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体II - 黑暗森林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1#
发表于 2012-8-22 17:54:05 | 只看该作者
  1.猜疑链:猜疑总是存在的,猜疑链的长短与行为选择无关。
         猜疑链是确定存在的。在人类中存在的猜疑链,由于人类有语言等互动行为,会尝试沟通以尽可能地消除猜疑,直到这种猜疑的程度降低到最终人与人之间达成某一个可以被接受的共识——猜疑链将不会再影响互动。
         推广到宇宙中交流难度非常大的不同星球文明。猜疑链将会被放大,拉长。一致地共识是相当难达到的,于是双方,或者多方将在彼此无法达到共识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对对方行为的选择。因此这里可以看到猜疑链的内在属性是长短;而猜疑链对互动行为选择的影响的关键,与猜疑链的长短无关。
  B:我是好人
  A:我不知道b是不是好人
  B:我不知道a是不是在想我是不是好人
  A:我不知道b知不知道我在想b是不是好人
  B:…
  
  ====这些猜忌的想法可以有多少层,就代表猜疑链有多长。
  但是a和b最终选择相不相信对方,都不是由于猜疑多少层次来决定的。如果在猜疑链太过长的情况下,简而言之就是无法判断,因此最终ab是否相信,最终做出什么选择,就与猜疑链无关了。
  简而言之就是,猜疑始终存在,不可被消灭,a,b会依赖别的做出是否信任对方的选择,于是这种选择更多的是自己内在意愿。
  
  
      2.黑暗森林:黑暗森林总是存在的,但黑暗森林并非就是邪恶森林。
         (1)如果无法通过判断对方的善、恶来做出选择,双方也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己方的行为的判断选择与什么有关?
         逻辑分析只能保证思维方式的正确性,但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因为宇宙是太多不可知的,参数太少则无法计算,所以,如何做出选择?
         【定义】这里选择简化之后有:善(值0~1;友善行为,客观上单次行为对对方无害);恶(值-1~0;攻击行为,客观上单次行为对对方有害)
         这样我们就可以划出一道-1——0——1的坐标图。  -1代表极端的恶,对方星球被毁灭。(这里尽量回避“文明”这类不太确定的词汇,说不确定,因为比如地球人依然有舰队逃脱,严格说来无法衡量地球文明是否有被毁灭,还是只是暂时挫败,因此就以物理的星球作为尺度标准);1代表极端的善,己方的星球因过度利他被毁灭。中间的从-1------1的数值,则代表混杂程度。
       
        回到问题,在不可知的情况下,自己星球选择那个值,几乎是自己决定的,可以参考的信息很多:内在属性(自己星球的文化),外在条件(对对方信息的模糊判断),历史因素(跟宇宙中其他文明以前的沟通历史),环境因素(对宇宙社会的意识形态上的看法)…… 很多很多。这里根本不用分析。只要明确一点就好——这个数值,在单次行为来说,是由自己星球自己选择的,而如果可依赖资源过小,那么这就成了一种猜测——如果把所有星球的决策判断作为样本来观察,这就是一种扔色子的概率分布。而如果从个体星球的选择来看,就能根据前例统计算出一个具体的善恶值。而这个善恶值,就可以看做是一个星球的内在属性。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选择,超出了理性的范畴,是夹杂了自己星球很多的主观倾向的。具体有多少主观加入无法明确判断,但可以明确的是,善恶值绝非完全理性结果。
       
        
           (2)为什么黑暗森林推不出恶意森林的结果?
            黑暗森林其实就是说宇宙社会学的状态,沟通的难度很大,猜疑链的存在,于是呈现一种彼此看不清的模糊状态。
        模糊状态不代表就会采取恶的行为。因为真实情况下无论是友善态度还是敌对态度,这种交流互动行为都不太可能只是一种行为。这会是多次行为选择的结果。每一次决定的前提条件和相关因素都是变化的。
            博弈论里面已经有过很多次实验,囚徒困境;还有在知道前次结果的情况下互利者会生存;不知道前次结果的情况下,最佳的生存方式【注意】并不是恶意攻击,而是——【以眼还眼,以手还手,以其之道还其自身】。(具体实验我这里就不引用了哈)
         因此就算是宇宙生态完全抽象成博弈论的选择,每次选择都基于理性算取最佳值,最佳值也不会是恶。
  
  3.技术爆炸:技术爆炸作为一种状态属性,只是加强了黑暗森林的模糊性,与个体星球面对他方做出何种选择没有必然联系。
     再次重申:选择善、恶、还是善恶程度(-1----1)的某一个值,在实际情况中,是受到单次行动时诸多客观的以及主观的包括心理的因素的结果,其中有理性有非理性的;在模拟完全理性的环境下,也就是抛开非理性决策来讲,依然受到沟通带来的信息变量和环境变量的制约。
     在《三体》故事中,沟通,也就是地球发出去的信号,基本上是由某个个体的偶然造成的;而地球收到二向箔的攻击,命令也是出自某个星球的头儿;还有地球和三体之间的互相沟通,彼此接触,这期间产生的变量也就太多太多了。单纯地把这些过程都忽视不看,而只是在出发点就选择善/恶值,之后不计沟通带来的变量,在沟通后依然采用最初的善/恶值做出行为——这个,合理?
     
