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体II - 黑暗森林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1#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 只看该作者
  庄颜明显是个过于完美的人,是作者的梦中情人吗?不过,大史有一句话说她明显有些不完美之处,虽然我没看出来。
  这部小说我先看了些剧透,再跳着跳着看,只看了有罗辑和其他面壁者的部分,感觉并不影响阅读。结构有些松散,或者是为了表现在危机下的人类的不幸,每个人的努力都很失败?
  罗辑的帝王生活很yy。还是来说大史吧,这个男人是不是太强了啊?能力出众,多次救了主角,好像有他在,除了三体人,没什么可怕的,一切他都能搞定。有点小毛病(粗野了一点,作者在打压他吗,但这样更增加他的男子气概)但品质优良,几近完美啊。什么魔鬼啊,他是神啊!?
  本书的角色有一点脸谱化,听说过一个理论,角色就是作者的人格分裂和欲望诉求(!?)。大史的存在是作者对科技的反扑吗?这样的人还是最可靠啊。
  ps.看了第一部开头就觉得他像某个电视剧里的公安局长,很想他得白血病死啊,至少不会英雄不死那么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2#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 只看该作者
  大刘是个冷战作家,宏观技术描述和群族、星际简单二元对抗,部分的苏联怀旧情结(这个倒无伤大雅)都透出些许的冷战思维,或难听一些,有些意识形态(用这个词我总觉得忽悠人:)的背景辐射or say叙事尾迹。
  
  追求和沉浸于宏大瑰丽的技术想像,但往往牺牲了(可能是不自觉的软肋)故事的情节张力,从而有童话、神话色彩。不是人物塑造缺乏血肉,是人类作为群体描述时反应往往单一化----统一口径和整体化处理多元复杂系统,这还是冷战烙印。譬如有些YY意味的面壁者计划,譬如危机到来时人类往往群体的反对逃亡什么的,对多元的人类系统简化处理了。以人性黑暗的谷底视角来揣测和脸谱化集体的心理和声音,固然有人性的深度,但也大大减少了一个宏大叙事应有的多元并行线程(譬如危机到来时的各种极端方案讨论和尝试,星舰技术稍有些规模就该派出探索舰队而不是囤积在家门口挖坑备战)。即大刘不在乎群体的杂乱声音or更多难以驾驭的个体节点影响,他拿起奥卡姆剃刀,剃光了繁复精微的情节筋脉,只留下必须的人物(很有超人意味,哈)和技术骨架,这样,大刘的小说就像太空堡垒、变形金刚了:宏大奇伟、骨节峥嵘、意象深刻但机动灵活性有限。
  
  再说机动灵活性即情节主线,大刘热衷于黑暗理性(举例说希特勒的生存空间理论本身是很理智的,但有悖温和懦弱的人道伦理),这点本无可非议,而且很有人性深度,可缺憾依然如上所述,屏蔽了人际之间的细节互动---这个可以增加故事张力,可以码很多字,大刘看似不屑:洒家一剑封喉,懒得诸多口水,哈哈。喜看技术硬核如我辈者就看得目瞪口呆、手不释卷,重视情节、人文色彩的读者就觉得主角这么好命真是比较扯淡,嘿嘿
  
  三体人害怕罗基是源于恐怖想像,罗基也因此孤注一掷的试了试了通过太阳这个扩音喇叭喊了声“SOS”(或说“此地人傻、妞多、速来”),结果竟然不幸言中,嘿嘿,也是诸多可能中的人择结果了(譬如100万猎手中至少一个能及时试枪的低概率押注)。 话说回来,大刘以生存倾轧的丛林法则破解了费米悖论,确实BH异常,不知是否原创,此处待考,呵呵
  
  下一部猜想:第三方的仲裁者(或说放冷枪的家伙)出现? 没准辛辛苦苦的400年远征只不过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吞噬者?)。或者地球上真正的主人老鼠家族站出来传授技术捍卫家园,或者地球该打点行装烧烤下屁股出发去流浪吧,嗬嗬 ~ 变局的导火索可以从逃亡的两个星舰呼救or返航说起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3#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 只看该作者
      看《三体》几乎耽误了我的事,因为太好看了,以至于我看得忘了时间。
     两部《三体》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它基本符合我心目中的通俗小说的各项标准,除了没有应该要有的情色部分。
    
     但是还是有几点不得不说。
    
     《三体》是一本政治小说。那些兴致勃勃、大段大段的运动描写还有五六十年代的那些嘴脸的表露,让人可以看到现代这批中国作家深受意识形态的毒害之苦。大刘也不例外,他深陷于社会表达的泥潭,试图用自己笔墨勾勒出一副社会大字报,以为自己的题材所用。但是他没有意识到的是自己犹如飞蛾扑火,已经落入了思维困局的圈套。
     无休止的政治运动和太空舰队相结合的情节设置可以说是中国特色,也可以说是不伦不类,但更是桎梏于意识形态的固步自封。
     大刘请你不要再写文化大革命了!它即不能为你的小说增加社会使命感,也不能拯救中国科幻。
    
     《三体》是YY小说。一滴“水珠”就把人类舰队的三千多艘太空战舰全都消灭!大刘,请你离开娘子关电厂,出来见见世面吧。
    
     《三体》很硬,它是披着科幻外衣的技术手册。它首先把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读者排除在外了(像我这种在边缘徘徊的也不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几乎是跳过大段大段的技术描写向前进的。可悲的是,我发现省略这些篇幅众多的描写后依然可以不难理解作者在说些什么,那么这些科幻元素是否只是作者的炫技,亦或是作者为自己划定写作身份的条形标签。如果那样的话大刘这样中国当代社会不多的会讲故事的作家往往会作茧自缚,拘泥于科幻这种顾影自怜的形式主义中不能自拔(不要理会科幻编辑和爱好者倡导的拯救科幻的鬼话)
    
