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9| 0
|
洛克菲勒回忆录 |
最新书评 共 6 条
Sam@房
洛克菲勒家族在这本书里面着墨较多的是,老大John D. Rockefeller(约翰洛克菲勒,JDR),老大的儿子作者的爸爸John D. Rockefeller Jr(小约翰洛克菲勒, JDR Jr),小约翰的六个孩子(其中五个儿子),Abby,John D III, Nelson,Laurance,Winthrop和作者本人David。Great minds think alike。虽然这些都是高富帅的人生,但是从教育子女的角度出发,按照大人物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态度,孩子成才的可能性更大。
这本传记让我意识到,历史很多时候是掌握权力的一小批人行为的结果。他们的有些动作深思熟虑,而有些单纯就是恣意妄为,比如书中提到某一个南极科考的探险家为了答谢洛克菲勒,把刚刚发现的某一座山峰的名字用洛克菲勒孙子的名字命名,我觉得是个挺滑稽的马屁。
我的很多感触来自JDR和JDR Jr对孩子们的教育。David回忆中他的父亲JDR Jr是个希望事事井井有条的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先行计划妥当,而且极度反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更改或加入新的活动。我意识到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继承了JDR Jr的这种思维方式。公司内有两种人,一种是结构化的,一种是创造型的,前者按部就班,对大部分事情都采取一种条理化的思维方式,后者发散思维,总是有些新的想法。作为当代最大的公司之一,两种人都需要。而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公司里结构化的人压倒性的更多。
关于你结交的朋友对你孩子的关系
高富帅的童年是在客厅中充满着各种成功人士的时光中度过的,高谈阔论的不是房子和车子,而是地质年代的分类,如何做好福利事业,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对国家和私人最有利,海边的度假别墅应该怎么布置,你到底喜欢古典油画还是抽象艺术。什么样的童年决定未来会有什么样的高度。这些都是潜移默化。我们普通人基本上很难达到这种地步,但是,可以向那个方向去努力,让客厅的话题很有益。
关于慈善事业,JDR曾说,给人带来伤害的最便捷途径就是给钱。
继续关于慈善事业,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座右铭:进一步造福全人类。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一个家族的气魄决定其在世界上能达到的高度。
还是关于慈善事业,JDR Jr鼓励孩子们从小就拿出自己收入的10%来捐给教堂或其他慈善事业。这个有宗教原因。来到美国之后我发现很多基督教教会有关于这个百分比的规定,例如,百分之15的收入要贡献给上帝。洛克菲勒家族的大部分成员都是虔诚的教徒,他们有这样的行为准则有其根基。这种有意识的培养方式让人在成年之后也能尽可能的去做善事。这种慈善的文化是美国非常棒的一面。我很高兴,洛克菲勒这样的巨富之家冲在前面。
详情
Hangov
这是一部独特的家族史,作者戴维?洛克菲勒违背了祖父“洛克菲勒家族的人不出自传”的遗训,写出了历史上第一部,也是惟一的一部洛克菲勒家族的自传。这部家族史跟美国的近代经济史和外交史都有着深刻的勾连。作为美国第一家族的后代,戴维有其他人没有的机会可以接触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最有权势的家族、影响整个欧美政局的政治家、每一届美国总统,参与了很多改变世界格局的重要访问。他在冷战时期造访前苏联,跟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都有过直接而锋利的面对面交流,也是第一批在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后的1973年到访中国的资本家,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跟中国密切接触,并成功开展商务活动的国际金融家。他跟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的交往,跟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深厚友谊,深深地培植了他对中国这片土地的感情。作为哈耶克和熊彼特的学生,并与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同学,他对经济学,对企业经营和政府影响都有着深刻的见地,这些见地也广泛地影响了美国经济的走向和政策制定。他继承了巨大的财富,并且成功地把财富的培育和世界政治格局的走向密切相连,将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他重新定义了企业家的身份,“企业家身份本身代表着一种机会,用于满足人的发明创新、追求权利和赌博的本性……事实上,对成就过程的追求,其本身对于许多人来说就是一个目标,而在那些人眼里,利润只是一种值得付出努力的副产品”,这也许更能解释他在使用和创造财富上做的一切
详情
SleePl
本书我已读到了三分之一, 评论还不到写得时候,但是感想颇多.
