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体I - 地球往事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1#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我感觉三体的想象力依然不错,有很多闪光点,但是文学性和故事方面似乎有点退步,当然还是推荐看的。而且与国外那种比较厚重的科幻相比,三体有些语言听起来有点幼稚,不像天渊那样,非常科幻又不觉得幼稚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2#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大刘很自然就想到 科幻世界,我曾经是科幻世界的忠实读者,可是看了这么多年的科幻世界,倦了,大刘,何夕,韩松,燕垒生等等,年年都是他们,虽然很喜欢他们,但是多了也就视疲劳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3#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三个质量相同或相近的物体,会在引力作用下进行着无规律、永不重复的复杂运动。《三体》那本书里,半人马座的三颗星,就是“三体运动”中的“三体”,三颗恒星的光和热蕴育了一种智慧生命。
  只是,太阳有3颗,是件麻烦事儿——有时太热,有时又太冷。那里的人把太阳正常的时期叫恒纪元,其他都是乱纪元。乱纪元时候,休眠;恒纪元的时候,才能繁衍生息,文明才能发展。经常地,当预言师拿出一份万年历,认为一段长期的恒纪元即将开始时,居民刚刚结束休眠,乱纪元却忽然出现,文明毁灭于大火或冰冻中。前191次被毁灭的文明都试图找到一份准确的万年历,直到第192次被毁灭的文明时,人们才终于明白了三体问题不可解,他们确定了自己的新目标:飞向宇宙,寻找新家园。之后,他们接到了一份来自地球的信息:“我的文明已无力解决自己的问题,需要你们的力量来介入”。
  大刘这本《三体》,写的是3个太阳底下艰难生存的外星人吗?我觉得不是——那些外星人,其实从未出现在这本小说中,他们只是发了些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信息到地球上。
  然后,作者就写了生活在外星人阴影下的人类。
  第一个与外星人进行通讯的人——女工程师叶文洁,妹妹和父亲都死于文革,母亲疯了,自己总算因为机缘进了大山里的一个秘密军事基地,保了条性命,却可能一辈子走不出那座大山,只能作为那里政治地位很低的技术人员。于是,她给外星人发送信息,请求拯救。
  亿万富翁伊文思,信奉“物种共产主义”,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物种,生来平等”用自己的钱,筹建了迎接三体人到来的地球人“三体舰队”。
  三体人未到,只有一小束携带讯息的电波传来,地球上已经有了“三体叛军”,而且,整个三体叛军分为了3派。
  “降临派”,对人类本性已彻底绝望,期待着文明的降临,他们说,“我们不知道外星文明是什么样子,但知道人类”。
  “拯救派”,对三体文明抱着宗教似的向往与崇拜。
  “幸存派”,希望现在为三体侵略者服务,自己的子孙就能幸存下来。
  仅仅是人类的悲哀吗?不全是。
  读大刘,从《带上你的眼睛》始,经《地火》、《流浪地球》到《三体》,悲剧从一个人、一个群体,到全人类,而这一次,甚至有了更深的悲哀——关于文明。
  恶劣的生存条件,铸就了三体文明的冷静与麻木,如书中所言,“恐惧、悲伤、幸福、美感等等,都是三体文明所极力避免和消除的,因为它们会导致个体和社会在精神上的脆弱,不利于在这个世界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而对地球,他们准备躲在暗处,“使他们的社会在绝望和恐惧之中堕落、崩溃。”
  确实,三体人几乎成功了,除了大刘安排在文章里的一个角色——大史。
  与那些精英分子不同,大史是个粗俗、没读过几年书、吃爆肚、喝啤酒的警察,却往往靠着本能发现很多事情——外星人的信息说,“你们是虫子”,精英们都沮丧了,直到大史告诉那些精英们:虫子从来就没有真正被战胜过。