     话说回来,《三体》是最近为数不多的能让我沉迷其中的小说了。
    
     大刘加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4#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 只看该作者
    因为有人评论说三体舰队的轨迹很明显,是暴露目标的一个重大特征,所以三体舰队也不应该受地球暴露的威胁:它们已经暴露了,还怕你再暴露一回?对这个说话,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就雪地理论来说,利用太阳增幅发射的信号应该比主动观察发现雪地里三体舰队的痕迹要强无数倍吧。也就是说三体舰队的航行轨迹被其他文明发现的机率会非常非常小,地球也是在知道三体星的确切位置并知道他们派出了舰队的基础上才在必经的星云里发现三体舰队的轨迹的。也就是说三体人还是会非常怕地球人利用太阳发射坐标信息的。
     但反过来说,三体人也不应该轻易被地球人所威胁的,既然地球人都能发展出宇宙舰队社会,三体人大不了毁灭了地球后再奔向遥远的未知宇宙,起码可以灭了地球人后再利用地球资源好好发展几年吧(按最近恒星系里有高度发达文明,并且这个文明会攻击三体和太阳系来算,而且攻击武器以光速到达,起码也超过4光年,因为三体就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了。它离地球4光年)。所以就算三体和地球谈判,三体也是强势方,他完全可以再发展ETO组织,并利用ETO和地球谈判的。
     另外,按照黑暗森林理论,我认为任何一个高度文明,都很难主动攻击已暴露文明的,因为你一攻击暴露文明,就可能暴露自己的攻击方式,攻击线路,说不定会把自己坐标暴露给更高层次文明,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文明是不是最发达的文明,就算沙漠中沙子理论成立,你文明发动攻击,暴露了攻击线路,也有可能会被更高层次文明结合坐标暴露时间和坐标毁灭时间推算出攻击文明所在位置,位置就会暴露了。更有甚者,碰到野蛮一点的,直接发射方向炮,无差别毁灭,也会很惨,根据以上,所有高度发展文明即使已经知道其他文明位置,除非迫不得已,会很难发动对其他文明的攻击的。因为你攻击别人,就会暴露自己。
     所以,地球会很惨,它处于绝对弱势方,未来不乐观,三体人最多不会灭绝人类,但也不会放开质子屏障,因为无论如何,都会是地球先死,三体未知。
     期待三体3,黑暗舰队的回归。根据黑暗森林理论,只有没有确定坐标的文明才是最强大的,也是最有可能的攻击方。也就是宇宙金字塔的顶。它们可能有个外号:蝗虫,所有蝗虫不一定是最发达的,但最发达的文明一定是蝗虫文明。再一次期待三体3--黑暗蝗虫。 至于为什么叫蝗虫,大家自己联想吧。黑暗森林里的猎人在森林里干嘛?他们是猎人。当然要猎杀别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5#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 只看该作者
  “一旦失去了比较的标准,那么我们什么都不是……”
  
  
  
         就像欣赏一部影片,你知道,好的作品是不能断续着看的。而那全新的非凡历程所带给你的强烈震撼亦是无可替代、仅此一回的。说这些无非是为了表达我对过于急躁地看完《三体二》的深深悔意——我本应该在一个昏暗的午后,找一个拥有空调的静谧之所,寻一把舒适的扶手椅,将一切闲杂事物统统放下,哦对了,再加上一杯花茶——融合了如此完美的时间块的阅读历程必将更为绝妙——可惜,我只是在一边担心末考进度一边惦念着课程设计的极不稳定的心理状况下,在没有空调只有蚊子的自习室里将此书匆匆翻过……
  
         但这并未妨碍大刘一手营造的那个三体图景给我带来的震撼——这种冲击如此之强,令人一时感慨万千,却又不知该如何表述——好比一阵大风袭来,瞬间荡起杨花无数,但你能抓住的却寥寥无几。
  
  ——说的都是五周前的事了。
  
         其实对于这部作品说什么都或多或少显得有些拧巴。但就算是废话,憋到肚子里弄不好也会憋出毛病,不如痛快吐出——      
  
  
  
  左边的:每个人都应该经历或渴望经历一次孤旅
  
         有些命题是不证自明的,我们称之为公理,它是因,从一开始就限定住了一切。
  
         有种假说——并非公理——宇宙是有限而无界的,像皮球一般。朝一个方向走,你找不到终点,却能抵达起点。
  
         正如思想。
  
         好把你开始轻蔑地望着我觉得我装深沉玩哑谜像个耍小聪明的老不死的。
  
         那么我把图景缩小一下。
  
         咱们来探讨一下Sci-Fi。
  
         我不愿把它的中文对照意思写出来,因为这两个意思在字面上确实存在着不可原谅的差异。此外,在我们的当代文化里,尤其抵制“Fi”对应的那个方块字,这或多或少是对传统的摒弃。
  