  ===============
  下面开始立论,个人观点看法,宇宙社会学最有可能的形态。
  我认为应该从进化论的视角来看。很简单——将是一场动态的激烈竞争的X交流星球与Y交流星球的混战。分析如下:
  ===============
  4. from Planet Nature【星球的内在属性】:
     每一个星球面对外来星球时,善恶值的选择有多种因素,但是所有星球的某些根本的属性是不变的——
      Planet Nature:
         a.对“自己人”友善
         b.对“陌生人”猜疑
         c.对“敌人”恶意
  
       所以,黑暗森林的难题,其实是,在可视性如此模糊,不确定性相当严重的宇宙森林中,如何辨别自己人/敌人?注意,由于大家都有各种技术和策略,因此大家都可以或真诚或欺骗或伪装;并且,敌我之分也未必一成不变,这是变动的(dynamic position)。
       当双方都认为是此时此刻是“自己人”时,友善行为,结果是此刻的互利共赢。
           当双方的判断依然停留在“陌生人”时,行为就会是既不友善,也不恶意,结果是不断地试探,收集更多的信息,保留和观望状态。
           当双方都判断对方是“敌人”时,则相互攻击。
      ——这是双方态度一致地情况下。
            也有可能,当我是善意的时候,对方是恶意(如地球善意地发出信号,而三体收到的态度却是恶意),那么地球此刻依然善意,三体恶意。三体恶意攻击之后,【第一次交流】,地球判断出对方是恶意,于是地球开始调整对对方的判断,换成恶意。
      ——如此,双方也达成了一致,开始相互攻击。最后的结果是依靠战斗力具体来决定的。
        然后最后地球被毁灭的例子是:地球一开始善意发出信息,后来地球恶意发出三体的坐标位置,而收到的那个什么文明,对所有知道坐标的星球,均是恶意的态度,于是二向箔发出【第一次交流】,三体被灭了;地球被灭了。
      ——看到问题了么?也就是说,其实,攻击仍然是一种带有态度的交流方式,问题出在,技术相差太大,就好像一只螳螂跳过来向你打招呼,你被吓到了,大手一挥,螳螂死了。就是这样。或者说,一个男生跑过去跟女生打招呼,结果采用的方式是哥们儿那样拍别人肩膀,女生被大力拍疼了,转过来煽男生两耳光。嗯。把例子再推极端点:当这个男生向女生跑过来的时候,女生看到一个表情恐怖的男性动物像自己跑过来,尖叫一声落荒而逃。
             问题就在这儿:由于技术的,或者形态的,或者心理的,或者表达方式的等等差异,有的交流止于第一次。这并不能推导出任何结论。这只是一种状态。众多可能有的交流状态的一种。
          《三体2》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a)宇宙的黑暗森林状态是不是会必然导致星球之间的恶意相对&(b)每一个没有被暴露的星球都应该小心地隐藏自己的坐标;
        (a)的问题我之前都驳过了——不必然;恶意相对只是一种选择而已。不同星球之间有多种选择,这些选择共同存在。
      5.真正的问题是: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状态,你只知道是模糊一片的黑暗森林,那么这种情况下,你是交流,还是不交流?对,即,《三体2》的问题就是,那个寻找外星生命的信号,是发出去,还是不发出去?
            故事里,那个信号被那个人一开始发出去,是一个偶然。而人类一直的理念是——发出去,走出地球,走向宇宙,跟外界沟通。
  
           所以每一个星球,不管planet nature是利己多一点,还是利他多一点,有一点是一样的:
      6.【渴望外界对自己的友好往来交流】—— 这是共同的渴望。
  
         因为友好地交流,对自己星球来说 ,永远是利益的。基于这种渴望,衍生出很多战略和更小的选择:是向外界宣扬“我们来交流吧,我是很友好的”;或者“你最好跟我友好交流,不然我打扁你”;或者“你是谁,要不要跟我友好交流”;或者,“我之前被骗了,我再也不跟任何星球往来交流了,一切外来皆为敌”…
  
      7. 选择只有两个:交流/不交流【Planet Nature 2】
      不同星球文明之间也可以只分成两类:对交流持善意态度的/对交流持恶意态度的
      注意:这种分类其实是非常公平的,1/2,也就是一种扔硬币的概率分布——二项分布?
  
  8.所以《三体2》的黑暗森林=恶意森林的假设错在哪里?
     1.逻辑上,有slippery slope的推到错误。就是极端化的无穷推理:一个星球是恶,也并不会推出接下来他的所有交流就是恶的,更不会因为一个恶导致了所有的恶——忽视了临界;短期或许有可能,但不会变成长此以往的推理。就好像说,机器能够代替人工,推出,机器人必将在未来取代人。这种逻辑错误。   2.忽视了另外的可能性:
      大牛把模糊视野的宇宙完全干掉了一种可能性,他说模糊的宇宙社会中,都是持恶意交流态度的,善意的都被灭了。他说,鱼只存在一种鱼,那就是把海水给弄干。他定义的黑暗森林,是人为地强制地忽视了一种可能,就好像大牛在投掷一枚两面都是人头的硬币,然后告诉你黑暗森林就只有恶意交流才能存在。但是其实,面对这个问题,一开始,这枚硬币就拿错了。
  
  9.真实地宇宙社会如果存在会是怎样的?
      (1)我同意猜疑链,宇宙中跨星际的沟通和交流的困难,简而言之,同意黑暗森林。但这里,黑暗森林仅仅指模糊森林状态。
          (2)我同意技术大爆炸,同意星球之间的差异。
         但是,请注意所有星球都有一个共同点:希望别人对自己是友好的善意的交流。
         在此共同渴望下,所有的星球都面临两个平等的选择:对外交流/对外不交流。
        交流/不交流的意思,既包括,面对不定对象发出信息,也包括面对既定对象发出信息。
        剩下的到底是恶意交流还是善意交流,是打还是不打还是什么时候打,那些都是战略战术问题了……
        