  在那些时刻,大史这类粗人,俨然是文明的希望。
  忽然想起,有人写家乡的老农,不会什么诗文,看着自己的庄稼,却能说出最打动人心的赞美话。那背后,是被遗忘许久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去考虑生命意义这种抽象的东西,只是踏踏实实活着,不管有没有外星人躲在暗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4#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评论刘慈欣的《三体》是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可以选择的角度太多。反复思量过后挑了这个角度,在我看来,写一部好的科幻小说,或者一部适合评论家们的科幻小说都不是难事,但是当作家的心思并不是用在这些上面,而是捎带着完成了这两件事的时候,就并不是那么容易了。很容易看出,刘慈欣在《三体》中表现出来的野心很大,不仅是试图将自己的作品序列进行系统化整理和某种程度上的超越,更重要的是试图给出一些达到“科幻”这个语词内涵之中的尝试。这些尝试的可贵之处勇气可嘉,以至于《三体》作为一部小说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不足以稍稍削弱这种尝试中闪耀着的光芒。
  
  作为一部小说的《三体》,并不是一部足够好的作品。这种镜框式的叙事结构在这部小说中,镜框反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对于叶文洁经历的插叙事实上并不适合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这便是其结构上最大的败笔。此外,刘慈欣作品一贯疲弱无力的人物塑造,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改善。与《球状闪电》类似,刘慈欣在《三体》中选择的叙事人是汪淼,而这个叙事人仅仅提供了一双眼睛——一个视点,在叙事中的作用并不比一个RPG游戏的主角更重要,这个视角无疑是精心选择的,因为刘慈欣的本意,从来都不是要塑造人物,因为他的科幻构思太过宏大,留给人物的地方本来就不多。然而这个视角事实上也存在问题,部分章节,尤其是插叙章节,明显可以看出视角转换的不流畅。在另一方面,小说中采用的文本拼贴的写作方式,运用的还不够纯熟,无疑“三体”游戏的有关章节和红岸基地解密文件的章节中,这种拼贴的方式是十分有趣和有效的,然而其他章节并未能很好地将这种手法统一。
  
  然而这些都不是大的问题。或许这是一种症候,刘慈欣作为经历文革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成员,势必会陷入某些知识界共同的书写-表达的困境之中。在关于自我认知和知识分子社会角色选择的表达中,刘慈欣选择的是一种比较真诚的态度,某种意义上的“有机知识分子”,科学界的知识分子——至少叶文洁和汪淼的身上都体现出这种倾向,虽然他们的思考都十分之朴素。然而同时伴有的认同和书写的困境,或许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写作中视角-身份的迷失。这便涉及到《三体》作为一个大众文化文本传达出来的某些微妙的东西。2006年,文革40周年,中国科幻界三巨头“何慈康”中的两人都发表了涉及文革的重要作品(另一部是王晋康的《蚁生》),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事实上,在中国科幻新生代十几年的写作过程中,中国科幻小说已然逐渐转向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文本——科幻小说本来的面貌。而《三体》和《蚁生》作为在操作上比较成功的案例,其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我们终于看到了科幻小说对于“当代史书写”这一充满陷阱和荆棘的领域的回应。
  
