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顾准全传:拆下肋骨当火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古希腊语中,“历史”这个词的原意是:“看见”、“认识”。看不见真实,如何认识世界?倘若看见了真实,又该如何认识这块色彩斑驳、渗透着血汗与热泪的黄土地?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四人帮”横行不法的年代,顾准写在大墙上的“罪行交代”,偏偏只有一张白纸,两个黑字:“读史”!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这正是一个站在人类文明史高度,进行全方位探索与思考的中国当代思想家,一个热爱人类的无私无畏的时代斗十,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黄金启示。

    作者简介
      高建国,1951年生于上海。下过乡,当过工作、干部、电视摄像师、编导制片人、文字记者、编辑等,后致力于文化企工作。70年代起,从事人物传记与纪实作品创作,主要作品有《悲剧人物陈布雷》、《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为正义举证》、《感天动地三春晖》等,曾多次获奖。

    最新书评    共 7 条

    movica    一直把顾准跟写诗的那个顾城混淆,以为是同一个人。。。   最近对那十年的故事很感兴趣,于是碰到了这本顾准全传。   看完憋得慌,总觉得那个时代欠人民太多太多。      时代有点远,里面很多地方涉及阶级啊资本论之类的东西,啃着有点头疼,但还是忍不住看下去。没啥可说的,膜拜这位大神级的人物。小小年纪无师自通会计,还出书讲课。后面简直是全能型人才,什么都学,什么都懂。最主要的是会独立思考,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干扰。      可惜生不逢时,一辈子没过过几天好日子。文革中妻子自杀,子女和他断绝关系。看到结尾的时候差点哭出来,太惨了,临终前五个子女居然一个都不来看他。。。我知道那些子女可能也是被形势所逼,但还是忍不住想骂人!这帮混蛋太TMD没人性了!还是那个眯眯好啊,不仅不跟其他人一样看不起右派,还很尊敬他,跟他学习,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成长为一个不随波逐流的善良女孩。顾准病重时眯眯写给他的信,看得直想哭。还有他身边的那些右派朋友,在最艰难的时候给了他很多支持和帮助,还好还有这些有良知的人们在关心着他,希望他走的时候不会那么孤独。      有时候想想,要是当初没有搞革命,一心一意做会计,人生道路会不会不同。过普通小市民的生活,会不会可能就逃过一劫,家庭也不会破裂至此。      现在说什么也来不及了,只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在地球的任何地方再发生。           详情 发表于 2013-8-10 16:09
    流云湮     “世无艰难,人杰何在”这句话应在顾准身上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这本书是我了解顾准的引路人,虽然到现在依然未读顾准文集,但是对于顾准以个人柔弱身躯担起整个民族的自由确实由衷的钦羡。对于我们来说,有多少人已经在高压下成为一个怯弱自私的人,我们已经没有再将民主担起的勇气,胡适曾经说过“一个人因为自由而自由,一个国家因他人民的自由而自由”,真正的民主是每个人的自由得以发扬,成为得以将自由根植在这个国家每一寸土壤里的种子,而顾准的思想就是培育这些种子的温床。    还是刘少奇的话说的好“饿死人,是要上书的”,正如打着民主的幌子进行法西斯的集权统治最终也会上书,而为着民族的思想解放,自由民主的铮铮铁骨也会上书,所以现在我们在这里看书,为着个人的民主自由,国家的民主自由、世界的民主自由,宽容博爱的继续下去。  详情 发表于 2013-8-10 17:04
    laojia    伟大的思想都是在专制高压下产生的!   如果没有49年后的伟大光荣正确,估计顾准就一个伟大的财政专家,中国会计界的泰斗!   无尽的苦难,财政和会计的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迫使顾准从更高的高度和更深的层次去思考,最后得出了中国处于荒诞无稽,没有常识的时代!   这种思想现在看起来应该是人人皆知的东西,在那个时代却是石破天惊的思想。   最难得之处在于他是一个伟大的布鲁诺式的真理追求者。一个有情有义但视真理高于一切的人。汪壁是一个伟大的妻子!她的死是悲壮的!没有她的容忍,顾准是无法走得这么远的。   探索真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难于上青天!   我过去就住在百万庄丑区,和顾准的故居子区就一个马路之隔,我要去看看。16门!     详情 发表于 2013-8-11 23:51