最近接触了不少牛B的人,他们虽不能和老油条相比,但是绝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前途无量.
我备受震撼,因此欲将人生问题求助于书中,这也就是我看这本书的目的.
谈谈其成长:
1.天资不高:
我们可以看出,洛克菲勒先生年少时并非聪颖过人,甚至有阅读障碍,性格也较内向. 一直处于家庭的呵护中,缺乏和同龄人交流的经验.
2.显赫的家族助其成功:
处于社会顶层的家族,自然能为他提供一流的教育条件. 他接触的人都是佼佼者,是社会的精英.他少年时的历练比同龄人丰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随家庭四处游历增长了他的见识. 他有烦恼时可以求助于最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 别人不一定看得上他这个人,但肯定看得上他这个名字. 因此,困难于他,如反掌尔.这些广泛的社会接触让他尽情的吸收营养, 他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普通人.
从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洛克菲勒先生的成功,于普通人是不可复制的.
但是也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
1.教育的目的就是"多快好省"的吸收前人的知识.既有自然知识,也有来自社会和人生的知识. 因此要坚持不断的学习,接受教育.博众家之长. 节省了自己拼打的时间,因为很多东西是自己悟不出来的,必须得到智者的指引.而书就是最容易接触到的智者.腹有诗书气自华.内在的美会自然的从外在表现出来,这种人格魅力是一个人成功所必不可少的.
2.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只有丰富的历练,才能真正体会书中真义.才能将道理悟为自己所有,真正指导自己的人生. 丰富的经历能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扩大社交圈,这才能使我们这些普通人拥有和成功人士接触的机会,才能学到身边人所不具有的人生知识,为今后的人生铺下基础.
3.甘于从基础做起. 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今天不做你瞧不起的事情,明天也不会有更高级的等你.洛克菲勒先生拥有显赫的家族和高高的学历,仍然从普通士兵,从普通小职员做起.经历就是财富,人生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 虽然有人为划分的阶段,但最终的成功是看长期积累的多寡.
4.积极主动,敢于求变,敢于挑战!
详情
BookBo
《洛克菲勒回忆录》让我感爱到了真实。
我非常喜欢看作者本人写的自传或者回忆录。
David Rockefeller 从他的回忆录中我看到的是坦诚。
我尤其惊讶于洛克菲勒先生的社交能力。
他几乎认识南美许多的领导人。
他还对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广泛地涉猎,
很少有人能够像他一样这么广泛地参与这么多的领域。
他和周恩来会面的那一段,让我有机会从一个美国银行家的角度来看待
我们的周总理。
在这之前我觉得我了解的总理,或我从别人那了解到的总理的形象都没有
洛克菲勒先生描述得那样真实。
我看后,觉得洛克菲勒先生所描述的总理形象更接近周总理本人。
洛克菲先生客观真实地还原了周总理本人。
这本书使我对资本家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详情
牛粪
弗里德曼去世了。众多的盖棺论定中似乎都忽略了他提出来的一个重要观点: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利润。作为经济学上进一步推理的假设当然没有错,但是作为实践的指南却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就连资本主义的代表洛克菲勒家族都不同意。
以下见于《洛克菲勒回忆录》(中信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94页,作者为老洛克菲勒的孙子、大通银行前掌门人戴维·洛克菲勒:
在过去的50年当中,芝加哥的“经济学学派”由于坚定不移地提倡市场经济,坚决支持货币主义,赢得了不小的名声。这些思想与米尔顿·弗里德曼密切相关——他的观点如今已经成了芝加哥学派的象征,即教条地坚持政府丝毫不得干预市场以及自然的定价机制。弗里德曼还认为,商务活动应当绝对地致力于利润最大化,不应当转移注意力,涉足于属于“社会责任”范畴的外部活动。
虽然弗里德曼后来加入了经济学教学班子,成了奈特教授和瓦伊纳教授的助手,我敢肯定他们一定会拒绝被归类到眼下所指的意义狭隘的“芝加哥学派”。在保持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方面,他们两人都倾向于“市场的无形之手”,而不是政府的干预,但我相信,他们都会反对福利得满关于排除公司社会责任的不屑观点。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4:12 , Processed in 0.239029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