  还是说《三体》之中的文革叙述。正如戴锦华所言,文革之后,合法的文革叙述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挺身抗暴”的英雄,二是“苦难深重”的民众。《三体》也未能另辟蹊径。文革叙述不仅仅是一个颇具噱头的时代图景,也是情节的结构性动力——叶文洁做出回应外星文明决定的核心心理动因。文革中的遭遇使她彻底地对人类文明失望,从而以这种超乎寻常的背叛——事实上也是被指认为“他者”之后试图寻找认同——来完成她的反抗和复仇。文革被描述为一场灾难,并且,在伊文思的经历中,刘慈欣将这种灾难扩展为人类工业文明带来的灾难。在刘慈欣看来,文革的灾难尚且容易理解,而工业文明的灾难是隐秘的,是只有精英知识分子——叶文洁和伊文思等人才能意识到的源于人性的灾难。于是这些精英知识分子选择抛弃“愚昧无知”的大众,仰仗于一个外星文明可能,仅仅是可能,带来的毁灭或救赎。这似乎是“他们”眼中对重重危机之中人类文明唯一有效的解决方式。然而刘慈欣并未对这一点的合法性做过多的道德评判(而事实上这里确实是一个展开和深入主题的非常有效的方式,也是所谓“宇宙道德”的探讨),并且在此后的行文中,似乎也并不认同这种“精英知识分子”的决定。在结尾处,刘慈欣给出的“拯救者”是史强这个粗俗的警官,给出的“想象性的解决”却是“杀不尽的虫子”,是那些精英知识分子之外的力量。这一点非常有趣,刘慈欣在知识分子认同上的摇摆不定彰显无疑。
  
  然而这毕竟是一部科幻小说。刘慈欣虽然试图给出一个关于中国当代史的描述——从文革到新时期,然而他有意或无意地从中国社会的现实滑脱开去,将故事发生的时代设为当下正在行进的时代,从而绕开了当代史中许多不仅仅是科幻小说无法处理的问题。在另一个方面,三体文明所遭遇的危机,与地球文明事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同样是毁灭性的——比如文革之于中国或工业文明之于地球。三体文明的精英知识分子们做出的回应则是抛弃这个世界。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的是,三体文明的危机,看似是源于外部,实则也是如地球文明的危机一样,包含在其内部。虽然有人试图指出这一点,但是巨大的“压力”使得他们终归选择了侵略(嗯,怎么有点像日本?)。于是地球文明有了明确的一个“他者”,于是在小说中,一种超越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局面开始出现,“人类”这个词开始在恒星文明的尺度上开始成立。与插叙部分明确的冷战格局相对照便十分有趣。刘慈欣并未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表述,在《三体》中,这些问题都是天然存在的,文革的原因被归于人性之恶,工业文明之危机被归于人性之贪婪,与之对照的三体文明之危机被归于无法抵御的恶劣环境,然而至少在文革的书写之中,中国社会如何进入后文革时代的过程不见踪迹,文革“自然”地发生而“自然”地结束,甚至不构成一种能够解决自身文明危机的能力——当然也不能给予叶文洁任何信心,而事实上能令叶文洁更加绝望的中国后文革时期的更大更严峻的问题也只是在她与伊文思的谈话中露出了冰山一角,而且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一角。后冷战的世界,也仅仅是因为外星文明的入侵而实现了“和解”。这种书写方式未免太过简单和片面,或者太过理想主义。毕竟当代史书写尚有许多禁区,并且,对于一部科幻小说,我们似乎不能要求太多。
  
  然而这种尝试仍然是十分勇敢的,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一种文革和当下世界面临的问题的描述,虽然仍然是精英知识分子立场上的极为朴素或者幼稚的描述,然而至少他的思考是在人类文明的层面上进行的。文化研究的学者们或许也会给出这样那样的精妙理论,然而科幻小说家所要做的,只是稍稍前进一步,当这种文明的危机遭遇到一种仅仅是在虚构中出现的解决方式的时候,当抱有朴素理想的几个人,或者一些人,有权选择人类命运的时候,这种对可能性的探讨,本身就具有某些思想方法上的意义。
  
