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体I - 地球往事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1#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谁看过这本书呀~~我强烈推荐呀~这本书搞得我对未来充满了悲伤呀~~超长夜用型架构有没有!!整个宇宙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呀~~~~妈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2#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小说家动用他一生的经历、体验和思考,穷极所有他曾经达到的知识领域,试遍各种结构、体裁,费心安排情节的起承转合,必要的时候,推敲每一个字词,他是在和读者做一个智力游戏,用丰厚的细节、妥帖的叙述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勾引读者,让他在某个寂静无事的夏夜,心甘情愿地陷入小说家精心创设的宏大迷宫。一个段落接着一个段落,在字词与字词之间,隔着书页,无时不刻,读者和小说家在质疑、挑战和争斗。但最终,读者如同驯服的猛兽,喉咙里虽然还不时发出低沉的咆哮,但已经安静下来,任人抚摸利爪上的皮毛。
  
  可以说,刘慈欣已经部分做到了这一点,通过他的新书《三体》。
  
  关于刘慈欣的几个标签:
  
  硬科幻
  硬科幻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无论纸面上呈现的景象多么令人咋舌,它符合物理规律。而且,建立这些幻想世界,并尽可能使它们令人信服,成为作者的主要目标之一,而非仅仅作为故事的背景一笔带过——硬科幻和软科幻、魔幻就此分野,并且越走越远。魔幻是小孩和少女才会迷恋的东西?那只是一个小科幻迷发现了报摊上《科幻世界》后兴奋的叫嚷。对于作者,硬科幻是他的本能,是他的思考方式,逻辑构成了他的骨骼,理性是他的血液,物理规律环绕他的大脑,文笔则是这个中年男子略显松弛的肌肉。
  
  你可以把作者想象成一台超级计算机,但由人肉制成。他熟知通行于恒星系统和宇宙的几乎所有已知物理规律,输入一打初始参数,眨眨眼睛,就能模拟出一整个世界。这个世界匪夷所思、闻所未闻,它可以是三恒星系统,可以是装上超级发动机的地球,可以是某个中空行星以及生活在其内壁的文明,也可以是人类身体尺寸缩小十几倍后的微缩社会。
  
  当曹彬带领程心参观太空避难所时,几乎是迫不及待地,作者开始向读者描绘木星背面的太空城群落。形形色色的太空城悬浮在木星阴影里,从一个飞行到另一个,这是一次《镜花缘记》式的太空漫步。作者从这种海外奇谭般的不厌其烦的描摹中得到快感,同时,读者也动用自己的智力和想象力,参与到搭建这个宏大场景中来。读者投入越深,场景越是宛如眼前。换句话说,读者就像在玩魔方,兴味越浓,才乐在其中,作者所苦心建造的刘氏宇宙才越发放射出光彩。
  
  图像化
  作者乐于搭建幻想世界的爱好也有明显的好处。一个打算拍摄《三体》电影版的导演会发现,作者似乎已经替他完成了大部分分镜头脚本,主人公的耳闻目睹,天然地蕴含了镜头的推拉和转移,画面感很强。
  
  电影配乐嘛,应该充满外空间的悬浮感和空廓,充满命运的低沉和激烈。要我说,Terje Rypdal1975年的专辑Odyssey是唯一选择。Better off Without You和Ballade尤其精彩。Rypdal会做到《索拉力星》配乐师没做到的,荣获奥斯卡最佳配乐。
  
  标志性的人物台词
  这个幸福的导演唯一需要挠头的,是经常出现的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它充满了对宇宙和生命的思考,那种平稳的节奏还含着某种可以被称为诗意的东西。习惯于此的读者会欣然接受,但电影就比较难处理。从小说的角度,不时打破叙事,对结构也是一种伤害。
  
  事实可能是,小说中的很多主要角色,笼罩着作者自身性格的影子,比如“我”(《球状闪电》)、云天明(《三体》);或者投射着作者内心推崇的人物形象,比如丁仪(《朝闻道》、《球状闪电》、《三体》,哲学和量子物理学双重博士,数学硕士)、罗辑(《三体》,逻辑?名字有意思);程心则代表着他所欣赏的女性形象。作者将自己的立场、兴趣分成许多份,安置在主要角色身上,借他们之口,来表达一人的观点。换句话说,作者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刘氏宇宙中唯一的上帝。
  