        所以,接下来完全可以用进化论的思路进行分析。交流的标记为X,不交流的标记为Y,那么在模糊的变动的宇宙中,差异巨大的星球个体之间,带有X基因的星球和Y基因的星球。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在宇宙的大池子里,在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到底是X基因的星球多,还是Y基因的星球多。
        比如,地球是一颗交流的星球,后来遇到三体之后发现了这种交流的危险,面临危机的时候罗辑想到的办法是什么?制衡!如何制衡依然是用交流,用把三体星球的坐标像更广大宇宙星球发射出去作为威胁。这种策略就是远交近攻。而方式,不是不交流,而是去寻求更多的交流。
        再比如,看上去海里有各种鱼,打仗来打来打去的。那么,打仗的实质是什么?是交流的一种方式。      
        还有,当时地球的坐标也被发布出去时,有人想出一个不被毁灭的安全地避难方式是什么——制造黑洞。把地球变成一个不被任何外界星球文明发现的黑洞。这种方法的实质是什么?——不交流。永不交流!把自己变成Y基因星球。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但凡是活跃的,都是带有X交流基因的星球;但凡是沉默的,都是带有Y不交流基因的星球。 不被发现不代表不存在,they are silent planets.其实,这是平等的二元的。但是难以观测统计。
        但是,研究进化趋势我们可以发现,在这样的宇宙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到底是交流的星球多,还是不交流的星球多?
        显而易见,风头浪尖的都是打仗征战的交流星球。像地球这种技术落后型的,打谁都打不过的,别人扔一块二向箔就被灭了的,没半点技术防御能力的,才会想到把地球变成黑洞避难。所以,真的显而易见,有能力把在宇宙各种维度上蹿下跳的,都是强大的星球,强大的星球,都主动交流。换句话说,这就是宇宙自然选择的倾向——技术强大的,交流的,资源更多,更广。
  
        所以,不妨把交流的星球当成显性基因,不交流的拟作隐形。显性>隐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宇宙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交流和不交流的星球互相之间彼此对抗(conflict)的过程。交流的总是胜过不交流的。因为所有的星球,都渴望别人对自己是友好交流的。但是能不能做到,这个得靠自己的星球的物理属性,技术条件了。太过弱小的星球是无法和大型星球交流的。
  
  10.从演化的角度,真实的宇宙社会更加可能会是怎样的局面?
      从9中已经推导出了,交流的星球X 强于 不交流的星球Y。但是交流,包括打仗,沟通,制衡,贸易,等等等等很多战略性的,也有各种小的选择和具体行为措施。
      那么宇宙社会将如何演变和进化呢?
     It's plain to see, 会诞生各种机制。宇宙的社会条款。契约。宇宙culture。
  
      还记得么,当年我们祖先还生活在丛林中的时候,我们都是对部落内的人友好忠诚抱团,对外邦人猜忌或者恐惧或者敌意,直到后来人类文明发明了很多方式,人类是一个从本性来说渴望交流的种族,所以我们不断尝试沟通交流,在希望别人给自己友好交流的愿望引领下,我们开始发展出各种相应的文化机制出来,比如献贡以示臣服和友好,联姻,从打仗形式到各种外交谈判,各国开始分出外交部,联合国,政府间独立组织,国际条款……
      其实这些都是渴望交流,但彼此又存在差异,各有各的想法,互相必然存在矛盾,但是又在共同的交流意愿下,不希望变成“不交流”,而做出的种种尝试和努力。其主要还是寻求某些情况下达成一个共识。不要一上来就我把你灭了,或者我刚开口就被别人灭了。就算消灭别人也总是要耗自己资源的,这种对彼此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对彼此都没有任何好处的战略是蛮荒的,我想不出它不会被更好的促进交流的方式给代替掉。因为,再说就算是消灭对方星球也是属于一种“交流”。不交流的是不管不闻不问不理睬假装自己不在,这才是Y星球。而对于交流的X星球来说,星球间主观的进化只有一种选择方向——就是更好的更节约资源的交流形式的发明创造和推广展开。
       因此从人类的视角推广到宇宙来看,宇宙文化也必然往:什么跨星际沟通,贸易,宇宙条款,联合大国,小星球抱团等各种方式发展。不同星球之间的差异性,只要是愿意交流的X星球,那么就会走向更多的交流方向,更有效的交流…… 不然那就不交流。
       而至于是善/恶,那都是战术上的区别。
  
  
  11.本来打算简单写点的,结果还是写了好多啊。各种废话见谅啦。我很佩服大牛能写出这样的科幻来,而且我和他有共同的偶像阿西莫夫,反正我绝对写不出来这样的科幻大作,有大牛这样的作家和粉丝群在,中国科幻还真是大大地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由于黑暗森林整个这个假设和推导的硬伤——更别提那个简单得过分的不合常理的面壁者计划了——我对《黑暗森林2》真的喜欢不起来。
  
  12. btw.我更喜欢《三体3》,因为3,不仅大牛小说技术提高了很多,更接近《基地》系列的感觉了,并且,很多地方也对面壁者计划做出了资料性的补充,让其看上去真实性很多了。所以虽然我仍然很痛恨那个结尾,以及非常不喜欢程心这个角色的定位,还有我不认为程心是“爱”和“慈爱”“母爱”的代言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时期触龙和赵太后都懂得道理!!程心太肤浅了!),嗯。总而言之我还是非常推崇《三体3》。有几个角色我非常喜欢。
  
  END
  
  有的地方没写清楚,简单来说总结一下:
  大牛根据猜疑链,推出了黑暗森林=恶意森林的后果。
  但是他忽视了,宇宙资源的【稀缺性】将导致【所有的星球都渴望别人对自己星球友好】----这是所有星球文明的一个共同点。
  但是星球之间的差异性存在,从交流的结果来看,有可能有好的结果,也有可能是不好的,因此具体而言:
  所有星球的可以分为渴望交流的星球和不渴望交流的星球。
  
  不交流的星球,将努力让自己成为黑洞。
  而交流,带来的是资源的融合互惠。
  
  而这两类,渴望交流的星球将占据主导。
  但是,大趋势,将是: 交流>不交流。
  在这种认知前提下,必然,进化的选择压力将会倾向于,向有利于建立更好交流的机制展开。
  