  至于《三体》之中所谓宗教,在我看来仍然脱不开基督教的影子。三体组织融合了红卫兵、纳粹军国主义和恐怖组织的特征,而无论是降临派和拯救派,事实上都是基督教之末日审判的一个科幻版的表达。在科幻小说家那里,超越这个世界的维度之外的,都是神/上帝。于是神的存在是某种程度上可以被人类理解的状态。这便回归到所谓“科幻的本源”或者“科幻的语境”的问题。在夏笳关于中国科幻的论述中,由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独特认知方式和哲学观念,事实上造成了一种关于末日/救赎这一科幻母题/本源的“语境缺失”。在《三体》中,这一概念以一种与中国当代史结合/缠绕的方式出现,将这一母题嵌入中国“现实”当中,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失。
  
  应该看到,《三体》事实上仍然是一篇关于外星文明入侵地球的“故事新编”,仍然如好莱坞科幻片一般,展示了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技术细节,设置了较为有效的悬念,并给出了一个充满光明的结局。毕竟科幻小说终归是大众文化产品,它必须给受众带来视觉快感和精神抚慰。当然好莱坞科幻片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太过追求视觉冲击力而忽视其他,刘慈欣小说中的宏大想象力具有同样的问题。所幸刘慈欣仍然是唯美的,或者如吴岩所言“新古典主义”的,《三体》干净利落地逃脱了灾难片常见的爱情故事的俗套,却在当代史书写的尝试中陷落。然而科幻文本又始终是一面镜子,如爱丽丝之镜,在“另一个世界”中寻找自我的历史和生存状态,也如风月宝鉴一般,照出一个可能性的未来和一个想象性的解决。“科幻”之内涵不过如此。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5#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一部科幻小说,我最敬佩的是作者大胆的想像力,像人群组成计算机,以及智子工程,这真的需要超人的想像力和深厚的科学功底才能写出来,让人看了印象非常非常深刻。
  美中不足的是,我觉得小说架构方面还是有改进的余地,开头我看了几十页都有点不知所云,铺垫太多,进入正题太慢。另外感觉三体组织在地球上的大发展有些不可思议,缺乏心理学上的支撑,固然我们每个人在自己觉得肮脏的世界中都盼望救赎,但这种渴望能够让三体组织得到如此的发展实在过于科幻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也许人人都盼望有上帝,人人都盼望有三体人,来完成对我们不完美的救赎。但这显然不太现实,我们还是得寄希望于自己的心灵可以修炼的更强大,战胜恐惧、无知、孤独、迷惘。而在我们的内心没有战胜这一切之前,三体人来了也只能带来毁灭。所以,看完书后请不要仰望星空,请求之于内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6#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多年来,这是第一次购买、阅读大陆作家的长篇科幻小说。相比几十年前的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刘慈欣是大气的多了,但也就是时空背景上大气些而已。也许正好同时还买了其它几本国外的科幻小说,无法不做个对比。但对比的结果,是相当失望。
  首先,汪淼、叶文洁、三体外星人,究竟谁是主角呢,还是谁都不是呢,看完也没明白,似乎汪淼只是个串起所有情节的说书人角色,而叶文洁和三体外星人才是主角。
  《三体》书中,概括下有四个主体:
  汪淼,一个突然卷入系列神秘事件的多情科学家;
  叶文洁,一个退休老科学家,有着神秘和悠长的过去;
  三体外星人,先不论在书中所描述的三体系统是否能产生高级智能生命,在那样多变恶劣的环境中的智能社会,无疑也是很让人好奇的;
  三体问题本身,一个数学、力学难题,涉及很多科学大牛,迄今无解;
  这四个主体,也可以看成一个四体问题,呵呵,如果三体问题都那么麻烦难解,那四体问题不用说,一定更折磨人,所以注定,如果作者给这四个主体都有相同的重视,那肯定这书就没法看了。所以此四体问题理想的、简化的解,只能是一条主线,顶多加条暗线,其它两个主体只能弱而化之。但《三体》似乎不是这个处理放案,似乎还是倾向把四个主体方方面面都照顾到,结果呢,就是每个都说到,但每个都没说好,也没说透。