         我是一名大学生,或许稳妥起见,我还应该加上“普通”二字——这样更利于像个观察者一般冷静地判断事物。当然,鉴于阅历方面的缺陷,对很多事物,我还不能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当然事实上这种事几乎没人能做到。但至少我已经有了数年的自主意识以及如断点续传般的零星思考(我始终觉得长时间持续思考是不可取的,那对健康是种摧残),我可以确定一件事:如果从地心到旅行者一号拉一条直线,再以此为半径作个球,目前的人类在这个前所未有的辽阔区域内还不能有所作为,但却已经拥有了一项特权——思维的灵动。它存在于每个人的意识深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开启它,这东西听上去很浪漫,却是个异常生猛的有机体,你若与它保持着理性的距离,则不会失去什么;若非如此,则结局会很悲惨——当然,这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看。作为当事人的你,则会有种或奇妙或惊艳或感动或震惊或达观甚至超脱的体验,不一而足,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是一次孤旅,而且单程。
  
         可你绝不后悔。
  
  
  
  
  
  右边的:理性的座右铭
  
         “规律是守恒的,它与你我无关,宇宙诞生之初它即存在,且随着时间之矢直抵终点……”
  
         使人类生存下去的最强大动力是什么?不,不是本能,也不是什么求生欲,那是让人活下去的动力,生存不是活着,生存必须发展。
  
         而发展离不开理性。
  
         没人能做到绝对理性,除了机器。
  
         这是个悖论。
  
         还有另一个悖论:什么叫绝对理性?它本身即是它的盾,亦是它的矛。
  
         这是个机关。好比你困于地牢,有两扇门能引你走向光明,你推开一扇,另一扇立即崩塌。你不知该选那扇。
  
         好吧,你说,这是道撞运气的二选一题,至少比四选一强。你鼓足勇气朝一扇门走去。
  
         我们假定你没那么倒楣,你猜对了。但接下来你郁闷了,你发现你来到了一间相同的房间,又是两扇门,又是二选一,不,总的算来,已经四选一了,你鼓足勇气,又做了一次选择。
  
         很好,你又选对了。
  
         很不幸,你又一次来到这样的房间。
  
         你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地面临相同的困境。
  
         你是在迈向光明呢,还是在原地踏步?
  
         这两个答案都是无法证伪亦已无法证实的命题。
  
         这个悖论的核心就在于选择的冷酷法则,事件的记录只能由选择者自身完成,而一旦选择失败,记录也将随之丢失。所以,每一个选择者的记录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条趋向光明的渐近线。
  
         你说这纯属无稽之谈。
  
         我只好说这不是玩文字游戏。
  
         你从大尺度上略微审视一下文明的发展史,忽略细节。你会发现,历史中处处是这样的悖论。
  
         理性的座右铭?别开玩笑了。
  
         那只是句咒语。
  
  
  
  
  
  前边的:情感不是量子振颤
  
         《黑暗森林》提到一个假设:大脑是全息的。
  
         你如果不能理解其背后的含义,那么你一定听说过“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句话。
  
         大脑全息即使这个概念的微观终极版——那几乎说明大脑是一台不折不扣的量子计算机。
  
         很早以前我们就把大脑跟宇宙并列为最深奥的研究领域。
  
         从某种意义上讲,的确如此。
  
         以前人们以为大脑的特定物理区域对应于特定的功能——生理、或者心理。而现在大脑的另一种运作机制出现了。
  
         而要搞清这种运作机制,很可能要借助量子力学的理论支持。
  
         到那时,许多现在困扰我们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比如情感的产生。
  
         当然,从我自己来说是不希望这一天的到来的。事实证明,现实总是超出想象的残酷——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而尘埃必将落定,这个过程不容质疑的。
  
         而且,从某些层面说,这个秘密的发现也没什么不好。
  
     无论如何,发展量子力学并没有什么已知的不妥。
  
   可……尽管我是个唯物论者,但那种一点也不浪漫的感觉并不好。
  
    “……到那时,全脑复制也将成为可能。”
  
  
  
  
  
  后边的:拓扑
  
         拓扑的概念很时尚。但掩不住它自身的光芒。
  
         它很特别,所以可以自成一体。我像一个偶然见到一块天然钻石的孩子一般捧着它,却不该如何去打磨它,甚至连这个念头也没有。
  
         简单的东西经过拓扑,可以变得复杂。
  
         “有关本质的规律总是简洁的。”
  
         兴许我们的世界正式通过这种简单的拓扑形成。
  
         包括思想。
  
         威尔金森各向异性探测器发回的数据部分表明宇宙的拓扑结构——在高维空间上的折叠。
  
         半个世纪前的显微技术已经揭示了大脑的细胞结构——巨量神经元的链接集合——异常庞大,却不复杂。
  
         我有个直觉,很早以前就有了,正如前文所引——正确的东西,往往是简洁的——就像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一样,上小学时我读到的头五篇Sci-Fi中就出现了这个方程,而我一眼就记住了,天知道是什么原因,或许真是因为那从内而外的简洁——而这个方程背后的理论,我至今也不明白,而且很可能这辈子都明白不了。
  
         突然想起之前友人问起:你现在口味有何转变?
  