  因此,宇宙将会诞生更多促进良性循环的机制,交流模式。虽然这个过程中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流血和伤亡是必然的。
  但是,在各种交流的尝试中,将有可行的各种有利于交流的星际沟通机制建立起来。如我们目前人类社会现象。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发表于 2012-8-22 17:54:05 | 只看该作者
  相比后半部分密集紧凑的谜团揭晓和情节设置,前半部分显得很平淡,差点没兴趣看完,但是再看到后半部分的时候觉得确实不负期望
  2中除了前期的伏笔,时间大部分过渡到了未来世界,作者可以展开随意的想象,未来世界确实很壮观。不过窃以为三体人锁定了地球科学的发展的情节设定大大地减轻了作者的工作量,毕竟基础科学的突破的想象是更难的。看书的时候有真觉得近一二十年基础科学的发展限于停滞。书中人类加速进化和技术爆炸的提法很认同。
  看到黑暗森林部分时,那个寒颤啊~想法很好,以欧氏几何的方式建立一个完整学说,不过具体推理还是过于跳跃,猜疑链无法打破就必然导致猎杀行为?但是倒真的思考了盲目探寻外星生命的行为是否可取:单方向的发送自己的信息是很不妥的行为。
  另外三体人想与说不分的设置真是寓意深刻啊
  结尾有一点弱,这么简单的要挟手段,总觉得三体人应该有破解方法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
发表于 2012-8-22 17:54:05 | 只看该作者
  《三体》三部曲,对于其中的一切,我是一辈子也道不尽了。
  
  十多年前,高考3+1我选择了物理。因为读了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刘嘉俊的作品《物理班》。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年的新概念作文呢?我从此知道物理是好东西,尽管我的性情和头脑根本不够驾驭理性的物理世界,我还是选择了物理班。并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我的高三是黑暗的,因为我喜欢的物理不喜欢我,这近乎绝望的单恋让我痛苦好久好久,差点迈不过高考的坎。
  
  告别中学时代之后,没有再和物理发生过切实关系。每当听到新闻里有最新的物理突破,会竖起耳朵,看到天涯论坛里有美丽的星空、宇宙图片会久久地凝视,每次选择旅行目的地,必要考虑能否在夜晚看到繁星银河。
  
  十多年后,读了刘慈欣的《三体》,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当初苦苦埋头物理题中的艰辛,今天都得到了回报。因为懂物理,懂得最最基础的物理规律,《三体》的魅力成几何倍数在我心里滋长,这感觉太美好了。
  
  这是体外话,回到《三体》本身,从人物开始讲会简单一点。我最看重的人是章北海。
  他是一个军人,一个有思想有责任的军人。章北海最打动我的就是他清晰的头脑明明知道人类面对三体必败,但是军人的责任不能不负。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忍,是人类尊严的最高体现。人在绝望的时候,最常规的表现就是往地上躺,“反正都这样了,不如就怎样怎样吧。”那些降临派,幸存派,包括面壁者泰勒,雷迪亚兹,希恩斯,无数无数的人,尽管肩负着责任,做着这样那样的努力,本质上都是在往地上躺。认清事态并不难,识时务的人也不少,绝望以后到底怎么办呢?怎么活下去呢?
  
  其实这是小说之外的我们每个人都在面对的问题。动车事件也好,食品安全也好,国家的未来也好,甚至人类的未来,我们对美好世界的信心每天都在经受挑战和侵蚀。我对世界的信心早就被剥蚀到安全线以下了,我没有章北海的责任感,我无事可做,我像大多数人一样,往地上躺而已。当关于章的悬念揭晓,他倾尽一切,只是为了远离地球为人类在太空中保留一颗远离毁灭的种子,我被其中无限的绝望黑暗中,始终不灭的那一星希望之光深深打动了。这一星希望之光,贯穿了章北海两个世纪时空交错的孤军奋斗。
  
  人类世界就是这种连续体一般的存在,善与恶,绝望与希望,爱与恨不断交错,螺旋缠绕着向着时间延展的方向前进。不会有永远的天堂,也不必期望有永恒的地狱。遗憾的是,人类要跃迁到极度的恶实在太容易了,“闻格”以及当下的世界,就是在向极度的恶的那一端飞速下滑的人类历史。也许曾经有过,未来也会有朝着真善美急速攀升的时代。只是很不幸的,我们身处下行时代。不过在光年尺度里,我们这个小小的时代实在算不得什么,作为个人短短的一生就更不值一提了。章北海的形象,为我提供一个在当下如何生活的一个选择:极尽自己的能量,在极度的黑暗中成为一星光的种子,比学习物理要难很多,十几岁的时候能够逆流而上,现在怕什么呢?
  
  “给时光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
发表于 2012-8-22 17:54:05 | 只看该作者
  宇宙社会学批判(一):破解猜疑链
  
  首先说,此批判是critique,不是criticism。是批评基础上探讨背后共同面对的问题,推进认识,不是指摘,不是倒刘。其次,本文很长,特别是证伪猜疑链的部分,比较细致。如果你是一个具有认真精神的科学和三体迷,我相信你会看完。
  
  我的专业背景是社会学,所以评论《三体》自然对宇宙社会学的问题更为关注。我必须要说,宇宙社会学的构想,不管它只是大刘设定的小说背景,还是它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作者对于宇宙文明生态的总体认识,都是不那么合格的“社会学”。首先名字就不合适。社会学是对人群集合而成的那个叫做“社会”的东西的研究,这个东西有其自身的结构,这个结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把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等同于社会关系学,即对一个个单独个体间关系的研究,是不了解社会学的表现。社会不等同于个体的加总。同样,宇宙社会也不等同于全宇宙文明的加总。事实上,所谓的宇宙社会学更近似于“宇宙文明关系学”,它的原型对应着国际关系学。只不过,地球上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被换成了宇宙中各个文明间的关系。
  