  假定一下,如果以汪淼为主线,《三体》开始时,似乎是这么打算的,再以三体外星人为暗线,那么这本书就有些倪匡的风格了,卫斯理系列中的肯定能找出几本类似的。也许还可以写成《达芬奇密码》一样的故事,无辜的年青科学家,莫名其妙的卷入神秘事件,在高智商美眉的帮助下,最终揭开了谜底,原来一切都是三体外星人在捣鬼,顺便再把三体问题科普一把。也许《三体密码》是个更有噱头的书名呢。
  再假定一下,以叶文洁为主线,这个主线个人以为其实更有写头,叶文洁经历坎坷,尤其是在红色恐怖的年代,父亲的惨死、母亲的投机和无情,信任、背叛、友情和阴谋,如果再采用科幻的模式,那是相当有角度的,当年伤痕文学很是受欢迎,现在已经被遗忘了,但谁又能说不能涅磐重生呢。而且印象中,也就是严加其曾经以那个年代为背景,写过个短篇科幻《三个法庭》,所以这基本是个全新的领域,深入挖掘在那个年月的人性,采用科幻的方式对其进行大胆设定:一个经历了那些恐怖凄惨年月的人,遇到了外星人,而且是处境惨淡,没有未来的外星人,其心理深层会不会产生共鸣,以及更多人类从未有过的感觉呢?可惜《三体》只是浅浅的点了一下。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而描写、挖掘、升华、扬弃的小说主题始终应该是人性。
  再再假定一下,以三体外星人为主线,三体类恒星系统是否将如书中所描述那样,不好妄下断言,但这样的恒星系统能否有稳定的行星系统,并且能有足够的稳定时间,进化出高等智慧生物,即便有可能,可能性也非常低吧,而且居然离太阳系只有四光年多,这就好比我家对门正好就是李嘉诚家这么巧了。先不论这些,就认为四光年外有个三体星系,其一颗外围行星上进化出了高等智慧生物,而且其文明的发达,已经可以控制操纵质子的内结构,还可以进行恒星间旅行了,更要命的是,其所居住的行星将有灭顶之灾,这样环境中的高等生命,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求生迫切,所以居然可以等到,收到其它星球的高等生命所发的信号后才开始移民计划,似乎也忒沉得住气了,而到发信号的这个星球居然只有四光年的路程,难道三体星人不象能看到百亿光年外宇宙的地球人一样这么爱窥视,对四光年外的单体黄色中等恒星一点不关心,即便其近一百多年来,这个黄色恒星的第三个行星,在中长波、微波频段的亮度远超其它行星,难道一点不反常吗?不过在《三体》中有交待,三体人建了很多外层空间侦听站呢,也许这些侦听站的频谱太窄吧。这些姑且也放过不论吧,就说一个三体星系中的高等智慧面临灭顶之灾,在求生欲望的驱使下,来到临近的太阳系,呵呵,下面吗,可以写成《世界大战》的模式,或者《独立日》的也可以,如果玩幽默,《黑超1、2》也可以参考。总之,第三类接触的模式虽然老套,但始终有喜欢的群体。
  最后假定一下,就以三体问题为主线,呵呵,不用多说了,如果作者功力够,文笔优秀,肯定能写出一本非常吸引人的科普著作,但可惜的是,书架上已经有一本了——《天遇》。
  综上所述,《三体》看似场面宏大,涉及众多,但在宏大之下,依然是苍白和浅显,方方面面,却都没有深度。众多的出场人物、悬疑情节,但没有小说的内涵和外延,大段的各类学科知识的描述,却没有科普的透彻和全面。也许正是因为是个四体问题,三体问题通常能进入混沌,呵呵,四体问题,那就只能更是混沌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7#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1、期待《黑暗森林》。大刘引用的那句诗很有意思:猎物在哪里?
  2、大刘将本朝太祖文风模拟得惟妙惟肖,一如康赫戏仿康熙朱批“知道了”,康刘并举,实在有趣得紧。
  3、章节顺序与科幻世界连载的版本有异,文革部分放到了中间,大概是为了出版的缘故。减少了些画面感,年代的切换也有些不够流畅了。《吸血鬼惊情四百年》《珍爱源泉》(该死的译名)开头都是历史场面,这样开头很炫很强大,文革武斗场面放在书的最前面,也有同样效果。
  4、本书封底上那个图案漂亮得很,直接拿来作封面很好,不知道为什么选了个梳着两根辫子的大姑娘作封面?