         我答,依然如初。
  
         我说的是真心话。
  
  
  
  
  
  上边的:失败主义
  
         每个人都排斥失败主义,因为每个失败主义者都是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与乌托邦是近义词。
  
         所以,《黑暗森林》与《1984》是近义词。
  
         假设那样的背景存在,合乎逻辑的,将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结局——那是谁都不愿看到的,那将的的确确如书名一般——想想那个被诅咒的50光年外的星系吧,啪,干净利落,如风卷残烛。
  
         一点也不浪漫。
  
         但现实如此。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指责失败主义者,但并非任何一个人都有这个资格——活在假象中的人,尤其没有。
  
         人类是有欲望的,这种欲望指向何方,只有时间本身知道了。
  
         但这世上有一群人的欲望是明确的,他们的欲望是这个时代的推力,那就是——求知欲。
  
         古语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
  
         从尝试着钻木取火的那位长毛原始人开始,到像魔术师般让原子排列出任意形状的那位大胡子工程师,他们一直都是这个种族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但却也是最容易被孤立的群体——原因很明显。
  
         我们这个种族的最大特点就是盲目崇拜强势,并且乐此不疲。
  
    愈愚昧的地方愈是如此。
  
  
  
  
  
  下边的:存在即是合理
  
            空间里存在着比你想像的还要高的维度;
  
    热寂也已经被证明是种幼稚的想法;
  
     而时间也似乎不是沿着一条直线前进;
  
     那我们究竟身居怎样的一个世界?
  
     有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
  
     马克思告诉我们:运动是物质的表现形式。
  
     这个世界表象的东西太多,规律被切碎、研磨、搅拌、混合辅料,然后以物化的形式涂抹在这个世界的表面——你如何再把它们还原出来?
  
     我们需要一个复杂程度可以与之抗衡的东西来处理这个问题。
  
     那就是思维。
  
     思维并不可靠,因为它变数太多,而且没有界限——没有谁能真正驾驽得了它。
  
     可我们事实上并不需要它俯首帖耳,我们有时需要的恰恰是它的狂放不羁,无规无矩。
  
     所以,趁着还有这个可能,让它飞起来吧。
  
     这并不唯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6#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 只看该作者
  黑暗森林我看了十分之一了,比较失望,人物对话太刻版,都是属于四五十岁的老年人对话和老年人的世界观、生活观。科幻内核方面前十分之一还没有发现多少让我震撼的东西。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7#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 只看该作者
  作为桃花口中“有电子版也不看”的科幻迷,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是那么“铁杆”。而且这两年在科幻阅读的数量上也确实急剧减少,国内科幻除了论坛上偶尔看到的几篇,几乎都不读了。所以我下面关于《黑暗森林》的评论,你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外行人”的意见。而且最大的问题在于,我根本没看过三体系列的第一部,因此我只能谈一谈从这第二部中所能获得的经验,至于人物或者情节与第一部有什么关联,我既不关心,也不打算去研究。
  我以前说过,我本来是打算写点评论的,但是后来又放弃了。至于现在又重新提笔,主要是我所看到的绝大部分评论,与我个人的体验差距太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倒有兴趣发出一点不一样的声音。
  下面按照我的一贯作风,什么“中国科幻圈现状及未来”之类的废话套话统统略过,直接切入主题。
  
  总体来说,个人认为《黑暗森林》是一部较为平庸的通俗小说,我的这一结论首先源于读完整部作品之后最强烈的整体印象:松散的结构、平淡的冲突以及形象塑造上的力不从心。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去向其他人复述这个故事,但对我来说它主要由三块组成,章北海的故事、前两个面壁者的故事,还有就是罗辑的故事。填充在这三块之间的,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一些零碎的、意义不大的、与主题无关的事件,还有一类是“硬”的东西,比如“理论”阐发等一些技术性内容。
  “硬”的东西我不做评价,因为说实话我根本看不懂,我不了解量子力学,其中的很多术语我一无所知,甚至分辨不出哪些是“真”的而哪些是作者杜撰的。而“硬”给读者带来的快乐,仅仅是“硬”本身,它与“叙事”的关联极小,因此这部分可以看做是作者已经取得的局部的成功,留给爱挑硬伤的读者去评价。因为我不懂,所以总体上我觉得硬的部分写得不错,幻得很厉害。
  