  下面我就要进入对这个“宇宙社会学”,或说“宇宙文明关系学”具体内容的批评了。宇宙社会学的构成不复杂,两条公理,两个概念,外加宇宙时空的浩瀚背景。其结论是黑暗森林法则。那么,我先抛出我的总体批评结论:根据它给定的条件,推不出它的结论。请注意,在这里,我没有说其结论的不成立是因为这只是个幻想的框架,而现实是复杂的。我说的是仅仅根据它自身,在逻辑上也不可能推出它的结论。换句话说,我是在抽象和概念的层次上讨论它的问题,并不评价从经验层面对它的非难。下面我就说明我的理由。
  
  我们首先来看看猜疑链。之所以不先讨论公理而是讨论猜疑链,不是为了说明它的重要,恰恰相反,是为了说明它的不重要。不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华而不实”。华,是说它看起来很唬人,也的确很能忽悠人;不实,是说它对于这个“宇宙社会学”推出黑暗森林法则而言完全无用。没有它,在大刘自己已经设定的条件和逻辑里,也能推出黑暗法则。撇开这一点后面谈,我们先单看猜疑链。原文不引述,我把它转换成一种“猜疑游戏”的叙述方式。如看官认为与原意不符,可与我交流。这个猜疑游戏的设定是:
  游戏任务是A与B两个文明判断对方的安全性。初始状态有两个选项,①善意,其效果为安全;②恶意,其效果为不安全。事实上还有第三个选项,就是不确定,属缺省情形。随着猜疑链展开,每层上选项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本质都是需要判断对方的状态和利于己方的选择。游戏初始状态为零信息输入,后面全程维持此一状况,也就是说双方只能通过猜疑游戏本身的进程来导出对对方的判断及应当采取的行动,任何通过附加条件得出的判断都是不被游戏允许的,是和游戏进程相背的反事实结果。
  在书中,罗辑和大史玩,得出结论说猜疑的链条会导致黑暗战争的爆发,就是动手干掉对方(参加二部444页)。我要告诉看官,罗辑把大史忽悠了。好,下面让我们还原这一忽悠是怎么发生的。我们从A的视角来看,B同此理。首先,由于没有更多的信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科学的做法就是给两个选项对半的可能性。即①善概率0.5,②恶概率0.5.   第一轮,A判断【B(善=0.5,恶=0.5)】。粗括号中的内容,有选项,有选项的概率,联合起来,在统计上叫做概率分布。同理,B判断【A(善=0.5,恶=0.5)】。据此概率分布,A和B没有理由认为消灭对方是优先选择。没有完,根据猜疑链,产生了第二轮游戏。A仍需判断,判断什么呢?判断在B眼中,A是如何判断B的。就是:A判断【B判断【A(善=0.5,恶=0.5)】】。注意,处于第一层粗括号中的内容实际就是第一轮B的事情,所以这一轮的概率分布是这样的,A判断【①B认为A善=0.5,②B认为A恶=0.5】。也就是说,前两轮,虽然选项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概率分布是完全一致的。换句话说,换汤不换药。到了这里,其实我们已经破解掉猜疑链了,因为这种嵌套的模式,只要破解了起始位置的逻辑,后面即使到第n层,本质也还是相同的。但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看清这个道理,我们不妨接着看看第三轮(层)的情况:
  A判断【B判断【A判断【B(善=0.5, 恶=0.5)】】】。此一轮,A要做出判断的对象,是一个B的判断。B的这个判断内容又是A的一个判断,而A的这个判断,就是A的第一轮游戏,其概率分布我们知道是(①=0.5,②=0.5),而B的这个判断其实就是B的第二轮游戏,其概率分布也是(①=0.5,②=0.5),所以,最外面一层A的此轮判断的概率分布依然是(①=0.5,②=0.5)!
  看到这里,我想肯定有很多看官被绞住了,觉得有什么东西摘不清。我不知道大刘是有心还是无意。若是有心,那他可就是一个出色的语言魔术师了;若是无意,那说明他自己也掉进了这个陷阱。事实上,被忽悠到的地方不是猜疑链的逻辑问题,而是语言的魔力。它给我们一种问题套问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感觉,好像循环无解。用概率的概念说,就是它给我们一个错觉,好像链条后面的事件和前面的事件之间是非独立事件,前一事件的概率分布是后一事件对其的条件分布。但其实,那只是语言的把戏罢了。它只是在形式上构成了一种嵌套和条件的样子,而并没有实质上的条件限定。最初的两个事件及其分布相互重叠嵌套,好像互为对方的条件分布,但是只要到第三层,也就是A[B[A[B]]]的时候,这个套就自己解开了。因为没有新的条件注入,在这个位置A[B|[A[B]]]已经不是嵌套,而是循环。
  我估计有的童鞋会argue,你说的是一种概率和抽象的情况,但在宇宙文明的现实中,猜疑链的作用就是让你不停地猜疑下去,越猜越深没有办法确定,所以就必须及早动手了。我要反问一句,为什么越猜越深就要动手呢?是因为这种深渊一样的猜疑带给我们未知的恐惧么?仅从游戏本身来说,在第n+1层,两种选项的概率始终各为百分之五十,尽管选项的内容在第四五层上就早已超出人脑的理解阈限。事实上,这种论辩已经违反了我们设定游戏时的前设,就是不能有外部的信息输入。猜没结果就动手依据的是情感、是非理性层面的心理倾向,是宇宙社会学公理(这个另文论证),而不是游戏的设定和规则。大刘说过,要破解此类善恶的道德问题,必得用科学理性的方法(见第一部后记),我就是在沿着这个方法,向大家展示猜疑链的思维魔术本质。魔术的本质不是虚假,而是虚无。它表演出来的内容是真实的,但是带给观众的感受是本来就不存在的事,是为无中生有。
  事实上,猜疑链在我看来,是大刘设定的宇宙社会学中根本不需要的一个东西,但却是它让宇宙社会学有了魔术的魔力和魅力,让人对宇宙社会学推导出的宇宙文明图景深信不疑。通过此文,我破解了它的魔术,下一文,我要说明为什么说它和宇宙社会学的其他内容没有关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
发表于 2012-8-22 17:54:05 | 只看该作者
  昨天看完《三体II》,又上豆瓣来看了评论。众多书评“大湿”们或称赞,或批判,就引起的热议来说,这部书已经算成功了吧。
  书中提出了宇宙社会学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而章北海的这条线,就是为了给这个公理带来更大的说服力,可以说,最后的舰队国际,就是缩小了的黑暗宇宙。
  但是,我不是要谈宇宙社会学公理是否合理,我只想谈谈章北海。
  章北海,有着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人类必败。为了这个信念,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坚定的胜利主义者;为了这个信念,他积极推动恒星际航行的辐射推进型飞船的技术(为了逃亡),甚至不惜杀人。
  常伟思怀疑过章北海的胜利主义信念,因为他看不到章北海信念的基础何在,但是常也仅仅是怀疑。后来的逃亡证实了章北海的失败主义信念。
  但是我要指出,章北海的失败主义信念同样没有基础。
  书里,章北海的失败主义信念从何而来?请看下面:
  “章北海:‘首长,你低估了他们,他们不但预言了大低谷,也预言了第二次启蒙运动和第二次文艺复兴,他们所预言的今天的强盛时代,几乎与现实别无二致,最后,他们也预言了末日之战中人类的彻底失败和灭绝。’”
  章北海所说的“他们”是以他父亲为首的“未来史学派”。这帮人都是“有深刻思想的学者,他们包括科学家,政治家和军事策略家。”
  既然有这么一帮牛B拉哄的人,能够预言未来这么准确,那么这些精英肯定早就行动起来了。如果他们是对人类未来有责任心的人,他们肯定会像ETO组织一样,开展地下活动,秘密为了末日的到来而准备。凭借他们的力量,在末日决战到来前,应该能掌握大量为了逃亡而积累的资源。
  那还要章北海何用?莫非这些精英们都将赌注下在他一个人的身上?那么多的失败主义精英,只剩下这一个独苗了?
  章北海醒来后,抢了一艘飞船,只有一艘而已啊……船上,大概1000人吧?备用的关键配件只有两套,聚变燃料也只有五分之一,就靠了这些来保存人类的火种?
  这不是胡闹么?看似伟大的行为,却像儿戏般可笑。
  何况,这个时候还没到末日之战。
  最后,他死在了“黑暗森林”中。
  在我看来,章北海这个形象的塑造,真的不算成功。这个形象,有骨架,但是缺少了血肉。大刘在这个人物上埋下了伏笔,但是在最后谜底揭晓的时候,却让我觉得不是我之前想的那么一回事。
  章北海,本来还可以干更多的事情,但是,在大刘笔下,从一开始,他就是黑暗森林理论的铺路石。
  这,依然是一部很好的小说。
  继续看《三体:死神永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
发表于 2012-8-22 17:54:05 | 只看该作者
  在看到“面壁计划”拉开帷幕时,我就觉得相见恨晚,怪自己为什么当初没有听朋友的,立刻开始看第二部。作者刘慈欣大气磅礴的视野和瑰丽无比的想象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再一次体会到在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时体会到的感觉。四个“面壁计划”的每一个都设计缜密、想象奇绝,足以撑起一部作品,可前面三个居然只是最后一个的铺垫。在觉得有些浪费的同时,也为作者没有止境的想象力赞叹不已。现如今,能真正把视野放到宇宙,能用逼真的细节描写宇宙战争的作家,除了刘慈欣,不知还能有几人?在第二部中,还明显看到了作者在写作功力的进步。第二部比起第一部,方向更加明确,立意更加高远,甚至为宇宙文明制定了基本公理。有了方向和构架,他稳健地铺陈情节,讲故事的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节奏的把握,悬念的拿捏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在写到人类文明在三体危机下的演变时,他不仅仅从宏观着眼,还从几个普通人的角度、让读者能够更加切身地感受到三体危机带来的影响。作者还在故事中渗透了自己对于世界文明冲突、政治格局的看法,以及对于在与外星文明的接触对人类社会会产生何种影响的思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
发表于 2012-8-22 17:54:05 | 只看该作者
    三体的第一部是断断续续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看完的,不过昨天晚上硬是熬夜看完了第二部的后半本,然后开始胡思乱想睡不着觉。今天自然要来写一写了。
    与第一部相比,第二部发生在遥远未来的故事确实象有的网友所说,好像少了点“地气”。不过作者对于情节的好莱坞式悬疑编排确实非常成功。虽然从封底的那一段偈语中,已经可以大致猜到三体危机解决的方式,不过那么厚的一本书,能把悬念保持到最后十页才解开,说明作者驾驭故事的能力确实是高。
    我有一个坏习惯——从看《本能》的时候开始养成的——就是喜欢去推敲故事里的漏洞,为此经常影响对故事的投入。也许是因为在遥远的未来有太多东西需要作者去凭空幻想的关系,第二部里的漏洞比第一部要多多了。
    第一部里比较明显的漏洞是ETO虚拟的三体网络世界始终能够保持安全。实际上通过国际合作完全可以通过追踪IP地址和服务器地址来控制和监视ETO,施展“无间道”等多种策略。而正常情况下,任何地下组织都不可能愚蠢到从不改变联系方式和接头地点。
    第二部的漏洞则在此基础上又多了很多。一些细节方面看过皱皱眉也就算了,但作者对冬眠制度和核辐射(也包括电磁辐射)安全的欠考虑就显得不太应该,因为这两点内容在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在冬眠制度方面,作者显然缺少必要的交待:谁可以冬眠?谁有权唤醒冬眠者?这两个问题不交待清楚,人物就变成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了——是不是只要得了不治之症就可以冬眠?大低谷时期岂不是人人都要求冬眠?冬眠人数如何控制?对冬眠权利的争夺迟早要引发战争。
    在核辐射安全方面,如果成书在福岛核危机以后,作者也许会更多地考虑下——即使核聚变是可控的,核能发动机是可控的,但是核弹爆炸形成的放射污染好像实在想不出可控的方法。另外,在电磁辐射供电成为主要供电方式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长期高强度辐射下人体的健康问题,作者也没有给出答案。
    实际上,在科幻小说里,这些问题如果作者多作些设想和铺垫的话是可以解决的。如果作者考虑出修订版的话,希望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书中作者还有大量对未来世界细节的设想是合理的、有趣的,使本书的趣味性大大提升了。能不能成为当代的儒勒凡尔纳,则需要时间去证明了。
    我觉得本书最大的缺陷还是在于黑暗森林理论的理论基础不牢固,其中又以“猜疑链”理论站不住脚最为明显。
    一、猜疑链与囚徒困境
    虽然作者没有明示,但相信很多像我一样的读者会认为“猜疑链”理论脱胎于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但囚徒困境模型本身有很多前提,例如博弈者面临相同或相似的指控、博弈者应是具有相当智力水平的利己主义者、博弈者只有“出卖”或者“不出卖”两个选择、博弈者在博弈过程中不能私下交流等。而作者大胆地把博弈论中“经济人”的抽象概念指代到无限复杂的“社会人”,只能说明作者对这个领域还没有足够深入的研究和领悟:
    1、开火不是第一选择
    在森林中的猎手,在发现风吹草动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必然是观察,而不是开火。为什么必然会先观察呢?因为不清楚对方的实力之前不能先暴露自己的位置。如果对方的实力强于自己怎么办?如果自己手里只有弓箭而对方是火枪,一击不中之后怎么办?如果观察之后发现对方的实力与自己差不多,或者弱于自己,那么猜疑链还勉强可以继续,但此时已经在观察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猜疑,猜疑链的纳什均衡已经被打破。