  5、大刘如李白,老王如杜甫。后者虽然也有“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豪壮诗,但总的风格是凄苦。前者则往往不太控制自家感情,也不会动辄悲天悯人,挥洒自如、情绪倾向最高级别(看看中国版阻塞的原结尾,这个特点更加明显)。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8#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说《三体》是不是有点迟了,这部小说在06年的时候似乎很火,不过我从1999年7月后就极少看科幻世界正刊了,所以也一直无缘这部长篇连载。当然,也不是从来不看科幻世界正刊,05还是06年的时候,在上图的报刊阅览室,还看过马伯庸的寂静之城和谐版呢。周五晚上逛上海书城中山公园店,无意中看到《三体》的单行本,盛名之下,乖乖掏钱咯。然后乘轻轨靠着扶手,走路凭着路灯(自从1995年一边走路一边看杂志被女同学嘲笑过之后,这还是第一次),除了吃饭时候放下书之外,一口气看到12点半看完了。前半部分相当精彩,宇宙尺度上的神秘,让我大有当年看《计算中的上帝》后半截的感觉。中间穿插的三体游戏内容,前头也充满了黑色幽默,后面就因为剧情的需要,越来越“真实”了。另外一部分重点穿插的文革剧情,也是前期写得极好,颇有霸王别姬电影结尾部分的风采,不过后面也主要是为了剧情的原因,混汤混水了,特别是一个关键人物的身份揭示,真的是把我惊到了,不过不是惊喜,反到不合我对剧情的期望。因为前半的剧情实在太精彩,所以我对这个关键人物的身份也有过高的期待,结果居然是那个人,实在是不能满意啊。
  
  这大概也是刘慈欣和王晋康的一个很大区别,前者的小说人物背景十分充实,为人物本身的行为提供了前提,但是人物在小说剧情中的发展往往是为了作家的意愿而发展,而不是根据他本人的性格来发展,或者说,他本人的性格本身就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后者的小说,人物和剧情融合的十分得体,人成为了小说剧情推动力的一部分,我现在已经记不大清他那些的小说的题目了,但是那些人到还记得(一层又一层外壳脱不下来的年轻人,大闹中东在某女窗下绝食的年轻人,到了外星球发现那里的人类进化到每周七个星期天的年轻人等等)。
  
  回到三体,小说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故事的整体内容框架已经浮出水面,远没有我最初想象的那么宏伟,但是,顺着剧情的惯性阅读下去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更何况在收尾的时候,作者用他的优势,又演绎了两套颇具震撼色彩的科幻构思,所以整体阅读快乐程度,后期也不弱。毕竟刘慈欣不是弗诺·文奇,300页的三体,也不是900页的深渊上的火。话说回来,弗诺·文奇也没办法在他的书中模仿毛泽东的口吻,对60年代中国人给外星世界发去的问候词,加以评注。毛泽东式评语,也算是三体中极具中国特色的内容了,当然,和科幻本身毫无关系。说句题外话,那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毛主席,明明更具有奇幻色彩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9#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单纯科学技术的幻想是给孩子们看的。好的科幻-情节是骨架,科学上合理是血肉,而价值观是头脑和心灵。站在未来、站在更高文明层次上反观现实,对现在或过去貌似合理的价值观进行深刻反省才是高层次科幻的核心价值。很久没看中国的科幻书了,还停留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的阶段,《三体》扭转了我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印象。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0#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刘慈欣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中国科幻作家
  想象,每一次拿到他的作品都迫不及待的一下子看完,每部作品都带给人深深的震撼。
  刘慈欣是个大孩子,他写科幻,是在把宇宙当玩具,什么恒星,行星,地球,原子,中子,夸克,在他手里都是玩具。他的科幻总是把很宏伟很大的东西掌控在手中,他是在玩,带着激情,这样会造成一种波澜壮阔的感觉……
  他的科幻也总是有执着的精神,梦想的执着。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25 07:39 , Processed in 0.0422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