  作者需要隐藏得更深一些。
  
  终极追问
  宇宙社会学、宇宙来源和灭亡、多维世界……这是作者的兴趣所在,或者用豆瓣上的评论说,野心所在。其实,当地球上第一个猿人开始凝视星空时,它那毛茸茸的胸膛下面,就是这样一颗小小的野心。从第一个猿人科幻作家出现到现在,那颗野心已经存在大约200万年,而且指向的目标越来越超越。
  
  《球状闪电》中,刘慈欣借角色之口,说“物理学就像个大谜,走到它的尽头,连整个世界是否存在都成了问题”。这种虚无感到了《三体1》更为明显。当科学无力揭示宇宙的更深规律时,就为宗教预留了位置。我们好像看到作者已经站在了宗教的门口,但依然在回望科学。前者的神秘倾向或许会让心灵安宁,但显然,它终究难以满足工科工程师对逻辑思维天然的信任。
  
  好吧,又回到这点,小说只是小说。有些读者会着迷,有些读者会觉得扯淡。作者就像某种频率的电磁波,穿越茫茫大地,那些频率匹配的收音机自会接受到他的声音。
  
  怀旧和感伤
  从SNS网站上盛行的童年游戏、服饰、玩具之类的投票,到李雷与韩梅梅,再到《老男孩》,80后集体怀旧。在这之前,60后的作者,因科幻作家之便,早已通过自己的方式,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建立了时间隧道。
  
  他并不忌讳显露自己这种怀旧倾向,或者说,时代感的淡薄。他的世界停留在九十年代初的某年。新世纪以来的十年像蒸发了一样,在新作中找不到任何痕迹。那些纷繁到来的新鲜事无法在作者大脑中占据一席之地。积极和乐观的时代信条闪闪发亮,他觉察到这些信条的可疑,也拒绝相信“明天会更好”。因为在他看来,科技和人文的进步,并不必然推动人类的幸福。物质的充分满足,并不必然促进人类追求协作、智慧和良善。甚至以地质年代的尺度来说,颟顸的人类有不小的可能遭遇末日审判般的天体灾难和外敌入侵。
  
  未来既然无法期待,不如求诸于过去。即使是在人类上天入地的未来,作者也一再提到“公元纪”的往事。或许就是因为这种虚无感,小说中弥漫着无法摆脱的感伤。
  
  看不到缺点就无法改进。他保留着对地球文明的批评权,难道不是另一种积极?
  
  精英立场
  与感伤情绪一体两面的是精英救世立场。翻遍《三体》上中下三册,大规模的人类骚乱是地球危机到来时的必然景象。在小说所记述的长达500年的时间跨度,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其表现出的贪婪、自私、残忍和无序在作者笔下屡见不鲜。而很少的一些精英个体,以其智慧头脑、坚毅性格或是温柔品性,获得作者的青睐,每每在情节的推动和转换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对普通大众的轻视和不信任、对知识、文化精英的推崇、还有对专制的憎恶,同时混合在一起。我来妄加揣测一把,那不是柏拉图的哲人王么?如此强调重要个体,作者对精英的过分信赖很明显。我更乐意把这理解为他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联系到《球形闪电》、《超新星纪元》(简直就是一部科幻版的《蝇王》)等之前的作品,我们至少可以推测出文革对作者的影响。或许我们也可以因此假设,作者如果牺牲其取之不尽的想象力而转行去做政治学研究,可能也会有所建树。
  
  想象力
  可能是我们的生活太平庸琐碎波澜不惊,所以我们对刘慈欣和他超大尺度的瑰丽想象根本无法免疫。早期的作品中,让人长上翅膀(《天使时代》),给地球装上推进器带着全人类流浪(《流浪地球》),一般人都还想得到。大人全部死去、小孩来主宰世界(长篇《超新星纪元》),量子玫瑰(长篇《球状闪电》),人阵计算机(长篇《三体1》)就开始有点意思了。到了《三体3》,曲率驱动的光速飞船、整个太阳系的二维化、大宇宙时间轴之外的小宇宙,这些想定每一个都匪夷所思,每一个都足够奇妙、几乎可以扩展成独立的篇章。
  
