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体I - 地球往事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1#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因人推荐看了这本书。
  
  开头的人物交待有几分传奇色彩。
  
  
  全书而言,刘老师的知识和想象力的确很强,
  
  整本书涉及了太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想象,但若是把这本书归入硬科幻,可能又有些偏颇。因为几乎所有涉及的理论也的确还停留在可以接受的基础程度。
  
  既然整个故事的故事核心并不是硬科幻的,那么我们对故事和人物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刘老师对科学知识的驾驭能力很强,但是作为小说,人物和故事还应该更灵动些。
  
  
  
  这个小说,给我的感觉就是,有一架苏27可以起飞,但是飞行员没有划出美妙的路线。
  
  更多的是寓言的感觉,而少了令人心动的情节。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科幻迷“萌”点的问题。
  
  中国科幻小说市场并不成熟,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扛旗人物,我们对大刘他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科幻小说应该要能让更多的人阅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2#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单就开头来说,绝对是给五颗星的!悬念扣人心弦,而且和现实的现代史政治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实、带入感特别强!
  到了网游出现的时候,有很有趣
  但是当外星人的社会组织真正被展示出来的时候,就显得……不知道怎么说怪怪的,总觉得太简单了,略有点不满的感觉就是在这里
  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推荐的!
  期待大刘更多的好作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3#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科幻世界》连载《三体》的时候没有看。
  其实是想等连载完一气看下来,没想到一连载居然载了一年多,还期期二、三十页。当时很恨它的,嫌它占了别的文章的版面。
  现在不再订阅《科幻世界》了,居然又把它翻了出来,还一看就欲罢不能了。
  
  你说这部书构思多精巧,结构多严整,那也不尽然。
  漏洞还是有的,有些情节也明显生硬,人物表现也略显单一,前后呼应也没那么紧密。
  不过,瑕不掩瑜。
  即使它多少有点头重脚轻。三体的世界,真的很迷人。
  不论是三体问题,三体游戏,三体星系人们为了解决问题一代代地努力,都很吸引人。
  我觉得全篇最经典最经典的部分就在此了。可惜问题解决的有点快,呵呵,后面一段显得有些凌乱。
  
  
  科幻小说,读一次地球就毁灭一次。
  各种方式。
  被人类自己发明的生物攻击,环境问题引发的生物突变,机器人,核问题,能源过度开发,战争,疾病,不一而足。
  连《三体》都用大史的话调侃:谁把未来写得越恐怖,谁就得奖。
  人类在生存问题前面,总表现得不怎么样。
  《三体》也不例外。
  文革的那段历史真的不能说谁错了,在特点的历史时间,发生的特定历史事件,虽然很惨痛,但那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不可否认,无法磨灭。
  环境问题方面的冷漠与自私更加令人发指。
  还有为了子孙能生存就背弃自己的物种。看着心寒。
  不过我们人类,真的能做的出来。
  
  人类实在不美好,可是也不见得有多糟。
  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换种物种来统治世界,未必就比人类好。
  《三体》也同样有这方面的思考吧。三体星人来到,真的就好么?
  