    书中,未知的先进文明草率地摧毁一颗恒星(甚至还没在那上面观察到生命迹象)完全是不理性的做法——这万一是更先进的文明放下的诱饵怎么办?(三体文明可以识别出信号来源于太阳,而如此先进的未知文明却无法识别出信号来源,这是本书的又一个漏洞。)
    在囚徒困境模型中,是假设博弈者面临相同程度的指控的。而如果A是死罪,B只是轻罪,博弈的结果就会变化:A会顾忌于B的反噬而踯躅于是否出卖B。
    2、交流才是第一选择
    社会学是一门交流的科学。如果按照黑暗森林理论,宇宙间的文明没有交流而只有弱肉强食,宇宙社会学就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交流不但可以打破猜疑链的纳什均衡,引发猜疑链的转向,也完全可以打断猜疑链。即使没有语言文字上的交流,相互观察也是一种交流;即使没有双向的交流,单向的观察也是一种交流。开火的技术难度要远大于观察,一个拥有向对方开火能力的文明会观察不到对方?
    书中,三体文明守株待兔地首先观察到了人类文明的存在,发现其无法对自己构成致命威胁,所以就没有出现猜疑链理论的结果——先发制人地多发射一些水滴消灭人类。
    在囚徒困境模型中,是假设博弈者不能私下交流的。而如果A发现B后台很硬,得罪了B出去肯定没好日子过,博弈的结果就会变化:A会顾忌于B的报复而踯躅于是否出卖B。
    二、黑暗森林理论的其他规则
    书中宇宙社会学的两大公理和技术爆炸理论的内容我都可以接受,但是其地位都不是绝对的:
    1、生存确实是第一需要,但生存危机不是常态。书中,未知的先进文明收到一幅恒星位置图,就能得出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威胁的结论?
    2、宇宙资源确实是有限的,但还没有紧张到你死我活的程度。有三问:消灭一颗恒星是增加资源还是消耗资源的行为?被消灭文明的劳动力资源可不可以再生?地球资源也是有限的,战争是不是常态?
    3、技术爆炸是潜在威胁,但是可以防止的。这是作者自己说的,技术爆炸是可以通过一定手段锁死的。
    三、本书主线与黑暗森林理论间的悖论
    本书的主线就是人类文明与三体文明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根本没有按照黑暗森林理论来发展。
    1、没有猜疑链。对于象三体文明这样面临生存危机而且(当时还)不会掩饰的文明,他们直接就作出了“取代”人类文明的决定,并告知人类(虽然在一开始并不是全人类)——这时猜疑链根本就没有开始。
    2、没有你死我活。三体文明的“取代”不等同于消灭,至少他们自己还没有完全想好,因为他们知道除了所谓的黑暗森林理论之外,人类根本无法对他们产生现实的威胁。
    3、关于星舰地球。星舰地球上发生的事看似证明了黑暗森林理论,但当时严酷的资源稀缺程度,博弈者之间对于交流的排斥,都是猜疑链生效的必要条件,并无普适性。
    4、善与恶。或者叫其他名字也可以——性格、行为倾向,都可以。当三体文明得知了人类文明的掩饰能力之后,由于恐惧、厌恶而引起了猜疑,但遗憾的是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得出要消灭人类的结论。可见人性的善与恶才是宇宙社会学的关键。
    说了这么多坏话,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脸红中~~)。因为黑暗森林理论只是本书的外壳,从内核看,本书证明了人性才是宇宙社会学的关键。而且作为一个故事,三体第二部有着宏大的叙事结构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任何科幻小说,技术和理论都只是外在的躯壳,一些有趣的设想也只是为故事的娱乐性服务的,而内在的关于人性的思考(包括外星人也是有人性的,科幻小说很难脱离这一假设前提)才是核心。在这一点上,作者做得十分成功!但硬要套上毫无人性的黑暗森林理论,确实是一大遗憾。
    瑕不掩瑜,强力推荐本书!期待看第三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
发表于 2012-8-22 17:54:05 | 只看该作者
  专业评论不会,随便说几句。
  再专业的分析也抵不过阅读的快感,好不好喜不喜欢自己的感觉最重要。三体2给了我这种快感,所以很满意。
  科幻小说读得不多,外国的尤其少,大概还是叙事方式情感表达的不习惯,所以对俺这种科幻文盲来说,大刘学了谁向谁致敬了不如谁谁都木有意义,因为不认识那谁谁嘛。
  三体1的时候还觉得有些平淡,三体2则磅礴瑰丽看的十分满足。
  1和2的人物和情节有连续性,其实看完2的时候我都觉得三体此时结束也是很好的结果。当然大刘又写了三体3(3才看了十几页没看出道道略过不提)。
  智子锁死了基础物理,在1里曾经让汪淼和丁仪绝望,2里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于是只有在智谋上想招的人类开始了面壁计划。
  面壁者和破壁者,真是天生的冤家对头。
  泰勒和雷迪亚兹的计划描述的比较详细,但直到破壁的时候才露出原貌,同时看的我只能=口=
  哦哦哦这样也行啊!这种招数也想得出来啊!!太震撼了好吗!!
  但是,他们注定是悲剧,因为,主不在乎= =
  希恩斯的计划略过= =
  然后是罗辑。我还蛮喜欢他的,虽然有点玩世不恭,但不是很夸张的那种毕竟是个博士,而且关键时刻十分冷静= =虽然对面壁者这角色十分不喜欢,也努力去干了,并且也只有他成功了。对他的那个老婆,完全不知道说啥好,这完全就是一个宅男YY出来的产物吧(大刘你是宅男吗?)纯真美丽的小白兔OTZ
  当然对于推进情节方面她还是合格的,如果不拿他老婆孩子要挟,罗辑不肯好好干活的。除了这个也没啥了= =
  还有三个喜欢的人物是大史章北海和丁仪,一本书里如果没有一个看得入眼的人就太苦逼了,还好三体2不是。
  章北海简直是大山一样的男人形象,有担当有决断,为了辐射飞船可以用陨石子弹杀人,为了星舰地球的未来可以除掉另外四艘舰,当然他心软了一下,于是……55555555(这一丝心软和最后的留言倒让他更真实了)
  关于他的情节对我最催泪的是15个小时的睡眠之后,章北海打算面对舰上众人的怒火,结果却看到一个接一个的敬礼,东方延绪一声“前辈”,LN就泪奔了5555 两个世纪的坚持和努力,化作泪珠儿滚落……(你好滚了XDDD)
  至于丁仪,多可爱啊,第一部半死不活,第二部拽兮兮,他的远见救了两艘太空战舰,最后挥着手大喊“傻孩子们,快跑啊!”的时候,内牛满面啊555555555555555555
  大史啊,看到他就觉得可靠,放心,仿佛没他不能解决的事。
  对罗辑从冬眠中醒来后的美丽时代觉得很假,果然不久就崩溃了,两相对比,震撼效果加倍。
  三体2总体来说俺是十分喜欢的,结构啊内涵啊先不谈(其实也不会谈= =),但掩卷之后莫名有一种差一口气的感觉,原因不明,暂且搁置。
  废话完毕遁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
发表于 2012-8-22 17:54:05 | 只看该作者
  《三体2》这书可以评的地方实在是多。
  