  如果说当人们知道恐怖大王将在400年后从天而降开始,“命运的齿轮开始运转”,那么作为整篇小说最重要的三个版块,它们之间并没有真的像“命运机器”中的齿轮一样精密地咬合在一起,并且形成错综复杂的关联以及不可忽视的任意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这种关联的缺失,无论是在逻辑、经验还是形而上的层面(比如说某种“宿命感”),都极为严重。它们就像漂移了亿万年之久的大陆一样,或许从边缘看来,它们曾经是一个整体,但在相对地已经彼此独立了。
  甚至我现在回忆起来,我都不是太清楚章北海这个人物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我觉得他的故事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乐趣,他的言行也没有让我获得什么启发或者陷入深思。他在小说的开头仅仅是一个令人不快的、极端偏执的自大狂,而在小说的后面,他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韬光养晦了几百年的叛徒,并且企图做一个延续人类文明的英雄。他身上的故事完全笼罩着我无法理解、毫无逻辑的癫狂气息。
  至于前两个面壁者,因为毕竟他们有一个“全世界没有人猜得到”的计划,因此坦率地说他们的故事确实要比发疯的章先生更为吸引我。不过到后来我发现,他们两个只不过提供了一个“硬”的平台,一堆术语和一些我不了解的物理假设。虽然其中一个留下了一个在后来被揭开的“悬念”,但事实上这个悬念完全丧失了吊人胃口的作用,因为根本没有人知道。
  而主人公罗辑的故事则更加让人感到可悲。我可以极为肯定地说,如果这部小说改编成剧本,这个主角一定会被大改特改,因为在故事里,他几乎什么事情都没做(尤其是在休眠之前)。如果他不干点什么的话,或者换句话说,在他身上发生点什么,又如何在电影中去表现他呢?
  当然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三块内容缺少精致的关联,人物之间没有深刻的影响,更缺少在情节上的重要互动(三个面壁者之间有一些,但完全不够),所以当我现在回忆这部小说,我觉得它就是一个由少量不相干的积木搭建起来的图形,而且这些积木之间缺少力学的相互作用,这使得小说的整体感大打折扣,400年的时间,本该是一个“宏大”(据说这是刘的特色)、复杂但又极为精致的系统,人们的命运紧密相连,主角们之间充满了具有张力的冲突,同时又平衡着每个人的行为,并且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但事实是,这部作品给我的印象只是在“宏大”的400年历史跨度中讲了几个互不相干的小故事。在这里,人与历史,人与危机的关系并不如预想的那样紧张激烈,人物也不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充满了“能动的力量”。或许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过分突出了一种不切实际的英雄人物对于历史的操纵,但这部作品中,英雄却被扼杀了,在历史的碾压下变成一个微不足道的幻觉,他们的行为既盲目又充满了可悲的无力感,所有的“关键性举措”都带着缺少理性和逻辑感的偶然——比如章的叛逃,比如罗的“咒语”。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来讨论作家的历史观的(我们可以写一个最后人类灭亡的悲观主义小说),而是说,面对小说所预设的世界危机,作家显得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帮助他笔下的人物对抗它,换言之,这部小说的叙事能力是有很大欠缺的。
  实际上从结构来看,除了“松散”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极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小说完全不平衡。距离世界末日还有400年的时候,那些在今后看来必然错误百出的种种设想和活动,占据了小说的大半部分;而当危机真正到来,或者说“前兆”(外星探测器)到来的时候,无知的地球人却陷在令人难以置信的乐观情绪当中,几乎无事可做。我可以讲一个十分荒诞的故事来作类比:2300年前,伟大的希腊告诉北美密西西比流域的土著说:过2300年来灭掉你,土著很慌张。然而两千三百年之后,一个叫做“美利坚”的土著国家极有自信地认为,他们根本不害怕希腊发动战争。尽管美利坚土著们“不害怕”,但你认为他们会不害怕到《黑暗森林》中人类那种狂妄自大的程度么?即使我能够容忍这样一个令人感到极为荒唐的假设,但不能因为“人类”无事可做,作家就无事可写。就我的看法,这不是一个创作上的失误,而是一个创作上的错误。
  所以这种结构上的不平衡,以及所导致的小说情节发展速度,和叙事节奏的变化,给我的感觉是极为荒谬的。以最一般的思路来说,灾难的前期可能是故事的重点,中间过程是平缓的并带有一些次要的小高潮,而危机最终降临的阶段是毫无疑问地剧情的高潮,结果人们过得很幸福,没有故事发生。相对于前大半部分极为详细的叙事,我想小说这种结构上的失衡,以及节奏感上的紊乱,是一个极为重大的败笔。
  
  如前所说,小说欠缺整体感,主要是故事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这种联系当然可以是人物在经验上的联系,也可以是情节的“偶然性”所导致的相互影响(形而上的关联性,通俗文艺作品中较为少见,姑且可以不谈),但不管怎么说,“错综复杂”总是通俗小说引人入胜的基本手法。从这个角度,这部小说给我带来的第二个总体上的感觉,就是缺少冲突。
  不客气地说,小说的大部分内容都如同记叙文一样平淡。首先是绝大部分情节的发展都在我的预期之内,坦率地说除了章的叛逃令我大吃一惊之外,其余内容几乎没有让我感到意外的。其次大部分本该有着激烈对抗的人物之间,却几乎没有发生任何事情。当然由于整体结构的松散,我现在可以马后炮地知道,那些看上去并没有激烈对抗的人物之间是不可能发生戏剧冲突的。
  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面壁者与破壁者之间的对抗,我想任何一个读者都会在破壁计划初现时感到兴奋的,但是这里居然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故事,说实话这太出人意料了。除此之外,逃跑主义者与那些坚持抵抗政策的群体之间,肯定存在着极大的分歧和矛盾,甚至可以认为历史的进程将受到影响,但他们之间的对抗也几乎没有提及。当然也包括失败主义者与其他群体的冲突。另外,由于我没看过第一部,所以我不知道什么“幸存派”“降临派”外星“伪军”的鬼组织是怎么个来由,不过很自然地,当他们第一次在本部小说中出现的时候,我觉得怎么说也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一些什么,结果除了弄出几个破壁人,什么都没有。
  当然必须要承认和尊重作家的创作自由,他将小说的基本情节构思成现在的模样,一定有他的理由,但我认为我提及的,是作者已经涉及到的与“危机-拯救”的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它并不是我作为“另外一个作家”所假想的“可行的写作框架”,而是作为一个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小说情节发展的极为合理的期待。但这个期待终究不止一次地落空。另一方面,我提到的这些最显著的不同力量间的对抗,本身也是作者野心勃勃的写作计划中的一部分,但是他最终可能感到力不从心,而放弃了(这一点我会在后面加以说明)。
  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小说在戏剧冲突上非常平淡,它是一个“很容易转述”的故事,而且就我个人的体验,显然也很难激起我再读一遍的欲望。
  