  上校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果在几千年前人类就知道几千年后将被毁灭,他们会怎么做?
  呵呵,每个人在小时候就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死的,我们怎么做了?是等死么?
  不。
  向死而生是人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4#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近日偶读科幻小说《三体》,刘慈欣著。关于背叛、生存与死亡。人类的疯狂偏执付之冷酷宇宙。阅毕,几点疑问,萦于心,付于笔。
          首先,何为三体?
          三体(three-body problem),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研究三个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这三个天体的质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在引力作用下进行着无规律、永不重复的复杂运动。
      其次,几点思考:
  外星智能
          作为一个普通人,除了幻想好像没有什么法子再能接触到外星智能,就算《E.T》也是科幻给我们的无限YY。《三体》所述,半人马星系罹难于三颗太阳,三日凌空,乱纪元。生活于此的外星智能进化为能主动缩水的生物体来抵抗灼热与冰冷。但大刘还是没有跳出三体生物同人类一样的思考模式的局限,尽管他们有了至少十一维的科技,尽管他们把人类看做虫子。人类为什么期待外星智能?出于对本我的不屑不满甚至仇恨?如果说人之初性本善,那么外星智能就非得如人类想像般慈祥和蔼?《三体》如是说。
  宏观有多宏,微观何所微,维度几许维?
          目前认定的人类世界为四维,有没有更多的维度存在却未被我们感知?三体世界涉及多达十一维度,不过关于这十一个维度作者也没有说出所以然。但是作者在四维空间下的比喻还是挺有趣的——如果将一个烟头过滤嘴的三维展成二维,面积可以铺满一个大房间。与此类似的我们都知道将人的大脑皮层或小肠绒毛平面铺开会有惊人的面积。如今人类发现的不可再分的最小物理单位是夸克,《三体》提出在这个单位体上会不会有微观世界的存在。又宏观而言,太阳系或银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是与质子同一个性质?这是不是意味着在我们世界之外存在一个更大的世界?也许我们只是这宏观世界的一片头皮屑而已。或许随着宇宙维数的增多,低级的宇宙就是依附于高一层级的宇宙。就象在阳光的照射下,我们二维的影子依附于三维世界中的我们一样。我们这个宇宙是不是依存于另外一个多维宇宙?或许这是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就象一个二维世界中的圆永远无法发现三维世界的奥秘一样。如此,古人所云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失为一种更为朴素的宇宙时空观。
  千年如一瞬
          拜《西游记》所赐,我们打小就知道“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说法,且当为笑谈。是否有人认为古代先贤的朴素科学道出了时间的真谛?我们把它当做笑谈的原因是我们只有一个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如何感知两种时间?在一个参照世界里,《相对论》中提出无限接近光速的时候时间就会停止,超过光速就会时光倒流,如果你能达到299792458m/s你就能体验时间。由于《三体》认为存在多重参考世界,那么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就真如千年一瞬了。从宏观世界角度而言千年如一瞬,那么会不会在我们这一瞬出现之前有过其他瞬?如此,目前的一些未解之谜如复活岛莫埃石雕、精密的周易卜卦方式等是不是就是上一瞬智能生物的杰作?
  4.科学伪科学
          《三体》中提到了两个假说——“射手”假说和“农场主”假说。“射手”假说:有一名神枪手,在一个靶子上每隔十厘米打一个洞。设想这个靶子的平面上生活着一种二维智能生物,它们中的科学家在对自己的宇宙进行观察后,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会有一个洞。”它们把这个神枪手一时兴起的随意行为,看成了自己宇宙中的铁律。“农场主假说”则有一层令人不安的恐怖色彩:一个农场里有一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一点来给它们喂食。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观察这个现象,一直观察了近一年都没有例外,于是它也发现了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它在感恩节早晨向火鸡们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上午十一点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捉了杀去。
          科学是经过长时间观测的,但这个时间的长短是据何而定?没有绝对的长期也就没有绝对的科学,不管是能量守恒还是万有引力抑或其他。所以,现代物理学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我们认为无比正确的物理定律是不是仅射手打出的子弹洞,或者是农场主扔出食物?
          如果这般,当感恩节到来之时,我们的世界何去何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5#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看这书的前一半很有些史蒂芬·金的感觉,风格冷峻、情节紧凑、悬念迭起,尤其是利用了主角在《三体》游戏中冒险这条线索,把读者一步步引向真相的边缘,非常富有新意。其中表现出的创意和对悬念的运用都非常精彩。对科技发展的预测也很有逻辑性和想象力。
      到了后半部分情况急转而下。对三体人社会的设定应该说有明显的失误。首先在一个自然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如何产生这么发达的文明,作者没有给出一个符合逻辑的解释。其次对三体人社会的描写太少太简单,整个世界非常空旷,犹如一个荒漠,缺乏对整个文明构架支撑。最后,对三体人政治体制的描写基本照抄了人类专制集权时代的政体结构,和整个文明的进化程度及其不匹配。总体上是一个凭空拥有了超时代科技的古代社会。这个缺陷使得书的后半部分的笔力明显弱化,使风格严谨的前半部犹如立在一支木棍之上,摇摇欲坠,整个故事呈现出头重脚轻的状态。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对未来科技的运用非常在行,但对社会和科学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入研究。
      尽管有缺陷,但整个故事还是很精彩,尤其是在缺少优秀硬科幻作品的中国显得尤为出色。祝愿作者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6#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前一阵把刘慈欣放下了,最近有大把的空闲再次把剩下没看的几本刘慈欣打算全部看掉,看了就爱不能不看,喜欢啊~实在是对我的胃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7#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看的手机电子书。
  
  从偶然看到《乡村教师》开始,就对刘慈欣着了迷。从网上下载了电子书“刘慈欣科幻小说全集”,一度是我开无聊会时的首选。换了个智能手机之后就更方便了,哈哈。
  
  对我这样很少看科幻的人来说,刘的科幻胜在突破性的想像力。小说里的三体游戏很有意思。作为小说,有点草草收尾的意思,有些疑问并没有得到解答或是作者忘记了,比如科学家的自杀原因并没有合理说明。可能是三部曲的原因吧,这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第二部。
  
  虽然着墨不多,作者对人物的刻划还不错,汪文洁和大史都挺好。作为主要人物的汪淼倒显得苍白单薄。
  
  以前看了电影《K星异客》后的体会是,即便是科幻题材,要想有所成就,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回到人文关怀。这点上,我觉得三体也是成功的。
  