  想象力如同巨翅,将作者带到极高处,使其能眺望云端;也如同奔马,一不小心就会难以驾驭。作者一些早期短篇,比如《带上她的眼睛》,从文学角度也称得上精品。不过在长篇的写作上,控制力下降,情节受到削弱,就成为问题。《白垩纪往事》难称满意。就算《三体3》这样的力作,也是“高潮遍体,BUG永生”,略有仓促之感。
  
  
  
  还清晰记得在《科幻世界》上第一次看到刘慈欣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时候的震撼,那是1999年,我高二。12年之后,他最初一批小读者已经开始结婚生子,他的文字,也和读者们一起成熟,跻身中国最伟大的科幻小说之列。越来越老辣的刘慈欣还会不断地给我们带来礼物——那些更高级更精致的文字魔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3#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是年龄使自己失去了想象力,还是之前期待太高了,或者没有看完3部曲,就三体的第一部而言,只能说一般,之前类似的情节,探索早就有了,看了基本也猜到了下面的大概;对比8.9的高分,只能说需要适当调节期望值,也给所有还在看第一部或还没看的同仁一个调节的理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4#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掩藏在科幻外衣下的人性揭露,同样锐不可当。这部小说注定没法畅销,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穿透枯燥的天文物理、微观物理外衣而看到这部小说的内在意义,但不畅销并不代表不精彩。看到第二部的一半,已经无语了,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当代科幻小说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就去看三体吧。看三体,需要一点点物理学基础、耐性以及思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5#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从来对科幻小说没有发生过兴趣。可能因为我是文科生,打小敬自然科学而远之,对由之引发的种种话题也殊无关心,不像斌斌姑娘读卫斯理读得津津有味,还去跟李大师普及“他就是倪匡”云云。
  
      写科幻小说的多半是理科生,我对他们的文字向来也没有好感:苍白乏味的对话,毫无技巧的过渡,平铺直叙的叙事。最重要的是我所理解的文学应有的关怀,与科幻小说所传达出的截然不同。我总认为文学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要回答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完成科学所不能完成的工作,在文学里复大谈科学,真不知是什么心理。
  
      我素来是这样的想法,因此也对有些人提出的所谓人文和科学的交融很不以为然。人文与科学的分野自然很对,但交融云者,在我看来无非为科学主义的大肆扩张提供一套说辞而已。人文和科学间的藩篱一破,肯定是后者侵吞前者,而非前者影响后者。只消看一看在这所理工科大学里的科学家们对人文抱着怎样的无知与偏见,就可以想见那些鼓吹人文和科学交融的专家们安的是什么心了。
  
       这番话交待完毕,来谈我对于《三体》的感受。现在讲这书似乎显得落后于时代潮流。我刚刚读完该书第一部,它是三年前就出版了,而我在几个月前才听说的。本书的内容似乎传达了作者对于科技膨胀的反思,同时也传达了对反科技的原教旨主义行为的反思。作者基于对人类历史肤浅理解和戏谑心态而写出的穿越桥段让人无奈,作者创造的处于不断线性进化轮回中的外星文明反映出他单薄的哲学思考,而书中大段大段对于物理学的掉书袋般的津津乐道更加证明了科幻小说写作很大程度上只是理工工作者彼此间的意淫而已。
  
      所以我的评价是:本书的世界观构建单调、苍白;对人类文明的历史和现实理解肤浅,其反思和批判也是老生常谈;无论是对科学主义还是反科技原教旨主义的描写都停留在浅层。一言以蔽之,身为一部反思性的作品,作者并没有为读者提供超脱于科技之外的更高的视角来审视人类文明。至于文字、叙事结构、细节、人物形象这些,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了,一个字:烂。有鉴于此,我对那一大批把本书吹捧上天,恨不得在豆瓣上有六星、七星可打的人的兴趣和品味表示鄙视。(我自己打了四星,一星出于礼貌,一星出于纪念自己第一次坚持读完一本科幻小说)从读者的反应中我再一次感受到所谓人文和科学的交融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看看这些人心目中的好文学都是些什么货色。
  