    书女飘     当所有的人都漠然地用沉重的脚踏在坎坷的人生道上,用无助的表情素描面对的悲惨世界,用枯涩的心灵禁闭他人预设的精神囚牢。没有人叩问上苍编导的戏剧太过荒谬,也没有人怒斥制度缺陷带来的种种羁绊,更没有人拆下肋骨当火把,用自己的生命点燃希望之灯,照亮他人,为人指途。       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个人的不幸。这样的时代令人窒息,令人怆然。多年后,人们才不自觉地发现,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人,至少有一人,在用生命写下了对时代的控诉、对文化的拷问、对思想的探源,那就是顾准。我们终于有资本可以歇斯底里地大喊一声:中国有顾准。       《顾准全传》是我在浙江图书馆所借书中印象最深的一部。传记主人公的伟大人格深深吸引了我,在我的心中产生了难以泯灭的印象,顾准的形象时常像一簇火苗,在我的心田燃烧,把我心头沉积多年的荒芜烧灭了,还原为一种生命的底色。       我对于顾准的关注和敬仰,并非始于《顾准全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顾准全传》的出版为学术界开辟出一片蔚蓝色的天空,紧跟学术潮流的学人们竞相对《顾准全传》进行了研究。一时间,《顾准文集》洛阳纸贵,顾准研究成为一门显学,顾准的思想被人们奉为圭臬,顾准的人格成为知识分子标榜的楷模。复旦大学研究思想史的朱学勤先生在其《书斋里的革命》一文中多次谈到顾准及其思想。作为一个青年,顾准那颗永远年轻的心一直招引着我,使我不由自主地拜倒在他的光辉下,同时又迫不及待地想走进他的世界,以使自己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顾准其人其思想,以及那个特定的年代。       就这样,《顾准全传》走进了我的眼帘。作者高建国用流畅的笔调,娓娓叙来,把一个内心丰富,思维活跃的思想家描写得栩栩如生。很难想象即使顾准人物多么丰满,人格多么伟岸,经历多么坎坷离奇,命运多么波澜壮阔,如果没有配以流畅的语言,生动的叙写,真实翔实的材料,以及严密的结构,顾准再伟大,也只能沉沦在故纸堆中,顾准再真实,也只能漂流在历史的小河中,永远得不到重现和闪光。幸而历史有了顾准,有了《顾准全传》,伟大的思想才得以流转和保留,毫无疑问,《顾准全传》是一部文质皆美的著作。       对于著作本身,我不想评论过多,毕竟,传记写得再好,也只不过是一本书的价值。我更想做的,是把顾准介绍给大家,虽然这种介绍可能是很肤浅、很简陋,但作为一个顾准思想的卑微追随者,我有义务尽我一份绵薄之力。       少年顾准恰逢生活在中国历史和自我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年代,多重的转换,使顾准很早卷入社会并投身救亡和革命。一方面,顾准为营救破落的家庭,发奋工作,一方面又在动乱中浸染了民主和自由的气息,有了革命的启蒙。       顾准在成为会计专家后,毅然舍弃了丰厚的收入,脱离了步入上流社会的轨迹,逐渐向革命靠拢。在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时候,依靠社会职业,在革命初期进行了大量有益和积极的工作。       到真正全身心地投入革命后,顾准和大多数革命者一道,经过了生与死的考验,把革命推上了成功的道路。这一时期,顾准还参加了许多实践性的工作,为其后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革命胜利后的初期,是顾准一生中难得平静的时期。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上海的财政工作中去,准备大干一场。但是人们常说:“平静的海面往往孕育着狂风暴雨”。这话一点不假,顾准一生的悲剧,也一点点向他拉开了序幕。       就在他雄心壮志地指点前途时,却莫名其妙地遭到处分,并被派往党校学习。顾准并未灰心丧气,而是在这时期广涉群书,独立思考,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历史观点。并敏锐地看出当时经济工作出现的急躁冒进的端倪。同时,顾准利用鲁迅曾经研究当时妇女问题的题目“娜拉走后怎样?”作为总探索,把它衍生为“革命胜利后怎样?”这一更广阔、更深沉的层次。       党校学习结束以后,顾准在“象牙塔”中研究经济。此时的顾准,摆脱了行政事务,静下心来搞研究工作,写下了大量的经济学术文章,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济理论遗产。       在被错误划为“右派”后,顾准被迫下乡劳动。这时噩梦才刚刚开始,他亲身经历了大跃进带来的恶果。对此,有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顾准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以满怀热情的笔调记录了当时的一幕。