  书里有些内容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质子的低维度展开倒还罢了,而智子能从真空中“借得”能量,还有4个智子之间跨越4光年的“感应”,我就想不通了。还有降临派如何能指挥智子去制造“神迹”也语焉不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8#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0,
  以前在《三体》后面发过评论,不过那只是篇回忆,写大刘的。这次想单谈作品,争取从文学角度理性地解读一下。不谈个人感受。
  
  不习惯的人请回避——谢谢,谢谢。
  
  1,
  开头有个小细节,就是叶哲泰老先生在受到批判时的回忆:爱因斯坦在上海街头因为一个中国孩子而引发的感慨——在这样一个苦难深重的国度,任何理想都难以放飞。
  
  这其实是个解读主题的key point。如此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在情节上没有顺承关系。而作者费笔,尤其是大刘这种将文本理性处理的人在此费笔,很值得我们注意——他只能是为了更深层的目的。
  
  联系到整本书,其实整本书处理的就是一个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二者不断冲突,才引发了这个故事。
  
  2,
  很多人念念不忘的恐怕是叶文洁向三体人背叛人类的举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三体》里,大刘将其形容为“理想燃烧的年代”。
  
  对那个年代,我们有着不同方式的认识。但在这里,为了解读文本,我们要注意的是大刘如何认识。“理想燃烧的年代”,以理想为关键词,我们看,那个年代,那些罪孽深重的人,大都打着理想的旗号畅行天下。而且,他们心底里也真正相信,自己是在捍卫理想。要不,红 卫 兵怎么会总是年轻的孩子。
  
  而在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岁月里,叶文洁的心却是死的,因为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她的理想的最高形式——信仰——可以说已经破灭:群众的狂热行为是对文明的背叛,在这些背叛者的海洋中,她拯救文明又能有什么用呢?
  
  当然,人的理想不只在自己的信仰和事业。即使没有了信仰,没有了事业,只要内心仍有栖息的地方,那我们就还能在现实中挣扎。而叶文洁呢?红岸之后,她重回社会,本来是一次希望复燃的机会,但可惜没能复燃。那些背负着罪孽的人,都没有忏悔——甚至连自己的母亲也没有。这无疑是对她死去的父亲的不敬。科学是她的心灵的支柱,父亲则是她心灵栖息的场所。她在大兴安岭拒绝在揭发父亲的材料上签字当然可以看出她人格的崇高,但这又怎么会和父亲完全没关系呢?父亲在她的心中就是这么重要!现在,也被践踏了。
  
  于是,如果说最初在红岸向三体人发布信息是出于信仰的破灭,那么后来皈依地球三体组织,则是需要一个心灵的归所了。
  
  3,
  其实,从小的方面看,推动小说情节进展的,也是一次次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比如叶文洁从大兴安岭去红岸,比如叶文洁杀害丈夫。前者是理想破灭不得已而为之,后者则是捍卫理想的表现。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4,
  这里还要对地球的三体组织说两句。所谓人类的异己力量,其实是一群理想破灭的人的集合。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们的理想大都牵涉整个人类,于是,理想的破灭,也就是对人类的失望,甚至绝望。
  
  这种失望或者绝望的情绪大抵不是很好理解的,尤其是我们一般人,恐怕大都没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大概也是因为我们不曾在那样的高度放飞理想吧。
  
  怎么理解这种情绪呢?举个例子——《收获》上曾经登过一篇小说,贺奕的《身体上的国境线》。里面有个情节:一对美国夫妻,自己没有孩子,却收养了四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孤儿。这个家庭幸福美满,四个孩子完全在爱的环境中长大。后来,他们中的一个华裔女孩儿,来北京读书。其间,她读了描写那个年代的书(就是叶文洁背叛人类的那个年代),接受不了,跑去问自己的汉语老师,这是真的吗?老师说这很平常啊,那个年代有很多这样的事。女孩儿听了,接受不了,和老师吵了起来:这样的人间悲剧,你却说很平常……老师还是说,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人都受迫害了……最后,女孩儿实在无法相信,愤然叫道:这是个野蛮的民族!我为生在这个民族而感到耻辱!……
  
  女孩儿对自己民族的失望,使他喊出那样的话。不是想替我们民族辩解——确实,这样的惨剧不只我们民族才有。人类历史上的几次大屠杀,恐怕更野蛮。假如,女孩儿今后有机会,涉足那些历史,那她又会怎么想呢?是不是会对整个人类都失望了呢?
  
