出来的巨大激情的感染。他极其偏爱发掘那隐秘地蕴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伟大力量,无论是虚构的小说,还是围绕真实历史而演绎的传记。从道德角度来讲,玛丽·斯图亚特犯下了世人难容的严重罪行,但茨威格却不由自主地被她率真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被她身为天潢贵胄与生俱来的高傲强硬的女王尊严,被她为捍卫王者荣誉而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强大意志深深地吸引,以至于无法抑制他对这个命运悲惨的女性的同情、崇敬与赞美。感情色彩真是太强烈了,身为传记作者,他是如此不避嫌地处处为传主的行为辩护。理性逻辑在传记中退居二线,而植根于人类最深层次的内心诉求的感性逻辑占据了全书的主导地位。玛丽·斯图亚特惊世骇俗的举动令世人匪夷所思,她在情爱与政治的漩涡中忽而勇猛忽而畏缩、忽而机智忽而愚蠢的行止更令人费解。惟有茨威格,能够带着发自肺腑的敬慕与同情,倾听那颗女性的心灵穿越数百年历史迷雾的呼唤,抽丝剥茧地解开她灵魂的密码。惟有伟大的灵魂,才能理解另一颗伟大的灵魂。(这里的“伟大”,并非道德意义上的高尚。)
          与其说我被玛丽·斯图亚特激烈跌宕的一生所感动,不如说是被茨威格那与他所欣赏的传主品质同样热烈单纯的创作激情所震撼吧。那是对伟大的人的力量义无反顾万死不辞的追随,宁愿伟大地死去,不愿卑微地活着——茨威格本人惨淡的人生结局,莫非是对他全心信仰的价值观的壮烈践行吗?
      
          这本书的翻译也非常不错。茨威格的书,向来最能考验译者的文学功底。举一个小小的例子,第一章的标题“冲龄践祚”,已足以引起我对译者的崇拜之情,呵呵。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19 01:37:0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今年我读过最好看的一本书。
      
      比起阅读茨威格的小说和他的自传《昨日的世界》都要好,这种阅读的快感,让我确实大吃一惊,并深深明白所谓大家的妙语如珠的概念。
      
      整本书里的对话非常少,应该说不象小说的写法,只是在介绍整个历史事件后才有少许来自当事人的对话或者书信的节选的话语,但是玄念却一直吸引着你,人物命运一直吸引着你,你甚至对你自己不觉得枯燥而感到吃惊,你不想放过其中的议论,因为有结晶一样的智慧,也不想放过任何一段叙述,就想你觉得你面对的是命运之手。
      
      在这样的叙述里,他即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哲人,更重要的还是一位文人,在他理性的解说里透着他对文艺的热爱。
      
      读完之后,其实我觉得除了总结和整理所看到的,可能很难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因为他本人就是很强的分析家,已经把这场历史分析清楚。
      
      
      
      这里描述了1542-1587年,欧洲历史上第一位被送上断头台的女王——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一生,我想,读完这本书的人将不会忘记这个女人一生所走过的道路。对于苏格兰,我了解的不多,似乎他们一直想从英国脱离出去,《勇敢的心》对于他们悲惨的生活有所描述,同时也为苏格兰平添了一份悲壮的罗曼蒂克气氛,让人深深敬畏他们的勇敢,但生活的真实又是如何呢,在玛丽十八岁从法国回到苏格兰,从法国王后变成这方土地的掌权者时,她的苏格兰是这样的,“地方贫困,贵族腐败堕落,一有缘由就想挑起内讧和战争,不计其数的家族只等机会把它们之间的争执和纠纷变成内战,危险的、虎视眈眈邻邦巧妙地煽风点火,把任何些许的不满鼓动成公开的叛乱”,这是一个女人不可避免地踏入政治的开始,而在这个开始,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懂不懂政治,喜欢不喜欢政治。
      
      茨威格也没有把她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来描写,而是作为一个女人来描写,或者说故事描写成了一场女人的战争。与玛丽斯图亚特决战一生的女人是给英国带来盛世繁华的另一个英国女人,伊丽莎白。
      
      在这场女人的战争中,最终是现实主义战胜了浪漫主义,但是诗人和画家文艺者却永远记住了浪漫主义,所以也许前面提到的“战胜”是过于夸张了,就象历史向前推动,皇族终将灭亡,但是公主和王子这样的名词却永远都无法从字典里抹去,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渗入进一种思维,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也许就带着了这样的一种非理性,而因为如此,现实和浪漫主义这样的姐妹便互相纠缠不可分割。而茨威格之所以写出如此吸引人的一部传记小说,也许是深谙这一点。
      