      还剩下一个问题:关于外星人。据说本书作者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还谈了要将探索外星文明列入“十二五”规划中。这本来是科幻小说用滥了的元素,而在本书中作者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丝毫的新鲜感。他创造了一个与人类文明同样邪恶,陷于由高科技支撑的专制暴政之中的外星社会。而同类型的桥段我们看过的真是太多太多了,就在去年年初,人们还为了潘多拉星球遭受外星暴政——地球人——的入侵而大洒同情之泪呢。
  
      所以还是那句话,你连你的邻居都不认识,还去关心什么外星人!东日本大地震,数以万计的人惨遭浩劫,而其自号泱泱大国的邻邦有不知多少人弹冠相庆幸灾乐祸。在架起天线关心外星人之前,先关心一下你的邻居吧。在把目光投向太空之前,先投向自己的内心,那里同样深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6#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三体1》,传说中这类小说重点不是人物,但本性使然不自觉去关注人物。此处略去幻想有关的各种强大的字数,只说说女主童鞋。
  
  自身童年坎坷青年坎坷以至于认为所有人都坎坷的她,遇到了爱她的丈夫也依然还心如死灰般的活着,为了拯救“无药可救”的地球人,她把同事杀了,甚至把丈夫杀了,最后不顾好心三体人的警示把地球人给暴露了。
  
  禁不住问一句:你因为总是坎坷所以埋葬了幸福的可能,为啥非得扣给自己一个拯救人类的大帽子?你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幸福凭啥认为全人类都跟你一样不幸啊?您暴露地球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凭啥啊?当然,也对,因为你是女主。
  
  当这种行为在振臂一呼的时刻可以得到响应,女主摇身一变成了救世主。但如果您只是在别的小说中出现的女配,相同的戏码会促使您成为恶魔,被女主拯救或毁灭,甚至自行毁灭消失。
  
  感慨于她埋头图书馆一番计算就算到太阳的发射器本质并找到跟地外生命联系的方法。又一次怀疑了生物的理科属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7#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曲  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看不下去的冲动
  知道看文章到了最后的20%的时候开始有了阅读的快感
  只是觉得铺垫似乎太长了
  让人有一种压抑
  压抑的喘不过气
  在最后谜底没有揭露出来的时候
  