后来出版的《商城日记》,堪称是一个时代的记录、一个受难灵魂的实录。       1965年9月份,一顶脱而复戴的“右派”又重新扣在了自己的头上,不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始了。社会的糊涂和不透明,以及后来的一系列家庭变故,使顾准“享受”重创,但他仍然“九死而不悔”,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       时间定格在1969年至1972年,是顾准艰苦的干校生活,在反反复复的劳动后,顾准没有趴下,更没有停止思考。相反,顾准却沉下去,沉下去,一直沉下去。在进行了系统的阅读和思考后,凭借对人类的高度热情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他把笔当作武器,向社会最黑暗处猛抽一刀,写成了发源历史、批判现实的《希腊城邦制度》等数十万字的论著。       当时间走进1972年的秋天时,吝啬的时间老人已经给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倒计时了,顾准的病情也在这时一天天的加重。但他读书用力更勤,并在与其弟的通信交流中闪烁出思想的火花,这就是后来结集出版的《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海明威这样说过:“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围绕顾准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顾准虽然每时每刻都在与苦难和挫折作斗争,但都矢志不移地探索着他的思想,追求他的真理,永不错误地向社会和时代低头。他又极具忧患意识,“娜拉走后怎样?”的课题研究,倾注了他毕生的精力,最后向“教条主义”和“个人权威”发出最猛烈的一拳,以生命浇塑成的思想丰碑矗立在人间。       顾准走了,又有多少个真实的人留下来了呢?这是我读《顾准全传》中思考最多的问题。对于顾准,我以上粗浅的文字实在难以道出其伟大的人性,但他真实的背影却也模糊地印在了我的字里行间,我想传达的也不过是其不低头,不苟同,不认输,不虚伪的真实人性和真实思想;而对于《顾准全传》,我也很难用精当的语言来描述他的好处,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为我们了解顾准,阅读顾准,思考顾准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载体,使顾准的“真实”有了展现的舞台。我想,谁都没有权利要求每个人都能够像顾准一样,拆下肋骨当火把,但我只是建议人们应该真实地活在人世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样也就足够了。(来源: 文澜读书 )                      详情 发表于 2013-8-14 02:08
    阿狸    古希腊语中,“历史”这个词的原意是“看见”“认识”看不见真是,如何认识世界?倘若看见了真实,又该如何认识这块色彩斑驳、渗透着血汗与热血的黄土地?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四人帮”横行不法的年代,顾准写在大墙上的“罪行交代”,偏偏只有一张白纸、两个黑字:“读史”!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作者题记      这本书是我真正用心读过的,750多页的书,从头到尾看了近两个月,中间常常掩卷而叹、泪下沾巾,读完之后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      顾准是我一直很想了解的人物,几年前读王元化先生的文章,他对顾准推崇备至,后来又在很多地方看到这个名字,于是就很想了解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会被人如此缅怀。这是我能找到的关于顾准最权威的传记,作者自述“年幼时,由于父辈的关系,顾准即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想来他家应该与顾准也有些渊源,因此他的写作得到了顾准胞弟陈敏之,顾准老友骆耕漠、林里夫等许多历史亲历者的帮助,他们的回忆和讲述使这本传记材料翔实、客观且动人。      这本书的题目是恰当的,纵观顾准的一生,恰逢中国历史波澜壮阔的变局,他传奇般遭遇、对真理执着无畏的追求,的确当得起这样的评价。他从一个只读过初二的少年、潦倒绸扇商人的儿子,到30年代上海滩声名显赫、生活优越的会计专家和教授,又毅然走上理想主义色彩浓郁的革命道路,解放后又从一个万人瞩目的党内高级干部,沦为“党内第一大右派”。文革中,他身处炼狱,在无尽的黑暗中冷静地重新思考和审视历史的轨迹,成为一个全方位思考现代化进程的杰出思想家,我们不得不像作者一样感慨:顾准的思想遗存和不朽精神,使我们可以骄傲地对着大千世界说:“中国有顾准!”      