  关于人物形象,当然这是刘长久以来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作家目前没有掌握刻画人物的技巧,尽管他有一个关于“科幻形象”的理论(比如《球形闪电》中的球形闪电),但在具体的“人类形象”上,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基本都是扁平的,缺乏个性,没有特色。坦率地说,塑造人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彻底的脸谱化,然而即使这点,作家在这部作品中也没有做到。就我个人的看法,史强是我唯一认为基本算是具有“形象”的一个人物。丁仪前几次的出场吸引了我,但是其后很块他也变成了一块饼干。
  人物干瘪,故事平淡,我想如果小说有一个详细的目录标注地球人应对外星人侵略的最后方案与最终结局,我想我会直接跳过前面的部分去读的。
  结构松散、故事平淡,以及人物干瘪,这是从整体上我对这部小说留下的三个印象。
  
  除去整体的印象,从相对细致一些的角度,这部小说还有一个我觉得非常严重的缺陷:作家力图展示“世界全貌”的野心大大超过了他的叙事能力与想象力。
  可以打一个比方,我们可以发现,武侠小说当中极少提到这些侠客们都是靠什么活的,从哪里拿工资。这几乎已经成为武侠小说的惯例,高手们永远可以支付得起他们庞大而奢侈的开销,但是你不必理会他们如何实现这一点(听说现在有一部网络武侠小说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并且颇具好评)。同样的道理,《黑暗森林》事实上完全可以摆脱复杂而极为痛苦的对于“世界全貌”的想象,直接去讲英雄们如何抗击外星人就可以了。但是作者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似乎并不打算这么做,从小说开头不久三个老头的表现,到所谓“大低谷”之后的人类幸福生活的详细描写,作家一直在尽力地使那个面临400年后的末日危机的地球生动起来,不仅仅要讲述高高在上的政治家和科学精英的苦闷,还要展现社会一般人群的生活。
  然而后果却是,我就个人的看法,所有对“人民生活”的描述都严重地缺少艺术真实,而三个老头的无聊对话则是一次失败且极为拙劣的“以小见大”的尝试。想一想在今天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情况下,我们的世界已经极为脆弱和不平衡,政治与经济的秩序随时都会因为极为细微的因素而发生重大变化(尽管很多人幻想着“制度”那强有力的稳定性,但事实远非如此),根本不可想象400年后末日审判即将到来的时候,人类将以何样的组织形式继续生存下去。一般来说,最简单的方案无非像《人类之子》那样,拍成战争片。
  你可以不要去描绘“世界全貌”(这里当然指的是如同刘那样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去描绘,而不是用表现主义,荒诞主义、黑色幽默或者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去处理),但你描绘出来就注定是失败的,因为你的构想肯定与我们的现实经验非常接近,而这一切经验都不能令人信服地预测末日审判前的人类生活。而“大低谷”之后的幸福生活和人类的乐观情绪,则直接让我感到作者一种穷途末路式的无奈,这种对未来的设想充满了最后一滴想象力用尽之后的空洞和浮华,我觉得还不如很多科幻电影里那种“高科技下的破破烂烂”更令我舒服些。从苏美尔文明至今的几千年人类历史来看,“人性”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如果我们真的可以获得一种“幸福美满”,那么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之外,唯一可以确信无疑的是,必定存在着今天所无法想象的在文化(这里包括政治学说、法律、道德、习俗)上的精致与复杂。我想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科幻小说,这对作家的挑战是不可能完成的。唯一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力图使未来看得很真实。想一想《第五元素》里的未来世界,我想我们能得到的唯一感受是赏心悦目的“有趣”,而不是震撼人心的“真实”。
  
  小说的很多细节,甚至包括它基本的“设定”方面,我都觉得它并不打算将自己表现得完全心智成熟,虽然它看上去很严肃。也就是说,或许这部小说更加倾向于青少年读者。
  比如那个“宇宙社会学”。如果以对待一个“理论”的态度,从现有的理论资源来看,这个设想可能并不是那么的天才。比如它很容易就让人联想起霍布斯对前社会契约时期的所谓“自然状态”的设想,在霍布斯的笔下,自然状态基本就等同于战争状态,奉行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并且他认为,政治单位的永恒目的在于“安全”。而“宇宙社会学”当中的反社会特征(优先消灭对方,而不是共同而有节制地发展),在阿隆关于国际社会秩序的理论中也早有提及,他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国家诉诸于自身武力带有显著的合法与合理性。
  但另一方面,“宇宙社会学”的设想在其名称中就体现了一种悖论:既然是一种宇宙各文明(或者说达到某个阶段之后的高级文明)都能有所认识“社会学”理论,那么,这一理论要被多少文明理解、支持且实践之后才能形成一个“共识”?并且还要注意到,它的应用范围是“宇宙”。因此,一个必然的结论是,宇宙非常拥挤(如果宇宙非常空旷,那么就形成不了文明普遍认同的“共识”,因为大家都有充裕的生存空间),导致这种理论的实践一定是频繁的。那么强弱文明间的吞并导致的后果就是,剩下一个最强的,随时消灭那些新出现的弱小文明。我想就地球文明这种对于宇宙还完全不知所谓的文明,早已在罗发送“咒语”之前就被消灭了。而宇宙将最终变成一个由单一文明构成的利维坦。我想在这样的“宇宙观”下,人类根本是不足为道的,就像草履虫的生活对于人类根本不足为到道一样。因此,带来的悖论就是:这种作为假设前提的宇宙观,直接消解了建立于这一假设之上的人类抗争的意义。而反抗这种意义的消解,只能否定这个“宇宙社会学”本身——我猜也许在第三部当中,地球草履虫会用“爱”去感化宇宙高等文明的。
  