  一切扑朔迷离
  
  一切都归于幻想
  都是不真实的存在
  
  怀疑猜忌
  
  一切的一切都有可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8#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Past is memory, Present to be history, Time annihilate eternity!
  昔日已成追忆,今天将成历史,时间灭绝永恒...
  昔日已成追忆,今天将成历史,时间灭绝永恒...
  昔日已成追忆,今天将成历史,时间灭绝永恒...
  昔日已成追忆,今天将成历史,时间灭绝永恒...
  昔日已成追忆,今天将成历史,时间灭绝永恒...
  昔日已成追忆,今天将成历史,时间灭绝永恒...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9#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大约一周的时间读完了刘慈欣的《三体》第一部。这部号称中国科幻的巅峰之作的确不同凡响,宏大壮丽而又严谨精确的三体世界带给人很有真实感的冲击和震撼!
      对人类劣根性的绝望使叶文洁通过联系外星文明,期待其能对人类实行拯救,但等来的却是外星三体人对地球人意想不到的严酷惩罚,就是对整个人类,整个地球文明的赶尽杀绝!看来霍金是对的,他曾警告说,外星人几乎是肯定存在的,但我们人类不要努力去寻找外星人,应该尽量避免与他们接触。否则,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西谚有云“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看来真的不能诅咒黑暗了,因为在第二部《黑暗森林》中透露出残酷的宇宙生存法则,就是各个文明要靠黑暗中互相摸不到边际来隐藏和保护自己,大喊大叫只会招来围攻。
      好了,现在抛开外星人,说说我们地球人类文明的伟大代表—哲学与科学,也许人类这颗脆弱的思想芦苇,在面临真正的生存和死亡时,可以从容的运用这些去坦然面对。
      哲学是从仰望天穹开始的(又回到了天上),不管科学(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对星球的运行轨道给出多么精确的规定,天上那无目的但合目的性存在的星空,人们心中那庄严绝对的道德律令,却永远令人肃然起敬,永远令人油然而生敬畏和赞叹之情。哲学是一种最高的智慧,是一种极限思维,寻根究底,追根溯源,她追求终极的存在、原因、解释、意义和价值。“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宇宙是什么?上帝存在吗?”整个《三体》小说也是在不断探寻这个自人类存在以来就一直思索的终极问题的答案,即使在“文革”这样的大动乱年代,虽然人性善良的一面泯灭了,但探求自身的本性却始终存在,否则也就没有“红岸工程”,更没有后来的一系列事情。当然,刘慈欣最终给出的答案是:宇宙是十维的,里面有无数的文明,而且不止一个宇宙!能想象的到吗?!
   “人们总是希望知道和把握关于永恒、普遍、终极、无限的东西,但实际上真正能够达到的只不过是一定条件下所能到达的最深刻、最全面、最完备、最合理、最能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的说明和解释”,这就是每个时代在哲理层面上的极限性认识,正是每个时代的人都只能达到一定的极限,而人类由于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本能所驱使,又不甘停留在已经达到的极限,为此,不断挑战已有的极限,超越极限,寻求和创造新的极限。哲学智慧需要的就是极致和超越。刘慈欣呈现给我们的科幻文学某种程度上引发了这种平日几乎很少做出的终极思考。
       死神永生!与死亡有关的哲学问题仅举一例,《庄子》所载:“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斋送,吾葬具岂不备焉!何以如此?”何等洒脱之胸怀。
      《三体》第二部主要描述的是,远远超出地球科技水平的三体人派出智子锁死了人类基础物理研究,使人类在未来几百年时间陷入科技停顿,坐以待毙。被逼入绝路的地球人利用三体人思维单向透明这个“缺陷”,想出一个天才的“阴招”,最终利用谋略迫使三体人与地球人和解,暂时度过危机。这世界上,最会玩计谋还是中国人,呵呵。
       回到现实,现代科学已经完全彻底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整个世界。今天,人类越来越依赖科学所带来的种种便利和成果,这种依赖体现在科技不仅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内容,而且由于科学的量化本性和可演算性,使得人类的整个生活世界建立在各种严格精确的关系上,这种精确使生活方便快捷,于是科学成为理解和把握世界唯一的最可靠方式,正式上升为一种信仰!对科学的信仰! 可怕的信仰。
      牛津大学脑科学家苏珊格林菲尔德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是继气候变化之后对人类最大威胁,“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导致大脑的变化,现在不清楚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对大脑究竟有多大影响以及后果如何,比如视频游戏和社交网站等对正在发育的大脑究竟有何影响,我们完全不知道,这才是最可怕的。我认为,超级电脑是在威胁我们的生存质量以及未来人类,比如说,让我们变得更笨,变得更肥胖,更懒惰,更不善于思考和社交,直至有一天电脑不听从人类的意志行事,成为人类的终结者。”
      所以,科学恰恰不能成我们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因为构成科学的一个最内在的本质就是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砸到牛顿头上的苹果和砸到你我头上产生的结果一样吗?科学仅仅是我们理解这个大千世界的维度或者方式之一,另外理解世界的维度和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宗教、艺术等等,也许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奶油蛋糕做的。这个世界远远比科学显现出来的要深奥和丰富的多的多。
      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得三体人进化到只剩下科学理性思维,没有感情,没有艺术,对他们而言最美好的就是为了生存而征服,为了活着而活着。也许,这样也很好。
     古往今来,神人共岁,天长地久,物我同春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10#
发表于 2012-7-28 23:56:16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历史观和人文情怀,让人知道王小波之后还有人可以写好中文,如果HBO投资,可以拍成非常牛逼的影视节目,不过封面设计和内页排版太屎了,太屎了!!第一部结尾非常振奋人心!“我们是虫子”!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9 03:22 , Processed in 0.0517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