  难怪张纯如在写完纪实文学《南京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后会自杀。恐怕,地球三体组织里的同志,体会到的,就是这种情绪吧。
  
  这些人还是幸运的,他们找到了新的理想,那就是三体人——尽管他们也意识到这种理想很虚幻。“我们不了解三体,但我们了解人类!”算是一种挣扎吧,带着理想破灭过的伤痛和经验。
  
  5,
  确实很虚幻。结尾部分的三体社会,其实是中国当代社会的变形。功利的追求,僵化的体制等等,得到夸张描写。
  
  6,
  小说里有亮色,就是大史。他从来不是捍卫理想的人。汪淼在天文馆前差点儿挂掉时,他和汪淼有次深谈。他说,自己从来没想过仰望星空,因为局里的案子和家里的事儿还不够他操心的呢。
  
  显然,大史验证了爱因斯坦对我们国家的判断。
  
  然而,小说出彩的地方,偏偏就是大史,想到了用纳米丝出奇制胜。也是大史,拉着已经崩溃的丁仪和汪淼,去看郊外的蝗虫……这就是大刘的观点了,理想总要在现实的土地上放飞,也只有在这里放飞。
  
  7,
  联系到作者。我知道这是在分析文本,牵涉到作者就不科学了,但我真的想说两句:
  
  很多时候,我觉得大刘就像鲁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包括当初提出的科幻作家要为青少年写作,以及后来提出的科幻要面向市场,其实,都是在现实的土地上放飞理想的行为。
  
  很好奇,如果完全是大刘自己心目中的科幻,《三体》又会是什么样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9#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这是一本小说。之所以在一开始着眼强调,是因为这一点在这一次幻想中是一个很特殊的成分。它把一个幻想通过文学的角度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个文学的产物。让人更容易接触到作者的幻想,把幻想变得更通俗。这是一个单纯的幻想人无法比拟的。
  
  
  
  但是,小说这个元素本身并不构成有幻想的创意成分,而仅仅作为一个传播媒介,所以在谈幻想的时候不免把它忽略。因此,便提前说了。
  
  
  
  回到作品本身,一连看了两部的三体,无疑这是一次绝妙的旅程。
  
  
  
  从对外星文明到科学技术的想象都令人眩目。
  
  
  
  首先是一开始对物理学崩溃的描写,让人触目惊心之余不得不大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科学不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么?当在微观领域牛顿定律出现矛盾的时候,爱因斯坦不是发现了相对论吗?在斟酌书中的情节的那一刻,我当真有想过这会不会在我们的未来发生呢?
  
  
  
  然后是不得不说的是对三体世界的描写,这个以三体运动为模型的类地球世界几乎就真实地展现在我面前了:恒乱纪元交替,三体人脱水贮存,三个太阳无规则运动。。。这,不仅仅要赞叹作者的新奇想像,还应该对细节的完善拍案叫绝。
  
  
  
  其实我还想说说作者对科学技术的描写,虽然看不懂,但也深感佩服,同时,呵呵。。。也有些受不了。早在《上海堡垒》的时候就跳过了什么泡沫防御系统的段落了。。。哈哈。。。
  
  
  
  而面壁计划和对宇宙社会的描写也绝对是小说当中的亮点,在已有的东西里面加入新的元素,或者赋予新的概念,让之成为绝对的焦点!而我对猜疑链的设想尤为敬佩,一层层深入浅出的推理,把一个人人都能理解的却无人能想到的创意展现在我们面前,还有比这更痛快的阅读吗?
  
  
  
  其实,我觉得创意在一定层面上是相通的,不管是艺术还是文学,都是大胆的想象,从生活中挖掘出寻常东西的不寻常一面。。。让人享受从熟知到陌生的过程,并在人可以理解的范围内给人以最大的惊喜,真的很赞,不管是从创造者和欣赏者的角度都一样。
  
  
  
  其实,我是很少接触科幻小说的,但好的小说是没有隔膜的,推荐~~
  
  2009.03.28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0#
发表于 2012-7-29 00:01:40 | 只看该作者
     
      刘慈欣在《三体》里表现的是一种哲学式的,生命的终极意义的探究过程。人从哪里来?宇宙从哪里开始?这一切都是偶然,还是冥冥中自有安排?这是一种相当西方式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方式在中国文化下是比较少见的,所以说,《三体》有一种哲学的美,貌似“气势宏大”
  
      之所以说仅仅是“貌似”,刘自身的哲学思维模式并没有贯彻始终,尤其是在缺乏必要的文学叙事技巧的情况下,小说弥漫着一种强烈的生硬的科普读物的气质。《三体》中的人物更多的是为了一种叙事本身的冰冷需要,而缺少一种作为主体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大史似乎是唯一一个活着的人。
  
      在我看来,哲学式的写作毕竟不等同科幻小说,尤其是当全书的四分之三过后,恢弘的宇宙之内的三体世界更像是一个升级版的“新中国”。即使是作为一种不成功的黑色幽默来看,全书的哲学思考和恢弘叙述至此也戛然而止,而整个故事又因此变得有些灰头土脸般的狼狈不堪。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6 22:04 , Processed in 0.0427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