  除此之外,作为小说情节展开的重要预设,所谓面壁人计划在心智上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感。我以前对此作出过评价,那就是如果把这几个人换成高中生的话,会更加符合日本动漫的传统。
  而所谓“主要角色冬眠”的想法更是带有一种幼稚的恶趣味,我想这是对于想象力殆尽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因为故事总要写下去,得想个办法把主人公弄到几百年以后去。可是非要把人弄到几百年以后吗?说实话,我没想到这一点,当我看到面壁者和破壁者展开对决的时候,我误以为故事的情节将是这样发展下去的:面壁者和破壁者各自寻找拯救人类的方案和自己的继任者……然而延续情节的关键居然不是作家的想象力,而是一台电冰箱。
  “思想钢印”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庆幸的是在作者“展现世界全貌”的野心勃勃计划里并没有对其展开法理及伦理学上的深入探讨,而且这样一个足以改变整个人类的玩意儿在跑了一个龙套后就不知所终了。
  至于罗辑“咒语”的功效,则完全不再考虑小说已有的语境和风格了,直接走向了《银河系漫游指南》——在最初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想象三体人是一种“人”,至少它们还部分地遵守者我们所能理解的物理定律,而当“咒语”发挥功效的时候,我们发现三体人跟我们一样都是草履虫,而“真正的外星人”都是超越神的存在。并且让我感到疑惑的是,地球人和三体人之所以还存在着,或许是因为我们都是神的私生子,不久之后,宙斯就会降临,呵斥他不听话的两个儿子。
  这种缺乏深思熟虑的构思让我时不时觉得,这应该是一部日本动漫,这样可能会让我改变自己的预期,从而有一种更加切合实际的阅读态度。同时,我想,我曾经一度十分好奇的、在三体系列第一部中对文革的描写,可能只是一个与故事本身毫无关联的噱头了。
  
  当然必须再次强调一下,我认为我们应当充分尊重作家的创作自由,或许有些理解仅仅是我个人的偏见,或者是一些不切实际的过分的要求,因此细节上的一些观点可能只能代表我个人在情感上好恶,而不应当在价值上进行评价。但是从抛开细节,从整体来说,这部小说是有明显缺陷的,它的框架,结构,叙事密度的分配,整体感以及情节的流动感,都需要重大的调整。
  以我的理解,这部小说无非是在这两个层面展开:人类如何在技术上应对末日,以及人类在生存危机中呈现出何等的生存状态。我想,显而易见,第二个层面的表现,在这部小说中是完全失败的,我想这只能归咎于作家在满足自己对于宏大叙事的偏好之前没有充分估计好它的难度,而且如果不刻意地做一些所谓“过度阐释”,我个人认为也很难从现有的文本中升华出太多形而上的“意义”,因为承载意义的形式就不够充分。而对于第一个层面的表现,我觉得最令人遗憾的是戏剧性不够。
  
  总结一下。终于到总结了,作为著名的狗嘴不吐象牙的行为艺术家的我,大家知道我的习惯和很多人是相反的,大部分人热爱在长篇大论的赞赏之后讲两句“但是”,而我则是在长篇大论的拍砖之后才可怜兮兮的“但是”一两句。
  正如我多次所说,我觉得刘是一个极为卓越的“科幻家”,他对于“科幻”这部分的构思丝毫不逊、甚至时常大大超越SFW译文版上的那些传说中的“外国科幻精品”,但是他是一个很平庸的“小说家”。顺便说一下,还有一个与刘完全相反的人,韩松,我认为他是一个很优秀的“小说家”,但却是一个极为失败的“科幻家”,所以把他归为一个现代主义的甚至有些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家就行了,他后期的一些作品我完全不认为是科幻小说。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可以极为明显的感受到,这部《黑暗森林》,从局部看来,在某些篇幅之内是比较精彩的,如果你挑出万把字或者数万字,你会发现在这个较短的篇幅内,它是“一篇很像样的小说”,但是随着篇幅的增加,整体性就越来越差,而且情节的复杂程度也很低,基本上“一件事情”会很平滑的发生并且结束,中间很少出现特殊的事件去打破它的正常进度,或者让它与“其他事情”发生关联。因此,我觉得刘对长篇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如果他的小说篇幅控制在中长篇或者中篇,我相信会令人满意许多。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8#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 只看该作者
  挺对不起大刘的,现在还没有买实体书,只下载了pdf看
  所以花了两天看得断断续续,反而有更多时间思考
  
  罗辑的面壁计划反而是最好猜测的,看到发射“咒语”时,读者不会真的以为是神秘主义吧?根据主角做事永远有道理原则,再加上书里强调了多次的黑暗森林理论,很容易就能联想到是引入外力救援。只是没想到是惨烈的两败俱伤的救援
  不过...三体人弄出那么大的动静,简直就像是在森林里两个猎人打起来了,不怕别人发现么...
  
  按照宇宙社会学公理推论出的“黑暗森林”理论,揭示的是一种不稳定状态。也许再往后发展,优胜劣汰后剩下实力均衡的各个文明,相互制约、博弈,能够给宇宙带来和平吧
  ——说到底,我对于书最后的:爱可以为黑暗森林带来光明一说表示怀疑。
  看看国际社会吧,只有永远的利益交易。
  
  至于前两个人的面壁计划,都很出乎我的意料
  用某人的话说,展示了大刘的粗旷美
  想象一下所有行星坠入太阳的场景吧~~难以言表的壮丽
  第三个人的钢印...实在莫名其妙...既然是极致失败主义,主也不在乎逃亡的人类,何必还要破啊?..
  