顾准对真理的追求、对亲情的珍惜和对全人类命运探索的责任感,是他身上最闪光的品质。读人物传记,希望获得的是启发、激励和反思,我想这本书是做到了。读顾准少年时求学的经历,他与业师潘序伦的友情,他从辍学生到自学成才,不到二十岁就成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台柱子,何其令人钦佩!这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汗水和辛酸。顾准于优越的境遇中义无反顾地投身地下党工作,为民族命运奔走,以一介书生之力,在战火纷飞中屡建奇功。而因为他太过耿直、风头太盛,又惨遭构陷,几经折磨,却始终不改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是何其令人景仰!而他与汪璧的伉俪情深,以及最后汪璧自杀的悲剧,他的子女因为他“双料右派”的身份与他断绝关系,致使他死前都没能见到他牵挂的子女,又是何其令人叹惋!      全景式地专线这样一个传奇人物丰富的一生已属不易,更难得的是,作者还详尽地介绍了顾准的思想及其形成和变化的过程,这是一般的学者传记中少见的,也是最难驾驭和描写的,要写思想家,就必须先读懂他的思想,这点上,本书的作者是下了功夫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可能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把搜集到的材料都用上,所以事无巨细,略显冗长,也影响了整体行文的流畅感,但瑕不掩瑜,对于希望了解顾准生平的读者,这本书确实值得再三读之。  详情 发表于 2013-8-30 19:33
    柳也    李慎之曾经放言,中国右派50万,我是右派第一。在他了解了顾准的思想之后才甘居右派第二。在学校读这本书的时候,悲愤难当。然后推荐给同学读。他看了之后告诉我,想起以前小时候争当加入红小兵,现在想想很可笑。  详情 发表于 2013-9-2 19:31
    Marian    读顾准   时间:2006-06-02      顾准的名字,在十年前我还刚上大学时一度十分响亮。不过当时我对他论述的问题没有兴趣,近日才在朋友推荐下通读了《顾准文集》和《顾准全传》。坦率地说,我非常失望。      从其生平来看,顾准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妻离子散的最苦闷时期才开始读史,当时已51岁,而之前他的专业方向一直在财政方面。文集里的存稿,绝大部分都是他生命的最后两三年(1972-1974)里写下来的,在这么短时间内有一些独立思考的见解,已算不易,要把他抬高到“民族思想家”的高度,那是不恰当的。苛刻一点说,他的一些稿件仅是博士论文的水平,细节处可看出他读书时对各种材料的囫囵吞枣[1]。仲维光评价他的论文“应该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价值”,虽然冷酷了一点,但倒比吹捧他的文字更接近于事实。      《顾准全传》更是一本失败的传记。此书750页,51万多字,但实际上我认为1/3的篇幅就已足够了;写这么多字本身就表露出作者“宏大叙事”的野心,而这一野心不幸和他的才能不相称。作者高建国是记者出身,文风深受***新闻学的影响,以至于此书读来类似于中央台新闻联播里对一个模范共/产/党员的报道。他夹杂了过多的文学色彩和主观感情,常常毫无必要地炫耀一些典故词句,顾准在他笔下是一个十足的完人——这不是在写传记,而是毛氏新闻学中最常见的塑造典型的方式,是在塑造神话。这种缺乏自制力的笔法极大地削弱了顾准生平的悲剧性质。      一个优秀的传记作者,其身份应当是与传主平等地对话——包括必要的批评,但高先生却经常情不自禁地过分抬高顾准。潘序伦出于爱才,对顾准的容忍可谓至矣尽矣,但作者似乎认为潘是一个顾准不值得对之报恩的阶级敌人。至于顾准在出任上海财税局长后严厉斥责帮他热饭的下属(P294),更是莫名其妙,这居然也被当作美德。文中也时常有一些极老套的插曲,例如抗拒腐蚀和美女诱惑、以及和苏联专家的对抗——当然,正确的是在中国人顾准一边[2]。      最不能使人的满意的,是作者对顾准一生最大悲剧的肤浅记叙。他把顾准文革中的妻离子散都归结于“那个残酷的年代”,顾准之妻汪璧在后期明显地背弃了他,并要为五个子女公开与父亲断绝关系负主要责任,作者也轻轻地为她开脱,认为这是“冷酷的阶级斗争现实容不得他们啊!”(P583)这种话语是毫无价值的。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有句台词:“我必须埋葬我的兄弟,即使他是国家的叛徒。”相比起来,中国人向来是一个鼓励大义灭亲的民族,却缺乏原罪意识。汪璧和五个孩子固然受累于那个时代,但不可以将自己的罪责都推卸给那个时代——否则,就出现像大多数日本人那样,觉得二战自己也是被逼的,是时代之错、战争之错,就此回避了自己良心的罪责。      