      他从来没有放弃主角的戏剧性。
      
      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写这样传记的故事,茨威格极力削弱了历史大背景,把背景的灯光、布景,风景全都减淡,只有两个人,两个女人灼灼地站在舞台上,让历史隐匿着,配角也是,让人看着这两个女人的差异,与其是在说历史,不如说是编成了一部戏剧,由茨威格这位大师指挥,将舞台的灯光打在谁身上。
      
      关于这两人胜败的原因,书里已经不只一次仔细分析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而让人感动的,也就是茨威格出于一个作者本身的仁慈,和对人性的理解,甚至是对于人性的慷慨承认。他一点也没有鄙视女人的情欲和爱情,相反,他对由此而产生的一切罪过抱以了同情和理解,甚至,在我看来都算是加以渲染了。他将笔墨浓缩在了1561-1568,对于此,他的解释是:人的感受不象冷冰冰的日历,它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从内心计算逝去的时光,……在一瞬间淋漓尽致地领略人生……正因为如此,人生唯有浓缩成瞬间,唯有通过瞬间,才能够真实地描述出来,一个人唯有焕发出精神力量,于已于人才算真正活着,他的心灵唯有燃烧至白热,才能成为看得见的形象。
      
      玛丽斯图亚特,只所以不是一个政治人物,是与她在爱情上的选择分不开的,她第一个丈夫是法国的皇太子,去世的很早,玛丽只是作为后宫里一位卓越的女性存在,喜欢文艺;而当她选择第二任丈夫时,对于整个欧洲的国王的权势她不是没有动过心,却最终选择了比她小四岁的一位英国男子,但这场恋爱并不顺利,她后来爱上了一位野心家,于是戏剧性地同谋杀害她的丈夫,最后陷在流亡,最终被囚禁在英格兰。
      
      她就是这样一位女性,服从自己天性的判决,不管对错,义无反顾如飞蛾扑火,她没有考虑任何国家,任何个人的利益,包括她自己,但她的爱情却永远不成熟,总似乎带着一种浓郁的情欲之火,而非直达心灵的安稳。但,对于她的爱情结果虽然是叹息,但对于她的爱情行为,可能是连叹息都发不出来,因为那是她真正存在过的痕迹。
      
      这样的一个女人,似乎应该注定要远离政治的女人,却至死也没有放开她的苏格兰王冠,也同样似乎凭借着同样的勇气,为此付出囚禁的命运,为此付出走上断头台的结局。
      
      
      
      因为看重人的本能和天性,所以茨威格笔下的历史是人性的历史,也是政治复杂斗争的历史,更是人的天性与政治相冲突的历史,虽然在历史眼中,旧的历史,旧的历史支配者终将会被新的历史,适合发展的历史所代替,但是,那些历史中的悲剧人物,却以人性的方式给他们唱另一种挽歌。
      
      茨威格不可避免地代表了知识分子的道德观,反对卑鄙的斗争手段。在这里突然会想特别提到一下政治,不管政治如何黑暗和残酷,甚至让人想要远离,但是它毕竟是历史最忠实的仆人,是它,来帮助历史完成一切,沧海桑田,他从来没有离开历史。比一切情人都更忠诚。
      
      
      
      最后要说的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我觉得最大的阅读障碍是来自对宗教背景的不熟悉。
      
      我买的版本是01年印刷的三联版的,书已经很久了,折扣也没特别多,15元左右吧,而且已经有破损,我挑的时候是觉得可能这个翻译(候焕闳)译得会好一些,当当上面有后来重印的版本,译者是一样的,也有另外的别人翻译的,自己挑吧:P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19 02:49:38 | 只看该作者
       曾听人说过,若诱奸少女得手机会比诱奸成年女人少多了,当她嘴上说不的时候,身子已经默默的从了。
        那时尚小,不明白这话的意思,也不明白为什么需要诱奸,后来才明白成年男女即使彼此爱慕,上手可以很容易也可以很难。
        很多时候,很多场景,即使箭在弦上亦不可轻发的。
        女人有时会期待那种猝不及防的侵略,只要对手够魅力和够强悍,在那样的时候所有的挣扎和拒绝都没有作用,只是成就了风流韵事的美丽花边。
        能适时的放纵又什么也不必顾忌未尝不是件好事。
        鸠通常是最甘美的玉液琼浆,怎舍得不一饮再饮。
        只是为了一次无心的冒犯而付出爱情,付出江山,付出生命,未免太不值得了。
        一切都是因为寂寞吧。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5 14:54 , Processed in 0.04768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