  宇宙社会学寓意的是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个实在是一种落后的社会学观点。即使放到宇宙这一平台上,也不能掩饰其粗陋。
  
  但我最在意的是未来人类世界的盲目乐观情绪。这个实在太富有讽刺意味,没有根基的表面壮大没有蒙到敌人,却忽悠了自己。两百年核心技术的原地踏步完全被应用层面的创新遮蔽,明明没有金刚钻却意气风发地拦上了瓷器活。直到真正接触到强者,一触即溃。。。
  
  这样的场景实在是给人以熟悉的感觉。曾几何时,三菱地产收购了洛克菲勒中心,索尼印象在好莱坞叱咤风云,人家喊两声珍珠港事件又来了,日本商人就真觉得自己完成了祖辈未尽的事业。。。直到泡沫破灭,才发现当初的收购,完全是钻进了老美设置的一个又一个金融陷阱中,结果或无力自拔,或自伤三千。。。。
  
  又使人联想到某崛起中的大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一门心思只搞来钱快的项目,甚至不惜东拼西凑,乃至公然翻译一下别人的成果,买个人家的产品磨去LOGO,就当自己的了,却还以为真上天下海无所不能了;借着泡沫鼓大的钱袋子全世界得瑟,以为到哪儿都是爷,内里懂行的却纷纷得往“日渐衰落”的大洋彼岸外逃。。。。。。
  
  一颗小小的“水滴”探测器,就可以像点鞭炮一样瞬间摧毁人类花200年组建起来的星际舰队,是对表面强盛内里原始这种状态会导致结果最直观的描述。
  
  没有基础研究,就不会有真正的进步,这个道理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一样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
发表于 2012-8-22 17:54:05 | 只看该作者
  看科幻的时候,我总有一种“看你还怎么编”的想法,当然,这种想法总能让我把书看完。
  
  《三体》名声在外了,看完后,说不上很激动,“就那么回事吧”。
  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思,捧起了《三体II 黑暗森林》。
  
  前半部,特别是面壁人和咒语部分,不知所以,几次有扔书的冲动。
  
  从下部开始,峰回路转,硬科幻的味道上来了:人类的未来科技的描述。很多细节让我很“满足”,小的地方例如:到处都是屏幕;全透明的舰队墙壁;无线供电等。
  
  宏伟的是星际舰队,大起大落的是那颗水滴,和分分钟消灭地球舰队。不说那个队形实在是作者的做作,但用一滴“水滴”消灭整个舰队的创意,和背后暗示的那种科技的悬殊,这里是一彩。
  
  然后是伟达的宇宙社会学揭秘,第二彩;
  
  然后是罗辑伟达的面壁人计划,第三彩;
  
  结尾收尾过快,但恰到好处,因为还有《III》。
  
  最后叨咕一句:老航天怎么了,干吗把老航天说成那样……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8 09:52 , Processed in 0.1652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