  现在最期待下一部的内容是关于“星舰国际”的囧
  不过发现大刘有100分的创意,只能提供90分的写作能力,实在可惜...
  书里想要告诉读者的太多,显得有些混乱了
  大刘最喜欢用两个人的对话形式来揭穿真相,这一招用的过于频繁
  不足以恰当的烘托气氛了
  
  然而,大刘就是大刘~~期待“地球往事”也能被某组织拿来当作名字以表示对大刘的敬意~(就像阿西莫夫一样)
  会不会是激进环保组织?“地球往事”的名字很有这个感觉..
  
  看完全书后,试着在脑海中想象一个生机勃勃充满了各种外星文明的宇宙...发现自己办不到。
  我睁眼就只能看到这间小房子,自己床铺周围的一圈
  我的宇宙只有这么大
  对我来说,4.2光年外怀有歹意的外星人还不如早上卖早餐的大妈重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9#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 只看该作者
  两天,压抑着两天,读完了黑暗森林
  
  大刘一贯的节奏一如既往,对“黑暗森林”的概念让我有些悲观
  
  宇宙社会学俨然是人类社会学的变种,越向下挖掘就越能发现本性的黑暗
  
  
  
  三体危急的两百年后,这个过渡有些有趣,人类发展的也十分有趣,人类舰队的发展仿佛就是为了后面覆灭而准备的,本以为大刘会把战争描写成浴血抗争的样子,结果却象多米诺骨牌般的结束。有点失望?还是应该为大刘巧妙构思拍案?
  
  智子,象一只猫,残忍的戏弄着它的猎物,给它以逃生的机遇,却又牢牢的把控着一切可能。这也可以说成是大刘的慈悲,毕竟人类不承认自己的一无是处。也可能是为了后面壮观场面吧,只为了那两艘逃亡的战舰?
  
  面壁者,能掌控一切的智子,科技发达的三体人,在对面壁者上,仿佛缺少应有的思考,起码是对罗辑来说。兵者,诡也。高度发达的文明也会轻敌失策?仁者见仁吧,我只是觉得每个人都是面壁者。以致于最后众人把罗辑象上帝般的膜拜让我感觉有点好笑
  
  完美的化解危机,让我产生一种草草结束的错觉,可能那只是开始,下一部的开始。
  
  逃亡的人们将会何去何从呢?
  
  下一部是世界大同史诗?
  
  相信有“黑暗森林”的说法,后面将不在平静,或许,地球往事就是在倒叙这段峥嵘岁月也说不定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0#
发表于 2012-8-22 17:54:28 | 只看该作者
  
  读科幻,就是给自己一个闲暇时间,从日常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来仰望星空,来探索宇宙、历史和人类。
  
  
  也理解了yac之前说的,看到结尾的一段,都怀疑不是刘慈欣写的。
  这么冷静严酷的人,怎么还会给结尾添上一缕亮色呢?
  
  只能说刘慈欣太自大了,太慈悲了。
  自以为自己的书就揭示了宇宙的真理,
  担心赤裸裸的真理会让fans悲观绝望,
  于是在最后试图用爱的阳光照亮一些黑暗森林。
  
  其实任何合上书的人,都会跳出来的。
  即便故事就在黑暗的宇宙文明图景那里煞尾,
  读者们也会自主的构建一个保护自己心灵的防护罩,
  不让希望之光被无尽的黑暗吞噬。
  
  我的防护罩是这样的:
  “他人即是地狱”,这句话不是什么新发明,
  google一下以后,发现引用的也不准确。
  “他人即是地狱”是萨特讲人和人的控制和反控制的关系。
  而刘要说的,
  实际是17世纪霍布斯提的在“自然状态”下“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这也许就是这个故事的思想本源。
  但其后,就有洛克和卢梭提出各自关于“自然状态”下的假设。
  也许在宇宙尺度上,我们正处于这样的“自然状态”。
  
  不过费米悖论依然存在,
  黑暗森林是对费米悖论的一种解释,但可能还有其他很多解释。
  
  
  纵观四位面壁者的战略,罗辑的是经过层层剥笋,渐露核心的。
  但最富想象力的,我还是首推第二位面壁者雷迪亚兹的战略。
  从意图上来讲,他和罗辑的没有区别,
  都是通过同归于尽的威胁来换回和平,就像保障了几十年世界和平的核威胁一样。
  而技术上看,一颗颗处于黄道面上的行星,依次坠入太阳,
  坠落后太阳喷射出如同松开的发条一样的螺旋物质流,
  那将是多么壮美的一幕啊。
  
  
  应该说,刘慈欣是非常富有想象力的科幻作家,而且关注的都是宏大的题目:
  比如聚焦“想”和“说”的分别,创造出“面壁者计划”,
  看到“我们怎么知道您是不是在工作”时,真是让人会心一笑,又无奈摇头。
  再如在几百年的尺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预测,
  对危机来临时,各大国之间政治较量的描绘,看得出作者深谙此道。
  科幻作家真是个“大杂家”,
  不仅对科学、政治、军事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就连章北海对失败主义的四种表现那段论述,也是像模像样,
  还有罗辑与梦中情人的约会,简直就是《美丽心灵》再现。
  
  
  期待《三体3》。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8 04:30 , Processed in 0.07208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