顾准曾自称完全可以得三个博士:经济学、历史学、数学(P654),他的传记作者更慷慨,似乎认为他再得六个博士也绰绰有余,称顾准是“多学科的博大精深”,“罕见的天才 ”。在他笔下,任何逆境也不可能对他笔下的英雄造成实质性的阻碍,“正是重叠的苦难和深远的忧患意识,造就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家顾准!”(P448)顾准的著作是“惊世骇俗的”(P573),后来国外很多学者的论点和他“居然完全一致”或“都和顾准十分相似”。褒扬达到这种程度,已经过犹不及,不过作者显然不具备公正地评价顾准价值的能力——看得出来,他并不真正理解顾准的作品,只是想尽可能地证明顾准是正确、伟大的。      前代名作并非不可批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中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作《怎么办?》“在艺术上没有成就,作者在写作上没有才华……所阐述的社会乌托邦也完全是肤浅的。 ”小说的巨大意义“主要是道德上的”。这一点用来引论顾准,也差几近之,如果排除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他的著作就并不显得那么“惊世骇俗”了。他是最早觉醒的人,这是他的价值,也是他的局限。正如我们回顾唐诗史时,承认初唐四杰开创性的功绩,但不必因此而将他们的作品抬高到与李白、杜甫、白居易平齐甚至更高的程度。胡适《尝试集》开白话诗歌之先河,有其历史地位,但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些“诗”简直不忍卒读,毫无文学价值,难怪饱受时人讥评。      仲维光曾评价顾准著作“只有社会政治价值,却无学术思想价值”。顾准之所以在1994年后突然成为万口传诵的名字,其原因还是在于他是那个时代的良心,一个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象征——这样一个人,不可避免是极为痛苦的(“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中国向来缺少这样殉难者的形象。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谈到萧军等人时说:“现在看来,这些作家的一生似乎比他们的作品更有历史意义。”顾准的一生也是如此。      --------------------------------------------------------------------------------------------      [1]《顾准文集》(贵州人民1994.9版)中可以看出,顾准引用的一些西方专名前后不一,这很可能是他读书时随手翻译或不加批评地摘引各种史料,以至造成不统一,如:   P131:Etruria作“伊达拉里亚”;而P283作“埃特鲁利亚”;同一地名,一作“库迈”,一作“库梅”   P159:Scythians翻译作“斯切仃斯”(这一译法想系他自创),下几行又把同一民族作“斯基泰人”   又中东著名古城Sidon及Tyre,P157作西顿、推罗;P163作息敦、泰尔;P164:泰尔、西顿;P193:推罗、西顿;P200:息敦、泰尔,前后极不统一   P256:柏拉图名著Republic翻译为《共和国》,通常译为《理想国》      [2] 《顾准传》(上海文艺2000.1版)P406提到苏联院士涅姆钦诺夫“大概可以称为这中间最傲慢的一个人”,指责他对竺可桢蛮横无礼。但同一章P396 却又说到涅姆钦诺夫为治疗彭加木的癌症,极乐相助,亲自出面帮忙寻到了稀有药物,快速发到顾准手里。而顾准据以为竺可桢“捍卫尊严”的,也是颇可笑的:即强调竺可桢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官位比涅姆钦诺夫高;如果这是事实,那涅姆钦诺夫“大为恼火”,倒也并不奇怪。   此书还喜欢不必要地引用一些典故,不幸有些也引错了,略举如下:   P400:提到北庭古称“八失别里”:按应是“别失八里”。   P404:提到1900年海兰泡惨案中国人死难20万,按当时江东六十四屯中国人最高估计也只有3.8万人,一般认为这一惨案中死难者为5,000人   P554/585:谈到印度贱民“阿丘特”。按印度的贱民阶层现在正式名称是“表列种姓”,其他种姓称之为“达利特”(Dalit),甘地为之改称“哈里真”(神之子),却没有“阿丘特”一说,揣其音,大概是英语Untouched,贱民有时是被称Untouchable,不过汉语还很少以音译来这么翻译的。      http://weizhoushiwang.blogbus.com/logs/2575028.html  详情 发表于 2013-9-2 19:48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2:37 , Processed in 0.540810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